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資治通鑑》有感15篇

讀《資治通鑑》有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讀《資治通鑑》有感15篇

讀《資治通鑑》有感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資治通鑑》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資治通鑑》有感1

《資治通鑑》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和助手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鉅著,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規模空前,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其所記載的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涵蓋了1362年的歷史。

啊!《資治通鑑》這是多麼偉大的著作,我在讀他時彷彿自己親眼看到一個個歷史事件。在歷史故事中,我瞭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樣學習、勞動、生活的,它們有許多困難是現代人民看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在書中還有許多戰爭歷史人物的記載,我最喜歡的是三國時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來輔助劉備,可最終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是未能實現統一,但他留下的《出師表》堅忠精神永遠影響着後人。我還喜歡李時珍,因爲他的《本草綱目》爲現代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都是在教科書中看不到的知識,我們在科技發達的新時代下生活,養尊處優,盡享其成。想想古代人民,再想想我們,我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爸爸說:“歷史是開啓人類智慧之門的鑰匙”,文中先輩們堅強品質的事蹟始終激勵着我奮發圖強。

《資治通鑑》是古代人民堅強不屈的形象濃縮,更是我成長過程中的指航燈……

讀《資治通鑑》有感2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意思是說老人經歷得多,經驗豐富,他們的話對我們是種警告或是啓示。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經過時間淘沙,沉澱下來的像《論語》《史記》《資治通鑑》等古書,就是一個個不開口卻滿腹經論的老人,不但教育影響着我們的祖輩,也同樣讓我受益匪淺。

——題記

提起《資治通鑑》,很多人都以爲它神祕莫測,當我走進它,才知它是如此親切。當然我看的不是原著,是臧瀚之譯的現代版的。

這本書是宋朝的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寫的一本編年體通史。把從周朝到隋、唐、宋發生的重大歷史故事都寫了出來,在《資治通鑑》中,各個故事都很吸引人。裏面的好多人物讓我束然起敬,如勇士荊柯,求賢若渴的劉備、聰明機智的諸葛亮、顧全大局的藺相如等等。

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裏的毛遂了。

這個故事講的是公元前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遂的門客勇敢地推選自己,並憑着機智,威脅楚王,使得楚王答應聯合抗秦,解了邯鄲之圍,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爲了上賓。

讀着讀着,我就不禁想起了去年的事。

去年市裏舉辦了一個“豪成杯新概念作文比賽”,每個班要上交兩篇作文去參加比賽,我們班是剛剛重組的,老師對我們不很瞭解,怎麼也選不出兩個人,看到老師一籌莫展的樣子,我站了出來,自告奮勇地說:“老師,讓我試試吧!”老師聽了,高興極了,就同意了。於是,我不懈努力,多次修改作文,順利通過預賽,在現場賽的決賽中,沉着冷靜的寫作,取得了市二等獎的好成績,不僅爲自己、爲班級爭了光,還令老師和同學們對我刮目相看。

原然我的這種行爲就是毛遂自薦,不禁有點得意,呵呵!以後如果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沒有“伯樂”相中我的話,那我就不妨多來幾次“毛遂自薦”!

讀《資治通鑑》有感3

司馬溫公蓋世之奇才,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溫公幼年即知砸缸而救人,其機智敏捷果斷,略見一斑耳。至於文采堪與司馬子長論短長,而二人之大作一爲紀傳體之肇始,一爲編年體之最巨,其恢恢弘文皆爲"史家之絕唱",真天降英才也,且二人俱姓司馬,豈"司馬氏世典周史"之天命哉?

自宋以後,讀《通鑑》且評點一二者,不可勝數也。有明清之際王船山先生之《讀通鑑論》,有毛潤之先生之《評點資治通鑑》版本,此二家皆思想者,吾今一併覽之。至今日僅讀四卷耳,於船山先生之教誨未嘗聞也,蓋先生之品評乃自始皇起;於主席之教誨也僅二三條耳,然倍感主席之視角之獨到。如主席之於商鞅立木爲信之故事,主席非獨見商君之苦心,猶見民智之未開,此吾所未見也。又如主席言蘇秦張儀口舌未淑,其目不昧,吾亦有所感,然未出適言以道明。今僅就此四卷,發吾之感慨耳。

