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2篇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2篇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

一、教學方法呈現語文味

對於一篇課文學生學習的好與差,關鍵要看教師的教學方法,要看教師能否深入課程標準,把握目標教學,使趣味性和聽、說、讀、寫等相結合,從而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率地學習。

王老師在這節課上出示了三個教學目標即:內容、方法、語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緊緊圍繞目標進行導學,在學習課文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三次實驗”以學生通過填寫表格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題,使之向整篇課文延伸,通過小組合作、語句對比,很自然、微妙地說明了蝙蝠與雷達的特點及相互關係,並說明了字詞使用的準確性在說明文中的重要性。所以說,抓住主要內容和主要方法是我們在備課中應該所備到的,並非常值得學習。

二、品詞吸句表現語文味

一篇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對字詞句進行理解是學習的重點,王老師抓住了課文語句的特點,在“品”和“吸”上體會文章讓學生能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句子的對比中通過能夠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句子的含義,並體現說明文字詞的嚴謹性。

三、課件使用體現語文味

一篇語文課要想與學生之間碰撞出火花,要麼就是語文教師獨特的魅力與行動,要麼就是教學設計的獨特性。語文課適時地使用媒體設備,能夠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着很強的幫助性,特別對於說明性的文章。

王老師這節課讓學生享受了“一頓豐盛的大餐”。既飽了眼服,又飽了耳服,又讓人心服、口服。媒體使用緊湊、合理。在出示課件:蝙蝠在夜裏能夠及時避開電線,飛機之間能夠避免碰撞等,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起到了點睛的作用,更進一步說明了蝙蝠和雷達的關係。

四、知識蒐集突出語文味

蒐集資料也是本節課的亮點,教師充分利用資料袋的作用,不僅使學生了解仿生學的含義,而且通過資料袋中的幾個例子擴散了學生視角。在課堂中,教師把學生所蒐集到的資料在同學面前展示,然後再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

給人一種很直觀的感覺,同時更增強了學生蒐集信息的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第一課時中對資料蒐集的重視,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知識蒐集能力(採集信息能力),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發散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五、板書設計彰顯語文味

通過師生互動配合完成板書,也是王老師的成功之筆。一是考查了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程度;二是板書設計的合理性爲學生學習起到了助推的作用,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蝙蝠和雷達的對比,蝙蝠的嘴和天線的關係,蝙蝠的耳朵和熒光屏的微妙聯繫,超聲波與無線電波的相同作用,在板書中把整個課文的重點概括得非常到位。

回顧整篇課文,王老師能夠把這篇課文講“活”,並使師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共鳴,互動起來,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師生的“導”與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相得益彰。如果教師能夠走出文本再多一些,通過展示臺、資料袋的作用去給學生布置任務,使作業不侷限於一種關於寫“仿生學”的作文,我認爲這節課將會更加語文味十足。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2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爲三部分。主要講科學家爲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啓示。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 從質疑中引發探究心理

學習貴在生疑,有疑纔能有問,有問才能激發更深地探究。在課堂開始,我首先問學生有沒有見過蝙蝠,知不知道什麼是雷達,然後介紹什麼是蝙蝠什麼是雷達,並問學生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那課題用“和”字連接是爲什麼呢?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爲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二、 開展活動,迴歸文本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於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繫,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着積極的意義。小學生接受新鮮事物快,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遺忘又是孩子的缺點。讓小學生牢固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就必須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進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衆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通過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3

《蝙蝠和雷達》是部編版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講述科學知識的老課文,本人想通過抓住蝙蝠探路和飛機夜航的祕密及之間的聯繫,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培養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教育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同時,結合本人的研究課題,我認爲如下幾方面體會深刻。

一、激發認識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的.老師”。它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一個人當他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執着地去探索。

