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課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

到昨天,和孩子們一起讀完了第二單元的內容,合上書本一直縈繞在我心頭的就一個字“愛”。

長期以來,人們總認爲“愛”是個沉甸甸的字眼,可是在本組文章中,關於愛的話題是在一組輕鬆愉悅的小故事和小詩歌中緩緩潤澤的。《識字2》是借鑑傳統的“三字經”的語言形式將愛的教育編成了新“三字經”,孩子們讀起來朗朗上口;《看電視》中球迷爸爸放棄球賽,把電視換成奶奶愛看的京劇,而戲迷奶奶也關掉京劇,換成足球頻道;《胖乎乎的小手》不僅爲爸爸拿拖鞋、爲媽媽洗手絹,還給姥姥撓癢癢;《棉鞋裏的陽光》中賢淑的媳婦給婆婆曬棉被,美好的品質濡染了小峯那幼小的心靈,他也給奶奶曬起了棉鞋,想讓奶奶更暖和;《月亮的心願》中爲了照顧生病的媽媽,幼小的珍珍把盼望已久的郊遊也放棄了……我這教者讀這組課文能讓親情和愛在心中流淌,可怎樣讓“愛”在學生身上繁衍這是我本組教學重點研究的課題。反思本單元的導學方法和學生的反饋結果,我覺得在高效課堂探究的思想指導下,“愛”得到了繁衍 。

反思一:

學生會的不教。由於我班上學期的經典誦讀積累了《三字經》,已經知道三字經的文本形式和朗讀形式,所以在教學《識字2》時,孩子們根本不用老師教讀,他們拿起兒歌就朗朗上口地讀得很生動。《看電視》貼近學生實際,換頻道、看精彩的球賽......這些動作學生再熟悉不過,學生只要一讀文本就會浮現在眼前,所以在學這些文章時我講的很少,大量的時間是讓學生去朗讀,如小組內練讀、小組長推選組員展示讀、小組開火車讀、你讀我來賽......

這多種形式的讀,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增強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這樣我教的輕鬆,學生讀得愉悅而且理解透徹,不用我講他們對文中的關鍵詞“心裏裝着的祕密”也有了答案,那就是──“愛”(對他人的關愛)。 “我”的家人互敬互愛,爲了他人的快樂,放棄自己的喜好。

反思二:

讓學生在合作中解疑。學生在預習每篇課文時,都試着提了一些問題,課堂上不可能讓每個人的問題都展示出來討論回答,教者又要很好的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品質,這是一組值得教者探究解決的`矛盾體,於是在課堂上我把這組矛盾體放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如《棉鞋裏的陽光》一課,有的學生預習後就提出了問題:1、小峯爲什麼也學媽媽給奶奶曬棉鞋?2、我應該向小峯學點什麼?

在《月亮的心願》這一課,有的同學就提出了月亮爲什麼要想讓明天下雨?本來孩子們預習後提出的這些問題,答案很簡單,只要把課文多讀幾遍,或者聯繫生活實際想一想,答案就出來了,可這是孩子們在自讀課文後的思考,雖然答案簡單可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由於他們的生活經驗太少,要想透徹還是有難度的,所以,在導學過程中,我不是急着讓孩子們去文中找答案,而是讓他們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在小組裏說一說、讀一讀、議一議、辯一辯,達到合作探究答案、學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使他們明白只要互相交流就會有收穫,自己很能幹能解答同伴的問題,從而樹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有提問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2

在前兩週的組內教研課上,我講了一節語文課,題目是《好日子》。《好日子》這一課以三隻老鼠春天播種,秋天收穫爲線索,寫出了它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在勞動過程中體會到了勞動的幸福和創造的快樂,告訴我們只有靠勞動才能過上好日子,只有靠智慧生活纔會更美好。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要求,愛護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教學時,通過設問“三隻老鼠的好日子是什麼樣的?它們是怎樣過上好日子的?”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結合圖片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雙向互動。

本節課是我這學期以來上的比較舒服的一節課,也是學生們感到非常輕鬆樂學的一節課。課雖然結束了,但留給我的思考還沒有結束。認真反思本課的教學,我個人認爲有成功之處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成功之處