此四卷從周威烈王開始到羋八子出場,期間風起雲涌,豪傑之人輩出,真乃大景觀大造化也。晉國智氏立了有才無德的智瑤,雖不可一世,然終究被韓趙魏三家所滅。此事真可以作爲有才無德者的警示,才德之爭古已有之,都雲纔在德先,我迄今纔有切身體會。無才者造惡有限度,有才無德者造惡之力有餘,其毀滅性也廣大。無才少德者,庸庸碌碌蹉跎一生,雖浪費好時節,一事無成,然亦無大害,既不害人,也不害己。如智瑤一般先是害人,終究害己。德才兼備者,寥寥無幾,即使功成名就者,未見得是德才兼備完美之人。德廣才虧者,以廣德聚賢才,不以一人之力,而成一人之功。司馬溫公之評點,入木三分,反觀自身,終究碌碌無爲者,混得個不害人,不害己,此生足矣。

周天子分封韓趙魏,前者我只知其乃戰國之發端耳,讀《通鑑》方知此乃周天子之敗德壞禮之舉。前者我只知論語云:名正言順之道理。今乃知名與禮堪堪不可自廢耳,由此明白,古人爲什麼如此看重名節。上示下無禮,下承之以示下下,故而禮崩樂壞,紛亂不休。然則或曰:三家勢力龐大,周天子無奈何也。豈不知三家亦無奈何天子也,天子雖闇弱仍爲天下主,今天子討好叛亂的大夫給他們加封爲諸侯,自壞禮教,真是做了一個不好的示範啊。當時雖沒有陳勝大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是我想當時的實力派內心都有這樣的想法和共識:只要有人有地,人人可爲諸侯,人多地廣,天子必來封侯。爭人爭地,互相搶奪,君不君,臣不臣,豈有不戰之理。

彼時我只知道蘇秦身兼六國相印,深爲其口才折服,《通鑑》亦有其勸說列國之語錄,然則,讀《通鑑》方知,其德行實在不敢恭維,與人主遺孀私通,進而爲了保身而再度遊說,終究死於爭寵事情上。就這點智商,竟然還值得張儀折服,從後來發生的一些事情上看,張儀的智謀,豈止是蘇秦可比,只不過張儀處在落魄的境地,需要蘇秦的金錢來給自己爭取機會,纔不得不說:"蘇秦智慧在我之上,我在他的計謀中都沒覺察到,只要蘇秦活着,張儀就不會給秦王出計謀。"我看《通鑑》中蘇秦尚在,張儀的計謀使用了不知多少了,可見張儀的那番恭敬的話,也只不過說說罷了,當不得真。再來說說張儀,張儀真是厲害啊,我甚至在想如果我是某某國的國君,會不會也被張儀這張嘴給忽悠得不知東南西北了。現實中也有不少人能夠口吐蓮花,每句話都能說到你的心坎裏,從此後,但凡見到這樣能讓你中意開心的人,可真得長個心眼兒,仔細分析他的話的目的,他的表情,他的心機,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不可忘記啊,否則,如楚懷王一般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再有商鞅輔助秦孝公,真是天賜給秦國一個好好的機會,我們現在叫做戰略機遇期,商鞅變法的時候正是列國交戰正酣的時候,秦國可以獨善其身,坐收漁利,比較當今的時代,中東混戰,大國博弈,歐洲經濟一落谷底,美國經濟復甦乏力,且有捲入戰爭的潛在威脅,中國周邊雖有東海南海之危機,但終究不影響內陸的促增長調結構,與當時的秦國應該一樣,趕緊加快改革,富國強兵,即便幾十年後不能像秦國一樣單挑六國,也能在世界格局中獨領風騷。在關注近年來中國的外交也無外乎連橫與合縱,中國合縱,我們乃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意見領袖,連橫乃與英法德澳等美國盟友一一簽訂各種協議,力求打破美國的合縱孤立中國政策。

看看史書真是好,難怪有人講讀史可以明智。習主席也曾說過:古老的中國文化會給我們當今治國理政提供參考。

歷史劇《羋月傳》上映,正巧我讀到《通鑑第四卷》宣太后立昭王故事,且看且讀之,必然妙趣橫生。

讀《資治通鑑》有感4

《資治通鑑》是我國非常經典且著名的一部長篇歷史書。由宋代的司馬光編寫而成,上至文明起源,下至宋末元初,乃一本集百家(史書)精華之大成作。不但文筆流暢,且內容簡潔非常適合人們閱讀鑽研。

