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精選26篇)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精選2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精選26篇)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1

讀着《畫家鄉》,好象置身在一座百花盛開的大花園裏旅遊觀光。你看,那浩瀚的大海,掀起萬傾波濤,海底蘊藏着豐富的寶藏。你看,遼闊的平原,像無邊無際的綠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別有風光。你看,連綿羣山,威武雄壯;一座座現代化城市,高樓大廈聳入雲霄。你將再次感受到我們祖國是那麼偉大,它像巨人一樣屹立在世界東方,像一隻高昂着頭的雄雞在放聲歌唱。歌唱壯麗的河山,秀美的風光,歌唱富饒的土地,豐富的寶藏;歌唱勤勞智慧的各族兒女,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這難得的閱讀材料,應該讓學生好好感悟,讓孩子們好好欣賞,使他們從小熱愛我們的祖國,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讓他們提起畫筆,用絢麗的色彩,把祖國大花園裝扮得更加美麗,更加妖嬈。

教學思路:根據課文特點,以插圖設計教學主線,體現課堂教學的形象性、情感性、創造性。課文插圖是爲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增加課本的形象性而精心繪製的,利用插圖來組織教學顯得新穎別緻,符合學生的心理,能給教學增色不少。

根據課文段落的特點,可以讓學生結合圖,挑自己喜歡的段落加以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精神。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2

今年我再次擔任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階段,也是一個在小學階段較爲關鍵的一個年級。因爲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課文,六個閱讀鏈接和六個綜合學習,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3

我備課時閱讀了教材,發現這篇課文在寫法很明顯是先抑後揚,作者抓住對母雞前後感情不同來寫,於是我把教學重點改爲:

1、自讀課文,體會作者對母雞的感情有什麼變化,兩種不同的感情你分別從哪些句子的描寫中體會出來。學生自讀後很快都完成個內容。

2、抓住個別有特色的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作者的寫法,如:"發現了一點兒可吃的東西,它咕咕地緊叫,啄一啄那個東西,馬上便放下,讓它的兒女吃。"這個句子,學生找出了作者抓住母雞的動作"叫,啄,放"體會出,除了描寫出母雞對兒女的愛,還看出母雞非常的細心。學生體會到抓住動作描寫的好處。

這節自讀課文抓住一個主要問題,讓學生品讀課文思考,再體會這篇課文在寫法上一二個有特色,值得學習的地方,讓學生學習體會。抓的點不多,但在課堂上感覺效果不錯。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4

在教學實踐中,從宏觀佈局上,我從文本呈現、文本解讀、文本遷移循序漸進,逐層深入,體現了認知的規律,從文本解讀部分來看,將文章定位在描寫的生動性和繪畫的理論性上,把文章自然分塊,由易到難,在這兩點上,又將前者定爲重點,既適合學生又訓練紮實,而把後者定爲了解,只讓學生尋找到說法即可轉移注意力,讓學生進入遷移部分,積累課外知識。師生互動融洽,特別是講述中西繪畫的差異時,學生大膽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但是,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羣學伸部分,假如時間允許,討論完全可以再深入一些。

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質疑與創新的精神,這是語文學習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怎樣讓學生保持願學樂學情緒,怎樣讓課堂始終充滿機智,還需要多思索,需要不斷追求。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5

課上完後我馬上看了一遍自己的課堂錄像,然後對照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反思。新課程改革在進行深入反思的時候,我們應該呈現給孩子們一個什麼樣的課堂,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追求一個什麼樣的理想狀態,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思考着,同時我也在常態的教學下不斷的實踐着,我在努力追求一個體現學生真實發展的課堂,追求一個能夠展現學生真實學習過程的課堂。語文課我想需要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字詞句段篇,更重要的是要交給學生學習字詞句段篇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教的有效;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不僅是要學習一篇短小的文章而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藉助語言的範例來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來提高自己的綜合語文素養,因此學生要學的紮實。

這篇課文我沒有讓學生提前閱讀,我想學生能夠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從識字朗讀到積累背誦,運用學習的語言進行表達,這纔是學生真實學習過程的體現。縱觀這節課的教學應該說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真實的,學生的發展也是清楚可見的。從學生第一遍讀課文出現的字詞障礙,經過詞語教學等環節,學生不僅能夠比較有感情的讀文,至到學生能夠藉助板書進行課文背誦,利用教師提供的句式較規範的進行說話練習,足以展現了學生真實學習的過程和學生實實在在的發展。在教學中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學生學習語言來設計的,因此這種課堂是真實而又有生命力的課堂。

