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家鄉的風俗作文必備【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必備【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的風俗作文必備【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寧海一市鎮西劉村,我的家鄉。

這是一個沒有工業,沒有污染的小山嶴。天台山脈延綿而來,從三面溫柔地將村子擁抱入懷。不遠處,三門灣的海風挾着淡淡的海腥氣徐徐吹來。遠天白雲,幽靜小巷,時光彷彿定格。臘月,當青白色的枇杷花開得紛紛揚揚的時候,外出工作、求學的年輕人和孩子一下子涌了回來,沉睡的古村才甦醒過來。大人們做麥餅、裹麥餃、包糉子、搗麻餈用各種美食迎賀新年,而最受人歡迎的美食要數十四夜的餾了。

在寧海,我們是正月十四過元宵節的,我們叫“十四夜”。這天的主角就是餾了。夜幕降臨,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大門敞開;屋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切菜燒火,忙碌而有序地準備着;屋外孩子們呼朋引伴,喊一聲“吃餾嘍”,拿起早已準備好的青瓷碗,叮叮噹噹一路敲着,在“偵探”的帶領下向已經做好餾的人家進發。我的奶奶是村裏一等一的做餾高手。她先將浸泡了一夜的晚粳米磨成米漿,然後把醃好的瘦肉、滷豆腐、冬筍、墨魚鯗、空心腐,切成大小一樣的小方丁,接着把挑好的鮮牡蠣裝盆洗淨,再炒好炒花生米並切碎,最後把芥菜細細地剁成菜泥,一切準備就緒。開始燒鍋了,用豬油翻炒料理後放入鹽,加水,等水沸騰後,再放入菜泥,然後徐徐倒入米漿,並不斷攪拌直到不稀不稠爲止。這樣,美味的餾就燒好了。家鄉有一句古話是“三十夜的鼓,十四夜的肚”,意思是十四夜的肚子比平時要大好幾倍,可見餾實在是好吃。

這十四夜吃餾的習俗背後還有個感人的故事呢!相傳戚繼光在臺州府抗倭時,村民有感於戚家軍衣食無着落,紛紛拿出不多的雜糧混在一起,做成羹狀,供軍隊充飢,這就是最開始的餾,此後年年相傳沿續至今。每年的這一天,主人十分歡迎別人到自家吃餾,不管熟悉還是陌生,吃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興。我的奶奶甚至在門口支起了大鍋,笑眯眯地盼着客人來吃。從下午四點左右開始,村裏已經人山人海了,車子沿着彎彎的山路排的老遠,依然擋不住人們的熱情。遠道而來的客人,熙熙攘攘,沿着老街,每家每戶的“討”着餾吃,留下一路歡歌,因爲他們手中捧的是最熱情的家鄉味啊!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清晨,街上傳來了一首老歌:“賣湯圓,賣湯圓,小二的湯圓是甜又甜……”我突然想起來:原來今天是元宵節啊!

我的家鄉位於安徽省西北部的一個小縣城——渦陽。被稱爲“道德之鄉”,此地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有很多先輩們留下的傳統習俗。而今天就是元宵節,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習俗。

早上,天矇矇亮,大人們就起牀,來給家人們準備一份元宵節特別的早餐——湯圓,說起它,那可是很多人的心頭之愛。即便是嘴巴上長了許多白鬍子的“老孩子”,提起湯圓,也是嘴裏立刻就生出一種濃郁的黑芝麻的甜香呢。

吃完湯圓,大家便紛紛出發,尤其是出嫁了的女孩子,都要回到孃家,給自己的父母送大雁,說起這個習俗,那可有點兒年頭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崇山南麓有一個姑娘,非常孝順,在閏月年裏,中原大地鬧饑荒,姑娘怕父母捱餓,就把家裏僅有的一點小米帶了去探望父母。路上,姑娘一不小心跌落山崖,醒來時,提鬥裏的小米已經被啄光了。姑娘嚎啕大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隱約覺着有個聲音在叫,睜眼一看,看到提鬥裏有一對銀灰色的大雁,怎麼也趕不走。心想:莫非這是天意。姑娘就帶着它們回到了村莊。到了村莊,才發現村裏鬧起了瘟疫,自己的父母危在旦夕,姑娘便把烹製好的雁肉、雁湯給父母喝下,不到半碗飯的`功夫,父母就醒了過來,姑娘又把餘下的湯肉分給了鄉親們。第二天瘟疫即退。

