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日本企業文化考察報告 考察報告

日本企業文化考察報告 考察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45K 次
日本企業文化考察報告 考察報告

日本企業文化考察報告
  爲深入貫徹落實《國資委黨委關於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充分借鑑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推進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國資委組織部分中央企業及下屬單位主管企業文化建設的領導和部門負責同志,於2012年3月16日至4月5日赴日本進行了企業文化培訓考察。
  培訓採取三種形式
  一是聽取專家集中授課。長崎大學神郡克彥教授講授了《如何建立企業名牌》,神戶大學黃磷教授講授了《跨文化交流與管理》,經濟產業省經濟產業政策局鈴木先生講授了《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有關政策》等課程。
  二是專題講座。荏原製作所通過一個環保的典型案例介紹了企業的危機公關處理和文化創新;資生堂介紹瞭如何秉承福原信三的理念,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企業形象的創造;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全球化人事部小西工己先生介紹了《豐田之路與人才培養》;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介紹了松下幸之助的經營理念和經營哲學;JR西日本鐵道公司介紹瞭如何培訓民營企業精神;金鋼峯寺宗務總長土生川正道理事長介紹了日本人精神的形成;東京證券交易所介紹了企業統治的思路和原則;經濟產業省玲木先生介紹了日本政府推進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有關政策。講座中還採取互動式的討論,進行深入研修,在交流和探討中,既瞭解了日本企業的文化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情況,同時又宣傳了我國經濟發展成就和中央企業的實力。
  三是參觀考察。先後參觀了荏原製作所、資生堂株式會社、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大金工業株式會社、西日本旅客鐵道株式會社(簡稱JR西日本鐵道公司)、日本電通公司、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8個企業和東京證券交易所,與大金工業株式會社副社長川村羣太郎等20多位企業高層領導人進行了座談交流;參觀了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國際展覽中心、資料館、技術館、豐田公司資料館、資生堂畫廊和資料館等10個企業展館;觀摩了愛知縣世博會中國館、日本館、主題館等展館;訪問了日本經濟產業省、兵庫縣、神戶港務局等3個政府部門。在走訪的企業中,既參觀了歷史館、資料館、藝術館、技術館,又參觀了生產線,既對政府部門的宏觀管理情況有所瞭解,又觀摩了企業的實務操作。同時,我們還通過乘坐地鐵、公共汽車、新幹線高速列車等途徑,比較廣泛地瞭解了日本的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培訓結束前,考察團的19名同志利用晚間時間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大家一致感到此次培訓時間安排緊湊、內容豐富,培訓期間能安排考察如此之多的世界知名企業實屬不易。同時,大家認爲通過培訓拓展了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路,學習了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經驗及需要引以爲鑑的問題,對加強本單位企業文化建設得到了很多啓示。培訓結束時與我國家外專局駐日本辦事處的同志進行了會談。   日本企業文化建設
  的基本特點和經驗
  通過這次學習考察,我們感到日本企業文化建設呈現出以下6個顯著特點。
  (一)積極倡導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相統一,爲企業發展培育和諧的文化環境和氛圍。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近年來世界各國企業界和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我們所考察的日本企業都把履行社會責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積極倡導,把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統一起來,成爲日本企業文化發展的一個趨勢。日本企業把履行社會責任放在突出位置,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從歷史背景上看,18世紀近江商人就提出了“賣方、買方、社會”三方都好的理念;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企業明顯地抱有一種“報德思想”,二官尊德提出“社德合一”,即“事業在自己得利的同時,必須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實惠”。20世紀以後,松下幸之助等傑出的企業家又積極地倡導企業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並於1956年召開經濟同友會全國大會,通過了經營者必須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決議。進入21世紀之後,經濟同友會又把企業的社會責任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於2012年5月改定通過了《日本經團聯關於企業行動憲章》,提出了10條企業行動準則,使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工作進一步得到強化。