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教學反思語文(精選26篇)

教學反思語文(精選2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反思語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反思語文(精選26篇)

教學反思語文 篇1

這學期的教學工作已接近尾聲,在教學中我常常會有一些困惑,這些困惑也引起了我對當前語文課改的一些思考。語文課本身包含的知識豐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新課程標準一聲令下:“強調課程之間的整合”,於是,有時候語文課成了思想政治課、成了科學課、成了社會課,語文課變了味,不再姓“語”了。語文課強調學生對於語言的品味,如果對一些文句優美描寫精彩的片斷,對其中的重點詞句視而不見,讓學生籠統讀過幾遍就一了百了。學生的收穫甚微!

(一)不加咀嚼的朗讀真能讓學生感悟、理解、內化嗎?我們是否把朗讀的功能過於誇大了?不啓動思維,不用心體悟,在囫圇吞棗的朗讀中,精彩的詞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學生的大腦中閃過,在嘴邊溜過,在他們大腦的皮層上未留絲毫痕跡,不待下課,這一切恐怕早化爲過眼煙雲。如此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談何積澱?學生的語文素質又從何提高?

(二)語文課重在品詞析句,這是語文課語文味的來源。語文教學需要品詞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對一些成語,需啓動分析思維、聚合思維,並在聯繫上下文的過程中進行理解。需要強調的是,這理解決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賓奪主式的灌輸,而是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心靈與文本的交融。品詞析句、咬文嚼字理應成爲閱讀的基本功。

(三)將品詞析句與朗讀相結合。遊離於品詞析句之外的朗讀,猶如喪失靈魂的軀殼。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方顯其完美。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品味,在解析後藉助朗讀進行表達。對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可直接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詮釋、表達對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讀,語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積澱,學生才能學會閱讀,才能進行大閱讀,他們心靈中的文學園地纔有可能生機盎然,碩果累累,才能品嚐到語文課的醇美味道!

我想在這紛繁的教改大潮中,作爲一名一線教師,面對層出不窮的先進教育理念,瞻前顧後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機械運用也好,都不是應有的態度。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於去僞存真,學會吸取精髓,這纔是每一位人類靈魂工程師應有的素質。

教學反思語文 篇2

本學期我繼續在五班教語文。在第五年級,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與中、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有很大的不同。高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閱讀語言,理解文本材料,體驗思想感情。因此,閱讀教學應從“閱讀”轉向“閱讀”。教學方式由“教師教學”向“學生自主學習”轉變。

在過去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做到了這一點:;主要是學生,主要是自學,主要是閱讀。

一、學生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的主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在學生學習中起主導作用,教學應服務於學習&學習始於思考,思考源自懷疑。任何想法都是從懷疑開始的。懷疑是獲得知識的先決條件。有了懷疑,就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和新知識“小懷疑導致小進步,大懷疑導致大進步”。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不僅是思維活動的表現,也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思維的發展始於問題。每次發現一個小問號,就像一個小鉤子鉤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有必要把學習變成一種自願的心理願望,從“想讓我學習”變成“我想學習”。因此,在教學之前,我讓學生自己學習,並提出困難和困惑。然後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減少教學的主觀性和盲目性,更有針對性,提高教學效果。

二、注重自學

讓學生自主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人才素質的標誌。好習慣有益於人的一生。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邊讀邊想”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提出並鼓勵學生提問,可以促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動腦、思考&學而不思則無用。要理解材料,你必須邊讀邊思考,同時理解和理解。

教學反思語文 篇3

教學是一個不斷總結,不斷進步的過程,這幾天來,我對本週的語文教學工作做了一個簡要的分析,深有感觸。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教學中重新擺正師生的關係,開展民主教學。

在民主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讓他們認爲自己很重要。

根據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讓學生身心真正的投入到語文閱讀上來,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教學反思語文 篇4

今學期開學初,學校決定由我們四年級組研發《語文園地四》精品課,說實話當時覺得壓力挺大的。

一、磨課,破繭成蝶收穫成功

歷時三個多月的磨課終於結束了,用上“終於”這個詞可以想見我此刻的心情。磨課,那真是一個痛苦而又充滿了希望的過程。在精品課研磨團隊各成員的悉心指導下,我進行了多次試教。試教的那種感覺,常常讓我聯想到數學中的無限循環小數——周而復始,無休無止。可誰知,這種循環遠沒有想象的那樣簡單,每一次試教都是對教學設計和教師課堂調控能力的一次檢驗,一串串問題如列清單似的被羅列出來,問題的指向由最初針對每個教學環節和每個情境的創設,到最後哪怕是一句過渡語、一個神態動作都進行精雕細琢,力求精益求精。經過多次的磨課,使這堂課的環節也漸漸成形,雖然改過的教案還要再推翻,再修改,我們團隊經歷了多次磨課過程,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堂堂課的記憶,或許更多的是一種種思想的碰撞,理念的洗禮,更多的是那些無形的浸潤。三個多月的時間,可謂是忙碌又充實。生活談不上有多麼精彩,卻處處溢滿激情與幸福。