從此以後,每逢正月十六,出嫁的女兒都會在前一天送大雁瞧孃家。但大雁畢竟是珍禽,人們就用面製成大雁形狀,藉以正月十五求吉利,驅瘟疫,爲父母消災。

吃了晚飯,大街上燈火通宵,人們便去逛廟會,孩子們穿着新衣裳,提着各式各樣的花燈,放着傳統的歌曲,有的是兔子的,有的是大龍,有的會唱歌……大人們則在欣賞花燈,談論着新的一年,也不忘給孩子們買些吃的:冰糖葫蘆、炸串、烤香腸……這可大飽了孩子們的口福,看着這幅景象,嘴裏湯圓好像更甜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元宵節,一個充滿歡樂和幸福的日子,傳統習俗一定會在我們的努力下得以傳承。

家鄉的風俗作文3

“鐺鐺,財神到”鑼鼓喧天,衝破雲霄。我飛快的跑下樓梯,映入眼簾的財神口帶長髯,頭頂烏紗,足蹬朝靴,金銀墊肚,外罩紫紅袍,右手持寶劍,左手持大元寶,威風凜凜的,神氣十足。緊接着有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響起一聲:“金銀財寶滾進來。”那聲音是如此的渾厚,隨鑼鼓節奏,從屋外跳到屋內,從櫃檯前跳到帳桌旁,分別表演招財、兜財、送財的動作來獲取一些錢財,我看向爸爸問:“爲什麼給跳財神的人錢呢?”“你想啊,他們穿着這麼厚重的衣服,走那麼多路爲我們帶來祝福是多麼辛苦啊,所以纔給它們錢啊,就像你考試全優我會獎勵你一樣,爲他人的勞動成果負責啊!”爸爸推了推眼鏡,語重聲長的說,“那不跳財神不就是了”“跳財神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他們要把這個東西流傳下去啊,而且他們也要賺錢養家。”“我也要上網瞭解瞭解老祖宗留下的東西。”

”哦,原來跳財神中的財神取自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榜》中的趙公明啊!”而且跳財神屬於儺舞,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百姓把美好希望寄託於神靈,逢年過節想討個吉利,盼望財神光顧。而且跳財神不僅有一人舞,另一人司鑼兼挑夫兩人組合、一人獨舞,一個司鑼,一個挑夫的三人組合還有三人舞蹈,一個司鑼,一個挑夫五人組合的呢。而且跳財神的動作十分麻煩爲手足並用。手部許多動作有其特定的含意。如招手示招財;託舉示招到財寶亮於面前;扛肩示財寶多而重;推舉示送出財寶;按掌示元寶置於錢櫃銀箱。舞拂塵示指令方向。腳上也有功夫:高跳步表興高采烈;蹉步表扛寶進門;弓箭步表進寶方位;擺腿左右搖臀爲逗樂,指腿稱爲翹腳財神。此外,還有“抖肩捧腹”、“捧寶轉身”、“提襟藏寶”等動作。跳財神還反映了當時老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經濟狀態。

原來跳財神有這麼多知識啊!學海無涯,學無止盡我要去了解更多的的知識!傲遊在知識的海洋!

家鄉的風俗作文4

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地方的風俗都不一樣,但我相信,有件事兒人們回老家過年時都要做串門!每到春節,絡繹不絕的串門人總在水泥路上留下一串串腳印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到親戚家拜年串門。因爲每家每戶的茶几上都擺滿了糖果和零食,我總能撈點糖吃,但最重要的還是能領紅包,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

一到親戚家,首先要想長輩們問好。可我們老家人特別多,一見到七大姑八大姨我就“臉盲”,我一時半會兒不知該如何稱呼,只能拋個眼神給媽媽,讓她告訴我該怎麼叫。之後,大家圍在一起看電視,我一邊吃糖一邊聽阿姨們嘮家常,好不熱鬧!