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培養強烈的創造慾望。我注意把學生當作認識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例如:學習科學家的三次試驗,我放手讓學生小組學習,然後創設情景介紹概括。在瞭解了蝙蝠飛行的祕密後,學習雷達的工作原理時,也注意讓學生同桌自學。並時時處處請學生說你讀懂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

二、開拓知識領域。

興趣是創造性思維的入門不等於有了興趣,就有了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豐富的知識爲基礎的,往往靠有關事物的啓示,觸發聯想,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課前找資料瞭解蝙蝠,課後多看有關仿生學的知識,想象蝙蝠和雷達之間會有什麼對話等練習形式,來開拓學生的知識面,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我以爲)

三、鼓勵學生求異思維。

廣博的知識是形成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但知識不等於創造性思維能力。知識轉化爲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多種思維形式的綜合,而求異思維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思維形式。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思維方式來訓練學生。例:學習段落第3、6節時,我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詞語在理解蝙蝠的飛行特點和祕密這一中心。其次,在學習中,我還引導學生質疑、發問,從而擺脫習慣性認識程序的束縛,開拓思路,靈活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當然,教學中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沒有。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創新思維教學更好的途徑。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①認識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蝙蝠、清朗、捕捉、飛蛾、蚊子、避開、敏銳、鈴鐺、蒼蠅、揭開、推進、障礙物、熒光屏、橫七豎八”等詞語。

②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和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激發熱愛科學,樂於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③蒐集並與同學交流有關仿生學的資料,提高信息蒐集與處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激發熱愛科學,樂於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學生蒐集有關仿生學的圖文資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多媒體出示蝙蝠和雷達的圖片,師: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請說一說你對它們的瞭解。

2、師引讀: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一種探測裝置,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蝙蝠和雷達》。(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兩遍,難讀句子多讀幾遍,標出自然段序號,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

2、兩人一組輪流讀課文,互相認讀生字詞。

3、出示寫有生字詞的幻燈片,指名開火車從讀生字詞,提示學生注意形聲字和“蝙、熒”等字的讀音。

4、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①課文主要講什麼?請大家默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②指名說,教師根據說的情況,小結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學是抓住課題聯繫課文歸納的,有的同學是把課文各部分意思連起來歸納的。

三、填表助學,自主閱讀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關聯詞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說明了什麼;文中提出什麼疑問?請讀出疑問的語氣。

②默讀四、五、六自然段,填寫下表。(表中加黑部分爲需填寫的內容,答案供參考,只要學生抓住要點即可,語言是否簡潔不做重點強調)

③交流:先在小組,再在班上交流填與表格的情況。

④讀讀課文,同桌互相看圖表,科學家是怎樣揭開蝙蝠探路之謎的。再指名上臺介紹。

⑤小結:

a.出示句子“科學家經過反覆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裏飛行的祕密”,說說從句子中體會到什麼?(感悟“反覆、終於”)

b.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雷達與蝙蝠有什麼聯繫?下節課我們再來閱讀探究這些問題。

四、範寫生字,練寫字詞

教師示範難寫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導學生注意本課生字大多是左右結構的字,左邊部首隻佔三分之一,右邊佔三分之二,字要寫得勻稱整潔。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5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識短文,主要講科學家爲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同時介紹了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啓示。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爲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

1.教學效果(思效)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瞭解。然後對學生提出質疑:蝙蝠和雷達,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把它們連接起來是爲什麼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呢?這樣的問題一提出來,一下子學生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爲概括全文內容作好了鋪墊。

爲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設計了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給學生設計表格,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然後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同桌合作理一理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學生得到了主動、全面的發展。

2.教學收穫(思得)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以簡單的教學環節貫穿起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這節課我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

(1)引導學生用多種讀書方式。課堂上,根據學習內容和任務的需要,讓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討論、交流,鼓勵學生一次一次地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從文本中獲得信息,提煉觀點,然後表達自己思考的所得。

