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通用12篇)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通用12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通用12篇)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1

今年暑假期間,我閱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教師,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僅僅有愛是不夠的,還需要智慧。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由地想到了北京教育學院的張紅老師:面目清秀,溫文爾雅,學識淵博,氣質非凡。我深深地被她吸引。與其說被張紅老師吸引,不如說是被她的理論深深地吸引了。

我參加教育工作幾十年,也算是一名老教師。但我對教育的理解是如此的淺薄,讓我倍感愧對“人民教師”的這個光榮的稱號,愧對敬仰我的千千萬萬的莘莘學子。

教育相對軟,管理相對硬。管理追求“有序”——公正,教育追求“向善”——仁慈。不斷提升,不斷遇到更好的你,這就是教育。

學生在你的強權之下屈服,是因爲他懼怕,那是生存教育;學生在你的關愛之下綻放,是因爲他喜悅,那是生活教育。這是教育的本質轉變。我們教師要有愛,要把愛傳遞給學生。一個人得到的愛越多,就越有勇氣去嘗試不一樣。在一路前行的過程中,會害怕,會犯錯,會有挫折,陪伴他的始終是愛和指導。只有愛,才能讓一個人改變。

愛固然重要,但擁有智慧更重要。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農村學校的高一班會,主題是“花開應有時”。顯然,這節班會是針對學生早戀而開展的。老師的理論不外乎三點:

1、年齡小。

2、成不了。

3、影響學習。

這是傳統經驗。(我從上學到現在我依然這樣認爲。)不曾想,學生把這三項理論,統統推翻。學生問:老師,您知道世界平均法定結婚年齡嗎?是16歲。(我國法定結婚年齡相對較晚,非洲、東南亞比較早)所以年齡剛剛好。對於第二個問題,我們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希望曾經擁有。再說,不努力,怎麼知道一定成不了。寧可過錯,不可錯過啊!關於影響學習,也不盡然。有一年北京市的理科狀元和第三名就是一對兒。老師素手無策,向聽課的張紅老師請教。張紅老師莞爾一笑,說;“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你讀過《愛情三元論》嗎?”聽者恍然大悟,教育要有智慧啊!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我覺得不僅僅是書,還有……

原來這就是教育:不斷提升,不斷遇到更好的你。對於學生是這樣,對於教師同樣如此。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2

黃老師面對着一年級的孩子,每天感受着他們的可愛與“可恨”,這不,上課鈴響起來了,卻仍有幾個仍在若無其事地吵鬧着。她靜靜地站在門口等了一會兒,希望他們能知道老師的出現。結果失敗的是黃老師,等了幾分鐘,吵鬧依舊。哪幾個不知好歹的小傢伙,他們好像根本沒有感到老師的存在。老師表揚和批評對於那些調皮的孩子根本是不痛不癢。

這是“怎樣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問題。作者的經驗是:先分析情況和原因,孩子的注意力有兩種: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動的,收斂的;無意注意是被動的,散漫的。

上述學生的現象屬有意注意達不到一定程度,無法進入學習狀態,他們雖坐在教室裏,但並不是“學習者”。這是心理髮育滯留的表現,一般都是家庭教育失誤造成的,處理對策是如果這種孩子在全班同學中比例不超過四分之一,只要這些孩子還沒有鬧到講不下課去的程度,就先不管他們,給多數人講課。這樣由於兒童的從衆心理在起作用,過一段時間,這些“不知好歹的小傢伙”,可能會有所進步,慢慢的多數就跟上來了。如果這種孩子的比例太大,教室宛如“猴山”沒辦法得到安靜,老師只好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來吸引學生。

