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資治通鑑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資治通鑑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資治通鑑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1

《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用十九年的時間編寫而成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前後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時間,這本書就是把這一歷史階段的歷史故事用白話文寫出來,使它更加通俗易懂。書中選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或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故事,比如荊軻刺秦王、蘇武牧羊、赤壁之戰、玄武門之變等等。

我很喜歡《暮夜卻金》這一篇,它講述了一個叫楊震的人拒絕別人私下的賄賂,堅持自己的品格和修養的故事。我很喜歡楊震在故事中說的那幾句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們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應該學會不違背道德理念,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

我真心的向大家推薦這本《資治通鑑故事》,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從中學到很多做人的知識和道理。

  資治通鑑讀後感2

《資治通鑑》這本書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編年體通史,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歷史學家司馬光主編。歷時 9年。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將這本書名爲《資治通鑑》。這裏面有許多故事都很吸引人,如:《毛逐自薦》、《荊軻刺秦》、《指鹿爲馬》......

其中,最讓我喜歡的是《毛逐自薦》這個故事裏的毛逐了。

這個故事講的是公元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可是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逐的門客勇敢地推薦自己。結果,他憑着自己的機智,威脅楚王,使得楚王答應聯合抗秦。最終解了圍。毛逐也因此被平原君奉爲了上賓。

讀完這本書,不但使我知道了許許多多古代的英雄人物,也讓我受益匪淺。

  資治通鑑讀後感3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這本書是宋朝的司馬光編寫的。簡單地說,《資治通鑑》是一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大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還包括了戰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它是按時間先後記錄歷史,所以稱爲編年史。

其中我感覺最有趣的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他天天學別人裝神弄鬼。孟母覺得很不好。於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裏。可是孟子又學小販們吆喝叫賣。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孟子也跟着學生們學習知識和禮節。孟母很高興,便不再搬遷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得到啓示,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環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關係,就像《三字經》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境的不同,人長大後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去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等等。不要去網吧、遊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資治通鑑》這本書裏的故事很好看,並能讓我們增長曆史知識,建議大家去看這本書。

  資治通鑑讀後感4

《資治通鑑》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豫讓,因主公智伯被趙襄子等人殺害,心裏氣憤不已,便道:我一定要爲他報仇,爲他而死,我只有盡忠盡義,纔有臉對他。

這是他發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在第一次刺殺行動中,他被發現了,但趙襄子因爲看豫讓是個仁義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動中,他又被發現了,在臨死前,他要求刺趙襄子衣服幾下,完成心願後,豫讓便拔劍自殺。

豫讓的這一舉動多麼令我震驚,他爲了義氣,可以犧牲自己,爲義這一字添加了光彩,爲朋友報仇而放棄生命,重義輕死。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要爲朋友盡忠、盡義、盡能,豫讓的義氣讓我感慨萬千。

在現在,人們爲了金錢和利益,可以放棄一切,重利輕義。“義”這個字早已消失在許多人的字典裏。

那這樣看來,豫讓的精神,和爲義、爲忠、爲情的做法,不是更加值得我們學習嗎?

雖然,我們現在不需要那樣,做出爲朋友之情、之義、之忠犧牲自己的大事,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往時,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和朋友相處時,我們要真心相待,不欺騙;在朋友有困難時,我們要義無反顧的伸出援助之手,有難同當;在我們有快樂,記得和朋友分享,要知道獨樂樂不如衆樂樂。

這雖然不可說是爲大義,但也是小義,也是一種義,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時刻義字當頭,多做義事,又何不爲君子之行呢?

