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資治通鑑》有感

讀《資治通鑑》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讀《資治通鑑》有感1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

讀《資治通鑑》有感

《資治通鑑》記載了從周威烈王到後周世宗顯德,前後共1362年,全書記載了十六個紀,即:周,秦,漢,魏,晉,宋,齊,樑,陳,陳……

全書記載從周紀開始的政治,軍事開始的歷史故事,講述了歷史的傳奇。

全書記錄了每個朝代的建立繁榮,強盛,爭鬥,叛亂,衰落,滅亡,記載了一個又一個從強盛轉向滅亡的過程,相當於是一本警示世人的書。

通過閱讀《資治通鑑》,使我對歷史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原本我認爲歷史是枯燥的,乏味的,但自從我閱讀了《資治通鑑》,它讓我與歷史拉近了距離,讓我明白了歷史的神祕與長久,歷史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它讓人類探索,探祕這一段神奇的故事。

其中我最熟悉的當然是三國時期了。當我閱讀時,卻發現歷史與三國演義中描繪的大不一樣。原來《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根據歷史記載而編寫的,自然與歷史不大相同。

《資治通鑑》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歷史是隻有一個的,探索歷史的神祕是要揭開歷史被時間掩埋的面紗,,探索歷史的真相。

讀《資治通鑑》有感2

讀過關於“三國”的人都知道:“三國”時期是指曹、劉、孫建國至“三國”先後滅亡,這是“三國”時期,其實不然。三國時期是以董卓亂京,孫策找到玉璽,好戲就從這裏開始。

三國時期,是英雄豪傑輩出的年代,也是詩人,詞人不受用之時代,所以,詩,詞人不甚出名。因爲戰亂你再滿腹經綸也沒用,對方一刀子過去你能寫什麼?而武將則不同,對方一刀子過去,把它激怒了,一棒子跟你拼個你死我活,對方也沒辦法。這是一個“潛規則”:國家混亂是要武將;國泰民安要文臣。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如:諸葛亮,是個文臣,卻能在亂世時,使蜀國安定,這不是武將能做到的。

說到諸葛亮,就得談一談曹操,這又是爲何?乍一看,沒有什麼。可是隻要細細觀察就會發現:諸葛亮與曹操都是丞相;諸葛亮與曹操均開丞相府;諸葛亮爲武鄉侯,曹操爲武平侯;諸葛亮與曹操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均爲“皇帝無權”。

《資治通鑑》這本書比《三國演義》真是得多,希望衆位不妨看一看!

讀《資治通鑑》有感3

等他醒了,劉備便不去打擾他,而且讓諸葛亮出山了,可劉備前兩次都沒有找到諸葛亮,諸葛亮將天下分析了一下,劉備認真得聽着,難道真的就這麼巧嗎?我覺得有可能是諸葛亮故意設計出去的,) 諸葛亮真聰明,他再回來,諸葛亮答應出山,劉備便帶着關羽張飛去了,這時諸葛亮在睡覺,他說:一般的儒生和俗士,講的是司馬微向劉備介紹人才, 後來劉備的天下幾乎都是諸葛亮出謀劃策,有可能來一次就走了,他絕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來找他, 今天我讀了《資治通鑑》的劉備三顧茅廬,就從這裏就能看出諸葛亮很聰明,是要考驗劉備是否真心真意,所以溜了,不過劉備不等到諸葛亮還不走了,到了第三次,他早已料到劉備要來拜訪,如果是,可見劉備多麼有誠意而且信念堅定,此純爲自己猜想,看劉備走不走,才進去,說明諸葛亮很聰明,後來徐庶來這裏也向劉備舉薦諸葛亮,直到諸葛亮起來,並非真實,怎能認清時物,司馬微說:就是諸葛亮與龐統,我佩服他。

後來劉備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才找到諸葛亮,可是他見了三次,諸葛亮故意睡覺, ,能認清的只有臥龍和鳳雛,如果不是,(注意,不管怎麼樣劉備還是等到了諸葛亮。

等劉備一走,劉備問是誰。

讀《資治通鑑》有感4

暑假,我讀了《資治通鑑》(譯本)。《資治通鑑》原著有04萬個字,我覺得司馬光這個人真了不起,他能寫出如此規模宏大的歷史作品。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很長,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北宋時期,整整一千多年的歷史故事都講遍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資治通鑑》這本書名字的由。宋神宗讀了這本書,認爲此書以歷史的得失作爲鑑戒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爲《資治通鑑》。

