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1

近期拜讀了王曉春先生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書中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個教育案例和問題。這些問題既細小,又普通,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天天更替出現,如學生不做作業、上學遲到、調皮搗蛋、破環公物等等;卻又是我們爲師者不能繞過的一道道坎。生動的教育故事,具體的教育細節,真實的教育主體……細細品讀,一問一答間,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嚴謹的邏輯判斷,使人在輕鬆的閱讀引發思考與共鳴,一股強烈的教育智慧躍然紙上。

談到教育的智慧,我們很容易想到的是課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學技法,但是我們往往忽略的就是課堂上的隨機事件,這些突發的事件,也就是課堂上隨即生成的教學資源,利用好這些教學資源,會使我們的課堂變得鮮活起來,讓看似冰冷枯燥的數學變得溫柔豐滿。因爲在課堂上,因爲我們的教育智慧,會讓優異的孩子靈機閃現,會讓吃力的孩子在錯誤之後一步一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在一節數學課上,當我問到植樹節是什麼時候時,大多數學生都啞口無言,我就抓住契機適時教育他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保護環境意識與生態意識。三尺講臺,40分鐘,孕育了無限的智慧,捕捉教育機會,閃現教育智慧。

有些時候,我們老師、父母確實是緣木求魚,我們忽視了最寶貴的做人教育。我們心甘情願地、一門心思地把自己、孩子綁上了"分數"的應試車,儘管歷盡顛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車、拋錨,我們也樂此不疲,前赴後繼。孩子們也爲了一個又一個高分絞盡腦汁,以至他們錯過了人生旅途中許多美麗的風景,錯過了生活中酸甜苦辣豐富多彩的滋味品嚐……所以在家庭,要培養孩子做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應格外重視孩子情商的培養,在學校,要以愛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

我們經常會發出如此的感慨:"現在的孩子怎麼啦?"事實上我們沒有反思過:"我們老師、父母究竟怎麼啦?"在生活中,我們的父母、老師要麼是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的呵護孩子,造就生活無能兒;要麼是在學習上讓學生俯首帖耳,造就了書呆子;要麼是在社會利慾的薰陶下,培養了俗人。對於孩子,我們必須呵護好心靈,這是教育的底線。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學習上,放放手,多讓孩子自己去闖蕩,去體驗;爲他們擦擦傷口,聽聽傾訴,爲他們的行囊補充食糧,對孩子們說,繼續去闖,前面風光旖旎……我想,一旦我們的教育做到了讓孩子時刻保持舒展的心靈這個境界,那麼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該是多麼幸福!

想成爲一個好教師,就應成爲終身學習的典範,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課堂成爲智慧的課堂。我們不僅要向書本、向專家、向同行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同時也向我們的學生學習:認真積累學生在課堂上、作業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問和回答;也重視收集學生們出現的共同錯誤;從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更好的爲學生創設他們發展的平臺,同時促進自己的發展,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也許是我們容盡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問題。但是,走進《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與王先生晤談,卻能得到一點啓示:關注教育現象,揭示教育問題,爲了我們光榮的育人職責,執着地思考,教育智慧將從中汩汩生成。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2

有幸拜讀了王曉春老師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書中是王老師對100個教育案例的點評。當我翻看目錄時,那一句句經常縈繞在耳旁的話出現在我的眼前。“他硬是不寫作業。”“學生在課堂上搗亂怎麼辦”“學生對我出言不遜”。這些不都是我們爲之煩惱的問題嗎?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了書,想從中尋找答案。

一口氣讀完這部書,我卻沒有找到我要的答案。我只是覺得,王老師真是位有責任心,充滿智慧的老師。針對每個案例,他總不斷地提出問題,尋找病因。然後對症下藥。在工作中,他總是做到一個“勤”字。他勤觀察、勤思考、勤於問、勤於學。這是一位具有高度責任心的教師才能做到的。

可是在教育中,光有責任心,還遠遠不夠。學生感受到你的關心,他就會認真從你的教誨嗎?我們知道,學生的行爲是反覆無常的。要讓學生真正受到教育,到底還需要什麼呢?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一直思考的問題——怎樣才能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中,成爲學生眼中獨具魅力的老師呢?

我再次翻開這部書,仔細研讀,我不禁深深爲王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所折服。做表面功夫誰不會,但只有像王老師那樣真正去熱愛教育事業,把每一個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去教,才能成爲一名魅力老師吧!到底該怎麼做呢?

