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番茄太陽”》教學反思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番茄太陽”》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89K 次

  《“番茄太陽”》教學反思第一篇

  以生爲本 提升能力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番茄太陽”》教學反思

  ——《“番茄太陽”》教學反思

年級組想以《“番茄太陽”》的第一課時,作爲研究內容,一課多上,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以班級爲序,採用同一份教案,同一個課件,不斷微調,不斷反思,以求獲得一些理性的認識。

遵從組員的意願,我認定這一課,這一課時,開始讀教材。發現原本一個線索清晰,溫馨感人的文章,被我讀得很亂:(1)“番茄太陽”在文章的三次出現;(2)我和明明相處過程中的三個重要情景:摸認蔬菜,稱呼太陽,許諾送腿;(3)明明的多處“笑”,又將細節串成篇章;(4)我“灰暗”的心情不斷在變化,又是文章的一條暗線。

真有種什麼都想讀,什麼都讀不好的感覺。於是,我先設定了課時內容:學習生字新詞,把握文章內容,學習第一部分。

在此基礎上,再細讀文章,梳理課時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學會生字,理解新詞;(3)明白課題中引號的作用,體會文中文中前兩處“番茄太陽”的不同含義;(4)結合第一部分的描寫,初步感受“明明”的可愛和樂觀。

根據本次調研研究課的主題,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能力。

(一)培養質疑能力

平實的教學中,爲了改變課堂“澀”而“難”的尷尬,我開始注意把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真的沒有故意設計質疑的環節。但學生有兩次表現,讓我高興。一次是:凝視這個題目,發現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了嗎?第一個學生找到了雙引號,從第二個學生起立即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爲什麼要加引號?什麼是“番茄太陽”?“番茄”和“太陽”有什麼關係?……學生的問題總是比較碎,有點語無倫次,但只要追問:“哦,慢慢說,你是想問”,孩子會慢慢梳理的。

還有一次是在學習第一部分時,學生自讀批註過程中,有個孩子問了我兩次:“……差不多總是中午去菜市場……”一句中的“差不多”和“總是”前後矛盾的吧。學生慢慢讀,慢慢品,感覺這是一種表達習慣,不是錯誤的。

可見,在長期的浸染薰陶中,學生有了一點點的質疑意識,讓我欣慰。後續教學,我要更加智慧更加有心地呵護、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二)訓練表達能力

課堂教學,只要開口,就是訓練孩子表達能力的好機會。

多次給予學生練說的機會:自由交流已經理解的詞語,敘事時情節選擇的“三字經”,對明明的認識,讓學生在批註基礎上充分交流。初讀後,更是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練說第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不僅要給予表達訓練的機會,更要給予表達思想的方法。比如敘說故事情節的“三”原則;品讀句子時,通過“我從……詞句,感受到了……”“這個句子採用……方法,告訴我們……”;概括主要內容時,用“誰幹什麼”,如果有兩個人物,兩個人物做什麼都要表達清楚……把表達方法與表達機會結合在一起,孩子們的交流越來越深入,表達越來越有感覺,真正把課堂變成了一個對話場。

(三)提升理解能力

課始理解“親戚”“蔬菜”“捐獻”都是採用聯繫生活實際的辦法,學生從字形到讀音到意思,全面去認識詞語,提升了理解詞語的能力。第二組同音字,更是從字形到字義,巧妙引導學生有所發現,深入理解。

課中,組織學生思考文章重點寫了哪三個場景,學生的概括理解能力得以訓練;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對第一部分進行“讀一讀,劃一劃,圈一圈,寫一寫,說一說”的思維過程,達成對明明這個人物的認識,提升學生在語境中的解釋推斷能力,形成各自對人物形象的認識。

課尾,把衛宣利的痛苦經歷簡要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然觸摸到“心情灰暗無比”的原因,感知作者對生活的失望,再引導學生讀好“明明的兩次笑”,順理成章地走進作者的內心,“我的心溫暖起來”是因爲愛笑的盲童明明樂觀,開朗,把作者的心路與明明的形象,圓融成一個“場”,提升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