曾經在《讀者》上看到一則“蝴蝶破繭而出”的故事:當蝴蝶還是一隻小小的蛹時,它被束縛在一個黑暗窄小的繭子裏。蛹爲了鑽出這個繭子,每日都要經受着巨大的磨難。爲了使自己的雙翼充血而更加有力,蛹用自己瘦小的身體努力的把繭子磨破。蛹鑽出了繭子,變成了美麗的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怡然自得。

磨課的過程就像蝴蝶破繭而出的痛苦磨難。經過反思、修改、理念上的衝擊,最終“破繭而出”看到天地間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成功的滋味回味無窮。

二、評課,讓我直視不足之處

我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一個著名的推銷員成功的祕訣就是經常花錢請別人吃飯,在飯席上讓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他把這些缺點一一記錄下來,然後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努力改正,一步步走向了完美。是的,人要學會反思,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不足,讓劣勢發展成優勢。除了自我反思,還要從別人身上得到反饋,常言道“當事者迷,旁觀者清”,上課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如果沒有別人指出來,是很難自己發現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的。

每次上完試教課後,團隊的所有老師坐到一起,坦誠相待,相互評議,交換心得體會,一方面挖掘課堂的亮點,促進我的信心和熱情,營造和諧的教研氛圍。另一方面,聽課老師都十分誠懇地指出我的不足之處:沒有依綱靠本,把學習的難度加大,學生學習熱情被難題抹殺了;四人小組合作沒有達到老師的目的;學生對“明褒實貶”的表達方式體會不深;故事的趣味性沒有很好地體現:老師引導不夠細緻,學生沒能很好體會到待客之道?大家還滿腔熱情地幫助我分析原因,找出對策,引導我改進教學行爲,可以使我有一個很大程度的提升和進步,而且毫不保留地亮出自己的觀點和招數,促使我開拓思路,誘發智慧,促進反思。在評課的過程中,我感受着大家切磋技藝、交流心得的快樂,感受着在不斷思維衝撞中所實現的點點滴滴的進步。

回想磨課的經歷,我是幸福的,回頭看看這條路,也許沿着這條路我們無法走到頂峯,但是沿途的風景已經夠我欣賞的了。更幸運得是在這條路上並不是我一個人,有好多擁有豐富經驗的老師和我一路同行,從他們身上我能感受到不同風格教學經驗,在他們裏我學到了不少教學思想的精華。我相信這種磨課的教學歷練最終會化作我人生的修煉,她必將啓迪我在教學路上奮鬥不息,耕耘不止??

教學反思語文 篇5

《種子的夢》是一首兒童詩,一共八小節,講述了一粒種子的夢想:它想象了自己生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幾個階段的不同體驗,表達種子生長的艱難過程以及它爲實現夢想而付出的努力的主題。種子如“兒童”,作者藉此來告誡學生們,在成長過程中有着許多的坎坷,要勇敢地面對,努力地克服,只要有夢想經過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表達了一種對夢想的追求,對美好的追求。

兒童詩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裁。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形式進行闡明,文字質樸、親切,但含義深刻,學生領悟有一定難度。我注意抓住詩中難點:(1)你知道種子的夢是什麼嗎?談談你的體會。(2)種子要藉助其它力量的幫助。種子的生長除了有自己對困難的克服、自己的付出,還要藉助許多其他事物的幫助。(水分、陽光、蜜蜂、大地……)由此讓學生明白:種子的生長是艱難的,要遭遇這麼多困難,藉助許多力量。而這些都是因爲種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夢想,也有實現夢想的決心,它纔會不斷地努力,直至實現願望。儘管過程是艱難的,但是它卻毫不畏懼。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悟激發了學生的聯想,他們結合學過的《楓葉如丹》,將植物的生長與人的成長相連,談自己學習後的體會,他們不僅僅談了對文章中種子艱難地生長過程,更多的是談了自己成長中所遇到的困難及自己的夢想,從而拓展了學生思維,鍛鍊了學生的口

語表達能力,也爲他們練筆做了準備。

教學反思語文 篇6

轉化後進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難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深深的啓發了我,要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必須用愛心溫暖後進生的心靈。一、在集體中喚醒“自尊”。後進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學業成績較差甚至兩者均差的學生,在班裏造成不良的影響,但他們在一定條件下是能夠轉變的。可是,在傳統觀念中,人們常把後進生當成“壞學生”,說是“朽木不可雕”,“頑石不成材”,嚴重地傷害他們的人格和自尊心。小學後進生同一般學生一樣,具有強烈的自尊心,當其受到某種傷害,爲了採取保護措施往往形成某種異常心理和畸形表現:有的存在對立情緒,不聽管教;有的產生自卑心理,消極沉悶;有的採取疏遠集體,迴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違紀,離校逃學。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愛的溫暖而使心靈蒙受創傷,正常成長遭到壓抑。因此,在轉化後進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評和處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須對他們傾注愛心,十分尊重他們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他們。