正是由於長期以來一些傑出的企業家的積極倡導和實踐,形成了日本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文化傳統,這一傳統引領着日本企業的發展方向,使日本擁有一大批歷經百年長盛不衰的企業,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爲日本躋身世界經濟強國奠定了基礎。二是從現實狀況看,近年來,日本企業出現了一些醜聞,突出表現是對社會不負責任、做假帳、欺騙社會公衆。如在東京證券所上市交易已有50多年曆史的西屋鐵道公司,違反有關規定,使公司股票80%掌握在特定人手裏,利用員工假持股來逃避監管,欺騙股民達10年之久,這件事曝光後在日本社會造成惡劣影響。這一教訓使日本企業充分認識到,在經營過程中必須以誠信負責的社會形象取信於公衆和消費者,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三是從企業面臨的宏觀發展環境看,隨着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公衆維權意識日益增強,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日益成爲衡量企業優劣的重要標準。四是經過長期實踐,日本的企業家認識到,在當今人類的社會活動過程中,除了戰爭,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佔用社會資源最多、對環境影響最大的實踐活動,企業在佔用社會資源的同時必須給社會回報,以爭取社會的支持與理解,爲企業創造長遠發展的環境。五是政府的大力倡導。日本政府把推進企業落實社會責任作爲重要內容,由經濟產業省具體負責推進和實施。如通過社會調查向企業提供社會需要等情報,對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情況進行監督等等。由於上述原因,日本的企業都很重視將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統一起來,企業家們都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站在履行社會責任這個制高點,才能贏得企業長期發展的良好環境,所以努力爲企業發展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
  日本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突出強調五點:一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最主要內容就是切實實現股東和僱員(員工)的利益。二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直接外在表現就是爲社會公衆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務。三是在可能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促進所在地區和國家的社會繁榮。四是遵守法律法規,做到及時向社會公佈企業信息,保證經營活動的公開和透明。五是把企業發展同造福人類、保護環境、建立循環型社會統一起來。如豐田公司1992年爲了倡導“人類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全新環保理念,專門設立了“豐田環境委員會”,制訂了“豐田地球環境憲章”——《豐田對於地球環境的參與方針》,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公司面向21世紀的未來戰略——“製造親近人類與地球的汽車”。爲了落實這一戰略,豐田公司不惜將年銷售額的6%作爲攻關資金,組建起1.2萬人的龐大研發隊伍,開始了“綠色”汽車的發明創造。經過長達5個年頭的不懈努力和反覆試製,1997年12月豐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產的混合動力汽車——先軀。它消耗每升汽油的平均行駛里程比一般汽油車至少提高一倍,污染物卻減少了90%。
  (二)把企業以人爲本與員工以企爲家統一起來,特別注重建設人企合一的發展團隊。
  我們考察的日本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把企業以人爲本與員工以企爲家很好地統一起來,努力構建命運共同體,實現了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經濟處於緩慢增長期,即使在企業面臨各種困難的情況下,日本企業仍然堅持以年功製爲主的分配模式,較好地保持了員工隊伍的穩定,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持“終身僱用制”、“年功序列制”等企業制度基本不變,努力做到不裁員,保持員工隊伍的相對穩定,保持員工福利待遇基本不變;二是通過實施國際化戰略,開拓海外市場,爲員工發展創造更多空間;三是不斷優化員工的生產生活環境,豐富員工的文化生活。如:大金工業株式會社是全球著名的商用空調和氟化工產品生產企業,在遭受亞洲金融危機嚴重衝擊、企業經營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一直堅持“力爭作一個能夠保證僱用的公司”這一宗旨,通過每年限量招工、實行內部轉崗分流,對部分員工進行再培訓,尤其是及時實施了國際化戰略,把開拓中國市場作爲戰略重點,每年利潤增長的10%來自中國,從而實現了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對大金工業株式會社堅持以人爲本的經營理念、關注員工的利益、促進企業和員工實現共同成長的情況、1999年3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對此進行了詳細報道。
  (三)努力做到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相統一,培育支撐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文化力量。
