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15K 次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我的老家在山西北部的農村——繁峙。每年寒假我都會跟着爸爸媽媽從上海坐火車千里迢迢回到這裏過年,因爲這邊有爺爺奶奶、有堂哥表姐、這裏還有濃濃的年味。這邊的過年特別熱鬧,奶奶從臘月就開始忙碌了,打掃院子、殺豬宰羊、蒸花饃、磨豆腐……這些我回去的晚不能看到,但是單就是我回去那幾天也有幾件風俗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讓我給大家講講吧:

北方過年自然離不開餃子。奶奶家的餃子是胡蘿蔔羊肉餡的。年三十一大早,奶奶就從廚房裏端出滿滿一盆胡蘿蔔羊肉餃子餡放在土炕上。包之前奶奶還會咕咚咕咚地倒上好多胡麻油。邊倒還邊說:羊肉餃子只有加了胡麻油纔好吃呀!奶奶、媽媽、姑姑、堂姐和伯母,全家女人齊動手,她們邊聊邊幹,輕輕鬆鬆地捏了無數個餃子。餃子像一個個的銀元寶,都精神地站在案板上,列隊等待檢閱!與此同時,我與堂哥表姐沒有閒着,我們從柴房裏搬來一堆堆柴火,把那連着炕的土竈燒起來,土竈上的大鐵鍋裏的水被我們燒的翻騰起來了,一案板的餃子全部能夠下到大鐵鍋裏面,鍋開之後,餃子也熟了。滿屋子的水汽和香氣,甚是熱鬧。

羊肉餃子味道妙不可言!剛咬一小口,黃澄澄的羊油就流了出來,滴在烏黑通亮的陳醋裏,好看極了。坐在炕上的我們幾個孩子根本就顧不上淑女的形象了,一口就能吃掉一個。在一片大快朵頤後,盤子空了,只剩白色的餃子湯和幾滴羊油了。餃子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交上好運。

正月初一,奶奶還會給我們做一樣平時不怎麼吃到的東西——炸油糕。油糕是山西特有的一種食物,它是用山西的黍米做成的。油糕裏頭可以包菜和豆沙,炸好了,再配上一碗燴菜(在我家也叫熬菜),那叫一個香啊!尤其是剛出鍋的油糕,更加吸引我們內心的饞蟲。我們常常由於吃得太猛而被燙到舌頭,但還是抵擋不住油糕的香。油糕象徵節節高,每次吃油糕奶奶都會讓我們多吃一點,說要我們成績也要年高哦。

山西的大年除了吃東西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搭旺火。正月初一一大早伯父用大炭塊壘成寶塔形,中間是空的,再用柴火填上,把柴火點燃,旺火就燒起來了。我們小孩蹲在旺火附近,又覺得新奇,又怕燙着,只得保持一定的距離。其實,在河北、內蒙古等地都有燒旺火的風俗,代表新的一年日子紅紅火火,越來越旺。然而,由於燒旺火會導致空氣污染,現在燒旺火的風俗也慢慢少之又少。但遠在晉北農村的奶奶家仍然每年春節都燒旺火,我也期望我們家能夠像這旺火一樣越來越旺!

也許,一直在上海讀書的我會被這時尚都市的潮流捲入西方節日無底漩渦中。但是,家鄉風俗的火炬一定不會熄滅,會一直燃燒100年、1000年,甚至更久……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富有特色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人們一般會祭奠祖先,除舊佈新,祈求豐年,貼春聯,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等。雖然這些習俗現在有的已經漸漸被淡化,但是一大早來到超市,門口依舊停滿了車:巴士,轎車,電瓶車,自行車……左拐右拐,穿過車羣,剛掀開超市重重的布簾,我的眼睛便使不過來了:琳琅滿目的商品應有盡有,來回攢動的人潮形態各異,橫衝直撞的購物車滿載而歸……

“年貨多多”

看着這幅熱鬧非凡景象,我也不禁心血來潮,推着購物車飛一般的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之中,瘋狂地開始搶購,“大禮包”?來一包!“茅臺酒”?來六瓶!“牛奶”?來四箱!“奶茶”?來一對……不一會兒,我的車裏已“物滿爲患”,趕緊去結賬!望着收銀臺“長龍”一點一點吃掉,又被人潮一點點加長。我一個箭步衝上前去充當起“龍尾”,“龍尾”沒當久,又逐漸變成“龍身”終於變成“龍頭”了,付完錢我拎着大包小包走一步歇三步,艱難地把我的“戰利品”搬回家去。

“四處奔波”

第二天,大年三十。我們一家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將買來的大包小包塞進了咱車的後備箱裏,一切準備就緒,我們開始了“回家之旅”。

剛開始,車倒也不多,一路暢通無阻,直到一家超市門口,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看着那熱鬧而壯觀的景象,我也是醉了……幸虧爸爸車技還不錯,左躲右閃,左進右突,在隆隆的禮炮聲中成功突圍,到了田間小道上,車子明顯少了許多。很快便來到了外公家,“吆,又長高啦!”是啊,時間在流逝,我也在不斷成長。我自豪地回答:“因爲我又長大了一歲!”在外公家吃完了午飯,我們又馬不停蹄地去爺爺家拜年,拿完紅包,吃完團圓飯,第二天,又去了大舅、二舅家,因爲其他人都在一起,我們也不用一個個再去拜年了,可吃午飯時,人太多,不夠坐,我和表妹,表哥只好到一旁的小桌子上“打醬油”了。