比起串門去別人家,我更喜歡親戚們起來我家串門。

“丁零”門鈴響了,舅公舅婆來了。媽媽趕緊迎上去,互相問候。媽媽給他們作了介紹了以後,大家坐下來,吃着瓜子,聊起了天。

菜上來了,於是你請我讓,大家一一入座,爸爸舉着酒杯笑容滿面地說:“來,今天我們齊聚一堂,祝大家新年快樂!鼠年心想事成,萬事如意!”我們也歡笑着,“嘭”十多隻酒杯碰在了一起。

大家邊吃邊說着新年裏要大吉大利的話。媽媽又爲大家倒上了酒,笑着說:“我在這兒祝大家家庭和美、財源廣進!”“好”隨着歡呼聲,酒杯又碰在了一起。媽媽招呼着:“別光喝酒,吃菜呀!這粉蒸肉可糯了!”大家紛紛夾起粉蒸肉,慢慢地嚼着,不住地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好像有一股暖流,流過了大家的心田。

我趁機站起來說:“我祝舅舅、舅媽、姨姨,姨夫工作順利、身體健康、鴻運當頭、牙齒天天曬太陽!”“好!”大家鼓起了掌。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大家的話匣子打開了。外婆說起小時候我的'糗事,大家聽了都笑起來,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吃飽喝足,娛樂節目必不可少!我和哥哥姐姐下起了五子棋,大人們打起了撲克,其樂融融。

可惜今年疫情緣故,國家不允許串門拜年了。我心裏有點失落,不過風雨過後見彩虹,我期待着明年過節的串門!

家鄉的風俗作文5

照我們xx的老規矩啊,春節就得吃蛋卷。聽奶奶說,蛋卷一圏一圈的,寓意着團團圓圓。蛋卷金黃誘人,單看它那樣,就夠你咽好幾口唾沫了。

奶奶帶着我到街上買蛋卷的食材。一上街,喧鬧聲響徹雲宵,一羣人擠在賣雞蛋和豬肉的攤邊,一邊揮手一邊叫嚷:“老闆,給我來二十個雞蛋!”或是“老闆娘,給我砍三斤豬肉”我們差不多等了兩個小時,纔買到雞蛋,豬肉和糯米,誰讓今天全村的人家裏都做蛋卷呢。

回到家,我洗好手,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我將買好的`雞蛋清點了一番,共有六十個,奶奶說要把這些雞蛋全都做成蛋皮,我瞪大眼睛深吸一口氣心想:這麼多,能做得完嗎?開始打雞蛋了,奶奶邊打雞蛋邊給我說起來了蛋卷的由來:“很久以前,村子裏有一個喜歡吃金子的怪物,大年三十的時候它都會來搶金子吃,如果吃不到,它就會把整個村子掀翻!於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將雞蛋肉加在一起,做成金幣的顏色形狀,把它餵給怪物吃,這下子村莊和金錢就都保住了。”

故事講完了,該做蛋皮了,將蛋液倒入油鍋裏,小火等個三十秒,蛋液成形後剷出鍋再把它晾涼,一片金黃色的蛋皮便完成了。我跟着奶奶的步驟試着做了一個,不錯,簡單又有趣。我們在歡聲笑語中勞動,不久之後,蛋皮已經疊得很高了。接着就是剁肉餡,這可是力氣活,我從袋子裏抱出兩大塊豬肉,隨後叫來表哥一起幫忙,將豬肉放在切菜板上,雙手持刀,三個人六把刀有節奏的敲起來。先是把豬肉切成小肉塊,最後再剁成爛肉泥。再將肉和糯米攪拌在一起,加入生抽老抽雞精鹽,還有辣子粉(湖南人愛吃辣)繼續攪合。肉餡製成以後就可以開始做蛋卷了,一層蛋皮一層肉餡的鋪好,要重複三次,然後把它捲起來,最後上鍋蒸熟就好了。

太陽靜悄悄地落下,最後一抹晚霞也在人們的歡笑聲中不見了蹤影。客人們越來越多,他們圍在桌旁,有說有笑的。“蛋卷來嘍”奶奶一聲吆喝,大家都圍了上來,我嚐了一口,蛋香肉香瞬間涌上味蕾。大家舉杯歡慶:“新年快樂!”奶奶做的蛋卷,大家都豎起大拇指,口口誇讚說比外面酒店的好吃呢。

蛋卷不僅是一種食物,它更是我們xx的“代名詞”,是xx的代表食物,我希望春節吃蛋卷這個習俗可以一直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邵陽的精彩。

家鄉的風俗作文6

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瑞雪兆豐年,今年我來到哈爾濱,略帶思鄉的小情懷,過了一個東北風情的傳統小年。

先說雪,只有去過中國東北才懂。美麗怪異的雪讓東北名揚中外,不似南方雪的嬌羞溫婉,它的遼闊深遠令人蕩氣迴腸,雪域蒼茫彷彿是飄在山間的水墨畫卷,真是爽得無以言表。我和妹妹坐着雪橇玩得停不下來,因爲雪本身厚度,妹妹總需要媽媽的幫助才行。