(2)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這是一篇科普知識短文,也是一篇傳統的“老”教材。這篇文章雖然沒有優美的詞句,但課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語言用詞準確。我引導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如:抓住“無論……即使……也……”體會蝙蝠夜間飛行的靈巧;緊扣“一個也沒響,一根也沒碰着”感受蝙蝠飛行時的敏銳;抓住“科學家經過反覆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祕密”一句中的“反覆、終於”體會科學家們做研究,有所發明、創造往往要付出艱辛的代價,甚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引導學生從咬文嚼字、品詞品句中體會出科學家的奉獻精神。

3.不足之處(思失)

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下來,既令我欣慰,又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課文中的代表性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

4.改進措施(思改)

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另外,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爲薄弱。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6

《蝙蝠和雷達》屬於科普知識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將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啓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文章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能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啓示,激發學生愛科學從小就探索科學的興趣

難點:弄清蝙蝠探路和飛機空間安全飛行的聯繫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課題質疑,引發探究。

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瞭解。學生課前已經進行了預習,很快便說出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學生答後我再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連接是爲什麼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呢?設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於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爲概括全文內容作鋪墊。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我又指幾名學生上臺分別介紹三個試驗過程,讓他們在衆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3.滲透方法指導

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方式是影響學習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領悟各種學習方法。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啓示。如果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爲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後,就讓他們連起來說一說,並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後的自己閱讀中也可以試試。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的成功之處是: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衆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三、不足之處

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爲薄弱。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設情景,激發參與興趣,“現在咱們開個小小的招聘會,這裏有兩積職業供大家選擇,一種是記者,一種是科研工作者”。接着自學課文,“記者朋友們把你要提的問題羅列在紙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過程按要點羅列到紙上”。然後合作探究:“蝙蝠是怎麼探路的?”再談一談“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係”。最後,拓展練習,培養創新精神:“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創造發明也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啓示的?”“你現在最想發明什麼?”這一拓展練習,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外,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同時,激起了學生創造的慾望。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7

本文是篇科普文章,介紹了訪生學的應用——蝙蝠夜間是憑什麼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啓示。三次科學實驗,蝙蝠、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間的聯繫是這一節的教學要點,爲達到要求,我採用“設置懸念、討論探究、方法指導、觀察演示、表演講說”等方法引導學生學文,從而達到引導學生由表及裏、深入透徹地理解問題,化抽象爲形象,突破教學重難點,訓練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時,共分四步進行:第一採用讀、問、想、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1—3段,使學生明白飛機安全夜航是蝙蝠身上得到的啓示,感受蝙蝠夜間飛行動作的靈巧。第二指導學生弄清三次科學實驗的過程。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從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理解,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第三指導學生揭開蝙蝠探路的奧祕。蝙蝠發出和接收超聲波這一內容比較抽象,爲使學生易於接受,我採用“聽朗讀、看演示、說原理”的方法,幫助學生具體理解其奧妙,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重視導入環節

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開門見山直接導入法、釋題導入法、激情導入法、設計問題導入法、故事導入法、介紹背景導入法等。可見一節好課,導入很關鍵,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上課伊始,胡老師就請倆名同學到臺前,一生蒙上眼睛,一生睜着眼睛,一起向前走,然後請他們談一談感受,並引出課題的一部分“蝙蝠”。我認爲這種讓學生親身體驗,並引入課文的導入方式,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明確讀文方向

由於我校的特殊情況,目前無法使用多媒體課件,再加上本課具有很強的科技性,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胡老師就在讀書的要求上下功夫,緊緊圍繞科學家的三次試驗和由蝙蝠受到的啓發,發明雷達入手,反覆請同學們採用不同的讀書方式讀課文,再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收穫。並激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製簡筆畫,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我認爲,這不僅使學生完全理解了課文內容,還鍛鍊了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教學效果比較好。