最近帶三四年級兩個班的語文,加上教導處的事務性工作,每次教學準備顯得倉促。這就是我最近上課的常態:個人感覺,教學過程很細緻。這是師生磨合半年來的結果,也是學生逐步成長的見證。課後,組長說,孩子在你的指引下,成長真的是具體可感的,未來的兩年半里,孩子的成長一定更讓人欣慰。我不敢這樣認可組長的想法,但我願意去努力。

調研課的主題是“核心素養”,但是對於這樣一個立體多維的概念,我還是不敢去碰觸,去剖析,且以組長的感嘆:“鮮明地感覺到孩子能力的提升”爲反思主題,不斷前進吧。

  《“番茄太陽”》教學反思第二篇

《番茄太陽》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盲童明明雖然生下來就看不見美好的世界,可是她活潑愛笑,美麗聰明,對生活充滿樂觀,重要的是她還有着一顆真誠的愛心,懂得關愛他人,“我”在與她的相處中,被她清脆的笑聲感染了,被她美好的愛心感動了,讓“我”感到溫暖。剛拿到這篇課文,由於對教材不熟悉,我不懂題目是什麼意思,我把書翻了幾遍才明白“番茄太陽”到底是什麼,那種感動才真正擁有。

這篇課文頭緒太多,有“我”的心情變化,有盲童的父母對孩子的耐心和關愛,有小姑娘聰明、愛笑、樂觀的特點以及她純真善良的心靈,還有好心人捐獻眼角膜帶給小女孩復明的.希望。這麼多的“頭”放在一起,這樣的課,到底該如何上呢?我覺得首先要閱讀教材、吃透教材,還有必要查閱一些資料,以便很好地走入文本。

在第一課時中,我讓學生們初步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認識課文的生字。在此基礎上並對作者在寫此文章時的背景情況做了一些介紹,這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爲什麼“灰暗無比”。第二課時裏讓學生圍繞作者心情變化的原因展開對明明性格的討論分析,通過讓學生各種形式的閱讀來讓學生明白正是這樣一個聰明可愛的,充滿愛心的小女孩改變了“我”。

而“番茄太陽”則是愛的圖表,文中出現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內涵豐富,一次比一次溫暖人心。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反思的自己前前後後地工作。覺得給我很深感受的是:我們對於每一篇課文都要深入地鑽研,不僅僅是書本上的內容。由於課前作了許多工作,所以我知道作者衛宣利的身體情況,她爲什麼要到那座城市並閱讀了她後期的一些作品。只有教師先進入文本纔會引領學生走入文本。

同時,我也在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讓自己不太滿意的地方。雖然在課堂上無論是教者還是學生都很投入,但是卻總覺得似乎少了點什麼。也在反思中確實感到不安:這樣的語文教學是不是少了點“語文味”?

一、情境的創設不夠

比如學生在文章中找出明明與一般孩子的不同之處後,可以讓學生充分想象:明明作爲一個盲孩子,在生活中,會遇到那些困難?明明想倒杯水喝,可是……明明想找夥伴玩,可是……

通過這樣的情境練習,可能學生們會更深刻體會到明明的笑如此讓人心酸心痛。這時,讓學生再品讀,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明明的命運相交、相融的境界。

可能是情境的創設不到位,使得這節課較爲平淡,沒有什麼能抓住人心的地方。

二、忽視了寫的訓練

因爲我考慮到這篇課文內容較多,如果再讓學生寫的話可能時間上不夠用,所以就沒有加入寫的訓練,但是這也是語文課堂所需要的。實際上寫的內容可以很多,比如:

1、如果你是作者聽了明明臨走時說的那番話後你會怎樣回答?把你想說的話寫在紙上。

2、請你寫一句祝福明明的話語。

3、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我們該怎樣做?

另外,我覺得還可以安排一些拓展練習,如:紅紅的番茄太陽一直掛在我的心中,溫暖着我的心。想象:當我的心情灰暗時,紅紅的“番茄太陽”會告訴我什麼?當我遭遇挫折時,紅紅的“番茄太陽”告訴我什麼?紅紅的“番茄太陽”還會告訴我什麼?紅紅的“番茄太陽”又會告訴你們什麼呢?

幸好,及時反思了這節課,沒來及得做的就放在第三課時裏去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