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後感:資治通鑑大綱

讀後感:資治通鑑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資治通鑑,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後感:資治通鑑

  讀後感:資治通鑑1

在我的書櫃中,有一本厚2釐米,包着黑硬殼的書,名叫《資治通鑑故事》,這本書是宋朝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歷經19年的時間,與衆人一起將這本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書整理出來的。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以政治和軍事爲主,還兼顧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料,總共敘述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書中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句子,從這些句子中也讓我們懂得了一個又一個做人的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如“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是說不能自以爲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遺子黃金滿簏,不如教子一經。”意思說給後人積累再多的金子、銀子,還不如好好教孩子學習。這是一本貨真價實的文學名著,它不僅讓我學會了許多政治與歷史知識,還使我瞭解了不少課本上學不到的做人的真理。這是我第一次讀我國的編年體通史,不僅讓我瞭解了不少的歷史知識,更讓我學會了做人的道理。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的書不僅是內容豐富,更可貴的是它會教我們如何做人,這是非常可貴的;所以,我以後也要好好的瞭解我國的歷史文化。

  讀後感:資治通鑑2

《資治通鑑》成書以來,非常受人追捧,列舉一二: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鑑》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爲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爲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爲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清代顧炎武:(《資治通鑑》和《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爲後世不可無之書”。

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學者梁啓超:“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爲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如此多的美譽,似乎《資治通鑑》已成爲君臣治國不可或缺之書,但我卻納悶:“自北宋神宗以來,至清末溥儀爲止,卻沒有發現誰因《資治通鑑》而使一國大治的例子。”問者無心,聽者是否啞口無言呢?

我本來就無知淺陋,當然不敢非議某些人心中的聖賢,也無能造謠某些人熟讀的經典,若此書真能“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爲何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元,明亡於清?難道那些身居廟堂之上的人不明白聖賢經典的道理嗎,何至於讓“蠻夷之族”侵我中華,戮我妻子,毀我家園?這顯然就有點讓人無法理解了。

從內容上看,《資治通鑑》包羅萬象,有政治、經濟、制度、軍事等方面的涉獵。特別是關於政治和軍事,是此書的重中之重,條理清晰,精彩紛呈,對此我也是不吝讚美。但這仍然不能改變這部書只是司馬光等人的一家之言,是對歷史的一種經驗總結,到底能對後人有多大裨益,這恐怕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

當然我並非否定此書的價值,只是希望不要迷信此書,畢竟現實社會不是武俠世界,憑藉一部寶典抑或一把神劍,就能縱橫江湖唯我獨尊。如果有人將一本書與一國的盛衰聯繫起來,這簡直就是風馬牛相及的神邏輯,也好比有人把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拿出來洋洋得意一番,這種阿Q似的故事還是少相信爲妙。

我不敢否定《資治通鑑》是一部好的歷史書,我只是質疑將它推上無以復加的神壇。從史學價值來看,此書確實罕有其匹,但從一種歷史總結的角度來說,它時至今日亦難擔此大任。我們暫時放棄對此書的迷信,迴歸到一個原本的問題:我們學習歷史到底是爲了什麼?

很顯然我們學習歷史不是照貓畫虎,把今日當作歷史的重演,假若執意生搬硬套,恐怕只會鬧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笑話。學習歷史,重要的是內涵,瞭解其中的精神、文化、制度,認清社會的狀況,人性的本質。至於那些明君的憂國、昏君的庸聵、忠臣的耿直、奸臣的媚骨、戰爭的詐謀、和平的可貴、權力的血腥、平凡的真實如此等等,但願都留在書中,別拿出來沾沾自喜。它們只是體現歷史的厚度,並非今天炫耀的資本。

我們從歷史中而來,面向未來而去。前方纔是我們的道路,而不是轉身向後看,羨慕那些三王五帝,否則我們的歷史可就真成了陳年流水簿子了!

記住了,未來在前方,別回頭!

