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彙編15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語文教案(彙編15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瞭解這首詩的民歌特色。

2、掌握詩文的含義。

3、瞭解木蘭形象。

教學時間: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解題。

簡介這首詩產生的年代和木蘭其人。

①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衆的口頭集體創作,經過文人潤色後用文字記錄下來。民歌是可以歌唱的,這首詩最後四句是歌唱者對詩中主人公木蘭的頌讚之辭。

②這首詩一般都認爲產生在北朝北魏的統治期間(386557)。北魏(又稱後魏)曾跟當時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戰,詩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戰的地點,在魏太武帝期間戰爭尤爲慘酷,至449年才徹底擊敗柔然。

③木蘭可能實無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蘭之說均系猜測或捕風捉影,我們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蘭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據此創造出來的

二、正音、解詞。

三、教師範讀、學生齊讀後討論這首詩的民歌特色。

步驟是:(1)教師範讀後提出問題:這首詩在語言風格上跟前一個單元裏的文人詩歌有什麼不同?

(2)學生齊讀一遍後答問。

(3)根據學生答問情況再提問,再齊讀全詩,進一步認識民歌的敘事手法。

①詩中大部分都是口頭語,特別是人物的語言如阿爺無大兒兩句、可汗問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兩句,跟平時說話並無二致,可見民歌是人民大衆的口頭集體創作。也有個別書面語句如萬里赴戎機四句,這是詩在流傳過程中經文人修改、潤色的結果。

②民歌敘事常抓住重點加以鋪排,鋪排的辦法很多:

排比:如爺孃聞女來六句、東市買駿馬四句。

復沓:如:問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辭八句(復沓跟疊句的區別是:疊句不換字,而復沓可以更換個別詞語。)

頂真(又稱聯珠):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節,偶爾也有六句一節的。本詩共14節(可讓學生自行劃分,除第8、11、12三節各6句而外,其餘都是四句一節)。

④民歌中有三種基本手法:敘述,稱賦;比喻,稱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體的形象)引出本題,稱興。(可讓學生先分析開頭兩句和結尾四句,提出興和比;再說中間這就是賦。)

四、誦讀練習。

步驟是:(1)歸納各段大意,再合併爲四大段,分段進行背誦練習;(2)每段先齊讀,再以點撥方式作誦讀指導,然後自由練習背誦;(3)檢查背誦。下面只寫出誦讀指導的要點。

第一段(第1至4節):木蘭決定代父從軍。

要先設想這個五口之家在徵兵令下達後的困難處境。

①前兩句寫木蘭平日在家勞動的情形,應讀得緩慢些,讀後作稍長停頓。爲什麼?(要讓讀者想象她不僅勤勞,而且技巧嫺熟。)

②不聞誰不聞呢?(父親)這是木蘭見到軍帖之後,出現了不尋常的情況:停機而嘆。父親感到奇怪這正是情節的開端,當輕聲徐徐而讀。讀完,徑直接讀問女二句。

③木蘭答父問的基調是深沉的,但其間又有變化。木蘭本有所思,爲什麼偏要說無所思、無所憶?(寬慰老父)昨夜一節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憂國憂家)如此低沉的詩句該怎麼讀呢?(低而緩)到段末,感情有變化嗎?(轉爲堅定)願爲兩句應當讀得懇切些。

至此,木蘭已說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親(還有母親、阿姊)同意嗎?(同意)但詩中不提,這是一次跳躍。爲製造懸念,讀後可作稍長停頓。

第二段(第5至7節):木蘭置辦戰具後奔赴戰場。

要設想青年人紛紛置辦戰具的熱烈圖景和北方廣闊原野的畫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頭腦裏出現木蘭策馬飛奔的英雄形象。

①東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馬而來,但中間又有跳躍,該怎麼讀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節奏)爲什麼?(軍情緊急,刻不容緩。)

②第6、7兩節既有敘事,又有抒情,詩中是怎樣敘述萬里征途的?(辭爺一宿黃河;辭黃河一宿黑山,兩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思親;嚮往戰鬥)黃河流水鳴濺濺給人怎樣的感受?(悲壯)胡騎鳴啾啾呢?(戰鬥的激情。)

敘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爲主?(抒情)思親和嚮往戰鬥二者哪一種爲主?(嚮往戰鬥)可見,這段當用抒情的調來讀,既剛強又柔婉。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熟練地掌握詩文的意思。

第二教時

一、繼續分析詩文。

1、第三段(第8至10節):十年戰鬥生活,入朝受賀,辭宮不就。

這三節課本原作兩段,有兩個場面。讀第8節,要設想出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杜甫《後出塞·其二》)的圖景;讀第9、10節,要設想出朝廷慶功盛典的情況。(李白詩句隱隱五風樓,峨峨橫三川。王侯象星月,賓客如雲煙可資參考。)

朗讀前還要解決一個問題:詩中寫十年戰鬥生活,爲什麼只寫戰場夜景而不寫木蘭作戰中的表現?目的是通過兩處側面描寫(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可以看出,無論是最高統治者還是普通戰士,都把木蘭視爲出類拔萃的戰鬥英雄。這樣,木蘭的英雄形象在學生心中就變得更加鮮明瞭。

①萬里兩句寫木蘭到戰場後回憶此番行軍歷程(上文聞燕山胡騎鳴表明已到戰場),讀時須有蒼涼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氣兩句概括了木蘭十年戰鬥生涯,宜用悲壯聲調讀,引發聽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後急轉直下,讀將軍兩句,可加快速度。

