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暑期讀《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有感

暑期讀《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暑期閒暇拜讀王老師《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書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的關係,管理問題五個方面,用案例加點評的方式表達了王老師在這些方面的經驗積累以及思考的智慧結晶。

暑期讀《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有感

全書共選取了100個有代表性的案例,王老師逐一對這些案例做出了點評。從點評的文字我認爲王老師應該在心理學和家庭教育方面有較多的研究。其表達的基本觀點我認爲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所有問題的根結,都在家庭。家庭生活,特別是6歲以前的生活將會對學生的行爲產生重要的影響,要解決學生的問題要從家庭教育着手,爲學生家長做出家庭教育指導。

二、教師教育學生沒有成效的原因是教師沒有采用科學的方法。沒有科學家的精神去探究與實驗。

三、不要把所有教育學生的方法簡化爲管理的問題。

四、師愛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師愛並不是簡單的愛而應該是科學的愛,體現教師專業技術性的愛,利於學生成長的愛。

首先表達對王老師的崇敬。從背景資料我瞭解到王老師已經退休,所出專著達十餘,但退休之後依然筆耕不輟——真是一個執着勤奮的人。

書中選擇的100個案例很有代表性,囊括了教育經常出現問題的幾個方面。但我認爲教育是有時代性的、地域性的。那個時間,那個地域出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在其它的時間,其它地域可能根本行不通。其實我一直懷疑做案例研究的效果性。這種方法給廣大教師指出一條渺茫無期的研究成長路線。古代有“格物致知”之說,就是說你要“致知”就要不斷地“格物”,既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去研究,不斷地“格物,格物……”,直到你致知,我的天?!這什麼是個頭兒呀!何況,在一個地方總結的內容,到了另一個地方並不一定能適用。如果不能把經驗上升提高至一定的境界,充其量不過是一堆思想的碎片。

所以我認爲案例研究的經驗性強,但科學性弱,主觀唯心成分太大,普遍性、推廣性不強。我看我們現在做的許多的教育研究都有這樣的弊端,都是某個專家在談論一種觀點,批判一種觀點,但富有建設性的路子卻拿不出來。

學生的許多問題的根源在家庭。許多心理學的書都是這麼說的,對不對我不知道。不過“古話說得有其父必有其子”這樣的經驗之談在現實中還是感受到了。但要老師去解決教育對象的家庭問題我看難度太大,不現實,操作性不強。

1、改變一個人其實很難——本性難移。通過心理諮詢的長期影響會或多或少對一個人產生影響,前提是諮詢人自已主動要求改變。改變的動力來自於改變者本身,是求助者主動要求諮詢師對自己的行爲做出指導。而學校教育中老師主動去對別人的家庭教育問題指手劃腳,我想遇到素質高家長會客氣地敷衍一下,遇到個性難接觸的捱罵的可能性都有。

2、教師的影響力。王老師的頭上是戴着“專家”的光環。這個帽子會讓家長對信息的接受和執行產生的影響增強。但不是所有老師都會成爲專家,其影響力就會微乎其微,家長的執行力也會縮水不少。

王老師說:在遇到教育教學問題時,許多老師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不科學,不是用科學家的方式帶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去解決的。個人覺得這個提法有待商榷。

1、科學家有實驗對象。允許失敗,一個老鼠死了,籠子裏面還有一羣。可是教育就不同了,是不允許任何人都隨隨便便地抓着一些對象就當實驗品的!誰家的孩子允許你當實驗品?

2、教育界對什麼樣的教育是科學的尚且百花齊放,尚無定論,如何讓老師用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去管理?教師又如何知道自己的研究與處理方法是科學。就是按教育專著的要求的去做,可是上面的講法又沒有具體的操作實驗方法,如何去“科學”。

我們只能用前人總結的尚有較好效果的經驗之法去進行,我覺得這就是一般老師的本份。讓所有的老師都成爲專家不現實——哪來那麼多的專家!什麼東西多了就不值錢了!

  當年韓信爲立威望,大造聲勢築拜將之臺,無非是想樹立自己的威望,纔可行使將令。我覺得想提高教育的效果是不是也可以信其師行其道着手:

一、提高教師從事教育權的合法性,特別是允許有一定的懲罰權。我覺得現在都在迴避這個問題,因爲大風向是在批判教育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我十分嚴重贊成這一點,因爲我也是一名家長。但是我想任何評價方式中都有引導部分——表揚;禁止部分——批評或懲罰。如果沒有相應的懲罰,不遵守規則的人想做什麼就什麼就會損害遵守規則的人的利益,這一點是講不通的。我認爲應當有一種合適的懲罰機制,比如像新加坡,如一定人數的教育者在現場對對象懲罰。(防止私自和不合理的懲罰)當然也可以確立一些合適的懲戒教育手段:比如爲學校的環境和勞動做些貢獻。不然你讓犯錯的學生多值一次日都會有家長提意見。你多說他的孩子兩句他就會說:老師怎麼當得,刺傷了孩子的心靈

二、確立教師可以與家長聯繫的制度。比如:教師在有正當理由的前提下,多次聯繫家長,而家長不能到校進行教育配合(無正當理由。)可追究家長適當的法律責任。這樣就不會出現教師家訪和家庭教育執導的尷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