  讀後感:資治通鑑3

最近閱讀了一本白話版的《資治通鑑》,隨着閱讀的進行越發感覺這部書字字珠璣。

《資治通鑑》是北宋多學科通才司馬光花費19年編寫而成的橫跨16個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爲法,惡可爲戒”的鉅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打響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槍,但是不到半年陳勝就被殺身亡。司馬光在評價失敗的原因時,分析道首先是陳勝在時機不成熟時着急稱王,再就是濫殺熟人,親近苛刻督查的人,將領們帶兵攻佔土地回來,凡是與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們逮捕治罪,從而導致將領、朋友都不親附他。

楚王韓信因勢力過大引起劉邦的不安,進而用計捉住韓信,封了個沒有實權的淮陰侯。劉邦問韓信他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你不過能帶十萬”,而說他自己帶的兵越多越好,劉邦笑他說:“越多越好,那你爲什麼被我捉住哪?”,韓信說:“陛下你不會帶兵,但很會帶將”。

公元前265年,秦國發兵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人要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肯發兵,太后捨不得,就沒有答應。觸龍勸說:“爲什麼國君的兒子被封了侯就都沒有好結果呢?因爲他們俸祿豐厚,卻沒有爲國家流汗,地位崇高,卻沒有爲國家立功。如今您擡高長安君的地位,卻不趁現在您還在時讓他多爲國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長安君將憑什麼在趙國存身哪?”趙太后聽後就同意了長安君做人質的要求。而《資治通鑑》記載的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入京朝見,陪皇太子喝酒賭博,因爲賭博爭棋態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盤砸死。朝廷把吳太子送回吳地,吳王劉濞生氣的說:“天下都是劉家的天下,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好了,何必送回來?”又送回去,葬在長安。喪子之痛最終導致吳王挑起七王之亂。

《資治通鑑》是一本鉅著,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爲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

  讀後感:資治通鑑4

六年前,我離開校園,終於沒有走上學術的道路,來到中山這座濱海小城,庸庸碌碌,爲稻粱謀。夜晚回到家中,燃燈閉戶,披讀史籍,隔絕塵世人事的紛擾,聊以自娛。不意小城裏碰到幾位愛讀史籍的`師友,數年來切磋砥礪,足以消除獨自面對青燈殘卷的孤獨感,更敦促和鞭策我讀書不輟,以免令他們失望,一見師就是其中之一。他愛華夏文明昌盛的大宋,愛兩宋士人雍容揖讓的高遠雅緻,愛汴梁與臨安坊間的俗世煙火,最愛的是宋儒司馬溫公主持編撰的史學鉅製《資治通鑑》。

最初遇見他,我還是初入職場的愣頭青,除了微不足道的書生意氣外一無所有。他送給我一本剛出版的歷史隨筆《不覺淺》,在扉頁寫下讓我臉紅的幾個字:“莊老師指正”。末學後進,豈敢稱師,我只能把這個稱呼,看做是一種讀書人在一瞬間建立的共鳴、信任和期許。所有的虔誠終將相遇,更何況是在這座圈子不大的城市中。

去年年底,曾見一位朋友分享藏於國圖的《資治通鑑》殘頁圖片,司馬溫公手澤,四百餘字,多處塗抹的手稿,蓋有百餘方皇室及衆藏家的鑑藏印。本應藏於深閣的絕世珍品,藉助於現代高清掃描技術展現在我們眼前,我馬上分享給一見師,我想這對他不啻於聖物。不久之後,他發了朋友圈:願穿越回大宋,爲華夏先賢司馬溫公當一名小小的抄書匠。我知道,這是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上一本書是《從司馬光書房走過——<資治通鑑>中的繁花與冷雨》,最近又出了一本《跟司馬光闖職場》,蒐羅通鑑中的士林掌故,人情練達,希望對初入職場的青年人有所裨益。

中國傳統書籍的寫作體例,大要可分爲“著作”、“編述”、“鈔纂”三大類。這樣看,《跟司馬光闖職場》更近似於“編述”,是在許多可以憑藉的資料的基礎上,加以提煉製作的功夫,用新的義例,經過了細密的剪裁、熔鑄,把舊材料變成更適用的東西,這便是“編述”。至於書的主題“以史爲鑑”,這是一個關於歷史功用的話題。歷史當真能成爲爲後人的鏡鑑嗎?古希臘大哲赫拉克利特似乎不以爲然,他說一切皆流,無物常住,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唐人杜牧也在《阿房宮賦》的結尾喟嘆:“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似乎指出了史鑑在現實操作中的難以實現。我們面對的時代和人事與古人差異太大,“通鑑”真的足以“資治”,甚至帶着你“闖職場”嗎?讀完《跟司馬光闖職場》,我似乎對“以史爲鑑”有更深的認知。