③歸來四句,由莊嚴轉爲熱烈。

④可汗之問要讀得親切,木蘭答語要讀得樸實無華、自然平易,才能再現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爲國效力,毫無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節):家人親切歡迎,木蘭恢復女兒妝。

要設想出家人迎接的.具體圖景:理紅妝、殺豬宰羊,當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豈止爺孃?姊、弟、鄉鄰必當一同前往。還要設想木蘭家中居室的分佈狀況。誦讀的基調是熱烈、歡快,但其間亦略有變化。

①家人歡迎一節要有喜慶的氣氛,節奏最快。

②木蘭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兒情態,節奏稍稍放慢,宜輕聲讀,以表現木蘭對故居的親切感和對女兒妝的喜愛。讀到貼花黃,應作一頓,爲高潮蓄勢。

③見夥伴一節是全詩高潮,首句說木蘭,宜讀得平緩,至驚忙要突然振起;夥伴語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後應作一頓。

3、歌者讚辭(最後一節)

前三句都是鋪墊,最後一句纔是正意所在,語調當由平緩發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寫作安能辨雄雌,但這樣寫語意就平淡無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達出歌者對木蘭的崇敬感情;此句當讀得字字清晰,擲地有聲,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蘭形象。

1.讓學生想象木蘭形象前後的變化。擬將課文分三個部分讓學生口頭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應加以肯定。以下要點僅供參考:

(1)參軍前的木蘭(第1至4節):是一個勤勞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織布而外,也練習騎馬射箭,褰裳逐馬如卷蓬;她關心國家大事,體恤父母的艱難;她代父從軍,是經過反覆深思的。

(2)參軍後的木蘭(第5至10節):木蘭穿上戎裝,橫刀躍馬,英姿颯爽,與男兒無異。在行軍途中,她走馬如飛,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夜晚宿營,她既思親又渴望參加戰鬥,心潮澎湃如黃河流水。在戰場上,她左右馳突,劍動而敵奔,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慶功會上,她顏色平易,毫無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愛,她只向天子陳述自己惟一的願望:要回到父母身邊。

(3)到家以後的木蘭(第11至13節):她生活在一個充滿親情的家庭裏,她換上了女兒妝,依舊是父母膝下活潑可愛的女兒。

2.讓學生說說這首詩千餘年來膾炙人口的原因。

要點有二:①木蘭是人民大衆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時挺身而出,替父從軍,這種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們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戰,戰功赫赫,不是爲了貪圖官爵,而是視爲自己對祖國,對人民應盡的責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蘭又是個感情極其豐富的人,在徵兵令下達後,她爲父親年老又無大兒而停機嘆息;在行軍途中的夜晚,她回憶起爺孃呼喚自己的親切聲音;在慶功會上;她卻急於回到故鄉的土地上,跟家人團聚,跟故鄉人民一同過和平勞動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們的心中也能引起強烈的反響。

三、解釋詩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聯中的兩句互相補充,須合解,正式名稱叫互文足義,例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說的是,有些將軍和壯士戰死沙場,另一些將軍和戰士勝利歸來。此類互文甚多,須用心發現。二是詩中的數字如十、十二、百、千等,無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確數。這兩種情況,不只是在本詩中有,在其他古代詩篇中也有。

四、佈置作業。

1.熟練地背誦全詩。

2.從下面的題目中任選一題編一段故事,

木蘭在戰場上

木蘭在回故鄉的途中

木蘭到家第二天

《觀刈麥》教案

一、背景、作者簡介: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樂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南),後遷下(今陝西渭南北),一身經歷了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曾任過周至尉、左拾遺、左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太子少傅等官。白居易前期有熱情,有銳氣,是個同情人民,敢於反映民間疾苦,敢於揭露官場貴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詩人。後期銳氣消失,棱角磨平,潛心佛事,以知足長樂,獨善其身自居。白居易的詩歌以通俗淺顯著稱,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爲諷諭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四類,元稹爲之編輯爲《白氏長慶集》。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詩人三十六歲。周至縣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縣尉在縣裏主管緝捕盜賊、徵收捐稅等事。正因爲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二、分析全詩。

全詩分四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境氣氛。農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誰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呢?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着飯籃子,小孫兒提着水壺,他們是去給地裏幹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牀後先忙家務,而後做飯;小孫子跟着奶奶、媽媽送飯時一齊到地裏。她們是要在飯後和男人們一道幹下去的。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着大地,背對着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着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爲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呀!婦姑:媳婦、婆婆,古時媳婦稱婆婆叫姑,稱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籃子盛着食物,這裏即指飯籃。壺漿:用壺裝着水,這裏即指水壺。田:給田裏幹活的人送飯。丁壯:成年的男勞力。烤。惜:珍惜.捨不得浪費。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幹,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裏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揹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之語,願字的用法與此處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得破了產,現時只能以拾麥穗爲生,這是比前述闔家忙於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個孩子,臂彎裏掛着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裏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有多麼累,而收穫又是多麼少啊!但有什麼辦法呢?現在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個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後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至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秉:拿着。田家:這裏指一個莊稼戶的產業。輸:交納。

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事:從事。歲晏:年底。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後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着緊密的聯繫。今日淒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淒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裏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誇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淒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於後者,則完全是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詩的最後發議論,這是白居易諷諭詩的共同路數。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爲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纔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難道不應該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嗎!賦稅是皇帝管的,白居易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三、佈置作業。