( 一)運用多種方法識字,突出了識字教學的重點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瞭解之後,結合課文引出生字。在識字的過程中,運用了多種識字方法,不僅關注了漢字的音和形,更關注了字義的教學,更好的.突出了識字教學的重點。學生們識字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輕鬆愉悅。

(二)、注重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字詞訓練紮實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理解課文時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不斷探索,從而體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讓學生通過找一找、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等語文實踐活動,理解課文內容。學生通過這些活動,體會到了小老鼠的辛勤勞動,感受到了只有勞動才能過上好日子。我也通過這些活動,滲透了閱讀方法的教學。在教學中我還出示了實物的花和各種瓜的圖片激發學生讀文的興趣。從看圖到讀文,從中讓學生理解、體會小老鼠的勤勞。他們由此深深地感悟到只有辛勤地付出與勞動才能創造出這樣的“好日子”。學習課文之後,我又進行了及時的字詞檢測和訓練,在檢測的過程中適時點撥,有效地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二、不足之處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雖然在備課時想的挺全面,但是課堂上的實施總會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本節課課堂上學生都比較活躍,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但是當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我的評價形式比較單一,激勵性的語言用的也比較少,所以沒有充分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努力改變這種狀況,讓我的評價更有針對性和激勵性,也讓我的課堂教學更富有活力。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3

一篇課文的容量畢竟是有限的,光憑課堂上的時間、教材上的內容是無法滿足我們對知識的渴求的。在課前我就佈置學生去閱讀課外書中對火星的介紹,在學習完這篇課文之後,我就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自己對火星的認識。學生們準備得還是比較充分的,有的介紹了火星上的山脈——比珠穆朗瑪峯高三倍的奧林匹斯山脈,有的介紹了火星上的氣溫——和“火星”這個名字給人的感覺正好相反,火星上的溫度極低,最低達到零下123攝氏度……

通過相互交流介紹,我讓學生明白,經過課外閱讀能夠了解到好多平時不知道的知識,如果只看語文書,而不看課外書,那我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課外書,同樣是學習語文,就如我們語文書開頭的“習慣篇”中所講的那樣——多種渠道學語文。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

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有沒有反思過去的文章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五年級數學教學隨筆(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

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爲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語文教學反思以下幾點:

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爲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四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着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野”在中指什麼意思?2、是從幾方面來寫這種“野”的?3、是怎樣寫出這種“野”的?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踊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語文論文庫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瞭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彙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祕。

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法指導

1、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小學一年級教學反思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學習小組爲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2、交還自主權,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爲本,爲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的方法。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轉換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靈感、激情和思想,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爲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學生創新的潛質也可以發揮了。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菸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導學生揣摩抓住外寫畫人物的方法。

(一)在教學上我努力探索“任務驅動”教學法,並堅持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實施。 “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教師或者學生根據教學要求提出“任務”,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爲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自己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然後進行具體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完成相應的“任務”。“任務驅動”主要結構是:呈現任務——明確任務——完成任務——任務評價。說實話,我雖然這幾年一直是這麼上略讀課文的',但還是在這堂課下課後才聽到吳老師說到“任務驅動”這個詞。回家後,我馬上上網查,才知道這就是“任務驅動”。這兩年我一直比較關注略讀課文的教學,因爲兩年前一次異常失敗的略讀課讓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種信息積累的過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話“能常規的就常規,能不變的就不變”。當聽到這句話時,我感覺眼前的雲霧一下就撥開了。教學本身是一件很“單”事,何必搞的那麼繁瑣呢?略讀課文前面都有學習提示的,這都是編者精心安排的

(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透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後,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爲。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 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5