教要教的有效那就要教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是我課堂教學設計追求的一種理念。在備課時發現課文最後出現了一個一問一答的句式,其實這樣的句式學生朗讀更需要指導,那麼怎樣順其自然的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句子呢?於是我就大膽嘗試把兩個句子提到最前面先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漂亮的楓葉忽然變成光禿禿的樹幹,對比效果非常明顯,根據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第一個呈現出的問題便是楓葉哪裏去了?課堂教學當中故不出所料,學生睜眼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啊”字,這當然就是感到驚異了,順勢接下來問你們“啊”什麼呢?順其自然的完成了一問一答兩句的教學。其實在這一教學環節當中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個小的情景,較好的完成這一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學環節真實自然也是紮實有效的。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生字的教學指導學生利用加偏旁的方法識字、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識記生字、利用想象字意的方法識字、利用聽讀識字等多種方法識字,這不僅僅是教學生字,更是一種識字方法的教學。在指導學習課文時讓學生動筆標標畫畫,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辨析多音字(多音字“着”的教學,同時在這裏也應該感謝劉越同學的默契配合,當指導學生讀zhe時,當然就不是詞語“着涼”了,她非常默契的用課文紙將“涼”字擋了起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詞語的意思等學習方法,長此以往這些學習的方法便會成爲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部分。在指導學生讀課文時學生先讀帶有拼音的文字,然後讀老師寫在楓葉上的沒有拼音的信,再到學生利用板書的提示敘述書信內容,再要求學生將相關的詞語粘貼到相關小動物的後面,學習的要求難度一步一步的提升,學生課堂上的發展也在一步一個臺階的提高。如在學生(張海林)張貼“好朋友”一個詞語時,學生已經理解到了不能貼到任何一種小動物的後面,該同學都等到其他小朋友都貼完了才發表自己的建議將“好朋友”一個詞語貼到中間。由此可見在課堂上學生的整個教學環節設計紮實有效,學生能力的提高也是實實在在,因此課堂是紮實的。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詞語教學時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實施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順勢理解課文相關的詞語的含義,如小心、充足的教學。在學習課文後利用秋天到了,誰要幹什麼,秋姑娘讓他們怎麼樣,這種句式讓學生說話練習,一是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同時又是對學生語言運用的練習。在課閉又指導學生用書信的方式拓展想象秋姑娘還給誰寫了信進行說話練習,再次對學生語言運用進行練習。這樣的語言練習課堂因該是厚實的。

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確有限,反思整個課堂教學也的確存在很大的遺憾,學生讀書的感情應該再上升一個層次,設計了配樂朗讀可是時間有限了。語言練習設計到了,確實應該練習面再廣一些,效果應該再紮實一點。在詞語教學中設計環節不夠精煉效果不盡明顯,影響了教學進度,導致後面學生感情的朗讀和語言練習的時間沒有了於是練習不夠到位,的確是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6

小語新課程標準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三、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

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說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說話等能力,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爲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說”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六課《小攝影師》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說”得到了鍛鍊,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7

本課下來總體感覺還不是很理想,還是要時刻提醒自己,教學時語速要再緊湊一些。但是我認爲認認真真地去準備這樣的一節課,加上各位名師指導,老師之間互相討論,能夠使得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一個很大的提升,所以這次的課上下來,讓我受益良多。

在教學本課之前,一直爲本課的教學設計左思右想,絞盡腦汁。並且看了許多有關本課的教案,以及網上的一些教學視頻,並吸取一些認爲適合自己教學的設計方案。就教學設計而言,原本打算以“驕傲”一詞作爲導入,先讓學生用“驕傲”說一句話,預設:我當了班幹部,媽媽爲我感到驕傲!這裏的驕傲就是自豪的意思。或者學生說:“雖然我這次考試考到班級第一名,但是也不能太驕傲。”那麼這時老師可以說在這裏,驕傲又翹尾巴的意思,有些洋洋自得。另外可以用課件補充第三種意思。但是最終考慮到,學生可能在用詞說話上花費的時間比較多,而且不一定能達到老師所希望學生說出的各種不同含義的驕傲,於是將這個方案捨棄,直接由教師送“驕傲”如題。至於當時一位老師提出學生可能會不明白這裏的驕傲是什麼意思,我認爲,教學完本課,學生就會明白原來老奶奶爲小男孩感到驕傲就是自豪的意思。並拓展驕傲的其它意思。我的一位師傅告訴我,先不要考慮怎樣將課堂上出新花樣,而是要知道這節課你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不要只考慮自己要怎麼教,而要考慮教會學生什麼。以這個爲中心加入一些花樣,這樣就是錦上添花。我認爲說得很對,於是先做好達成目標的這個任務。但最終還是認爲自己能力有限,上了一堂家常課。

課堂中還有很多做的不夠的地方,我自己認爲其中在生字詞教學中雖然花的時間很多,但是課後想想,發現自己只落實了學生對生字的讀音,欠缺落實記住字形。在教學語言的表達上歸納的不是很好,還有評價語還需要豐富起來。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8

1、讓學生自由"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我經常上網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回顧我聽過的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兩年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閱了學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後,我真正地意識到:小學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並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9

《瑞恩的井》一文很長,如果每個點都關注的話,估計35分鐘的一節課室來不及上完的。於是,我在教學中抓住了三條線,一條是非洲兒童的痛苦生活,學校老師發出的募捐;一條是瑞恩自己的捐助,包括他在媽媽的要求之下每天通過做家務來掙得美元爲非洲兒童捐款;還有一條就是瑞恩發動大家的募集活動;通過這三條線的教學,學生既能清楚地理清線索,也知道了課文的主題“瑞恩的井——爲了這個痛苦的社會”這句話的含義。

