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6篇)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6篇)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

《陶罐和鐵罐》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強,寓意深刻,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兩個罐子的故事。鐵罐自以爲堅硬,看不起陶罐,經常奚落它。而陶罐卻沒有與它計較,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爲文物,而鐵罐卻化爲泥土,不復存在。這篇課文文本價值在於,讓學生體會到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待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能夠依據新課程理念,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觀念,從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入手,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地成爲課堂的主人。

教師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把握教材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並在課堂上抓住時機,進行良性的引導,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果只是停留於文本的表面,這樣的語文在感情的薰陶上是缺失的。在教學上,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感觀來體會感受陶罐和鐵罐的不同的態度,相信學生從中以能體會到其中的一些是是非非,有所感有所悟。然而,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如果能抓住恰當時機,拋磚引玉,引起學生自主的思考,對童話所昭示的寓意體會得會更深入一些。

但是一堂課下來,學生感悟最多的還是鐵罐的驕傲、自以爲是和陶管的謙虛、善良。學生從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入手,引導學生學習感悟。以“陶罐不再理會鐵罐。”爲關鍵,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由於引導的方向不夠精確,引導的深度不夠,學生的體驗也停留在表面。如果學生在感受到鐵罐的驕傲時,我能再多問一句“鐵罐爲什麼會那樣驕傲呢?”學生的思考的深度也就隨之深入了。

問題是打開思維、喚起想象的鑰匙,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問題意識。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的問和學生的問相互的融匯。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來解決,最好的方式是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統一。本片斷教學,教師在鼓勵學生問的基礎上,也不乏教師的問,教師的問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於有思考的價值。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2

每次講完課,我都忍不住反思:學生學會了嗎?聽懂了嗎?今天課堂結束,我開始梳理自己的講課:《陶罐和鐵罐》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在國王的御廚裏驕傲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課文以陶罐和鐵罐精彩的對話以及對它們動作、神態的描寫,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了一個謙虛友善和傲慢無禮的人物形象,從而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應該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理解課文蘊含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兩點進行教學。

  一、抓住重點詞句,品味人物形象。

本節課,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所以在課前通過讓學生自讀任務單,觀看微視頻,自讀課文圈畫重點等方法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在教學活動時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動作和神態的詞語,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鐵管傲慢的說。“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鐵管帶着更加輕蔑的神氣。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爲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陶罐謙虛地回答。“何必這樣說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抓住重點的詞句品讀,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陶罐和鐵罐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且給學生在習作方面以引領。

  二、多種形式朗讀,明白蘊含道理。

在感悟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在朗讀環節,我不是拋磚引玉,而是鼓勵小組自我展示,其他小組評價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學生朗讀後我又一“競賽者”的角色來挑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把朗讀時要注意的語氣、神態、動作呈現給學生,與無形的教育達到了有形的目的。在我的激勵下同學們表演的慾望更加強烈,這時學生就會主動通過演一演的方式詮釋人物形象,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可以說是水到渠成。自然對於課文所蘊涵的道理有了深刻的領悟——“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在《陶罐和鐵罐》這一節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學到的、體驗到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雖然還有很多不足和遺憾,但是我所學到的經驗都是我今後教學生涯的寶貴財富,作爲新課程教師的我,還要不斷刻苦鑽研,看更多、聽更多、學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學習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爲一個更加優秀的老師!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3

《陶罐和鐵罐》是義務教育教科書部編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爲文物,鐵罐卻化爲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縱觀整堂課,有收穫亦有遺憾,現反思如下:

  重朗讀、抓對話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這篇文章。教學時,分角色朗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首先採取師生分角色朗讀。在指導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讀鐵罐的話,語氣生硬些,給人以傲慢、蠻橫之感;讀陶罐的話,語調平緩些,語氣溫和些,給人以謙虛樸實之感。再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在自由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麼。雖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但是促進了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謙虛、善良和真誠。

  不完美的地方

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由於自己有些緊張,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啓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改進方法

1、看圖談話,激趣導入。

2、給足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在閱讀中,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3、然後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讀課文,查找、圈畫看出鐵罐的傲慢、驕傲,陶罐的謙虛、寬容的句子。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讀課文,學生在一次又一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質,體會文中揭示的道理。

4、用好評價語。在學生彙報交流中,我做適時點撥。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4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爲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

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後才發現從語用角度來說,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也不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方面該做些什麼努力呢?認真解讀文本後,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爲“通過抓住神態、標點、稱呼來體會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不軟弱。”教學難點爲“在語境中理解“奚落、輕蔑”等詞語的意思,積累表現陶罐、鐵罐神態和動作的詞句,並能運用。”

第一步,圍繞“奚落”一詞,通過找找近義詞“譏諷、嘲笑、挖苦”來理解“奚落”的意思。

第二步,學生自己讀讀2—9自然段,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找出了鐵罐說的四句話。

第三步,想一想,圈一圈,從哪些關鍵地方看出鐵罐在奚落陶罐?通過讀文,學生找到了鐵罐的神態“傲慢、輕蔑、惱怒”,發現了標點“!”和反問句中的“?”並通過表演、分角色對讀等把鐵罐說的話讀得入情入境。我告訴學生還有別的地方也能看出鐵罐的“傲慢”,但是學生一直髮現不了。後來壽玲麗同學問我是不是“稱呼”,大家恍然大悟,“陶罐子”、“懦弱的東西”這些不禮貌的叫法不正說明鐵罐的傲慢無禮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有效地理解了像鐵罐這樣一次又一次用難聽的話來挖苦、嘲笑、譏諷、數落陶罐,就叫——奚落。