心理學家認爲:個體在團體中常常不知不覺地受到羣體的壓力,在知覺、判斷及行動上,表現出與團體中多數人相一致的現象。不論思想和行爲,若與周圍人相一致時,則容易心安理得。可見集體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着巨大的教育和影響作用。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用愛心融化後進生冰凍的“心理防線”,在學生與他之間、老師與他之間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橋樑。班裏有位女同學,各科成績都差,平時沉默寡言,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從對她幾次談話中瞭解到,她認爲自己特別笨,智力不如人,老師、同學會看不起她,上課不敢接觸老師的眼光,平時不願與同學接近,學習上有困難也不問老師、同學。

教學反思語文 篇7

隨着意味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儘管在每次培訓中,我都能認真參加,刻苦鑽研,對語文這門課程的性質;語文的讀、說、聽、寫四種基本能力的培養;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實踐中的綜合實踐性學習等方面,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統,有比較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自我發展觀。

在具體的新教材使用,教學過程中,能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尤其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儘量讓每堂課都有琅琅的讀書聲、能點燃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每一個學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資多彩的精神生活。

通過在702兩個多月的語文教學實踐,課堂教學我成功過,也失敗過。在成功後我會再接再厲;失敗後,值得我深深地反思。圍繞語文教學中的困惑、疑難、認爲有欠缺的地方,做以下反思:

新課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在教學中,自主合作可以組織,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難度。一分組,學生自主合作,這樣自由度大,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學習任務,再加上探究方面學生缺乏課外資料的收集、閱讀,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構新知。

通過學習“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內容,才知曉其中的奧祕:新課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要有創造性實施力,恰當合理地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要對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課時內容具有靈活性,這就需要教師要認真觀察、瞭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繫生活,要立足於人的培養,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內容,善於取捨,吸取精華,懂得“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美。”

教學反思語文 篇8

在低年級,尤其是在一年級的課堂上,我們經常困擾於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聽講習慣不一養成的問題。我們老師也在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不斷的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向40分鐘要質量,要成績。例如,廣泛的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編排精緻的教學環節、設計生動的教學語言、穿插有趣的遊戲活動、運用豐富的教態或適時的律動等等。而我覺得遊戲活動的運用無疑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能充分的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生成課堂氛圍的有效策略。堅持以遊戲活動教學,會快速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注意力,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下面,我就對遊戲活動教學談一點粗淺的認識和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遊戲活動時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1、遊戲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簡單易行,切勿紛繁複雜,耗時過大造成麻煩,適得其反。當然,遊戲活動的實施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

2、遊戲活動的設計要與所學知識有密切聯繫,遊戲是爲教學服務的,不能生硬的套用。

3、遊戲活動的互動性要強,參與性要高,照顧大多數同學,尤其是讓弱勢生有參與的機會。

4、遊戲活動形式要追求“新、奇、趣”,不能將一種遊戲從開學初做到課程結束。

5、遊戲活動前必須說清遊戲規則和注意事項,遊戲後也要給學生積極的鼓勵。

6、遊戲活動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參與活動時,教師的神態、語態、眼神、動作是十分重要的,要用主持人主持節目時的激情,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召喚。

在這次區教研員閔老師的聽課指正下,獲益匪淺,讓我在上完一節低年紀的準備課時,留下了許多需要思考改進的地方,通過反思,使我以後的課更進步。

教學反思語文 篇9

根據略讀教學的目標,對《母雞》這一課,我緊抓情感變化這條主線,找出關鍵的句子:“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針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提出問題,經過歸納總結成兩大問題:

1、爲什麼一向討厭母雞呢?

2、後來爲什麼又不敢再討厭母雞呢?根據問題,找讀相關語句,簡單地品讀,而不是逐字逐詞進行追問研讀講解。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爲:

1、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老舍對母雞的感情變化,感受母愛的偉大;(第一課時)

2、並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文實踐。(第二課時)

教學中,我力爭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及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教學中,我還抓住重點句來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切入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爲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後,重點理解作者爲什麼不再討厭母雞,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後解決爲什麼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爲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是自己因爲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捨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後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節奏比較慢,學生反饋有重複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表不同意見,相同意見就不必多講了。

教學反思語文 篇10

崔老師曾經說過“紮紮實實打基礎,簡簡單單教語文”。語文課的性質是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向45分鐘要效率,這是每個語文教師在新課程下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紮實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如果教學目標不紮實,那麼教學的手段再新穎,也僅僅是皇帝的新裝──沒有任何的價值。李老師在課堂上很明確地將目標定格在對詩歌內在的把握,特別是注意其意象和手法的剖析。而有些課堂只注重悟和品,對於我們學校的學生來說,一遍兩遍三遍是沒有任何效果的,結果整個課堂雖覺得滿耳是聲美、畫美,卻沒有任何實在的收穫。

二、紮實課堂過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就是爲了達到不需教”,紮實的課堂沒有演變成老師牽着學生走,而應該是師生共同走。語文課堂如果僅僅是xxx爲標準,大量地進行訓練、輔導。這勢必會導致學生對語文課越來越感到厭惡,從而不想學。所以課堂不是一味地灌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有興趣地學的過程。將必要的知識訓練和專題輔導滲透在教學課堂中,這樣才能達到體與練的結合。李老師在課堂上用讓學生朗讀和聽錄音等等方法來促進學生對詞的興趣,從而引發出詞本身的婉約、淒涼的美。但是她沒有忘記對學生的訓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清晰的可以看見高考考點的滲透,知識點的講解和鞏固。又在佈置作業上巧下功夫,足見其備課的認真、仔細,和對一堂高一語文課集鑑賞和訓練於一體的把握。