無意注意的規律是:哪裏聲音大,哪裏色彩鮮,哪個人動作怪,什麼事情好玩有“衝擊力”他就會往哪裏看,老師可利用這個規律,發動學生做個遊戲,說句吸引人的笑話,唱個歌,做個怪異的動作,把學生的注意力先吸引過來,然後抓緊時間講課,一旦多數學生注意力鬆懈,要趕快停止講課,搞點課上游戲,讓學生放鬆,等待下一次機會。切莫大發脾氣、厲聲呵斥等高壓手段,這對學生心靈有傷害,對老師自己的心理健康也不利,而且會越來越不管事,陷入惡性循環。只要基本上能穩住大局就講課,慢慢磨,可能這是比較明智的。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3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於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作者是北京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王曉春老師。他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五個方面節選了100個發生在小學的典型教育案例,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些教育案例進行了細緻地點評。字裏行間處處透出他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啓發。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學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需要老師研究瞭解學生,更需要教育者的耐心,真心與細心。教育是一門藝術,好比春風化雨,需要教育者們用教育的智慧爲孩子們的健康快樂成長保駕護航,這樣才能靜待花開。蘇霍姆林斯基也強調,對於班上一些“異樣”的學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樣”的態度和方式對待他們。每個老師都會碰到個別特殊的學生,學生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具有其獨特性。對於此類學生我們老師應當先撇除“偏見”,以一顆正常心來接納教育他們。教育工作應當從研究學生做起,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雖然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方式各不相同,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性格、興趣愛好等。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學生,他們內心深處都有其最柔軟的部位,也會爲之所動。想要教育改變一位學生,教師應花心思細心地去觀察、瞭解學生,用最真誠公正的眼光對待每位學生,這樣你會發現每位孩子都有一顆稚嫩的心。對於班上的“特殊”學生,教師更要用養花人的耐心與細緻去呵護培育,帶刺的玫瑰也有一顆含苞待放的心,需要用愛去澆灌呵護。

正如老舍先生《養花》文中寫道的:“有的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裏;有的喜幹,就別多澆水”。教育學生何嘗不是如此,每位學生都是祖國的花朵,每朵花都有自己特殊的屬性和喜好。老師好比辛勤勞動的養花人,應當根據每朵花的特點進行施肥培養。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善於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綻放的花期,有些孩子的綻放花期會稍微漫長一點,需要老師和家長的耐心等待。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爲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4

這本書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五個方面節選了100個發生在小學的典型教育案例,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些教育案例進行了點評和剖析,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爲一個好的教師是多麼不易!

讀一本好書,可以淨化一個人的心靈,豐盈一個人的智慧,開闊一個人的眼界。王老師做教育確實是有心人,正是由於他對教育的那份全身心的投入與激情,從而讓他對案例研究情有獨鍾,書中的一個個教學故事他似乎是信手拈來,而細細讀來,每一個案例是那麼真實、科學、經典而又富有典型性。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師一樣,認爲一個好老師只要有愛心,有耐心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是後來我發現在那些問題學生面前,即使一個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如果沒有對他們進行深入的研究,瞭解他們爲什麼會有這種行爲,靠老師的愛心和耐心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開始思考孩子行爲背後的原因,嘗試着去研究學生的心理、學生的家庭,然後採取一些相應的辦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像我們班的隨班就讀生,王瓊瑤同學是班中一位女同學,這個孩子智商不足,有時候自己都無法照顧自己,身上總有很重的臭味,大家經過她時,都要捂着鼻子走,還有人罵這個女孩子了,王老師常常見她低着頭坐到了教室最後面。經瞭解,這個孩子根本沒人管她,王老師找出自己孩子的鞋子衣服給她穿,現在這個女孩愛乾淨也變得漂亮了,不再自卑,能快快樂樂地跟大家一起玩。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的100個案例,無一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會碰到的真真切切的事情,實實在在的問題。王老師在對多篇的教學案例的剖析中,用他切身的體驗給我們做教師的一忠告:教師應形成研究與反思的習慣,要學會思考,學會理性思考。王老師注重於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診斷,想辦法把原因和結果分析得深入淺出,讓人心服口服,應該說書中的每一個案例經得起質疑和推敲。我會好好的思索,細細的去品味感悟學習教育的智慧,把它應用的教學當中。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5

最近在讀王曉春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看到書裏面那些鮮活的案例,心中的憤懣就少了許多,雖然教育生活中總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讓我們再次的成長。教師之間的問題,學生存在的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等等,有時候想一口氣讀完它,有時候想反覆地讀某一個案例,覺得老師的無奈,老師的智慧,老師的愛心,都在王曉春老師的點評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認識。

這是一本輕鬆愉快的書,一方面是因爲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場景是我們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爲王老師寓嚴謹於輕鬆幽默的文風。王老師治學的嚴謹周密,在教育在線是公認的,但他寫出來的文字卻從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淺出,從容不迫,透徹明白,同時又幽默風趣,讀來彷彿與王老師面對面交談,有如坐春風之感,在不知不覺中深受教益。