  我們這次考察的日本企業平均壽命在40年以上,有的企業壽命長達100年。如:以生產高級化妝品著稱於世的資生堂株式會社成立於1872年,至今已有133年曆史,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成立於1918年,至今也有87年的歷史。探究這些企業長壽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這些企業在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佔領市場制高點的同時,非常注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使企業發展既奠基在深厚的文化積累之上,植根於厚重的民族文化傳統之中,又能適應時代變化,不斷髮展創新。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很好地繼承了民族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如協調配合的團隊意識、注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等,並通過創新,把企業建成命運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二是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注意形成相對穩定的“文化基因”,使之成爲促進企業發展的精神財富。如: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在松下幸之助提出的理念的基礎上形成了“企業作爲‘社會的公器’,在‘顧客第一’的基礎上,實現‘日新月異’”的文化基因,又把“日新月異”轉變爲“堅持技術革新’的理念,以這種理念指導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開發新產品,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處於不敗之地。三是通過建立資料館、紀念館、展覽館等文化設施,使企業創造的文化成果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並通過免費向社會開放,使之成爲與社會溝通的橋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成果,達到了用文化提升企業形象的目的。
  (四)注重企業家高度文化自覺與員工自覺踐行文化相統一,確立了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
  我們考察的日本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以確立共同的文化追求爲目標,把企業家的文化自覺與提高員工的文化執行力統一起來,使企業成爲一個文化共同體。
  通過在日本的學習考察,我們感到,日本企業家的文化自覺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確立了文化主導企業發展的意識,自覺用文化創新引領企業發展。二是具有崇高的文化追求,深刻影響着企業員工的文化自覺程度。三是這些企業的企業家都是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關鍵性人物,起着倡導、實踐、推動和變革企業文化的關鍵作用。四是普遍把履行社會責任提升爲企業的重要使命。五是具有敢領風氣之先、不懈創新的可貴品質。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是一個代表性人物。我們這次在松下考察期間時時能感受到松下幸之助的存在,感受到松下文化的魅力,松下幸之助創立的松下文化仍然深刻影響着松下公司的發展。松下幸之助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企業人一定要盡企業人的本分,爲提高社會生活的品質和追求世界文化的繁榮而奮鬥”的企業使命,1933年制訂頒佈了企業員工應遵行的“五大精神”,1935年制定了企業內規,強調知行合一等,從而推動和引領松下公司沿着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創造了世人矚目的輝煌。現在,松下公司又繼承松下幸之助造福人類的文化自覺,確立了“爲實現星羅棋佈的網絡社會做貢獻”和“爲人類與地球環境的共存做貢獻”的企業理想,投資建立了家電回收利用技術中心和環保資源再生工廠,負責20個廠家電器產品的再生利用,同時作爲環保教育基地免費向社會開放,努力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建立循環型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經過與日方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的交流,得知日本企業傢俱有高度的文化自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明治維新後,日本大力普及教育,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礎上成長起來的企業家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追求。二是日本的社會制度安排又使財富不會大量傳給下一代,由此決定日本企業家很大程度上是靠成就感支撐,努力把企業做強做大,這種成就感已經超越了狹隘的物質利益追求,上升到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三是日本的企業家是在日本國際化進程中成長起來的,具有較寬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和不斷求索、追求卓越的品質,因而具有較高的文化自覺。資生堂第一任社長福原信三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福原信三1913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藥學專業,畢業後又遊歷歐洲,學習歐洲的近代藝術,他既是一個企業家,又是一個酷愛藝術的攝影家,他把企業的追求定位爲“以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美化人類的生活”,並親自參與設計了企業標識,把山茶花作爲自己企業的象徵,從而使資生堂由主要銷售西洋藥品的店鋪發展成爲主要生產高級化妝品的現代公司,並使資生堂文化具有強烈的藝術文化色彩。四是國家和政府通過表彰獎勵、輿論引導、政策支持等措施和途徑,進一步提高了企業家的文化自覺。
