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爲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人們“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諾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無私的幫助。

本文的重點是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語言和神情的語句,展開合理想像,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進而體會老教授對主人公無私的關愛和主人公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仰之情,根據這一重點,在深入學習中,主要抓住這些句子來體會老教授對“我”的鼓勵,教學過程中學生能找到相應的句子,但對於隨着“我”表現不斷變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辭不同,學生體會不到,只傾向留在句子意思上,還有先從語言入手,再從神態入手,缺少整體性把握,縱觀本課閱讀教學,學生髮言面較窄,而且理解老教授當時心裏想的內容顯得單調、空洞。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2

《唯一的聽衆》講述的是一個被家人稱作是音樂白癡的人,雖極大打擊了他的自尊心,但是並沒有泯滅他對小提琴的愛好。他躲到樹林裏練習拉琴,幸運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稱是聾人的老婦人,給予了無私的真誠的鼓勵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顧慮,重拾了自信,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最終成爲一個真正的小提琴手。

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孩子們都很感興趣,而且這個善意而美麗的語言,也感動了每一位學生。

在教學時,我抓住了文中的兩條線索展開教學,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

教學時,我還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反覆誦讀,配上優美的音樂,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及其內涵。

本篇課文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課文內容的理解,可減少時間,如在學習老人的三次語言時,不必斟詞酌句地去理解,課堂上,不必拘泥於課文內容的理解,應讓學生在課堂中領悟、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讀中悟寫。再者強化篇的訓練,讓學生從文章的整體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讓學生戀上”語文味”。

通過教學,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作爲一位語文教師應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特別是作爲六年級的語文老師,工作之餘,讀書、學習,積澱、提升自己的語文學養,顯得尤爲重要。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3

選擇這篇課文,首先是被課文內容所感動。文中的老婦人對青年人的幫助不正是我們這些爲人師者應該學習的教育之道嗎?《唯一的聽衆》講了一位音樂學院的老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故意裝聾對一個琴藝糟糕、差點喪失自信的青年人進行鼓勵、幫助,從而使他成長爲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

這篇文章有兩條線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爲的變化,二是老婦人的語言,通過這兩條線表現出老婦人對“我”的愛護和鼓勵,表達出“我”對老人這與衆不同的幫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在梳理課文內容之後,我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從一個音樂“白癡”成長爲一個小提琴手,是誰創造了這個奇蹟?學生馬上說是老婦人。然後我讓學生找出描寫老婦人言語的句子,想想老人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些話的,“我”聽後又有怎樣的感受?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體會,並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再讓學生思考:除了有特色的語言描寫之外,還有人物的什麼描寫?學生自然說是神態描寫,然後抓住有特色的三次神態描寫,進一步領悟老婦人的品質,讓學生在品讀這幾個句子的同時將“我”的心理變化和行爲的變化穿插其間。其實這是課文的難點,在今天的教學中我覺得學生還是比較積極的,他們能夠聯繫上下文去體會這種平靜的眼神中所包含的意思,第一次那平靜的眼神是鼓勵,第二次平靜的眼神從鼓勵到更多的是讚美,第三次平靜的眼神彷彿是深深的潭水,這眼神中包含着更多的東西,在理解這層含義時需要有前兩次的情感鋪墊,我不斷地啓發學生去發現老人那細微的動作,“手指悄悄打着節奏”等,還有那省略號和我心理的變化,通過這些鋪墊學生讀到文字背後的東西,都有了自己對文本的獨特解讀,這眼神包含着對我的愛、對我的讚美、對我的鼓勵、對我點滴進步的高興、對我的期望……這一句句話從他們的嘴裏迸出,讓我看到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在此時我又順勢進行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髮揮想像,描寫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動:

當我沮喪地想離開小樹林的時候,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說:--------;

當我每天都在小樹林拉琴時,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說:---------;

當我漸漸奏出真正的音樂時,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說:-------

這一練習使學生對老人“平靜”眼神的解讀到達了情感上的再一次提升,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老人“平靜”眼神背後無聲的力量和老人那顆偉大的心。

但是課堂永遠充滿了遺憾,反思課堂,值得商榷、亟須改正的地方也有很多:

1、朗讀形式較少,指導不夠深入。

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語氣不夠到位。

2、感悟不夠。

雖然能夠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夠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爲粗淺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衆”的角色。

3、課堂上語文味的體現。

雖然課堂上,我一直引領學生自主朗讀品悟,並安排了句式轉化的訓練,省略號的補白,小練筆,但是由於課堂容量較大,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寫,只是匆匆說一說過場,這一工具性體現得就不夠了。

課後在 許多老師的點撥幫助下,我更清楚地認識到課文教學中學生實踐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麼樣的課,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學有所獲,學有所長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4

《唯一的聽衆》這篇課文記敘了一個男孩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爲成百上千的觀衆演奏的事。文章語言質樸清新,很有美感,人物的語言,神態和心理活動描寫細膩傳神,是學生學習如何刻畫人物的很好素材。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以研讀老人的語言,眼神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的句子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和鼓勵作爲教學的重點開展教學。上完了這節公開課,聽了市教研員王亞芸老師給我的精闢點評,我對閱讀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反思我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

一,整節課教學思路清晰,能緊扣本單元及本課課後練習中的重點內容展開教學,重視了領悟寫法的指導,課堂學習目標更明確,更有針對性。如在課堂上多次抓住難理解的句子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找出描寫老人語言,神態的句子,學習描寫人物的寫作方法,體會字裏行間所表達的情感等。

二,注重披文入情,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內化情感。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自始至終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通過同桌互讀,師生互讀,評價讀,比賽讀等形式,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促使感知轉化爲深刻的感悟。從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讀書的時間比較充分,達到了預期的讀書效果。

三,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教學中適時滲透了多種語言訓練內容,如引號的用法,轉述句轉換爲引述句,想象說話等,使課堂教學更加紮實有效。

  在這節課中也暴露出了我的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開放性不夠,教師牽引得比較緊。主要體現在整個過程都是老師逐層拋出問題,一步一步領着學生分析理解課文,引導學生先理解老人的三次話語,再理解老人的眼神的含義,每個環節都完全在老師的牽引下完成,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得不好。而且,對於學生能理解的內容如"我"和老人怎樣相識的就不用再講解,要敢於跳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建構,這樣可以節省時間,使課堂更高效。針對這樣的問題,如果再上這節課,我將進行以下的修改:以一個大問題總領全文:這是一位怎樣的老婦人?讓學生主找出有關的語句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彙報時讓學生盡情的表達,我再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出示有關句子和段落重點點撥,進行朗讀指導,體會老教授的關愛和鼓勵是"我"刻苦練琴的巨大精神力量。最後總結寫作方法——語言,神態和心理描寫。這樣的設計更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的幫扶作用也得到體現,學生情感更加容易激發,對於問題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二,板書設計欠嚴謹,沒有體現主要人物。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唯一的聽衆音樂白癡關愛語言鼓勵神態真正的小提琴手沮喪自信這樣的板書讓學生誤以爲課文的主人公是"我",而實際上本課的主人公應該是老教授,因此,這樣的板書是不嚴謹的。根據王老師的建議,板書應做如下的修改:唯一的聽衆關愛老人語言"耳聾"鼓勵我神態白癡沮喪最有聲望的教授小提琴手自信修改後的板書更能體現文章的寫作思路,主要人物的品質得到更好的體現。特級教師孫雙金曾說:"課堂教學要引領學生攀登知識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維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這番話道出了課堂教學的本質和精髓。

我想,每一次的反思就是讓我們老師成爲更出色的引領人,讓學生在攀登"高山"過程中更快更輕鬆。我將不斷反思,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5

《唯一的聽衆》一文表現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在本課的學習中,要讓在學生閱讀文本感受人物的美好心靈基礎上,體會作者通過人物言行、神態等刻畫形象,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課堂導入所創設的情境如若能令學生產生質疑的興趣,那麼這個導入將會爲整節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考主動性埋下伏筆。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導入中引用課文首尾兩段形成一個反差。讓學生明顯感覺到“我”由一個毫無自信的小提琴白癡到一個出色的小提琴手的轉變。從而引入了這個轉變的引導者————唯一的聽衆(切入課題)。在學生的朗讀中,引發學生的思考“讀了文段和課題之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隨而,在學生的提問中,歸納成了本課教學的兩個主要問題“唯一的聽衆她做做什麼事?”“唯一的聽衆是一個怎樣的人”