熟練地背誦全詩。

《破陣子》教案

一、朗讀(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注意正音。

二、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金人已佔領家鄉十二年。1161年,他組織兩千人蔘加了耿京領導的農民抗金起義軍。南渡後的辛棄疾進呈過《美芹十論》《九議》等恢復中原的大計,但朝廷均未予採用,只委派他一些閒散官職,最後在江西鉛山抑鬱而死,年六十八歲。辛棄疾發揚了蘇軾的詞風,後世以蘇、辛並稱,是文學史上傑出的豪放詞人。著有(稼軒長短句)

三、解題

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給陳詞甫作一首雄壯的詩歌,寄給他。陳同甫:即陳亮,同甫是他的字。陳亮也是南宋詞人。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考取進土第一名,授鑑書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爲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間,具有積極的用世精神。生平主張抗金最力;在他的作品中,,處處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思想。

四.賞析

辛棄疾的這首投贈之作自稱壯詞,全篇以壯語貫穿始終。作者根據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戰鬥經歷和他矢志恢復中原的理想,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在詞裏描繪了一個幻想中雄壯兵營生活畫面。首句醉裏挑燈看劍形象地顯示出殺敵的壯志。夢迴以後,寫綿延的兵營中響起了號角聲,軍樂聲、戰旗飄揚,兵士飽餐,這一切有聲有色地描繪了沙場點兵的壯盛軍容。下片馬作的盧飛快兩句寫自己希望能夠馳騁沙場,衝鋒陷陣。想象着實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壯志。然而現實卻是可憐白髮生,爲壯志難酬表示極大的憤慨。前九句寫得酣暢淋漓,反襯了這一句的分量,正是對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五、佈置作業。

熟練地背誦全詩。

七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之”“於”“隸”“賓客”“稱”等文言虛、實詞的用法;能翻譯全文,體會語言簡潔、洗煉的特點,明確仲永“泯然衆人矣”的深層原因。

過程和方法目標:利用工具書,結合註釋,初曉課文,反覆朗讀,體會作者寫作意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後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成長中的青少年應把握美好時光,刻苦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步通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一、(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爲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衆無異,“泯然衆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爲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是怎樣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爲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後天的學習和教育,並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後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分組討論)

二、熟讀全文,參照課後練習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七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文言文必須讀通的道理。

2.瞭解孔子關於學習態度和方法的論述。

3.初步熟悉幾個文言虛詞。

教學重點:

1.理解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2.弄清實詞的含義。

教學方法:

本篇課文是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開始,怎樣學習是關鍵,着力抓把誦讀,使學生當堂成誦,疏通文義後,讓學生在課上背誦。(全班齊背,再個別同學分行背誦)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學習文言文一定要讀、背誦,所以大家要多讀,讀熟才能背。

正音:

慍(yùn),罔(wǎng),殆(dài),謂(wèi),哉(zāi),

誨(huì),焉(yān),亦(yì),識(zhì)

自讀課文,注意生字的發音。

大家讀過課文後一定會發現,每一則都有一個“子曰”,誰知道“子曰”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爲什麼有這麼多的“子曰”呢?(因爲《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爲什麼叫“子”呢?(因爲是孔子的弟子再傳弟子所記,用“子”表示對老師的尊敬。

《論語》和孔子簡介: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有孔子的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與談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爲“四書”。

孔子,(BC511—BC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東南)。先世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曾擔任過委吏、司寇等小官,後罷官,周遊列國,終不在仕,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爲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著者七十二人,但他看不起勞動人民,政治上維護貴族統治,提倡德治和教化。

學生再讀課文,老師領讀全文。

誦讀前四章,教學步驟如下:

①齊讀1~2遍②頌讀並劃分停頓③疏通文義④自由練習誦讀(抽查個別學生),以下不再一一註明。

1.“學而時習之”

“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這些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實習(或溫習)[③]

〈譯〉學習了知識按時去實習它,這是很愉快的事。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知”瞭解。

“慍”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譯〉人家不瞭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

這三句話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叫“反問”,我們現代漢語中也有。

2.“溫故而知新”

“故”指舊的知識,“新”指新的體會或發現。

〈譯〉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可以做老師了。

3.“學而不思則罔”章

“罔”指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譯〉只讀書而不動腦筋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弄得精神疲憊。

孔子在這裏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貢”章

這章形式與其它各章不同,是學生提問,老師作答。

“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yǔ)。“諡號”:在封建時代,帝王和大臣死後要根據他生平的功業給他一個名字叫“……”,孔圉的諡號是“文”。

“謂”叫做,稱爲。“敏”聰敏。“恥”以……爲恥(意動)。

“是以”因此。

〈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諡號爲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諡號。”

借回答子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作業]背誦全文六章,前四章會默會譯。

第二課時

複習檢查前四章的內容。

5.“默而識之”章

“識”記。“之”學習所得。“厭”滿足、厭倦。

“誨”教導。(“厭”同“饜”滿足)“何有於我哉”

〈譯〉口裏不說而心裏記住它,努力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學生而又知厭倦,哪一樣我能有呢?

