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史記 > 《資治通鑑》讀後感

《資治通鑑》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資治通鑑》讀後感500字

《資治通鑑》讀後感

今天我看了《資治通鑑》的楚霸王自刎烏江。它講的是劉邦追擊項羽來到固嶺,商定與韓信、彭越匯合,可到日期了,韓信和彭越還沒來,劉邦很着急,最後將韓信和彭越封王以後,兩人立即支援,幾面合攻項羽,項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烏江邊了,卻遲遲不渡河,手拿短兵器與劉邦作戰,砍了幾百人,自刎而死,劉項兩家的爭奪也就以劉邦勝利而結束了。

可劉邦爲什麼會勝利呢?以前是項強劉弱,劉邦爲什麼會扭轉戰局呢?我覺得是因爲他會聽從別人的意見,善於招募人才,比如張良、蕭何、韓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還捨得拿錢,當時賞張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項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婦人之道,他看見士兵受傷甚至會流眼淚,可將領有功他又遲遲不肯封賞,所以人們纔會默默離開他,劉邦聽取張良的意見,給韓信封爲大將軍,項羽卻只是對待他像對待一個小兵一樣,從不聽他的意見。

劉邦年齡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足足比項羽大了二十四歲,他還有長者的風範、沒有殺秦王子嬰。

但是劉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愛破口大罵,蕭何去追韓信時他回來就對蕭何破口大罵:那麼多好將領你不去追,便去追一個韓信直到蕭何解釋後他才止住。

總之,劉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優點是大於缺點的,應該留名千史。

《資治通鑑》讀後感500字

相信每個選《資治通鑑》這門課的初衷是對於歷史有強烈的好奇心!歷史的魅力不單單是因爲它悠久,而主要在於它的智、理。《資治通鑑》,一本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書,司馬光花了十年的時間編寫成功。宋神宗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爲《資治通鑑》。我們並不能從區區的幾堂課或是幾段視頻出看出它的真諦。我們從中需要學習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這其中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深有感觸,行爲過激的伍子胥鞭屍泄憤,一夜愁白頭,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韓信,非常有名的戰術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胯下之辱韓信一生英勇善戰,善於帶兵,雄才偉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以應鉅鹿之戰,可見其勇猛決心,終一戰成名,這是何等的精神和氣魄,這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太過自負,優柔寡斷,鴻門宴沒能擊殺劉邦,鑄成大敗,他的烏江自刎,令我惋惜,暗歎連連。

總之歷史中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去深思,不單單只是看!應該學以致用,結合歷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將者!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領導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

《資治通鑑》讀後感500字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爲綱,事件爲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爲官後,將戰國和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讚賞,命他繼續編撰。爲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範祖禹和劉攽作爲主要助手。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穩定,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可以任意參考。

《資治通鑑》中唐朝中後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個大帝國怎樣慢慢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

在割據勢力強盛時,不得不緩緩而動。唐德宗開始武力削藩,導致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後來轉變態度,對藩鎮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壯志,圖強復興,實施革新。但一遇挫折,這些措施便消失殆盡。所以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爲政也是這樣,一開始不熟悉情況,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措施纔能有所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