有了學生的自發的提問,那麼學生在探究答案的過程中也是相對積極多了的。而對第一個問題的解答,在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階段學生就可以掌握的了。不過爲了能夠對人物瞭解得更加的深入些,在接下來的環節中,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人物語言以及神態這兩個方面去入手。這同時又能夠爲解決“唯一的聽衆是一個怎樣的人”做好鋪墊,所謂一舉兩得。

爲了讓學生能更深刻感悟“老教授”的作爲對我產生極大的鼓勵,給予我成功的動力。我在學生深入研讀人物語言、神態的句子前加入了那麼一個片段:在文中找出一組能夠體現“我”喪失自信的詞語,以及一組體現我重燃信心的詞語。並讓學生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去感悟前後判若兩人的“我”。從而引導學生得出了是“老教授”詩一般鼓勵的語言,以及平靜的眼神促成了“我”的成功這一思考方向。

在研讀人物語言以及神態的環節中。充分的朗讀是情感體會的重要渠道。對於“老教授”的語言,往往是先粗讀談體會;再細讀品語氣;最後運用理解到的語氣有感情地朗讀。從而讓“老教授”的話變得有血有肉,其情感能夠在朗讀的語氣中充分體現出來。除此之外,在品讀“老教授”眼神時,我還加入了這樣的環節進行延伸:每次平靜眼神時,想象老教授當時的心理活動。這個環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那三次平靜的眼神背後的深情厚誼,還能力透紙背欣賞到“唯一的聽衆”那顆美好的心靈,從而又爲第二個問題的解決鋪設了臺階。

回想這節課,那個能夠引發學生產生質疑的情境導入可以作爲引子,而透過比較“我”的變化來將學生的思考方向引至把握人物語言、神態上來,可謂鋪設了一條鐵軌。而在其後的誦讀以及思維拓展訓練就提供了讓學生體味的前進動力了。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6

《唯一的聽衆》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記敘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爲成百上千的觀衆演奏的事,讚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他的敬佩、感激之情。因此,課堂中,在出示導學提綱的基礎上,讓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點評、訓練提升的模式進行學教學習。結束後,感受頗多。縱觀整節課,我想從得與失這兩方面反思一下:

  一、成功之處

1.力求讓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和神態領悟和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對於本課理解上的另一個難點,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態描寫“她平靜地望着我”這句話在文中重複出現了三次。她爲什麼平靜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時候,在想些什麼?而“我”從那平靜的眼神裏能看到些什麼?這些,課文都沒寫。怎麼辦呢?爲了解決這一難題,讓學生找出這些句子後,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展開想象,設身處地去感受一下當時人物可能會說些什麼,想些什麼。結果,學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題,都能體會到老教授爲了維持那個美麗的謊言,一再用平靜的眼神鼓勵作者的良苦用心。

2.讀寫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及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及時進行肯定與點撥,讓學生們深入的體會到老教授給予“我”的鼓勵以及“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尤其是文中省略號自然段的補白連寫收到了好的效果。然後通過原文的再現,體會省略號的妙處。

3.力求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法指導,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努力達到“三給”,即給方法(自學提綱呈現);給內容(抓住重點語段);給時間(留給學生充分的自讀自悟的讀書時間)。學生在自主學習及合作交流的環節中,積極思考,討論積極,敢於發表自己的閱讀見解。

4.德育實施潤物無聲。

本課的德育實施點很多,如:老人的鼓勵關愛,平易近人,體貼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等等,但是統觀起來就是——關愛與自信。所以,在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每一次的小結都力求照顧到雙方人物的感受,並在小結中提升情感,板書中體現出來,以求讓學生得到心靈的震撼。

  二、不足之處

1.整節課,對學生的自主性、全員性的體現仍需加強,對學生的牽引較多,老師對課文的分析過多,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過少,學生的朗讀時間不夠。本班學生朗讀水平較差,學生不夠大膽,不夠自信。今後在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朗讀的訓練和指導。