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毛遂自薦"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趙國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敗。於是,趙王與平原君商議退敵的計策,平原君說:"楚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只要跟他們結成同盟,他們就會派兵解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個武雙全的人去說服楚王,可是在衆多的說客中能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最後挑挑去還差一個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人主動要求一同與平原君前往楚國,許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終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國。第二天他們到了楚國,很多說客說了一上午都沒有說服楚王。毛遂走進宮殿對楚王說:"楚國有五千裏土地,上百萬裝備精良的士兵,這些都是稱霸天下的資本,沒有那個國家可以抵擋。秦國打敗了楚國很多次,此時我們趙國和楚國若結成同盟,一鼓作氣肯定能打敗秦國。"就這樣,楚國和趙國結成同盟並打敗了秦國。事後,毛遂被封成上賓。

《資治通鑑》這本書把歷史寫得很有趣,通過對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描述警示後人。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讀《資治通鑑》有感5

讀《通鑑》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首先,對於從戰國到五代的漫長曆史而言,《通鑑》無疑提供了詳細的線索,對很多曾經只有模糊印象的事情讀後都會有更深的感觸。而且,編年體史書能夠爲讀者提供歷史的時代感和線索感,雖然不可能讀過一邊後就全部記住,但是,這種時代感可以讓你大致辨明事件的前因後果,先後次序和發展脈絡是對於某一具體時代進行研究的前提之一。此外,雖然因爲司馬溫公編集魏晉之前部分的材料今日大抵得見故而非可用之一手史料,但對於隋唐以後歷史,《通鑑》有其獨到的史料價值,尤其對於各材料相互牴牾之處,《通鑑考異》臚列衆說並加以辨析,往往可觀。至於胡三省的註文,雖然名爲音注,但是其價值並不在注音之上(畢竟注的字大多不是生僻字,而且與今天的普通話也有一點距離)而在對歷史名詞的解釋,尤其是職官制度和行政沿革方面。同時,胡三省讀《通鑑》極詳,雖無善本對校,但以理校之之處往往暗合。

其次,作爲保存了大量材料的寶庫,它對於我們其他所讀後人論著加強理解是頗有裨益的。如去年寒假時讀漢紀一部分,對同時閱讀的《春秋與漢道》的認識就深化了許多。尤其民國時期學者多喜好大段引用材料,再讀之下就會有一定的親切感了。

同時,在道德教化的角度來說,司馬溫公用他的如椽史筆,將美與醜,善與惡,智慧與愚蠢,豁達與狹隘刻畫的淋漓盡致。這會督促每一個讀者進一步審視自己,擇善而從。

對於我自己來說,從寒冬到夏日再到寒冬,它伴隨了我幾乎整個20xx年,期間還曾帶着其中一本親赴山西夏縣的司馬溫公墓朝聖。雖然這本書裏大部分故事的結局我都瞭如指掌,但是,讀到那一段段或慷慨激昂,或大義凜然,或冰冷無情,或鮮血淋漓的文字時,還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廢卷長嘆。“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太多的感悟,甚至已經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在大學四年中,或許應該有這樣一件值得回憶的“奇蹟”工程吧。

讀《資治通鑑》有感6

《資治通鑑》是我國著名的宋朝政治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所編寫,歷時十九年。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政道”而把其命名爲《資治通鑑》。

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止於周世宗六年,貫穿一千三百二十六年所發生的歷時典故。書中編寫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爲主,兼顧經濟、文化方面史料。塑造了鮮明生動的歷史人物和震驚天下的歷史事件,向我們展現了古代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

在資治通鑑的世界裏,有無數的歷史典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史之亂”安祿山的所作所爲。這一則歷史典故活靈活現的展現了雖然深受一國之君的寵信,卻因一己私利危害國家臣民,攪得天下大亂。這種卑鄙無恥的小人外表憨厚,其實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讓我明白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要多多聽取別人的善意的意見。安祿山就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他外表胖胖的,很招人喜愛,說起話來天真無邪,而內心卻是邪念滿堂。他那天真無邪的話語迷惑了唐玄宗,獲得唐玄宗的信任,把軍隊都交給他來管,竟然造成了空前的歷史鉅變。這一事變慘不忍睹,整個國家被攪得不得安寧,生靈塗炭,連唐玄宗也被迫加入逃亡的隊伍。

唐玄宗一直到了逃亡的日子才真正意識到了安祿山的卑鄙無恥、心狠手辣,也正是那時,他才覺悟到曾經處死了充滿正義感的大臣是多麼昏庸。他後悔了,可世上沒有後悔藥,歷史不能重演。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要做一個多多聽取別人的善意意見的人!