對於文中要求理解的三個詞語的意思,“捐助”、“募捐”、“募集”我通過課文三句句子的指導學生也能比較順利地解決,就是“募集”這個詞學生知道其意思,但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在他們概括的基礎上,我告訴他們“募集”就是“廣泛徵集”的意思,他們才恍然大悟。看來,以後必要的也是需要的,不能老是參考“教材全解”,不然學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如、詞語、句子的理解,估計也快還給老師了,總之,五年級學生,既要培養他們的概括和表達能力,但對於一些基本能力也絲毫不能放鬆。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本篇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關心世界大事,培養熱愛和平的感情。在把握了單元教學目標,就不難把本課的思想內涵定位於”一個熱愛祖國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得到人們的尊重。這個思想內涵的把握很重要,因爲它決定着教材內容的取捨,教學內容的分割,教學重難點的把握。這樣,教學設計是有方向的。

這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文章,那麼語文課在把握這個內涵時必須通過語言這一載體實施,只有這樣,工具性才能得到體現。所以設計時,我才求突出四個特點:

一、設計主線,重在人物感悟,不在於情節,主要抓兩個點進行教學。一是我的愛國情誼,二是麪包店老闆的態度轉變。在自由朗讀課文4到12自然段後,以一個大問題引領學生進一步思考:”究竟我是怎麼做的?勾畫出我的行爲的句子,研讀體會,感悟是我的愛國情感促進老闆態度的轉變,而老闆的態度轉變又襯托了我的愛國情感。

二、咬文嚼字。本文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中國留學生不說一個字,也沒直接寫我的心理活動,而是通過我的表情和動作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如”猶豫”、”凝望”“趔趔趄趄”等,這些無言的動作實際上更爲有力的表現出我的.深沉的愛國之心。在這些重點詞語的理解上,嘗試採用尋找一個角度,串起一組詞語,激活課文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在一個個具體的語文不幸中理解詞語,從而更好的把握人物的內心。

三、朗讀指導。課文很長,主要幾個情感強烈的點來指導,而不是面面俱倒。如老闆前後態度變化的句子,如描寫我心理活動的句子。指導時突出層次感與理解的深度推進。

四、感悟說話。泡泡裏的問題是“這時候,你想對面包店老闆說什麼?”我沒有直接用這問題,而是換了“這時候,你想對這個中國留學生說什麼?”這個問題較之老闆個說的話來比較直接,孩子更容易說起,說好了此處的說話,對老闆說什麼就容易多了.孩子有的說:“我真佩服你,你真是一個愛國的人.”“你愛國旗,愛國家,維護我們祖國的尊嚴,我真欣賞你.”“你捍衛了祖國的尊嚴,真是一個愛國的人!我要向你學習.”這是明說的,他用了個“捍衛”這詞,真讓我表揚了他一番,把這詞語寫在黑板上.呵,閱讀面廣的孩子就是會用詞.”我太感動了,你不顧自己肚子多餓,還是堅持維護祖國尊嚴,真令人敬佩呀!”......孩子說了很多,說完了,我才用書上的泡泡問題“你想對面包店的老闆說什麼?”此時孩子們就能夠說出來”中國留學生的行爲令人敬佩,而你的行爲也是,你幫助了一個需要幫助的中國人,我也佩服你.”“我欣賞你,麪包店老闆,因爲你幫助了一個急需幫助的中國人.” “老闆,謝謝你!你幫助了一個這麼愛國的人,說明你也非常愛國,值得我們敬佩!” “老闆,謝謝你!你是一個善良的、充滿愛心的人,你救了一個愛護國旗連生命都不顧的人,值得!”“我想你肯定是非常敬佩那個留學生才救他的吧!”……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影子》時,明顯感到學生很喜歡這篇課文。還沒上課,他們都會背了。我提問:“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然後同桌說一說:我的左邊是右邊是,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學生們很興奮,馬上左看看,右瞧瞧後,同桌就互相進行說話訓練,然後指名說。

接着我引出了課題。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看看,現在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嗎?想想,你在什麼時候看到過它?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舉手想發表自己的看法。我趁勢引入課文教學。請學生們看圖,看看圖上畫的是什麼?(出示第一幅圖),學生仔細觀察了一會兒,小手就陸陸續續地舉起來了,有的說:太陽在小朋友的前面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後面。也有的說:小朋友向太陽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後面。我一一肯定。又故作神祕地說:小朋友怎樣走,影子會在他前面?有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小朋友揹着太陽走,影子就會在他的前面。”多聰明的孩子啊,我大大表揚了他一番,誇他是我們班裏的小博士。聽到表揚,孩子顯得很高興,坐下來後,腰背挺得筆直。(這是一個上課不太聽,卻很聰明的孩子。)

學完課文,我還讓孩子們同桌合作,一個做影子,一個做小孩,表演書本的內容。其他孩子邊看邊念課文。這似乎讓學習變成了遊戲,孩子們非常投入地準備,又在嘻嘻哈哈的表演中,鞏固了課文。

思考:

1.教學內容如何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教學目的?

2.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培養他們的“質疑問難”能力,這個要求會不會過高?