2.縱向推進式的教學留下的遺憾不得不讓我重新思考這篇課文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要把深度的點定準了,而且這個深度要適合學生,要循序漸進。”根據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這篇課文,發現了一個給我新靈感的關鍵——“變化”,整篇課文不都是圍繞變化來敘述的嗎?“我”的琴聲是一種變化,“我”的心理活動是一種變化,老人的語言是一種變化,老人的神態又是一種變化。全文緊扣着這個字眼來體現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過“變化”來解讀文章。但是必須把兩條線索緊密聯繫起來,縱向推進與橫向教學相結合,抓住琴聲的變化這一點,牽出老人和“我”在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的變化,把這兩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這樣,學生在相同的情感體驗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質顯得更加高尚,學生的思維相信會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語言也應該更加豐富。

3.對課文的鑽研和對學生的研究不夠深刻。沒有對自讀提示提出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教學。課堂前後銜接不緊密。因此我還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深入鑽研教材,備好學生這本書。課餘多讀書,多學習,博採衆長。

4.六年級的語文課,篇幅較長,在教學第二課時,因問題分析過多,課上到練筆處就下課了,導致了教學內容未能完整呈現。如何做就能達到輕負高效?它是我現在仍在思考探索的問題之一。

  三、改進措施

這堂課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閱讀教學中學生實踐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麼樣的課,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應該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課堂中學有所獲,學有所長!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7

核心提示:《唯一的聽衆》這篇文章通過對老人的語言,神態的描寫,表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樂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幫助,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課文以兩條主線展開情節,以老教授爲主,“我”的變化爲輔...

《唯一的聽衆》這篇文章通過對老人的語言,神態的描寫,表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樂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幫助,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課文以兩條主線展開情節,以老教授爲主,“我”的變化爲輔。本文的重點是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的語言和神情的語句,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進而體會老教授對主人公無私的關愛和主人公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據這一重點,在深入學習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老教授的語言、動作、神態,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課上,不僅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老教授對“我”的關愛、鼓勵和幫助,還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老教授那詩一般的語言,使語文課重語言感悟的同時,又注意語言的表達,語文課上充滿語文味。通過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被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動,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但在教學過程中,對有的句子如“那沙沙的足音,有如悠悠的小令”品悟不夠,學生沒能體會到當時作者找到一處練琴的好景緻而興奮的心情。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8

《唯一的聽衆》是新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單元的主題就是感悟真情,唱響心靈之歌。而這篇文章正是通過一位音樂老教授裝聾對青年小提琴手進行鼓勵、幫助從而使青年人獲得成功來歌頌人間真情的。在教學時我採用啓發式教學模式,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讀中感悟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教學之後感受頗多,縱觀整節課有以下幾方面可談:

一、本節課較爲成功之處。

1、音樂導入揭示課題、質疑,這一形式比較親切自然。

一節課的導入是非常關鍵的,它關係到學生是否能很好的進入學習狀態開始新的學習。根據課題的特點,我採用音樂導入的方式,讓學生比較自然的進入課堂,由學生是聽衆而引出課題。由學生對課題質疑,一方面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生的主動學習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通過質疑課題來進行閱讀的方法訓練。

2、教學設計重點突出,目標落實比較到位。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因此,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默讀課文采用圈點勾畫的方式自主學習作批註,而後小組交流學習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婦人的語言進行深入品讀,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學習老婦人在什麼情況下講的這些話,引導學生抓住老婦人講話的內容再聯繫課文內容揣摩老婦人爲什麼講這些話,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體會“我”聽了老人的話以後又有何心理變化及行爲變化,從而感悟老婦人使用與衆不同的方式來幫助我、鼓勵我、使我重樹自信心。進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3、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內化情感。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自始至終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注重在讀中感悟,範讀、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這六種朗讀形式交替使用,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於打開思路;齊讀增強氣勢;配樂讀渲染氣氛;示範讀指明方向等等。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最後的部分,全班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這種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既給了語文閱讀宣泄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4、將寫作教學貫穿於課堂,注重寫作方法的指導。

