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

新課程理念下,常常提及“興趣”,把激發孩子的“興趣”擺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興趣是的老師”,“興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條件。事實確實如此。課程改革兩年來,我也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斷地摸索着、嘗試着。我常常會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喜歡學這篇課文?”“怎樣的處理才能使孩子學得更快樂、更輕鬆?”“怎樣才能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懂得道理?”

《金色的草地》這篇文章講述了俄羅斯鄉下的兄弟倆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快樂成長的情景,他們所做的遊戲就是趁對方不備,將蒲公英的絨毛吹到對方的臉上,這種帶有調皮和玩笑性質的`遊戲雖然簡單,卻充滿了童真童趣,使兄弟兩個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帶給他們的快樂。接着他們無意中發現了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從而真正喜愛上了蒲公英這種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現了兄弟倆對這片草地樸實的愛,以及這片草地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快樂,體現了人與大自然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文章情節生動真實,情感真摯、語言平實,貼近學生生活,是一篇適合初中學生閱讀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動,很難在課堂四十分裏做到始終如一地專心聽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平和、輕鬆的氛圍中學習。故意在課堂上創設一個玩的時機,給孩子一次玩的機會,也不失爲一項好的舉措。當然,我們教師要把握好分寸,要讓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價值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2

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教學的反思 聚集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我們欣喜地看到,“滿堂講”、“滿堂問”,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現象少了,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的現象多了;機械、單調的字、詞、句、段的訓練少了,豐富多彩的人文關懷多了;整齊劃一的語文標準答案少了,珍視學生讀書的獨特感悟多了。然而,當我們在追尋語文教學的本真意義和核心價值時,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態”也出現了種種失調的現象。

一、識字寫字中審美功能的缺失 眼下的語文課堂,“生命意義”、“動態生成”、“對話”、“互動”等詞語出現的頻率很高,這些新課程理念確實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新氣象。但我們也發現,漢字的書寫指導被大大地弱化,尤其是漢字特有的“形”和“意”的美感以及漢字教學的審美功能沒有被挖掘出來,所以學生的寫字能力越來越不如人意,甚至出現了年級愈高,字寫得愈難看的怪現象。縱觀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一般只能看到“讀準生字的字音”這樣的教學目標,“把生字寫正確、美觀”之類的教學目標少之又少,而從寫字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就更是一種奢望了。 寫字教學既有利於寫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於增進學識修養。《語文課程標準》也對寫字的審美功能有明確要求,如一、二年級要求學生“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五、六年級要求學生“能用毛筆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等等。因此,當前的語文教學要大力呼籲教師加強識字寫字的教學,在書寫指導中,既要促進學生寫字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發揮識字寫字的審美功能。

二、“充分”朗讀中情感體驗的缺失 眼下的語文課堂書聲琅琅。讀,成了學生學教師教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否“充分”讀書成了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標準之一。於是,我們常常看到學生在課堂上“豐富多彩”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挑戰讀、表演讀、想象讀等等,讀了一遍又一遍,很是熱鬧;我們也常常聽到“來,把這段話有感情地讀一讀”、“帶着愉快的心情把這句讀讀”、“讀出悲傷的語氣”等之類的話。但是,學生沒有感情的醞釀怎能“有感情地讀”?在老師的指令下被動地讀書,怎能“帶着愉快的心情讀”?學生沒有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沒有與作者和主人公的心靈碰撞、情感共鳴,又怎能讀出這語氣那語氣? 要真正達成讀的目標與效果,除了要有讀的層次、讀的技巧等技術性因素外,還要有讀的興趣、充分的情感體驗等非技術性因素。要讓學生真正讀出感情,讀出預設目標中的效果,就要從激發學生的情感入手,讓積極的情感成爲學生讀的內驅力。只有觸及學生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樣的讀纔會發揮最爲有效的作用。

三、自讀自悟中思維含量的缺失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然而,由於我們對這一理念不能正確理解,以致出現了一些誤區:

一是教學目標缺失,學生沒有真正走進語言文字的世界。整堂課學生自己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讀書,然後是吵吵鬧鬧的討論,接着彙報一些片言隻語的讀書感悟或問題。教師則謹小慎微,話語不多,甚至無所事事,教學效率很低。

二是學生的認識、理解、感悟都很膚淺,沒有思維含量。學生交流或彙報時,教師始終不置可否,也不敢加以引導,分析、講解,造成學生不着邊際的感悟,甚至價值觀有問題的都未及時進行引導。 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和感受,並不等於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不作爲”。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立足文本,探究文本,在對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對話,該引導時適時引導,該深化時及時深化,該訓練時有效訓練。 新課程視野下,教育的內涵極爲豐富。我們要致力於營造和諧的語文教學“生態”,教師要適時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放飛學生的心靈,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最終實現思維的發展與超越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一節識字課。《新課標》指出: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主要是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培養學生識字興趣。在本節課中,成功的地方在於:響應《新課標》的要求,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生字學習中。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中,教師利用7個笑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出示兩個笑臉的內容讓學生猜字,讓學生感到猜出字時成功的喜悅,同時又激起學生要送知識給笑臉,讓別人也來猜猜自己所出的題目的興趣,從而達到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

教師在教學生字讀音時,並沒有親自教學生拼讀,而是抓住了小學生愛表現的心理,讓學生當小老師,把自己會讀的生字詞教給身邊的`同學,比比誰教會得多。教師還通過檢查被教的同學的拼讀情況,來表揚教的和被教的同學。如此不僅增強了被教同學要學好的決心,同時也提高了教的同學的學習情緒。真正體現了《新課標》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新理念,從而也體現了識字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學習的新理念。

本節課還存在不足的地方:知識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識字教學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的習慣。在這一點上,教師做的還不夠。在學生學完生字時,教師沒有及時引導學生把這些字詞運用於生活中,致使學生的學習的不到更好的鞏固。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4