教學這個課時後,我有如下體會:

1、注意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應該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如教學一開始,我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然後說說:我的左邊是,右邊是,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那麼,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嗎?”話音剛落,很多學生紛紛舉手,想發表自己的看法。這說明了把生活現象引入課堂,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條小黑狗”這句話時,我說:“爲什麼不說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餵過小狗,小狗是怎麼跟你玩的?”親切的家常話題,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很快地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動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它不僅有利於發揮集體的智慧,解決學生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培養了學生之間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學過程中,讓同桌看圖互相討論: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嗎?從圖上哪兒看出來?在理解課文的重點句子影子“就像一條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時,讓四人小組展開討論、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通過小組的學習交流,學生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體驗了成功。同時,學生思維積極,思路開闊,互相啓發、互相激勵,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4、自主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通過讓學生質疑,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更有利於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思維能力。因爲,學生的疑點往往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一個問題是由老師提出來還是由孩子提出來,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僅讓孩子由被動學習轉爲主動學習,而且激發起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激活了課堂教學氛圍。如在學生讀通了課文之後,讓學生想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這個問題一提出,引起了學生更積極地去思考。學生們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儘管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很簡單,或者不是問題,但也足以說明他們已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已在思考,已經有了問題意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善於創設與教材內容有內在聯繫的現實生活情景,使學生見景生情,在生活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主動發展。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12

一、狠抓生字詞教學不鬆手

生字詞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六年級雖然是高年級,生字詞的教學不像低年級那樣繁瑣,但是,我們教師應當把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作爲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來看待。

在平日教學中,每講一篇課文之前,都要求學生預習課文,預習時學生要將所預習的本課生字每字寫五遍上交,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看學生到底能把生字寫到什麼什麼程度,出錯錯在哪裏,這樣老師就掌握了學生書寫生字的第一手資料,講新課的時候就可以針對出錯多的生字重點指導書寫。這樣就把對問題的發現提前,爲解決問題留足了時間,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語文生字詞教學活動也不例外,根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取決於複習的次數及每次複習所間隔的時間的長短,所以我在每教完一課都對學生進行聽寫,記錄學生出錯多的生字,每課過關,這次聽寫沒有過關的在此聽寫,直至所有學生過關爲止。單元結束後以每單元爲單位進行聽寫,也是直到所有學生過關爲止。單元過關以後再把每一課聽寫時出錯多的生字聽寫一遍,加強鞏固,加深記憶。練的次數多了,學生自然而然也就熟了,考試的時候就會像平時老師聽寫一樣輕鬆應對了。

二、從教材整體出發,扣住重點訓練項目,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全冊課文分成若干組,而且也體現了一組課文的訓練重點。這樣編排對我們掌握教材,把握文章的重點也是十分有利的。一篇課文,要講的東西往往很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學生的收穫也是甚微,抓住重點訓練項目,從一組教材整體出發,以訓練重點爲主線,就可以把教學重點凝聚到每篇課文,集中體現重點訓練項目,抓住了這一點,也就抓住了教材所要教的精華。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13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引導學習,激發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學生自由"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我經常上網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14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充滿着挑戰和機遇的信息時代,是立足現代、走向未來,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教育創新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價值追求必須反映新時代的價值觀念。在追求教育價值的過程中,教師的觀念更新是關鍵。

《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首著名鋼琴曲的傳說。那天,貝多芬來到一個小鎮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來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的談話所感動,即興爲盲姑娘演奏,表現了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執教《月光曲》一課,如果拘泥於“同情勞動人民”這一主題,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圍繞老師的意圖轉,學生就很可能衆口一辭說“同情”,落人教師的窠臼,歸根結底還是回到了傳統教育的軌道上。而追求教育價值的創新教育則要求教師必須敢於打破教參的束縛,樹立適應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的時空觀,樹立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學《月光曲》在確立情感目標的基礎上,要着眼於學生髮展,建立開放式的目標意識:

1、公德意識:

貝多芬樂意爲窮人盲姑娘演奏,這是藝術家良好素質的體現,要引導學生領會其高尚的首先情操。

2、創新意識:

藝術的創新源於生活,藝術的真諦在於爲全人類服務,要培養我們“地球村”小村民的藝術追求和創新精神。

3、挫折意識:

盲姑娘又目失明,卻酷愛音樂,要引導學生體會盲姑娘對生活的信心和對人生的執著追求。

以《月光曲》的目標定位轉變爲例,可見,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價值的創新教育,無論何時都應成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追求。對學生來說,要善於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悟出真知灼見;克服依賴心理,養成主動的探索精神。對教師來說,教學創新要適應服務現實的需要,適應中國現代化、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需要,它不能停留在操作層面上,停留在方法、手段上。教師必須擴大素質教育視野,着眼於現代型、未來型、國際型人才的培養,以全新的觀念、全方位的視野,構建閱讀教學開方式的發展性目標體系。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15

《我應該感到自豪纔對》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了小駱駝聽了小紅馬說他長得難看之後深感委屈,後來跟媽媽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駝峯、腳掌、睫毛在沙漠裏的特殊用處的故事。告訴學生判斷事物的美醜,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其有沒有用處。

書中安排了一道作業:沙漠旅行結束了,小駱駝又見到了那匹小紅馬,他會怎麼說,怎麼做?在學生即興的表演中,"小駱駝"將"小紅馬"帶到沙漠,"旅行"結束了,"小駱駝"們趾高氣昂豪情萬丈,而"小紅馬"面紅耳赤、垂頭喪氣。

所有孩子感情的天平都傾斜到了小駱駝身上。顯然,課題"我應該感到自豪纔對"是從小駱駝的角度來說的,但難道小紅馬就是一個一無是處、可憐自卑的陪襯者嗎?當然不是。

於是我變換了自己的角色"同學們,我就是文中的小紅馬.聽了你們這些小駱駝的介紹,我很是自卑,我怎麼就沒有兩個肉疙瘩,沒有雙層睫毛呢?我的蹄子怎麼硬邦邦的呢?"

