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精選13篇)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6K 次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1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要想讓學生在作文能力上有一個好的提升,也並非一日之功。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讀書札記,建立課堂小練筆本,把課堂的小練筆寫到一本本子上,時間久了,這也是很好的作文材料,在學習中遇到優美的段落、句子,甚至是一個好的詞語,都讓學生摘抄下來熟讀甚至是達到背誦,我想只有我們在平日裏勤寫多練,不斷地積累作文材料,才能爲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堅固的基礎。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精選13篇)

當然,學生不可能如老師之願總是把作文寫得流暢優美,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想辦法去幫學生一把,就拿今年我所教的班級來講,全班63名學生,上交上來的作文在一個星期內批改完是比較困難的,爲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成績,學生打好草稿後我先是讓他們把作文抄到作文活頁紙上,每天定量批閱,我先把每名學生的作文批閱一遍,寫得好的地方大加讚賞,不盡人意的地方委婉提出建議,和學生共同修改後,讓學生把修改後的作文抄到作文本上。再次批閱就比較省時省力了,寫好的作文讓學生熟讀,讓這相對來講比較流暢的文章在學生腦海裏流下深刻印象,那麼日積月累,長時間這樣修改下去,學生的作文能力應該會有很大提高的。

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精細活,以上我所說的幾點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不成熟的個人看法。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把工作做精、做細,做周全,我們畢業班的語文教師會不負衆“望”,會收穫屬於自己的別樣天空!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2

《瑞恩的井》一文很長,如果每個點都關注的話,估計35分鐘的一節課室來不及上完的。於是,我在教學中抓住了三條線,一條是非洲兒童的痛苦生活,學校老師發出的募捐;一條是瑞恩自己的捐助,包括他在媽媽的要求之下每天通過做家務來掙得美元爲非洲兒童捐款;還有一條就是瑞恩發動大家的募集活動;通過這三條線的教學,學生既能清楚地理清線索,也知道了課文的主題“瑞恩的井——爲了這個痛苦的社會”這句話的含義。

對於文中要求理解的三個詞語的意思,“捐助”、“募捐”、“募集”我通過課文三句句子的指導學生也能比較順利地解決,就是“募集”這個詞學生知道其意思,但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在他們概括的基礎上,我告訴他們“募集”就是“廣泛徵集”的意思,他們才恍然大悟。看來,以後必要的也是需要的,不能老是參考“教材全解”,不然學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如、詞語、句子的理解,估計也快還給老師了,總之,五年級學生,既要培養他們的概括和表達能力,但對於一些基本能力也絲毫不能放鬆。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3

這節課中,我通過緊扣戲劇衝突,揣摩“潛臺詞”,來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繼而挖掘文本資源,認識中國的“和”文化。課前重視學生的預習作業,讓學生讀通、讀準、讀懂,爲上課打好基礎。課中啓發誘導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思、樂想、樂說。

第一幕的教學主要抓戲劇衝突,這是閱讀劇本的關鍵。我拋出一個問題:“藺相如與韓勃在討論什麼問題?”學生很容易就瞭解到一個信息,即“韓勃認爲藺相如怕廉頗,而藺相如自己卻堅持說不怕”,這就是戲劇衝突。我帶領學生緊扣這個衝突,深入文本,揣摩臺詞,引出“和爲貴”這一個中心。

第二幕的教學通過研究廉頗是怎樣請罪的,抓藺相如寬恕廉頗的細節描寫,體會到廉頗請罪是誠心誠意的,藺相如也是真心原諒廉頗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誠,纔有了負荊請罪這樣好的結局。

整堂課上下來,雖然是流暢的,學生也是投入的,但朗讀不夠,如果能指導朗讀,借朗讀來體會品質、昇華情感,學生的心與課堂就更融洽了!我本來計劃學完後分組表演,覺得在排練時學生就會再讀,讀中、演中品味人物內涵,可學生確是笑聲不斷,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關注課堂,反思課堂,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愛上課堂。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4