“美味爽口”

碗筷準備好後,開始上菜!第一道:皮肚魚丸青菜湯!嫩綠的青菜葉兒上點綴着雪白潤滑的魚丸,兩者間忽隱忽現地飄着淡黃的皮肚,美!第二道:扣肉!一層厚而飽實的皮,一層油而不膩的肥,一層老而帶甜的瘦,一絲似斷似連的韌,香!第三道:南瓜餅!香軟的紅豆包在正中,黏滑的南瓜裹在外頭,外加一層燦燦的皮,脆!……很快,美味便端上桌來,因爲好吃,眨眼工夫這些菜便被一掃而光,摸着自己滾圓的肚皮,卻仍意猶未盡。

吃完飯,大人們在桌子上一邊打牌,一邊拉家常,我們幾個可不想湊這個熱鬧,到房間裏去看電視去了,打牌一直持續到天黑,我們才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

這兩天雖然很累,但我們卻收穫到了濃濃年味與親情,鼓鼓的紅包與祝福,將這些帶回家中。永記這忙碌而快樂的春節!

家鄉的風俗作文3

“炊餘脹滿蚪牽剝出凝成細纖膏。”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就像每一個花壇裏都有自己獨特的花朵一樣。在我的家鄉,有一個著名的節日--端午節。我的家鄉特別看重端午節,每當到了這一天,我們會做很多很多的事來度過這美好的一天。

端午節的由來是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當時正值戰國末期,屈原在楚國當三閭大夫,爲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楚頃襄王聽從奸臣的讒言,將屈原流放了。屈原徹底絕望,跳下汨羅江自盡了。後來,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用葉子包上糯米,餵給魚蝦吃。老百姓認爲,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原的身體了。屈原的精神,感動了中國老百姓幾千年啊!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去集市上買糉葉,那擺在攤位上的糉葉碧綠如洗,飄在水裏的糉葉就像一艘艘細長的小船一樣。爸爸挑了一些鮮綠且光滑的糉葉,回家後,我和媽媽一起洗糯米和糉葉。糯米放入水中後,立刻變得晶瑩剔透,一顆顆亮得像珍珠一般。洗好後,接下來就是包糉子了。我讓媽媽教我,只見媽媽拿起一張糉葉,捲起一窩小圓錐,往小圓錐裏塞糯米,糯米塞滿後,用尾部的葉子蓋上封口,再用細繩子適量繞糉子捆一週,最後再扎一個結,一個糉子就完美誕生啦!

我看見媽媽那心靈手巧的樣子,我也迫不及待地躍躍欲試。我拿起一片糉葉,試着捲了許多次,可都失敗了,那糉葉根本不聽我的使喚,不是開裂就是漏洞。我有些灰心了,想要放棄,但媽媽告訴我,只有堅持才能成功!我一次次地嘗試,慢慢地熟練了,我終於成功了!我也能捏出一個漂亮的小圓錐了!

我開始往裏面塞糯米,可是,不是塞多了合不上,就是塞少了漏空氣,弄得我抓耳撓腮。不行,我可不能服輸!我小心翼翼將糯米塞平後,慢慢封上了口子。最後,我還用繩子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小蝴蝶結。包糉子的過程讓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有個度,不能太貪心。煮糉子的時候,要將鍋裝滿水,調到中火就可以了。煮熟後的糉子香甜軟糯,配上白糖更是絕佳!我能一口氣吃下五六個呢!

在我的家鄉,端午的風俗除了吃糉子,還有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習俗。雄黃酒是由雄黃粉和老年陳酒兌在一起的,具有清五毒、殺菌的作用。大人們經常用手指蘸上一點雄黃酒,輕輕點在兒童的額頭、臉和鼻子上,防止孩子們夏天被蚊蟲叮咬。雄黃酒,這不就是中國最傳統的驅蚊水嗎?

掛起來的艾草能散發出微微的清香。夏天裏蚊蟲出沒,蛇也經常出來,艾草的清香不僅可以薰走蚊蟲,而且能讓你在一整個夏天裏睡上好覺!艾草,這不就是中國最傳統的蚊香嗎?不過,艾草的清香比蚊香的氣味好聞多了!

這可真是一個美好的端午節啊!這個端午節我覺得過得太有意義了,因爲我不僅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的歷史,而且我還學會了包糉子,並吃到了我自己包的糉子。如今,我們的國家早已統一,戰爭已經成爲遙遠的回憶,百姓的日子比糉子上的白糖還甜,我想,大詩人屈原,你在這天看到家鄉人們的生活,一定能含笑九泉!

家鄉的風俗作文4

起牀了!起牀了!回老家過年了,要是晚點鄉路會塞車的媽媽大聲叫起我和弟弟起牀。這天,我們一家人早早就吃完早餐,媽媽收拾好家裏的一切,爸爸和我貼好對聯和年畫。接着一家人拎着大包小袋的年貨上了車。我們從雷城出發到老家大概40分鐘。

一路上,美麗的景色真是讓人心曠神怡,到了我們的故鄉,村子裏的大街小巷一路掛着紅燈籠,路燈杆上掛着迎新春宣傳畫,上面寫着雷州方言過新年,識活口活、識活歡喜意思是說過新了,家家都特別快活,特別歡喜。

到家門口,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侄子們都在門口笑盈盈地向我們招手歡迎!雖然我一進村有點兒陌生感,但是濃濃的親情使我感到家庭的溫暖與幸福!