場景一:某市級賽課現場,一位執教《背影》的教師,特地穿一件長袍馬褂到教室,引得學生鬨笑不已,後又兩手扒住黑板上的邊框作上爬狀,彷彿文中父親翻越火車月臺時的艱難情狀,這並不高明的表演,只讓學生覺得老師好玩和有趣,根本沒有實用性可言。

場景二:某君講《故鄉》時,從頭至尾表演起楊二嫂的賣弄風情、尖酸刻薄,閏土的呆滯恭敬,至於環境渲染的特色,人物對照的匠心則全給這手舞足蹈沖淡了,衝散了。

場景三:有一青年才俊教學《雷電頌》,在朗讀那大段的獨白時,全身顫動,雙目圓睜,末了仿效京戲舞臺上人物把頭連旋好幾圈,直累得頭暈眼花、氣喘吁吁爲止。

以上種種,集中展示了目前在我們層層級級的語文教學大獎賽、優質課評比、基本功競賽中的突出現象,課堂中花樣翻新的教學技巧,精美的課件滿天飛、老師學生上竄下跳,令人熱血沸騰,讓人瞠目結舌,回過頭仔細研究,在這些課堂中真正能起到示範作用的實在太少。卞幼平老師曾在《江蘇教育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對這以上這三類課作了歸類:一是做作表演式;二是放膽演劇式;三是即興發揮式。在我看來這三類課概括起來一個詞,即做秀,華而不實,沒有實用性。讓這些做秀課到處示範、展示,去秀一把,其副作用是不會小的。長期下去,我們的語文教學能一天天好起來嗎?

面對現實,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在今天課堂教學中應該把精力和時間真正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放在語文教學的實用性研究上,在語文教學的實功上多琢磨,在學生學習的實效上動腦筋,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加實用。

一、教師素質要提高

紮實的理論基礎、熟練的專業技能、全面的業務能力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到課堂中,一位優秀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始終保持風度、自信的講解、流利的使用各種教學方法。所用這些對學生的影響很大,這些會帶動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增加心裏暗示(接受教師)並專注於教師的講授,很多名師就是這樣,如魏書生、王崧舟、張思明老師等,他們就要個人很高的個人魅力和素質。當然這種個人魅力和素質源於教師的秉性修養、知識儲備、業務水平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要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時間的洗禮,才能逐步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爲我所用。

二、學生髮展要關注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對學生學習能力、知識水平現狀、技能水平情況等的現實狀況進行深入瞭解;對處於學生的心理需求要了解清楚;對學生對學習效果的掌握情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等。另外,要將自己的角色定位於服務者,將學生當作自己的服務對象,在課堂教學中要換位思考,以檢驗自己教學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可行,學生的是否在不斷的.進步的。學生對我課堂有多少了解、興趣到關注,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所學知識與現實緊密結合,自己的收穫等。

三、吃透教材要實幹

當代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徵老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她40多年從教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教材上的。特級教師孫雙金曾這樣對論述專研教材:唯有吃透教材,才能設計出好的教路、學路;唯有吃透教材,課堂上才能關注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唯有吃透教材,教師才能應對學生各種疑難問題;唯有吃透教材,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揮灑自如,瀟灑走一回。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備課時,對知識點需標註清楚;分清教學內容的主次,對於教材的內容並不需要全部講授,學生重複學習易產生厭倦情緒;對如何講述要點應做到心中有數;對各個知識點之間如何承接貫連做好準備。上課前,要對以上方面進行回顧和檢查,準備充分後再進行授課。

四、課堂提問要技巧

提問對幫助學生理清思想和概括知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過於簡單地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並馬上提問,一般學生沒有準備和引導的情況下,回答往往不盡如人意。錢夢龍教師教《愚公移山》,不問遺孀之子是什麼意思,而問:這麼小的孩子去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嗎?這問題問得巧,問得妙,問得絕,這樣的提問就具有實用價值,既提出了問題,又達到了知識傳授的目的。另外,在提問的過程中,要與學生站在同一個水平面上,以免給學生過多的壓力。聆聽學生的回答時,要求自己走近學生,要將愛灑向學生,學生在回答時會以肯定的目光注視這學生,並面帶微笑,以表示對學生的關注和鼓勵;學生回答錯誤時,不要用批評的語氣指責學生,而應先認同學生回答正確之處,呵護他,再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期望;學生回答不出來時,會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鼓勵,最終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五、課堂傳授要實在

在講解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儘量以學生生活貼近的事作爲引例,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讓語文課堂更加實用。如王崧舟老師教《圓明園的毀滅》時,在進行教學拓展時師的情形:

師:請大家再默讀課文,關於圓明園,關於圓明園的毀滅你還想知道什麼?

生:(提問,主要內容是對強盜的質疑,對清政府的質疑,關於圓明園的其他一些問題5-6個)

師;王老師這裏有一份關於圓明園的資料,這是我在網上下載並整理的,能解決大家的部分問題。

生(讀課外材料)。以下爲師生就一些讓人震撼的數字進行對話交流。比如,圓明園生肖塑像的銅首,拍賣價將近一億人民幣。比如圓明園是世界上化時最長的園林151年。在交流的過程中,好多學生神情激動。這個板塊,王老師也處理得甚爲巧妙。課堂知識的傳授,源於文本而非節外生枝,要實實在在,基於需要而非生吞活剝,要以學生所在的學校、居住環境、人際交往、情感流露,學習中的感悟等爲例子進行講解,並能結合實際情況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檢驗。語文課堂的傳授是不脫離現實,而是讓學生了解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很貼近的,是有用武之地的,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六、情感交流要真誠