一要有外表的魅力。外表是學生接觸教師的最直觀的一面。儀態舉止端莊大方,學生自然賞心悅目。你每天面帶微笑,學生更是如沐春風。假如你是一位氣質與美貌兼備的老師,學生就更易親近你,願聽你的諄諄教誨。當然,只靠外表去吸引學生注意力,未免太小看他們了。那是華而不實的。我們應該不斷充實自己,具備由內而外的吸引力,才能得到學生髮自內心的喜愛。

二要有語言魅力。語言是課堂的生命所在。語言風趣、幽默,學生聽來樂呵呵,但是不是能真正學到東西呢?我想,教師要想把話說到學生的心裏,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的心理,思考讓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那麼不管你是什麼教育內容,學生都理易於接受。例如,有些班級的學生特別容易受老師的影響,無論是寫字還是讀書,一看(聽)便知道是誰的學生,據我瞭解,這樣的教師,都是在課前經過認真的練讀,反覆的訓練,課堂上更是用心去讀、去寫。教師首先入境,學生才能設身處地。融進感情的教學語言是最美的,我想這是勿庸置疑的。

三要具備藝術魅力。於永正老師是我們熟知的一位教育專家,他並沒有突出的外表,但他的親和力隨處可見。他的教學語言平易,其意蘊卻充沛,表現形式更是自然生動,爲學生所樂於接受。記得於老師教學古詩《草》,結束時,親自扮演學生的奶奶、哥哥。以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於老師把單向的考問變得富有情趣。正因有了新的立意,新的教學,加上於老師惟妙惟肖的模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然接受了加深印象的教育。比起枯燥的抄、讀、背,學生怎能不喜歡這位滿頭銀髮的於老師。

四要具備人格魅力。曾讀得一則新聞:籃球明星姚明簽訂了自願捐贈骨髓的協議,並表示只要有人需要,他隨時捐贈,當記者追問:假如當時你有一場非常重要的比賽呢?姚明簡短地答道:“當然是去捐贈骨髓,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呢?”一句簡短的話,讓我深深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一顆懂得施愛的心靈,永遠值得敬重。一位體育明顯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教師,處處爲人師表。更應以自身爲表率,把愛的“種子”播撒到學生的心中,讓師生之間都以付出一份關愛爲追求目標。教師具備高尚的人格,才能教育出品格高尚的學生。

只有真正熱愛教育事業,才更有動力去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做一名魅力老師,我將孜孜以求。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3

濰坊市實驗小學郝君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爲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麼?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爲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餘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繫。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我總認爲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

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

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灰色兒童”、“潛能生”,慧眼識金,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

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爲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4

假期間首次捧讀《教育智慧從哪裏來》,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爲一個好的教師是多麼不易。

作者王曉春老師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每個教育案例進行了點評和剖析。字裏行間閃爍着王曉春老師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

我們常教育學生在學習中要學會思考、質疑,因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無進。讀完本書,掩卷長思: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中遇到問題,想過爲什麼嗎?思考過該怎麼辦才更好的問題了嗎?反思過去好像沒有。遇到問題,一般的處理方法是簡單、粗暴,老師以自己的強勢暫時解決所有問題,沒去找問題的根由,所以也不會解決問題的根本。看似成功的解決了一個問題,實際上遺留了一個更大的問題。

我不禁捫心自問,我有教育智慧嗎?我的教育智慧從哪兒來的?

做一個智慧的老師要求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種種情況,不是以粗暴、簡單的方式壓制,而是重在發現和研究,積極探索學生表現背後的根本原因!遇事“三思而後行,不忙於下結論”,先了解情況,再思考纔是智慧的表現。願我們所有的教師,多讀書,多思考,多研究,努力做一個智慧型的教師!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5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爲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餘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繫。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我總認爲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灰色兒童”、“潛能生”,慧眼識金,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爲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6

近期,我閱讀了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所著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此書彙集了100個小學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積40餘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

這本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啓發。

閱讀了之後給了我一種思想的啓迪:教師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是因爲沒有尋根求源,而當了情緒的奴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體力化;學生出了問題,也是因爲教師不夠了解孩子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瞭解孩子喜歡什麼、害怕什麼;師生關係是最爲微妙的,遠近皆有度,遠近皆因情緒而產生不同的學問……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爲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的標題之一,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給了老師,我們就要把每個孩子銘記在心,放下姿態,蹲下身去,親近孩子,主動和他們交流。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爲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除此以外,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衛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髒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乾淨(嚴厲地或者溫和地)。”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裏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裏輸入教師指令。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爲“干涉式教育”,並且評價說,“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於低科技含量的教育。

王老師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師非專業化的反應,比如碰到釘子就急躁,遇到失敗就沮喪,稍不稱心就埋怨,怨氣沖天,顧影自憐,工作情緒化。其實仔細想一想,這不正是我的寫照?每每看到這本書裏面那些鮮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憤懣就會少點,雖然教育生活中總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讓我們再次的成長。作爲一名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思考,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7

這本書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五個方面節選了100個發生在小學的典型教育案例,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些教育案例進行了點評和剖析,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爲一個好的教師是多麼不易,

