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九年級試題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法導引練習題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法導引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法導引練習題
湖南省長沙市外國語學校 凌霄鴻
【文題解通】

  1、導讀:
    中國人有無自信力,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同人有不同的觀點。魯迅先生鞭闢入理的分析,給我們智慧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

  2、作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早年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及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受進化論思想的影響。1902年留學日本,新學醫,後充醫從文,決心以文學改變落後的國民精神。1908年回國,辛亥革命時,在其家鄉積極參加宣傳活動。1918年發表中國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第一聲號角。1921年發表《阿Q正傳》,相繼有小說集《吶喊》和《彷徨》兩冊。1927年定居上海,參加“左聯”的領導工作,這一階段以雜文創作爲主,後分別集爲《而已集》《三閒集》等十餘本雜文集。他的雜文被喻爲“匕首”和“投槍”,向當時反動勢力宣戰,充分體現了他的戰鬥風格,被稱爲“魯迅風”。他在培養青年作家、翻譯世界文步文學、整理研究古代文學遺產等方面,也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有《魯迅全集》行世。

  3、背景:
    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積積極弱,屢遭凌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的一時甚囂塵上。當時資產階級《大公報》發表社論,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爲國民黨反動政府推卸責任。針對這一觀點,魯迅先生憑着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了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
 
【知識通覽】

一、語音

  1、玄虛:“xuán”不能讀成“xiān”

  2、誆騙:讀成“kuāng”

  3、前仆後繼:“pū”不能讀成“pú”

  4、省悟:“xǐng”不能讀成“shěng”

  5、乾隆:“qián”不能讀成“gān”

  6、脊樑:“jǐ”不能讀成“jí”

  7、抹殺:“mǒ”不能讀成“mò”


二、字形

  1、慨嘆:“慨”不能寫成“概”。

  2、脊樑:“樑”不能寫成“粱”。

  3、摧殘:“摧”不能寫成“催”。

  4、何嘗:“嘗”不能寫成“償”。

  5、前仆後繼:“僕”不能寫成“赴”或“伏”。

  6、筋骨:“筋”不能寫成“經”。
 
三、詞語

  1、誆騙:用謊話騙人。

  2、搽:塗抹。

  3、自欺欺人:欺騙自己和他人。

  4、不足爲據:不值得作爲依據。

  5、爲民請命:替老百姓請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難。

  6、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7、省悟:認識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錯誤到正確。

  8、渺茫:因無把握而難以預期。

  9、懷古傷今:不滿現實,追懷古代的事情。
 
四、常識

  1、中國傳統的“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國歷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獻。清乾隆皇帝在位時,確定紀傳體作爲正史,不經治定的不能列爲正史,當時治定的二十四部史書爲正史,它們是《史記》、《前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書》、《元史》、《明史》。史稱“二十四史”。

  2、魯迅雜文:

    雜文是魯迅(1881~1936)一生運用最多的文學形式。通過雜文,魯迅顯現出他不屈不撓與舊勢力戰鬥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雜文多收於《三閒集》、《二心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和《且介亭雜文末編》中。

    魯迅雜文所含甚“雜”,主要內容有兩大特點:

   ⑴ 它反映的中國社會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從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歷史面貌。如單從某一篇看,他的雜文所評述的多是具體、細小、平常之事,但匯在一起卻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形象。因此,他的雜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

   ⑵ 魯迅的一生關注中國的國民性改造問題,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雜文來完成的。

    魯迅雜文形象性很強,他文章中的說理、論辯、批判、駁論等邏輯力量都是透過鮮明的形象來體現的,因而他的雜文具有濃郁的藝術色彩。魯迅雜文的文體自由多變,短評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風或嚴峻凜然,或清新雋永,或鋒芒畢露,或潑辣犀利,或意味深長,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雜文是現代文學中有重大影響的一種文體。三十年代後期甚至出現了被稱作“魯迅風”的雜感流派,在激烈的鬥爭中不斷地發揮着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戰鬥作用。從“五四”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的雜感,也由於魯迅的實踐和倡導,終於成爲中國現代文學中運用便捷和影響深遠的一種文學形式。
 