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許多著名的特級教師就是情感交流的高手,如斯霞、魏書生、吉春亞等。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啓學生的情感交流之門,使之與教師、與文本、與作者之情產生情感交流,那麼,這教學活動便是乾癟空洞,枯燥無味的軀殼,這樣的教學活動,臺上臺下死水一潭,教學效果必然不盡如人意,這樣的課堂就不會有實用的價值。因此,只有把教學情感交流、溝通得恰到好處、水乳,交融、和諧真誠,才能克服枯燥無味的說教,才能防止出現壓迫強制式的教學,才能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達到課堂實用的目的。

教學藝術是處理教材的藝術,更是善待學生的藝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吃透教材,做好課堂傳授,重視師生情感交流以外,還需多參與課堂實踐,運用先進的媒體教育工具,這樣的課堂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內容才能更加豐富,講解纔能有說服力,學生才能學到知識,才能讓語文課堂更加實用。

【參考文獻】:

①張慶奎,周春燕《大學生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江蘇高教》20xx年

②蔡明《少談虛,多務實》

③孫雙金《讓語文課充滿勃勃生氣》

④吉春亞《語文味即語文本色的迴歸》

⑤吉春亞《讓語文課走在回家的路上》

⑥於永正《教學藝術來自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5

傳統作文教學中,學生寫完作文就交給教師,然後教師用上好長時間對每篇作文精批細改。費很大勁批閱出來,但到講評時,由於時間隔得長,學生早已淡忘,甚至不記得題目,對教師的辛勤勞動,認真講評,學生根本不買帳,收不到什麼效果。更大的問題是教師按照自己的思維講評,把教師的想法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大大限制與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那麼,如何在作文批改中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嘗試。

學生完成作文之後,馬上進入互相批改,認真評估環節。以隊爲單位循環調換作文,以小組批閱。

小組由語文水平高的同學擔任組長,四位同學共同完成四篇作文的批閱。首先每兩個同學共同默讀一篇作文,邊讀邊作好旁批。精彩之處打上圈,並作賞析;有問題的地方畫橫線,批註上原因與修改建議。這樣旁批完一篇作文,組內互換,以同樣的方式閱讀另一篇並補充旁批。四個同學都讀完這兩篇作文,這時在組長的帶領下,同學各抒己見,作出總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有時會因爲一個字的寫法去認真地查字典;有時因爲對某一句話的看法不一而爭論激烈;有時因爲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去與作者交流,瞭解寫作背景與目的……整個教室是一個沸騰學習的場面,思維靈動的場面,學生那種認真批閱的熱情,全身心投入的情景,常常讓我感動。我也穿梭於同學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點拔指導。這樣的'作文批閱課上,學生是活躍的,是激情的,是非常有收穫的。

因爲不同的作文表現出不同的選材角度,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人生感悟,同學們在熱情地批閱中,形式上是完成了批改任務,實質上卻是學生不再被老師牽着鼻子走,而能放飛自己的思維。在批閱同學的作文中,欣賞同學作文中的精彩之處,對有問題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見,準確地評價同學作文,這樣一個過程的學習,明白了自己作文的不足,明確了以後寫好作文的標準,提高了閱讀能力,鑑賞能力,寫作能力,更激發了同學們寫作的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6

"反思"一詞源於哲學,本指思維,目Il反思性思維。自我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行爲爲思考對象,是教師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對自己的教學相關問題[教學思維、教學環節、教學理念、教學結果、教學評價]進行自我回顧、評價、分析的過程。直實質是教師的自我對話。教學反思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回顧",而是→種自省、思考、研究。"反思在本質上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民對話,是兩者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橋樑,又是理想與現實自我心靈上的溝通。"①贊可夫曾經說過"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經驗的尋根究底精神,提高教學水平是不可思議的。"可以說,能否反思是"匠師"與"哲師"的本質區別。科學的教學反思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在新課程實踐過程中,教師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我們究竟該如何理解反思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教學反思的做法。

一、對話反思法

對話反思法是通過與同伴交流研討來檢討自己的教學行爲,深入理解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個人的經驗和經歷總是有限的。如果教師要想知道自己講課的不足,那麼,教師要打破教學上自我封閉的藩籬,進行同事間的對話,特別是批判性和建設性的對話。對話反思可以是就某堂課的某一個細節處理進行對話,也可以交流自己[個人]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困惑不口成功之處。既然是對話,相互尊重就思得尤爲重要。

二、課堂實錄反思法

課堂實錄反思法是指通過錄象、錄音的現代的教學手段再現整個教學過程,讓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過程的力法。尤其是觀看自己的教學實錄時,要觀察比較自己哪些地方按原教學設計進行了,哪些地方有較大的出入,爲什麼會有這樣?在剛參加工作時,我發現我的普通話不是怎麼標準並且表達也不連貫,於是,我就想辦法將自己的講課全部錄下來,仔細分析爲什麼講課就發音不準呢?原來,同IJ上講臺有些緊張加之準備不充分,所以講課就EZ得語無倫次,在以後我就注意抓住每一個鍛鍊自己的機會,現在比以前強多了。

三、教後記反思法

教師的生命在課堂,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教後記反思法是指把教學過程中感受深刻的教學細節記錄下來,寫成教學後記、教學實錄、案例評析的方法。寫教後記不是一利l形式,而是對自己教學過程[細節]的冷靜分析與深入體察。我以爲,教後記可以記錄以下內容:教師對課堂裏所發生的事情的個人感想:對教學設計的系統回顧:對教與學過程中存意義事情進行描述:對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得意與失敗之處進行分析。在教後記裏,教師應該如實面對自己的不足,對自己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科學的理性的分析。我將我以前在一線工作的一些教後記與大家分享。

