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印度IT教育考察報告 考察報告

印度IT教育考察報告 考察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印度IT教育考察報告 考察報告

印度IT教育考察報告

編者按:2012年12月29日至2012年1月9日,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民革湖南省委主委劉曉率團赴印度訪問,重點考察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NIIT和印度國際信息技術學院IIIT。現有關考察情況摘要發表,以饗讀者,並供大家參考。
一、印度概況
2012年12月29日至2012年1月9日,我們赴印度考察了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NIIT和印度國際信息技術學院IIIT,並參觀了印度最負盛名的尼赫魯大學和普納大學,也對孟買大學和果阿大學進行了初步瞭解。
初到印度,感覺就像回到了中國上世紀的80年代,交通等基礎設施比中國落後許多。但隨着訪問的深入,歷史悠久的印度就像一杯泡開了的濃茶,讓人不禁回味無窮。
印度土地肥沃,生態保護比我國好得多,新德里等城市綠樹成蔭,不時可以看到嬉戲其間的松鼠和猴子,小鳥甚至常常飛到汽車裏覓食;到處可見成片的待開發土地,預留的發展空間很大。印度人民性情溫和,待人友好。聖雄甘地率領印度人民通過“不抵抗運動”使印度最終獲得獨立解放,其堅忍不拔的精神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印度人口衆多,社會雖然並不發達,但政府卻十分重視教育,而且還一直持續增加教育投入。1998印度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是3.8%,而到了2012年,印度用於教育方面的投入在整個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爲5%。2012年5月國大黨執政後,明確提出力爭在2012年將公共教育支出提高到國民生產總值的6%以上。印度大學主要是用英語教學,本土語言其次。因此,畢業生的語言國際化程度很高,在國際社會就業的空間很大。它在全球教育界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不僅政府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而且鼓勵企業和民間投資教育。印度的大學和學院發展迅速,到2012年有大學350所、1500家科研機構和10428傢俬人培訓學院。每年有20萬名軟件工程專業的畢業生,30萬軟件技術培訓畢業生步入軟件產業的一線。
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而言,人力資本的質量與數量,遠比實物資本的質量與數量來得重要。印度的軟件也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與印度政府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培養是分不開的。
二、印度軟件業
1990年印度軟件業的出口額還幾乎爲零,到2000年就超過了85億美元,2012年達到96億美元,計劃2012年達到500億美元,力爭成爲世界軟件出口的龍頭。印度人的根據是“發展勢頭”,一個產業一旦獲得了騰飛的條件,發展將是飛速的。在全球範圍內,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形成了若干規模不等、各具特色的軟件產業聚集地,如美國的硅谷、日本九州的硅島、印度班加羅爾的軟件園等等。這些產業聚集地已經成爲全球經濟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印度的軟件業聚集情況頗具借鑑意義。
印度軟件業發展有如下特點:
1、政府大力支持。1991年印度政府發佈文件,大力扶持軟件行業,實施零稅率,在銀行貸款上也給予“優先權”,引發了印度軟件行業的一場革命。1998年7月,印度決定由政府支持,爲金融風險資本設立10億盧比的基金,由“小型企業發展銀行”管理。同時規定,銀行優先貸款給新創立的高科技風險公司,尤其是小型企業。這些政策刺激了印度軟件業的興起和發展。

2、有豐富的人才儲備。如今,印度超過1000人的軟件公司有上百家,前五位的公司員工人數在5000人以上,這幾個大公司基本只做軟件開發。印度通過以下幾個途徑獲得軟件技術人員: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印度有400餘所大專院校設置了計算機專業,每年可培養畢業生1萬餘人,政府還爲250餘所院校提供部分教學經費。二是依靠民辦或私營機構培訓人才。目前這類機構有700餘家,每年可培養數萬名學員。三是軟件企業自身建立培訓機構。印度政府還在全國250個機構開設電腦培訓課程,在大約3000所中學推出“中學計算機掃盲和學習計劃”。這種多渠道的培訓爲軟件企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軟件藍領”。正是因爲有了大量的基礎技術人才,印度的軟件企業才形成了“項目經理、系統分析員、軟件工程師”這樣合理的人才結構。
印度政府還以寬容和大度的姿態對待人才外流現象,並把跨國就業作爲一種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渠道。正是幾十年的積累,印度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在西方工作,僅在美國工作的印度人才就有54萬。硅谷工作人員有38%是印裔,美國軟件工程師中,有1/3是印度人。美國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公司有820家是印度年青工程師創立的。正是這些“外流”人才爲印度的軟件產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中有爲印度介紹客戶,有爲企業提供信息,有的直接在印度投資和開辦軟件公司。