班主任工作經常讓人感到頭痛,但王老師卻一直強調要做一個“陽光的班主任”,而做一個陽光的班主任的前提,則是不斷地研究教育現象,不斷地反省自己的思維方式,只有抱着研究的眼光,才能夠從傷人傷己的情緒化的反應中解脫出來,氣定神閒地做好班主任。而且王老師特別強調班主任要學會做減法,要考慮在班務工作中哪些工作可以不做,而不像通常所考慮的哪些工作要去做。僅僅是思維方式的這麼一個轉變,就可以讓真正有悟性的班主任從永無止息的勞役中解放出來,大大增強班主任工作的科學含量,從而真正地享受教育。

讀着這本書,沉浸在老師的喜與憂,老師的愛心和關心中,發現裏面有許多案例和我們平日遇到的都有些相似,自己再遇到什麼困難時,應該多想想這本書所給我的啓發,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教師的本職工作的!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6

讀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震撼更是驚喜,一個個教育實例呈現在我們眼前,好像這些事例我們都遇見過,但在這些事情的處理上我卻從未有過這樣的智慧。我感嘆一個有智慧的教師是多麼的幸福,孩子們的.未來更是令人充滿期待。

王曉春老師在處理孩子問題上是多麼的從容淡定更是巧妙令人信服,作爲一名教師每一天都在處理孩子們的問題,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個過程都需要發揮教師的智慧,從而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素質。而不是在教師的粗暴、謾罵而進行干預和強制。教師面對學習障礙學生去談論如何學習?學習有多麼的重要,這樣只會讓他們更加厭煩和無助。有智慧的教師是追溯根源找出其原因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老師的真心如果沒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則真心換回來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見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看了這本書我心裏在思考“怎樣才能讓智慧與愛並存,讓我們的教育生動而有意義呢?”那麼教育智慧來自於哪裏呢?我想這種智慧應該來自於淵博的學識,來自於對教育和課程的理解,來自於嫺熟的教學技能,來自於對學生的瞭解程度等等多個方面。當下的教育,所謂的“經驗”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而是需要一個有智慧的教師。

我想,我要從最根本的做起踏踏實實地去學習和研究。因爲我面對的兒童,他們每天都在身體上、心理上和思想上發生着各種各樣的變化。所以我要勤於學習腳踏實地的工作,能從多方面思考和反思才能讓自己成爲一個有智慧的教師。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7

這個學期,學校送了我們一本書《教育智慧從哪裏來》。全書五個部分,分別就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等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熱門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深入淺出,入情入理,發人深省,每每閃爍着王老師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令我讀後深受啓發。縱觀全書一個個生動的例子,發覺無一不透射出老師對學生那一種至高無上的愛,大公無私不求任何回報的愛。是的,沒有愛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而“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教育之愛首先應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與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與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之中。讓孩子生活在老師愛的目光裏,擁有一個開心、快樂的童年,這應是良好教育努力達成的目的。但在部分教師頭腦中,“師長”、“尊者”的封建師徒倫常意識依舊殘存,對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內涵的理解還是那麼根深蒂固。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爲了孩子,甘爲駱駝。幹人有益,牛馬也做”。陶行知一生提倡“愛滿天下”,他熱衷於創造真誠、博愛、和諧的教育氛圍,體現了最崇高的師德境界,樹立了人師楷模的顯著標志,張揚了愛心和人剃精神。在這裏,我所理解的愛應該是大愛而非小愛,大愛應該是對學生思想上的關愛,即時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頗,通過與學生的真誠溝通,讓學生相信你,並且教師也應該有能力給處於迷惑中的學生以正確的思想指導。我想特別對於班主任,更要求有這樣一顆敏感細緻的心去發現和感受每個學生的心靈,給予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

因此,前進的路上,需要我們的教師擁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活蹦亂跳的孩子。他們在學校裏的時候可是一刻也不停歇的。而且,孩子們是那麼的好奇、好問,什麼都有可能隨時成爲他們觀察的對象。他們對是非的分辨還不是很明確。有的只是單憑自己一時的喜好愛惡來表現對事物的看法。教師對學生愛是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孩子,喜歡孩子,以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孩子的愛,會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孩子,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孩子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也只有做到了對孩子有愛,纔會生髮出源源不斷的教育智慧來。