今天,我校舉行片教學半日活動,主題是“減負、增效”,我執教了六年級語文《夜晚的實驗》。這次公開課讓我收穫多多,給我最大的啓示是,語文老師一定要認真細讀文本,這是上好課的基礎。正好我在鳳凰語文論壇上做這篇課文的一課一帖,在兩個星期前我就反反覆覆地讀文本,仔細揣摩斯帕拉捷實驗的過程,我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讀到的東西。首先是在內容的理解、主題的把握上,斯帕拉捷的實驗不但讓我們看到了他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大膽實驗、不怕失敗、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等可貴的精神,而且給人的啓示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失敗是成功之母”“好奇心是科學探究的可貴品質”“科學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善於觀察、勤于思考、不怕失敗、鍥而不捨、大膽實驗的人,才能攀登科學的頂峯。”僅此而已還是不夠的,我想,我們還應該讓學生明白“一切科學研究都應該造福於人類”。其次是在表達方法的領悟上。四次實驗過程不僅啓發我們在寫比較複雜的實驗時要注意“有詳有略,突出重點”,還要學習第一次實驗是怎樣寫具體的(寫了實驗的時間、地點、人物、結果、做法、思考)。不僅如此,我還發現,寫第一次實驗時,文中是從結果寫到做法最後寫思考過程。這種倒敘的寫法與通常寫法相比(從想法寫到做法最後寫結果),又有什麼優點呢?這些都應該讓學生有所領悟,才能啓發一部分學生學習文章的構思,並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創造性地複述斯帕拉捷的第一次實驗的過程。由於我課前比較認真地解讀了文本,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思考,教學的思路就漸漸明晰起來。課堂上纔有了上課的底氣。

我的第二點啓示是: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要準確把握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而這節課的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是理解課文內容,提煉出斯帕拉捷這個科學家身上表現出來的可貴精神,也就是理解他實驗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談談受到的啓發,獲得人生的智慧。(這是課後習題3,可見課後的習題有時就提示了教學的重要目標。)二是讀寫結合,讓學生感悟作者寫實驗的方法:有詳有略,重點突出;倒敘手法,設疑激趣。因爲高年級閱讀教學應當重視篇章的訓練,要讓理解內容和學習表達兩條線並進,這才能體現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抓住了讀和寫這兩個重點,其他的知識和技能(如體會引號的用法、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採用多種朗讀形式,尤其多次讓學生通過默讀來理解課文的內容,學法的遷移)、過程與方法(培養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從文中得到啓示)等方面的目標也就在教學過程中一一落實了。

我的第三點啓示是:確定了恰當的教學目標後,還要精心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來實現這些預設的目標。我想,課堂教學應當以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爲主,輔以教師的講授和點撥。學習四次實驗,我設計了表格,讓學生自主學習,填寫每一次實驗的做法、結果、結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發現寫法上“有詳有略”的特點。這些閱讀體驗是比較淺層的,所以我接下來將第一次實驗爲例,引導學生細讀後理清段落的層次,課文寫了實驗的時間、地點、結果、做法、思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練習創造性地複述課文,以後的幾次實驗讓學生自主閱讀、理解,感悟斯帕拉捷的科學精神就顯得容易多了。我想,課後我讓學生觀察、實驗自行車前後輪胎前行的速度是否一樣,並做好記錄,再學習課文的寫法將實驗過程寫下來,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教學了這篇課文,我掩卷沉思:今天的孩子,又有幾個願意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的?沒有觀察又哪來的好奇心、哪來的思考?即使願意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的,極大部分的學生也是熟視無睹。也許對於孩子,現在的課業負擔太沉重了;也許這些孩子,他們的愉悅點轉移了,都沉浸於動畫片或者其他娛樂方式;也許這些孩子……是什麼使孩子們的目光變得如此冷漠?!

本學期,我們六年級的共讀科普書目是《激發好奇心的66個故事》,真希望這本書能在孩子們的心靈裏播下點什麼,讓好奇的種子在他們的心田裏生根、長葉、開花、結果。因爲我始終堅信:好奇心是一切創造的源頭。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由於文本解讀比較細緻,教學內容過於飽滿,對課文的第三段的教學顯得較匆忙,讓學生寫斯帕拉捷實驗後所受的啓示也顯得倉促,在這節課上,雖然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漲,比起上學期的公開課,學生學習語文的各種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但是課堂上他們的“活力”還是不夠,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還有待加強,尤其是一部分後進生。課堂上我牽引的痕跡還是顯得過重,正是有了遺憾,纔有我以後努力的方向,面對遺憾,我坦然面對!