總之,新課程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爲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如何實施,應尊重學生,還學生學習的自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環境,加強交流與合作;給每位學生以期望和激勵,讓學生有成功感,但也需要注意知識等的滲透。

教學反思語文 篇11

《故宮》是一篇介紹建築物的說明文。學習這篇課文,要學生了解故宮博物院建築羣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布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們的創造精神。能夠真正讀懂課文,能達到真正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在學生學會課文的生字詞語讀通課文的基礎上佈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把課文當成一名導遊,自己是遊客,跟隨着導遊去遊故宮的每一座宮殿,發揮自己的想象,自學自悟,在每一座宮殿旁邊做上旁批。學習任務一佈置下去,同學們都安靜的默讀、自學、體會、做旁批。

約莫20分鐘,感覺大部分學生做好了。我就抽學生起來彙報自己學習的結果,彙報他們做的旁批,在全班進行交流。結果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學生都說的很好。比如有學生說到太和殿的時候,發表感嘆到太和殿真大啊,如果在裏面藏迷藏肯定很過癮。說到金鑾殿的時候,好多同學說皇帝的龍椅真漂亮,如果能穿上皇帝的龍袍坐在上面去拍張照片那該有多神氣呀!

說到御花園的時候,孩子們感嘆到御花園真美,有那麼多的奇花異草,風景該有多好,空氣該有多麼清新,如果能居住在那裏生活該是多麼享受啊!最後,在彙報交流完後我再要學生們有感情的朗讀全文,通過學生們的朗讀,我感覺到了學生們真正領悟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他們真偉大。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完成了課文教學的情感目標。

教學反思語文 篇12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裏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爲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爲了讓學生了解觀察的方法,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從“聽說”一詞,讓學生體會觀察不僅是知道,還得要親自動手做才能得出結論。作者在試驗準備中,做了好幾個準備工作,分別是做記號,讓小女兒在蜂窩旁等着,走了兩裏多路纔開始做試驗,問學生,能不能不做這些準備,讓學生體會,觀察前要設計周全。在回家路上,作者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問,爲什麼會這樣推測,從而讓學生了解在觀察中要思考,要有探索精神。最後,蜜蜂只有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我問學生,能不能爲了讓讀者喜歡,而完善數據,寫成全部飛回。從而得出觀察必須要實事求是的結論。

以這篇文章爲基點,教導學生觀察的要素和方法,讓孩子們運用這種方法去觀察綠豆芽的生長情況,去觀察身邊周圍的事情,並以小練筆的形式來呈現,結果還是讓人挺滿意的,這樣的教學嘗試,我還會再繼續。

教學反思語文 篇13

拼音已經全部結束了,今天開始講識字課,有了昨天的識字基礎,學生對今天需要會寫的字都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真正難的是怎樣讓學生把字寫在田字格里,並能夠正確的佔位,總結了今天的寫字課的效果,我做出了一些反思。

首先針對寫字課堂的形式,我的課堂形式過於單一,開始的圖畫,遊戲導入雖然會增加一些趣味性,但是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畢竟這節課的重難點並不是識,而是寫,《山村》這節課一共有七個字,結構上看都是獨體字,我對於這節課的設計是按照順序逐個突破,但是整節課下來簡單、枯燥,沒有一點心意。

另外,領導給的建議是我沒有想到並且能夠一針見血的指出我這節課的癥結所在的,講了整整一節課,結構、佔格、組詞、造句都講了個遍,但是學生接受的效果並不是很好,上完寫字課後我又用了一節課練習寫字,效果並不是很好,佔格、筆順一塌糊塗,我必須反思我的課堂缺些什麼,要怎樣彌補這個缺點。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文章主要介紹了低年級識字的特點和一些有趣的方法,我受益匪淺,趣味引領低年級自主識字,新課標對低年級識字提出了“會寫”和“會認”兩項要求,中國的漢字神形兼備,是有規律可循的。在語文識字教學中,努力讓學生髮現字的方法和規律,培養識字能力,體驗識字的樂趣。設計字謎,按照偏旁歸類漢字教學,象形法,比較法都是激發低年級學習漢字興趣的有效方法,我想把這些運用到課堂中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渴望體驗成功的喜悅,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鼓勵。時時給學生好難過創設能夠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學生通過積極參與不斷產生成就感,不斷激發上進的動力。

教學反思語文 篇14

《一面》是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此文寫的是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質,抒發作者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教學此課我從兩方面入手使學生體會"一面"內涵。一是魯迅外貌,使學生體會魯迅"瘦"的特點;二是魯迅語言、動作的句子,體會他對青年關心。教學中我按自己預先設計的教學進行,誰知課堂上意外發現學生對"關心青年"體會得不到位,課下我認真進行了反思,發覺課堂上學生的反常表現與我的教學設計有關係。於是便把課堂採用的教學簡案和反思後的教學設計提供給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

