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9篇大綱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9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9篇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1

近期拜讀了王曉春先生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書中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個教育案例和問題。這些問題既細小,又普通,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天天更替出現,如學生不做作業、上學遲到、調皮搗蛋、破環公物等等;卻又是我們爲師者不能繞過的一道道坎。生動的教育故事,具體的教育細節,真實的教育主體……細細品讀,一問一答間,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嚴謹的邏輯判斷,使人在輕鬆的閱讀引發思考與共鳴,一股強烈的教育智慧躍然紙上。

談到教育的智慧,我們很容易想到的是課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學技法,但是我們往往忽略的就是課堂上的隨機事件,這些突發的事件,也就是課堂上隨即生成的教學資源,利用好這些教學資源,會使我們的課堂變得鮮活起來,讓看似冰冷枯燥的數學變得溫柔豐滿。因爲在課堂上,因爲我們的教育智慧,會讓優異的孩子靈機閃現,會讓吃力的孩子在錯誤之後一步一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在一節數學課上,當我問到植樹節是什麼時候時,大多數學生都啞口無言,我就抓住契機適時教育他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保護環境意識與生態意識。三尺講臺,40分鐘,孕育了無限的智慧,捕捉教育機會,閃現教育智慧。

有些時候,我們老師、父母確實是緣木求魚,我們忽視了最寶貴的做人教育。我們心甘情願地、一門心思地把自己、孩子綁上了"分數"的應試車,儘管歷盡顛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車、拋錨,我們也樂此不疲,前赴後繼。孩子們也爲了一個又一個高分絞盡腦汁,以至他們錯過了人生旅途中許多美麗的風景,錯過了生活中酸甜苦辣豐富多彩的滋味品嚐……所以在家庭,要培養孩子做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應格外重視孩子情商的培養,在學校,要以愛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

我們經常會發出如此的感慨:"現在的孩子怎麼啦?"事實上我們沒有反思過:"我們老師、父母究竟怎麼啦?"在生活中,我們的父母、老師要麼是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的呵護孩子,造就生活無能兒;要麼是在學習上讓學生俯首帖耳,造就了書呆子;要麼是在社會利慾的薰陶下,培養了俗人。對於孩子,我們必須呵護好心靈,這是教育的底線。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學習上,放放手,多讓孩子自己去闖蕩,去體驗;爲他們擦擦傷口,聽聽傾訴,爲他們的行囊補充食糧,對孩子們說,()繼續去闖,前面風光旖旎……我想,一旦我們的教育做到了讓孩子時刻保持舒展的心靈這個境界,那麼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該是多麼幸福!

想成爲一個好教師,就應成爲終身學習的典範,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課堂成爲智慧的課堂。我們不僅要向書本、向專家、向同行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同時也向我們的學生學習:認真積累學生在課堂上、作業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問和回答;也重視收集學生們出現的共同錯誤;從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更好的爲學生創設他們發展的平臺,同時促進自己的發展,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也許是我們容盡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問題。但是,走進《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與王先生晤談,卻能得到一點啓示:關注教育現象,揭示教育問題,爲了我們光榮的育人職責,執着地思考,教育智慧將從中汩汩生成。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2

讀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震撼更是驚喜,一個個教育實例呈現在我們眼前,好像這些事例我們都遇見過,但在這些事情的處理上我卻從未有過這樣的智慧。我感嘆一個有智慧的教師是多麼的幸福,孩子們的未來更是令人充滿期待。

王曉春老師在處理孩子問題上是多麼的從容淡定更是巧妙令人信服,作爲一名教師每一天都在處理孩子們的問題,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個過程都需要發揮教師的智慧,從而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素質。而不是在教師的粗暴、謾罵而進行干預和強制。教師面對學習障礙學生去談論如何學習?學習有多麼的重要,這樣只會讓他們更加厭煩和無助。有智慧的教師是追溯根源找出其原因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老師的真心如果沒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則真心換回來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見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看了這本書我心裏在思考“怎樣才能讓智慧與愛並存,讓我們的教育生動而有意義呢?”那麼教育智慧來自於哪裏呢?我想這種智慧應該來自於淵博的學識,來自於對教育和課程的理解,來自於嫺熟的教學技能,來自於對學生的瞭解程度等等多個方面。當下的教育,所謂的“經驗”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而是需要一個有智慧的教師。