這堂i果我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主要是我自己講的太多,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低估了,不瞭解學生的學生基礎,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認真研究學生的學惰,研究他們的知識現狀和知識可能的接受能力,而要準確瞭解學生的學習現狀,一個很好的辦法是讓他們提問,這樣教學就有了着力點,而這一點在備課備學生時就要考慮到位,將準備工作做在前面,自己主動才能讓學生主動。

這堂課似乎很熱鬧,學生自主探究很有激情,活動很充分,尤其是幾位同學的發言很到位,很有見地。但有些同學爲什麼不願參與討論呢?[四處巡視觀察]。我回顧了我自己設計的探究問題--結合你們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們對"鄉土情結"的理解。我作爲老師(成人),加之我又離家一千多裏,我肯定對家、對鄉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爲我有這種體驗,我認爲他們也會同我-樣有這種體驗,其實,我錯了,他們中的一部分學生根本沒有離家的經歷,而我以成人的經歷[體驗、感悟]要求他們談體驗!我想,以後再也不能用自己成人的眼光去要求他們,要多站在他們的立場[角度]上設計自己的教學。

四、|讀新知法

閱讀新知法是教師採取各種手段蒐集所要解決的問題的信息,通過閱讀相關的信息獲取與自己過去不同的想法和價值觀,幫助教師接受新的信息和觀點,爲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提供新的解釋、見解、和可能的新方案。找們很多教師也天天反思,但沒什麼就沒有前進呢?原因是反思停留在原地。在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輕視理論的現象,甚至不少老師拒絕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其結果只能是在低層次上摸索或重複。我以爲教師接觸到的新知識與原來掌握的知識差別越大,就越能啓發教師的思維,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行爲。教師應在教學之餘認真研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將所學的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並注意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不排斥理論的學習,相反,閱讀相關的新知是教師反思時的必要手段之一。教師開展專業理論的學習,就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克服被動性和盲目性。

教師的反思的方式很多,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反思方法,但我以爲,反思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我們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應該經常的、系統化進行反思,要能借助多種同檢測手段進行反思。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7

〈落花生〉這篇精讀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經過,通過對花生的好處的談論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爲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這是一篇敘事散文,文章篇幅簡短,但內含深刻的哲理。

我在課堂上對課文內容的處理只要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理解,把父親所說的幾句話作爲學習該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親話的含義,從而抓住課文的重點段,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全文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上讓學生了解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幾件事,主要是寫哪件事,看看父親是怎麼議論花生的',由此父親說的這幾句話中領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這種品格的人。

在理解課文所說明的做人道理的問題上,我安排學生個體進行閱讀,思考和小組交流討論,讓學生聯繫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聯繫起來,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但是不足之處是:

1、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幾件事後,我要求學生抓出相應的部分,讓學生進行分段,浪費了很多時間,使得後面學生的閱讀時間不夠充分。

2、本課中父親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是僅僅就果實是否露在外面這一點來比較,以突出花生的品格,沒有說哪三種水果外表好看而沒有用處。我在教學中沒有引導好,所以後面問學生喜歡當什麼的時候,學生都說當花生,有了侷限性,後來及時補充了,還是覺得學生理解不好。

3、時間不夠,沒有很好的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有感情的讀課文,深刻理解課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8

語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考試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考試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我安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考試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考試題目,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較之其它學科,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

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考試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

學生偏科,重理輕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覆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自己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真的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對於正在學習中的學生尤爲重要。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爲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9

在長達一個月的“我的夢想課堂”教學大比武中,爲了實施課堂均衡,不讓一個孩子在課堂上落下,我專門就孩子參與學習的面進行了長期觀察,並做了詳細記錄分析。

現象:

從學生的參與感官看:

凡是讓學生動手做的教學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讓學生動耳聽的。

舉例:六年級數學《抽屜原理》,在學生自己擺放“4支筆放到3個文具盒”的教學環節時,學生參與面100%,而當全班交流彙報時,學生的參與面就下降到70%左右,30%左右的學生就不能進入認真傾聽的學習狀態。

凡是讓學生動口讀的教學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讓學生動腦想的。

舉例:五年級語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凡是讓學生自己反覆朗讀的地方學生都能大聲朗讀,參與面100%,而讓學生思考“爲什麼說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什麼意思”等問題時,學生的參與面就明顯下降。

從教師的`專業情感看:

凡是教師投入情感多的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教師情感投入低的。

舉例:兩個老師,同樣上一年級語文《四個太陽》,一個老師上課激情奔放,始終以自己的情感場吸引同學們,學生的參與面始終在90%以上。而另外一個老師,上課冷漠無熱情,講述得只是乾巴的知識點,學生無情趣,學生參與面只在50%左右。

凡是教師創設情景妙的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教師不創設情景的。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0

《zh ch sh r》這一課是學生在學會平舌音的基礎上學習翹舌音,就以漢語拼音本身而言,內容比較枯燥,對剛入學的學生來說毫無吸引力,新教材在編排上考慮了這一因素設計了幫助學習聲母的情境圖和語境歌,把學習拼音字母寓於故事兒歌之中,寓學於樂,既增加了學習的情趣,又滲透了文化素質的教育。作爲一年級新教材中一個頗有創意的教學內容,給我們每位實驗操作者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命題。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爲此在課的一開始,我就從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入手,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提到最高處,接着,便利用“情境圖”創設情境,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課,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在老師和學生共同講故事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由“枝”到zh,由“吃”到ch,由“獅”到sh,由“日”到r的過程,由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對象建立新的聯繫過程,將拼音教學化難爲易,寓學於玩。他們以小組爲單位聯繫表音表形圖,探究字母的發音方法,並讓學生互相說說,在發音時發現了些什麼,讓學生在體會發音的過程中探究發音的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去尋找新的未知點。在區別平翹舌音的發音時,我又設計了遊戲“看誰聽得清”,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來掌握知識,鞏固知識。在教學整體認讀音節時,通過“找朋友”的方法來重新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以當“小老師”爲主線讓學生讀好整體認讀音節及它的四聲。