一年來,經過不斷的培訓學習和鑽研摸索,我對靈動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日常教學生活中一邊實踐,一邊改進,也經常與組內教師交流探討,相互學習。我們積極進行小組建設,加強對學生的培訓。每天總會出現這樣那樣不同的情形。預期的內容講不完是常有的事,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如意也是常有的事情。小組交流時那些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明顯佔有優勢,而那些不善表達的同學只是被動的.聽,甚至在嘈雜的討論聲中一無所獲。在彙報時這些同學幾乎成了擺設。一開始輪到他們組彙報時,這些同學自動放棄機會不參與。後來規定必須全員參與時,他們只是完成讀題,讀指定的段落這些任務。在質疑補充環節中,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知識層次還達不到要求,所以一方面質疑補充的深度不夠,另一方面被質疑方缺乏判斷的能力,不能正確的反駁,甚至別人說錯了,也不能堅守自己的意見,還笑容滿面的對質疑者說:謝謝你,我接受你的意見。在靈動課堂開展的過程中,各式各樣的困惑、矛盾不斷出現,各種的牢騷、抱怨也經常出現,這樣的課堂模式到底適不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生,內心充滿了困惑。每日總在不斷的反思、改進。再反思、再改進,希望有朝一日孩子們能達到靈動課堂的效果。我的內心充滿了期待。

十月的一天,要講的課文是《爬天都峯》。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課前我已經佈置了預習。一開課,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經過昨天的預習,這篇課文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問題一出,孩子們積極發言。一個孩子說:“我覺得天都峯很高。”剛說到這裏,幾個孩子就爭着舉手要告訴大家他是從那句話看出來的。一個孩子說:“我是從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這句話看出來的。”另一個立即要求補充,“老師,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這句也能看出來。”“老師,除了這幾句,我還從真叫人發顫感受到了山高。還有人不服氣,接着說:課文中小姑娘問老爺爺的一句話也能看出來。”當這個孩子提出:請大家把書翻到第十頁,跟我讀這句話:“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峯?”時。其餘同學立即表示贊同。聽着孩子們的回答,看着他們身上所透射出來的自信,我的內心有一絲欣慰,這不正是我們的課堂所要的嗎?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6

小學階段是學生處於啓蒙教育階段,也是學生開始接受學習系統的科學知識的主要性階段。在小學中語文教學主要是識字教學,然而小學階段中識字是爲了小學生閱讀做起點和基點的,並且識字教學階段也是全部語文能力的根基。然而由於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等諸因素的存在,小學語文教學,應體現“以教爲主”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知識,並通過反覆訓練使學生達到獲取知識能力和培養能力的目的。在小學中年級中尤其應該注意對學生方法的引導,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逐步提高學生的獨立性。

一、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我一直覺得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夠好,通過自己的不斷反思發現,好的學習方法是引導學生入門的嚮導。一些學生每天勤苦讀書而收效卻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學習的方法不得當。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就非常重視對方法作用的引導,他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教師就應該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語文的方法,讓學生知道該什麼、怎麼去學。學習語文的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無論何種方法的學習都應該努力做到眼看(眼到)、腦思(心到)、手寫(手到)。譬如“比較法”和“重點突破法”。

比較是思維過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通過作比較,可以區別對象之間的相同點和相不同點,本質特徵和非本質特徵,以達到正確的認識事物的目的。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去作比較。如多音字進行分析字義比較法。瞭解其正確讀音和字義。比較體會句子怎樣用詞準確、生動形象。

學習重點的突破法。對課文裏存在的含義深奧且不易理解的詞句,常常會使學生記憶卡殼。這就要讓教師採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導學生熟讀精思,花些時間和力氣去弄懂,並反覆體會不理解的詞句促進記憶。如《爬山虎》等一些課文要背誦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這種方法。對學生理解和背誦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抓好手中的教材去學習

在教學課後中我不斷去研究教材、發現教材並在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二、輔以基本知識。”中明白要想真正讓學生學好教材就必須從教材抓起。

在班裏爲數不少的學生都對學習語文學習缺乏信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先的語文的“基本功”太差,所學的知識猶如過眼煙雲。針對這樣一中情況來說,要想讓學生系統地學生就必須抓好、掌握基礎知識。如何抓好並掌握基礎知識呢?