6.“三人行”章

“擇”選擇。“善”好的地方。“改”改正

〈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好地方學習,對他們的不好地方(自己也有這方面問題),就應該注意改正。說的是隻要虛心求教,到處有老師。

背誦課文

[練習]一~四

(要求):把課文間行抄在本上(空3行),一行寫字義,兩行翻譯。

七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① 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

② 學習欣賞神話傳說。

③ 培養蒐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

④ 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活動重點

① 蒐集資料,整理資料。

② 口語表達。

③ 想像寫作訓練。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① 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組成合作小組,並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及活動內容給小組命名。

② 圍繞活動內容廣泛蒐集資料,上網查詢資料,整理資料。

③ 每組準備一個檔案袋。

教學設計

導入

可從放映《星球大戰》影片片段導人活動,喚起學生對未來世界的遐想,對人類起源的思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科學探索熱情。

故事大王比賽

① 每組每人蒐集一種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在小組內互講故事。

② 每組選出一名講故事的代表,參加班級故事大王比賽。

③ 比賽將評出一、二、三等獎。

④ 小組將部分參賽的神話故事進行蒐集整理、彙編成冊。

自由辯論會

① 蒐集查找關於“人類起源新說”的'資料。

② 從中選定一種說法,並圍繞這一說法繼續查找相關資料。

③ 讓小組成員熟悉資料內容,爲參加班級自由辯論會做好準備。

④ 辯論形勢靈活,以小組爲單位,互相展開辯論。每一小組可在比賽中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根據資料證明自己觀點的成立,同時還可以反駁其他的小組的觀點。

a. 以小組合作情況、發言情況及準備資料的多寡評出一、二、三等獎。

b. 比賽後與其他小組交流資料,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並彙編成冊。

給未來人畫像

① 每組設計一幅未來人像,可以用電腦製作,也可以手工製作。

② 每幅畫要做簡要說明,說明主要包括:(1)外形設計理念;(2)服飾搭配理念;(3)人體結構的變化:如皮膚、肌肉、骨骼會有哪些改變……

③ 畫像要求100cm×80cm,將畫像懸掛在教室牆壁上,每組派代表到畫像前闡述本組的創作理念。

④ 根據畫像製作的精美程度,設計是否有創意、說明內容是否充分,評出一、二、三等獎。

⑤ 每人以“未來世界”爲題,寫一篇想像作文。

成果展覽

① 每組派出一名代表作評委會成員,組成評委組。

② 每小組將本次活動編輯的冊子、資料、獲獎獎狀整理好,佈置一個有特色的展區。

③ 每小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區前,回答評委組提出的問題,併爲本組展區設計·作簡要的解說。

④ 由評委組給各個展區做出評定,評出一、二、三等獎。

活動評價

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根據小組在各個活動中的獲獎情況,評出最佳合作獎、最佳口語交際能力獎、最佳表現獎、最佳創意獎等一系列獎項。

活動小結

通過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瞭解了關於人類起源的發展過程,感受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及神話傳說的魅力,培養了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較好的確培養和提高。

七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的目標:引導學生掌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情感閱讀文本,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的:品味詩歌的優美語言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體驗強烈的母子情懷。

教學重難點

一。要點:欣賞詩歌的思想感情,能帶着感情讀詩。

困難:與生活聯繫在一起,細心而深刻地體會到家庭的愛,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愛情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情感,也是中外文學史上永恆的主題。泰戈爾的<金花>描寫了一個調皮的孩子在金花的幫助下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愛,荷葉媽媽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二、字詞積累。

並置:甜瓜、水果等與莖或枝相連的部分。

瑞:吉祥的。

邯鄲(h/d):蓮花。

帕伊哈伊: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Q)傾斜。

廕庇:遮蔽。

花瑞:花開的好預兆。

蓮蓬:荷花盛開後的花托。

適意:舒適。

展館:1描述高聳;2花木造型優美,帶有“丁亭”。

閉塞:閉塞,閉塞。

三、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兒童作家,詩歌名作<方興><泉水>等..給小讀者的散文集。

冰心的創作內容大致包括:母愛、童心、自然三個方面。它以倡導愛的哲學而聞名,母愛是愛的哲學的根本出發點。

四、關於散文詩:

散文詩是一種兼具散文和詩歌特點的文體,其篇幅一般較短,具有詩歌的意境和散文表現。

外表是散文,本質是詩歌。

五、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聽、讀後,要求學生總結大意)

這篇散文用風景來書寫人,以情送人,以花爲人,引起對母愛、母女感情的自然讚頌。寫荷花就是寫“我”,寫荷葉就是寫媽媽,實現“我”就是風雨的荷花,而媽媽就是經得起風雨的荷葉。是的,即使是荷葉有意識地保護了蓮花,更不用說母親們對他們的孩子們都有了很好的照顧。當我們遇到風雨時,純潔的母愛總是悄然而來,給我們安慰和力量;無私的母愛永遠保護着我們,陪伴着我們一生。

2 、理清結構層次

這篇文章從他院子裏的蓮花開始,集中在雨中的蓮花上,並寫到雨打紅蓮和他院子裏的荷葉保護蓮。在雨中,作者發現荷葉遮住了荷花,撫摸着自己,於是聯想起母親,想起母親愛孩子的情景,表達了對母親保護孩子成長的感情。

這篇文章用什麼方法來喚起對家庭過去事件的回憶?

用觸摸現場的方法喚起對家庭事件的記憶。父親的朋友花了9年前在自家院子裏發光的蓮花去看紅蓮,介紹了大自然。

六、探究品讀

一。爲什麼作者要從他院子裏的蓮花開始?課文的重點是什麼?爲什麼要提到九年前我的祖父和我對蓮花的欣賞?