  企業文化建設成敗的重要標誌之一,是看企業文化在員工中的內化程度,是看員工自覺踐行的程度。而這一點,在我們所考察的日本企業中得到了充分印證。這些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上注重知行合一,企業精神、企業理念已經成爲企業員工的生存方式和工作習慣,體現在員工的言行之中。這些企業主要採取如下措施來提高員工的文化執行力:
  一是進行企業文化培訓。這是日本企業的通行做法。我們所考察的企業都建有員工培訓中心、人才培養基地等培訓機構。日產公司是日本第二大汽車公司,2012年7月與我國東風汽車公司全面合作,這個公司規定要對新招收的員工進行爲期6個月的系統培訓,主要是學習公司的企業文化和崗位操作技能等,培訓結束經過考試,確認符合公司的用人標準後方可進入實際工作崗位。
  二是通過各種儀式,舉辦多種文化培育活動。日本企業提高員工文化執行力更多的是滲透在日常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中,如:舉行入社儀式、創業紀念慶典、每個經濟年度的慶典儀式、車間懇談會等,其中荏原株式會社的案例教育更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荏原株式會社成立於1912年,主要從事風水力發電的機械製造、環境工程機械製造和精密電子儀器製造業務等,2012年3月23日因排污管連接錯誤導致該會社藤澤工廠發生二噁英泄露事故。事故發生後,荏原株式會社認真總結事故發生的原因,制定了5條基本行爲準則,並把每年的3月23日定爲基本行爲準則再確認日,由董事長從8點30分開始對員工進行30分鐘的演講,用藤澤工廠發生二噁英泄露事故的案例,引導員工對照5條基本行爲準則反省自己,查找差距,提高踐行基本行爲準則的自覺性。
  三是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做到全員構建企業文化。員工不僅是文化育人的對象,也是文化創建的主體。這在JR西日本鐵道公司的企業文化建設中得到了充分體現。JR西日本鐵道公司18年前由國有轉爲民營後,企業文化面臨着轉型,這個公司注重充分發揮員工的作用,通過開展“我的建議”、理念徵集、統一朗讀“感謝乘客利用JR鐵路”的宣傳用語等活動,組織全員參與文化創建,營造人性關懷的文化氛圍,確定了新的經營理念即:“立足於尊重人性化的立場,在建立勞資信任關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鐵路事業的活性化。同時,以成爲一個受愛戴的、共同繁榮的綜合服務企業爲目標,作爲國家的主導企業,積極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做貢獻”,從而成功實現了文化轉型,塑造了企業新形象,促進了企業的飛速發展。
  (五)大力推進理念變革與結構重組、戰略調整相統一,形成了文化與管理相融共進的良性發展。
  日本企業非常重視使企業文化真正成爲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一是隨着企業的發展和經營理念的變化,適時變革企業的組織結構。松下公司在松下幸之助1932年提出企業新的使命和新的經營理念之後,隨即對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進行了調整,創建了以事業部製爲主體的管理模式。二是當企業的性質、結構發生變化時,及時對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核心價值觀進行調整,使企業文化及時實現轉型,以適應企業發生的變化。如:JR西日本鐵道公司在公司改制的同時實現企業文化轉型的經驗。三是企業發展戰略發生改變,企業的經營理念也隨之進行調整和創新。大金工業株式會社針對國內經濟增長緩慢、企業發展空間狹窄的現實,大力實施國際化戰略,爲此,他們對公司原有的文化理念進行調整和創新,於2012年8月確立了“最高的信譽、進取的經營和明朗的人和”的公司綱領和10條經營理念。董事長井上禮之和總經理北井啓之從2012年9月份開始,在3個月時間裏到大金在日本各分支機構及海外7個主要子公司舉行說明會,對新的經營理念進行宣講,2012年2月又從日本國內和海外子公司請來10位員工同董事長井上禮之舉行座談會,並將經營理念印成小冊子,發到員工手中,做到員工人手一冊,用新的經營理念指導和規範員工的行爲,很好地適應了拓展國際市場的需要,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取得了豐碩成果,尤其是在中國的業務迅速發展,設有6個合資公司和獨資公司,營業額達800多億日元,西安慶安大金公司的利潤更是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
  (六)在企業日常經營過程中注意把宣傳產品與經營“文化”相統一,培育了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企業文化建設負有宣傳產品、塑造企業形象的職能,這一點已是基本常識。但日本在此基礎上賦予企業文化建設以新的功能,在宣傳產品的同時,開始經營“文化”。
  一是非常重視產品和企業形象的宣傳。這些企業都設有規模較大的宣傳部門、企業文化部門或形象策劃部門,主要承擔產品廣告設計、企業形象策劃宣傳、企業文化的推行等。尤其是對產品和企業形象的宣傳令人印象深刻,大部分企業用日文、英文和中文三種文字,製作產品和企業形象的宣傳冊、宣傳片以及企業網站等。這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掌握了日語、英語和漢語三種語言。資生堂的宣傳部有員工130多人,每年廣告費用佔營業額的10%左右。松下、豐田等公司都設有國際展覽中心、技術中心等多個展館,用於宣傳公司的產品、形象和文化。