【內容析通】

一、理文脈

  本文針對敵論點“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進行直接和間接地批駁。首先擺出敵論據和觀點,接着依據敵論據和敵論點之間的矛盾直接駁論證,同時,從正面立論,間接駁斥敵論點,最後得出結論,回答文章題目所提出的問題。
 
二、辨結構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樹靶子(1~2) 擺出對方的論據和論點。

       直接批駁(3~5) 反駁對方的論證。

       間接批駁(6~8) 正面立論駁對方論點。

       得出結論(9) 回答文題提出的問題。  

三、探意旨

  本文有力地駁斥了“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這種悲觀論調,揭露了當時反動統治階級和御用文人自欺欺人的罪惡本質,歌頌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鼓舞人民的鬥志。其意旨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予以分析。

  1、從駁斥的角度看:

    作者深入分析“中國人失掉自信力”這一悲觀論調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文章指出“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則可,倘若加之全體,那簡直是誣衊這一部分人。”他們對民族悲觀失望,“自信力其實早就失掉了的”,他們信“地”、信“國聯”、信“佛”,只能說明他們曾經擁有過“他信力”,現在發展着“自欺力”,他們壓根兒就沒有過自信力,無所失去自信力。“這一部分人”不能代表中國人民。

  2、從立論的角度看:

    作者用歷史和當今的事實證明“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在”。他們纔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代表中國人的本質。這樣有回擊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觀論調,歌頌中國人民的偉大的自信力。

  3、從作者情感立場看:

    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場,對人民的歌頌,對敵人的諷刺和揭露。正如魯迅所說:“自信力的有無,狀無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爲據的,要自己看地底下。”“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他們有確信,不自欺”,“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那簡直是誣衊”。然而,“一部分人”連“他信力”都失掉了,最後“求神拜佛”發展自欺力,長久地麻醉自己。作者愛憎分明,對當時政府和御有文人予以辛辣的諷刺和深刻揭露,對中國人民充滿讚頌和自豪。
 
四、議問題

  1、作者既然認爲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爲什麼還要再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呢?

    明確:這是作者引敵論的論據,並承認所述的事實,但從信“地”、信“國聯”和信“佛”的事實所推斷出只是“中國人失去他信力,發展自欺力”,而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這個觀點,足見其荒謬,這是運用駁論證的方法,駁斥敵論點的錯誤。同時表明了魯迅的沿察力,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使人更能明辨是非,不被迷惑。先承認是事實,再分析批斥,也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法,更能收到諷刺的效果。

  2、“中國的脊樑”是指什麼人?爲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爲“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樑”是指踏踏實實地爲民族進步而奮鬥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樑,他們代表着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

       他們的犧牲不能爲大家所知道,原因有三個:

   ⑴ 他們在追求自由、理想和民族解放的過程中總是被統治階級鎮壓、暗殺,他們的精神不能被很好地宣傳彰顯;

   ⑵ 由於中國長期的專制奴隸統治,中國人向來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許多事情自然無法知道真相;

   ⑶ 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大多缺乏對廣大民衆的宣傳發動,對於爲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大多表現出“看看”的心態。

  3、“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爲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這一句話中,“狀元宰相”“地底下”分別指什麼?