教師對那些給自己找麻煩的孩子也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孩子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這些孩子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孩子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習陶行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爲差,更要抓”“因爲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我們班有個孩子,脾氣大的嚇人。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要麼用手腳踢打別的孩子,要麼就把教室裏的玩具、貨架踢到在地。她喜歡的玩具一定要給她先玩,和同伴之間經常發生罵人、打架的事件。還經常威脅我們老師:“我要回家去了,我再也不讀這個幼兒園了”。對這樣的孩子,我們沒有對她另眼相看。而是給了她和別的孩子一樣的愛。對她經常給我們出的難題、招數,我們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睡午覺時,我們坐在她的小牀邊,撫摩着他的額頭陪她睡。遊戲時大家都不肯跟她一起。我們就幫她找到小夥伴和她一起做遊戲。並且告訴她:只有和大家團結友愛了,不打人不罵人了,小朋友纔會喜歡她。有一次中午午睡,睡到半中間,她開始胡攪蠻纏起來,一會說肚子疼,一會又說要吃糖,還要老師給他放錄音機聽故事,我告訴她現在小朋友睡着了放故事會把小朋友吵醒的,明天再聽。她就開始號啕起來,把一屋的小孩全給吵醒。我當時真的有些火。但我還是強壓怒火,把她抱在懷裏,並輕輕地拍打她的後背。最後,總算把她哄睡着了。

我想正如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的教育,教師把愛灑向學生自然也會收穫滿天下的愛,愛的付出與收穫是雙向的。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教育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愛的教育是我們最基本的教育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孩子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習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成功可以給人帶來榮譽和喜悅,而挫折或許能給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經過挫折的歷練,教育智慧纔會生成,教育品質纔會升值。可以說,每一個成功者都曾經過挫折的歷練,他們的腳下也曾經泥濘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濘”,才滑出了他們的智慧靈光、豐盈了他們的智慧之囊。教育智慧源於點滴的學習和深厚的積澱,源於教師對孩子的真愛!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8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通過對100個教育案例的剖析,王曉春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些解決問題的錦囊妙計,它給我們拓展了思路,指明瞭方向,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書中王老師通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好而缺乏醫術的話,並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要治好病人,醫生還需要有專業能力,能對症下藥。教師也一樣,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心,還應在愛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王曉春老師說得好,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師自己心理要健康,還要有科學的精神,有研究的心態。教師的素質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學不同,教育效果就會不同。作爲一個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更新教育理念,開闊思路,與時俱進,要守得住寂寞,要甘於清貧,要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我們的工作還會幹不好?

教師不僅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友愛每一位學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學生,保護每一位學生。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我們有時也唯恐學生走了歪路,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於是就牽着學生不肯撒手。而實際上過多的束縛,違背了學生健康的成長,而“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才能令其茁壯成長,趨向完美。如果我們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那麼教育將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適應教育的教育。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9

假期裏,讀了王曉春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啓發和思考。尤其是第一部分,教師問題。文中的一篇篇案例就好像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是我們每天工作的寫照。讀過這本書後,我最大的體會和收穫就是,教師除了要有“愛的能力”之外,還要有學習和研究的能力,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很長一段時間,社會呼籲我們教育羣體要愛學生。尤其是體罰和變相體罰的現象一出現,對學生造成傷害以後,媒體的報道更是讓社會質疑教育者的愛心。我們每一位做教師的,捫心自問,沒有誰會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我們都是真心真意地愛着我們的學生。但是爲什麼還會對教育者有質疑的聲音呢?在讀了這本書之後,似乎找到了答案。我們的教育中並不是缺少愛,而是缺少“愛的方法”。所以,我們愛的很累。總覺得對學生付出了那麼多,卻沒有什麼回報,卻不見學生有明顯的進步。因此,我們的愛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細細反思我們的教育,有時候我們認爲自己已經瞭解了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已經掌握了很好的教學方法,對教材把握的也比較準確,能較好地組織課堂教學,還能全心全意地愛學生,以爲這樣就能做一名好老師了。其實不然。怎樣才能讓智慧與愛並存,讓我們的教育生動而有意義呢?我想,我們要學習和研究的內容其實還有很多。因爲我們面對的兒童,他們每天都在身體上、心理上和思想上發生着各種各樣的變化。所以,我們只靠自己積累的那些“經驗”,現在看來,已經遠遠不夠了。那麼,我們就要不斷地充實自己,讓自己學會智慧的愛。那麼教育智慧來自於哪裏呢?我想這種智慧應該來自於淵博的學識,來自於對教育和課程的理解,來自於嫺熟的教學技能,來自於對學生的瞭解程度等等多個方面。當下的教育,所謂的“經驗”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我認爲要從多方面豐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纔是最爲重要的。那樣我們才能成長爲一名名符其實,高素質的優秀教師。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10