上古三皇五帝治理、建設社會。論古代的偉人,誰如大禹勤奮、能幹,若無本領怎能治理全國水流,河道;誰如蔡倫機智,將更多的人擁有寫字讀書的機會,讓人的書寫成本降低;誰如岳飛關羽一類精忠報國,爲國捐軀;誰如秦始皇,齊桓公懂得治國,把一塊巨大的國土瓜分大半,稱霸一方。念韓信一代英傑,治國能臣,卻落了個被主公殺死的悲慘結局;念楊玉環傾城國色,卻只能做土裏冤死鬼;念王安石身懷經天緯地之才,卻無法一展宏圖。爲什麼自古能人、美人皆難以活完一生,不能有個好結局。

李白、蘇軾揮散筆墨成千古名作;關、嶽二人馬上衝鋒,殺人無數;張良、孔明飽讀經書只爲建國大業。華夏如此多人才,江山如此多嬌,中國不愧是東方的一顆明珠。我爲我的祖國感到驕傲!

萬里長城綿延不絕,五嶽壯觀雄偉,長江黃河。

養育我們。龍的傳人無時不刻都在爲祖國而奮鬥。願祖國的明天更美麗!

讀《資治通鑑》有感5

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類智慧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起源,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中間多少撼人心魄的文章、字字珠璣的名句,在古典文學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資治通鑑》便是其中不朽的作品之一。

我深知手頭的這本《資治通鑑》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資治通鑑》 ,

但正是它使我明白爲人要如李白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陶淵明般“不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做事要像班超那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像周處那樣敢於“朝聞夕改”,勇於承認並改正錯誤,學習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學習宗愨“乘長風破萬里浪”的崇高志向;

正是它使我明白交友要交“良師益友”,拒交口蜜腹劍的狐朋狗友;正是它使我明白“貧賤之交不可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親”;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處事方面切記“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正是它使我明白做事貴在堅持“不積硅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學習上不僅要懷揣“非學無以成廣才”的.理想,還要有“治亂民猶治亂蠅”的方法再加上“鍥而不捨”的執着,成功自然是“手到擒來” ;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遇到困難時要懷有“不遇盤根錯節,無以別利器”的信念,還要形成“孤則易折,衆則難摧”的團結意識。

知識經濟時代的中學生,閱讀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書籍浩如煙海,而我們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好讀書,不求甚解”,要“但當涉獵,見往事耳”,要“擇其善者而從之”。

基於此,《資治通鑑》便是明智之選。

拜讀《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封建統治有此認識,更何況我輩學子?

讀《資治通鑑》有感6

暑假,我讀了《資治通鑑》(譯本)。《資治通鑑》原著有04萬個字,我覺得司馬光這個人真了不起,他能寫出如此規模宏大的歷史作品。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很長,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北宋時期,整整一千多年的歷史故事都講遍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資治通鑑》這本書名字的由。宋神宗讀了這本書,認爲此書以歷史的得失作爲鑑戒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爲《資治通鑑》。

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毛遂自薦"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趙國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敗。於是,趙王與平原君商議退敵的計策,平原君說:"楚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只要跟他們結成同盟,他們就會派兵解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個武雙全的人去說服楚王,可是在衆多的說客中能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最後挑挑去還差一個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人主動要求一同與平原君前往楚國,許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終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國。第二天他們到了楚國,很多說客說了一上午都沒有說服楚王。毛遂走進宮殿對楚王說:"楚國有五千裏土地,上百萬裝備精良的士兵,這些都是稱霸天下的資本,沒有那個國家可以抵擋。秦國打敗了楚國很多次,此時我們趙國和楚國若結成同盟,一鼓作氣肯定能打敗秦國。"就這樣,楚國和趙國結成同盟並打敗了秦國。事後,毛遂被封成上賓。

《資治通鑑》這本書把歷史寫得很有趣,通過對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描述警示後人。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讀《資治通鑑》有感7

《資治通鑑》之意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這部書在彙總中國古代政治智慧方面的成就,是無法超越的,也是無可替代的。其精髓是——對政治經驗的總結。

我認爲這部書之所以偉大並且古今唯一,最重要的是因爲六點原因。

司馬光學貫古今,有深厚史學涵養。

早入仕途,投身政治,官至宰相,深諳政治之道。

人品貴重,老成謀國,有聖賢之風。

英宗與神宗的兩任皇帝支持,經費、名分、助手、藏書、密檔全部配備到位。

有十五年賦閒時間。

不受政治迫害和打擊。

綜上,我們完全可以稱《資治通鑑》爲帝王教科書,是一部不可能有第二個人能同時滿足以上所有條件而寫成的 鴻篇鉅製。

《資治通鑑》上起春秋戰國之交,下至宋代建立以前,包含一千四百年左右的歷史,篇幅長達二百九十四卷。

此書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爲法,惡可爲戒者".