3、產業聚集度高。在印度規模最大的軟件園內,有軟件企業近1200家,佔據印度軟件業半壁江山。這些軟件企業中,8%是跨國公司,24%是中小企業,68%是外資企業。其中43%的軟件企業從事應用軟件開發,35%從事IT外包服務,22%是軟件技術公司。這裏平均每兩週可吸引3家外資公司。
4、產業定位清晰。印度人英語能力強,加上印度本身沒有軟件市場,不得不面向海外。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的軟件產業直接定位於海外市場,也造成了印度軟件公司的產品大多不是最終產品,而是中間產品,比如系統集成類軟件等,這就促使從業者保持了生產過程的標準化,與國外接口更加容易。目前,印度是世界上獲得質量認證軟件企業最多的國家。有170家公司獲得ISO9000質量標準認證,在全世界獲得美國CMM5級認證的50多家軟件企業中,印度佔了絕大多數。印度正在成爲世界軟件中心,許多著名的信息產業公司,如微軟、英特爾、甲骨文公司等都在印度建立了研發基地。
三、印度軟件人才培養的特點
1、軟件人才語言能力的培養
印度獨立以前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語是印度官方語言之一。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大學生,都能熟練地閱讀英文文獻和進行英語會話。這一特點使印度在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交流上具有很多的便利條件,印度開發的電腦軟件可直接出口英語國家,不存在任何語言障礙。

2、軟件人才的素質教育
印度軟件產業的快速發展與其軟件人才的邏輯分析能力有很大關係。數學從定義、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題目解出來,與寫軟件需要的分析和邏輯能力一致。從古印度到現代,數學是印度人邏輯思考的原動力,和印度的宗教哲學思想同等重要。印度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完整的邏輯思考能力。同時,以實用爲主旨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印度更加註重人才的工作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訓。軟件人才技能水平並不單純由工作成績決定,其他許多非智力因素對工作成功同樣重要。因此,印度特別強調工作態度、表達能力、團隊精神等的等非技術素質的培養。印度培訓機構經常要求學生演講,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增強與客戶的溝通能力;特別是不用體態語言正確地進行表達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在人機對話中十分重要。同時,他們還非常重視直覺的訓練,因爲計算機中許多問題是無法通過邏輯所能解決的。
3、軟件人才的結構
一個軟件企業需要各種層次的軟件人才,如程序員、項目分析師、程序設計師、行業專家(需求分析設計師)、應用人員(如數據庫分析設計師)等等。軟件產業三級(高、中、低)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綜合體系,要協調發展。
印度重視中高級軟件人才的培養,更加強調軟件藍領的培育。軟件藍領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爲在印度,軟件已經被軟件設計策劃人才設計出來,軟件的結構在編寫代碼之前已經被分成很多的單一模塊。印度較爲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結構保障了高中低人才合理搭配,形成了軟件產業內部生產的價值鏈。
4、軟件人才的職業教育
印度軟件人才主要是通過職業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來培養的目前,印度每年約有50萬新生軟件人才,其中大學畢業的只有7.4萬,剩下的幾乎全是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模式培養出來的,這充分反映了印度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職業教育定位。
爲什麼印度主要通過職業教育,而不是學術教育來培養軟件人才,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1)對大多數軟件人才來說,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統的計算機理論,進行計算機科學研究。計算機科學研究當然是必須的,但對軟件市場開發來說,更重要的是要擁有大量的、能夠實際地開發出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軟件應用型人才;