我想,我要從最根本的做起踏踏實實地去學習和研究。因爲我面對的兒童,他們每天都在身體上、心理上和思想上發生着各種各樣的變化。所以我要勤於學習腳踏實地的工作,能從多方面思考和反思才能讓自己成爲一個有智慧的教師。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3

今年暑假學校推薦我們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書中各個案例都能讓我感受到是真實的真人真事。每每看完一個案例的時候都會激起我的一個回憶,點評更是指引我這樣年輕教師工作的方向。收穫頗多,重點談以下幾點。

  一、遇事多發現、多研究。

全書讀來,給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現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練就一身過硬的發現、分析和解決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案例”,來引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糾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做人、做事的習慣,提高素養。而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獨具慧眼,不以粗暴、簡單的方式加以歸因、干預和壓制。重在發現和研究,積極探求學生表現的背後的深層次的本質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不斷進步。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僅教育好學生,而且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成爲一個深入學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優化的“研究者”。如:一個不愛學習的體育特長生,“對學習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於是老師用幾乎公式化的思維方式認爲:“怎樣讓他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難題。”於是老師開始主動接近他,深入瞭解他,談話“一開始涉及到學習的話題,他就有些退縮”最終起作用的還是老師在獲得他的信任之後,再幫助他解決一個個學習困難的情況下,經過長期努力得到轉化。可見,遇到情況,多分析,少片面,纔是智慧的老師。

  二、教育需要更多的“三思”。

以上的案例中王老師認爲這位老師一開始就出現了問題的歸因錯誤,走了不少的“彎路”:學習的重要性是一個很常識的問題,幾乎沒有人不明白!這位老師的這個歸因就缺乏“智慧”!“這也是目前中小學教師工作的普遍弱點”。教師面對學習障礙學生大談學習的重要性,就是做讓學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無用功。而智慧的提問題應該是:“明明知道學習重要,爲什麼還不起勁呢?”解決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專業能力,就如同醫生要能對症下藥。教育智慧起碼也和愛心一樣重要!同樣,老師的真心如果沒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則真心換回來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可見,當今的教育要多一些三思,少一些盲目。

  三、知識儲備多少,你的眼界就有多寬

想成爲一個好教師,就應成爲終身學習的典範,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課堂成爲智慧的課堂。我們不僅要向書本、向專家、向同行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同時也向我們的學生學習:認真積累學生在課堂上、作業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問和回答;也重視收集學生們出現的共同錯誤;從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更好的爲學生創設他們發展的平臺,同時促進自己的發展,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總之,作爲一名教師,要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今後我要向身邊的老師學習,向書本學習,這樣,自己的教育智慧便會積少成多,或許,某一天,我也會從一粒沙子裏發現閃光的靈魂。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4

最近在讀王曉春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看到書裏面那些鮮活的案例,心中的憤懣就少了許多,雖然教育生活中總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讓我們再次的成長。教師之間的問題,學生存在的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等等,有時候想一口氣讀完它,有時候想反覆地讀某一個案例,覺得老師的無奈,老師的智慧,老師的愛心,都在王曉春老師的點評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認識。

這是一本輕鬆愉快的書,一方面是因爲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場景是我們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爲王老師寓嚴謹於輕鬆幽默的文風。王老師治學的嚴謹周密,在教育在線是公認的,但他寫出來的文字卻從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淺出,從容不迫,透徹明白,同時又幽默風趣,讀來彷彿與王老師面對面交談,有如坐春風之感,在不知不覺中深受教益。

班主任工作經常讓人感到頭痛,但王老師卻一直強調要做一個“陽光的班主任”,而做一個陽光的班主任的前提,則是不斷地研究教育現象,不斷地反省自己的思維方式,只有抱着研究的眼光,才能夠從傷人傷己的情緒化的反應中解脫出來,氣定神閒地做好班主任。而且王老師特別強調班主任要學會做減法,要考慮在班務工作中哪些工作可以不做,而不像通常所考慮的哪些工作要去做。僅僅是思維方式的這麼一個轉變,就可以讓真正有悟性的班主任從永無止息的勞役中解放出來,大大增強班主任工作的科學含量,從而真正地享受教育。