教學中組織學生自由讀首尾兩自然段,思考在寫作手法上有什麼特點,使學生明確對比的寫法,師生合作的引讀法又讓學生體會到了對比寫法的作用。在學習第2自然段時重點賞析第二句,學習借景抒情寫作手法。教師用課件播放優美靈動的背景音樂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學生輕輕地閉上眼睛欣賞。同時,教師通過音調的變化有感情讀(這“林子裏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支悠悠的小令。” )學生感受到輕鬆愉悅,這時告訴學生這就“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充分表達了“我”暗自竊喜的心情,並鼓勵同學們以後寫作多多使用。學以致用,將寫作教學貫穿於課堂,貫穿於閱讀,貫穿於體驗。

二、本節課不足之處。

1、在整體感知,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教師只是提問“唯一的聽衆”在課文中是指誰?沒有很好的深入引導學生質疑,教師應該把問題抓住,順勢引出“唯一的聽衆對我有什麼影響呢?”這樣就使下面的教學流程更加自然順暢。

2、整節課,儘管採用的是較新的教學模式,但主流仍是師生的對話。我現在追求的課堂是學生與學生的交流、評價(互動),必要的時候,我再出場。要想實現這樣的課堂,有待我和孩子們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尋路。

3、課堂上的捆綁式評價語太少。我時時告自己,不要吝嗇自己的評價,也不要讓學生吝嗇他對同伴的評價,但實施起來,就出現了問題。

三、引發的思考。

1、針對這節課而言,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合理嗎?應不應該把老人的語言、神態與我的心理變化放到一節課上來解決,今天的課堂告訴我這樣顯然是內容太多了,但不放到一堂課上就感覺不是一個整體。或者是把表達方法的落實與訓練放到第三課時來完成可以嗎?好不好?

2、第二課時都應該幹些什麼?高效課堂應高在哪?

3、通過上課感覺出來學生不會閱讀文本,不會分析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係,老師提出問題不知從何入手來解決,沒有任何方法。這一現狀正是導致學生閱讀水平低下、作文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在想我的語文課該怎樣上,每一節課都該給學生些什麼?

4、教師的基本功對於上好一節語文課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細節的處理,導語的設計、過渡語的銜接、階段的小結等等。因此我還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多讀書,多學習,博採衆長。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9

我所執教的是人教版六(上)冊小學語文《唯一的聽衆》,它是一篇新入選的文章,課文寫了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爲一名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的幫助。

接到學校給我的上課任務時,我的心是七上八下的,一是對教材熟悉不夠,不用說新教材的六年級,就是老教材的六年級也沒接觸過,一直在一、二、三年段循環,造成在教材的理解上產生了斷層,這樣的斷層是不可能靠短時間的學習補上來的;二是對學生不瞭解,六年級的學生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文本理解能力?什麼是學生能夠自己感悟的?什麼是需要老師適當的引導的?什麼又可以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拓展延伸?這些是最基本的問題我都不能明白,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總是把握不好,兩次試教下來,效果一點都不好,我覺得自己就像課文裏那位小夥子,沮喪到了極點,甚至想到了放棄,但是半途而廢畢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也不是符合我的性格,於是就一次一次的試教,雖然每次都像愛因斯坦小時候做板凳一樣,感覺總是很糟糕,但是憑着那股“屢敗屢戰”的精神,在不知不覺間也還是有點進步了。 都說教學是門藝術,看來我缺少這方面的藝術細胞,回顧自己的課堂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教學設計缺少大局的理念,所提的問題缺少深度。

好的問題總是能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而我的問題提出較細碎,這就造成了問答式的課堂模式,學生的理解和感悟缺少自我的觀點,常常是老師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沈大安老師說“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需要深入和獨到,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面對的是6—12歲的兒童,他們有自己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不能把成人的認識強加給孩子,或牽引着他們向前”,我的課堂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眼中沒有學生,只有課件和教案,不會俯下身看學生。因此當我再度回學校上課的時候,我總是不忘提醒自己和學生互動的真實性,學會去關注學生學習反饋,看看學生到底需要教師提供什麼服務,把自己定位在服務員的角色上。

二、朗讀品讀缺少層次和有效地引導,有時只是爲了讀而讀,而且讀的方式單一,沒有層次,朗讀中缺乏個性的評價。

都說詞不離句,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並沒有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悟回讀句子,雖然個人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處理上總缺乏藝術和技巧。