讀一本好書,可以淨化一個人的心靈,豐盈一個人的智慧,開闊一個人的眼界。王老師做教育確實是有心人,正是由於他對教育的那份全身心的投入與激情,從而讓他對案例研究情有獨鍾,書中的一個個教學故事他似乎是信手拈來,而細細讀來,每一個案例是那麼真實、科學、經典而又富有典型性。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師一樣,認爲一個好老師只要有愛心,有耐心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是後來我發現在那些問題學生面前,即使一個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如果沒有對他們進行深入的研究,瞭解他們爲什麼會有這種行爲,靠老師的愛心和耐心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開始思考孩子行爲背後的原因,嘗試着去研究學生的心理、學生的家庭,然後採取一些相應的辦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像我們班的隨班就讀生,王瓊瑤同學是班中一位女同學,這個孩子智商不足,有時候自己都無法照顧自己,身上總有很重的臭味,大家經過她時,都要捂着鼻子走,還有人罵這個女孩子了,王老師常常見她低着頭坐到了教室最後面。經瞭解,這個孩子根本沒人管她,王老師找出自己孩子的鞋子衣服給她穿,現在這個女孩愛乾淨也變得漂亮了,不再自卑,能快快樂樂地跟大家一起玩。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的100個案例,無一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會碰到的真真切切的事情,實實在在的問題。王老師在對多篇的教學案例的剖析中,用他切身的體驗給我們做教師的一忠告:教師應形成研究與反思的習慣,要學會思考,學會理性思考。王老師注重於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診斷,想辦法把原因和結果分析得深入淺出,讓人心服口服,應該說書中的每一個案例經得起質疑和推敲。我會好好的思索,細細的去品味感悟學習教育的智慧,把它應用的教學當中。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8

這個學期,學校送了我們一本書《教育智慧從哪裏來》。全書五個部分,分別就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等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熱門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深入淺出,入情入理,發人深省,每每閃爍着王老師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令我讀後深受啓發.縱觀全書一個個生動的例子,發覺無一不透射出老師對學生那一種至高無上的愛,大公無私不求任何回報的愛。是的,沒有愛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而“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教育之愛首先應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與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與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之中。讓孩子生活在老師愛的目光裏,擁有一個開心、快樂的童年,這應是良好教育努力達成的目的。但在部分教師頭腦中,“師長”、“尊者”的封建師徒倫常意識依舊殘存,對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內涵的理解還是那麼根深蒂固。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爲了孩子,甘爲駱駝。幹人有益,牛馬也做”。陶行知一生提倡“愛滿天下”,他熱衷於創造真誠、博愛、和諧的教育氛圍,體現了最崇高的師德境界,樹立了人師楷模的顯著標志,張揚了愛心和人剃精神。在這裏,我所理解的愛應該是大愛而非小愛,大愛應該是對學生思想上的關愛,即時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頗,通過與學生的真誠溝通,讓學生相信你,並且教師也應該有能力給處於迷惑中的學生以正確的思想指導。我想特別對於班主任,更要求有這樣一顆敏感細緻的心去發現和感受每個學生的心靈,給予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

因此,前進的路上,需要我們的教師擁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活蹦亂跳的孩子。他們在學校裏的時候可是一刻也不停歇的。而且,孩子們是那麼的好奇、好問,什麼都有可能隨時成爲他們觀察的對象。他們對是非的分辨還不是很明確。有的只是單憑自己一時的喜好愛惡來表現對事物的看法。教師對學生愛是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孩子,喜歡孩子,以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孩子的愛,會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孩子,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孩子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也只有做到了對孩子有愛,纔會生髮出源源不斷的教育智慧來。

教師對那些給自己找麻煩的孩子也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孩子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這些孩子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孩子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習陶行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爲差,更要抓”“因爲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我們班有個孩子,脾氣大的嚇人。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要麼用手腳踢打別的孩子,要麼就把教室裏的玩具、貨架踢到在地。她喜歡的玩具一定要給她先玩,和同伴之間經常發生罵人、打架的事件。還經常威脅我們老師:“我要回家去了,我再也不讀這個幼兒園了”。對這樣的孩子,我們沒有對她另眼相看。而是給了她和別的孩子一樣的愛。對她經常給我們出的難題、招數,我們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睡午覺時,我們坐在她的小牀邊,撫摩着他的額頭陪她睡。遊戲時大家都不肯跟她一起。我們就幫她找到小夥伴和她一起做遊戲。並且告訴她:只有和大家團結友愛了,不打人不罵人了,小朋友纔會喜歡她。有一次中午午睡,睡到半中間,她開始胡攪蠻纏起來,一會說肚子疼,一會又說要吃糖,還要老師給他放錄音機聽故事,我告訴她現在小朋友睡着了放故事會把小朋友吵醒的,明天再聽。她就開始號啕起來,把一屋的小孩全給吵醒。我當時真的有些火。但我還是強壓怒火,把她抱在懷裏,並輕輕地拍打她的後背。最後,總算把她哄睡着了。