暑假期間,我在家認真地拜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籍。順着淡淡的墨香我把整本通讀下去,一切都讓我感受到豁然開朗,讀書中使我深深地領悟到讀書不但能學到無窮無盡的知識,還能使我心中的煩惱消失,真是一種金錢買不到的無價之寶。讀書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源頭活水,能增長知識,讀書就會成爲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作爲一名教師,只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培養學生喜歡讀書的學生。人們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句話說的真是有道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教學中鮮活的案例,讓我受到無窮的啓發。

從這本書中的每個案例都讓我深切感覺到,作爲一名小學教師,我們應該用一顆真心、全身心地去愛每個學生。《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教師對學生的愛就如池塘和水,教師心中沒有真心的愛,就沒有教育,我們只有去愛學生,瞭解學生,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只要教師心中有了愛,愛能產生無窮大的力量。不過教育的智慧也是不可缺少的,既有愛心的教育,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在教育的生涯中教師們都能深深感受到“智慧與愛心都重要”不能夠傾注了愛或智慧。

點評案例1的標題中說道,老師們都傾注了愛,太寵孩子了,而把教育智慧看做其次,學生光得到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也比較多,我們班有個女孩子一直特別嬌氣,有一天星期二的下午學完特長回到教室和同學玩得十分的開心。快要上夕會課時,她就安安靜靜得走到辦公室,低聲細語地對班主任說老師我不舒服頭暈,我要打電話給媽媽來看我。打了電話後走出教室,十五分鐘過去,爸爸來到辦公室和老師瞭解孩子的情況,然後帶她到醫務室看醫生,結果沒什麼問題,就是喉嚨有點發炎吃點感冒藥就好了,孩子就說我特別不舒服。想爸爸帶回家休息,一休息就是兩天,每天老師打電話探望,學習那下了,利用課餘時間補,像這樣的事情不知在她的身上出現了多次。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家長感動,令身邊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真正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家庭的教育。還是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孩子本身的原因,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

“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對一個個活波聰明可愛的孩子,要用心的教育每一個孩子,用心關注“優秀生”更要關注“潛能生”,使童年的孩子在快樂中成長。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多給他們創造表現的學習機會,能使每個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11

寒假期間,我有幸拜讀王曉春老師著作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這本書收集了100個小學教育案例分別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進行點評和剖析。此書案例扣人心絃,王老師的點評獨特,讀後讓我如醍醐灌頂,感觸頗深。下面談談我的感悟。

一、做一個善於反思的教師

說實在話,我是一邊讀王曉春老師的這本書,一邊進行反思的。因爲書中的案例如此真實,它們就存在我的教育教學生活中。很多時候我也有遇到過與書中案例類似的情況。我在想自己遇到案例中的問題是怎樣處理的?這種做法對不對呢?是不是明智的措施呢?

我教現在的班級已差不多有兩年時間了。對這班孩子也算是知根知底了。有一個叫做“詹俊燁”的小男孩,我印象特別深刻。這個小男孩在開學沒幾天就已經被全班同學甚至於學校領導認識了。主要是因爲他的紀律問題。那時他幾乎是我們班課堂紀律最不好的學生。這個小男孩在課堂上表現很好動,活躍,手腳不協調。就是滿堂跑的那種。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又很積極舉手發言,但往往回答不到點子上。語言表達不清晰。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起來稍微有點困難。每天其他同學都會在我跟前投訴他,說老師詹俊燁又怎麼怎麼了。有時候甚至不是他的錯,其他同學也會把矛頭指向他。然而他卻什麼都不跟老師說。就算有其他男生欺負他,他也是隻會在一旁默默地流淚。

當看到這種情況,我心想:這樣子下去是不行的。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反思,我發現他其實是一個性格有點內向,脾氣倔犟,但又很善良,單純,天真的孩子。別的小朋友欺負他,他只會默默地忍受,偷偷落淚,從不向老師告狀。這也許是因爲他還不敢跟老師交流。但他從來都不會欺負別人。有一次別人又欺負他了。於是我俯身在他的耳邊悄悄地跟他說:“以後是欺負你,你就跟鄧老師說。”後來,他慢慢地變得願意跟我交流了。

有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個星期都會電話聯繫詹俊燁的家長,諮詢他在家裏的表現情況,包括家長的教育方式和觀念。經瞭解,孩子在家經常沒有節制地看電視,尤其是帶有暴力色彩的視頻。孩子的父親在家經常採用棒打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在家犯錯或是不聽話,父親就會動手打孩子。導致孩子形成倔犟的脾氣和內向的性格。於是,我馬上告訴孩子的父母,讓他們必須停止這種“棒打式”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多與孩子溝通,聊天,多給點耐心孩子;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特別是帶有暴力色彩的視頻。