舉個例子。

司馬光認爲君主分爲兩類,一類是開國君主,另一類是繼承君主。開國君主中有轉型成功的漢光武帝劉秀,也有轉型失敗的梁武帝蕭衍(就是當年《琅琊榜》裏迷倒萬千少女的靖王殿下蕭景琰原型)。

司馬光着重寫"劉秀"將"卓茂"升爲太傅而突出其看重忠厚之人對於治世而言的重要性,這一點在戰爭時期體現不出價值,但戰爭終會結束,作爲領導者,提前做準備是成功轉型的必備素質。

而對於"蕭衍"而言,拒諫是其身死國滅的重要原因。領導者要表彰敢於直諫的下屬,君臣之間,平衡爲好,君雖然掌大權,但是由於臣下將其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君主亦不可濫權。這種關係在中國歷史上唯兩宋時期最好。要知道"君臣平衡"乃是皇權時代的王道。

所以,《資治通鑑》纔會開篇如此奇特,首句說道"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爲諸侯。"這是以三家分晉這個歷史事件開始的。在這一點上,《資治通鑑》與《史記》不同,司馬光強調其晉大夫身份說明了韓趙魏三家屬於僭越,但是,如此的禮崩樂壞並非三晉之壞也,乃天子自壞也,其意爲:獎罰分明是很重要的,若僭越行爲可以得到讚賞,那麼誰會守規矩,後續效應很可怕。

在司馬光的治國理念中,有非常核心的一條:掌握法的人必須先守法,即司法必先守法。

讀《資治通鑑》有感8

在延綿不絕的歷史長河中,總會有一顆顆閃光點,一座座里程碑。就如司馬遷的《史記》,高爾基的《童年》,以及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一本奇書。它能與膾炙人口的《史記》合稱“史學雙壁”。它也用不朽的史實,傳世的語言激勵了無數人。而我,就是被《資治通鑑》折服的人之一。

在我看來,它並不是一本書,而是一位博學多才,通曉古今的老先生。他用戰國的智伯之例,向我傳授智伯敗亡的原因。最後再加上一句深刻的“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點醒了我,令我牢記在心。

唐太宗說過:“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而這本書就是一面生動的鏡子。它告訴我古時朝代“爲何興替”,“如何興替”。漢朝的“巫蠱之禍”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漢武帝雄才大略,威震蠻夷,卻在晚年“悔恨不已”,最後只能建造“歸來望思之臺”表達對已故太子的懷念?我正疑惑不已時,這面鏡子給了我答案:武帝晚年多疑,信奉鬼神,任用奸臣致使朝政混亂,最後讓奸臣鑽了空子引發慘烈的“巫蠱之禍”。太子因此遇難,數十萬人也因此而亡。

在講述道理的同時,它也不忘打一個生動的比喻:“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不能使之破堅。”“以史爲鑑”果然可以“知興替”啊!

《資治通鑑》用它全面客觀管的語言教會了我爲人處世的道理。“德勝才者謂之君子”。相信我會運用古人的寶貴經驗做最好的自己。

讀《資治通鑑》有感9

看了這篇之後,我認爲豫讓只是愚忠,而且愚得可氣又可悲!

雖然智瑤對豫讓有知遇之恩,但智瑤的下場也是他咎由自取。他狂妄自大,驕橫放縱,只會讓他自取滅亡。雖然趙無恤用智瑤的頭骨做酒器真的很過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是個明君。豫讓頭次刺殺他時,他非但沒有治罪於豫讓,反而讚賞他的俠肝義膽,這樣的氣度真得讓人敬佩!

豫讓非但沒被打動,反而堅定了決心。他竟不惜吞紅碳,塗生漆,連自己的妻子都不認得他了。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又得承受多大的痛苦!而他又是否爲他的妻子想過,你讓一個寡婦如何度過餘生?

豫讓啊豫讓,你賠上自己的生命和幸福,究竟是爲了什麼?爲了那樣一個人真的值得嗎?你又愛過自己的家嗎?

期獵必會

讀完這篇,我很欣賞魏斯!

做人一定言而有信!魏文侯作爲一代君主,能對一個芝麻官守信,竟冒着寒風暴雨前去告之,這種做法真得可敬可佩!更值得我們學習!