  二是對文化進行戰略投資。福原信三認爲,企業文化是在企業的歷史中培養和積蓄的理性和感性資產,提出“企業文化是繼人、財、物之後的第4種經營性資產”的觀點,爲此,早在1919年他就在東京的商業中心銀座設立資生堂畫廊,免費爲日本和世界各地的未成名青年畫家、攝影家提供展出作品的場所,並聘請一批藝術家到公司從事形象設計與宣傳工作,到目前爲此,已有5000多位藝術家在資生堂畫廊展出作品,併爲資生堂公司留下大批作品,資生堂也在自己的形象宣傳中創造了一大批作品,這些作品已成爲資生堂的文化資產,並隨着這些藝術家知名度的擴大而不斷增值。對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啓示

  因中日兩國社會制度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不同、所處歷史階段及企業具體情況不同,對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經驗必須有選擇地加以借鑑。
  一、中國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應做到科學定位、紮實推進,真正促進企業發展。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企業的生存方式和發展方式。企業發展實踐是企業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反過來企業文化又對企業的發展發揮促進作用。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思想靈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全體員工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追求。企業文化建設的程度和水平,既與企業發展的階段性直接相關,又與企業家的素質和職工的整體狀況直接相聯。而且,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內生性,只有內在生長起來的文化,才能適應這個企業的需要,才能成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從而真正促進企業發展。企業文化建設可以學習借鑑,但不可以照搬;可以適當引導,但不可以超越階段;可以積極創造,但不可以忽視企業職工的整體特點。
  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應遵循“三個規律”,做到科學定位、紮實推進。一是遵循企業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規律,認清文化建設的長期性,做到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注重文化積澱,不斷實現文化提升。企業百年不倒靠文化,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也需要長期的培育過程。目前,在部分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短期行爲、形式主義和急功近利的錯誤傾向,應該得到克服和改進。二是遵循企業成長的規律,認清文化建設與企業發展的內在統一性,做到從企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和內在要求出發,去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既不能過於超前,又不能嚴重滯後,必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企業的組織結構、產業結構和發展戰略的調整保持協調一致。三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規律,堅持文化理念推行的系統性和長期性,做到因人因羣體不同而採取相應的方法和措施,推進理念普及和文化育人。考察中,19名同志對日本企業在推行理念中強調自主性原則印象很深,但這一原則是建立在日本企業員工具有較高文化素養以及企業文化相對成熟和穩定的基礎上的。而對於處於企業文化建設剛剛起步、員工素質有待提高的中國企業來說,過分強調自主性也是不適宜的,必須把自主性原則與強制性原則結合起來,把正面激勵同系統灌輸結合起來,積極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提高文化育人的實效性。
  二、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動以人爲本原則的全面落實。
  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堅持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是中央企業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先進企業文化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結合對日本企業文化建設進行的考察,我們認爲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必須把確立正確的以人爲本原則作爲一個重要任務,充分認清以人爲本原則的前提性、歷史性和整體性,並指導企業文化建設的具體工作,才能使企業文化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認清以人爲本原則的前提性,把以人爲本和以企爲家有機統一起來。以人爲本原則的價值原則是人的價值高於物的價值,人作爲目的的價值高於人作爲手段的價值。這一原則是對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普遍存在的人的異化狀況的一種揚棄,是對物統治人、個體淹沒在虛假集體之中狀況的一種揚棄。它實現了由人僅僅是企業發展的手段,到成爲既是企業發展手段,更是企業發展目的的一種提升,這一提升並沒有否定人作爲發展手段的價值。由此引出的一個基本結論是:從以人爲本原則產生的歷史背景看,企業以人爲本的基本前提是職工以企爲家;從現實互動關係上看,以人爲本與以企爲家互爲前提、互爲結果。企業堅持以人爲本就是把職工作爲企業發展的目的主體和利益主體;員工堅持以企爲家就是自覺把自己作爲企業發展的責任主體和動力主體。這給我們的啓示是,倡導以人爲本必須同倡導以企爲家結合起來,必須認清以人爲本原則的前提性,否則,只強調人作爲企業發展目的的價值和意義,就會導致企業發展的動力主體和責任主體虛位,就會導致以人爲本原則懸掛在空中。這種情況實際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於我們各個企業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中,應該對職工提出“以企爲家”的要求,注重引導職工充分認識到,企業“以人爲本”的前提是職工“以企爲家”,只有做到職工“以企爲家”,才能更好地實現企業“以人爲本”,職工只有首先成爲企業發展的動力主體和責任主體,才能成爲企業發展的目的主體和利益主體。