三、注重課外延伸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後,胡老師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遊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徵,發明了迷彩僞裝……使學生對人類模仿動物進行創造發明有了更深的瞭解。胡老師的這一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了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四、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新課程理念下,評價一堂語文課是否成功,主要應從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水平、學習效果等角度來考慮,具體說,就是要看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狀況、交流狀況、語言實踐狀況。當學生的學習有了自主性的時候,纔會主動學習,纔有思想的解放、思維的活躍、潛能的發揮,在這一問題上,總結胡老師課堂教學,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首先教師尊重學生;其次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考;課堂上學生紛紛舉手,競相回答問題,爭取參於各種。讀和說的訓練,主動性、積極性都比較高,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8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的文章,課文用“在漆黑的夜裏,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啓示”這個設問句開頭,引出一百年前科學家所作的試驗,從而揭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根據文章的內容及寫作特點,我通過如下“三步”進行教學。

一、填一填

課文的四、五小節介紹了科學家做的試驗,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我在第一課時設計了下邊的表格,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填寫:

試驗次數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通過填表,學生們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二、比一比

課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運用了比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書並找出這些語句,再讀一讀,比一比。當堂出示課件演示:

蝙蝠:嘴→發出超聲波→障礙物→耳朵→改變方向

雷達:天線→無線電波→障礙物→熒光屏→安全飛行

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突破了難點。

三、拓一拓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後,我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遊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徵,發明了迷彩僞裝……

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換彼此自己收集的資料,讀一讀,再出示:

例子: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啓示,發明了(雷達),用於(飛機安全飛行)。仿:科學家從()身上得到啓示,發明了(),用於()。

讓學生根據以上方法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彙報。

此時,看到同學們一個個餘味未盡,再讓同學們繼續彙報,我又覺得難免枯燥,因此,我靈機一動,乾脆來個小組報告會。這時,我讓學生把他們剛纔的資料,在小組內由書寫工整的同學執筆,其他同學說,合作彙集成一篇小報告的文章,當然我指導他們寫報告文章如何開頭結尾,小組在規定的時間裏競賽,到臺上邊投影作品邊彙報。整個彙報過程可謂是精彩紛呈,各個小組都情緒高漲,展示的不但是內容豐富,而且各組的代表爲了進入優勝組,各自展示了他們的獨特風采。

這一環節將學生由課堂引申到課外,從語文課本引申到社會生活中衆多的信息媒體,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更是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發展了學生的獨創性。最後這一環節是我在預設教案中沒有設計的,卻是我最滿意的,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所以說課堂的有效教學不光需要教師的精心備課,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應機智地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纔是有效的教學,一切教學只有圍繞着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纔是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9

將《蝙蝠和雷達》這篇科普小短文教出語文課的味道,在上午連續兩堂語文課上,我和孩子們投入快樂而有效的學習中,回顧如下:

一、關注文章題目,分享資料,引導有效質疑

一接觸課題,我便開始“做文章”,認識“蝙蝠”的字形,初步瞭解“蝙蝠”這種動物,瞭解“雷達”這種裝置的特點,二者以“和”連在一起,課文探究的問題是什麼呢?有效提取查找的資料,有效提問題,課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二、關注課文內容,梳理結構,引導有效概括

文章篇幅不長,結構也清晰,加上提前預習,總分總的結構,分成三個部分,每個孩子都很清晰。如何用簡短語言概括主要內容,我採用幾種方法,一結合課題說一說;二是讀文找出中心句;三是結合板書強化說。對於查找中心句,由於是初讀,由不精確到精確的概括還需要引導——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啓示,模仿蝙蝠夜間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雷達,從而使飛機能夠在夜間安全飛行。學會概括,學會在初讀時建立文章結構,需要每節課強化,需要教師點撥,給予方法,以便舉一反三。