(2)軟件業是一個技術更新非常迅速的行業,其更新速度可以說在現有的所有行業中居於首位。爲此,人才培養必須跟上技術發展,而大學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因爲大學的課程往往很僵化,職業教育則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3)在軟件人才培訓中,教師本身要不斷接受培訓。這不僅需要資金,而且教授們是否希望不斷改變也是問題。而職業教育的師資培養模式則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4)要迅速培養大量軟件人才,光靠大學不行。印度軟件業起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而要在短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軟件人才,僅僅通過大學教育是絕對不行的。因爲建立大學需要大量投資,而當時印度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即使有了足夠的資金,建立大學需要很長時間,且大學的學制往往也很長。而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則決定了它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正是基於上述多方面原因,在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最終決策上,印度選擇了職業教育而不是學術教育。
職業教育所帶來的益處十分明顯:首先,有效地解決了低端人才缺乏問題;其次,大大縮短人才培養時間,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再次,結合實踐的教學方式培養出的人才更好地滿足了企業需求。最後,豐富的人才儲備使人力資本成本降低,提升了軟件企業及產業競爭力。
5、質量控制
另外,印度還大力推進教育標準化進程,關於教學內容,軟件培訓中心有嚴格規定,並建立統一標準。許多培訓中心還引進了ISO9000,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印度的軟件公司都設有質量管理部門,從項目起步到規格變更,直到最終測試,都用標準文件進行管理。幾乎所有的印度軟件公司都把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SEI設定的CMM等級作爲其質量管理的基準,而且把最高級別5級作爲自己的最終目標。這樣,印度軟件業從創業開始就有一個較高的起點。印度軟件技術人員與中國的相比,同樣學歷程度的軟件工程師,在軟件文檔的理解能力和準確度方面,高出3-5倍的水平。
6、軟件人才國際化
印度領導人也對人才外流有一種比較明智的看法。拉甘地總理曾經說過:“即使一個科學家、一個工程師或者一個醫生在50歲或60歲回到印度,我們並沒有失去他們。我們將因爲他們在國外工作獲得經理職位成爲富翁而高興。他們會把那裏的經驗帶回到國內來。我們必須在印度建立和發展不僅在印度工作,而且在全世界工作的人才。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對此並沒有損失什麼,在國外工作的大量人才正在返回印度。他們是想回來的。我們不要大驚小怪,不要把它看成是人才外流,而應該把它當成智囊銀行,正在積聚利息,等着我們去提取,我們可以將其投資於印度的建設中。”印度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大批留學或者工作的中高級軟件人才。從198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對軟件產業實行了一系列政策優惠,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爲海外留學或工作人員回國開辦軟件企業及從事軟件開發工作大開“綠燈”。這些海外歸國的軟件人才具備了從事軟件開發與服務的良好技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擁有一定的資金,特別是與海外同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繫,他們當中每人都形成了一張巨大的海外“關係網”,對促進印度軟件外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對我國IT職業教育的啓示
1、印度軟件人才培養模式選擇的是職業教育,而不是學術教育。他們成功的經驗證明,即使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即使是軟件這樣的高新技術產業,職業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雖然他們在這一模式的選擇過程中,有資金短缺等等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他們否認學術教育模式具有培養大量的、技術嫺熟的軟件人才的能力。這與當前我國的軟件人才教育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在我國,一談到發展軟件人才教育,便自然而然地認爲是要建立學院,建立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認爲職業教育太低級,不夠檔次。在課程設置上,更是一味地強調要加強基礎理論學習。結果呢?也許學生頭腦中記住了許多原理,能夠撰寫出大量的學術論文,但卻設計不出一個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軟件。目前,我國許多軟件公司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已反映出了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這一深刻問題:重學術教育,輕職業教育。