到小年夜那天,我們驅車60公里來到哈爾濱郊外的牧雪山村,這是一個寧靜的度假小村莊,積雪層層疊疊,一座座木屋連成雪屋,屋前高高掛起大紅燈籠,喜氣洋洋,年味十足。一進屋,暖暖的,身着紅綠花棉襖店家大娘十分熱情迎接我們,她端出了各種小吃:凍梨、凍柿子、冰糖葫蘆、油炸冰淇淋……“都嚐嚐,多吃點!我們的特色小吃。”她扯着嗓門說,臉上笑開了花。我迫不及待的嚐了個遍,冰冰的甜甜的,直到心裏。

不一會兒好幾個房車團的遊客們相繼到來,有深圳的、北京的、蘇州的、還有一團是杭州的。我幸喜萬分,立馬與一個杭州小朋友聊起來,竟有幾分“他鄉遇故知”感受。店家大堂滿滿當當的坐了6桌,穿着皮襖的店小哥們端上了正宗的東北六大碗,舉杯幹了農家自釀的米酒,開始了小年夜的'晚餐。大家十分熱情,不同的方言似乎相通,一起把年過。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沾上一點蒜泥,還未入口,肉香已撲鼻而來;咕嘟咕嘟翻滾的酸菜,偶爾帶出幾根晶瑩的粉條;硬挺的白菜,在肉湯裏盡情吸收湯汁,輕輕咬上一口,湯汁四溢;還有那團圓吉慶的餃子。大家吃着喝着,唱起了歌,相互舉杯,相互祝願,臉上漾出了幸福的笑容。看此情此景,我拿起了媽媽的手機,忍不住給遠在家的外公打去電話,送去祝福。“外公,你飯吃了沒?“”我希望你能身體健康!等我回來過大年哦“今天我們沒在一起過小年,但我想我們的心是相通的。在這片天空下,到處洋溢着愛和溫暖的味道,年的味道。

夜晚村落景色越發美麗,大紅燈籠照耀整個村落,篝火印着人兒紅彤彤的。東北的年,有獨特的味道和情懷,讓不認識的人們能夠串在一起,讓我體驗到一次與衆不同春節之旅!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咚咚咚……”聽,遠處傳來一陣悅耳的聲響,這就是海南文昌送燈活動開始的前奏。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送燈,便是文昌特有的風俗活動。

文昌人之所以喜歡送燈,是因爲在文昌方言中“燈”和“丁”同諧音,送燈便寓意着給他人送去“人丁興旺,福氣高照”的美好祝願,也是爲了寄託希望子孫後代能平安成長的美好願望。加之所用的燈具外表五彩繽紛,燈身上印有“福”“壽”“囍”等吉利的字眼,更是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送燈一般會選在公期或是正月十五這天進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規定,但確定下來後一般都不會變。主持送燈活動的家庭被稱之爲“燈頭”,“燈頭”根據村裏排定的順序輪流擔任。一般“燈頭”家裏有幾位男丁,則製作幾架大燈,並掛立在大門外。

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晚上,人們會提前把自家烹煮的文昌雞,放在供桌上,擺放得條理有序,意在祈求祖先們保佑後輩子孫身體健康,闔家歡樂。一切準備就緒,送燈的隊伍會排成長龍,敲鑼打鼓地沿村遊行,一路走到燈主家。

一到燈主家,又迎來了一個“重頭戲”。戲班的演員們奏起着美妙的音樂,從盅、盤、筷、匙爲道具,巧妙地利用盅、盤、筷、匙展開特色十足的舞蹈。再加上撞擊盅、盤、匙聲的節奏,搭配着民間小曲,三人翩翩起舞,不禁使觀衆們爲之喝彩,沉醉其中。

等戲班演員跳完了盅盤舞后,又迎來了一個“重頭戲”。戲班演員念起對燈主一家的祝福,伴着節奏或唱或念祝主人家五穀豐登、添丁發財的賀詞。色彩豔麗的戲服,詼諧風趣的表演,現場伴奏的器樂,恰到好處的配合,都能引得圍觀者的.一片喝彩。看着演員們熟練且美妙的動作,再看看演員們臉上那古靈精怪的妝容,在場的每個人笑容滿面,到處洋溢着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

送燈已有百年的歷史,更是成爲了文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喜歡送燈,也熱愛着家鄉的每一個獨特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8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題記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地域特色,所以會有那麼多的風俗,我的家鄉武漢的風俗也數不勝數。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黃陂區的僵獅子。