三、關注重點句子,研讀品悟,引導有效習得

蝙蝠在夜裏飛行的本領如何呢?抓住“無論、從來沒,即使,也能”這個句子引導孩子充分品讀感悟。設計了幾個層次,效果不錯。1.結合問題,找句讀句。2.結合理解,指導朗讀。你覺得蝙蝠飛行本領怎麼樣?誇一誇,讀一讀。3.比較句子,關注句式。去掉“即使。.也能。.”不影響表達意思,但表達效果卻不一樣,你發現什麼?引導孩子關注後面通過“個例”的補充說明,更能表達蝙蝠飛行的本領了不起。4.運用句式,落實練筆。孩子們有了前面的充分學習,寫的句子還是不錯的`。如“蝙蝠飛行的本領可真厲害呀!無論在漆黑的山洞還是在茂密的森林,從來沒見過它和什麼東西相撞,即使是極細的蜘蛛網,它也能靈巧地避開。……潛入詞語,潛入句子,充分品讀,抓住一線,充分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這就是語文的味道。

四、關注過程描寫,體會寫法,引導有效閱讀

關於三次試驗的內容,我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內容就擺在那兒,一個表格,一番默讀就能呈現。我把重點放在,三次試驗作者是怎麼寫的?你發現什麼?一是詳略的安排,後兩次的試驗略寫,避免重複,簡約而不簡單;二是用詞的準確性,動作的詞值得品味。”關於實驗結果,我注重兩點,一品讀詞語“反覆研究”,二是創設情景讀,試驗結果得來如此不易,快快開個“新聞發佈會”吧,引導孩子們多讀,這也是文中重點要了解的內容,我則把“發佈”的內容,以板畫呈現出來,更直觀地強化理解。三是關注過程部分的結構安排,又一個總分總式的結構安排巧妙地結合在裏面。

五、關注啓示部分,創設情景,引導有效練筆

文章的結尾,採用“創設情境,遷移練筆”的方式得以落實。情景:在漆黑的夜晚,蝙蝠遇到一個陌生的“傢伙”,沒想到這個“傢伙”竟然和他打起招呼:“嗨,蝙蝠老兄,你認識我嗎?”引導孩子們寫一寫兩者之間的對話,孩子們興趣很高,寫的語言也很有意思。如此設計,巧妙地把文章的重點內容,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雷達工作的原理得到鞏固和強化,有情趣也有實效。

六、關注資料袋,結合課外查找,落實綜合性學習

結合週末的作業,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要告訴我他們查找到的“仿生學”材料,於是,安排小組交流討論,安排閱讀資料袋,圈畫重點,互相學習。課堂在拓展延伸中結束……

都說“春天不是讀書天,之乎者也惹人嫌”?呵呵,只要用心設計,有效落實,課堂也可以使充實的,快樂的。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0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爲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於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一、 自主學習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的文章,課文用“在漆黑的夜裏,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啓示”這個設問句開頭,引出一百年前科學家所作的試驗,從而揭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根據文章的內容及寫作特點,我通過如下“三步”進行教學。

課文的四、五小節介紹了科學家做的試驗,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我在第一課時設計了下邊的表格,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填寫:

試驗次數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通過填表,學生們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學生自學後大多數學生得出結論:蝙蝠飛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有一種成就感。

二、突破重點

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我緊緊圍繞科學家的三次試驗和由蝙蝠受到的啓發,發明雷達入手,反覆請同學們採用不同的讀書方式讀課文,再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收穫。並激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製簡筆畫。

三、注重課外延伸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後,我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遊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徵,發明了迷彩僞裝……使學生對人類模仿動物進行創造發明有了更深的瞭解。這一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了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並練習小練筆:從動物獲得啓示,有所發明。

所以說課堂的有效教學不光需要教師的精心備課,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應機智地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纔是有效的教學,一切教學只有圍繞着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纔是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1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科普課文,課文層次清楚,大致可以分爲三部分:提出飛機爲何在夜間飛行這一問題;三次特殊的實驗;受蝙蝠的啓示製造出了雷達。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訓練重點。其次,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再次,適度進行拓展,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就領悟各種學習方法了。