經過家長的配合,一段時間後孩子在校的表現越來越好了,朋友也多了起來,學習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有一次我又俯身在他耳邊偷偷跟他說:“告訴你一個祕密,老師最喜歡你了。”

從那以後,他每次來到學校一見到我就會張開雙臂抱着我。有時候遠遠地看到我來了,便會歡天喜地地向我跑來抱我。那一刻,我覺得我是幸福的。

試想一下,假如當初我對這個孩子的境況不聞不問,置之不理;或者將他和其他孩子一樣的教育方式。不知問題的根源,盲目解決問題。那將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王曉春老師在書中提到把“審視自己思維方式”的教師稱之爲“反思型教師”。審視需要強調思考,需要的是對自我的冷靜和分析。

通過反思,我可以重新審視、定位自己的教學,矯正教育行爲、教育方式,重新認識原先似是而非的東西;通過審視,縮短了我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懷着一顆赤誠的童心去看待周圍的一切,完成教師的教學生命的循環:實踐——反思——更新——再實踐。

二、做一個研究型的教師

王曉春老師在書中“拒絕僵化”一文中提到:我們要隨時警惕自己的麻木,要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要讀書,要研究,要寫文章,要保持自己的活力。

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習已成爲每個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作爲教師,迫於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和專業水平,已是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需求。只有堅持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地承擔起教育教學的任務。潛心研究,才能不斷成長。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老師的勞動給老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作爲教師,只有潛心研究,才能不斷成長起來,才能適應新形勢下高效課堂教學的改革模式,才能生成教育的智慧。

三、做一個智慧與愛心並存型教師

知識不等於智慧。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爲加以體現的。是教師在課堂上對特發境況的隨機應變;是教師對不同學生的“對症下藥”;是教師能夠很好的掌握教育時機和分寸;更是懂得如何愛學生。我們常說我們愛學生。可是,你真的愛的學生嗎?你會愛你的學生嗎?你的學生感受到你的愛嗎?做一個智慧型的教師,要懂得如何去愛學生。

王曉春在書中“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一文中提到:千萬不要以爲愛能包治百病。愛不屬於專業能力。現在的學生缺少的不是愛,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教育的每一天是新的,教師的每一天也應該是新的。做一名善於反思型教師;做一名研究型教師;做一名智慧與愛心並存型教師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創新自己,超越自己,錘鍊自己,才能在日趨競爭的社會環境中,立足站穩今天,去更好地創造和追求輝煌燦爛的明天。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12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中沒有高深的教育理論,沒有滿天飛的教育口號,有的只是王曉春老師對一個個教育案例的點評,有的甚至沒有給出完美的結局,但它依然那吸引着我。因爲它給了我很大的啓迪。

學生上課不聽講,課間的安全也是一再強調,但似乎不見效果,有的孩子甚至是屢教屢犯。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是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想盡各種辦法,用愛去感化孩子,但這些卻都收效甚微。讀了王老師這本書,我這才恍然大悟,面對這樣的事情我所充當的只是一個管理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個研究者。王老師的第一篇教育案例的題目就叫做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是的,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工作中,似乎我有的只是愛心,對於智慧就有所欠缺。“用愛去感化孩子”、“愛的力量是很大的”對於這樣的話語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但實際運用到工作中,對於“愛的力量”我卻感到是那麼的渺小。就像王老師說的“光有愛心和耐心可能是一個好人,但未必能成爲一個優秀的老師。愛心和耐心是感性的,不需要多少‘技術含量’,我們還需要理性,需要智慧。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

智慧來源於研究,我們要做一個研究型教師,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管理者。遇到問題時,我們應該先想想爲什麼,再去想怎麼辦?沒找到原因就去教育孩子,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很多情況下,我們所運用的方法就是王老師所說的“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這種思考問題的主線是“管理”,讓學生知道錯誤,在老師面前認個錯,很多情況下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就算完成了,但在王老師那裏連個開頭都算不上。那是因爲我們並沒有搞清楚孩子爲什麼會犯錯誤,我想的只是怎麼辦,怎麼才能讓孩子不再犯?王老師認爲,解決問題的思路應該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進學生成長”,這纔是研究型教師的思路。這樣纔有利於學生問題的根除,有利於教師自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