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句段品味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句段品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1、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着“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着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爲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句段品味

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品味:揭示對方論點及其論據。暗示對方的論證

以偏概全。“總自誇”“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於是有人慨嘆曰”等語句,極富諷刺意味,極其簡練地

勾畫出三種形象,三種臉譜,始而妄自尊大,繼而仰人鼻息,最後竟至乞靈於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映襯,又從變化中顯出悲觀論者精神節節敗退,每況愈下。

2、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品味:“他信力”由“自信力”這一詞語仿造而來,作者就用這“他信力”來戳穿反動賣國政府的嘴臉,對其作無情的嘲諷。

3、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

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

品味:在“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後面,魯迅

故意提出一種可能性,“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生路……”(“一個轉身”指回過頭來看問題)明知沒有出現這種情

況,故意這麼說,可以反襯事實──“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斥責悲觀論者“朽木不可雕也”,一揚一抑,尖銳潑辣。

4、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

品味:這句話,是從以上對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失掉“他信力”而產生的惡果所得出的結論。“自欺力”也是仿照“自信力”造出的,嘲諷那些人“曾經有過‘他信力’”,“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真是入木三分。

5、“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品味:這是一個過渡段,從批判諷刺轉向正面歌頒,作間接反駁。

6、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品味:人民羣衆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魯迅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以排比的句式,簡練的文字,記載下他們的歷史功勳,運用典型化的手法,將“中國的脊樑”這個崇高的形象樹了起來。

7、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爲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品味:文章寫到這裏,魯迅就順理成章地對“中

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這一論題進行歸結。用唯物主義歷史觀澄清了事實真相,無情地揭露和痛斥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宣傳。“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

呢?”──用反問加強語氣,強調沒有失掉自信力的大有人在。“他們……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總”暗示社會的黑暗和英雄的悲壯。“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意思是泯滅了光輝,犧牲了生命。“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表現作者對錯誤論調的強烈憤慨。

8、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

品味:魯迅對中國封建主流文化是否定甚至批判

的,他認爲儘管帝王將相掌握了輿論權威,欲把所有的功績往自己身上攬,但歷史是由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人民創造的,魯迅用洞悉世事真相的敏銳目光看到來自地

底下的力量,每一個歷史階段,這股力量都會由弱到強,如岩漿噴涌而出,最終推動歷史的進程。這也可以看到魯迅改造國民精神的極大熱情。

9、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爲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品味:這段文字告訴我們,要掌握正確的分析方

法,着眼於全體人民大衆,才能透過假象,識破反動派的欺騙宣傳,把握問題的本質。告誡國人不要被一小撮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動宣傳所迷惑,要看到革

命的力量,要看到抗日戰爭的光明前途。說明魯迅在那“黑雲壓城城欲摧”的艱苦歲月裏,對中國的前途始終抱着堅定樂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