爲了進一步鞏固學習內容,在課的結尾處我把語境歌,以歌曲的形式唱出來,讓學生在音樂的氛圍中再一次讀一讀語境歌,唱一唱語境歌,把課堂的教學氣氛推向高潮。

巧妙地運用“情境圖”和“語境歌”體現了漢語拼音教學是個從言語實踐中來又回到言語實踐中去的過程,也使一堂課的內容首尾呼應,有機結合,讓學生在飽滿的情緒中進入新課教學,又在歡樂的歌聲裏結束一堂課的學習。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1

從教將近二十年,從事語文教學也有十五六年了,但我一直感覺到語文課堂受到了束縛:每個老師都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一課一課的講析,基礎檢測,閱讀練習,單元檢測,階段考試。我們語文老師做的工作好像跟賣肉的差不多:把整個課文分成許多塊,“精肉”要多講多練,“肥肉”就便宜處理,最後剩下沒用的就扔掉。語文課都這個樣子了,還有什麼美感?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爲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爲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着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爲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爲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一定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爲什麼不可以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後,還真想不出來上後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大量閱讀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麼呢?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爲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

我認爲這纔算語文課。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2

今天上了三年級第一次次習作課,感覺真的很鬱悶!不過,我相信通過我這樣不斷的實踐、思考,應該會有進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課堂進行一次反思!

本來課堂的狀態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

1.老師談話引入。一是說昨天口語交際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寫的課餘生活的文章念給孩子聽——這兩個環節中,第二個學生雖然聽得很起勁,但實際上對學生習作沒作用。雖然強調老師寫下水作文,但是必須運用得當。

2.學習範文。昨天,我從孩子們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課餘生活的文章讓孩子們回家讀,並做了一篇讀書筆記,還積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課堂上讓孩子們從反問裏體會這些東西:注意文章有開頭,有結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寫清楚,爲了寫清楚就必須抓住一些關鍵的地方——比如動作。(反思;這個環節設計不好,意圖好,但是和學生的交流沒有建立好的耳屏臺,學生是被動體會,收穫也不深刻。原因還沒找到。)

3.小組裏說,全班引導。接着讓孩子們在自己小組裏自己說,然後請每個小組的代表來說,結果發現說得很不好。於是馬上改變教學計劃,立刻選擇了其中一個同學的來和大家說,引導學生把事情說明白——抓住動作。爲了這個我讓孩子們一邊做動作一邊說,還讓他們說,我來做動作。(反思:這裏處理得比較好,發現問題立刻改變計劃,並且比較好的引導學生做動作、體會動作。但是,失敗就在於前面的環節的節奏太慢,耽擱時間了,所以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第一節課下了)

第二課時

1.帶着學生總結了方法:一要主要開頭和結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爲了寫清楚就必須把順序安排好,還要注意寫好動作。

2.接着讓學生自己寫,我在全班觀察。特別針對幾個孩子做了指導。發現了孩子們時間上是沒有管我剛纔和大家總結的經驗的(看來前面的學習多半都是無用功,爲什麼這樣呢?)

3.全班評改。我把幾個寫得比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讀了讀,邊讀邊點評。最後選擇了一個孩子的文章來集體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媽媽都出去了,沒人幫我折被子。

我不如自己來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對摺,然後折,最後再折,就把被子摺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顯然學生還沒寫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來修改。我們讀了文章後,大家發表了個人的意見,慢慢把文章修改出來了。最後文章是這樣的:

折被子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媽媽出去玩了,沒人幫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媽媽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嗎?

於是我回憶起爸爸媽媽折被子的樣子,然後我一邊回憶一邊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鋪開,走過去把每個角落拉直,這時看看被子,被子鋪展得很平整,看起來非常的聽話。於是我就開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對摺,被子就變成了長方形了。然後,再提着被子的兩個角,往另外兩個角上折。這個時候被子就變成正方形了。

這時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後”我們用波浪線來表示,還特別提醒大家這樣就能把順序寫清楚。在用到動詞的時候,特別強調孩子用準確的詞語。正在這個時候,又下課了。

第三課時

1.學生自己修改。學生經過了上面的環節,老師總結了經驗: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要注意把該寫的地方寫明白。孩子就開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別指導了一個孩子,發現他的標點使用很不好,連分段都不會分,或者說是太懶。不願意分。

2.謄抄作文。

{準備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個孩子的'問題,包括其中的字、詞等很小的細節。然後結合習作裏要求讀給爸爸媽媽聽,讓家長幫助修改。再用一節課時間,專門針對文章的開頭、中中間的清楚、結尾進行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指導,指導一個部分修改一個部分。}

下課後經過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課時設計不好,有的環節浪費時間,而沒實際效果。比如小組代表在小組裏說的環節。

2.這樣的上法,會讓基礎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習作沒有樂趣了!

4.最好的環節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動作,然後選擇動詞。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評改作文的時候,這裏指導很好。

5.作文教學是個難題,要慢慢實踐和思考同時好文章的確是修改出來的。一定要指導孩子針對一篇文章反覆修改!

