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教案《蹺蹺板》

幼兒園大班教案《蹺蹺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蹺蹺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教案《蹺蹺板》

幼兒園大班教案《蹺蹺板》1

設計意圖

綜述這首歌曲表現了玩蹺蹺板的情景,幼兒在學唱中體驗着玩蹺蹺板的快樂,加上幼兒對玩蹺蹺板的情景很熟悉,因此創編動作有一定的經驗基礎。

活動目標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強弱變化,在音樂中體驗玩蹺蹺板一上一下的感覺。

2、在創編表演動作的過程中,體驗同伴合作表演的樂趣。

重點難點在音樂中體驗玩蹺蹺板的感覺,並創編表演動作。

教具準備大鼓,音樂磁帶。

活動流程:

一、玩一上一下蹺起來並欣賞音樂。

1、請幼兒用動作來表演坐蹺蹺板。(兩個人面對面雙手拉緊,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翹起。

2、放錄音,幼兒邊聽音樂,邊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師可以在強拍時擊鼓。

二、學習歌曲《蹺蹺板》

1、教師演唱歌曲。幼兒回憶歌曲的內容。

2、引導幼兒跟着音樂的節奏來念歌詞,並在重拍處拍手或跺腳。教師在重拍處敲鼓配合。

3、聽歌曲搖動身體,每三拍搖動一次,幼兒也可以用身體的其他動作(手臂擺動、雙腳移動等)感受三拍子的變化。

4、輕聲跟唱歌曲幾遍。邊唱邊搖動身體。

三、翹呀,翹呀,蹺蹺板。

1、幼兒自由結伴創編表演動作。

2、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動作。說說怎樣才能玩得更和諧?

3、引導幼兒思考:怎樣才能唱出玩蹺蹺板一上一下的感覺?4、幼兒兩兩結伴邊唱邊做玩蹺蹺板的動作。

幼兒園大班教案《蹺蹺板》2

活動目標

1、初步探索並感知槓桿原理,體驗力的平衡現象。

2、激發幼兒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探索興趣,培養勇於嘗試科學精神。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活動前帶幼兒到戶外玩蹺蹺板,長方形積木、三角形積木、半圓形積木、玩具娃娃和小動物若干,《能省力的槓桿》錄像帶。

活動過程

1、教師和幼兒談話,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今天咱們班來了許多小客人,它們看見我們在外面玩蹺蹺板玩得很高興,它們也很想玩,它們想請我們做一些蹺蹺板送給它們玩,小朋友願意幫助它們嗎?(願意)

2、請幼兒說出蹺蹺板是什麼樣子的?需要什麼材料?

3、教師爲幼兒提供材料,幼兒動手搭蹺蹺板。

4、爲幼兒提供大小、輕重的娃娃和玩具小動物,讓它們玩蹺蹺板,看看會有什麼現象出現。

5、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幼兒的操作情況,引導幼兒大膽想辦法解決問題。

6、請幼兒把自己的操作方法、過程與鄰座的夥伴交流,並互相演示。

7、請幾名幼兒把自己的操作結果告訴大家,並演示過程。

8、根據幼兒的操作結果展開討論:爲什麼有的蹺蹺板兩邊各坐一個娃娃就能蹺起來,也就是兩邊正好平衡。而有的蹺蹺板一邊做了一個娃娃,另一邊要做兩個或更多的娃娃才能平衡。

9、教師小結:因爲蹺蹺板下面有一塊三角形的積木,這是個支點,當他放在中間時,兩邊的距離就一樣,各坐一個娃娃就能玩了,當她不處於木板中間時,兩邊的距離就不一樣,就會出現一邊一個娃娃,另一邊要做兩個和更多娃娃的現象。

10、幼兒再次探索:移動木板下的三角形積木,當它離木板一端距離越遠,離另一端距離越近時,近的`這一端東西要放得越多,才能保持平衡。

11、請幼兒觀看錄像:內容是小熊和老虎、大象比賽搬石頭,並把石頭它扔到山下。老虎和大象都輸給了小熊。

教師提問:“爲什麼老虎和大象力氣那麼大,這次卻輸給了小熊了呢?”

12、幼兒回答,教師小結:小熊在比賽中用一根木棍撬石頭,就是運用的槓桿原理,它能讓小熊省了很多力氣。在我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這一原理,如我們平使用的扳子、剪子等。

活動結束

1、帶幼兒到草地上玩蹺蹺板,繼續體驗槓桿原理。

2、在科學區投放扳子、剪子、秤、螺絲等各種材料,供幼兒操作,進一步感知槓桿原理,體驗力的平衡現象。

幼兒園大班教案《蹺蹺板》3

活動目標:

1、在操作中比較2--3種物體的輕重。

2、初步學習運用等量替換的方法感知、理解物體之間的重量關係。

3、學習運用推理的方法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1、天平1臺,玩具水果,教學掛圖二。

2、形狀不同的積木若干,幼兒用書第39頁的操作材料。

3、幼兒已有使用天平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教師用天平稱量,感受不同物體的重量之間的關係。

1、教師出示天平,啓發幼兒講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用天平稱水果,實際感受水果之間的重量關係。