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啓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爲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後,就讓他們連起來說一說,並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後的自己閱讀中也可以試試。

 二、 巧設質疑,激發興趣,引發探究。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我利用電教手段,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誘發學生的求知慾。一上課,就播放在晴朗夜空裏,一隻蝙蝠在愉快地飛行,一架飛機穿梭夜空,平穩的飛行,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後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現代交通工具,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呢?有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於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爲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三、注重自主學習,強化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實現自主性的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於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繫,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其個性,培養其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着積極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衆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爲薄弱。

曾有人說,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2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和研究,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從中受到啓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弄清楚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教學難點是明確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索的興趣。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能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我認爲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幾點:

一、教師充當了與學生平等中首席的角色,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本着這樣一條原則:深奧難懂的課文,我通過點撥、啓發等多種方法,理解透徹,汲取營養。比較簡單的課文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課文,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培養自學的興趣。本課屬於比較簡單扼課文,我的設計意圖就是引導學生自學。我認爲本節課的課堂上,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產生了共鳴。我參與學生的討論,檢查他們的正誤,與學生共同思考,參與他們的活動,創造了一個師生共同學習的課堂氣氛,所以師生關係特別融洽。課堂上有笑聲,有掌聲,有爭論聲,書聲朗朗議論紛紛。課堂上學生自己解決第一節課自己提出的尚未解決的問題,通過自讀、自想、討論交流、填寫教師設計的表格,自己找重點詞句,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自己去板書等等,這一系列的活動,教師只做問題的引領者,只起穿針引線,搭橋鋪路的作用。所以我認爲教師充當了“與學生平等的首席”角色。

二、進行了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

學習第三段時學生讀懂了蝙蝠夜間飛行的本領很高這個內容後,啓發學生找出表現蝙蝠飛行本領高的詞語“夜裏”“還能捕捉”“無論怎麼……都”“即使……也”。學習第五自然段試驗準備的句子中,從重點詞語“橫七豎八”“許多繩子”“許多鈴鐺”,體會出科學家工作的細膩。在第六自然段中理解“配合”體會嘴和耳朵的缺一不可。在第七自然段中理解“反覆”“終於”,體會科學家工作的艱辛,體會科學家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精神。學生理解後通過有感情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體會到作者語言的準確性,爲習作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我通過指名讀、引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也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是對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語言訓練的表現。

三、利用電教手段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難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之一是:理解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因爲超聲波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我利用播放視頻的方法恰到好處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爲視頻中設置上了超聲波向前推進和返回的線條是抽象的原理講述變成的了直觀形象的畫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課內課外相結合,爲本單元的習作埋下伏筆。

學生理解課文後,讓學生交流彙報課前蒐集的仿生學資料,既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有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在交流完仿生學資料後,我讓學生說說你發現了那些動物的特殊本領,受到什麼啓發,想發明什麼?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爲本單元的習作埋下伏筆。

生活中我們總喜歡把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但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總喜歡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在教學中教材、學生被老師折騰得夠嗆。一篇課文,幾百字而已,卻要解析出不知多少高深的東西,一會兒是思想含義了,一會兒是語言因素了,分析來分析去,一篇幾百字的文章被肢解地七零八落,一句句並不難於理解的句子總要讓學生說個體會到了什麼,讀懂了什麼?學生在課文課學得苦,教師也教得累,教學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語文教學要生動,要精彩,教材理解與創新這是必不可少的,有時內容挖掘深一點,教學設計新一點,有利於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但是如果超出這個度就會使語文學習的難度拔高,就會讓人望而生危!古人云:大道至簡。面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語文課,我們應刪繁就簡,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體現“簡約之美”。藝術的極致是簡單,語文教學要給孩子波紋一樣、絲絹一般的美感,就需要在“尋尋覓覓”之後的“簡簡單單”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