這個問題如拋入油鍋的水,瞬間炸開了.一個學生說:"小紅馬,駱駝是沙漠之舟,但在平原上你厲害.""小紅馬"眼睛一亮∶"是嗎!"又一個學生說:"在古代,你可全世界共同的交通工具。""小紅馬,‘一馬當先、馬到成功、老馬識途’這成語都是誇的你們馬家族啊!"......

"小紅馬"欣喜萬分:"啊,看來我也應該感到自豪纔對。哪你們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出了自己的閃光點。最終一致得出:我們都應該感到自豪纔對。

一位教育家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神祕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絃,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講的話發生共鳴,你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靈對準音調。"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問題和情境則是關鍵。當小紅馬的弱者形象叩擊學生的心靈時,"我有什麼值得自豪的?"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考: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價值,小駱駝、小紅馬、你我他都有值得引以爲自豪的地方。這不僅僅是在教語文,更是在塑造健全的人格。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16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

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百年的盛事,校園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爲新砌的花壇寫溫馨的宣傳用語,爲新建的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爲校園電視臺積極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爲了給學校的百年紀念石碑起個悅耳的名稱。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17

《小草和大樹》這篇課文,從課題表面來看,寫的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初讀課文後,便了解到課文寫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樹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義,學生只有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才能輕鬆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題。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呢?

一、抓住課題,感悟內容

課始,我板書課題,讓學生說說腦海中對小草和大樹的印象,使學生明白:小草是那麼的矮小柔弱,大樹是那麼的高大。文章是寫小草和大樹的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探討文章的內容。正確、流利地讀好課文很重要。接着,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的大意,瞭解文章的敘述順序。對六年級學生來說,默讀訓練很重要,並且默讀應有任務。而概括文章的大意也是必須訓練的一項重要能力。指名說,教師幫助修改,力求說得簡潔、清楚。

二、抓住重點,感悟形象

首先讓學生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說說主人公遭遇了怎樣的家庭不幸。面對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樣艱難謀生的呢?用筆把表現主人公艱難謀生的詞句畫下來,多讀幾遍,交流感受,體會其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燒飯、縫縫補補、拾柴、撿破爛、替富有人家帶孩子”等詞體會主人公爲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艱苦再勞累,都不肯放棄學習,上不起學,就和弟妹們在家裏跟父親讀書”等細節體會主人公熱愛學習、要強好勝的性格。抓住“始終沒有停止過寫作嘗試,都希望用筆敲開幸運之門”等細節,體會主人公不甘命運驅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然後引導朗讀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體會夏洛蒂向騷塞請教前後不同的心情。指導有感情朗讀這兩個自然段,體會嚇洛蒂的堅強性格。再讓學生思考面對這些沉重的打擊,夏洛蒂服輸了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結合“孜孜不倦、敲開文學聖殿的大門”的有關情節,理解感悟主人公爲改變命運所表現出來的勤奮和堅強毅力。夏洛締有沒有通過寫小說實現自己的理想,敲開幸運之門呢?她是如何敲開的?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取得成功的喜悅。

三、迴歸整體,感悟成功

學完課文後,讓學生交流對課題“小草和大樹”的理解,領會題目通過鮮明對比抓住讀者、發人深思的藝術,進一步體會主人公與命運和世俗偏見抗爭的勇氣和堅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再此基礎上,回顧課文,整體把握“小草”成長爲“大樹”的艱辛歷程,交流夏洛締取得成功的人生啓示。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18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我認爲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爲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體現新教材的真正價。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19

《大衛》一文刻畫了大衛這個少年英雄形象。教學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有關情節和重點詞句,體會大衛熱愛祖國、聰明機智和正直勇敢的特點,另一方面還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本文作者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來刻畫人物,人物特點鮮明,形象生動。表現大衛熱愛生活,作者描寫了他的神態、外貌和動作。爲表現大衛愛國、勇敢的特點,作者描寫了他與掃羅王以及歌利亞的對話。大衛請求應戰言辭懇切,充滿自信;還擊歌利亞針鋒相對,鏗鏘有力。作者還細緻描寫了大衛交戰前、交戰時的一些行動,使得大衛這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實感人。另外,作者還描寫了歌利亞這個人物的外貌、語言和動作,讓人體會到狂妄至極。在學生閱讀課文時,我既引導他們理解課文內容,又注意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此外,我在課堂上還加強朗讀實踐,注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理解故事內容,體會人物特點。如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大衛一邊彈琴,一邊唱歌的情景,適合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就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描繪的景象,從而體會大衛的生活是多麼快樂,他對生活多麼熱愛。再如課文第二部分描寫了大衛向掃羅王請求應戰的語句,讓學生邊讀邊體會大衛愛國、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衛和歌利亞對話的語句,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在讀中體會歌利亞目中無人、狂妄自大,以及大衛針鋒相對、英勇無畏的人物特點。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20