下一次,會更好!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5

1、注重引入

鼓勵學生評價孔子並用《論語》裏的句子做依據,既使學生能積累運用,又爲理解新課打好鋪墊,還能很好的引出新課。效果很好。

2、注重誦讀

“讀”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活動,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誦讀,這節課的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因此,在教學中我將“讀”貫穿始終。本課朗讀分爲三個層次:

(1)、讀通:通過生試讀,個人練讀,好生範讀,齊讀,將文言文讀通。

(2)、讀懂:生對照註釋,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學習中能將每一句話讀懂,理解全文。

(3)、讀好: 創設情境,激發讀的興趣。重點處我適時地點撥,如:兩個小兒爭辯時爲什麼要用反問句,強調他各持己見、胸有成竹的心態,怎麼讀……這樣學生帶着感受讀出對應的語調,情到深處自然流!同時這樣的訓練充分達成了教學目標讀出韻味。

3、注重創設情景

營造了“漁歌互答”遊戲及辯論的情景,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把知識學實。

遺憾是:

1、時間分配得不夠好,給學生自由彙報的時間少了些。表演的兩名學生緊張,效果不突出。

2、教學目標設計過多,貪多,貪全

因爲這是古文教學,因此,我總想在課堂上讓學生收穫更多的知識,其實仔細想來,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發興趣放在第一課時,這樣便更能突出“讀懂意思”“讀出韻味”的重點。

3、自己的教學語言還不夠簡練,有時語言隨意,有時不夠嚴密或有重複學生說話的現象。

伴隨遺憾,最終我覺得自己還是收穫頗多,多年不這麼講課了,好像剛剛找到感覺。記得崔巒在全國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觀摩活動開幕式的發言中講到: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紮實。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實”,需要教師捧出一顆對教育虔誠、對學生真誠的心,一顆淡薄名利、無私“忘我”的心。我們欣賞並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迴歸常態的語文教學。他還說,教師的教學能力=把握教材的能力×瞭解學生的能力×導學的藝術×人格魅力。我衷心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能用真實、樸實、紮實這樣“三實”的作風比照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在結束反思的這一刻,有種感覺已在心中孕育、升騰。是希望?是方向?亦或是壯志?雖然說不清楚,但我突然明白爲什麼如於永正等前輩能在語文教學這片沃土上幾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孜孜不倦、樂此不疲,原來它真的能給人帶來成長的快慰,收穫的喜悅。懷着這種情感體驗,我第一次想發自內心地對自己說:雖然年齡大了,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6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

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百年的盛事,校園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爲新砌的花壇寫溫馨的宣傳用語,爲新建的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爲校園電視臺積極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爲了給學校的百年紀念石碑起個悅耳的名稱。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7

一、狠抓生字詞教學不鬆手

生字詞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六年級雖然是高年級,生字詞的教學不像低年級那樣繁瑣,但是,我們教師應當把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作爲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來看待。

在平日教學中,每講一篇課文之前,都要求學生預習課文,預習時學生要將所預習的本課生字每字寫五遍上交,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看學生到底能把生字寫到什麼什麼程度,出錯錯在哪裏,這樣老師就掌握了學生書寫生字的第一手資料,講新課的時候就可以針對出錯多的生字重點指導書寫。這樣就把對問題的發現提前,爲解決問題留足了時間,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語文生字詞教學活動也不例外,根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取決於複習的次數及每次複習所間隔的時間的長短,所以我在每教完一課都對學生進行聽寫,記錄學生出錯多的生字,每課過關,這次聽寫沒有過關的在此聽寫,直至所有學生過關爲止。單元結束後以每單元爲單位進行聽寫,也是直到所有學生過關爲止。單元過關以後再把每一課聽寫時出錯多的生字聽寫一遍,加強鞏固,加深記憶。練的次數多了,學生自然而然也就熟了,考試的時候就會像平時老師聽寫一樣輕鬆應對了。