讀着這本書,沉浸在老師的喜與憂,老師的愛心和關心中,發現裏面有許多案例和我們平日遇到的都有些相似,自己再遇到什麼困難時,應該多想想這本書所給我的啓發,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教師的本職工作的!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5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通過對100個教育案例的剖析,王曉春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些解決問題的錦囊妙計,它給我們拓展了思路,指明瞭方向,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書中王老師通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好而缺乏醫術的話,並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要治好病人,醫生還需要有專業能力,能對症下藥。教師也一樣,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心,還應在愛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王曉春老師說得好,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師自己心理要健康,還要有科學的精神,有研究的心態。教師的素質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學不同,教育效果就會不同。作爲一個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更新教育理念,開闊思路,與時俱進,要守得住寂寞,要甘於清貧,要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我們的工作還會幹不好?

教師不僅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友愛每一位學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學生,保護每一位學生。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我們有時也唯恐學生走了歪路,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於是就牽着學生不肯撒手。而實際上過多的束縛,違背了學生健康的成長,而“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才能令其茁壯成長,趨向完美。如果我們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那麼教育將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適應教育的教育。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6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爲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麼?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爲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餘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繫。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我總認爲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少年”、“灰色兒童”、“潛能生”,慧眼識金,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爲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7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於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作者是北京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王曉春老師。他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五個方面節選了100個發生在小學的典型教育案例,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些教育案例進行了細緻地點評。字裏行間處處透出他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啓發。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學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需要老師研究瞭解學生,更需要教育者的耐心,真心與細心。教育是一門藝術,好比春風化雨,需要教育者們用教育的智慧爲孩子們的健康快樂成長保駕護航,這樣才能靜待花開。蘇霍姆林斯基也強調,對於班上一些“異樣”的學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樣”的態度和方式對待他們。每個老師都會碰到個別特殊的學生,學生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具有其獨特性。對於此類學生我們老師應當先撇除“偏見”,以一顆正常心來接納教育他們。教育工作應當從研究學生做起,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雖然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方式各不相同,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性格、興趣愛好等。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學生,他們內心深處都有其最柔軟的部位,也會爲之所動。想要教育改變一位學生,教師應花心思細心地去觀察、瞭解學生,用最真誠公正的眼光對待每位學生,這樣你會發現每位孩子都有一顆稚嫩的心。對於班上的“特殊”學生,教師更要用養花人的耐心與細緻去呵護培育,帶刺的玫瑰也有一顆含苞待放的心,需要用愛去澆灌呵護。

正如老舍先生《養花》文中寫道的:“有的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裏;有的喜幹,就別多澆水”。教育學生何嘗不是如此,每位學生都是祖國的花朵,每朵花都有自己特殊的屬性和喜好。老師好比辛勤勞動的養花人,應當根據每朵花的特點進行施肥培養。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善於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綻放的花期,有些孩子的綻放花期會稍微漫長一點,需要老師和家長的耐心等待。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爲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8

近期,我閱讀了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所著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此書彙集了100個小學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積40餘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

這本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啓發。

閱讀了之後給了我一種思想的啓迪:教師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是因爲沒有尋根求源,而當了情緒的奴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體力化;學生出了問題,也是因爲教師不夠了解孩子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瞭解孩子喜歡什麼、害怕什麼;師生關係是最爲微妙的,遠近皆有度,遠近皆因情緒而產生不同的學問……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爲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的標題之一,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給了老師,我們就要把每個孩子銘記在心,放下姿態,蹲下身去,親近孩子,主動和他們交流。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爲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除此以外,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衛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髒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乾淨(嚴厲地或者溫和地)。”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裏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裏輸入教師指令。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爲“干涉式教育”,並且評價說,“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於低科技含量的教育。

王老師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師非專業化的反應,比如碰到釘子就急躁,遇到失敗就沮喪,稍不稱心就埋怨,怨氣沖天,顧影自憐,工作情緒化。其實仔細想一想,這不正是我的寫照?每每看到這本書裏面那些鮮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憤懣就會少點,雖然教育生活中總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讓我們再次的成長。作爲一名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思考,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9

與孩子一起讀書學習已經成爲我的習慣。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爲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麼?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餘時間補,校內孩子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繫。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孩子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我總認爲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教師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爲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