我們放好年貨後,爸爸第一時間又安排我和堂姐貼對聯。貼對聯要注意上聯和下聯,橫幅的讀法也決定了上下聯的左右。瞧!我貼的對不對富貴雙全人如意;財喜兩旺家和睦。堂姐爲我豎起大拇指。

接近中午時分,爸爸媽媽、叔叔嬸嬸都在忙着圍爐的準備工作。圍爐我們不像閩南人每年除夕夜都要一家人圍着打邊爐吃飯、跳火羣,我們是全家人拿着豐富的供品到村子廟宇裏奉供祖神、土地神,最後奉供竈王爺,向他們表示一年來的答謝與祈求新一年的福和保平安。

媽媽正在捏米飯糰,我也湊熱鬧。爸爸在裝菜包餅我們這裏特地爲祖神做的年餅把大芥菜泡成酸菜剪下葉子包的年餅。接着裝白切雞就是把整個雞洗乾淨煮熟的整雞。最後裝香火品、鞭炮開始出發,一家人騎着電動車、摩托車排成一條龍向村子的各個廟宇奉供。此時,我是無比的開心與幸福!一家族人個個都笑逐顏開!

圍爐回來已經是午後,大家又忙着準備團圓飯,我們這裏除夕的團圓飯菜譜是很講究的。當然,主廚是我爸爸了,我給爸打下手,哥哥在切雞拼盤,嫂子在擺放桌椅,爺爺奶奶、弟弟、侄子們早已圍在餐桌邊談天論地。啊!這時真是熱鬧非凡,家家都趕做年菜,整個村子瀰漫着豐盛的香味。上菜嘍!哇!香噴噴的紅燒紅魚、風味三絲、白切雞、脆炸海蝦、清蒸花蟹開始吃飯啦!爺爺疼愛我們的老習慣就是夾菜給我們,奶奶少不了她那套傳統教育,孫女,你知不知道這道燒紅魚的意義嗎?奶奶,我記得您說的,紅紅火火,年年有餘奶奶又開始說下一道時,我打斷她的話,奶奶,三絲是團圓的,是撕不開的意思,不管我們走到哪裏,一定要思故鄉、思親情、思祖宗。奶奶,我說得對不對!大家哈哈大笑起來,奶奶笑得合不攏嘴。

晚上,一大家子圍在電視機前看春晚。我們被春晚的小品逗得開懷大笑,唯獨爺爺撇了撇嘴,說道:春晚沒有我們雷劇好看,我給你們唱兩段,‘雜子’獨唱。這可是家鄉雷劇中最搞笑的角色。表我字名叫智勇啊!人號做人五行通他邊唱,大家都笑扒在地上了。

夜深了,大家有的喝茶聊天,有的還在看電視,我和弟弟玩遊戲,凌晨一到鞭炮震耳欲聾,爆竹煙花聲一陣又陣不絕於耳。給漆黑的夜空增添了一道道五顏六色的星光。快樂、幸福、安詳、團圓進入了人們的夢香!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春節是中國的農曆歲首,也是中國民間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我們過春節也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今天就讓我來介紹介紹我的家鄉——浙江餘姚的春節吧!

家鄉的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旬就開始了。家家戶戶都開始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等。我們家也不例外,全家總動員,經過大家的努力,家裏瞬間變得煥然一新。另外大街上也人山人海,各家店鋪門口張燈結綵,促銷廣告五花八門,一派熱鬧喜慶的景象。大家都忙着準備年貨,必不可少的年貨是瓜子、花生、糕點、水果等等。有的在買家裏裝飾用的年畫、燈籠、春聯,有的在買新衣、新褲……講價聲和買到後的歡笑聲在街上不斷迴盪,真是熱鬧非凡啊!

除夕,也就是春節的前一天。我們全家都沒閒着,作爲家裏最小的我也忙着寫春聯,寫“福”字。每年爺爺都要挑一幅稱心如意的春聯讓我寫,今年選的上聯是:天地和順家添財,下聯是:平安如意人多福,橫批:四季平安。寫好後,在爸爸的幫助下,貼到了大門上,紅紅的春聯,透着喜慶,寄託着我們對新生活的美好願望。我們還把兩個大紅燈籠高高地掛在大門口,準備迎接新年。下午,重要的祭祀開始了。點上蠟燭、香火,全家人都要在桌前拜三拜,以表示對祖先的尊敬,並各自許了一個願望。我許的願望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裏,全家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我能在升學考中取得好成績,考入理想中的學校。晚上的年夜飯可算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飯,雞、鴨、魚、肉樣樣有,滿滿一大桌,看着就讓人垂涎三尺。還要吃上一大碗湯糰,預示着團團圓圓,美美滿滿。飯後我們圍坐在一起聊天吃瓜子,奶奶忙着送竈君,完事後也加入了我們的隊伍,一家人其樂融融。我還收到了爺爺奶奶的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年。等到晚上八點整,我們準時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這是每年雷都打不動的必看節目。當晚上十二點的鐘聲響起時,整個城市沸騰了,鞭炮聲此起彼伏,人們迎接着新年的到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大年初一,穿上媽媽給我準備的`新衣、新鞋,給爺爺奶奶拜了個早年。早餐是奶奶準備的湯糰赤豆年糕,每年的大年初一都吃這個,預意着新的一年團圓、節節高。我們家初一不走親訪友,在家休息。奶奶還說:初一不花錢,不拿菜刀,不掃地等等。