    明確:“狀元宰相”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的功能就是爲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特色鑑通】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作者抓住敵論要素,運用直接批駁和間接批駁相結合的方法,從而徹底批駁對方的謬論。語言犀利,富有戰鬥性。

  1、駁論和立論相結合:

    用駁論證的方法直接批駁。對方的論據確是事實,作者分析對方的這些證據不能證明論點,論證上不含邏輯,通過駁斥論證直接駁斥了對方的論點。同時,作者從正面提出論點:“我們並不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個論點與對方論點針鋒相對。作者通過列舉古今事例,充分證明了已論點的正確性,這樣也就宣告了對論點不能成立。這是間接駁斥了對方的論點。

  2、語言尖銳犀利,富於戰鬥性:

    例如,在文章開頭,“總自誇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國聯”“一味地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充滿了嘲諷的意味。“總”,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樣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求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於其中不能自拔,頑固不化的樣子。這些尖銳潑辣的語言,栩栩如生地漫畫式地畫出了悲觀者的臉譜,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時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反問、仿擬等修辭方法,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擬、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收反動當局的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難忘。
 
【能力練通】

一、語言訓練

  1、下列加粗的字讀音有誤的一項是:( )
    A、拜佛 fó 玄虛 xuán 脊樑 jǐ           B、誆騙 kuāng 脂粉 zhī 抹殺 mǒ           C、籠罩 lóng 確鑿 záo 省悟 shěng           D、倘若 tǎng 瀕臨 bīn 荒謬 miù
  2、在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前赴後繼 渺茫 摧殘

   B、不足爲據 脊樑 筋骨

   C、爲民請命 誣衊 家譜

   D、地大物博 慨嘆 光耀

  3、選詞填空:

   ⑴ 於是有( )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

    A、喟嘆;

    B、感嘆;

    C、慨嘆

   ⑵ 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 )了,不過還可以令人不會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

    A、渺茫;

    B、茫然;

    C、無聊

   ⑶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 ),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

    A、欺騙;

    B、誆騙;

    C、詐騙

  4、下列語句沒有病句的一項是:( )

   A、同學們對學校的教育課程改革交換了廣泛的意見。

   B、經過幾個月的培訓,使我掌握了使用多媒體的技術。

   C、我們在學習上應該樹立起不畏艱難的勇氣

   D、房內飄出了一股龍井茶的清香。

  5、根據下面畫線句子的特點,仿寫兩個句子。

    課外閱讀是提高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可以使用我們獲得很多有益的啓示,充實我們的生活。讀《三國演義》,我們可以領略到諸葛亮舌戰羣儒的風采;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們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

                                     。
                                     。
 
二、語段訓練

  讀下面語段或文章,回答文後問題。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節選)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被摧殘,被抹殺,消來於黑暗之中,不能爲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以爲據的,要自己看地底下。

  1、本段所運用的主要論證方法是:( )

   A、舉例論證

   B、正反對比論證

   C、引用論證

   D、比喻論證

  2、文中畫線的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依次爲    、    和    。請舉出歷史上的這些人物(至少兩個)    、    。

  3、“這一類的人們”指的是            。

  4、“狀元宰相”指的是            。

  5、“地底下”比喻            。

  6、在這段文字裏,作者確立的正面觀點是             ,所批駁的觀點是            。指出敵論要害的一句話是           。
 

爲你自己高興
劉心武
  ①朋友小凌自幼雙腿癱瘓,在一家印刷包裝紙的福利廠工作,業餘愛讀文學書,常到我家來借,我有一天就對他說:“你怎麼不立個大志向,發奮寫作,也成個作家?”當時他沒說什麼,過些天來還書,他告訴我:“我沒有寫作的天分,我就這樣當個讀者挺好。”臨告別時更笑着說:“我活得挺自在,我爲自己高興。”

  ②上個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見了他,他騎着電動三輪車,後座上是也有殘疾的妻子,摟着他們完全健康的小女兒,三個人臉頰都紅噴噴的,說是剛從北京遊樂園玩完回來。真的,他們全家都爲自己高興,那是人生中最紮實最醇厚的快樂!

  ③爲自己高興吧!我爲什麼不完美?──別鑽那牛角尖。要是別人問你爲什麼不如何如何,那麼,讓我們都像小凌那樣,坦然無愧地看待自己,珍愛、享愛平凡而實在的人生!