2、文章看紅蓮,當時的環境是什麼?紅蓮呢?作者的心情如何變化?

3.作者在文本中的情緒變化是什麼?最後,“我心中的雨要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空曠天空中的影子?”作用是什麼?

4.在該段末尾,"媽媽!"你是荷葉,我是紅蓮。我心裏的雨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天空下的影子?“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5個。花園裏有許多蓮花。他們中只有兩人被選中寫作。作者在這裏採用的表達手法是什麼?這條路的作用是什麼?

6歲。”雨滴不停地跳動,只在勇敢仁慈的荷葉上,採集一些流動的水珠。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動了“,作者看到一大荷葉旁邊的紅蓮,慢慢地側身,是被上面的紅蓮深深地感動了,因爲什麼?

分組討論,展示,老師明確:

一。爲什麼作者要從他院子裏的蓮花開始?課文的重點是什麼?爲什麼要提到九年前我的祖父和我對蓮花的欣賞?

(1)雨打紅蓮,荷葉保護自己院子裏的蓮花,使蓮花觸到了自己,所以有了聯想。“我”是雨下的蓮花,母親保護蓮花不受風雨的侵襲。荷花是寫“我”,荷葉是寫母親。它充滿了愛。它自然地與母親的關懷和愛聯繫在一起,溫暖而感人。所以藉此情景表達自己對母親保護孩子成長的感受..

(2)紅蓮是本文的重點。課文以你院子裏的荷花開頭,重點描寫雨中的荷花..

(3)在寫《雨打紅蓮》和《荷葉護蓮》之前,作者先是在九年前和祖父一起寫了《荷花鑑賞記》,做了一個平淡的牀上用品,把這些花放在人們的背景下讓人知道。《花裏年鄉》和《桑提蓮》的開篇,展示了吉祥的符號,把花與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爲人們下面的花卉隱喻埋下伏筆。

2、文章看紅蓮,當時的環境是什麼?紅蓮呢?作者的心情如何變化?

3.作者在文本中的情緒變化是什麼?最後,“我心中的雨要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空曠天空中的影子?”作用是什麼?

在文本中,作者的情緒從“無聊”到“不適”,從“不適”到“不安的情緒”,反映了作者對花兒命運的關注。

在文章的最後,我直接表達了我的想法。自然界中的雨滴是可見的,但心裏的雨滴是看不見的,所涉及的內容範圍很廣,除了母親之外,還有誰能給它們遮蔭呢?這把母愛推向了高潮。

七年級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學習小說通過語言行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4、體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分析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2)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教學時間

二課時

預習內容

1、解決生字生詞

2、自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3、蒐集與社戲內容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童年的生活是天真爛漫、多姿多彩的。提起童年,我們總會有無盡的回憶和嚮往。文學巨匠魯迅先生不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充滿懷戀,對他在農村的一段生活也記憶猶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社戲》這篇小說,相信你對文中的樂趣也會感同身受。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歸省

行家

絮叨

怠慢

鳧水

家眷

皎潔

攛攝

鳧水

歌吹

蘊藻

漂渺

糾葛

三、整體感悟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1.快速默讀課文,理清小說脈絡,把握小說內容。

2.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情節,畫出自己認爲寫得最好的語句,並大聲朗讀。

提示:

小說描寫我幼時的一段鄉間生活,主要刻畫了一羣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小說由看戲前、看戲中、看戲後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一層(第49節)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二層(第1013節)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三層(第14-ZI節)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四層(第22-30節)寫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五節到完)寫看社戲後的餘波。

四、分析研討: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爲什麼?

討論並歸納:

A寫了我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

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

後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教師小結: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

七年級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自學研討,掌握本課的生字。

2、準確、生動地複述課文。

3、幫助學生樹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樹立“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難點

文言詞句的分析講解。聯繫背景評價包拯這一形象。

教學突破

通過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結合課下注釋自主將文言文變成自己的話通譯下來;引入學生平時看電視書刊以及傳說中瞭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講述,教師及時給予合理評價。

教學準備

有關字詞、文言方面的投影片,課文朗讀帶。學生蒐集有關包拯的故事。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1、電視臺曾熱播過電視劇《包青天》,哪位同學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樂才能,唱唱《包青天》的主題曲,哪位同學又能根據本部電視劇的情節對包青天做簡明扼要地評價。(教師給予適當的評價與獎勵)

2、這些故事都是編導們演繹的,與歷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們來看看史學家是怎樣記述這一人物的,板書課題。

3、簡介文學常識:本文選自《宋史·包拯傳》。“傳”是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敘述傳主的生卒、地位、官職、生平事蹟等內容。包拯的事蹟長期流傳民間,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二、 指導初讀課文

1、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閱讀課文。結合註釋、詞典自主解決字詞,疑難之處可質疑或討論。(巡視、點撥)

2、檢查自學效果

(1)給下列字詞注音:

鬻、徙、硯、率、遺、耶、斂、憚、惡、嫉惡、苟、贓、塋

(2)解釋下列加點字:

a、第歸,殺而鬻之。

b、徙知端州,遷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d、舊制,風訟訴不得徑造庭下。

e、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三、 示範朗讀

1、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閱讀課文。結合註釋、詞典自主解決字詞,疑難之處可質疑或討論。(巡視、點撥)

2、檢查自學效果

(1)給下列字詞注音:

鬻、徙、硯、率、遺、耶、斂、憚、惡、嫉惡、苟、贓、塋

(2)解釋下列加點字:

a、第歸,殺而鬻之。

b、徙知端州,遷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d、舊制,風訟訴不得徑造庭下。

e、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四、引導複述

1、課文共有5個自然段,每段重點寫了包拯的一個特點。有的段落記敘具體,有的.段落記敘較概括。請同學們選取一個段落來複述,要求準確,生動。

2、根據學生複述情況,做具體評價,既要鼓勵,又要指出改進方法。

五、本課小結

學習文言文有個規律:從機械性朗讀到理解性朗讀再到表演性朗讀,本節課我們就是按這幾個步驟進行的,同學們對本課內容還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請大膽提出、大膽思考、大膽質詢,大膽必“大得”。

六、板書設計參考

人物傳記

包拯

脫脫(元代史學家)

鬻、徙、硯、率、遺、耶、割牛舌案進貢硯臺

斂、憚、惡、嫉惡、苟、贓、出使契丹嚴峻執法

塋克己奉公

七、作業設計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1)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

(2)聞者皆憚之

(3)與人不苟合

(4)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

2、翻譯下列句子。

(1)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2)京師爲之語日:“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3、把包拯比作什麼?爲什麼?(用自己的話)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導入

二、 1、啓發發言:同學們對《包拯》一課提出了哪些疑問,是怎樣解決的?還有哪些問題尚未解決?

2、肯定學生解疑的方法,並做恰如其分的指導。

三、 引導評價

啓發:在第二單元,我們已經接觸了幾篇傳記,(投影:學習傳記要在瞭解人物事蹟的基礎上,結合人物所處的背景,做出恰當的評價)。請你結合課文評價一下包拯這個人物?

四、 誘思導學

五、 1、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我們已接觸過幾篇,哪位同學們能舉例談談。(引導學生注意本文運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表現人物)

2、提問: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嗎?試從文中找出答案來。

五、拓展鞏固

1、 包拯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請舉出他審過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 你知道歷史上有哪些清官?他們有哪些事蹟?請你用正側面相結合的寫法向同學們講述。

六、本課小結

這篇文章通過寫包拯的典型事例,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爲民請命的好官形象。寫人離不開寫事,寫事運用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表現效果更佳。

七、作業設計

填空

課文共有——個段落,分別記敘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

公開審案、平日爲人幾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記敘較具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記敘較

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寫,第________段穿插了側面描寫。

七年級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瞭解課文記敘的內容。

2.瞭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及其表現作用。

3.感受細膩生動的描寫,瞭解清晰明瞭的思路。

4.積累詞語,背誦全文。

學能目標

1.培養閱讀古文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的寫法。

德育審美目標

1.感受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藝術。感受古人寫作語言的簡約及營造廣闊的想像空間的技巧。

教學重點

積累詞語,瞭解寫法,品味語言,培養寫作能力。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洛桑學藝》光碟,佈置課前預習作業。

學生:查閱有關口技的音像資料,記錄整理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可做口技練習,體會口技表演。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總體把握文章結構,瞭解主要內容,感知“善”字在全文的統領作用。

教學設計

表演激趣

播放《洛桑學藝》模仿樂器演奏的片段。趁學生情緒高漲之時,教師引導:普通的一張嘴,竟能將如此衆多的樂器模擬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嘆爲“聽”止。這就是我國曲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藝術。洛桑如此,那林嗣環筆下的那位口技藝人和他相比又是如何呢?他爲我們營造了一個怎樣的聲音世界呢?

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把握讀音。

教師範讀。朗讀過程中設“陷阱”(故意讀錯),學生在教師朗讀過程中挑錯誤,加以改正。

2.討論學習,瞭解大意。

學生討論口技藝人表演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由哪些語言來判斷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找出標誌時間推移的副詞及不同階段場景的內容,幫助學生歸納:時間副詞: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節:夢中驚醒——漸入夢鄉——火場百象

感知語言,領悟特點。

學生從描寫中找出每一個場景刻畫了哪些聲響,進一步瞭解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

教師明確:

(具體聲響略)聲音由少而多、雜,也越來越大,三個場景聲音變化情形:小——大——小——大。

合作探究

學生討論:當我們觀看一場表演時,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師在學生髮言後引導:首先確定一場表演涉及的雙方(表演者、觀衆)

表演者 表演的內容 表演的道具

觀衆 看錶演的反應

師生討論得出結論:最精彩的表演=最複雜的內容+最簡單的道具+最熱烈的觀衆反應。

教師引導學生找課文中原句來印證合作探究得出的結論。

教師協助歸納:

內容 夢中驚醒:犬吠、欠伸、囈語、大啼、婦嗚、絮絮、夫叱。

漸入夢鄉:齁聲、婦拍兒漸止、鼠作作索索、傾盆器(聲)、咳嗽。

火場百象:大呼、齊哭、百千大呼、齊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聲、風聲、求救聲、搶奪聲、潑水聲(無所不有)。

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觀衆反應 表演前:滿座寂然,無敢譁者。

夢中驚醒: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爲妙絕。

漸入夢鄉: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場百象: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結論 表演精彩善