大年初二開始,挨家挨戶去拜年,每戶親戚家吃一天。大人們天南地北地聊起來,有的說去年的收成如何如何,有的說新的一年打算如何如何······我們小屁孩們看電視,吃零食,玩遊戲也忙得不亦樂乎!我們家到大年初七親戚拜訪得也差不多了。初八開始,大多數店鋪開張了,人們的生活也陸續恢復正常。我也快要開學了。

我的家鄉雖然不是一個繁華的大都市,但春節同樣過得熱熱鬧鬧,紅紅火火。過年的喜悅同樣在我們心中盪漾,久久不能散去。

家鄉的風俗作文6

我的老家在廣東肇慶,那裏的過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氣氛的,只是現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現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糉了,這些東西滿街都有得賣,這個真是完全沒有了過年的氣氛。

首先,快過年了,還離春節一個月呢,家家就開始了辦年貨,全家人都買新衣服,買糖果、桔仔、水仙頭等,還有買好麪粉、花生、綠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糉(這個是肇慶特產),提前預約人手,一般都有十幾個人一起包。就講我吧,一個月都排滿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約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樂意去,因爲有得吃嘛,自己親手包的,做個記號,一會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爲一班人在包,屋主就會一邊在油窩裏炸,哈~~。試食嘛。裹蒸糉就要放在自己用磚頭在路邊搞起一個大竈,用一個或二個大窩或大水缸煮裹蒸糉,要煮12個小時才行,不能斷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後的日子裏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會發莓。

街上的行人多起來了,熱鬧起來了,特別是陰曆二、五、八是墟日,那種景象真是讓人開心,街上的彩燈、彩花、燈籠、紅旗全都掛出來,小孩子開始叫爸媽買好鞭炮煙花等着過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來放鞭炮煙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團年飯,吃完飯後就把長鞭炮掛起來,一到零點,家家戶戶都準時放長鞭炮,代表開始過年,那時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樣,”闢辟啪啪”聲,感覺整個城市都震耳欲聾。過年日子是不準掃地和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大人也不準罵小孩子,這個要到開了年才行,開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長鞭炮家家戶戶都出去走大運,就是圍着城裏走一圈子,不準走回頭路,呵呵…。。那時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煙花滿街都是,還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煙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開心。走完大運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煙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數人都不會睡覺的大年初一早上,家裏就要煮粉絲和湯圓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園玩,初二以後都是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邊收到利是那邊就跑去買鞭炮煙花玩。

在過年一個月裏,每天都有鞭炮聲,開心的景象到處可見,天天都還在過年一樣,讓我想起都回味無窮,那時的好玩和開心,現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開始限期開放放鞭炮煙花了,不知什麼時候全中國都可以放呢?我想爲了挽回往日的中國過年氣氛,可以放鞭炮煙花的日子不長啦

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爲模式或規範。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爲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

家鄉的風俗作文7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曆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着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着貼,我固然知道爲什麼要倒着貼,將‘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爲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喻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穫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廣州人叫“開門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時,到了交子之際,便打開大門說“開門大吉”,或者貼上紅底燙金的“開門大吉”單語,燒開門炮。此時各家各戶,點燃鞭炮。有些人爲了“搶炮頭”,提起幾分鐘把炮燒響。其他人聞聲接引,一時鞭炮齊鳴,,震耳欲聾,持續幾個時辰。兩三點後才逐漸安靜下來。四點多鐘,鞭炮又一次響起來,到天亮方止。開門出去,家家門口,大街小巷,都鋪滿了一層星碎的炮竹紅紙,增添了不少節日氣氛。但是現在的廣州,由於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經沒有這樣的新年習慣了。雖然還是會有些“不怕死”的人會“開門炮”但是熱鬧的程度真是不及過去。少了這一活動,總是覺得,現在的過年與小時候相比,氣氛沒有這麼的濃厚。不僅是“開門炮”,現在的廣州人保留這些節前風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舉例,我自己覺得,相對其他家庭,我們家算是春節的習俗還是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廿三謝竈、、廿七洗嘢、廿九貼春聯、卅團年,這些活動還是有進行的,母親在年關有空的時候還是會蒸一些糕品。但是現在絕大多數廣州家庭都怕麻煩,或者是沒有時間,糕品都是用買的,三十的團年飯不再在家裏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團年。

家鄉的風俗作文8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裏,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裏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上牀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牀,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迴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薰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着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爲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接着就要將家裏的被褥牀單衣服什麼的全部洗乾淨,將屋前屋後也要收拾妥當,做到窗明几淨,乾乾淨淨迎接新年。二十五開始做饅頭,饅頭的面要發酵,發酵的時間就可以準備饅頭餡,餡有很多種,我家一般都喜歡坐糯米肉丁餡的,青菜肉丁餡的,豆沙餡的,平安菜餡的,還有芝麻餡的。現在想來家裏的饅頭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買的包子有嚼勁多了。