  二是要認清以人爲本原則的歷史性,把以人爲本原則實現的程度與企業發展程度有機統一起來。以人爲本原則的產生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它在不同國家、社會和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內涵,體現着不同的要求。“以人爲本”原則實現的程度必須同一個國家、社會和企業的發展水平相適應。日本企業以人爲本原則實現的程度和水平,是日本國家發展程度的縮影,是一個企業長期發展累積的結果。我們在驚歎、羨慕的同時,必須用歷史性的眼光來審視這種結果和狀態。同時,真正從我們企業現實條件出發,根據企業發展程度落實以人爲本原則,並通過實現企業持續發展,不斷提高以人爲本原則實現的程度和水平。
  三是要認清以人爲本原則的整體性,把個體利益實現程度與整體利益實現程度有機統一起來。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以人爲本”原則中的“人”既是一個個體性概念,也是一個整體性概念,“以人爲本”不僅是要實現一個人、一個羣體的發展,更是要實現全體人民的發展,實現各個羣體在發展上的動態平衡;“以人爲本”不僅是要實現人的一個方面的發展,更是要實現人的多方面發展,滿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因而我們落實“以人爲本”原則必須按照整體動態平衡的要求,既要解決個體的特殊問題,更要實現整體性發展。
  三、正確處理實施CI戰略與實施CS戰略的關係,及時導入CS戰略,不斷提升和強化中央企業的品牌形象。
  中央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大多已實施了CI(企業形象塑造的英文縮寫)戰略,這對提升企業自身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日本企業文化的考察,使我們認識到,在推進CI戰略的同時,應該及時導入CS戰略,使企業的形象塑造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CS是顧客滿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的英文縮寫。1990年,日本豐田公司、日產公司率先導入CS戰略,建設顧客導向型的企業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到現在CS戰略在日本已經廣泛普及。如:大金公司在經營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個需求,創造新的價值”,並對此進行詳細闡述。所謂“洞察下一個需求”,就是深入到顧客的內心深處,去發現連顧客自己也還沒有察覺到的需求和願望,並將其變爲具體的商品和服務提供給顧客,給顧客以驚喜,繼而創造新的需求,就是顧客滿意戰略的一種體現。松下公司充分利用本公司長期的技術儲備和雄厚的設計實力研製出以信息化和網絡化爲特徵的、代表家用電器發展趨勢的20年後的家用電子屏幕牆,在東京自己公司的國際展覽中心,每天都在向來訪者進行描述和展示。
  日本企業推行CS戰略是同高度市場化的特徵相適應的。高度市場化決定了企業文化的市場導向,市場導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顧客滿意爲標準,就是顧客導向。因此,CS是對CI戰略的豐富和深化。CI戰略體現的是單一的企業視角,着眼於自我形象的提升;CS戰略是企業、顧客等多重視角,關注的是顧客需求的滿足和價值的實現。隨着中國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深化,導入CS戰略是一種趨勢和必然,但並不意味着導入CS戰略就取代CI戰略,二者視角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同,可以起到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作用。目前,中央企業應該對實施CS戰略進行認真研究,擇機導入、廣泛實施這一戰略,從而實現企業品牌和形象的新提升。
  四、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創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以構建“六種和諧關係”爲目標,爲企業發展創造更加和諧的文化環境和氛圍。
  創造和諧的文化環境和氛圍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創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是我們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之一,也是日本企業文化建設帶給我們的重要啓示。日本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貧富差距卻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社會矛盾並不十分突出。在這一點上,日本企業同日本社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通過強化共同體意識,積極倡導履行社會責任等,爲企業發展創造了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這對我們中央企業今後的企業文化建設具有深刻的啓迪意義。
