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張衡》教學反思?(三年級下冊)

《張衡》教學反思?(三年級下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篇一:《張衡》教學反思

時下“感悟”“體驗”這兩個《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概念是語文教師使用得極多的。然而,在什麼前提下什麼時候,怎樣讓學生說感悟說體驗,才能收到教學實效,不流於形式,不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則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張衡》教學反思?(三年級下冊)

在教學時,張衡在研究地動儀時當時人們的看法,他研究時所遇到的困難,銅球落下去之後人們的議論紛紛,驗證準確後人們對地動儀的讚歎,以及自己對地動儀對張衡的讚美都說出來,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內心的思想、情感活動,從而引發情感上的共鳴。給足時間參與讀,給足時間參與說。爲了滿足學生參與說的願望,讓學生回答問題,發表見解外,讓學生輪流,給學生提供極好的語言鍛鍊機會。對於後進生千萬不可忽視,要儘量讓他們參與回答,給他們“應屬於自己的權利”發展語言,使他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增強參與的自信心。只有面向全體學生,把課堂教學的有效時間讓給學生,才真正是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惜時如金。

閱讀和寫作在語文教學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利用閱讀教學來給學生提供寫作的.借鑑,以讀促寫,讀寫結合,促進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葉聖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繫。”因此,《語文課程標準》不僅強調在課內外閱讀中進行語言和習作素材的積累,而且提倡對積累的運用。而我們教師的一大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進行積累並使運用積累經常化、日常化,使學生掌握有效地積累和運用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積累和運用的習慣,讓學生從有意識地到自如地驅遣積累表現自己的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讓學生的積累真正成爲他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爲他們精神家園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仿寫第四自然段,做到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小學生正處在兒童時期,兒童時期的不成熟性正是兒童發展可塑性、潛在性的基礎。他們的發言往往是天真幼稚的,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難免有失偏頗。教師的態度首先是對他們的尊重,對生命的關懷,對他們早期智慧的敏感、驚喜與支持,同時又給予“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不失時機地進行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篇二:《張衡》教學反思

在本文的教學實踐中,我主要採用質疑導讀法,用來指導學生在自讀實踐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張衡》一課是一篇人物故事,講的是我國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講這一課時,我是緊抓本單元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語句和段落寫了什麼,是怎樣把意思表達清楚的。和本課教學目標:讀懂課文,瞭解張衡發明地動儀的經過和意義,培養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仿寫第四自然段的寫法,介紹自己熟悉的事物。進行組織、設計教學。通過教學的過程和學生的反饋情況看,有以下幾方面感受:

1、課前沒有讓學生朗讀課文直接齊讀課題後就問學生讀了課題後想到了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沒有複習回顧的過程,學生當時好像無從下手,我的目的是讓學生回顧一下課文的內容,但學生說的內容卻漫無邊際抓不住課文內容。

2、教學的內容設計太多,爲了在40分鐘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整個教學環節訓練的不紮實,有些急躁,走過場現象嚴重。

3、仿寫的指導練習中選取的粉筆盒、黑板沒有特色,指導學生說話不生動,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

4、課後鏈接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應該在朗讀後體會到張衡的貢獻,引導更多的課外閱讀。

5、課後讓學生說想說的話,時間太緊沒有給學生評價,也沒有激發出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思想感情。

6、整堂課指導朗讀不到位,重視的學生的理解感悟,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朗讀,三年級學生還是以讀爲主,在熟讀的過程中體會會更加深刻。

  篇三:《張衡》教學反思

一、準備充分,強拉吸引力

小學中段的學生雖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和即成的學習習慣,但仍需教師的提醒和輔助。課堂40分鐘,專注力集中的有效時間不過20分鐘,如何高效利用有限時間?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精闢的指出:“注意力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所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纔是關鍵。那麼有如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呢?作爲教師,我認爲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這個準備不僅包括知識梳理、重點提煉、環節設置、課堂構建、資料收集等(重點在對教材的挖掘),還包括教師對課堂趣味性的設計準備。只有在課堂中保持高度的趣味性才能抓住學生求知的心。即便在課堂生成中也應靈活教授,強拉吸引力,讓學生的學習性質發生轉變,變爲主動的自主的好學、勤學。

二、以點帶面,靈活教學

在《張衡》這堂課的教學中,有一“按一定的順序寫作”重點。在上課時,我理出順序,讓學生進行實踐聯繫。但是在小結和課堂生成中,我過於強調書本上的順序:由整體到部分,由上到下。但經郭主任點撥,我才明白教材只是一個例子,知識點僅僅是一個點,教師應該做的就是以點帶面,以片促全。在這個教學例子中就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寫作的順序,說說還可以有哪些順序。其中只要抓住“序”即可。處理知識點要靈活,有遷移和有益長線發展。

三、抓住生成,由表及裏

課堂雖有預設但並不會按計劃發展。課堂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課堂生成。如何讓它變得精彩,讓學生出彩?說要問題就是教師應有價值靈敏度和智慧語。在《張衡》這一課中,我就忽視了一個學生提出的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這篇課文好像不是在寫張衡。當時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也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看待學習這篇課文。現在想來實在是錯誤的。課文面對的就是學生,學習的主體也是學生,那麼我們不以童化的視角來看待課文和實際教學呢?在課堂中我就缺乏了價值問題的敏感度。如果僅僅把我和抓住學生這一疑惑,用只會的言語引導和教學,這不就是讓學生的學習水到渠成,效果自顯了嗎?由一看似簡單的問題開始,由表及裏的挖掘和深入淺出的講解,才能點石成金,化腐朽爲神奇,才能讓學生出彩。

四、評價多樣,積極有效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有效地激勵能使學生學習效率極大提高,但關鍵問題是:每個學生的參與度和投入度纔是課堂效率的試金石。因此,學生評價顯得尤爲重要。評價要落實關注到每一個學生,關注他們上課的行爲和精神狀態,並隨時根據需要調整。評價也應由每個組員構成集合爲整組評判標準,標準需每個學生認可。形式可以多樣,不拘一格,可以使語言激勵、形式表揚、物質獎勵等。關鍵是公正積極有效。

最後作爲教師,要有強有力的執行力,應時刻履行教師職責,篤定信念,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