三、課堂節奏過於快,總想着自己的教案,而不善於捕捉學生的感悟,抓着課堂的生成爲自己的教學服務,這也足以說明自己在課堂上缺乏應有的教學機智。

這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還存在很多很多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的存在並非一朝一夕的結果,它反映了我在平時課堂中的弊病,我在反思這堂課的同時,更在反思的自己的課堂,都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正是因爲我“臺下”的功夫沒練好,所以“上臺”時,就漏洞百出,我想,在常態課上下功夫是我今後必須做的功課。

課上得不成功,但是收穫很大,特別是關於略讀教學的,以前總認爲略讀教學等同於選學課文,有時間就上多一點,沒時間就讓學生自己看看。聽了闕老師的評課,才明白略讀的含義,它不是“忽略”的略,而是“精略”的略。略讀課文應該做到精中有略,略中有精,它更多的是一種學習方法的運用,就像闕老師說的是學生學習的訓練場,從這個角度講,略讀教學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更爲重要。由己及人,可能很多老師對略讀教學存在很多的誤解,特別是我們學校,大家課務多,很多高年級的老師都沒來參加活動,因此,我們很必要在學校開展一次略讀課文的專題教研活動,一來是爲了使培訓面更廣,二是爲了使自己對略讀教學有更深刻的教學。

活動雖然結束了,但它留給我們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磨練使人痛苦,更使人成長。教學就像是永無止境的攀登過程,在這個過程也許要付出很多的汗水,但一分耕耘一份收穫,在這個過程我也領略到別人所沒有的那份魅力和那份沉甸甸的感動。

語文《唯一的聽衆》教學反思10

《唯一的聽衆》講述的是一個被家人稱作是音樂白癡的人,雖極大打擊了他的自尊心,但是並沒有泯滅他對小提琴的愛好。他躲到樹林裏練習拉琴,幸運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稱是失聰的人的老婦人,給予了無私的真誠的鼓勵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顧慮,重拾了自信,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最終成爲一個真正的小提琴手。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孩子們都很感興趣,而且這個善意而美麗的語言,也感動了每一位學生。回顧課堂的四十分鐘,我自己覺得在以下方面還可圈可點。

一、精心設計補白,營造課堂高潮

由於老婦人隱瞞了身份,裝作了一個失聰的人,直到有一天,妹妹才告訴我事情的真相,由此,我震驚震撼,我百感交集,在原文中,作者還是繼續隱瞞了這個祕密,繼續面對這唯一的聽衆演奏着動人的曲子,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回報老婦人的教導。因此,事情的真相的揭示,同樣會給同學們一個震撼,回讀的設計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設計了通過再讀描寫老人語言神態的語句,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激發了學生對老人的崇敬之情。

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自讀課文時,給與充分的時間朗讀,同時寫寫批註。在巡迴時,我發現有些同學的批註還是相當精彩。通過閱讀,學生很敏感地感受到老婦人不是真正的耳聾,而是一個善意的謊言。有的對“平靜的望着”寫出了自己的感受,“此時無聲勝有聲,老婦人平靜的眼神讓我感受到了無窮的力量。”……現在回想一下,課堂應該是展示學生學習心得的舞臺,課堂上未展示這一點,實在有些遺憾。

正是由於學生出於對老教授的尊敬,所以學生學得入境,讀的入情,感悟得也更深刻。如:我的心中漾溢着一種從未有過感覺。我提問:這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學生的回答令我驚喜:“這是一種暖洋洋的感覺!”“這是一種像喝了蜜甜滋滋的感覺!”“這是我從未感覺到的自信!”……誰說不是呢?學生讀到了我的心坎裏去了。

三、巧妙的教材處理,引發了探究慾望

這是一篇敘事文章,事情的開頭和結尾有很大的差異。首先學習課文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找到“我”前後的巨大變化,較好地引起了學生探索變化原因的興趣。

課堂永遠充滿了遺憾。回思課堂,這樣一篇課文,我用一個課時就完成了。容量是相當大的。其中,學生的很多精彩的個性批註,沒有一一展示。其次,課堂上的語文味的體現不夠,雖然我一直引領學生朗讀品悟,但練習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