  中央企業在今後的企業文化建設中應該把創造良好的文化生態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構建“六種和諧關係”,即“企業與員工、員工與員工、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區(社會)、企業與環境、員工身體與心理之間的和諧關係”爲核心,通過積極進行理念創新,確立和宣傳體現構建“六種和諧關係”的發展觀、合作觀、環境觀、生活觀等價值觀念;在合理界定社會責任的基礎上,積極塑造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加強心理文化建設,促進員工身心和諧發展等措施和途徑,不斷優化人際關係,建立良好公共關係,優化企業內外發展環境,促進企業和諧發展。
  五、正確認識企業文化的特性,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確立經營“文化”的新視角。
  2012年7月6日至9日國資委在大慶召開的“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研討交流會”,有力地推動了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各企業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初步掀起了建設企業文化的熱潮。但這次日本之行給我們的啓示是:中央企業在今後的企業文化建設中應樹立經營“文化”的新觀念,做到建設“文化”與經營“文化”有機結合。
  精神、理念、價值觀等軟性文化同具體形態的文化產品,尤其是物質產品有一個顯著區別,那就是這些軟性文化越使用越增值,並且可以轉化爲具體形態的文化產品,可以成爲企業的經營性資產。這是可以對我們的企業文化進行經營的理論根據。而我們中央企業一般都有幾十年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創造了豐碩的文化成果,這構成了我們經營“文化”的資源基礎。即使有的企業文化積累薄弱,也應該從經營“文化”的視角去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經營”文化這個詞的涵義就是提升企業文化以及對由此開發出來的具體文化產品進行商業化運營,實現文化資產的保值增值。國內赴海爾學習考察的人絡繹不絕,實際上就是經營“文化”的一種結果。當然,現在參與經營的主體不僅僅是海爾集團,更多地是媒體等企業外的社會力量,但起點還是企業本身。確立經營“文化”的新視角,不是要取代基礎性的文化創建工作,而是對這一基礎性工作的提升,是將在基礎性工作中創造出來的成果所蘊藏的價值體現出來,並且不斷增值。這就要求在基礎性的文化創建中體現經營“文化”的要求。如:我們各中央企業建設的紀念館、展覽館、資料館等,就不僅僅是保存文化成果的場所,而應該成爲經營“文化”的有效載體和途徑。對這些場館的投入,就不是純消費性的支出,而恰恰應該是長期的經營性投資。
  當前,中央企業開展“經營”文化的工作,具體可從四個方面進行:第一,制定經營“文化”的長遠戰略,遵循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確定中長期目標,從戰略層面對本企業長期積累的文化資產進行經營。第二,可通過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企業文化資產的價值。如:在相關企業中把長期形成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青藏鐵路建設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企業精神打造成文化品牌,實現文化資產的保值增值。第三,開發具有企業特色的文化商品,通過具體的文化營銷,實現企業文化資產的升值,包括:開發體現企業文化個性的紀念章、紀念幣、紀念郵票、企業歌曲、電視劇、網絡遊戲等。第四,培育宣傳文化英雄,以此來提升企業文化資產的價值。從經營“文化”的視角看,王進喜、王啓民、李黃璽、許振超等不僅是單個企業的勞動模範,更是這個企業的文化英雄,代表着我國國有企業廣大員工的精神追求,也體現着一個個企業的個性文化。如:王進喜是“創業文化”的代表,是大慶精神的人格化;王啓民是新時代知識分子的代表;李黃璽是新時期知識工人的代表;許振超是“效率文化”的代表。從經營“文化”的角度,對他們所代表的文化不斷進行解讀和釋義,不斷進行培育和傳播,就可以使他們所代表的文化不斷增值。
  六、提高企業全員的文化自覺,尤其是要把提高企業家的文化領導力與提高員工的文化執行力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企業全體員工的共同行爲能力。
  企業文化是全員性文化。文化建設的主體、文化踐行的主體和文化育人的對象都是全體員工。提高企業全員的文化自覺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目標,而企業全員文化自覺的程度又決定着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效。因此,提高企業全員的文化自覺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關鍵環節。這在日本的企業文化建設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中央企業今後的企業文化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應該在提高企業全員的文化自覺程度上下功夫,尤其是要着重在提高企業家的文化領導力和員工的文化執行力上下功夫。因爲文化自覺程度低是當前我們中央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一個較爲普遍的問題。具體表現爲存在三種錯誤傾向,可概括爲“三論”:一是單一主體論。即片面地認爲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家文化,因而往往是因領導人員的變動而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也隨之變化。實際上,企業家只是文化建設的領導主體,而不是單一的創建主體,是文化理念的主要設計者,而不是惟一設計者,是文化踐行的先行者,而不是文化踐行的基礎主體。“企業文化主要是企業家文化”這一論點主要是源於對日本企業文化建設實踐的概括。日本企業的性質大部分是私有制,而且早期都是家族企業,企業領導人長期不變,因而企業家的文化個性深深地影響了各自企業的文化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說,“企業文化主要是企業家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有其侷限性。而把這一論點移植到中國,尤其是移植到中央企業的文化建設上卻是有失偏頗的。二是部門文化論。即認爲企業文化建設和落實僅僅是企業文化部一個部門的責任,因而也就沒有形成各部門各負其責、合力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工作格局和運行機制。三是與己無關論。這主要是存在於員工中的一種錯誤認識,即認爲企業文化建設只是企業家的責任和工作,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因而也就無法談文化執行力的問題。
