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大綱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蝙蝠和雷達》就是一篇兼具了文學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的說明文,十分適合作爲範文讓學生仿寫。以下小編爲大家蒐集了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科普課文,課文層次清楚,大致可以分爲三部分:提出飛機爲何在夜間飛行這一問題;三次特殊的實驗;受蝙蝠的啓示製造出了雷達。

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訓練重點。其次,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再次,適度進行拓展,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啓示。

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爲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後,就讓他們連起來說一說,並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後的自己閱讀中也可以試試。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爲薄弱。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2

本文是篇科普文章,介紹了訪生學的應用——蝙蝠夜間是憑什麼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啓示。三次科學實驗,蝙蝠、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間的聯繫是這一節的教學要點,爲達到要求,我採用“設置懸念、討論探究、方法指導、觀察演示、表演講說”等方法引導學生學文,從而達到引導學生由表及裏、深入透徹地理解問題,化抽象爲形象,突破教學重難點,訓練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時,共分四步進行:第一採用讀、問、想、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1—3段,使學生明白飛機安全夜航是蝙蝠身上得到的啓示,感受蝙蝠夜間飛行動作的靈巧。第二指導學生弄清三次科學實驗的過程。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從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理解,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第三指導學生揭開蝙蝠探路的奧祕。蝙蝠發出和接收超聲波這一內容比較抽象,爲使學生易於接受,我採用“聽朗讀、看演示、說原理”的方法,幫助學生具體理解其奧妙,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重視導入環節

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開門見山直接導入法、釋題導入法、激情導入法、設計問題導入法、故事導入法、介紹背景導入法等。可見一節好課,導入很關鍵,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上課伊始,胡老師就請倆名同學到臺前,一生蒙上眼睛,一生睜着眼睛,一起向前走,然後請他們談一談感受,並引出課題的一部分“蝙蝠”。我認爲這種讓學生親身體驗,並引入課文的導入方式,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明確讀文方向

由於我校的特殊情況,目前無法使用多媒體課件,再加上本課具有很強的科技性,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胡老師就在讀書的要求上下功夫,緊緊圍繞科學家的三次試驗和由蝙蝠受到的啓發,發明雷達入手,反覆請同學們採用不同的讀書方式讀課文,再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收穫。並激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製簡筆畫,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我認爲,這不僅使學生完全理解了課文內容,還鍛鍊了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教學效果比較好。

  三、注重課外延伸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後,胡老師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遊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徵,發明了迷彩僞裝……使學生對人類模仿動物進行創造發明有了更深的瞭解。胡老師的這一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了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四、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課程理念下,評價一堂語文課是否成功,主要應從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水平、學習效果等角度來考慮,具體說,就是要看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狀況、交流狀況、語言實踐狀況。當學生的學習有了自主性的時候,纔會主動學習,纔有思想的解放、思維的活躍、潛能的發揮,在這一問題上,總結胡老師課堂教學,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首先教師尊重學生;其次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考;課堂上學生紛紛舉手,競相回答問題,爭取參於各種。讀和說的訓練,主動性、積極性都比較高,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3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介紹仿生學知識的常識性課文。理解人們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啓示,使飛機能夠在夜裏安全飛行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蝙蝠利用超聲波探路和飛機利用雷達導航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對於這些學生沒有感性認識的事物,光靠口頭講解顯然無濟於事,而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則能幫助學生從直觀的畫面上認識、接觸、理解事物,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解決學習中的重點、難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常識性課文,一般語言比較枯燥、平淡,教學方法不當,往往難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而使學習效率大打折扣。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則使這一尷尬得以解決。在出示《蝙蝠和雷達》這一課題前,我先創設了情境:漆黑的夜晚,一架銀灰色的飛機亮着一紅一綠兩盞燈,伴着轟轟聲,由遠而近,劃破長空。鮮豔的色彩,強烈的音響,動感的畫面,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了。這時,我及時提出疑問:飛機爲什麼能在夜間安全飛行呢?以此,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多媒體屏幕又分別演示了靜態、動態的蝙蝠、雷達,使學生對這兩個互不相干事物有了清晰的認識,併產生疑問: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係呢?此時,我出示課題《蝙蝠和雷達》,由於有了前面的教學輔墊,學生對課文到底寫了什麼,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此時,學生學習課文,已到了最佳時機,而這樣好的開端,如果沒有多媒體課件的參與,顯然是不可能的。

二、直觀演示、解決難點

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做的三次試驗,是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祕密,解決飛機夜航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啓示這一教學難點的關鍵。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把原來抽象難懂的試驗過程,一步一步清晰地、有條理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第一次蒙上蝙蝠的眼睛,第二次塞上蝙蝠的耳朵,第三次封住蝙蝠的嘴,結果第一次蝙蝠飛了幾個鐘頭,鈴鐺一個也沒響,而第二、三次的結果都是蝙蝠到處亂飛,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動感的畫面,直觀形象的演示,學生自然而然地推斷出: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裏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一環節的教學,如果仍沿用舊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講解,只會使學生越聽越糊塗,教學效果也未必令人滿意。而多媒體課件,界面的友好性,反饋的及時性,得到了充分體現,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學得興致盎然,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三、人機交互、突破難點

蝙蝠和雷達到底有什麼關係呢?解決好這個難點問題,計算機的人機交互,充分發揮了它的優勢。

由於學生已經弄懂了蝙蝠夜飛的祕密,所以學生可以在計算機上通過鍵盤操作,畫出示意圖。

科學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那麼,根據蝙蝠飛行示意圖,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課文的介紹,畫出雷達工作原理圖。這時,學生靈活的雙手在鍵盤上跳動,而老師則通過網絡,隨機調取任何一位學生的示意圖,進行個別指導,及時瞭解學生對難點問題的理解。當學生正確畫出雷達工作示意圖時,屏幕上還會出現一個圓圓的笑臉,誇它真棒!這時,笑意寫在孩子們的臉上,他們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把蝙蝠利用超聲波探路的示意圖和飛機利用雷達導航的示意圖,合在一起,蝙蝠和雷達的關係就一目瞭然了。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中學習,課文的重點、難點,都迎刃而解。

《蝙蝠與雷達》一課,有效的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視野的擴大,動畫、圖像、聲音等媒體的參與減少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加強了學生從形象到抽象的有效遷移,使學生在觀察、想象、語言、思維等方面獲得有效的訓練,從而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