二、從教材整體出發,扣住重點訓練項目,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全冊課文分成若干組,而且也體現了一組課文的訓練重點。這樣編排對我們掌握教材,把握文章的重點也是十分有利的。一篇課文,要講的東西往往很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學生的收穫也是甚微,抓住重點訓練項目,從一組教材整體出發,以訓練重點爲主線,就可以把教學重點凝聚到每篇課文,集中體現重點訓練項目,抓住了這一點,也就抓住了教材所要教的精華。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8

這是一篇以詩歌的形式來告訴人們摒棄不道德的行爲,用寬容善良的.心對待生活,人間纔會更美好。這首詩是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作品,也是被翻譯成中文的詩歌,因此在語言、韻律上都與中文詩歌有所不同。儘管如此,全文的語言流暢,感情充沛,讀起來也顯得朗朗上口,是一篇學生喜歡朗讀的文章。但是,對於孩子們來說,文中的語句內容表達得有些抽象,與《體育頌》那篇課文的內容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介於他們的生活閱歷,知識經驗的積累都有限,因此大多數學生還不能旁徵博引地理解這些語句。在課堂上,讓孩子們用身邊的事例豐富對文中語言的理解,將抽象的語言形象化。《別擠啦》以詩歌的形式通過說“別擠”來告訴人們屏棄不道德的行爲,用寬容善良的心對待生活,人間纔會更美好.

教學這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接着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說說文中的“擠”和“你”怎麼理解.通過交流得出“擠”指不道德的行爲(思想上 行動上)“你”指沒有道德規範或不遵守道德規範的人。

2.聯繫實際說說“擠”的現象.你見過生活中的“你”嗎?學生通過交流生活中存在的不道德的行爲來領悟人應該禮讓,和平共處.

3討論:世界那麼大,爲什麼作者一再呼籲“別擠啦”?作者的呼籲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作者希望人們屏棄不道德的行爲,以形象的語言啓發我們不要爲了獲取自己的私利而不擇手段,傷害他人,要用寬容善良的心去和別人平等和諧地相處.最後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受到心靈上的震撼.

反思《別擠啦》這一課的課堂教學,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

第一,教學過程充滿了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想上一堂實在的有收穫的公開課,千萬不能“演課”。老師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不能把教學內容定得太窄、太死,不能用老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包辦學生的學習內容。要給自己的教學設計留出“空白”供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生對於這些 “空白”的補充,最能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其結果也是不可預測和不確定的,它只靠學生在教師組織下的自主生成。這個“空白”也就是在課堂中師生共同創造出來的生成的“教學資源”。

第二,做一節“公開課”,我們都要比平常上課付出更多。在這個過程中,達到了鍛鍊自己、提升自己的目的。而我又在思考:爲什麼我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就不能有意識地加強自己欠缺的某一方面,就不能有意識地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就不能讓自己的課堂“活”起來呢?

讓課堂“活”起來,是一種觀念,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境界。它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心胸寬廣、樂觀向上的氣質;需要教師具有自尊、自信的精神;需要教師具有一種關心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懷;需要教師具有一種求實致遠、質樸高雅的品位;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面對着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面對着一張張渴求知識的眼睛,爲人師的我,在深深地思考:我能給孩子們什麼?我不能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糟蹋活着的生命”,所以我惟有力求讓我的課堂“活”起來!經過《別擠啦》這一課的教學,我更加理解了讓課堂“活”起來的真正內涵。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9

《安塞腰鼓》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中一篇課文,是陝西作家劉成章先生的名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思想內涵豐厚,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意的語句,含義深刻,發人深思。“安塞腰鼓”是陝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現象,也是陝北人精神風貌的象徵和符號,而這一切均與陝北古老的歷史有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這對於不熟悉、不瞭解這一民間藝術的我們這裏的六年級學生來說,要想透徹理解文本的全部內涵,是有一定難度的。

根據學生實際,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是:看腰鼓表演的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跟隨視頻範讀,反覆朗讀課文精彩段落,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品味貫穿於文章始終的修辭、想象,感悟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對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讚頌。

這堂課的教學,我認爲有幾處是較爲成功的:

一、情境創設。新課導入,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頻,讓學生認識什麼是“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火烈,學生一下子感覺安塞腰鼓近了。之後讓學生聆聽一段配樂朗讀,隨着誦讀者抑揚頓挫的朗讀,學生們感受着生命的激越,課堂氛圍完全爲腰鼓聲所感染了。在這樣的氛圍中,在掃除完生字新詞的障礙後,我請學生們齊讀課文。令人欣喜的是,他們的朗讀是多麼的到位,哪段該平和,哪段該激昂,哪段該舒緩……簡直可以用“聲情並茂”來形容。我心中暗喜,一個教學目標達成了。恰當的情境,點燃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深化了學生對安塞腰鼓的理解。

  二、 注重朗讀。精讀環節中,學習重點落在品味語句。學生自主朗讀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歡的語句。識別排比句、比喻句,品讀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長的語句,體味其中的氣勢、節奏和激情,在朗讀感知。通過朗讀品味,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主要的是,讓學生自主朗讀品味中得到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的語言美、音樂美、人物美、情感美,從而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當然這堂課的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指導朗讀這一環節,我的形式過於單一,朗讀指導還不夠充分,如對重音、語調的指導只停留於示範,而沒有具體指導,效果不是很好!這篇文章所傳達的內涵,確實也不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夠真正理解的。對主題的探究還不夠,沒有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所以,課文雖然上完了,我也把自己的瞭解傳達給學生了。可是我卻沒有把握,學生真正領悟了多少。這是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10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充滿着挑戰和機遇的信息時代,是立足現代、走向未來,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教育創新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價值追求必須反映新時代的價值觀念。在追求教育價值的過程中,教師的觀念更新是關鍵。

《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首著名鋼琴曲的傳說。那天,貝多芬來到一個小鎮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來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的談話所感動,即興爲盲姑娘演奏,表現了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執教《月光曲》一課,如果拘泥於“同情勞動人民”這一主題,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圍繞老師的意圖轉,學生就很可能衆口一辭說“同情”,落人教師的窠臼,歸根結底還是回到了傳統教育的軌道上。而追求教育價值的創新教育則要求教師必須敢於打破教參的束縛,樹立適應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的時空觀,樹立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學《月光曲》在確立情感目標的基礎上,要着眼於學生髮展,建立開放式的目標意識:

1、公德意識:

貝多芬樂意爲窮人盲姑娘演奏,這是藝術家良好素質的體現,要引導學生領會其高尚的首先情操。

2、創新意識:

藝術的創新源於生活,藝術的真諦在於爲全人類服務,要培養我們“地球村”小村民的藝術追求和創新精神。

3、挫折意識:

盲姑娘又目失明,卻酷愛音樂,要引導學生體會盲姑娘對生活的信心和對人生的執著追求。

以《月光曲》的目標定位轉變爲例,可見,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價值的創新教育,無論何時都應成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追求。對學生來說,要善於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悟出真知灼見;克服依賴心理,養成主動的探索精神。對教師來說,教學創新要適應服務現實的需要,適應中國現代化、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需要,它不能停留在操作層面上,停留在方法、手段上。教師必須擴大素質教育視野,着眼於現代型、未來型、國際型人才的培養,以全新的觀念、全方位的視野,構建閱讀教學開方式的發展性目標體系。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11

  一、穿越時空的角色體驗,彰顯出展示的創造魅力。

傳統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藉助於知識和能力“由外而內”對文本內容進行條分縷析的解剖、解讀,使學生與文本間總隔着一條淺淺的“河”。而讓學生穿越時空,化身爲文中的人物,讓他們帶着情感去演繹文本時,他們就會藉助於形象,調動自身的理解、情感,結合情緒體驗“由內而外”對文本內容進行有聲有色的表現和表達。案例中,學生化身爲赫耳墨斯,從自己經驗出發,伴隨着學習的思考,解釋了“自己”來到人間的原因。作爲演員,他們並非“逢場作戲”,搶臺詞,爭鏡頭,而是深入地解讀了赫耳墨斯的性格,以“我”情體人情,以“我”感促反思。同時,在同伴面前的個性展示,也讓他們處於創造的愉快、探索的熱情之中,由過去對文本的被動解讀轉爲主動的探究。