一次元宵節時,我來到黃陂那裏正在舉行僵獅子的活動,那裏人山人海,圍着一大羣人,看不到人的邊際我的人羣中小心地穿梭着。鞭響越來越近,越向前越是震耳欲聾,夾着鑼響,終於到了前面。舞獅人身穿紅色的衣服,頭戴一個獅頭,獅頭的樣子很猙獰:白色的獠牙,黑色的巨大眼睛,像銅鈴一般,黃色的鼻子,臉畫着各色的圖案,有些小孩子差點嚇哭了,一個人在裏面操作,時而跳動舞獅人身穿紅色的衣服,頭戴一個獅頭,獅頭的樣子很猙獰:白色的獠牙,黑色的巨大眼睛,像銅鈴一般,黃色的鼻子,臉畫着各色的圖案,有些小孩子差點嚇哭了,一個人在裏面操作,時而跳動,時而俯身。鑼敲的越響,舞獅的人們越看越熱鬧,聚來的人越來越多,一陣接一陣的人潮涌動與那獅子遙見輝映。有的人在人羣中上下跳動,彷彿自己也在表演,還有人一陣陣的鼓掌喝彩,有人高舉相機,有的人露出開心的笑容。獅子在背後有一條披風般的絲帶,獅子邊跳絲帶就舞動,有時一隻獅子在你面前張牙舞爪彷彿展示自己有多威風,鑼聲不絕人們的心情越發激動了。僵獅子也叫將獅子,實際叫將軍石獅,子發源於武漢地域,也代表一種祭祀啓平安的願望,僵獅子在傳統舞獅中加入了神的.色彩,那獅子的表現怪異,其他地區的舞獅非常有精神,僵獅子也叫將獅子,實際叫將軍石獅,子發源於武漢地域,也代表一種祭祀啓平安的願望,僵獅子在傳統舞獅中加入了神的色彩,那獅子的表現怪異,其他地區的舞獅非常有精神,獅子仍舞着,人的心情高興到了極點。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習俗,這麼多的習俗組成了中國燦爛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繁華依舊。

鑼聲喧天,炮聲不斷,我看着舞動的僵獅子許下美好的願望。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我的家鄉是一個潮汕地區的小鎮,這裏沿海,是一個繁榮之地,春節的時候更是異常熱鬧。在衆多的特色習俗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營老爺”了。

“營老爺”一般在正月初五或者正月初六進行,在潮汕,“老爺”指的是一個村或一個鎮的守護神,“營老爺”則是指老爺巡視村(鎮)。“營老爺”之前,人們要到寺廟祭祀神明,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或是風調雨順等。接下來的纔是遊行活動。遊行隊伍是由青壯年自願報名組成的。在進行篩選後,各部分的人聚集在不同地方進行各種技藝的操練。遊行的隊伍龐大,鶯歌隊的、擡神像的、奏樂的……許多富裕的`人家出錢,也有許多沒那麼富裕的人家出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營老爺的日子終於到來了。一大早就有許多人先到寺廟中燒香,請各位“老爺”出宮,坐上貼着對聯的轎子準備巡視鎮子。其他人們紛紛從家中走出來到街道上準備觀看。上到已經要人攙扶着的老人們,下到從還被爸媽抱着的小娃娃,無不期待的看着街道的那邊。遊行開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和挑花籃的女子,接着就是鑼鼓隊,她們所到之處鑼鼓震天,聲音連綿不絕。接着的就是器樂演奏,長長的一條隊列裏,傳出各種樂曲的聲音:笛子、二胡、吹簫、打鼓……樂器發出的聲音聚成宏偉的樂曲。緊隨其後的是重頭戲——鶯歌。鶯歌來源於《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在大名府劫法場救盧俊義的故事。人們穿着潮劇中的戲服,;例如關勝花臉紅須、李逵花臉黑短鬚、武松小生裝扮、魯智深花臉短鬚和尚裝束……他們拿着兩根木棍,隨着鼓點的節奏不時打起“花”來,剛健有力,還不時發出整齊的吆喝聲,人們早已看得入迷,掌聲如同潮水一般,剛落下又響起。人們跟着遊行隊伍,往鎮子的各個大街小巷走去。

禮炮車駛來,把整個“營老爺”推向高潮:禮炮車放出彩炮,壯漢們擡着八擡大轎亮相,轎子上是被請出來的各路神仙,例如“三山國王”,“雙忠聖王”等,既有莊嚴肅穆的,也有慈眉善目的。情緒高漲的人們都簇擁着想要摸一摸神像,祈求新的一年裏的幸福安康。隊列所到之處,萬人空巷。