人固然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但夫子在河川上逝者如斯的喟嘆,卻令古今之人共情,相信千百年後的人們也是如此。情勢固然隨時而變,但無論是過去的廟堂、士林,還是如今的官場、職場,謹慎、堅忍、進退有度、臨機取決諸多品質,都是成就事功的堅韌不拔之士所必備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跟司馬光闖職場》是一本世路英雄之書,關注的是綿延於紛擾史事中不變的堅硬內核,我們很難去拿其中的小故事來機械套用於當下,卻能從中窺見千百年來廟堂、江湖乃至於山林的博大幽暗的世道人心,人事交接中種種微妙的分寸感,從而以更高遠的格局來看待當下。正如錢賓四先生所指出的:“至於學術之於時務,其事可相通而不必盡相合。不如兩各分離,使潛心學術,一旦有所成就,轉可多方沾溉,宏濟時艱。”英賢雖異世,自古心相許,潛心學術的一見師,卻寫出這樣這一本感悟古今,宏濟當下的小書,恰恰好印證了這段話,當稍能警醒當下熱衷於“成功學”、急於致用的浮躁風潮。

一見師爲人很有幾分“溫而厲”的風采,胸中更有一副古道熱腸,懂得欣賞這世間的趣味與美好。梁簡文帝誡子當陽公書雲:“立身之道與文章異,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本書的文字,正是他爲人作文的最好寫照,書中多用詼諧語和網絡新語,讀來淺而有味,與立身的謹重毫無違和感。我斗膽估測他的心思:小而言之是爲青年,希望當代青年在消費主義時代的輕閱讀之外,也能在浸潤幾分古人處世做人的風度和智慧;大而言之是爲歷史,歷史的認知只有在不斷的思考和詮釋中才得以綿延和充盈。

  讀後感:資治通鑑5

《資治通鑑》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寫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史學鉅著,由神宗取意“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親賜名。司馬光自幼酷愛史學,“嗜之不厭”。全書一共294卷,記載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4年的歷史,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方面的重要史實爲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全面展示了幾十個政權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爲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這294卷爲<<周紀>>5卷、<<秦紀>>3卷、<<漢紀>>60卷、<<魏紀>>10卷、<<晉紀>>40卷、<<宋紀>>16卷、<<齊紀>>10卷、<<樑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後梁紀>>6卷、<<後唐紀>>8卷、<<後晉紀>>6卷,<<後周紀>>5卷。另外<<目錄>>30卷,<<考異>>30卷。

我花了不少時間把這本厚厚的書看完了,看了這本書,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姦臣: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失去諸侯的信任,最後斷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爲馬的趙高;諸呂之亂,霍光攬技、王莽代漢、竇氏欺主,董卓入京臥龍牀,不視天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昭大權在握,傀儡皇帝劉協,殘暴無比隋煬帝,殺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亂安錄山,殺李坤自立朱溫……

同時,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統一中國秦始皇,建立漢高祖,精勵圖治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仁君劉備,強者關羽、張飛,奇才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盧史皇上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國土面積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寧,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貪污……

我看完了這本書,讓我知道歷史上有多少明君聖主,還讓我知道有多少奸詐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爲能寫史書的人,我一定像司馬遷一樣,用手中的筆,公正地寫出事實,謳歌英雄,鞭撻小人。讓忠良名垂千古,奸賊遺臭萬年。

這是我的理想,我要爲這個理想而學習。

  讀後感:資治通鑑6

《資治通鑑》是多麼偉大的著作!我在讀他時彷彿自己親眼看到一個個歷史事件。在歷史故事中,我瞭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樣學習,勞動,生活的,它們有許多困難是現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螢映雪”的故事讓我們無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藉助螢火蟲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讀書的。