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菸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課文中對魯迅的外貌描寫,讓學生搞清楚爲什麼每次的描寫都不一樣,魯迅的外貌能說明什麼,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明白魯迅是怎樣一個人。

教學反思語文 篇15

《觀潮》是孩子們進入四年級學習的第一篇課文,也是我任教小學語文所教的第一篇課文,原本兩個課時的課文,我花費了三個小時講完,從課文內容到寫作手法,都進行了詳細的講解,還是意猶未盡。孩子們學習了《觀潮》我也通過第一課學會了很多。

首先,教學上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安排教學內容。我們學校的學生多數都是務工子弟的孩子,他們的家長沒有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爲他們的學習創造很好的條件,語文學習明顯落後於關內的學校。所以在教這些學生語文的時候,重點要放在基礎知識理解上面,包括:

1、字詞的讀音、書寫、字義;

2、課文朗讀通順到流利即可,若是能夠達到有感情的朗讀更好。只有在做好這兩項的基礎上再進行課文內容的深度挖掘和拓展訓練才能夠收到應有效果。

再次,要根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學習本課生字詞;

2、感受大潮的奇特與壯觀;

3、領悟作者的寫作手法,學習作者有順序、抓重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只有目標一是需要着重提出來學習的,目標二和三都是在課文學習中領悟到的。一篇課文的重點要突出,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我正是犯了什麼都抓的錯誤才導致這篇課文的講解如此長,效果卻不怎麼好。

然後,在教學中要注意使用合適的教學語言。我是一個善於找茬,但是一般不誇獎人的人,但是現在我的職業告訴我,我要多多的去表揚身邊的人,尤其是我的學生。課上我對學生激勵性的語言還是少些,他們畢竟是孩子,大人都喜歡好聽的話,何況是孩子,他們更加需要鼓勵。

最後,在教學中要注意細節。在教學中,老師的一言一行,一字一詞都會被學生放大,所以無論在哪方面都要注意細節,尤其是書寫上面,這節課就有被學生指出錯誤之處,但是自己意識不到,因爲平常自己字跡潦草慣了,認爲那樣寫就是正確的,沒有考慮到在學生的眼裏,他們學寫字也才幾年,需要極爲正確和規範的書寫示範。

教學反思語文 篇16

第二單元的課文和積累與運用二學完了,並且對學生進行了測驗。回顧這兩週的教學,既有成功,也有不足,還有一些困惑。

本組課文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自我感悟,瞭解歌詞一首,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感受民族、國家的強盛。

對於本組課文的教學,我針對不同的課文,側重點又有所不同。採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上《詹天佑》一課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方法,讓學生畫出兩條隧道的開鑿方法,讓學生想象當時中國受外國人欺凌的場景,並讓學生演一演當時外國人是怎樣譏諷中國人的。

在教學〈懷念母親〉一課時教學中我以“我對這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爲主線。首先我創設情境。我先讓同學們欣賞季老先生的《尋夢》,並配以《人鬼情未了》這首音樂,創造氛圍,感悟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爲了使學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語言文字背後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我引入了關於季羨林老先生對母親的回憶的相關資料。這樣,充實了學生的認識,加深對情感的體會。然後進行重點語句的理解,因爲在前面學生們已經體會到了作者對母親的愧疚,爲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爲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所以,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體會這幾篇日記所抒發的感情。然後,我再給予一定的指導。在學完〈懷念母親〉一課後,我深情地教學生唱了〈我的中國心〉

本單元的略讀課文意思比較淺顯,如《彩色的翅膀》,我主要採取學生自學爲主的方式,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能回答提示語中的問題就可以了。我放手就學生自己學習,並且進行交流。我主要針對最後照應題目的一句做以指導。再如《中華少年》一課,我主要採用了朗讀比賽法。正好臨近國慶節,我主要讓學生分組分角色朗讀這首詩,學生加上動作、表情後的誦讀效果真的不錯

教學反思語文 篇17

教海無涯!尤其是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

“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我一句二期課改的經典名言早就耳熟能詳,昔日中山小學某女教師講的那堂參賽課仍歷歷在目,當初感到她並無多少出衆之處,甚至自己可更勝一籌。然自己上一堂後,方有更多感想,課前我雖殫精竭慮,課後卻倍感不適。

本節課是我自已備的,上網查了人教版的教案,借鑑了“用書本捲起來看天”這一個方法。課堂結構是這樣處理的:

1、迷語導入。

2、整體感知課文。(學生讀,聽磁帶)

3、講解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請學生個人讀,分角色讀,小組讀)

4、學生帶頭飾表演課本劇。

5、討論青蛙跳出井口後會怎樣說。

6、你想對井底之蛙說些什麼?