二十八左右開始帖對聯和福字,不知幾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媽媽解釋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現在的對聯一般是買現成的,手寫的少了。記得小時候在家,每年的對聯都是自己寫的,別人一來,爸媽都會對別人炫耀那是我兒寫的對聯,自己好不得意。因此小時候是特盼着過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虛榮心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大年三十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爲晚上的年夜飯準備,殺雞宰羊,煨湯燉肉,涼菜熱菜準備一大桌,晚上一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享用。我們家是一大家,每年我們兄弟姐妹都會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都是用一個大圓桌來吃飯,伴着晚會上的相聲小品的哈哈聲,年味氣氛十足。

我們家一般在年夜飯中途的時候就去放煙花爆竹,我們兄妹幾個都會搶着放煙花,點着了放孩子手裏,看誰的煙花放得高,放得遠,好開心。晚上會一直看春節聯歡晚會守歲,等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去放鞭炮,然後我們打牌,爸媽會去準備芝麻桿放在門邊,門檻那兒還會放一根木材。

然後就是吃早點,一般就是棗茶加各色點心,去村裏給長輩拜年。

從初二開始拎着禮物走親戚,親戚如果多的話,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節才能算結束。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每次過年時,我都格外快樂。

因爲,只要過年,大人們就一定會去買東西,我也就可以順手取些小玩意。有人要問了,爲什麼不在平時買,而非要在過年時買呢?這裏頭呀,可大有講究。

平日裏,大人們都省吃儉用,雖說還不到一塊一元硬幣都捨不得的地步,但是,至少不會隨便給我們小孩子買玩的。可是呀,到了過年就不一樣了,大人們出手都特別闊,我們可以多拿些吃的糖呀,卡片呀。總之,小件的東西可以隨便拿。在超市裏買上了年貨,離祭祖也就不遠了。記得上一次燒祭祖菜的時候,足有十幾個盤子,最中間用的碗放了一條紅燒魚。今年,也是這樣。

和日常的吃飯不同,這祭祖的時候,可莊嚴的多。大人們在桌子正對門口的方向上擺了燭臺,和一小杯土用來插香。每個人都一定要拜三次,許幾個心願,像什麼出入平安之類的,在這裏我就不多說了。把用燭火點燃的香插進土裏,再等上一會兒,說什麼請神呀,先人的靈魂呀吃飯。其實,在這段時間裏,桌上的菜不會有任何改變,也不會有筷子自動在虛空中漫步的靈異事件。外婆說,這是因爲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裏,相當於投影出了飯菜,所以對現實不會有任何影響。在這段時間裏,所有人不得看手機、電視,不可隨便講話,不然可是對它們的大不敬。吃完飯,就到了放鞭炮的時候了。

每次祭祖,外婆都會拿一大包用黃紙做的“錢”,有的畫着鮮紅的蓮花,有的折成元 寶。把他們放進一個紅色的爐子裏燒掉,媽媽說這些錢可以讓陰間的人花。先人們的靈魂可真幸福啊!每年都有人們給他們送錢。邊感嘆着,我去看那烈火,像無底洞一樣蠶食着紙,那些被吃掉的地方,穿過無形的牆,到過陰間。看着那金黃明亮的火,我就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彷彿這世間只有這朵放着金光的花可以讓事物來回穿梭於陰陽兩界,而這花又有一種奇特的包容性,讓人忍不住要撲上去。這恐怕纔是飛蛾撲火的真正原因吧。送完了黃紙錢,我閒來無事,開始看動畫片,過了一會兒竟想起了一件比看電視還要好玩的事,那就是——放鞭炮。

每次早幾天的時候,爸爸都會去買一千多塊錢的鞭炮。有些時候會少一點,但量也十分大。吃完飯到現在也沒過多久,急不可耐的黑夜便侵吞了黃昏的餘輝,那的一抹暗紅在山尖沉寂,形成無盡的暗。隨着第一道光和第一聲炮響,黑夜的空間開始被切割,一把把“刀”直衝雲霄,隨之破碎,最後消失。有時還帶點着夜的鮮血。好似炮爲刀俎,夜爲魚肉。那砧板上的肉,的優勢就是打不碎,再怎麼切就是會很快癒合,好似對着空氣一樣。

十點早過了,放炮的人卻越來越多。漸漸的,夜披上了新衣服,帶上了新帽子。但是,這些都沒有那用幾村的燈火做成的鞋好看,紅紅的,亮亮的。

家鄉的春節真讓人快樂呀。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家鄉的春節雖不如老舍筆下北京春節那般隆重,從臘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歷時一個多月,但是對於人們來說也是極爲重要的,它不但是人們勞動一年後歡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們對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願。

我家的春節差不多就是從臘月三十開始的,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時候,很少有人閒着無事。全家人忙着洗衣服,換牀單,以便在新的一年中顯示出新的氣象。當然了,對聯、窗花、日曆是必不可少的,理應在前幾天完成,所以這裏我不做描述。

三十這天,重要性僅次於洗衣服的應該算是做年夜飯了,大人在一邊忙活着洗菜切菜,孩子們蹦蹦跳跳,想盡辦法幫個忙,卻總插不上手,只有乾着急罷了。年夜飯的品種照例是很豐盛的,依舊是雞鴨魚肉之類,但是小孩子白天中無事時吃盡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這些珍奇,只好隨便選幾樣來一品好壞,往往遺下一大堆剩菜,讓勞動一番的大人們目瞪口呆。但是無論如何大人們是不會惱的,因爲剩菜剩飯此時此刻便成了年年有餘的象徵。