對於學生這種現狀,我想改變過去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在《虹》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就進行了一些大膽地嘗試。

《虹》是一篇短小優美的散文,因而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情景美,教學的重點是朗讀和背誦課文;而以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對彩虹形成的原因是難以理解的,因此,通過課外查找相關資料,讓學生全面地瞭解彩虹或在課後帶學生到室外做實驗,在陽光下噴水,看一看人造彩虹,讓學生真正感受科學就在身邊,明白彩虹形成的原因是這一課的一個亮點。原本在設計教案時,我想利用三棱鏡對照日光燈讓學生看到七彩的虹。但三棱鏡的透明度與水的不同,日光燈的亮度又不如太陽光,虹的色彩遠不如真彩虹鮮豔。任何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按照某個人的想法進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經常有各種情況產生。而對這些臨時出現的情況,教師要把握時機加以引導,切不可置之不理,更不能粗暴對待。

我們總在提優化課堂教學,改善教學方法。作爲教師,我們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自信心,讓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21

《臺階》一課中,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着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父親體壯如牛,吃苦耐勞,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於造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房子蓋成了,父親卻老了。

這篇小說固然謳歌了父親堅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種悽楚、辛酸的情感籠罩全篇。

父親造的新屋,規格並不很高,不過是屋基高些,臺階從三級增至九級。但是他爲此付出了大半輩子的辛勞。年輕時,三百來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沒覺得花了太大的氣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

小說告訴我們,父親創業的艱難困苦,根源在於農村經濟極端落後。小說深沉地響着時代對先進的生產力的呼喚。

文中有一段話“父親閒着沒什麼事可幹,又覺得很煩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臺階上坐幾個小時,自那次腰閃了以後,似乎失去了這個興趣,也不願找別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們家的臺階,偶爾出去一趟,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父親究竟失去了什麼?這種若有所失的心理該如何理解?

(1)父親一貫辛苦勞累,砍柴、擔谷、抽菸、拾磚撿瓦、挑水,生活很有規律,可他現在忽然無事可做,覺得空虛無聊。

(2)父親一輩子渴望贏得別人的尊重,現在房子蓋好了,臺階高了,他一下子沒有生活目標了,覺得沒奔頭,沒勁。

(3)父親幹了一輩子,年輕時三百來斤的青石板一下子背三趟,還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如今連水也挑不動了,他失去了生機、活力,覺得自己沒用了,每價值了。

我不由想起了朱自清《背影》中的話“父親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幹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頹唐!”兩位老父親如此的相似,再想想自己年邁的父親,爲家庭爲生活又何嘗不是含辛茹苦,任勞任怨?還有那些爲社會爲家庭奉獻了一輩子的老人,在老境頹唐之時,他們內心的失落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和體會呢?關愛老人吧,讓他們在失去青春、失去活力、失去健康之時,得到一些溫暖吧!

教師引導分析父親形象的意蘊

(1)從人類需要層次論的角度:人都有獲得社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贏得尊重,是父親最大的心願。

造新屋,當然首先是爲了改善居住條件。但是,建築物,無論大小,都具有人文性。“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這篇小說着眼在臺階,寫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總是在自己視野的範圍裏,由比較而產生的。父親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目光那麼專注,他羨慕那個氣派,他感嘆“我們家的臺階低!”尊重的需要使他產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現實可能性的基礎上的。父親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謂理想遠大。他的血管裏有民族特質中拼命硬幹、堅忍不拔的精神。

(2)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角度:父親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根源在於生產力水平低下。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22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因爲不願意讓別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總是最早來,最後走。但一個新來的老師不瞭解情況,請她到講臺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的鼓勵下,終於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後,她在給同學寫信時說: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課文的內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對於正常人,對於缺少生活經驗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卻很難體會其中的辛酸。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和英子之間搭建一座心靈的橋樑,帶學生進入殘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學中應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

一、環節設計

在環節設計上,我抓住兩個寫掌聲響起的句子,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展開,探究英子的自卑及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展開,揣摩英子前後心情、性格等的變化,感受掌聲帶給英子心靈的震撼,並由此明白兩次掌聲的含義,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的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在拓展環節中,我引導學生朗讀一首關於愛的小詩,(並聯系實際說一說,愛還可以怎樣表達)不但烘托了課堂氣氛,而且情感目標也在意味深長的朗讀中得到了昇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教法

“書聲朗朗”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特徵。《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研究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爲此,在教學本課過程中,我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教師的示範讀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已尋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這次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

有點遺憾的是,雖然我安排的朗讀的形式也多樣化,如:自由讀、指名讀、合作讀、男女分讀、分小組讀等。不過總不能把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到更高層次。

三、媒體利用

我巧妙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探究重點詞句,使學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四、問題設計