作爲一個現代人,我們擁有優越的條件,更應該言而有信!任何事情都沒有藉口,承諾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我也曾失信於人,但從今天起,我要改正自己,任何事都要給人一個交代,也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讀《資治通鑑》有感10

讀過關於“三國”的人都知道:“三國”時期是指曹、劉、孫建國至“三國”先後滅亡,這是“三國”時期,其實不然。三國時期是以董卓亂京,孫策找到玉璽,好戲就從這裏開始。

三國時期,是英雄豪傑輩出的年代,也是詩人,詞人不受用之時代,所以,詩,詞人不甚出名。因爲戰亂你再滿腹經綸也沒用,對方一刀子過去你能寫什麼?而武將則不同,對方一刀子過去,把它激怒了,一棒子跟你拼個你死我活,對方也沒辦法。這是一個“潛規則”:國家混亂是要武將;國泰民安要文臣。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如:諸葛亮,是個文臣,卻能在亂世時,使蜀國安定,這不是武將能做到的。

說到諸葛亮,就得談一談曹操,這又是爲何?乍一看,沒有什麼。可是隻要細細觀察就會發現:諸葛亮與曹操都是丞相;諸葛亮與曹操均開丞相府;諸葛亮爲武鄉侯,曹操爲武平侯;諸葛亮與曹操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均爲“皇帝無權”。

《資治通鑑》這本書比《三國演義》真是得多,希望衆位不妨看一看!

讀《資治通鑑》有感11

讀《通鑑》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首先,對於從戰國到五代的漫長曆史而言,《通鑑》無疑提供了詳細的線索,對很多曾經只有模糊印象的事情讀後都會有更深的感觸。而且,編年體史書能夠爲讀者提供歷史的時代感和線索感,雖然不可能讀過一邊後就全部記住,但是,這種時代感可以讓你大致辨明事件的前因後果,先後次序和發展脈絡是對於某一具體時代進行研究的前提之一。此外,雖然因爲司馬溫公編集魏晉之前部分的材料今日大抵得見故而非可用之一手史料,但對於隋唐以後歷史,《通鑑》有其獨到的史料價值,尤其對於各材料相互牴牾之處,《通鑑考異》臚列衆說並加以辨析,往往可觀。至於胡三省的註文,雖然名爲音注,但是其價值並不在注音之上(畢竟注的字大多不是生僻字,而且與今天的普通話也有一點距離)而在對歷史名詞的解釋,尤其是職官制度和行政沿革方面。同時,胡三省讀《通鑑》極詳,雖無善本對校,但以理校之之處往往暗合。

其次,作爲保存了大量材料的寶庫,它對於我們其他所讀後人論著加強理解是頗有裨益的。如去年寒假時讀漢紀一部分,對同時閱讀的《春秋與漢道》的認識就深化了許多。尤其民國時期學者多喜好大段引用材料,再讀之下就會有一定的親切感了。

同時,在道德教化的角度來說,司馬溫公用他的如椽史筆,將美與醜,善與惡,智慧與愚蠢,豁達與狹隘刻畫的淋漓盡致。這會督促每一個讀者進一步審視自己,擇善而從。

對於我自己來說,從寒冬到夏日再到寒冬,它伴隨了我幾乎整個20xx年,期間還曾帶着其中一本親赴山西夏縣的司馬溫公墓朝聖。雖然這本書裏大部分故事的結局我都瞭如指掌,但是,讀到那一段段或慷慨激昂,或大義凜然,或冰冷無情,或鮮血淋漓的文字時,還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廢卷長嘆。“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太多的感悟,甚至已經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在大學四年中,或許應該有這樣一件值得回憶的“奇蹟”工程吧。

讀《資治通鑑》有感12

悠悠中華史,上下五千年。——題記

輕輕地,你來了,混着淡淡的墨香,於筆尖流連處,赫然映入我的眼簾。《資治通鑑》,我的良師益友,陪伴我六度春秋。

《資治通鑑》,我的良師。初次邂逅,依稀是六年前的風花雪月,從“秦王掃六合”的壯麗,到“大江東去”的豪邁,越發深入探究,越發不可捉摸。六年前,初次在書店遇到你,便被你精美的文字插圖給吸引住了。當時,僅一年級的我被你動人的情節牢牢地“禁錮”住了。司馬光筆下那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彷彿穿越到了現代,飾演了一場場“千年大戲”。從此,我對你的喜愛一發而不可收拾。