教師引導學生用課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善。

質疑問難

學生將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交流,教師歸納總結,交學生下來分小組討論研究。

七年級語文教案9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題。

預習指導

(1)應注意的正確讀音

祝福 暫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膽怯 即刻 謬種 負疚 形骸

兩頰 窺探 荸薺 訕訕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監生

蹙縮 剝豆 炮烙 陳摶 間或 捺上 不更事

(2)應掌握的詞語

書上的:

朱拓 形骸 訕訕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間或一輪 沸反盈天

補充的:

暫寓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禮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 煙靄(藹) 走投無路(頭) 形骸(駭) 惴惴(揣湍)

(4)要知道的常識

康有爲 四書 送竈 祝福 國子監(監生)

(5)具體語境中理解詞義

投機:談話總是不投機。(見解相同)

他是一個投機取巧的人。(利用時機謀取私利)

躊躇:我在極短的躊躇中,想…… (猶豫)

什麼躊躇,什麼計劃,都擋不住三句問。(猶豫的事)

看他躊躇滿志的樣子。(得意的樣子)

儼然:四叔儼然的 陪着。(形容莊重、嚴肅)

村莊裏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

這孩子說起話來,儼然是個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嗚咽,說不出話來。(只是)

本來他說要來的,但是沒來。(錶轉折的連詞)

作家作品

課文題解

情節結構

序幕 —— 寫祝福景象

結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 —— 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 —— 祥林嫂初賣改嫁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 —— 再寫祝福景象

祥林嫂的悲劇人生

人物形象

1、小說三次寫到“祝福”,在魯鎮人們祝福時,祥林嫂都在做什麼?

第一次“祝福:(徹夜幹活 “一人擔當” 能幹 受稱讚)

第二次“祝福:(只能燒火 “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滿懷恐懼,寂然死去)

分析要點:

生活悲慘 命運不公

2、小說三次寫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麼變化?

初到魯鎮時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輕,精神還好)

再到魯鎮時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濟,)

臨死前的外貌變化:(被趕出門,成爲乞丐,精神已徹底麻木)

分析要點:

精神打擊一次比一次大 每況愈下

3、討論:

祥林嫂是否有過幸福和滿足 ?

祥林嫂是否有過反抗和抗爭?

婆家憑什麼將她抓回?

爲什麼要捐門檻?

對她精神打擊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爲什麼要捐門檻?

對她精神打擊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說,祥林嫂之死,魯四叔是首惡,柳媽等是幫兇,你怎樣看?

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源是什麼?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

勤勞、善良、能幹的勞動婦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摧殘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爺:

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捍衛者。

“我 ”:

思想進步、有同情心,但軟弱的小知識分子。

小說環境

七年級語文教案10

師:同學們學過孟郊《遊子吟》嗎? 讓我們來一起朗誦:遊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從這首詩,通過母子將別時,慈母爲遊子縫衣的場景描寫,表現了母子真摯的骨肉深情。今天我們學習《散步》理解一下家庭親人之間的相互敬愛。

師:首先請同學默讀課文。 用簡練的語言概述“散步”的過程。

師:現在誰來說說文章講的是什麼事呢?

生:這篇散文,寫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開始我讓母親去散步,母親很順從地服從了我。後來產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最後母親改變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過去的時候,我揹着母親,妻子揹着兒子。表現得很溫馨,很甜美。這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是透過優美而樸素的語言傳遞給我們的,希望你們能用心去感受這份溫情。

師:散步對我們而言,是大事還是小事?

生:小事。

師:對,也就是說:散步其實是件又平常又普通的小事。但文章表現上來的東西是不是散步這麼簡單?

生:不是。

師:是啊,作者從這件小事中還真散出些“大事”來呢。我們一起學習吧。

師:首先請男同學朗讀1—3自然段,邊讀邊思考,找出散步的人、時、地、原因。

(幾位女學生朗讀,全體學生思考)

師:好,男同學們讀得又整齊又響亮。來,有誰能回答老師剛纔提的問題。

學生甲:人是:包括“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師:他們是——?

學生甲:一家人。時間是春季。

師:春季的哪個時候?

學生甲:初春。

師:哪些詞句表現是初春這個特殊的時節的關鍵?

學生甲: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學生甲:地點是田野。

師:爲什麼要到田野去散步呢?

學生甲:因爲我母親身體不好,我勸她多出來走走。

學生乙:還因爲田野空氣好,景色又美。

師:補充得不錯!

師:從原因上看,我對母親的態度怎樣?

生:很好,很孝順,很會替母親着想。

師:可不是嗎,這雖然是小事,但可充分體現了“我”的孝心,同學們可要像他學習喲!

師:“我”對母親很孝順。“我”與“母親”之間的關係自然是很好的了。讓同學們找找看:哪一句話表現了這樣的關係?

生:“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侯很聽她的話一樣”這一句。

師:很好。雖然散步是小事,母親能在這春天出來容易嗎?

生:不容易。

師:爲什麼?從來裏可以看出來?

學生甲:因爲她身體不好。

學生乙:從“熬”字可以看出來。

師:好,散步去!請女同學讀第四、五自然段。

師:田野的景色美嗎?

生:很美。

師:怎麼美?

生:“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樣東西——生命。”

師:哎,“我”怎麼會看見這田野美麗的春景就想起“生命”來了?

生:春天萬物復甦,一切都是新的,很有生命力,所以想到生命。

師:和前文寫母親有沒有關係?思考一下。

生:(思考後)有。

師:什麼關係?