在這節課上,我是圍繞英子的極大前後設計問題。不過問題比較多,當學生舉手不積極時,總是不放心的重複提問。

總之,我在整個的教學中,對學生不放心,有些急功近利,在時間的把握上有些不準,在指導朗讀上也不夠完美。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積極、認真總結自己的不足,多學習、多揣摩,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23

本文選自長篇小說《紅巖》,這段歷史離孩子們很遠,由於他們沒有真正親身經歷過所以理解起來很難。爲此,我採用了多種手段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1、激發學習愛好

由於文章的篇幅較長且離學生生活較遠,因此很難引起他們的閱讀愛好,所以我打破了課文的寫作順序,從學生感愛好的“小蟲子”入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教學中我以“小蘿蔔頭捉、放小蟲子”爲主線,分別教學小蘿蔔頭爲什麼捉小蟲子又放小蟲子。教學捉小蟲子的部分我抓住文中對它的外形的描寫,通過反覆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這蟲子的漂亮與可愛,在情感上產生一種美的共鳴。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小蟲子的美感受的不是很深,沒能從內心發出一種讚歎,有些惋惜。在學生感受小蟲子的漂亮的同時我及時抓住“不安地爬動”一詞令學生思考它爲什麼不安地爬動?進而揭示小蟲子渴望自由並襯托出小蘿蔔頭沒有自由。在放蟲子的教學中通過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來把握文中的情感。

2、抓重點,體會情感

文中字裏行間都滲透着對自由的渴望,但是畢竟只有40分鐘,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抓住幾處最能體現主題的重點片斷和詞句,進行反覆地讀和發揮學生的想象,來一步步揭示文章的主題,體會文中的情感。例如:抓住“若有所思”一詞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思考小蘿蔔頭在思什麼?在放小蟲子的教學中我更是抓住了小蘿蔔頭的三句話,讓學生反覆地讀體會小蘿蔔頭在說這些話時的心情,在實際教學中我認爲這幾句話分析得比較透徹,學生對小蘿蔔頭當時的心情把握也比較到位。不過總體上學生能正確把握這些問題,體會到了文中的情感,這說明只有教師讀懂了教材,才能起到引領的作用。

3、對小蘿蔔頭說心裏話,昇華情感

在教學中我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情感,總結了小蘿蔔頭苦難的童年,與此同時教師那佈滿激情與淒涼的話語又一次令學生的心爲之一動,學生感動了,激起了對小蘿蔔頭談話的慾望,引導學生把心中的話說出來,使情感能昇華到點。

總之,本課脈絡較清楚,以“小蘿蔔頭捉、放小蟲子”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任務明確,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讀,從讀中感悟,體會到了文章的主題與情感。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學習,把握多方知識,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做好語文教學。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24

《錢學森》一課,生動地記敘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以及回國後爲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製及發射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讚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言爲心聲”,文章通過人物語言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強烈的愛國情懷,體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同時也是一首淨化學生靈魂的讚美詩,是一曲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的交響樂!因此,在本課教學開始我讓學生找出錢學森說的兩段話,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和抓關鍵字詞來體會錢學森赤誠的愛國精神,始終將錢學森的語言作爲學生閱讀、感悟的重點。學習第一段語言,我主要讓學生明白錢學森在說這段話時,他正享受着優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優越的工作條件,跟在馮卡門身邊的前途無量和“錢學森堅決要求回國”作對比,並讓學生想象如果他離開美國會怎樣,讓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體會錢學森堅決要求回國意志的堅定,並讓學生比較錢學森當時所處環境的優越與回國後處境艱難,去觸摸錢學森那顆堅定的回國的愛國心。再通過教師的引讀,學生髮自內心的朗讀,把它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從而激起學生對錢學森發自內心的敬佩。至此,學生的情感已經和錢學森一起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抉擇,他們的閱讀過程,也正是他們的情感歷程。第二段話通過課文中錢學森 “我們是應當回去的。”這個“應當”也就是應該這樣做,任何人都能這樣做,這是每一個愛國華僑都可能做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愛國的感情是沒有界限的。錢學森只是做了一件只要是一箇中國人應當做的事情罷了,讓學生感悟到愛國是自然的,是每個中國人當然也包括我們理所應當做的事。進一步體會錢學森的愛國之情。用“假如你是錢學森,你會怎樣說這段話”,把學生帶入情境,引導學生感情朗讀,並通過聽《我的中國心》這首歌來豐富錢學森在學生心中的形象,更是讓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與情感的洗禮。但由於時間關係沒有來得及。再讓學生在一次次的閱讀感悟的基礎上讀這兩段話,層層深入體會他的愛國心。事實上,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情得到激發,認識得到了昇華,隨着一次次地讀,心靈也一次次受到猛烈的撞擊,提升了對錢學森的情感認識。