本節課教具的準備比較充分,時間的把握較爲合理,下課鈴一響,正好上完。

“學生讀得過少”許多教師在課後提出了這一中肯的建議。是的,我也有這樣的感想。因爲學生在讀書的時候,讀不出感情,讀得不入情入境,讀得很生硬,特別是在演一演的時候,學生對着黑板念,說明了明顯對課本不熟悉,反過來,如果多讀,讓學生反覆讀,就不會是這個效果。

“講得太爛,分析過細”是本節課又一個缺點,是的,我的出發點是把所有的作業都滲透進去,讓學生能順利地完成《同步輔導》。缺忘記了語文是一門美的教學,要讓學產生美的享受才能使學生喜歡上語文,小學生不同於高中生,他們不需要大量的題目講解,題型分析。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新大綱突出了“讀”的地位,突出了讀的目的性,突出了讀的層次性。整體感知是前提;有所感悟是基礎;培養語感是關鍵;“披文入情,充盈着豐富的情感生活,是語文教學的個性與靈魂”新大綱提出這一點特別針對“重分析,輕感悟”,而我在教學學實踐中恰恰犯了這們一個普遍性的錯誤。

教學反思語文 篇18

《母雞》,這是老舍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爲線索,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進行第二次執教時,我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來學習,這樣有助於梳理文章的感情脈絡,也容易讓學生如情入境,對文中的“雞”母親產生肅然起敬的感情。在學習本文時,我提出“作者開始對母雞的情感是什麼?從哪看出?後來發生的什麼變化?從哪兒看出來?”以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內容,從而自然而然的引導學生體例到母愛的偉大。

在理解“不敢”的“敢”字理解上,我強調在板書上,故意留出空格,讓學生產生疑問,然後揭示出“不敢”,這樣學生印象會更爲深刻,在理解“不敢”詞語的理解時,順勢帶出“一位母親必然就是一位英雄”,緊接着,從課外蒐集一些有關於描寫母愛的文章,再讓學生說說你們的母親愛你的事例,學生在深深感動時候也能用語言表達出生活中母親對他們的無私的愛,但學生並不能深刻地認識父母對自己的愛,這是當代獨生子女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應多進行思想方面的引導,教育。

我在引導學生重點感悟了母雞的母愛後,讓學生比較老舍寫的《貓》和《母雞》在寫法上各有哪些特點。在比較欣賞後,讓學生進行改寫,帶着對母雞的喜愛之情來寫一寫,隨機出示老舍描寫“貓”中的語句,讓學生進行仿寫,這一設計,我認爲是本節課的亮點,突出了愛的主題,讓學生從感悟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體驗,很有必要。

在課文的結尾,我推薦給學生的一些寫母愛的課外閱讀文學,比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雞》、列那爾的《母雞》等,這樣不但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增長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使得語文學習從課內走向課外,體現了語文學習的開放性。

教學反思語文 篇19

《金子》是一篇蘊含哲理的文章,彼得在淘金無望、準備離去時,發現雨後土地上長出了小草,從中受到啓發,便留下來種花,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讀出感悟,並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彼得”。如從“彼得不甘心落空,他在河牀附近買了一塊沒人要的土地,一個人默默地挖掘者。”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不甘心、默默地、一塊沒人要的土地”等詞語,理解彼得的執着和堅決不放棄。從“埋頭苦幹、幾乎翻遍了”等重點詞句,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彼得,他是一個比其他人更吃苦耐勞的人;引導學生理解彼得的“若有所悟”,抓住問題,一場雨後,彼得看到什麼,想到什麼。他爲什麼由這簡單的現象想出種花的好方法,讓學生認識到這是一個善於觀察、樂於思考的彼得。

爲了讓學生體會到彼得是個吃苦耐勞的人,也爲了後面體會要取得真金,就要付出辛勤的勞動。我們在學習種花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緊緊扣住“全部精力”來進行。我引導學生看插圖,體會彼得的辛勤付出。爲了幫助學生理解“全部精力”,我出示了準備好的有關彼得辛勤勞作的填空來說一說,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體會:天快黑了,又下起了濛濛細雨,可是還有一塊地沒有鬆,彼得——,花苗終於長起來了,一羣羣雜草在花叢中搶營養,彼得——,爲了防止花苗生蟲,人們還在睡夢中,彼得還在——,再過幾天,花兒就要開放了,可是這幾天陽光非常強烈,花苗渴得無精打采,彼得——不論嚴寒酷暑,不管颳風下雨,彼得都在用他的全部精力精心培育花苗。

說話過程中,學生的表現不錯,對於“全部精力”,把握得比較到位。通過想像彼得在不同場景中如何培育花草付出辛勤勞動,來理解他後面說“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學生在想像場景中明白了故事的道理。

教學反思語文 篇20

低年段的教學從一開始就應當注意學生的心理特色和接受能力。

我的語速太快,雖然講了一大堆,卻只有十幾個好一點的學生明確了,其效果就是好的越差,難怪我總會教出兩極分化特殊嚴重的班級來,這一點上X老師就比我做得好,她很善於用孩子們能接受的方式和語速來講課,一步步很紮實。所以,永遠不要被幾個優秀學生的表現迷惑,充分考慮到全體學生的接受能力,用能使最差學生明確的話和語速來授課,纔是明智之舉。

象瞭解自己的右手一樣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然後安排你的教學。一個班幾十人,程度差異很大,但會有個平均植和共弱點,前者告訴你學生學習的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教學程度高低;後者則是你選擇教學方式的依據。例如:期中考試後,我發現班裏學生拼音鞏固都不是很好,同時形近字、同音字也難以精確區分,相反,寫話部分卻表現出了他們靈活的思維能力,因此,考後的教學中就要有意識的增強拼音和生字教學,而訓練學生寫說的教學相應的就減少了。