從四面八方趕回家來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飯,隨後便是孩子們的自由時間了,桌上擺好糖果、水果和各類糕點,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氣洋洋,其中當屬孩子最歡喜,因爲可以靠幾句甜言蜜語換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壓歲錢。如果你問他們明天的願望,應該就是多來點拜年的了。

除夕對於我來說應該是快樂的,但守歲這一着卻不是我能夠接受的,聽完倒計時的鐘聲,剛想閉上眼睛睡個好覺,窗外就“劈里啪啦”地響起了禮花聲,弄得人睡意全無,卻又筋疲力盡。

正月初一的習俗近年來越發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陽升的老高才起牀,匆匆吃完了早飯,便上街閒逛。街上的商鋪爲了在新年的第一天從人們的口袋裏弄到更多的進賬,不惜破壞正月初一關門停業的老規矩,大張旗鼓辦起了“新年大甩賣”之類的活動,雖在一定程度上爲人們過年的食物儲備、購買新衣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但我並不喜歡這樣。總的來講,新年裏沒有逛廟會之類的活動,確是可以用單調無味來形容。

正月初一到初十四,實在是在閒得無事中閃過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節纔有些意思。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從種類上分,可分爲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最近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菜餡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記憶中,元宵節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前幾年元宵的晚上,還可以看見大人們領着小孩提着明瓦的燈籠逛遊,如今卻難以見了,見此情景,我不由得嘆道,富有民族特殊的傳統文化這正在消失啊!

春節迎着人們的忙碌緩緩來臨,卻在無聲無息中遠去,留給人們的是深深的眷戀。無論春節那些日子是怎麼過的,每當想起它,我仍不禁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感到驚歎!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端午縫香囊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包糉子,賽龍舟、插艾草、掛香囊等。據說,這是在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呢!而在這一天,我印象最深的習俗,就是和老師同學一起縫香囊了。

在四年級時,正趕上端午節,我們班曾經舉行過一個縫香囊的活動。記得當老師宣佈這個消息時,我還有滿頭的問號:爲什麼過端午節要縫香囊呢?我從沒有動過針線,能行嗎?

回到家,查過資料才知道,我們之所以要在端午節縫香囊、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的硃砂、雄黃、艾草等中草藥物,還有開竅醒神的功效。但是,我又犯了難,我從沒動過針線,雖然手頭有材料,但是自己不會縫縫補補,這可怎麼辦呢?突然,我眼前一亮,想出一個好辦法。

這一天終於到了,在縫香囊之前,老師一如既往地講了注意安全的相關事項,可是同學們都沒有認真聽,一個個拿着工具,恨不得馬上開始。看,邢江帥和尹斌互相瞪着對方,恨不得馬上做一個香囊來分出高下;陳永鳴和劉宇針也把早已擺整齊的工具擺來擺去,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製作。我也信心滿滿,畢竟昨天晚上經過媽媽的“特訓班後”,我已經基本能做一些基礎的縫補了。

“開始!”老師一聲令下,我們趕緊拿起針線,準備穿針眼。穿針眼是我最沒有把握的一項。果然,我“大眼瞪小眼”,穿了半天,眼痠了,手麻了,脖子也僵了,也沒有將線頭穿到針眼裏去。當我看到其他同學已經開始縫製時,我心裏十分着急。無奈之下,我只好求救於我的朋友邢江帥。邢江帥很仗義,三下五除二幫我穿了針眼。我心裏有些慚愧,第一步就要別人幫我來做,看來功夫不到家呀!

接下來,我將艾葉放到兩塊布料中間,開始將布料縫合。看我上一針,下一針,上一針,下一針很快我已經縫好一半了!可就在這時,麻煩出現了,由於我縫的時候疏密不均勻,加上有一兩針的失誤,兩塊布對的不是很整齊。我可傻眼了,這種情況“培訓班”裏沒教過啊!我只好按照自己的想法,在這些地方補了一兩針,才讓我的香囊質量算是沒有“露餡”,可是縫出來一看,我的香囊又小又醜,一點都不好看,再看看同學們的,有的小巧精緻,有的落落大方,還有的做了裝飾呢。無論是哪個香囊,針腳都整整齊齊。我有點沮喪,不過我也不氣餒,香囊好不好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自己的第一件手工製品。

我把我的“小丑香囊”仔細收好,同時也把經驗、耐心與快樂收了起來。這個香囊不僅讓我感受到自己動手製作的滋味,更傳承了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感受到了濃濃的端午民俗氛圍。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你聽說過拗九節嗎?這可是福州特有的一個節日哦!

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從清代史學家林祖熹的這句拗九小詩裏,你是不是嗅到了這個節日裏的甜粥香呢?跟我一起來看看這粥爲什麼能讓詩人們難以忘懷吧!

