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時,我本着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緊扣教材特點展開教學,設計以促進學生的自能學習、自主發展爲宗旨,打破了以教師爲中心的傳統作法,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通過“讀、畫、議、演、想、編”的教學流程,體現“以情勵學,以趣激學,調動參與,啓迪創造,注重內化,求精求活”的教學特色,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首先我以遊戲化的課堂爲學生營造出快樂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再以問題打開學生思維、喚起想象的鑰匙,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有所疑問纔去會進一步思考,纔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例如,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文中的人物對話及生動的神態,動作的描寫,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通過讀、想、畫、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吧!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啓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三分文章七分讀”,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默讀、對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朗讀方式,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興奮的讀書狀態。在讀書的過程中,在學生熟讀課文、感知形象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深入思考、理解文章、悟出道理。同時,把這一過程作爲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讀後表達自己的認識、交流相互的感想,享受朗讀的樂趣。

語文課往往是“學生動口不動手”,寫作練習常常被放置課外。這節課,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出了文章蘊藏的感情後,我採用了改編寓言――重構文本的設計,以課文內容爲素材,把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相結合,利用活躍的課堂氛圍,點燃學生寫作的靈感火花,把寫的訓練落實在課堂上,讓學生當堂寫,讀寫結合,學以致用,讓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充分地鍛鍊。

要想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師要善於發現創新的苗頭,點燃創新的火花,激發創新的潛能。如在教學過程中,當我發現沒有學生喜歡鐵罐時,便緊緊抓住這個“生成點”,果斷調整教學設計,提出:“陶罐就沒有缺點嗎?鐵罐就沒有優點嗎?”的問題,促使學生辨析感悟。話音未落,一名男生勇敢地站起來,鄭重其事地說:“我就喜歡鐵罐!”全班同學鬨堂大笑,指指點點,他猶豫了,而我馬上向他投去了讚賞的目光,伸出了大拇指說:“我支持你!”他自信地擡起了頭,又鄭重其事地解釋自己喜歡鐵罐的理由。聽了他的發言,全班同學各個眉頭緊鎖,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不一會兒,大家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這名男生一語道破天機,而我的教學預設也正好恰到好處。在“另闢新徑”中收到了“異曲同工”之效。由此可見,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根植於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鼓勵學生求異,角度可以是多向的,理解可以是多維的,答案可以是多樣的。

由於本課我設計了很多的教學環節,課堂時間有限,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的環節顯得不到位,例如最重要的“讀、議、畫中感悟”的“議”,沒有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看着學生拿在手中的作品,我的內心非常激動,我沒有想到學生手中的畫是如此的傳神,可我卻沒有多給他們一點時間和空間,沒能讓他們盡情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爲主動,充分展現自我,激活課堂教學氛圍,體驗成功。(這是課後學生告訴我他們還想說自己的見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體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