讓學生在讀文中學會抓重點詞,並接洽上下文理解乃至運用。雖然大綱中的低年級教學重點在生字詞,老教師們也以爲抓好生字是根本,但千萬別把這作爲放棄讓學生解詞的理由,否則吃虧的只能是學生和自己。藉助字典中的說明來解詞是比較傻的一種辦法,除非碰上諸如“地質”一類很抽象很專業的詞語,否則千萬別指望字典中的說明能輔助二年級的學生理解這個詞語,更別提記住和運用了。解詞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根據上下文的情境、接洽學生的實際生活,其次可以造句、找同義詞等。朗讀教學要在理解癥結詞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與主人公或者作者的情緒共識,切忌告訴學生或讓學生說出應當用什麼樣的語氣去讀這一段,只要把重點詞語理解到位,學生讀懂了,再加上你的一點奇妙點撥和情緒感染,自然會水到渠成。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置要以能發展學生的思維爲目標,不要問一些一眼就看出是弱智的問題。

教學中,課本上能看到答案的問題不問,與課文毫無關聯的問題不問,有重複嫌疑的問題不問;相反,能作爲引起下文的問題要問,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要問,能激發學生探討興趣的問題要問。

教學反思語文 篇21

《秋遊》這篇課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敘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情景。我覺得這節課的亮點就在於我能隨着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的朗讀爲主,串起看圖、想象、說話,讓學生在讀讀、看看、想想、說說中,用心體驗。不足之處就是學生讀的還不夠多,學生在感悟的時候不夠深刻,讓學生說的少。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總寫了老師帶領學生去郊遊。我讓學生用“誰和誰什麼時間去哪兒幹什麼”這個句式說話,先整體感悟整篇課文的內容。學生能簡單的把話說完整,把句子表達清楚。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主要通過寫景來展示秋天的美,在這兩段,我通過播放圖片和範讀,讓學生感受秋天,感受各種色彩。並在讀和理解的過程中去思考與顏色有關的詞語,如“稻子黃了,高粱紅了,棉花白了”中的“黃、紅、白”相關的詞語,拓展了學生的詞彙量,並用這些詞語來說話,如:稻子黃了,像————,這樣也鍛鍊了學生說話的能力。在指導學生用“白雲有時像——,有時像————。”想象說話時,圖片放得過快,對學生的說話沒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學生想象的內容比較單一,教師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因此,我覺得在低年級,老師適時啓發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運用一些教學機智。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時,學生讀出了莊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話讀得不夠流暢,欣喜的語氣還不夠。如果我在備課時能夠充分研讀教材,把場面和語言表達形式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朗讀,那麼學生纔會在讀中體會莊稼豐收時農民伯伯內心的愉悅!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主要是寫了秋遊時的人物的各種狀態,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說說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但是這句話讓學生說的有點少,我自己也沒有完全給學生點透,可能有些同學沒有完全掌握。

我想,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自己把教材研讀通透纔是最重要的,這樣上課也會更流暢,學生接受的時候才能更輕鬆,老師才能上好一節完美的課!

教學反思語文 篇22

此次活動旨在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發現,使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的豐富、表達方式的多樣,不斷鼓勵、啓發學生運用這些規律,試着使用有新鮮感的詞句,使自己的語言表達更加豐富多樣。

這次活動安排了“我的發現”“讀讀認認”“讀讀背背”三項內容。其中

我的發現:

教材中列舉了兩組句子,學生在讀完每組句子後,都會有所發現,但是,所發現的內容會因學生不同存在着差異。最簡單的是每一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詞句多。二是每一組的第二句是比喻句,這是從修辭的角度來發現。三是每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表達得更具體形象。在教學中不必給學生講有關修辭知識。

“讀讀認認”,安排的是一組反義詞,學生通過這一組內容的學習,既可以複習鞏固已學過的生字,又可以藉助反義詞學習新的生字,同時積累了反義詞。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藉助拼音自己認讀,同桌互相檢查。教師指名認讀字音和朗讀短文。注意“濁”讀翹舌音,“罪”讀平舌音,“廉、貪、偏”爲前鼻音韻母。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在列舉一些自己在平時的學習中積累的反義詞。“讀讀背背”,安排了古詩佳句,目的是積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五組詩句,只要求讀讀背背,詩句的意思一般可不講解。

在課堂上,學生都積極舉手發言,把自己的發現與同學交流,但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語言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還需繼續加強訓練,有些時候表達不清,對主題不是很理解。另外,對小組的合作交流,自主的學生意識還不是很強,這有待以後的教學中逐步完善和提高。

教學建議

1、在教學前,教師要要求學生先把對韻找出來,進行簡單的閱讀和理解。

2、在教學比喻句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什麼叫比喻,還要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一兩句簡單的比喻句,學會分析“我的樣子長得像媽媽”究竟是不是比喻句,要了解原因。