我想正如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的教育,教師把愛灑向學生自然也會收穫滿天下的愛,愛的付出與收穫是雙向的。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教育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愛的教育是我們最基本的教育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孩子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習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成功可以給人帶來榮譽和喜悅,而挫折或許能給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經過挫折的歷練,教育智慧纔會生成,教育品質纔會升值。可以說,每一個成功者都曾經過挫折的歷練,他們的腳下也曾經泥濘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濘”,才滑出了他們的智慧靈光、豐盈了他們的智慧之囊。教育智慧源於點滴的學習和深厚的積澱,源於教師對孩子的真愛!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9

今年暑假期間,我閱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教師,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僅僅有愛是不夠的,還需要智慧。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由地想到了北京教育學院的張紅老師:面目清秀,溫文爾雅,學識淵博,氣質非凡。我深深地被她吸引。與其說被張紅老師吸引,不如說是被她的理論深深地吸引了。

我參加教育工作幾十年,也算是一名老教師。但我對教育的理解是如此的淺薄,讓我倍感愧對“人民教師”的這個光榮的稱號,愧對敬仰我的千千萬萬的莘莘學子。

教育相對軟,管理相對硬。管理追求“有序”——公正,教育追求“向善”——仁慈。不斷提升,不斷遇到更好的你,這就是教育。

學生在你的強權之下屈服,是因爲他懼怕,那是生存教育;學生在你的關愛之下綻放,是因爲他喜悅,那是生活教育。這是教育的本質轉變。我們教師要有愛,要把愛傳遞給學生。一個人得到的愛越多,就越有勇氣去嘗試不一樣。在一路前行的過程中,會害怕,會犯錯,會有挫折,陪伴他的始終是愛和指導。只有愛,才能讓一個人改變。

愛固然重要,但擁有智慧更重要。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農村學校的高一班會,主題是“花開應有時”。顯然,這節班會是針對學生早戀而開展的。老師的理論不外乎三點:1、年齡小2、成不了3、影響學習。這是傳統經驗。(我從上學到現在我依然這樣認爲。)不曾想,學生把這三項理論,統統推翻。學生問:老師,您知道世界平均法定結婚年齡嗎?是16歲。(我國法定結婚年齡相對較晚,非洲、東南亞比較早)所以年齡剛剛好。對於第二個問題,我們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希望曾經擁有。再說,不努力,怎麼知道一定成不了。寧可過錯,不可錯過啊!關於影響學習,也不盡然。有一年北京市的理科狀元和第三名就是一對兒。老師素手無策,向聽課的張紅老師請教。張紅老師莞爾一笑,說;“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你讀過《愛情三元論》嗎?”聽者恍然大悟,教育要有智慧啊!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我覺得不僅僅是書,還有……

原來這就是教育:不斷提升,不斷遇到更好的你。對於學生是這樣,對於教師同樣如此。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教師讀後感10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於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作者是北京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王曉春老師。他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五個方面節選了100個發生在小學的典型教育案例,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些教育案例進行了細緻地點評。字裏行間處處透出他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啓發。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學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需要老師研究瞭解學生,更需要教育者的耐心,真心與細心。教育是一門藝術,好比春風化雨,需要教育者們用教育的智慧爲孩子們的健康快樂成長保駕護航,這樣才能靜待花開。蘇霍姆林斯基也強調,對於班上一些“異樣”的學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樣”的態度和方式對待他們。每個老師都會碰到個別特殊的學生,學生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具有其獨特性。對於此類學生我們老師應當先撇除“偏見”,以一顆正常心來接納教育他們。教育工作應當從研究學生做起,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雖然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方式各不相同,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性格、興趣愛好等。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學生,他們內心深處都有其最柔軟的部位,也會爲之所動。想要教育改變一位學生,教師應花心思細心地去觀察、瞭解學生,用最真誠公正的眼光對待每位學生,這樣你會發現每位孩子都有一顆稚嫩的心。對於班上的“特殊”學生,教師更要用養花人的耐心與細緻去呵護培育,帶刺的玫瑰也有一顆含苞待放的心,需要用愛去澆灌呵護。

正如老舍先生《養花》文中寫道的:“有的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裏;有的喜幹,就別多澆水”。教育學生何嘗不是如此,每位學生都是祖國的花朵,每朵花都有自己特殊的屬性和喜好。老師好比辛勤勞動的養花人,應當根據每朵花的特點進行施肥培養。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善於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綻放的花期,有些孩子的綻放花期會稍微漫長一點,需要老師和家長的耐心等待。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爲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