傍晚,“營老爺”的隊伍行遍了全鎮的大街小巷。遊行結束了,“老爺”們也回廟裏了,但是人們還沉浸在歡樂之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成都的舊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憶。每年過春節的前一兩天,我們家就會提前進入過年的那股緊張、歡喜、紅紅火火的氛圍。

爲什麼說緊張呢?每年過節前一兩天,我都會拿出我最心愛的毛筆寫春聯,我媽媽向來追求完美,春聯自然也是每年都要折騰好久。

貼春聯可有好多講究,橫批若是從右往左寫,上聯就貼右邊,反之上聯貼左邊。對聯單貼可不行,要一邊一幅,一般上聯最後一個字發拼音裏的三聲、四聲,而下聯最後一個字發拼音裏的一聲和二聲。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會開開心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成都人都愛吃,吃年夜飯也講究,我們家就是一個例子:香腸、臘肉、雞、鴨、魚、牛、八寶飯,有時還會有梅菜扣肉和粉蒸肉。光聽這些菜名,我的口水就要從嘴裏流出來了,更何況年夜飯真的出現的時候呢。

正月初七這天,我們家就會去遊草堂祭杜甫,這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曰”大家都會去杜甫草堂祭拜大詩人杜甫,這習俗起源於唐代,據說是詩人高適寫下了一首詩名爲《人曰寄竈二拾遺》,後贈於杜甫,詩曰:“人曰提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於是每年“人曰”便成爲我們老成都人遊覽草堂,緬懷詩聖杜甫的特定日子了。

到了正月十六,別人早就過完了元宵過完了年,可老成都人就不,他們耍性大,人家過完年,他們還要再過一天年。而這一天就要老城牆上走百病,厚着臉皮再過一天新年。

倒回去再說正月初一成都人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和家人一起穿新衣去武侯祠,遊喜神方,“喜神方”即是喜神所在的方位。依“五行學說”,南方丙丁屬火,代表四時裏最熱的夏天,也有“鴻運興旺”的寓意,因此,成都人認爲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上城南的武侯祠裏供奉着蜀地老百姓崇拜的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等三國英雄人物,這裏就真成了“喜神方”了。

這些習俗,老早就有了,一直流傳到現在,於是才說:“成都的舊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憶。”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黑色小精靈,身上穿紅衣。門前驅小鬼,伶伶又俐俐。”這是我自己編的一個謎語。謎底是什麼呢?當然是——春聯!

印着龍鳳呈祥的紅紙上,一個個龍飛鳳舞的字傲立在上面。噓,可別小看了這春聯。相傳古時有兩個神仙專門負責捉拿小鬼,後來人們便將他們的名字寫在桃木上,將其掛在門上驅鬼,許多許多年後,就演變爲現在的春聯。

小時候,我踮起腳尖看那些搞送春聯活動的人寫春聯,看他們神氣的隨手幾筆,馬上就有人恭恭敬敬地拿走,臨走前還連連道謝。年幼的我,看着他們瀟灑的模樣,好生羨慕。

呀,今年我也可以寫春聯啦!學校舉辦了在鼓山公園送春聯的活動。望着那一沓沓厚厚的、硃紅色的春聯,我彷彿覺得它們也在笑呢,也在興奮,也在緊張並激動,也在分享着我的歡喜。“別急。”我輕輕地撫摸着我的老朋友,既是對它說,也是對自己說。

終於開始了,我沉着地在鮮豔的紅紙上,一筆一劃地寫上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祝福。我沒注意手指上不小心染上的墨漬,也沒注意到雪白的衣已被紅紙染得不成樣子。要知道,這些可是即將掛在一戶戶人家前的祝福啊,怎能不認真對待呢?