1.拼音文字過關,積累大量詞彙;

2.詞句理解過關,準確表情達意;

3. 朗讀背誦過關,發展記憶能力;4.基本寫作過關,掌握寫作要領。

只有這樣對所學的基本知識抓牢並過關,學生才能“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才能長久地保持學習的動力和信心。如發現“學困生”完成得較好時,一定要及時給予鼓勵,以此來達到增強其自信心效果,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堅持以閱讀爲本

我發現要想學好學問也要多抓學生的.閱讀,尤其是課文中的閱讀尤爲重要,那如何抓住閱讀內容就需要以教材爲主要:

1、重“句段”貫“全文”。根據單元的知識要點,確立自己的教學目標。在分析課文時,要把精力放在體現知識要點的幾個段落學習的基礎上。整體去感受課文內容,針對課文中的語言去品味及感悟。如第一單元的教學,知識點確定爲“感受自然之美”,講授時就圍繞自然之美來寫的,分析其寫法,就是引導學生可以推薦一個自己認爲好的地方給大家,能說明自己的理由感受到大自然之美。

2、重“講讀”促“自讀”。對於不同類型課文的學習,多采用以講讀促自讀的教法。在學生熟讀的情況下對課文進行講讀,而講讀的課文則從課文各個方面對重點段落進行剖析,讓學生學會方法且能把講讀中的知識遷移到自讀課文當中來、這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訓練課,對所學“知識點”的鞏固,也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

四、加強學習強化基礎訓練

課後反思中我得到一定啓示就是不僅抓好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習還要對學生基礎訓練也是很重要的要想抓住學生練習首先要“從訓練學生學習一定方法突破”的原則,強化了練習。教材課文後的習題爲基礎練習題;其次一個單元冊後的多項練習、綜合閱讀練習也要強化訓練。這樣有效的訓練及相互聯繫又可以讓學生起到螺旋上升的效果。其中每篇課文中的課文後題可作爲一項作業,根據不同類型課文對學生進行強化練習。其中講讀例文的練習以記憶性練習爲主;鞏固例文的練習以理解性、鞏固性練習爲主;自學例文的練習以運用性練習爲主,滲透創造性練習內容。

通過自己不斷總結與反思我相信這對學生系統的指導學生能很快並有效的掌握牢固語文知識並能幫助學生有效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7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陶罐和鐵罐》課後教學反思教後感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趙小利

在《陶罐和鐵罐》一課中,我針對“抓提示語指導學生讀出對話的語氣”這一研究主題,採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

1、利用插圖理解“傲慢”一詞的意思,與“謙虛”做對比。課上學生理解比較到位,但讀的火候不夠,下次我想改進爲觀察後模仿鐵罐的表情,幫學生打開局面,烘托氣氛,免得學生放不開,不好意思帶着語氣讀。

2、通過工具書理解詞義,我把字典中對“輕蔑”的解釋原樣呈現給學生,此處理解比較到位,學生能讀出瞧不起的感覺。

3、替換詞語感受“惱怒”中暗含的蠻不講理,表現出鐵罐一心用自己的長處和陶罐的短處相比。在一些老師的教案設計中,我發現這個環節他們會出現重複,“先問惱怒什麼意思,讓學生換個詞,後來又問爲什麼惱怒用的好”,浪費了時間。並且,此處幾經引導學生都沒有把鐵罐的惱羞成怒讀出來,於是我講解“惱羞成怒”一詞,並板書“羞”,點出鐵罐的無理取鬧,接着範讀這句話。因爲我知道有幾個孩子能讀好,可“住嘴”一讀出語氣,他們就怕別人笑,果然在我先讀後,就有學生恰到好處的模仿我讀出了鐵罐不講理,惱怒的樣子。於是我馬上表揚他,和大家一起爲他鼓掌,局面一下子打開了,學生都放開了自己的拘束。

4、引導學生關注提示語。到第四組對話,部分學生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尋找提示語了,但這一組恰恰沒有。於是,我加入了提示語的填空,並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本身的`內容和標點符號。學生以前積累過一些描寫生氣的詞語,並淺層瞭解它們的意思,如:怒氣衝衝、怒髮衝冠、氣急敗壞等,這時,他們遷移了以往積累的詞語,並最終選擇了“氣急敗壞”這個比較恰當的詞。

通過四組對話的朗讀指導,此時學生已經關注到了提示語的作用,我就出示了填空,再次幫學生印證他們的想法。後來便水道渠成地由學生自己總結出了抓提示語中神態描寫的方法。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8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爲秋雨,實際上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全文語句優美,情感濃烈,將秋天衆多的景物巧妙地串連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課前,我讓學生觀察身邊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圖畫,增加對秋天的感性認識。課中主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爲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將收集到的資料(黃黃的銀杏樹、火紅的楓葉、金黃的田野)展示在學生面前,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火花,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一種“樂之者”的美好學習境界,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細細品位。

