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範文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範文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範文1

《唯一的聽衆》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文章通過對老人的語言,神態的變化表現了一位知名的音樂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幫助,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課前的預設是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主要設計一個問題來學習“文中的老教授哪裏讓你感動?”讓學生抓住描寫老教授的語言、神態的重點詞句來理解。希望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把學生推向一個更高的思考空間,體會老教授的良苦用心。最後達成共識:欣賞和鼓勵是“我”刻苦練琴的巨大精神力量。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雖然能夠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老師對文本的挖掘還是不夠深入,給學生討論、思考的時間太少。也許正是因爲理解、體會不到位,使得學生在理解老人神態“那平靜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時,顯得膚淺、空洞。

課後我再次試着這樣去處理教材:

第一次讀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文中老婦人的身份。第二次品讀課文,讓學生了解老婦人隱瞞真實身份的用意。第三次研讀,自己最感動的句子,說說體會。老師相機出示一些重點句子,進行品讀。希望能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把學生推向一個更高的思考空間,體會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範文2

《唯一的聽衆》講述的是一個被家人稱作是音樂白癡的人,雖極大打擊了他的自尊心,但是並沒有泯滅他對小提琴的愛好。他躲到樹林裏練習拉琴,幸運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稱是聾人的老婦人,給予了無私的真誠的鼓勵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顧慮,重拾了自信,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最終成爲一個真正的小提琴手。

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孩子們都很感興趣,而且這個善意而美麗的語言,也感動了每一位學生。

在教學時,我抓住了文中的兩條線索展開教學,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

教學時,我還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反覆誦讀,配上優美的音樂,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及其內涵。

本篇課文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課文內容的理解,可減少時間,如在學習老人的三次語言時,不必斟詞酌句地去理解,課堂上,不必拘泥於課文內容的理解,應讓學生在課堂中領悟、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讀中悟寫。再者強化篇的訓練,讓學生從文章的整體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讓學生戀上”語文味”。

通過教學,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作爲一位語文教師應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特別是作爲六年級的語文老師,工作之餘,讀書、學習,積澱、提升自己的語文學養,顯得尤爲重要。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範文3

核心提示:《唯一的聽衆》這篇文章通過對老人的語言,神態的描寫,表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樂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幫助,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課文以兩條主線展開情節,以老教授爲主,“我”的變化爲輔...

《唯一的聽衆》這篇文章通過對老人的語言,神態的描寫,表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樂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幫助,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課文以兩條主線展開情節,以老教授爲主,“我”的變化爲輔。本文的重點是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的語言和神情的語句,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進而體會老教授對主人公無私的關愛和主人公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據這一重點,在深入學習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老教授的語言、動作、神態,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課上,不僅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老教授對“我”的關愛、鼓勵和幫助,還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老教授那詩一般的語言,使語文課重語言感悟的同時,又注意語言的表達,語文課上充滿語文味。通過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被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動,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但在教學過程中,對有的句子如“那沙沙的足音,有如悠悠的小令”品悟不夠,學生沒能體會到當時作者找到一處練琴的好景緻而興奮的心情。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範文4

《唯一的聽衆》是新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單元的主題就是感悟真情,唱響心靈之歌。而這篇文章正是通過一位音樂老教授裝聾對青年小提琴手進行鼓勵、幫助從而使青年人獲得成功來歌頌人間真情的。在教學時我採用啓發式教學模式,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讀中感悟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教學之後感受頗多,縱觀整節課有以下幾方面可談:

一、本節課較爲成功之處。

1、音樂導入揭示課題、質疑,這一形式比較親切自然。

一節課的導入是非常關鍵的,它關係到學生是否能很好的進入學習狀態開始新的學習。根據課題的特點,我採用音樂導入的方式,讓學生比較自然的進入課堂,由學生是聽衆而引出課題。由學生對課題質疑,一方面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生的主動學習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通過質疑課題來進行閱讀的方法訓練。

2、教學設計重點突出,目標落實比較到位。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因此,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默讀課文采用圈點勾畫的方式自主學習作批註,而後小組交流學習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婦人的語言進行深入品讀,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學習老婦人在什麼情況下講的'這些話,引導學生抓住老婦人講話的內容再聯繫課文內容揣摩老婦人爲什麼講這些話,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體會“我”聽了老人的話以後又有何心理變化及行爲變化,從而感悟老婦人使用與衆不同的方式來幫助我、鼓勵我、使我重樹自信心。進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3、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內化情感。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自始至終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注重在讀中感悟,範讀、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這六種朗讀形式交替使用,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於打開思路;齊讀增強氣勢;配樂讀渲染氣氛;示範讀指明方向等等。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最後的部分,全班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這種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既給了語文閱讀宣泄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4、將寫作教學貫穿於課堂,注重寫作方法的指導。

教學中組織學生自由讀首尾兩自然段,思考在寫作手法上有什麼特點,使學生明確對比的寫法,師生合作的引讀法又讓學生體會到了對比寫法的作用。在學習第2自然段時重點賞析第二句,學習借景抒情寫作手法。教師用課件播放優美靈動的背景音樂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學生輕輕地閉上眼睛欣賞。同時,教師通過音調的變化有感情讀(這“林子裏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支悠悠的小令。” )學生感受到輕鬆愉悅,這時告訴學生這就“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充分表達了“我”暗自竊喜的心情,並鼓勵同學們以後寫作多多使用。學以致用,將寫作教學貫穿於課堂,貫穿於閱讀,貫穿於體驗。