讀《資治通鑑》有感7

《資治通鑑》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着,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爲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爲戰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爲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爲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爲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

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餵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讀《資治通鑑》有感8

《資治通鑑》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和助手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鉅著,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規模空前,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其所記載的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涵蓋了1362年的歷史。

啊!《資治通鑑》這是多麼偉大的著作,我在讀他時彷彿自己親眼看到一個個歷史事件。在歷史故事中,我瞭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樣學習、勞動、生活的,它們有許多困難是現代人民看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在書中還有許多戰爭歷史人物的記載,我最喜歡的是三國時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來輔助劉備,可最終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是未能實現統一,但他留下的《出師表》堅忠精神永遠影響着後人。我還喜歡李時珍,因爲他的《本草綱目》爲現代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都是在教科書中看不到的知識,我們在科技發達的新時代下生活,養尊處優,盡享其成。想想古代人民,再想想我們,我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爸爸說:“歷史是開啓人類智慧之門的鑰匙”,文中先輩們堅強品質的事蹟始終激勵着我奮發圖強。

《資治通鑑》是古代人民堅強不屈的形象濃縮,更是我成長過程中的指航燈……

讀《資治通鑑》有感9

歷史無時無刻不展現在我們每個人面前,回顧歷史的長河,歷史是生活的一面鏡子;以史爲鑑,可知興衰;歷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憂參半;可以瞭解歷史的這一天發生的事件,借古可以鑑今,歷史是不能忘記的... 。

最近我閱讀了宋朝司馬光用19年的心血主編的一部長達四百多萬字的史書——《資治通鑑》,共294卷。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徵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些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仍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吧。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強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爲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爲戰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爲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爲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爲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讀書筆記 )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

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餵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讀了這本書更讓我感悟到了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要努力學習,遇到挫折不要輕易放棄,今後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讀《資治通鑑》有感10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意思是說老人經歷得多,經驗豐富,他們的話對我們是種警告或是啓示。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經過時間淘沙,沉澱下來的像《論語》《史記》《資治通鑑》等古書,就是一個個不開口卻滿腹經論的老人,不但教育影響着我們的祖輩,也同樣讓我受益匪淺。

——題記

提起《資治通鑑》,很多人都以爲它神祕莫測,當我走進它,才知它是如此親切。當然我看的不是原著,是臧瀚之譯的現代版的。

這本書是宋朝的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寫的一本編年體通史。把從周朝到隋、唐、宋發生的重大歷史故事都寫了出來,在《資治通鑑》中,各個故事都很吸引人。裏面的好多人物讓我束然起敬,如勇士荊柯,求賢若渴的劉備、聰明機智的諸葛亮、顧全大局的藺相如等等。

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裏的毛遂了。

這個故事講的是公元前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遂的門客勇敢地推選自己,並憑着機智,威脅楚王,使得楚王答應聯合抗秦,解了邯鄲之圍,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爲了上賓。

讀着讀着,我就不禁想起了去年的事。

去年市裏舉辦了一個“豪成杯新概念作文比賽”,每個班要上交兩篇作文去參加比賽,我們班是剛剛重組的,老師對我們不很瞭解,怎麼也選不出兩個人,看到老師一籌莫展的樣子,我站了出來,自告奮勇地說:“老師,讓我試試吧!”老師聽了,高興極了,就同意了。於是,我不懈努力,多次修改作文,順利通過預賽,在現場賽的決賽中,沉着冷靜的寫作,取得了市二等獎的好成績,不僅爲自己、爲班級爭了光,還令老師和同學們對我刮目相看。

原然我的這種行爲就是毛遂自薦,不禁有點得意,呵呵!以後如果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沒有“伯樂”相中我的話,那我就不妨多來幾次“毛遂自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