我認爲這節課,較成功之處一是複習導入比較巧妙。如鞏固生字詞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並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爲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複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天的小詩。然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髮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當然這堂課還有不少遺憾:一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時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讓學生自學,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沒有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它的妙用,從而更加體會句子的優美。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說說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後來沒有拓展開。

總之,備課時總覺得已考慮全面,課後卻總是留下諸多遺憾, 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放開手來,相信學生能行,這樣的課堂纔是活的。只能有待於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9

在教學《獅子和鹿》這篇閱讀課文時,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通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從而懂得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階段的朗讀目標而採取不同朗讀教學策略。第一次朗讀目標設定爲“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於是,我通過齊讀的方式,在讀當中發現不正確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板書到黑板上,在齊讀後,馬上對這些字詞進行正音,並讓學生把正確讀音標到書本上。然後,進行第二次的朗讀——自由朗讀。第二次朗讀的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第三次朗讀,是重點句段的品讀,此次朗讀的目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所以,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瞭解課文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除了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外,在主要內容的把握上,還通過主要內容填空、根據有條理的主要內容初步接觸劃分意義段等方法,理清課文的條理,從而爲品讀課文奠定基礎。在理解鹿對角、腿態度變化的原因上,我讓學生自主發現、自己找出能夠體現鹿對角、腿態度的重點句段,然後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從讀中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至於道理的把握,在整篇課文完結的時候,我編寫了一個後續的故事,利用這個後續的故事,讓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在教師的點撥下,悟出課文所蘊涵的道理。

我認爲,《獅子和鹿》這篇課文的教學,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第一,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

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鹿討厭自己的腿的時候,讓學生一邊做動作“噘嘴”“皺眉”,一邊抱怨,這個環節太羅嗦,先全班讀、再個別讀、再指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讀、指名錶演、再全班齊讀。一個句子就足足花費了5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後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於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續寫以後,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第二,引導和指令語言未能切合學生水平。

在點明朗讀要求的時候,我只是說“請同學們讀出緊急的`氣氛”。這就忽略了三年級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他們不能理解“緊急的氣氛”應該怎麼讀。經過思考,我認爲,指令一定要包含引導,如果在下達指令的時候,再加上引導“你們覺得很着急的時候說話的速度會怎麼樣?語調會怎麼樣?”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讀出“緊急的氣氛”,並且在以後的課文中,如果再遇到類似狀況,他們就自然理解應該如何讀了。

第三,教態不夠自然。

由於個人習慣和緊張兩個原因,上課的時候我總是不停地走來走去,這種情況必須儘量控制、減少。因爲學生的目光總是會跟隨着老師,老師如果不停地走動的話,會影響學生精神的集中。

最後,語調和語速問題。

語速偏慢是我一直存在的問題.另外,語調起伏不大,缺乏抑揚頓挫,這樣學生會很容易覺得沉悶和疲累。在不同的環節、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課文、語段用不同的語調,整節課堂會生色不少。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教學基本功上還有十分多的改進空間。希望以後能夠逐步提高教學水平,實現有效的教學。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0

教材分析

《我喜歡》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文章語句優美,每一段開頭都用“我喜歡”三個字領起下文,使12個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散文句式工整、語言精美,情感貫通全文,給人以結構美;散文語言優美動聽,讀起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給人音樂的美感。使人很容易進入語境中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心情感。本篇文章的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詩一般清新的語言,向我們敞開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歡的景物與事物,並說明喜歡的理由,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豁達、獨特、樂觀的人生態度。

學生狀況分析

本年級學生是第一批使用北師大版教材的學生,思維活躍,勇於展現自我,具有很強的自主識字和閱讀能力,並能夠發揚互相合作的精神。尤其在詩歌朗誦方面具有很強的表現慾望。學習本文,應抓住學生這一能力,採取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讀,從而體味本篇散文語言的細膩與精美。

教學目標

1.獨立識、寫字8個,讀準字音,記熟字形,在語境中理解詞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獨特情感。

3.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自然、對事物、對生活獨特的感受與理解,培養審美與欣賞能力,並仿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獨特感受。

2.仿寫課文,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相信在你們多彩的童年裏一定有許多喜歡的事物吧!說一說你都喜歡什麼呢?