在書中還有許多戰爭中歷史人物的記載,這其中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深有感觸。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韓信,非常著名的戰術家,其一生英勇善戰,善於帶兵,爲劉邦出謀劃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偉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可見其勇猛驍勇善戰、爲國捐軀的決心,終一戰成名,這是何等的精神和氣魄,但他太過自負,優柔寡斷,鴻門宴沒能擊殺劉邦,鑄成大敗,他的烏江自刎,令我惋惜,暗歎連連!我最敬佩人物的還有三國時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來輔助劉備,可最終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未能實現統一,但他留下的《出師表》堅忠精神永遠影響着後人。還有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流傳至今的醫學鉅著《本草綱目》爲現代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還有令我們痛恨至極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謙虛愛民,其實有着狼子野心,爲了得到皇位,殺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討要玉璽,最後被人民推翻了。

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思緒萬千,我們要反省一下自己與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們生活在戰爭頻發的時代,隨時都可能面臨危險,卻從沒有過怨言,他們三十而立,治國治家,統領大業!而我們呢?我們在科技發達的新時代下生活,過着養尊處優,盡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歲人還過着“啃老族”的生活,不思進取,很多學生還嫌學習任務太重、作業太多……到處發牢騷。相比而言,我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讀後感:資治通鑑7

有些慚愧的說,作爲一個大學生,我居然沒有怎麼仔細閱讀過中國的歷史,一直都無法由衷的感觸些什麼。但當我通讀過《資治通鑑》後,我發現心中竟不住的洶涌澎湃。那些歷史情節,彷彿歷歷在目。

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北,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擊斬匈奴郅支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膽敢冒犯強大中國的,距離再遠,也要誅殺!”豪氣上幹霄漢。

千年之下,我們仍聽到這個聲音,爲之熱血沸騰。英雄們爲了解放,爲了和平,揭竿而起,奮勇抗敵,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國最終向中國臣服,並不是全因爲中國有此力量,更關鍵的是匈奴內部分裂。而這再一次向歷史證明:一個不能團結的國家或族羣,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單于的人頭,也不會懸掛高竿。

然而當中國前程似錦的時候,我們的君王們開始享受起衣食無憂的奢侈生活。在渾渾噩噩的生活背後,浮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君,昏君還有那些腐朽的僞善的爪牙。他們的殘忍,他們的自私,讓我汗顏;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讓我觸目。於是人們在亂世中學會可自救。

中國帝王被殺,不自楊廣開始,但楊廣被殺,卻是人民自救——聚衆起兵、反抗暴政的結果。也是歷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轉變爲官員和軍人自救的結果。楊廣能力的高強,使人驚駭,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時間,就毀滅其父楊堅建立起來的富庶強大無比的帝國,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時間,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將勇士反叛,沒有人能做得到這些,而楊廣卻做到了,他的獎狀是一條絞繩。

每次政變,都引起屠滅三族的慘劇;每次兵變,更是死人山積——壽春一連發生三次叛亂,幾乎空城。詭詐、殘忍、勾心鬥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榮華富貴,卻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錦的前程,卻看不到人民苦難。今天還是炙手可熱的神聖人物,明天霎時間變成國家蟊賊,全家斬首,還把千萬無辜的男女老幼,也帶入刑場。官員的尊嚴靠赤裸裸的軍事力量維持,是和非、對和錯,全看你是勝是敗?人性急劇墮落,種下未來更悲慘命運的基因。

面對暴君的暴行,我們如果沉思,會忽然間汗流浹背。因爲,如果換一下位置,我們真的可能就是他!這是多麼可怕,權力能改變人性、扭曲人性、消滅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權力的毒酒,美女都會變成青面獠牙,何況本來就有一顆邪惡的心靈,我們痛恨他們之餘,還爲他們痛惜:爲什麼讓他們服下這種毒酒!

真的感謝司馬光先生,假使沒有《資治通鑑》,時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提供一個輪廓;作爲一個讀者,我是何等幸運。問題是,讀史者的幸運,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運,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爲我在這裏聽到了太多官員的假話謊言,和太多人民的哭聲喊聲。這就讓我在緬懷歷史的同時,也該從中學到些教訓,不讓歷史重蹈覆轍。

  讀後感:資治通鑑8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這本書是宋朝的司馬光編寫的。簡單地說,《資治通鑑》是一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大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還包括了戰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它是按時間先後記錄歷史,所以稱爲編年史。