6.中年級還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3

作爲一名青年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形成屬於自己的鮮明的個性乃至獨立的風格。當然,這種個性和風格的形成是建立在對教材的完整理解和透徹把握上,建立在對課堂教學過程的熟練操作和具體教學技能上的巧妙掌握上,建立在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準確估價和學習目標的正確定位上,除此之外,還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業務知識,磨練自己的語文能力專長,發展自己的道德修養和人格魅力。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自從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語文課堂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我認爲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爲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纔有可能實現。

二、合作學習不能忽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

但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爲前提。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啓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三、探究性學習不能無度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於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四、“對話”不能遠離根本《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爲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

“對話式閱讀”應該是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但是實踐中卻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二是注重發表和說話,忽視傾聽和交流。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書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四是對話到底,方式單一。整堂課討論接討論,交流接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但如何具體來做呢?我認爲,要做到好,應該得抓好兩點:一是學生怎樣學;二是教師如何教。

語文學習的任務無非是讀書,寫字,寫文章和語言交際。但幾乎所有的語文教師都知道,對照未來社會的要求,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我們的語文教學存在着一定的問題:一是字寫不好。這與訓練不足指導不到位有關。二是不會寫文章怕寫文章,到初中畢業的時候有不少人還是不會寫作文。到了高中畢業,有將近1/3的學生的寫作水平達不到高中的基本作文能力要求。三是不願讀書不會讀書。以前有人作過統計,學生考上大學還沒有讀過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有的學生做習題可以,但是給他一篇文章往往總結不出要點,更說不出自己的親身感受。我們不禁要問:應該讓學生讀書寫作的時間都哪裏去了?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倡導師生、學生間的交流、合作、探究。明確了語文學習的五大目標: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狀況,怎樣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參加學習活動,而不是我要講什麼,我要交給他們什麼。具體的做法是:

第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學習的緊張恐懼心理,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課堂活動。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發問的興趣和熱情。要有意識地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氣氛。關於課堂寬鬆和諧氣氛的營造有很多典型的課堂教學實例可以借鑑,比如徐州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隨意稱呼自己,當有的學生直呼其名時,於老師一聲“到”,縮短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先生和稚氣未脫的孩童之間真正做到了“零距離”,後面的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就再也不會有陌生感和距離感。

第二,要提供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和活動空間,設計好討論方案,讓每一位學生有效地參與討論。一位老師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一開始就設計了小組合作學習方案,把全班學生分成6個小組,圍坐在老師的周圍,並且按照一到六號作了明確的分工。每次討論有學生主持,有學生彙報,有學生記錄,有學生代表其他學生交流發言。避免了有些討論課上看着熱鬧但實際上流於形式的弊端,也不會有出現有學生充當旁觀者的現象。

第三,要讓學生自己認識一堂課的學習目標,自我定位,自我檢查,教師指導督促實施。制定過多的學習目標,會“貪多嚼不爛”。有的老師在一節課中僅詞語畫出了20多個,花費了將近20分鐘的時間。有些詞語根本就是無關緊要,不但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反而把必須掌握的內容也遺忘了。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識字教學應當隨文教學,不要過於集中,有些詞語要通過學生自己的多次語境學習慢慢掌握。還有的老師讓學生討論問題,一下子設計了10多個問題,學生討論了半天,還沒時間交流就下課了,更不用說自己再質疑、探究了。記得魏書生有一次上課,只讓學生自己畫了三四個詞語,先揣摩其意義用法,後又讓學生造句,再共同評價是否恰當,看上去很簡單的教學設計,但是可以使學生能夠學一個掌握一個,效果很好。因此很多有經驗的老師總是讓學生確定學習目標,確定必須讓學生解決的一兩個問題,集中解決,這樣比佈置一大堆任務而完不成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第四,要立足語文能力的培養,在課堂學習的細微之處注意積累。語文能力和素養不一定通過考試反映出來,也往往體現在平時寫字、讀書、回答問題和課堂交流等等的小的環節上,也只有在這些細微之處講究起來,才能使大多數學生磨練語感。有的青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很粗心,學生讀錯了字不糾正,寫錯了字沒有發現等等。而我們知道,語文的學習就是在這些細小之處的“較勁”中培養學生的能力的。

很多時候,我們觀摩語文課,不禁爲教師的語文教學藝術魅力所折服,對此有人認爲這是落伍的表現,但也有人執著地堅持:教師自身的功底和魅力展示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那麼,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當怎樣的角色呢?

第一,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離不開教師精心備課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有的老師說:深文要淺教,淺文要深教。這些都離不開教師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所反映的時代特點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有的老師偏偏沒有從時代背景出發,而是從標題入手,重點體會景色描摹,通過反覆朗讀、如果老師自己的理解很膚淺,就不可能在學生初步感受文章時講解透徹的。

第二,設計和創造適宜的教學情景,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向自由王國的必要手段。課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寬鬆、平等的教學環境,纔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但僅僅停留在此是不夠的,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要向橫向和縱向拓展,很多有經驗的教師會充分利用直觀教具、校園文化、多媒體設備等開拓學生的思維廣度,幫助他們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建立新舊知識聯繫;有創造性的教師更善於創設相關情境,引領學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領域飛躍。正如劉勰所說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有的老師在講授古典詩詞時,並不去一詞一句地疏通,而是藉助自己的主觀優勢比如朗讀,帶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在反覆吟詠之後,伴之以恰當的動作,聽這樣的課,我們怎麼能夠指責老師的表演代替了學生的學習呢?