3、教師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稱量,引導幼兒發現它們之間的重量關係。

4、引導幼兒觀察、瞭解三種物體之間的重量關係,推導、理解西瓜和蘋果之間的重量關係。

二、引導幼兒在操作中進一步感受物體重量之間的關係。

遊戲"那組找得又對又快"。

三、指導幼兒完成幼兒用書第39頁《判斷推理》中"給一樣重的打勾"和"蹺蹺板"的練習。

活動反思:

在進行本課教學的時候,我首先出示圖片蹺蹺板。問大家:玩過蹺蹺板嗎?現在出了一個問題: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蹺蹺板,那你怎樣把爸爸翹起來呢?這個問題較具有激發性,學生能夠較好的根據生活經驗進行發言。有的同學說可以自己報一塊大石頭,或者再找一個夥伴。這個時候,我強調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東西,或者找一個同學。這樣同學們的思維就只能從爸爸,自己和蹺蹺板身上進行找了。學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這個較爲情景較爲單一的環境中,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的的思考。從學生的回答中看,學生能夠進行較好的思考和解決問題。

在下面的解決問題:利用槓桿尺怎樣能夠將另一側進行翹起。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紛紛進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給出的問題是在位置3處,掛3個鉤碼,問在另一側掛幾個鉤碼才能夠將另一側的鉤碼進行翹起。在操作的過程週中,學生在另一側的掛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一個位置過一個,有的三三兩兩的掛。總之他們的將我提出的問題解決。但是這現象進行總結量化的時候就較爲的複雜。而學生不需要進行這樣的複雜的學習。至少不是全部需要這樣複雜的探究。現在看來,可以在指導實驗的時候,指導個別現在的同學進行計算,然後進行彙報得出結論。或者再探究之前將這個問題簡化:比如在另一側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掛鉤嗎,要求掛一位置,要麼2位置,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明確的去操作了。然後在提出較爲簡單的要求,但是實際操作較爲複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操作。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因爲學生進行進行較爲長時間的操作,學生的實驗跨越兩節課。我想在以後的安排中,要進行更爲優化的安排效果會更好的。

幼兒園大班教案《蹺蹺板》4

設計意圖

在進行“動物王國”主題活動中,我們發現幼兒由於前期經驗的缺失。常常會錯誤地認爲“大的物體重,小的物體輕”。爲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經驗,我以蹺蹺板爲切入點。設計了集體教學活動,並與區域活動有機融合,引導幼兒通過操作記錄來分析比較、推理判斷物體問的輕重關係。嘗試在遊戲情境中,引領幼兒積極地探索,快樂地學習。自主地成長。

活動目標

1.在遊戲情境中嘗試操作並用計數形式來比較物體的輕重。

2.運用記錄表分析推理和判斷物體間的輕重關係。

3.培養合作意識、分析觀察能力,體驗參與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幼兒事先玩過蹺蹺板遊戲。

物質材料準備:親子製作“簡易天平蹺蹺板”,師幼共同收集各種材質的小動物玩具和小動物玩具的圖片。

教師示範用材料:三個小動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範用記錄表一張(附後)、蹺蹺板示範圖(同幼兒操作卡,附後)、簡易天平一架、展示板。

幼兒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組,每組一架親子製作的簡易天平和一張記錄表,每組一個簍子(裏面有三個動物玩具,每組都不一樣),自選蹺蹺板操作卡人手一張(圖片可插入相應地方,方便幼兒改錯),幼兒繪畫的小動物圖片若干,硬幣、記號筆、簍子等。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趣引題

1.教師出示天平蹺蹺板:最近,我們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平蹺蹺板。這麼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們小朋友,也吸引了許多小動物。看,誰來了?(跳跳虎來了)

2.教師引導語:跳跳虎可喜歡玩天平蹺蹺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蹺蹺板的一頭。咦,現在蹺蹺板發生了什麼變化?爲什麼會這樣?

二、操作探索:怎樣讓蹺蹺板兩邊一樣平

1.交流討論。教師引導語: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天平蹺蹺板的兩邊一樣平嗎?(可以在蹺蹺板的另一頭也放上東西)

教師:跳跳虎找來了許多硬幣,那要在蹺蹺板的另一頭放多少個硬幣兩邊纔會一樣平呢?

2.教師請一幼兒在蹺蹺板的另一頭慢慢放上硬幣,直到蹺蹺板變平衡爲止。(提示:硬幣要一個一個輕拿輕放)

3.點數硬幣個數。教師引導語:現在蹺蹺板的兩頭一樣平了嗎?剛纔這位小朋友在蹺蹺板的另一頭放了幾個硬幣呢?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