漸漸地,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看過了你的不同版本,可唯一不變的,是那顆堅守六年的心。從三家分晉到大唐消逝,長達一千餘年的歷史,被描寫得栩栩如生。文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熱愛歷史的人對古人的過往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混着一絲輕狂,嬴政,你來了。你有着非凡的魄力,大秦在你的統領下,打造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帝國。你說以後嬴氏子孫會被尊爲萬世,可你沒想到,阿房宮、長城爲秦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導致秦二世亡國。在司馬光的筆下,你是一代霸;在後人的心中,你是一介梟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曹操,你來了。你年少成才,入朝爲相,打造了曹魏帝國。你雖有赤壁之戰不輝煌的過往,但也有官渡之戰的赫赫戰功。曹操,我敬你是一個有着超人頭腦的強者,如果沒有司馬氏,我相信,你的曹魏帝國一定非常強大。在司馬光筆下,你是“東臨碣石”的多愁善感之人;在人們心中,你是“烈士暮年”的英雄。

《資治通鑑》,你帶我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一路上,我彷彿在這上下五千年的煙世紅塵中摸爬滾打。在你的帶領下,我學到的東西不計其數:忠、義、禮、信、廉恥、國恨……

今天,步入初中的我,重新素手捧起你,翻閱一段段過往,好像又一次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游離。我想,我終於可以驕傲地說:我讀懂了你——《資治通鑑》。

讀《資治通鑑》有感13

歷史無時無刻不展現在我們每個人面前,回顧歷史的長河,歷史是生活的一面鏡子;以史爲鑑,可知興衰;歷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憂參半;可以瞭解歷史的這一天發生的事件,借古可以鑑今,歷史是不能忘記的... 。

最近我閱讀了宋朝司馬光用19年的心血主編的一部長達四百多萬字的史書——《資治通鑑》,共294卷。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徵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些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仍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吧。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強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爲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爲戰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爲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爲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爲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讀書筆記 )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

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餵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讀了這本書更讓我感悟到了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要努力學習,遇到挫折不要輕易放棄,今後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讀《資治通鑑》有感14

等他醒了,劉備便不去打擾他,而且讓諸葛亮出山了,可劉備前兩次都沒有找到諸葛亮,諸葛亮將天下分析了一下,劉備認真得聽着,難道真的就這麼巧嗎?我覺得有可能是諸葛亮故意設計出去的,) 諸葛亮真聰明,他再回來,諸葛亮答應出山,劉備便帶着關羽張飛去了,這時諸葛亮在睡覺,他說:一般的儒生和俗士,講的是司馬微向劉備介紹人才, 後來劉備的天下幾乎都是諸葛亮出謀劃策,有可能來一次就走了,他絕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來找他, 今天我讀了《資治通鑑》的劉備三顧茅廬,就從這裏就能看出諸葛亮很聰明,是要考驗劉備是否真心真意,所以溜了,不過劉備不等到諸葛亮還不走了,到了第三次,他早已料到劉備要來拜訪,如果是,可見劉備多麼有誠意而且信念堅定,此純爲自己猜想,看劉備走不走,才進去,說明諸葛亮很聰明,後來徐庶來這裏也向劉備舉薦諸葛亮,直到諸葛亮起來,並非真實,怎能認清時物,司馬微說:就是諸葛亮與龐統,我佩服他。

後來劉備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才找到諸葛亮,可是他見了三次,諸葛亮故意睡覺, ,能認清的只有臥龍和鳳雛,如果不是,(注意,不管怎麼樣劉備還是等到了諸葛亮。

等劉備一走,劉備問是誰。

讀《資治通鑑》有感15

《資治通鑑》記載了從周威烈王到後周世宗顯德,前後共1362年,全書記載了十六個紀,即:周,秦,漢,魏,晉,宋,齊,樑,陳,陳……全書記載從周紀開始的政治,軍事開始的歷史故事,講述了歷史的傳奇。

全書記錄了每個朝代的建立繁榮,強盛,爭鬥,叛亂,衰落,滅亡,記載了一個又一從強盛轉向滅亡的過程,相當於是一本警示世人的書。

通過閱讀《資治通鑑》,使我對歷史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原本我認爲歷史是枯燥的,乏味的,但自從我閱讀了《資治通鑑》,它讓我與歷史拉近了距離,讓我明白了歷史的神祕與長久,歷史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它讓人類探索,探祕這一段神奇的故事。

其中我最熟悉的當然是三國時期了。當我閱讀時,卻發現歷史與三國演義中描繪的大不一樣。原來《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根據歷史記載而編寫的,自然與歷史不大相同。

《資治通鑑》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歷史是隻有一個的,探索歷史的神祕是要揭開歷史被時間掩埋的面紗,,探索歷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