第三,教師的評價反饋應是啓迪課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課堂中,教師決不僅僅是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而應在恰當評價學生髮言的同時適時點播,促進課堂教學的新的亮點的生成。我們當然不是說老師都要滿腹經綸,講起課來滔滔不絕,學生只有記筆記聽講的份。但是如果老師腹中空空,怎麼奢望學生才華橫溢?作爲語文教師應有紮實的基本功,較爲寬泛的閱讀面,纔可以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才能真正成爲指導學生學習的領路人。有的教師有很好的先天條件,下功夫練習朗誦,範讀課文酣暢淋漓,令人傾倒;有的潛心研究板書藝術,每一堂課結束都留下一張精美的板書,令學生久久難以忘懷;有的教師對寫作頗有心得,經常在報刊發表作品,講解作文之道忘乎所以,這樣的老師的學生怎麼會視作文爲畏途?當然,教師不能夠以教代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不能代替或者包辦學生的學習,不能因爲自己讀得好而捨不得給學生讀的時間,這實際上是一個只要耐心把握所有的教師都可以完成的尺度問題。說到底,課堂教學活動時必須有教師、學生雙方合作完成的一項創造性的勞動,學生應該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質疑討論;而教師決不是旁觀者,愉快而高效的學習旅程來自於教師高超的設計組織,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肯定能夠不斷地引領學生走進別有洞天的新天地。

怎樣上好屬於自己的語文課?是每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在任何時候都要思考的問題。讓我們遠離功利,遠離亦步亦趨,遠離浮躁做作,爲孩子們、爲語文,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平心靜氣地、聰慧睿智地探索適合本地實際、適合學生實際、獨具特色的、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課改之路吧!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4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語文課堂教學作爲改革的主渠道、主陣地,其實質是對人的培養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爲具有鮮明個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們對當今語文課堂教學持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態度,說法不一。筆者認爲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靜下心來,認真的對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作一些反思。

一、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寬容對待學生的關係

新課改倡導要讓學生經歷學習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中去體驗、感悟學習的樂趣。要使這一理念落實到位,教師應寬容對待學生創造性活動中出現的挫折和失敗,注意發現和肯定學生在已經失敗的創造過程中體現的創造熱情和進取精神。

[教學案例]

我校一位教師在教學《愛迪生》一課時,發生了這樣一件怪事:

他指名學生逐段朗讀課文,學生個個讀得正確、流利,有滋有味,無不令聽課教師佩服。當讀完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時,學生中仍有一個女生的手高高地舉着,教師便問:你有什麼問題嗎?老師,我還想讀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語驚四座!那位教師顯然也沒料到會這樣,不由得臉紅了。但他很快就鎮定下來了,微笑着說:你想讀,那就讀吧!那學生可能真沒料到老師能在這種場合滿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和緊張,連嗓音也變了,結結巴巴地讀完了這一自然段。原以爲這位教師就這樣草草收場,繼續走自己的路了。可他並沒有請那女生坐下,仍面帶笑容地說:這位女同學可真了不起,敢於在這麼多同學和老師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爲緊張,讀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這段話讀好的,你願意再來讀一遍嗎?願意!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獲得積極的體驗。

假若這位教師面對這位女生高舉的雙手視而不見或對該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顧走自己的路,那學生的學還會積極主動,興味盎然嗎?爲了實現促進學生髮展的新評價制度的特色又從何體現?由此可見,教師寬容對待學生的挫折和失敗,使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是課改評價制度得以實施的重要環節。新課程旨在構建一個開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體系。語文學科尤其要重視建立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視學生的發展爲課程發展的前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學科素養必須成爲課堂教學的着力點。

二、正確處理好自主與引導的關係

自主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方式是讓學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動的去合作。讓學生自己獲取學習方法、尋找學習夥伴、選擇學習內容等,也是我在語文課堂上經常用的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確實有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我也認識到,有些課堂上的自主學習,似乎有點放任,時效性不高。

[教學案例]

老師說:這個問題,請哪位同學來回答?學生們一邊舉手一邊喊着:我來,我來有幾個都離開了座位,手舉到了講臺前。當老師說:××,你說。其他同學的手依然高舉着,甚至隨意大聲地發表起自己的見解來。

這是不是缺乏教師應有的引導呢?自主學習不能理解成老師撒手不管的學習,而應當是在老師的引導、暗示、有效監督下的自主性學習。我認爲教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傾聽又怎能分享別人的獨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課堂不但要鼓勵學生積極思維、積極表達,更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如果教師也沉浸在課堂活躍的情景中,而忘記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那這堂課的高效又從何談起。

我們追求課堂的生動活潑,不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種內在的,深層次思維的靈動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讀課文時,有的老師說:你想怎麼讀就怎麼讀、你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學生的讀書水平始終處於同一水平線,不見提高,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師的指導和點撥。教學過程中,適當的點撥、適當的引導、和適當的範讀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學案例]

我市實驗小學張玲玉老師教《十里長街送總理》片斷:

師:讀書要讀懂、讀出感情、讀的有韻味。我來讀你聽聽到底該怎麼讀?

(師聲情並茂地範讀課文13自然段,並配上悅耳的音樂。讀完,教室裏一片掌聲。)

師:剛纔老師讀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韻味,你怎麼會讀的這麼好?

師:很簡單,一邊讀一邊想,然後進入畫面。試試看,保證你比老師讀的好,自由讀讀課文,把文中能理解的有關句子劃下來。

張老師在指導讀文時,精彩的範讀,迎得學生的一陣陣掌聲,學生在不經意中感悟到了讀書的方法,感受到了閱讀的魅力,同時受到了情感的薰陶。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指導,表面看是範讀,其實教師指導讀書的方法已隱含在其中。所以,課堂上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因此教學中自主和引導必須合二爲一,高度統一,才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真正產生實效。

三、正確處理好生成和預設的關係

課堂因生命而美麗,教學因生成而精彩。新課程非常關注和提倡課堂的動態生成,因爲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教學是主體的、能動的、活躍的人的活動,教學的確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確定性因素,不確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確定性因素,從而構成了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空間,構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的美。動態生成的課堂,必定是一個真實的課堂,是學生思維開放的課堂,更是閃動着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這不但要求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更要求教師在隨機應變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師悉心聆聽,傾情奔涌,師生在寬鬆和諧、互動合作、情趣橫生的空間裏展開心靈的對話,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課堂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生互相借鑑、互相補充、互相激發的過程,在教師的點撥下,在同學的啓發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這便有了創造,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學不僅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更是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動態生成並不否定預設的重要性,他們之間也並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無你的。相反,生成的質量在某種程度上,卻依賴於預設的質量。在教學中,預設也同樣重要。因爲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真正以學生爲本,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要出現的情況,努力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同時,預設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創意,可以直接影響到課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順利。

[教學案例]

我市一所普通小學王老師的一堂閱讀課《灰姑娘》:

這節語文課由王老師預設的幾個問題貫穿始終,這幾個問題當然是教師深入品讀文本後所預設的,每個問題獨具匠心,源於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個問題:你喜歡故事裏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爲什麼?第二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呦!第三個問題:如果辛黛瑞拉因爲後媽不願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爲王子的新娘嗎?