4.教師示範記錄(小狗和小老虎後面的格子裏先空着):在跳跳虎後面相應的格子裏寫上數字“9”。

教師小結:原來跳跳虎和9個硬幣一樣重。

三、小組合作,在操作中鞏固10以內的計數

1.分小組合作探索。①教師引導語:許多小動物都想來玩一玩讓天平蹺蹺板兩邊平衡的遊戲。在你面前來了哪些小動物,你認識它們嗎?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個小動物放進天平蹺蹺板的一頭,那另一頭需要放進去幾個硬幣才能使蹺蹺板兩邊一樣平呢?小朋友想不想試一試?②教師提出具體要求:A.三個小朋友一組,商量一下,一個做記錄員,記錄操作結果,另兩個是操作員。B.一個操作員把小動物輕輕放進去,另一位操作員輕輕地一個一個增加硬幣,直到天平兩邊一樣平。C.當天平蹺蹺板平衡的時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數一數有幾個硬幣,記錄員把硬幣的個數記錄到小動物後面的格子裏。

2.幼兒分小組探索並記錄,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數清楚硬幣的個數,並把數字填寫到小動物後面相應的格子裏。

四、分析記錄表,比較三個動物的輕重

1.觀察分析記錄表。教師出示示範記錄表:剛纔大家在操作的時候,老師也做了一張記錄表,請你們看一看老師記錄的是哪三個小動物?表格上的三個小動物誰最重,誰最輕呢?爲什麼你這樣認爲呢?

教師小結:原來我們只要比較記錄表上硬幣的個數,就可以知道三個小動物誰最重誰最輕了,這個辦法真好。

2.用兩種不同的標記區分最輕和最重的動物。教師引導語:請你們也仔細看一看你面前的記錄表,比一比,三個小動物誰最重誰最輕,請每組的記錄員在最重的小動物前面的格子裏畫上“O”,在最輕的小動物前面的格子裏打“√”。

3.幼兒分組操作,教師指導幼兒比較記錄表上數字的大小並在相應的地方做標記。

五、運用記錄表。推理判斷蹺蹺板兩頭動物的輕重關係

1.觀察分析蹺蹺板圖片。教師引導語:老師還帶來了一個好玩的蹺蹺板呢,如果在蹺蹺板的兩頭也坐着兩個小動物,請你猜猜看,哪一頭的小動物比較輕,哪一頭的小動物比較重?爲什麼?(輕的一頭會翹起來,重的一頭會垂下去。)

2.推理小動物在蹺蹺板兩頭的位子。教師手指示範用記錄單:這裏的三個小動物,也想坐上這個蹺蹺板。仔細看一看記錄表,想一想,你認爲誰會坐在蹺蹺板的這一頭,誰又會坐在蹺蹺板的另一頭呢?還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嗎?

3.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蹺蹺板圖片的兩頭擺上相應的動物卡片,並適時追問:你們同意這位小朋友的想法嗎?爲什麼?

4.幼兒自選蹺蹺板操作卡獨立操作。教師引導語:請仔細看看面前的記錄表,然後幫記錄表上的小動物在蹺蹺板兩頭找到合適的位置。(教師巡迴指導.提示同一小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檢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體交流討論。教師引導語:你的蹺蹺板兩頭可能坐着哪兩個小動物,請帶上你的記錄表和操作卡,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大家一起來看一看,你們同意他的想法嗎?爲什麼?

教師小結:根據這張記錄表,我們就能知道可能是哪兩個小動物在玩蹺蹺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減法的實際運用

1.引出問題①。教師引導語:小朋友剛纔在操作的時候有沒有遇到問題?遇到了什麼問題?幼兒:表格上的三個小動物輕重都不一樣,它們怎樣玩讓蹺蹺板平衡的遊戲呢?

2.討論交流。教師手指示範用記錄表:如果讓這張記錄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別坐在蹺蹺板的兩頭,蹺蹺板會變得怎麼樣?爲什麼?

教師:要讓它們坐上去蹺蹺板還要保持平衡。怎麼辦呢?

教師適時追問:如果我們在小老虎這一頭加硬幣,請你仔細看看記錄表,猜猜看,你認爲需要在小老虎這一頭加上幾個硬幣蹺蹺板就會變平衡?你爲什麼這樣認爲?

幼兒:加一個硬幣就可以了,因爲5減4等於1,它們倆相差一個硬幣的重量。

3.教師用天平蹺蹺板驗證幼兒的想法並記錄。

教師小結:從記錄表上我們發現它們只相差一個硬幣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這邊加上一個硬幣兩邊就平衡了,真有趣。

4.引出問題②。教師引導語:剛纔我們用加硬幣的方法讓天平蹺蹺板保持平衡,如果不加硬幣可以讓蹺蹺板兩邊保持平衡嗎?

教師將跳跳虎放進天平蹺蹺板的一頭:小朋友想一想,另一頭如果不放硬幣,怎樣讓蹺蹺板保持平衡呢?爲什麼呢?

幼兒:另一頭同時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爲5加4等於9,正好和跳跳虎一樣重,天平蹺蹺板兩邊就會一樣平了。

5.幼兒再次用天平蹺蹺板驗證猜測並記錄。

延伸活動

教師引導語:在你的記錄表裏也有三個小動物,如果也讓它們玩一玩讓蹺蹺板變平衡的遊戲,你會怎麼做呢?我們在區角遊戲的時候再來試一試好嗎?

附:教師示範用記錄表

比一比誰輕誰重

動物名稱

硬幣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