二、逐層讀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讀通讀順課文。

2.快速讀文,思考:從文章整體結構上能發現什麼?

3.彙報。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線索是什麼?每個自然段有什麼共同點?

(2)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抒寫自己喜歡的情懷的?(先寫喜歡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寫喜歡自然景物,最後寫對社會生活的喜愛

三、再讀文章,體味情感

1.帶着自己的發現默讀課文,並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標出,作批註。

2.彙報交流。師相機作指導,並指導感情讀,體會作者所喜歡的事物、景物以及喜歡他們的獨特情感。

(1)學生彙報1—4段:

引導學生談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與感受。

師:四季就像四位天使,每年都會如約而至,來到人間與我們相會,她們給我們帶來了生機與希望,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我們的作者在感受着四季的同時,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得那麼獨特,讓人越讀越愛讀……

指名讀文,評價。

師作進一步引導:聽着大家詩一般的朗讀,我彷彿乘着理想的航船行駛在四季的原野上,心情那麼舒暢,感覺那麼優美。

生閉眼,師配樂讀這一部分,將作者所要表達的獨特感受內化到學生心裏。

生配樂讀。

師小結:作者筆下的四季是多麼美妙的自然景觀,課文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氣息,讀一讀。

(2)學生彙報第8自然段:

“我喜歡的另一種花”是指什麼?爲什麼?

“我喜歡讀信”的原因是什麼?從“淚光”二字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師:一聲問候、一個笑臉就能使寒冷的早晨變得溫暖,看來,我生活的這個社會多麼需要人與人之間彼此的理解與關愛。

生感情讀第8自然段。

師:除了這裏能表達作者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之外,文章還有些段落讚美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情、真情、親情。

感情自由練讀。

(3)重點體會第10自然段:

出示此段,生讀。

師:從這段話中能體會出什麼?聯繫自己的閱讀體會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小組交流。

師:字裏行間都透射着作者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帶着你現在的感受再讀此段。

讀完生質疑:省略號?

(4)師:省略號一般都在一句話後出現,省略相關內容,但這篇文章中的省略號卻另起一段,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這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小組交流、彙報。

師小結並做進一步引導:對,省略號省去了很多社會與人生美好的事物、景物,在作者眼裏,我們的社會處處都洋溢着和諧與美麗,作者把自己對我們這個社會的獨特情感深切地體現在了“我喜歡”中,並且是深深的喜歡。

讀好最後一段話,體會“深深、喜歡”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配樂讀文,昇華情感

1.自由練習讀文。

2.學生配樂展示朗讀自己最想讀的部分。

3.師配樂讀其中一部分,激發更多學生配樂朗讀課文的慾望。

4.鼓勵學生加動作讀文,抒發情感。

五、仿寫延伸,激發寫作興趣

師:同學們,作者彷彿是在用一支支彩色的畫筆,爲我們描繪着一幅幅畫面。而這些畫面組合在一起,又像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卷色彩絢麗、生動形象的人生畫卷,構成了畫面美。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相信有很多的“我喜歡”也已經深深地印在了你的心裏,請大家發揮自己獨特的想象,仿寫課文,用語言文字來抒發你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1

今天我執教了《我們贏了》一課。本課是在學生一年級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進一步來學習認識鐘面上的時、分。現談談我這節課的教學環節與課後反思:

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習慾望

這節課我先進行復習鋪墊,出示了整時、半時、快幾時了、剛過幾時的時刻讓學生認讀,然後再向學生撥出中國北京申奧成功的時刻,問:你會讀它嗎?當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說“不會”、“不知道”或是學生讀錯時,我就藉此契機說:好,同學們,像這樣的時刻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設置此懸念,以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操作體驗,培養學生能力

這節課我通過讓學生自已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撥一撥”“寫一寫”等操作活動,觀察認識鐘面,瞭解了“時”、“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會讀寫時間,讓學生面對數學問題能夠比較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三、合作交流,培養合作精神