過年回老家時,正是臨近正月廿九,總聽得家家戶戶都在說要準備拗九粥了。我當時很好奇,這拗九粥是什麼呢?便去問了爸爸。爸爸說這是福州老家的一種習俗,到了正月廿九的時候,就要過拗九節、吃拗九粥啦!相傳農曆正月廿九又稱後九節、孝順節,是福州獨有的地區節日,福州方言中後與拗諧音。福州人認爲,逢九不順利,因此每年這天,歲數逢九或九的倍數的人都要過九。家裏要爲其煮拗九粥與太平面,祈禱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氣,遇上好運,平安地跨過九的門檻。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送回孃家,孝敬父母。

聽了這麼有情義的傳說,我不禁怦然心動。雖說我是個小姑娘,但是爲了表達孝順之情,我好想給爸爸媽媽熬上一碗拗九粥,給他們一個大驚喜!聽姑姑說,煮拗九粥可有講究了,要經過四道工序呢!需要備齊糯米、紅棗、葡萄乾、桂圓乾、蓮子、花生、紅糖等8種材料。桂圓,圓了我的感恩夢;蓮子,象徵母親培養我的鏈子苦心;糯米,表達了母子濃濃親情;紅棗,代表我的一顆紅心;芝麻,蘊含着母親的希望:願我的成長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紅糖,讓我們泛起甜蜜綿長的思緒……這樣煮出來的粥,纔會色、香、味、營養一應俱全。

雖然工序有些複雜,但我還是硬着頭皮開始啦!首先,要將糯米浸泡30分鐘,蓮子、花生各用清水浸泡1小時。浸泡過的糯米不僅煮得透也香;而蓮子、花生由於比較硬,必須浸泡1小時後,煮起來才容易爛。蓮子中間要沒心,煮的粥纔不會有苦味;花生浸泡後應把上層皮脫去,粥吃起來口感纔不會澀。這是第一道工序:浸泡。

將浸泡過的糯米用手撈起,重新淘洗後放置小蒸籠裏,用小火蒸10分鐘後起鍋,加上適量的水,並將事先準備好的紅棗、葡萄乾、桂圓乾、蓮子、花生一起放進去,用飯勺攪拌,再用大火煮五分鐘。這是第二道工序:蒸煮。

等到糯米開始變黏,放入一定數量的紅糖,此時再用小火煮3分鐘。這是第三道工序:加糖。

紅糖在糯米飯裏全部溶解後,用飯勺輕輕攪拌,糯米飯顏色變紅,就成功了!這是第四道工序:攪拌--完成了!

我小心翼翼盛好兩碗粥,端到爸爸媽媽面前,道一聲: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他們趕忙接過我手中的拗九粥,會心地笑了。我看到爸爸媽媽的眼角似乎泛出了晶瑩的淚花。

一個小小的節日,一碗濃濃的甜粥,承載着福州人對親情最深的牽掛。看到爸爸媽媽淚珠的那一刻,我也被家鄉這個風俗--拗九粥所承載的孝文化感動到了。我承諾:爸爸媽媽,我今後一定要繼續孝敬你們,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我的家鄉武漢也不例外。

家鄉有句諺語:“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小年的早晨,家人拿着清潔工具,爲迎接新年做準備——掃塵。掃塵寓意着掃除陳舊,把晦氣掃出門。

一大清早,我們個個精神飽滿。媽媽像是司令官一樣,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我和爸爸開始分配任務,個兒高的爸爸負責打掃房頂和櫥櫃,細心的我則負責擦玻璃,說幹就幹,我先打來一桶清水,把抹布泡一下,然後擰乾,在玻璃上擦來擦去。可是不管怎麼擦,上面都留下了水的印記。我十分不解,便去問媽媽,媽媽拿給我一塊幹抹布:“你要等水分快蒸發時,再拿幹抹布擦一遍,才能不留下印記”我按照媽媽的方法,不一會兒,玻璃就鋥明發亮了。

轉眼間,又到了春節的一個高潮“除夕”,除夕吃餃子是由來已久的習俗。

今年,我們家準備包帶有紅,綠,黃,白四種顏色的元寶餃子。其中有三種顏色分別用胡蘿蔔,菠菜,玉米打成汁揉進麪粉做成。

接下來,是包餃子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和麪”。爸爸把麪粉和雞蛋放入盆中,加入少量的溫水,用筷子慢慢的攪拌,直到碗裏成了麪疙瘩,再把它分成四份。爸爸把先準備好的三種顏色的蔬菜汁分別倒進麪糰裏,不停地重複揉搓,揉到麪糰的表面十分光滑時就開始醒面。這時,我們就有了紅,綠,黃,白四種的麪糰。

然後,便是調餡,調餡十分簡單了,媽媽把準備好的芹菜,豬肉,芝麻合在一起攪拌,放入佐料調味。

最後,便是元寶餃子成型了,此時,爸爸變得像是司令官一樣,一邊拿着擀麪杖擀麪皮,一邊指揮我和媽媽包餃子。我拿起爸爸準備好的梯形的皮兒,將餡兒放到皮的上端,向前卷兩圈,可是一卷,餡兒不聽話的跑出來了,我一急,手一抖,餃子皮帶餡兒全掉地上了,我一臉的失落,爸爸放下手中的活,過來給我做了一個示範,皮和餡兒像是爸爸的朋友一樣,服服貼貼的粘在一起,形態像極了一個元寶,爸爸鼓勵我說:“不要灰心,多試幾次,相信你一定行的”。我接下來按照爸爸的步驟,小心翼翼的試着包一個,慢慢的一個不太像元寶的餃子包成了,我高興的拿給爸爸看,爸爸誇獎我真棒,接着一個一個的真正元寶餃子在我手中完成了。通過參加包餃子全過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不怕失敗,堅持一定會成功”。