  資治通鑑讀後感5

最近閒來無事,打開書櫃,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鑑》,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著作。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瞭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樑與陳紀當中,我瞭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裏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裏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鑑讀後感6

《資治通鑑》是我國一部偉大的編年史書,作者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司馬光,《資治通鑑》讀後感。這套書非常厚重,五號的字,足足有4本,每本4000頁,雖然譯文佔了很大的篇幅,但還是可見司馬光在編此書時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第一次看到《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在我六歲的時候,那時我在書房亂翻,無意間看到了外包裝是金黃色的《資治通鑑》。我小心翼翼地打開一看,發現裏面都是些“臣光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東西,我一點兒都看不懂,最後我還是找到了一點有意思的東西——地圖。這張地圖生動地向我展示了戰國時期中國勢力的分佈,非常好看,看完這一本,又接着看第二本……半天看下來,我對春秋、戰國、漢朝、南北朝乃至宋朝的地圖都瞭如指掌,還了解了中國朝代的變化,這對以後的我有非常大的幫助。

後來,我漸漸長大了,對於《三國志》、《史記》等古籍的瞭解也越來越多,那本在我小時候幫了我很多忙的《資治通鑑》也被我重新誦讀,裏面那些我小時候還不怎麼理解的字句現在都準確地知道了,讀後感《《資治通鑑》讀後感》。我知道了“臣光曰”的意思其實是“臣司馬光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意思是“天尊貴,地卑微,於是陽陰由此確定”。

我還發現了裏面的許多非常好看的故事,比如漢高祖劉邦滅秦立漢的故事就很好看,那裏面講了楚漢相爭的故事,日前在熱映、我也看過的電影《鴻門宴》就是根據這裏改的。我最敬佩的就是劉邦,他有懷仁之心,很會籠絡人心,最終逼使項羽自殺、創造了四百年漢朝。不過我覺得項羽太不懂得收買人心了,老是殺人,後來竟使曠古奇才韓信投奔了劉邦。在最後,項羽被劉邦圍在烏江時,不聽烏江亭長勸:“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可他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然後就自刎了。這多可惜啊!項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東之後,好好治國,還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在我閱讀《資治通鑑》的這裏的時候,甚至是閱讀原文時,都非常地流暢,我不得不佩服司馬光。他用詞既簡練又傳神,讓人一看就懂。

《資治通鑑》這本偉大的編年史書應該永遠受到我們的熱愛與敬仰。

  資治通鑑讀後感7

讀史明理的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而古籍中《資治通鑑》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馬光完成這一力作後多少代儲君被要求必讀《資質通鑑》。直到今天,這本書還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教會我們信義,智慧,勇敢,執着等道理。

在這裏,我就挑我感觸最深的一篇說說。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將。是大漢王朝的驃騎將軍,立有赫赫戰功,擅長殺敵更是一馬當先。但是他卻不是一個能體會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專門爲他準備的後備物資就有幾大車,往往打完戰了物資還有餘。但是,普通士兵卻可能飢寒交迫。反觀同時期的李廣將軍,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戰功,匈奴更是對他畏懼有加。但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李廣對下屬的愛護和體諒。就是這種真正融入羣衆的上級才獲得了真正的擁戴和信服。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李廣一直無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裏,李廣更像一位偉大的將軍。而霍去病則自能成之有勇有謀,得天獨厚。李廣的仁義,李光的謀略,李廣的膽識,李廣的能力造就了這位流芳百世的將軍。我們如果將來成爲一名領導,不僅僅要有能力,還要懂得與下屬之間相處的藝術。合作,協助,共贏,相互體諒都是我們有學習的。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典型,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讀,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鑑讀後感8

近周來,我閱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爲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面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後來他成爲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貴》的故事。因爲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爲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後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爲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征,而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瞭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它還記錄着王朝是怎樣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這個過程中有智慧,也有陰謀;有勇武,也有殘忍;有人性的掙扎、固守,也有墮落。

  資治通鑑讀後感9

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資治通鑑》,這是一本著名的歷史書。

我最喜歡裏面的一個故事——“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裏的的商鞅是一個著名的改革家。那個故事講的是商鞅不是秦國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孫鞅。他從小聰明好學,喜歡研究刑名之學。他受不了魏國對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國,受到了秦王的重用,當上了左庶長,實施了著名的商鞅變法。爲了讓百姓相信他遵守諾言,他在京城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承諾誰要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誰就能獲得10兩黃金。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賞金到50兩。於是,有一個壯漢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果然獎賞了50兩黃金給他。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京城,大家對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要遵守諾言,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也讓我想起了《論語》中的一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與其言,無所苟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