  這三種錯誤傾向是中央企業在提高全員文化自覺上應該着力解決的問題。一是應探索建立全員創建體系,形成全員建設企業文化的局面。日常工作中,注重設計具有全員性特點的文化創新與培育活動,吸引員工廣泛參與。二是應探索建立綜合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運行機制。三是應探索解決文化與管理融合的問題,提高文化理念的制度化程度,使文化通過管理和制度發揮作用。四是應探索建立長效培育機制,把文化培訓作爲獲得企業人資格、崗位任職資格等方面培訓的重點,貫穿在自我成長過程中。   對國資委推進中央企業
  企業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把推進國有企業企業文化建設作爲出資人代表的職責認真予以落實。企業文化是除人、財、物之外的第四種重要資源,已得到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的認可。通過挖掘、整合、建設企業文化,充分發揮這些資源在塑造企業品牌、增加企業無形資產存量,使企業資產保值增值,是作爲出資人代表——國資委的重要職責。建議國資委從履行出資人職責的角度,把企業文化建設作爲促進企業保值增值的重要內容,加大工作指導力度,不斷提高中央企業乃至所有國有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水平。
  二、建議進一步加大貫徹落實國資委《關於加強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水平。《指導意見》已經正式頒佈實施,這必將促進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但國資委所管理的中央企業的行業不同、性質不同、規模不同、發展歷史不同、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不同。這種情況,一方面要求中央企業要結合自己企業的實際來貫徹落實《指導意見》,另一方面也要求國資委應加大貫徹落實《指導意見》的推進力度,進一步加強對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的指導。建議加大《指導意見》的宣傳力度,使中央企業的各級經營管理者和全體員工充分了解《指導意見》的內容,認識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提高建設先進企業文化、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自覺性。同時,要通過召開貫徹落實《指導意見》座談會、組織參觀交流等多種途徑進一步加強分類指導,開展督促檢查,促進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健康發展。
  三、建議國資委儘快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培訓,提高企業文化建設工作者素質。
  一是建立企業經營管理者文化培訓制度,使出國培訓規範化,分期分批地選送中央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和企業文化部門負責人出國學習考察,真正使中央企業領導人適應世界經濟和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以寬闊的眼界和高度的文化自覺去認識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同時,要認真選擇培訓國和培訓內容,以提高培訓效果。像這次日本企業文化培訓考察就獲得全體團員的一致好評。二是在勞動與社會保障都已把企業文化師確定爲一個新職業的情況下,建議國資委研究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從業人員的執業資格認證工作,建立規範的評審審批標準和程序,形成企業文化的職稱系列,進一步促進中央企業企業文化部門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在組織出國培訓考察的同時,建議組織企業文化的國際交流,在更大範圍內實現知識、信息和文化的廣泛交流與共享。
  四、建議國資委加大中央企業開展形象宣傳與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發揮國資委管理、組織和資源優勢,進一步提升中央企業的整體形象。建議國資委充分運用所掌握的資源優勢,引導中央企業加大形象宣傳和品牌塑造的工作力度,不斷提升中央企業的無形資產,增強核心競爭能力。建議國資委充分發揮管理、組織和人才資源優勢,主動搭建形象展示平臺,爲中央企業創造集體亮相的機會,進一步擴大中央企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繼續爲中央企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建議國資委利用北京的中心優勢,舉辦中央企業發展成就展覽會,展覽會期間可舉辦研討會、主題論壇等多項活動,充分利用各種優勢,集中展示和提升中央企業的整體形象。這次日本愛知世博會就設立了企業展區,豐田公司、松下公司等日本企業就利用世博會這個平臺,展示了機器人等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術和產品,有力地提升了企業的自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