排着隊的人一個個心滿意足地捧着對聯走了。可不知怎的.,隊伍並沒有變短,反而越來越長了。我那提着毛筆的手臂早已僵硬,可是看着那長長的隊伍,我實在是不好意思讓他們在熱辣辣的陽光下繼續等待,而自己去陰涼處喝水休息。厚厚的一沓紙越來越薄,我趕緊跑過去又拿了一沓。不知道是不是看出我的疲憊,有的等待的人還特意買來了一些橘子。我一邊吃着清涼甘甜的橘子,一邊繼續拼命地寫,彷彿太陽也沒有那麼毒了。

寫着,寫着,眼前的紅紙是逐漸幻化出一個個黑色的小精靈,穿着喜慶的紅衣裳,挨家挨戶地敲門,並送去一聲聲紅色的問候:“新年快樂!”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風俗,每個民族的各種節日也都頗有趣味。下面,我就帶着大家一起領略一下我的家鄉——雲南,傣族的潑水節吧!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是爲了紀念傣歷的新年。它一般在清明節前後舉辦,通常持續三到七天,其間會舉辦各種有趣的活動。

潑水節,顧名思義,潑水,自然是這一節日衆多活動中最隆重的.一環。清晨,廣場上,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各自拿着採集的鮮花和樹葉,沾了些水,就開始互潑。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晶瑩的水花在空中綻開,這朵朵水花,象徵着吉祥、幸福與健康,“水花放,傣家旺。

潑溼一身,幸福終生”,一羣羣男女青年,用銅鉢盛着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不管認識的,不認識的,當地人,抑或遊客,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溼透,人們非但不生氣,反而樂呵呵的,欣然接受彼此的祝福。大家翩翩起舞,一邊唱歌一邊互相潑水,到處都是水的洗禮,到處都是水的祝福,到處都是水的歡歌!鑼鼓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一朵朵水花,一串串笑聲,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走在被幸福之水盪滌過的大街上,讓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

到了晚上,人們把一盞盞自制的孔明燈放飛上天。只見天幕上羣星閃耀,光彩奪目,孔明燈一閃一閃地飛向遠方,把漆黑的夜空點綴得特別美麗。在皎潔的月光下,孔明燈帶着家鄉人民的美好祝願,和那一顆顆善良樸實的心,漸漸地飄向遠方,而人們卻久久不肯離去……

整個潑水節期間,除了潑水和放飛孔明燈這兩大活動之外,還有賽龍舟、浴佛、孔雀舞等許多頗具特色的民族節目,舉族上下一片歡騰!

泱泱中華,孕育了雲南傣族,更是孕育了家鄉人民那純潔樸實的心。潑水節,就是傣族人民感恩天地潤澤,勤勞換來幸福的象徵啊!我喜愛我的家鄉,喜愛家鄉的民俗文化,更愛家鄉人民善良而樸實的心!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一大早,老媽老媽就忙活起來了,窗外的炮聲響個不停,弄得碗筷叮噹響。

我睜開朦朧的雙眼,無奈的看着一大堆人忙來忙去,“你們起那麼早幹什麼呀?天還矇矇亮呢!”“別貧嘴!就只有你沒起來了,快點!快點穿。一會還要跨火堆呢!”“啥!?什麼是跨火堆?”我被老媽推着往外走,“就是字面意思。”

院子裏,舅舅、爺爺還有我老弟在忙活着點火呢。他們把松樹枝、枯樹葉、稻草等一切可以點燃的東西堆在一起。讓爺爺掏出打火機點燃。“噗嗤”一下子火苗竄起,張牙舞爪。大家都很興奮。尤其俺老弟,興奮成啥樣了,圍着火堆直打轉。“嘿!”老媽拍了我一下,“知道你是漢子,但也離火堆遠一點。至少爲我着想一下。你衣服上全是灰燼。快!離它遠一點。”

火又大了,一下躥得老高。原來是小舅舅來了,還抱着一盒子炮。“你們快點跨火堆,跨完我們去放炮,OK?”“好!”弟弟興奮極了。

濃煙從火堆上冒了出來,“咳咳!”我被嗆得眼淚都流了出來,不由捂住嘴抱怨道:“真是的,幹啥不好,偏偏跨火堆,嗆死我了!咳咳!”“你不懂,跨火堆是爲了給人祈福。跨過去的人新的一年裏會有好運的。”媽媽一邊幫我脫外套一邊說。“封建迷信。”我小聲嘀咕着,卻偏偏被老媽聽見了:“不管怎樣,這是這的一個風俗。你跨不跨?不跨我推你了!”“跨!當然跨!”我英勇地走到火堆旁,饒是漢子般的`我不由嚇了一跳,“這麼大的火,燒死誰呀!”“燒不着的,快點!我還等着放炮呢。”老弟正等着我跨後他跨呢。“哼!誰怕誰!”我不願讓他瞧笑話,跨完後跑得遠遠的,拍着我砰砰跳的小心臟,鬆了口氣。