二、本節課不足之處。

1、在整體感知,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教師只是提問“唯一的聽衆”在課文中是指誰?沒有很好的深入引導學生質疑,教師應該把問題抓住,順勢引出“唯一的聽衆對我有什麼影響呢?”這樣就使下面的教學流程更加自然順暢。

2、整節課,儘管採用的是較新的教學模式,但主流仍是師生的對話。我現在追求的課堂是學生與學生的交流、評價(互動),必要的時候,我再出場。要想實現這樣的課堂,有待我和孩子們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尋路。

3、課堂上的捆綁式評價語太少。我時時告自己,不要吝嗇自己的評價,也不要讓學生吝嗇他對同伴的評價,但實施起來,就出現了問題。

三、引發的思考。

1、針對這節課而言,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合理嗎?應不應該把老人的語言、神態與我的心理變化放到一節課上來解決,今天的課堂告訴我這樣顯然是內容太多了,但不放到一堂課上就感覺不是一個整體。或者是把表達方法的落實與訓練放到第三課時來完成可以嗎?好不好?

2、第二課時都應該幹些什麼?高效課堂應高在哪?

3、通過上課感覺出來學生不會閱讀文本,不會分析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係,老師提出問題不知從何入手來解決,沒有任何方法。這一現狀正是導致學生閱讀水平低下、作文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在想我的語文課該怎樣上,每一節課都該給學生些什麼?

4、教師的基本功對於上好一節語文課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細節的處理,導語的設計、過渡語的銜接、階段的小結等等。因此我還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多讀書,多學習,博採衆長。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範文5

我所執教的是人教版六(上)冊小學語文《唯一的聽衆》,它是一篇新入選的文章,課文寫了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爲一名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的幫助。

接到學校給我的上課任務時,我的心是七上八下的,一是對教材熟悉不夠,不用說新教材的六年級,就是老教材的六年級也沒接觸過,一直在一、二、三年段循環,造成在教材的理解上產生了斷層,這樣的斷層是不可能靠短時間的學習補上來的;二是對學生不瞭解,六年級的學生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文本理解能力?什麼是學生能夠自己感悟的?什麼是需要老師適當的引導的?什麼又可以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拓展延伸?這些是最基本的問題我都不能明白,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總是把握不好,兩次試教下來,效果一點都不好,我覺得自己就像課文裏那位小夥子,沮喪到了極點,甚至想到了放棄,但是半途而廢畢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也不是符合我的性格,於是就一次一次的試教,雖然每次都像愛因斯坦小時候做板凳一樣,感覺總是很糟糕,但是憑着那股“屢敗屢戰”的精神,在不知不覺間也還是有點進步了。 都說教學是門藝術,看來我缺少這方面的藝術細胞,回顧自己的課堂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教學設計缺少大局的理念,所提的問題缺少深度。

好的問題總是能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而我的問題提出較細碎,這就造成了問答式的課堂模式,學生的理解和感悟缺少自我的觀點,常常是老師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沈大安老師說“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需要深入和獨到,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面對的是6—12歲的兒童,他們有自己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不能把成人的認識強加給孩子,或牽引着他們向前”,我的課堂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眼中沒有學生,只有課件和教案,不會俯下身看學生。因此當我再度回學校上課的時候,我總是不忘提醒自己和學生互動的真實性,學會去關注學生學習反饋,看看學生到底需要教師提供什麼服務,把自己定位在服務員的角色上。

二、朗讀品讀缺少層次和有效地引導,有時只是爲了讀而讀,而且讀的方式單一,沒有層次,朗讀中缺乏個性的評價。

都說詞不離句,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並沒有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悟回讀句子,雖然個人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處理上總缺乏藝術和技巧。

三、課堂節奏過於快,總想着自己的教案,而不善於捕捉學生的感悟,抓着課堂的生成爲自己的教學服務,這也足以說明自己在課堂上缺乏應有的教學機智。

這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還存在很多很多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的存在並非一朝一夕的結果,它反映了我在平時課堂中的弊病,我在反思這堂課的同時,更在反思的自己的課堂,都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正是因爲我“臺下”的功夫沒練好,所以“上臺”時,就漏洞百出,我想,在常態課上下功夫是我今後必須做的功課。

課上得不成功,但是收穫很大,特別是關於略讀教學的,以前總認爲略讀教學等同於選學課文,有時間就上多一點,沒時間就讓學生自己看看。聽了闕老師的評課,才明白略讀的含義,它不是“忽略”的略,而是“精略”的略。略讀課文應該做到精中有略,略中有精,它更多的是一種學習方法的運用,就像闕老師說的是學生學習的訓練場,從這個角度講,略讀教學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更爲重要。由己及人,可能很多老師對略讀教學存在很多的誤解,特別是我們學校,大家課務多,很多高年級的老師都沒來參加活動,因此,我們很必要在學校開展一次略讀課文的專題教研活動,一來是爲了使培訓面更廣,二是爲了使自己對略讀教學有更深刻的教學。

活動雖然結束了,但它留給我們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磨練使人痛苦,更使人成長。教學就像是永無止境的攀登過程,在這個過程也許要付出很多的汗水,但一分耕耘一份收穫,在這個過程我也領略到別人所沒有的那份魅力和那份沉甸甸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