第四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個問題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表達喜好憎惡。第二、三兩個問題教師則善於捕捉那些閃動着靈性的生成資源,挖掘文本潛在的人文內涵,引領學生學會生活、學會關愛,學會追求,更要學會愛自己。第四個問題:側重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這幾個問題是展開個性化閱讀、多元化閱讀的支點,可以說這是一個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的課堂,更是閃動着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因此,我們在強調和追求生成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預設的價值,應讓預設和生成兩相媲美。

四、正確處理好現代與傳統的關係

新課程的改革是繼承以往的好經驗、好做法,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步入新時代的軌道,我們不難發現:課堂教學變了,靜態的文本變成動態的文本,清一色的課堂變成了多姿多彩的課堂,單調的聲音變成了美妙的交響樂這種變化將帶給我們什麼?帶給我們的是思維的啓迪、內心的激動和情感的愉悅。在這個變化當中,課的形式美了,課的情趣濃了,語文課的效率高了,語文課的內涵深了一句話,語文課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閃亮的一面,也總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我也發現有的課堂似乎有些變花了,變虛了,甚至變味了。因爲人們在追求現代化本身的時候,不知不覺地丟掉了傳統。其實,現代化的課堂教學,仍然應保留着傳統的成分。比如:對知識的看法,不少教師有一種錯覺,以爲新課程不大需要知識了。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知識是必須的,否定知識,課程便不復存在。關鍵是學習哪些知識,怎樣獲得知識。以往的教學過於注重口耳相傳,教師常常是一味地灌輸。新課改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構建。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構建新知識。以往的教學把目標主要定位在認知上,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新課改倡導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既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又要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課堂上,適當的引導、講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筆加黑板也是一種充滿創意的、無拘無束的、顯現靈感的、師生互動的重要領地。板書的過程,是釋放和記錄師生迸發思維火花的過程,是師生互動、情感交融的過程。它體現的是一種簡潔的美、靈活的美、傳統的美、藝術的美。

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只求現代而丟棄傳統,現代應基於傳統,讓傳統生成新的意義,應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搭建起友誼的橋樑。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5

有人這樣比喻:課堂不是產品,而是一個製作產品的過程,教育的真正產品是學生。又有人這樣說: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教學評價作爲一種活生生的教育力量,活躍在師生之間,使課堂充滿着生命的活力。鑄就了學生至真至純的情感理念,而這一切的關鍵恰恰在於教師教學評價的引導。

由此可見,我們教師一定要最大力度的發揮出自己課堂評價的藝術性,使之服務於我們的教學工作。當然,這也就要求我們教師務必要具備一雙敏銳的眼睛,善於捕捉最佳“評價點”從不同角度給予學生客觀的、真誠的、又是發展性的評價,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激勵和表揚上。因爲一個教師想讓自己的評價發揮出它對學生最大的效度,只有激勵和表揚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着眼於學生個體今後的發展需要,更要着眼於爲教師今後教育教學指明方向。

正如我在第二次的教學片斷中對學生所做的評價一樣,不是隻有鼓勵,而是有意識的通過捕捉學生回答時所反饋的信息,自己進行拓展後,再通過對學生的評價爲他們帶去更多的信息含量。如:“生1:我看到了一個圓圓的太陽。師:你看他說得多棒,不僅把話說的很完整,而且還把太陽的形狀也說出來了,是?生合:(響亮的回答)圓圓的。”太陽是圓圓的,孩子們都知道。但是從我的評價語中,孩子們更清楚的瞭解了“圓圓的,是寫出了太陽的形狀。”並且,通過教師這樣有針對性、目的性的評價語,孩子們也會隨着教師的引導,自己有意識的從另外一個方面去觀察、去發現,“生3:我看到了一個很紅很紅的太陽。(角度:顏色)”只要教師堅持對學生進行這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培養,長期以往,孩子們必然能養成從多角度、多層面看待和觀察事物的習慣,而這無論是在以後的'學習還是今後的生活當中,對於孩子們而言,它都將是一比豐厚的財富。又如:“生5:太陽像皮球。師:哦,你看到太陽它圓圓的,就能想出它像個皮球,真了不起。”這是教師在傳授學習方法,鼓勵孩子們從太陽“圓圓的”的特點聯想到“皮球”,因爲皮球也是圓圓的。所以,太陽像皮球。而教師真正的用意和期待是:“那麼,你還能從太陽的其他特點聯想到它還像什麼嗎?”聰明的孩子就馬上能夠領會到“生6:我看到了一個又大又紅的像蘋果一樣太陽。”

其實,同樣以激勵爲主,同是表揚性評價,只要教師能用心花點心思,就會很有意義,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效,不會顯得蒼白、膚淺。其中包括教師期間兩次對學生舉手回答和端正坐姿的提示也融合在優雅的評價當中,是那麼的巧妙,那麼的不露痕跡。然評價固然重要,但它對於整個課堂教學來說,也只能算一種滲透,它是爲優化課堂教學服務的,所以理想中,它應該是在教學過程中隨機、簡短、適時的給予,置於“見縫插針”的位置,鑑於我以上的教學片斷,不知我的評價是否有搶其位置而成爲主角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