其實,在社會需要的人才中,大量的是實用型,能嫺熟地完成工作任務的人才;學術型的,專門從事理論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數。對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在人才的培養模式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應是職業教育,而不是學術教育,哪怕對於軟件這樣一個高新技術行業來說也是如此。
2、印度軟件人才培養採取的職業教育是市場驅動的。政府沒有具體規定學校如何運作,而由學校自己決定,且學校自己可以決定收費標準。這種模式決定了職業教育有了質量,纔有學生;否則,就招不到學生。而這恰恰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市場驅動還決定了職業教育不但要有質量,還要對技術變化反應快,能及時提供培訓等。爲了保證課程質量,在課程開發中,他們要進行大量調查,預測3年後的崗位需要什麼樣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課程每年更新,平時做小的調整,如更換一、二門課程,一年半內,更新所有課程。爲了使教學內容跟上技術發展,要和大公司保持密切聯繫,不僅從大公司瞭解新技術,還了解新技術產生的背景。
3、在教學方面,他們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不是按照從基礎理論到專業理論,再到實習的路徑來展開教學的,而是把教學順序完全顛倒過來,先從做開始,在做的過程中,學生如遇到問題,再以此問題爲基點去學習專業理論。這一全新的課程安排順序是以兩個基本觀念爲基礎的。
(1)基礎理論並不是做的必要條件。在沒有掌握基礎理論的條件下,學生同樣能夠學習如何做。並且什麼是基礎,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理論問題。
(2)做中學既是知識社會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模式,同時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我們常說要學會如何學習,但是學校外的學習主要是在工作中進行的,因此學會如何學習實質上就是要學會在做中學。而只有從做開始展開的教學程序,纔有助於這一能力的形成。學生在以後的工作中,當碰到新問題時,他不可能先學,等學會了再做,這樣會被解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培養學生邊工作邊學習的能力。他們的學生都是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掌握軟件技能的。他們力圖使學員將來在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問題,在2年的學習中都碰到。
反思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展開的順序,其模式幾乎千篇一律的是從理論到實踐。這一模式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幾乎把它作爲了法定程序。在增強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的背景下,這一模式的影響力更是有增無減,許多職業院校的課程結構中,基礎理論的課時進一步增加。而其結果便是一方面學生厭學,另一方面學生的就業技能越來越差。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將何去何從,印度的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應當也能給我們一定啓示。
4、在課程開發方面,他們擁有大量的專門從事課程開發的人員,把課程作爲軟件教育整個過程的核心,作爲軟件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作爲打造培訓品牌的基石。課程意識已深深滲透到了其整個教育理念中。與之相比較,當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開發意識仍然十分淡薄。學校通常只有教學概念,而無課程概念,更沒有專門負責課程開發的人員。如果要開設新專業,或是進行課程調整,往往只是參照其它學校同一專業的專業教學計劃,很少在課程環節開發方面進行投資。學校對教學方法的思考要遠遠多於對課程的思考。而事實上,課程之於學校,就好比生產線之於企業,只有生產線改造好了,企業纔有了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的基礎。對學校而言,教學是受制於課程的,如果課程不做根本調整,僅僅從教學方法改革入手根本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質量的提高。我國職業教育要走上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就必須大大增強課程意識,在課程開發方面進行投資。
5、重視複合型人才培養。在印度,一些職業教育機構本身自己也是軟件開發企業。例如NIIT,在印度是第一大教育與培訓公司,第二大IT服務公司和第三大軟件出口商。基於自身的開發經驗,他們對人才培養定位十分準確。據他們的分析,在未來軟件開發方面的職位分佈,約有35%是信息系統開發,15%是網絡和系統工程,而有50%是專業應用開發和商業應用。這意味着IT專業的學生既要能爲軟件公司服務,也要能爲技術產品公司服務。換句話說,就是要求軟件人才能利用軟件開發作爲工具爲專業應用領域服務。軟件人才要既懂軟件開發技能,又懂得一些專業應用領域知識,因此,他們更重視從非計算機專業培養複合型的軟件開發人才。
而我國各高校的計算機專業,基本都是爲軟件開發而學軟件開發,忽略了軟件開發作爲一種工具,應服務於應用這樣一個事實。當然,語言能力、綜合素質培養也是我們需要加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