這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同桌及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機會,在認識鐘面,讓學生觀察發現什麼,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探討時分的關係及幾時幾分的讀法,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討論,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合作精神。四、應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鞏固訓練我設置了明明一天的作息安排、找朋友、“我撥你說”同桌遊戲,較好地體現了數學就在同學們身邊,生活處處皆數學。啓發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並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對於一些問題的設置留有太大的空間,導致有些學生胡亂回答;

2、在探求時分的關係及認讀鐘面上的時間雖然我用了大部分的時間,但有一部分學生還掌握不好,雖然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鐘面,但有的已經遺忘,造成教學上的困難。

3、整個課堂時間的把握也稍有點欠缺,在探討時針和分針是怎樣表示時間的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時花得時間過長,導致後面的練習環節有點匆促。

4、沒能全面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更多的是對積極舉手的學生的關注。

以上是本人在這節課後的所感所想,總之,面對新課改,我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今後,我會積極鑽研,努力探索,自我更新、加強學習,並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2

《爬天都峯》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樣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天都峯位於我國安徽省黃山風景區內,是最爲雄偉壯麗的一座山峯,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對天都峯有直觀的印象、真實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決的問題。針對課文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良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慾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課文插圖,讓欣賞這裏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發起極大的學習興趣,爲接下來的語言文字學習做好鋪墊。

激趣導入之後,應該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從總體上作以把握。初讀課文是必不可少的.。讀後讓學生自己交流初讀情況,說說課文寫了些什麼,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之後,老師梳理這些問題,確定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即讀懂爸爸最後說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體感知,導讀體會

在這一部分教學裏,以讀爲主,以讀代講。老師講得再好,沒有學生全身心投入去邊體會邊讀好。以多種形式讀,個人讀、小組讀、小夥伴合作讀、齊讀等。先讀感受黃山的雄偉,天都峯的險峻。通過讀書,學生就能夠體會到:擺在小作者面前的難題就是他即將要爬的天都峯原來是這麼的高,這麼陡,這是需要一定的勇氣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所以說,語文課就是學習閱讀、享受閱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

三、合作交流,突破重(難)點

語文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應該爲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我們語文課應該擔負的責任。因此,就需要動手操作,去查找資料,去和小夥伴探討一番。我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小組長應該發揮作用,總結、歸納大家的觀點、意見,指派有誰來發言。這個時候,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作爲老師,我只是提供了這麼一個機會,打開了一扇窗戶。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3

《我是什麼》是一篇科學短文。這篇課文以環境保護爲題材,寫了小作者看到生活中的污染而產生的美好願望。全詩用兒童的語言表達兒童的內心感受。根據本文的特點,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朗讀感悟上。文章用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通過擬人的手法形象的介紹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態、變化以及與人類生活的利害關係。課文內容貼近生活,語言生動形象,結構新穎,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文中角色(小雪花、小雨點、小冰雹、小云朵),把自己當作是那個角色,能讓學生自然而然的走進文本,融入文本,爲更好的學習本文作好準備。讓後我把課文分爲三個版塊:生字王國、遊樂王國、故事王國。在生字王國中我帶着學生複習生字,練習組詞,回顧上節課生字詞的學習情況。第二個版塊遊樂王國中我先讓學生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後用筆畫出描寫自己的句子。這樣學生在彙報交流時發言就有針對性。

在學習課文中,第二三段是重點段,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自己的.句子(雨、冰雹、雪的),再讓學生自己介紹自己,讀出這些句子。學生本身帶着角色進入課文,這樣設計,學生學習起來更感興趣,更樂意學。學習語文,只有學生和老師共同走入文本,學生有興趣的去學,才能學好文本,掌握知識。理解第二段中的三個動詞:打、飄、落是掌握雨、雪、冰雹落到地面的關鍵詞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幾個詞,我把他們拿出來,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把這些詞和雨、雪、冰雹組合在一起,並講講自己爲什麼這樣組合?然後,讓學生加動作把這幾個動詞表示出來,進一步理解這三個動詞的含義。課文的第三段,是描寫水的存在的的。我讓學生先找一找水到哪裏去了,在那裏幹什麼?再展開想象體會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在文中的含義,通過動作朗讀,從而理解水在不同地方的流動速度的也是不同的。課文第四段中我讓學生聯繫實際說說溫和的水和暴躁的水在本文中的含義,在結合水作的好事和壞事中明確人們爲了管住水都採取了哪些辦法。最後,在故事王國中,通過讓學生看圖編故事,拓展延伸水的其他形態的變化,更深入的瞭解水,使所學的知識更加完整,準確。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4