第四步,面對鐵罐的種種奚落,陶罐又是怎麼面對的呢?找出描寫陶罐的語句,讀一讀,也從神態、標點、稱呼來說說。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立刻就從語言文字和朗讀中感受到鐵罐的傲慢無禮和、課文中有很多描寫神態的詞語、句子,請你選幾處摘錄下來。陶罐的心平氣和、謙虛有禮。

第五步,讓學生把課文中寫鐵罐和陶罐的神態的詞語、句子,選幾處分別摘錄下來。

這樣的教學,既突破了重難點,又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下節課我打算讓學生用上神態詞、標點和稱呼來寫話,把學到的積累並加以運用,纔是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真正有幫助的教學。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5

《陶罐和鐵罐》是一則很有啓發性的寓言,通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三點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感受,淡化純粹的分析,對語文的課堂教學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纔會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陶罐和鐵罐兩個事物在很成一段時之間,二者之間發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學中如果單純地採用分析講解的方法,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索然無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爲一個整體。因此,我在教學時,注意了學生的感受。

讓學生畫一畫,抓住“人物”的特點。閱讀課文時,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和陶罐說的話。爲了指導學生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同時讓學生畫出描述鐵罐說話時神態的詞語。學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輕蔑”的神氣、“惱怒”這些詞語;在理解這些詞語之後,學生再讀句子,將鐵罐的驕傲表現得淋漓盡致。

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讓學生分角色讀、表演讀。學生先選定自己樂於表演的角色,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表演。教師還鼓勵他們加上自己設計的動作。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是我的獨角色,成了他們的舞臺。

在上述畫、說、演的基礎上,我抓住時機出示“思考練習”的問題:從陶罐和鐵罐不同的結局中,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我先引導學生對比陶罐和鐵罐最終的結局,學生能很快找出,鐵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無影無蹤了,而陶罐卻依舊“光潔、樸素、美觀”。並說一說是不是喜歡陶罐,爲什麼喜歡或不喜歡。學生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爲它外表光潔、樸素、美觀;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爲它已是很有價值的古董;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爲它謙虛,對人友好、善良。學生各抒己見,學習情緒高漲。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也加深了對文章寓意的理解。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6

最近在網上通過視頻,觀聽了《陶罐和鐵罐》一課,再結合自己上過這課後的感受,具體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認識陶罐與鐵罐,瞭解何爲陶罐

教學本課一般從板書課題入手,帶領學生認識生字“陶”,觀察難字“罐”,看課文插圖認識哪個是陶罐,哪個是鐵罐。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或設問:陶罐與鐵罐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由此,引領學生初讀課文。

課後,我在與學生的交談中發現,三年級的學生,生活閱歷太淺,缺乏實踐經驗,竟有相當多的學生根本不知道“陶”爲何物,更不知道“陶”具有易碎的特點。這樣,學生對課文中鐵罐奚落陶罐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合理性的理解就失去了基礎,對鐵罐恃強凌弱、咄咄逼人的理解就大打折扣。難怪在課堂上,學生對課文寓意的理解始終浮於表面。

  二、以角色的情感變化爲線索

在教學時,教師能抓住課文中描寫陶罐和鐵罐神情的關鍵詞語,去引導學生讀出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語調、語氣,理解角色的情感,如鐵管的傲慢、輕蔑、惱怒等,陶罐的謙虛、爭辯等,直至學生把課文讀得生動、活靈活現。

這樣的教學,把握重點詞語來體會情感,通過感情朗讀來表情達意,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文本學習,值得肯定。然而,教學僅止於此是不到位的。這樣的教學環節只是抓住了鐵罐奚落陶罐過程的一部分,忽視了情感發展的軌跡,忽視了對情感線索的整體把握,教學內容顯得零碎。教師應引導學生整體感悟鐵罐“傲慢——輕蔑——惱怒”的情感升級過程,整體感悟陶罐“謙虛——爭辯——不再理會”的情感發展線索。

  三、陶和鐵的變化與其長短的關係

滄海桑田,陶罐與鐵罐會有怎樣的變化呢?課堂上老師會順着故事提問,如:想象,世界上會發生什麼事情?想一想,它們之間還可能發生什麼事情?陶罐會有多大價值?聽了陶罐的尋找的話,鐵罐會怎麼想,怎麼說?等等,諸如此類。這些問題顯得零碎,有的還偏離了教學的目標與重難點。實際上,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重點是要引導學生認識陶罐對鐵罐的既往不咎,認識陶罐寬容的形象和關切朋友的情誼,認識陶罐雖然易碎但永不腐朽、鐵罐雖然堅硬但容易腐爛的特點,進而理解人各有長短,應正確對待“長”“短”的寓意。

  四、解決問題,理解文意

陶和鐵因不同的質地而具有不同特點。鐵罐堅硬,不怕摔打;陶罐易碎,經不起碰撞,這是故事得以發生、發展的基礎。讓學生了解陶罐和鐵罐的特點是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步,它對理解鐵罐驕橫的性格,對理解角色的“長”“短”及其變化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教學中,只要抓住“陶罐和鐵罐的變與不變”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便能引導學生集中精力,深刻理解,教學自然簡潔、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