這真是一個神奇的習俗,火焰,跨過表浴火重生,在新的一年裏以全新的面容面對。又代表着辭舊迎新。還代表着燒燬壞運氣,帶來好運氣。但無論如何,都代表着人們對新年的新的自己的美好祝願,希望新的伊寧自己可以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我的老家在農村,所以也有很多講究。特別是春節,我們一定要放鞭炮,拜年,包餃子……這些習俗一個也不能少,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放鞭炮。

每次過年,爸爸總要去村裏的小賣部買一點鞭炮。等鞭炮買回來,我們就開始盼着天黑。

有一年春節,爸爸還是和之前一樣,去了小賣部。登巴巴回來,手裏卻多了個“金字塔”。“這是什麼啊?”好奇的表弟衝向前,把“金字塔”捧在手裏看了又看。“放了就知道了。”我點了根樹枝,一手捂着耳朵,一手拿樹枝點火,身子向後仰着,打算一點上火就跑。由於不知道這“金字塔”是什麼東西。表弟表妹都躲遠遠的。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期待一會的精彩瞬間。

“點着了!點着了!”表弟見引火繩點燃了,大喊大叫。我聽了連忙跑開了、只見無數火花從“金字塔”裏竄了出來,構成了一個“火花噴泉”。這“火花噴泉”正如我們內心一樣,十分燦爛,十分歡快。“火花噴泉”足足持續了兩分鐘,放完了弟弟讚歎不已:“太酷了!不僅放出來很漂亮,持續的時間還長。”我也想起了一句詩“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時,妹妹說“爲什麼要在春節放鞭炮啊!”弟弟聽了,也一臉疑問。我故意清了清嗓子,向老人給孩子們講故事一樣,給他們講故事:“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一個老人來到一個人家裏,幫助人們嚇跑“年”。他讓老婦人在家裏剁餡做餃子。到了晚上,“年”看到這家點了很亮的燈,又有剁餡的聲音和門上的紅紙,有些害怕。這時,那個老人走了出來,他穿着紅衣服,並點了鞭炮,把“年”嚇跑了。於是,貼對聯、放鞭炮的習俗留了下來,包括給壓歲錢又要裝到紅包裏。”

表妹表弟聽了恍然大悟,爸爸在一旁說:“春節每一個習俗都有傳說和故事,一會我挨個給你們講。”

春節有很多習俗,過春節不能光玩,也要了解每個習俗的由來。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又是一陣淡淡的糉葉氣息縈繞在我的心間,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靈上跳舞,嫋嫋的炊煙慢慢地散開,記憶深處那個糉子包裹着的溫暖,如梔子花般在指尖上綻開了!

在我的記憶裏,奶奶是最會包糉子的了——誰讓我從小嘴饞呢?有一次看到鄰居小夥伴拿着糉子大口大口地吞嚥,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幹農活的奶奶去包糉子。那時的我只知道糉子的香甜,卻不知道奶奶要到幾裏地外的小河灘上摘上好的糉葉,只爲滿足孫子這個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邊摘糉葉,這一大片的蘆葦葉中,她只挑不留一絲黑點、沒有一點枯葉,甚至連一個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鮮翠葉放在竹籃中。摘得一籃,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靜悄悄的,只有汗水灑在竹籃上的“啪嗒”聲。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廚房淘米、洗葉,這時的我坐在竈臺邊上,不耐煩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這樣一邊準備餡料,一邊還不忘爲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沒!”我焦急又有些無奈地喊道。“好了,快來!”我興奮地跑過去,只見奶奶熟練地把一張糉葉捲起來,做成一個小尖錐,放進幾勺糯米,均勻地填滿,又放上幾粒葡萄乾,接着用手壓緊,把小尖錐裹成三角狀,最後再用線捆紮起來,就這樣一個糉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鬧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說罷,奶奶伸出右手,將我抱在她腿上,一隻蒼老的大手握着一隻幼嫩的小手,輕輕地一捲、一放、一壓、一裹……整個屋中是如此安靜,一陣微風吹來,輕拂我的頭髮,把屋中的一絲潮溼也帶走了。

糉子在鍋中不知過了多久,連鍋蓋都急得跳了起來。終於,奶奶把冒着熱氣的糉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懷中,吃着糉子,心如同被雲朵包圍着,又彷彿沐浴在陽光中,溫暖擴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帶給我溫暖的不僅是這個糉子,更是奶奶對我的愛!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準備好的糉子。又是那個糉子,又回到那個童年,又是一種溫暖包裹全身。糉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嫋嫋的炊煙,全映照着我那位摯愛的人——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