讓學生穿越時空,化身爲文本中的人物,在課堂中展示自己的精彩表演時,學生會像演員一樣創造角色,挖掘文本中的“潛臺詞”,生動地再塑形象。文本內容不再是古板僵硬、毫無動人之處的“木乃伊”,而是脈脈含情、充盈着誘人魅力的“維納斯”。

  二、訪談形式將教師、學生、文本置於同一個平臺,營造出課堂展示的和諧氛圍。

訪談類節目是以主持人爲主導,以嘉賓爲主體,圍繞一定主題而展開的對話欄目。採用訪談的形式可以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師生、生生間可以展開平等的思維對話,實現高效解讀文本的目的。

當學生以主持人的身份拋出問題——“您爲什麼要化做凡人來到人間?”“您當時是怎麼想的?”“您能說出此刻您的心情嗎?”……這些問題從“我”出發發問,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文本閱讀、聯繫生活經驗解讀文本的積極性。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12

錢學森是一個偉大的人物,怎樣才能使學生深刻體會他內心強烈的愛國情感,並且深刻感悟他那高大的形象?教學前,我認真研讀教材,上網搜索相關資料,再三權衡,最終決定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實現與文本、人物的深層對話,《錢學森》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課外資料的補充恰到好處。

例如在引導學生感悟錢學森面對美國政府威脅,堅定回國的情懷時,補充了一段視頻和文字資料:美國政府爲阻止錢學森歸國,採取的一系列語言或行動的措施,使學生感受到錢學森“國爲重,家爲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的人生情懷,感受到在他心裏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止不了歸國的路,包括武力威脅,教學反思《《錢學森》教學反思》。

第二:緊扣“愛國”這一中心,重點突出。

教學時,我沒有一段一段地教,而是抓住“愛國”這一中心,學生在一遍一遍誦讀,一次一次自主表達中,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語言,走進了文本,更一步步體驗文中的情感主線——錢學森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教學難點——理解錢學森的兩句話,進行朗讀品味,體會錢學森的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六年級語文課文反思13

《小草和大樹》這篇課文,從課題表面來看,寫的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初讀課文後,便了解到課文寫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樹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義,學生只有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才能輕鬆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題。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呢?

一、抓住課題,感悟內容

課始,我板書課題,讓學生說說腦海中對小草和大樹的印象,使學生明白:小草是那麼的矮小柔弱,大樹是那麼的高大。文章是寫小草和大樹的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探討文章的內容。正確、流利地讀好課文很重要。接着,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的大意,瞭解文章的敘述順序。對六年級學生來說,默讀訓練很重要,並且默讀應有任務。而概括文章的大意也是必須訓練的一項重要能力。指名說,教師幫助修改,力求說得簡潔、清楚。

二、抓住重點,感悟形象

首先讓學生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說說主人公遭遇了怎樣的家庭不幸。面對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樣艱難謀生的呢?用筆把表現主人公艱難謀生的詞句畫下來,多讀幾遍,交流感受,體會其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燒飯、縫縫補補、拾柴、撿破爛、替富有人家帶孩子”等詞體會主人公爲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艱苦再勞累,都不肯放棄學習,上不起學,就和弟妹們在家裏跟父親讀書”等細節體會主人公熱愛學習、要強好勝的性格。抓住“始終沒有停止過寫作嘗試,都希望用筆敲開幸運之門”等細節,體會主人公不甘命運驅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然後引導朗讀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體會夏洛蒂向騷塞請教前後不同的心情。指導有感情朗讀這兩個自然段,體會嚇洛蒂的堅強性格。再讓學生思考面對這些沉重的打擊,夏洛蒂服輸了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結合“孜孜不倦、敲開文學聖殿的大門”的有關情節,理解感悟主人公爲改變命運所表現出來的勤奮和堅強毅力。夏洛締有沒有通過寫小說實現自己的理想,敲開幸運之門呢?她是如何敲開的?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取得成功的喜悅。

三、迴歸整體,感悟成功

學完課文後,讓學生交流對課題“小草和大樹”的理解,領會題目通過鮮明對比抓住讀者、發人深思的藝術,進一步體會主人公與命運和世俗偏見抗爭的勇氣和堅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再此基礎上,回顧課文,整體把握“小草”成長爲“大樹”的艱辛歷程,交流夏洛締取得成功的人生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