如何營造一個師生互動的課堂,使教師和學生成爲學習的夥伴,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教師研究的一個問題。今天,在這個教學片斷裏,我發現了您思考的答案。您能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向孩子暢開心扉說歉意,這既是新課程理念的實踐化,又體現了您對孩子的愛心和承認錯誤的勇氣。在您的真誠愧疚後,學生也情不自禁地暢談自己的不足,並且還談了自己的改進想法,這是觸動他們靈魂的一堂課。謝謝!

隨便拿起一本新課程的語文課本翻翻,你會發現,課本越來越精美了。不是嗎,幾乎每一課都有一兩幅細緻傳神的插圖。這無疑更符合時代特徵,也是教學新理念的一種體現。那麼,教師應如何利用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呢?

《清澈的湖水》這篇課文延續的是第7單元“保護環境”的教學主題,文章中我們跟隨着小潔的目光,能欣賞到寫藍天白雲,碧水青山,跳躍的“青蛙”、展翅的“雄鷹”、賽跑的“龜兔“等句子,這些句子把公園的景色描寫得栩栩如生,美不勝收。景色美與行爲美的和諧是本文的主題,但也正因爲如此,這些寫景的句子被分散在課文的各個段落中,穿插於小潔和小男孩的行爲中,要學生把它們找出來並不容易。

如果能把這些句子找出來好好體會,則能和後面小孩扔香蕉皮後的`景色有一個明顯的對比,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我在教學時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契領,引導學生仔細看圖,首先用自己的話說說在圖上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再請學生自讀課文的1~3自然段,到課文中找到描寫圖上美景的句子。

學生看了圖後,有的找到了“一隻遊船在湖面上行駛……長長的波紋。”有的找到了“湖水像一面鏡子,……變幻的山巒。”還有的找到了“看,那邊的山石像一隻正要跳起的青蛙……正在賽跑呢!”在插圖的幫助下,1~3自然段中寫景的句子都被孩子們一一找了出來。

圖文結合,圍繞着圖,學生再來品析這些句子,內容相對集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特別是其中的一句比喻句,我聯繫圖再讓學生到圖中找找哪一塊石頭像青蛙,哪一塊石頭像雄鷹,學生熱情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不用多指導,學生自己體會到了比喻句的作用。

由於結合圖賞析了這些寫景的句子,第二課時中再讓學生體會香蕉皮扔下去後環境變得不美,學生的感受也就格外分明。再如《秋天的圖畫》一課,語句優美,我們也可以結合插圖來展開教學,通過看圖更容易體會文中比喻的精妙。

總之,課文插圖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小視。合理地利用這些美麗的圖畫會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美麗。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5

教完了《xxx爺爺植樹》這篇課文,反思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爲自己能夠以學生爲主體,比較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 歌曲引入,瞭解人物,創設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讓學生說說歌曲中的`老人是誰,讓學生了解多少就說多少。

2、讓學生讀着課文,清晰地感覺xxx爺爺用行動實踐着他說的話,你看,81歲高齡的他“額頭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那份認真,那份執着,讓人感到不僅僅是在栽樹,而是在播下一個心願,在精心地描繪美好的未來。

二 讓學生抓關鍵詞句進行品讀

1、我們一起來讀“只見他手握鐵鍬,興致勃勃地挖着樹坑,額頭上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讓學生抓住“興致勃勃”“ 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進行理解和體會,讓學生說說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麼。

2、“他站在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說:“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讓學生抓住“仔細”“ 連聲”等詞進行品讀,這樣學生不但瞭解文中的內容,還走進了萬象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處

這篇課文難度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探索不夠深入,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徹,我將它做爲一個新的起點,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