六年級的學生閱讀措辭直白的課文,已經能夠認識到錢學森的愛國情懷,但學生的認識也往往是漂浮於認知的表面,並不表明已經有了切身體會,並不表明

他們與錢學森有了靈魂的交會,此時的人物形象並未在他們的心靈裏留下深刻的烙印。這個時候,需要教師想方設法引領孩子去體驗。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整體認識到分部分理解再到整體感悟,使學生對錢學森的人物形象的認識是逐步構建、逐步豐滿。學生在一遍一遍誦讀,一次一次自主表達中,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語言,走進了文本,更一步步體驗文中的情感主線——錢學森對祖國的熱愛。每一次的讀都不是一個簡單層面的重複,而是用巧妙的語言做搭設訓練感情朗讀,層層推進。同時,文中還有多處側面描寫,也能夠烘托人物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還努力做到多一些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極地與文本對話,從文本的語句中挖掘文字背後的東西,讓學生逐步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在本課教學前,我讓學生認真預習課文,但並未做文章解讀、朗讀的指導,我要力求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由於學生理解的深入而使閱讀水平逐漸提高,我覺得本節課上還是有所體現的。教學後,我認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課堂機智不夠、評價語言不夠豐富等,我還將繼續努力,也需要反覆實踐!敬請各位專家、同仁多提寶貴建議。謝謝!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25

在今天的教學中,我力求本着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促發展的教學原則。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新課標高年級的閱讀要求,主要採用“質疑問難——理解感悟——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在預設時,將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體現閱讀教學“以讀爲本,讀中感悟”的特點,讓學生運用問、畫、批、讀、議等方法,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多種感官參與獲取知識,讓學生在思維活動中流露情感,發展語言,從而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同時,充分利用教學輔助手段,如補充閱讀材料、居里夫人演講視頻等,填補思維空白,搭建學生與文本的橋樑,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從而更好地達到與文本對話的目的。

當然,教學本身就是遺憾的藝術,加上本人經驗與能力的不足,所以在這節課上還存在着許多不足。比如:還沒有能夠很好地關注每一個學生,課上還有瞻顧時間,搶、趕課的心理影響,使語言文字訓練的紮實有效做得不夠充分。課堂應對和駕馭能力還很欠缺,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生成因素不能及時有效地把握。但不管是成功之處還是失敗之筆,這堂課給我的收穫還是很多的。

文中的居里夫人有着執著追求,勇於獻身的精神,有着淡泊名利的品質,我想:科學領域需要如此,教學中更需要它!我相信,在以後的探索道路上,不光是我,我們八區一小每一個課題組成員,都會秉承居里夫人的科學精神,孜孜以求,努力探索,讓我們每個人變成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

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26

作爲單元整組教學中的一節部分感悟課,我力圖以單元整組教學的理念來指導教學設計。如果說段老師的導讀課是屬於策略型的學習形式,學生通過學習交流補充,達成學法上的共識,爲後面的學習做鋪墊,那麼我的部分感悟課就是實踐和運用這學習的方法。基於此,我的這次教學設計從以下幾點進行落實。

1.以導讀課上的學習計劃展開過程。上課一開始便回顧出導讀課上制訂的學習計劃,並交流課前學習情況。課中圍繞學習計劃中的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人物情感,關注人物命運開展學習。在課快結束時引導學生關注學習計劃中的學習後策略展開活動。同時,教學過程總注意提醒學生積累學習方法,爲《湯姆·索亞歷險記》、《口語交際》和《習作》積累經驗,以體現教材內容和學習方法的整合。

2.用讀“整本書”的要求進行指導。本課“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現形式,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還沒有出現過,這一形式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其特點在於,引導學生在瞭解作品全貌的基礎上讀其中的精彩片段,由感知整體到深入部分,讀精彩片段後更想讀整部的作品,驅動學生讀“整本的書”。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梗概把握作品主要內容,通過學習精彩片段體會人物情感,並學會尋找梗概和精彩片段的連接點。這樣,課上讀梗概,讀片段,課後讀原著,不斷加強對讀“整本的書”的引領力度。這些學習方法將遷移到下一課的學習中。

3.圍繞三維教學目標切入教學重點。精彩片段中“好處”、“壞處”對照表,是本課最具特色的表達方式。通過這一內容和形式,既體現了魯濱孫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又能幫助學生今後用這樣的方法克服困難。通過自讀自悟----對照比較---對讀感悟,落實知識、方法、態度三維目標的整體達成。這個教學重點的突破,也爲學生在口語交際中“學會生存”的話題交流打下基礎。

課堂是活生生的,有靈性的,在實際的操作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通過今天的試教我覺得幾個大的框架和流程走得比較順利,但是在發揮學生主動性,引導孩子深入會文,和真正激發學習興趣上做得還不夠。不知道是對三班的學生不夠了解還是自己的投入狀態不夠,這節課下來,覺得很多環節都沒有充分展開。在概括主要內容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居然還把比較“好處壞處”對照表,體會表達方式的環節遺漏了,真是很不應該。第三,感悟不是談出來的而是學生真真實實體悟出來的。比如在師生合作讀“對比表”的時候,太嚴肅,渲染氣氛的音樂過於悲壯,不能體現人物內心的鬥爭和積極向上的自我教育。老師用教低沉的聲音朗讀壞處也給了學生一個示範,在學生還沒有走入那種內心鬥爭,說服自己生存下去的情境時開始了朗讀,聲音過於低沉,情感過於悲傷,缺乏了積極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