其中我感覺最有趣的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他天天學別人裝神弄鬼。孟母覺得很不好。於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裏。可是孟子又學小販們吆喝叫賣。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孟子也跟着學生們學習知識和禮節。孟母很高興,便不再搬遷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得到啓示,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環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關係,就像《三字經》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境的不同,人長大後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去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等等。不要去網吧、遊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資治通鑑》這本書裏的故事很好看,並能讓我們增長曆史知識,建議大家去看這本書。

  讀後感:資治通鑑9

最近,學習了《孫權勸學》這一課。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對《資治通鑑》這本書有了很大的興趣。於是,這幾天,我用心閱讀了這本鉅著。

《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爲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所謂資治通鑑,即“鑑於往事,有資於治世”,這四個字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資治育人意識。司馬光自己也說《資治通鑑》是“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爲法,惡可爲戒者。”

讀完《資治通鑑》這本書後,裏面的故事讓我有許多很深的體會。掩卷回首,無數人物,許多場景,總要在眼前紛然活躍,讓我或是讚歎,或是鄙棄,或是激動,或是沉思,從歷史事實中得到警悟的啓迪,同時很自然地對此書的編輯者司馬光油然而生欽佩之心。書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藺相如的顧全大局,廉頗的知錯就改,蘇武的正氣,韓信忍受侮辱終於成就大事的胸懷等等。從韓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要不然反而自己吃虧。韓信身爲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後卻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場,全因沒有聽取正確的計謀,真是可惜。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有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劉邦,他有懷仁之心,很會籠絡人心,最終逼使項羽自殺、創造了四百年漢朝。不過我覺得項羽太不懂得收買人心了,後來竟使曠古奇才韓信投奔了劉邦。在最後,項羽被劉邦圍在烏江時,不聽烏江亭長勸:“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可他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然後就自刎了。這多可惜啊!項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東之後,好好治國,還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資治通鑑》是一部至今還無法替代的編年史的歷史鉅著,問世千餘來年,給了後人多少教益和啓迪!司馬光的勞績是永遠令人敬佩的!

  讀後感:資治通鑑10

《資治通鑑》是北宋着名史學家司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編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的歷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共1362年。成書目的主要是通過對事關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和朝代更替的過程描述,以警示後人。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共1362年。成書目的主要是通過對事關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和朝代更替的過程描述,以警示後人。

近來,有幸在局圖書室借到臺灣黃錦鋐等27位教授撰譯的《資治通鑑》第一輯(戰國、秦、西漢)和第五輯(隋、唐)。閒暇之時,認真進行了閱讀,對秦-漢、隋-唐朝代更替時期統治階段執政政策的變化及所帶來的國家興衰感想很多。

縱觀秦朝、隋朝統治史,都是中國古代大統一形勢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可謂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績,但秦王朝統治僅持續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國經歷長期分裂之後建立的統一王朝,建國初期,也有隋文帝開創的“開皇之治”,但統治時間也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滅亡,究其原因,與秦朝、隋朝統治階級實施苛政,毫無限制地奴役勞動人民有直接關係。秦朝在統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養,國力尚未得到恢復的情況下,就大興徭役,僅建造阿房宮、秦始皇陵和長城所徵發的民工就達300萬人以上,農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徵繳。隋煬帝統治期間,百役繁興,征斂無度,揮霍浪費,窮兵黷武,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征伐高麗,每年役使民衆數百萬人,弄得“耕稼失時,田疇多荒”。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西漢、唐兩朝統治階級在總結吸取秦朝和隋朝滅亡的的歷史教訓基礎上,施行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鼓勵農民生產,注重節儉,實現統治分別達到210年、289年,期間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如果不能正視歷史,擺不正與人民的關係,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自以爲是,肆意妄爲,其後果輕則脫離人民,重則損害人民,必然受到歷史規律的懲罰。

中國共產黨在充分總結吸取國內外歷史更替和封建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將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確立爲黨的根本宗旨,始終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爲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奮鬥。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黨和國家先後出臺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消農業稅,發放糧食補貼;探索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試點,免除了城鄉義務教育學雜費;建立了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爲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等,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但我們也清醒看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擴大趨勢,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等。

這就要求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爲民辦事實,使人民羣衆覺得有盼頭、有奔頭。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週年大會上,胡錦濤告誡全黨要將“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爲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