3、展示臺中,學生需要就環保方面的知識做手抄報或調查,使學生對於環保的內容瞭解更深刻,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4、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時候需要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在活動中,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分成若干個小隊,合作完成任務。

教學反思語文 篇23

作文對於一個小學孩子,或者該這樣說,作文對於一個學生來說,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每當老師佈置一篇作文,孩子們看過題目之後,第一個反應是些啥呀,沒什麼可寫的。

難道我們的孩子的生活,經歷真的匱乏到如此的地步了嗎?真的沒什麼可寫的嗎?看了管建剛的書,我覺得真的不是如此。作爲教師,到底該怎樣教孩子寫作文??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事情。現在,終於有了方向,答案。

我們習慣了先教後寫,到了真正寫的時候還是不知道怎麼寫,或者這個題目會寫了,別的習作又不會寫了。但我們沒嘗試過先寫後教,讓孩子寫完後針對每一篇提出不足,修改意見,然後再讓孩子二次作文,最後在謄寫在作文本上。老師再次修改。我想這樣的效果應該比孩子在兩節課內一次成文要好得多。

另外,讓孩子們學會寫作文我覺得應該從根本上進行訓練。首先,要對孩子的“心靈力”進行訓練。小學生作文大都寫自己的情緒、情感,情緒情感即作文的中心。這就需要孩子們能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能夠具備一種捕捉內心情感變化的能力,能夠把“心理的力量”的前前後後,原原本本的寫出來。這是一種敏感力,是寫作文的重要品質。那麼怎樣才能具備這種品質呢?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給孩子提供這樣的訓練機會至少一週一次,經過一段時間的長期訓練,孩子們的心靈敏感起來了,看到的景和物,會隨心而起伏,而欣喜,而嘆息而焦慮了,能捕捉自己內心裏的感覺餓了,作文的天地就寬了、廣了,文字也有生氣了。孩子們也就再也不會覺得沒米下鍋了。爲了給孩子們提供這樣的訓練機會教師可以多想辦法,比如辦《班級週刊》,經常刊登孩子們的好的作品,甚至一句話的名言等等。其次,還應該對孩子們的思考力進行訓練。其實,大作家,寫的也是些生活小事、瑣事。作家的本領在於,用小事、瑣事,寫出別人看不到的意味。情感,來於內心的敏感;思想,源自內心的思辨。對於作文來講,事情越曲折、越複雜,越好寫,寫作文要有一種本領,一個簡單的事情,你能想得很複雜。而這種深思考,也要是經常性的,這樣能改變大腦思考的“質”。

這是,我讀管建剛的書的一點收穫,希望能與大家共勉。

教學反思語文 篇24

本課是以體育活動爲主題,由一幅畫、六個詞語和一首兒歌組成,詞語都是體育活動的名稱,兒歌描繪了下課後在操場上學生活動的情景。本課屬於按事物規律識字一類,反映的是學校生活,學生在生活中也較感興趣。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學時,我將觀察圖畫、認識事物、學習漢字有機結合起來,教材倡導“多認少寫,及早閱讀”的識字教學新理念,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看圖說、看圖貼、再多種形式反覆學習詞語,讓學生在遊戲中學,在活動中學,在情境中學,增強了趣味性、參與性和可接受性。

另外,我還注意到一年級學生的生理特點,有意注意雖然在發展,但佔優勢的還是無意注意,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鮮的刺激所吸引,受興趣和情緒所支配。我在課堂中採用多種形式復現生字,讓學生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學生的無意注意被充分利用,有意注意也被調動起來。、採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教學活動:

1、看圖說話,認識體育活動的名稱。

2、帶拼音,學生自由練讀,然後開火車讀。

3、請小老師領讀。

4、男女生比賽讀。

5、打亂次序指名讀。

6、課間操:拍拍球、打打球、拔拔河、跑跑步、跳跳高、快坐好玩拼字遊戲。

7、比較發現生字規律,然後貼在圖上。

8、玩拼字遊戲,遊戲分四人小組拼字。

9、把生字送回課文的詞語中,引導學生讀詞語。

從上面列舉的九次生字復現的情況可以看出來,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多種生動活潑的方式復現生字,開火車、比賽、玩拼字遊戲、貼圖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這些活動中又調動了學生的眼、耳、口、腦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學生始終處於興奮之中,學習熱情高漲,在愉快的玩中不知不覺認識了這些字。

學生的注意力難以保持是一年級的年齡特點。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學中要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識字,體驗識字的樂趣。這樣教識字,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不是把識字當作任務,而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教學反思語文 篇25

本單元以“革命傳統”爲主題,組織了三篇課文。課文都是從“爲民服務,與民交友”的角度描寫了三位革命領袖。《吃水不忘挖井人》講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爲老鄉挖井,解決村民生活困難的故事,表達了村民對毛主席的感激之情。《難忘的潑水節》體現了周總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朱德的扁擔》圍繞“扁擔”向學生描繪了一個以身作則、模範帶頭的朱德軍長。無疑,從教學內容可以看出,這些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給學生學習課文帶來一定的難度。爲了讓學生走進文本,更好地感悟偉人的美好品質與偉大形象,我從三個方面下足工夫:

一、下足學生預習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