夜幕降臨,四種餃子排隊跳入鍋中,鍋裏先是“咕嚕咕嚕”直響,“噗”地一下,鍋蓋就被頂了起來,白沫沫直往外冒,我往鍋中倒入涼水,才見那一個個餃子浮出水面,餃子端上桌,媽媽告訴我:元寶餃子寓意着吉祥如意,財源滾滾。我夾起一個自己親手包的餃子,放入口中,嚐了嚐,味道還不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除夕之夜,人人都得守歲。你聽,窗外聽起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新的一年到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春節民俗,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

我的家鄉,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歲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才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曆,才把陰曆的“年”叫作春節,因爲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後,因而稱其爲春節。

家鄉人如今仍把春節叫作“過年”,並流傳下來一個關於過年的故事。在遠古時,有一種叫“年”的猛獸,每當寒冬將至新春來臨的夜晚。出來食人,使得人們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發現這種兇殘的猛獸最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個辦法,一旦“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年”一見熊熊大火,聽見叭叭炸響的爆竹,就逃遁得無影無蹤。後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守歲、掛紅燈、帖對聯、放爆竹、吃年飯的風俗習慣。

家鄉農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也有些地方叫“祭竈”,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竈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爲春節做準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準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爲蒸饃時間。家家戶均蒸幾籠子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麪”的習俗。婦女上街爲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黃紙等大年禮儀用品。年三十下午都要包餃子、洗菜、煮肉,以備正月待客之用。大年前兩天,家鄉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要“掃舍”,城裏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後,屋裏房頂,地面,牆壁,傢俱都要打掃,擦抹得乾乾淨淨。年三十早,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和門神,屋裏掛上年畫。一切準備就緒,便開始吃團年飯,團年飯根據不同的姓氏(據說遠古時候家鄉人煙稀少,周天子下令從異地遷居一部分人到此安居),有的是早晨吃,有的是中午吃。有的是晚上吃,那真叫一個“豐盛”。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到祖先墳前放鞭炮,燒紙錢,點油燈以祭祀先祖。之後,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以求來年平安順利。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爲“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爲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開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達旦,直到初一早上。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每當農曆五月初五,外婆家門前,原本賣鬆糕的小攤上就擺滿了糉子,來光顧的人好多,生意自然特別好。那時,外婆家門前的大街上人流如潮,都爭着搶着買賣糉子和茶葉,孩子們也紛紛跑到文具店,精挑細選,挑選自己喜愛的風箏,再約上幾個好夥伴,一邊嬉笑,一邊頭也不回地朝綠草地奔去。孩子們臉上掛着笑,像極了一面面小太陽。

每當到了端午節,從貪玩的孩子,到拄着拐仗的老人,誰不是一想到那軟軟的糯米,香香的餡兒,就不由自主地舔舔嘴露出幸福的笑容呢?糉子,就像是披着綠衣裳的娃娃,腰間還繫着“細腰帶”,十分可愛。讓人感到回味無窮的,還有那個煮熟時散發出來的沁人心脾的香味。糉子,實在誘人。

還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我都會像個跟屁蟲那樣跟着外婆,總是喜歡拉着扯着外婆的圍裙,嘟囔着嘴巴跟外婆撒嬌:“外婆,外婆,我想吃糉子了,快要好了嗎?”外婆總是回答:“別急嘛,快了,快了。”“那我能和您一起做嗎?嗯……這樣可能會快一些。”我懇求到。外婆笑了,說:“別急呀,你現在還太小啦,等長大以後,外婆一定教你做。”我聽了,只好眼巴巴看着外婆包起一個接一個小三角,心中默默記下,盼望快快長大。

感覺白天好漫長。過了好一會兒,中午到了,我們一家子坐在圓桌旁,大人們坐在一起聊天,孩子們總是邊津津有味地吃着糉子,邊把腦袋湊在一塊兒講悄悄話。我輕輕剝開糉子外邊的糉葉,大口咬下軟軟的糯米,一瞬間糉子的溫暖流入心田。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來,貪婪地享受着糉子的美味。

現在因爲繁忙,在端午節假期間,我們一家基本就不回老家過節了。不過雖然不在家鄉,但是端午節的快樂與溫暖是無處不在的。看,外婆的一大箱糉子已經“端坐”在客廳裏了。

我懷着激動的心情拆開了快遞,取出一串串糉子,急忙遞給媽媽,說:“媽媽,您看外婆的糉子又來了,快點兒,快把它煮了,我們一起吃吧。” 媽媽接過糉子,慈愛地說:“好,好,別急,糉子又不會長腳跑了。” 過了許久,我和妹妹的肚兒再次不爭氣地叫了,糉子那濃濃的香味便早已透過了廚房的門,混合着板栗的味兒,在客廳亂竄。那可好,讓我的口水不停在嘴裏打着轉。

“來嘍,來嘍!久等啦!” 媽媽端着一盤又大又香的糉子來到客廳。我見了,急不可耐地說了一聲“謝謝媽媽”,就毫不客氣地抓起一隻,剝下綠綠的糉葉,迫不及待地咬了來,放在嘴中細細地,慢慢地咀嚼。我望着大個兒大個兒的糉子,突然明白過來,這糉子,不僅因糯米,肉,栗子而飽滿,而且包含了家鄉的親情,外婆的愛。不僅是紀念屈原,更是家人歡聚一堂的快樂,這就是端午節。我想即使不能回家,吃上一口熱乎的糉子,也會想到親情的溫暖吧。

待到大家一起坐下,兒時的回憶,再次浮現在眼前,端午節的溫暖,也再次圍繞在我們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