  ④一個作家朋友得了個獎,卻很不高興。爲什麼?因爲有人問:爲什麼只是個地區獎,而不是全國獎?如果他得了個全國獎,那麼又可以問:爲什麼不是最高獎?如果是最高獎,那麼又可以問:爲什麼國際上沒有得獎?如果國際上得了獎,那麼還可以問:爲什麼不是諾貝爾文學獎呢?……這樣一路問下去,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也許會有正面的例子,但我舉不出來,我只知道美國海明威和日本川端康成都是在得諾貝爾文學獎不久後自殺身亡的。也許那自殺的心理因素非常複雜,但一些評論家譏諷海明威的“江郎才盡”,社會輿論對川端康成達到至美至豐境界的高於富士山的期盼壓力,很可能是那諸多因素中相當重要的一種。

  ⑤不要爲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標杆,更不要被別人往往確實是出於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責自苦的泥潭!

  ⑥爭取不凡(  )或敬可佩,(  )甘於結結實實的平凡,則更可愛可羨……這個世界很大,機會確實很多,然而這個世界也很小,機遇又極爲難得,我們應在奮力進取與適可而止之間取得一種平衡。我們要懂得這個世界不單是爲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更是爲平凡的人而存在。

  ⑦爲你自己高興,因爲你的努力奮進已取得了一些成果;爲你自己高興,因爲你能夠如現在這樣也真是挺不錯;爲你自己高興,因爲你不爲自己設置徒添煩惱的標杆,更不受他人出於好意而設置的縹緲標杆的盅惑;爲你自己高興,爲你那平凡而充實、問心無愧的存在而高興!

  1、刪掉①段似乎也可以保持文章的完整。爲什麼作者要寫這一段?請簡要分析。

                                      。

  2、第①至⑤段運用了舉例論證和          的方法。舉小凌的例子是證明要“坦然無愧地看待自己,珍愛、享受平凡而實在的人生”的觀點;舉作家朋友和海明威、川端康成的例子是證明                          _ _                              的觀點。

  3、下面這句話摘自第⑥段。請在句中括號裏填上恰當的關聯詞語。

    爭取不凡(    )可敬可佩,(    )甘於結結實實的平凡,則更可愛可羨……

  4、有人認爲“爲自己高興”就是滿足現狀,不思進取。對此觀點,作爲一箇中學生的你是如何看的?

                                     。
 
〖能力練通.參考答案〗

一、語言訓練

  1、C

  2、A

  3、⑴ C

    ⑵ A

    ⑶ B

  4、D

  5、示例:讀《西遊記》,我們能學到孫悟空的嫉惡如仇;讀《紅樓夢》,我們能體會到封建社會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讀《格列佛遊記》,我們瞭解了當時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朽與罪惡;讀《童年》,我們體會到當時俄羅斯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讀《水滸》,我們感受到什麼是義薄雲天。
 
二、語段訓練

  1、A

  2、排比、反語、比喻 如,岳飛,屈原,陳勝,蔡倫等。

  3、“這”是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等中國的脊樑。

  4、指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御用文人。

  5、指處於地下鬥爭的各種革命力量。

  6、我們有並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 以偏概全

  1、具體形象地描寫了小凌所說的“我活得挺自在,我爲自己高興”,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2、對比論證(或:正反論證)不要爲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標杆,更不要被別人往往確實是出於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責自苦的泥潭。

  3、誠然(或:雖然、固然) 然而(或:但是)

  4、示例:

   ⑴ “爲自己高興”並不是滿足現狀,不思進取,而是要爲自己的平凡充實的存在南昌高興,而不要爲那些自己高不可攀的、不切實際的目標南昌徒生煩惱 。

   ⑵ 人還是要有一個遠大的目標,並要爲此作出最大的努力。完全滿足現狀不思進取不應該是我們中學生所具有的人生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