生:因爲母親戰勝了寒冬,戰勝了疾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維持。作者觸景生情,聯想到,感悟到生命。

師:說得多好!同學們把這些觀點總結一下,整理在課本上相應的句子旁。(學生整理)

師:他們一家人散步是怎樣走的?

生:前面是母親和兒子,後面也是母親和兒子。

師:誰發現了這個情況?

生:“我”的兒子。

師:他把發現的這個情況怎樣表達出來的?

生: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師:這表現了這個小傢伙的什麼特點?

生:天真、聰穎。

師:小傢伙的話充滿生活情趣,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同時還表現了什麼?

生: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

師:接下來,請全體同學把剩下的三個自然段齊聲朗讀讀一遍。

師:後來怎樣?

生:發生了分歧。

師:什麼分歧?

生: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師:“有意思”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生:有趣。

師:誰來解決這個分歧。

生:“我”。

師:爲什麼是“我”呢?

生:因爲課文裏說:“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他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他總是聽我的。”

師:這說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樣的地位?

生:是中心、核心。因爲我是強壯的,高大的。

師:這個分歧,“我”覺得容易解決嗎?爲什麼?

生:不容易,左右爲難,因爲找不出兩全的辦法。

師:最終我決定怎麼辦?

生:委屈兒子,走大路。

師:爲什麼?

生:因爲我伴同他的`時間還長。

師:從這個決定中,我們再次看到了“我”對母親的——

生:孝順。

師:問題結束了?

生:母親改變了主意,走小路。

師:從這個改變中,可以看出,母親對我的兒子無比的——

生:關愛、愛護、疼愛。

師:用一個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生:愛!

師:總結一下,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紀老的、大的對年紀小的態度是——

生:愛。

師:年紀小的,大的對年紀老的態度是——

生:孝順。

師:用一個詞概括他們一家人的關係:

生:溫馨和睦、尊老愛幼。

師:概括得不錯。

師:小路有意思嗎?

生:有意思。

師:怎麼有意思?

生: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師:小路平坦嗎?

生:不平坦。

師:不好走的地方怎麼辦?

生: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走。

師:課文最後一句說:“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爲何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那麼仔細?

生:因爲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親摔着了。

生:我覺得他們走的不僅是平常的路,不僅是散步,同時也在走過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細。

師:分析得有意思,我覺得這位同學還真像文中的“我”一樣,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東西來。於平凡中見深刻,於“小”中見“大”,不就是這篇文章的主旨嗎?

同學們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嗎?

生:這個形象有象徵意義,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這是中年的責任。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

師:同學們,你們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學

了這篇文章之後,你懂得了什麼?

生:要尊老愛幼、和睦相處。

師: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尊老是人類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師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纔是人類特有的文化之舉——<英>培根。

生:讀格言

師:下面,我們做一個小小的練習:聯繫你的生活體驗,說說生活中能展現親情的故事。(展示投影內容,學生思考)

師:我們對天下所有老人都應承擔一種責任,老吾老及人之老,關愛老人是每個人來應盡的責任。

這節課我們通過品味文章的語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濃濃的親情、尊老愛幼高尚情感,認識到每個人所應擔負的責任。

師:最後請齊唱《常回家看看》。

七年級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掌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字詞的音、形、義,正確朗讀、書寫,體會其含義。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體會作者的感情。

4、能借鑑寫法:在鋪陳誤會和衝突中寫親情(或友情)。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2和教學目標3

教學難點:教學目標4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設想: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拓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認讀生詞,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簡介魯迅。

二、導入新課:

童年生活總是充滿快樂的,童年的遊戲往往也是終生難忘的。儘管有時也會有陰雲,有誤解,但童年帶給人們的總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風箏》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三、檢查預習的`情況:

1、檢查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讀音和含義。

2、檢查朗讀情況。

四、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感情的把握。

五、學生自由讀課文,探討問題:

1、這篇課文寫的是一件什麼事情?

2、具體寫我粗暴地干涉弟弟玩風箏一事,是哪幾個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別寫了什麼?

六、組織學生探討問題,明確答案。

七、佈置作業:

1、抄寫課後詞語。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分析課文,準確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並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學步驟:

一、檢查課後詞語的掌握情況。

二、學習新課:

1、朗讀課文,探討問題:

(1)、對於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粗暴地毀壞弟弟的風箏一事,作者是如何評價的?

(2)、爲什麼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3)、當認識到當年的過錯時,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4)、作者設想了幾種補過的方法?後來補過了沒有?

(5)、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着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爲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提示:在作者看來,被虐殺的一方應該怎樣纔是對的?)

明確:小時侯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並不認爲兄長的行爲是精神的虐殺,時過境遷,忘得一乾二淨。我也無從補過,無從求得心情的輕鬆,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殺者甘受虐殺,毫無抗爭,使虐殺者橫行無忌,這正是舊秩序能夠維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寫童年的故事,表達了什麼感情?

(表達了濃濃的兄弟情,作者富於自我批評的精神,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之情。)

3、體驗與拓展:

1、你讀了這篇文章以後,有哪些感受?

(從親情、自我批判、社會批判、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來談都可以。)

2、對待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從魯迅先生身上學到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品質?

3、閱讀《滿天的風箏》,試與課文比較,說說它們所蘊含的情感有什麼不同。

(《風箏》籠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時侯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後來懂了新道理,覺悟到這是精神的虐殺而心情沉重,想補過,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永遠無法補過,因而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悲哀之至。《滿天的風箏》抒發的是小時侯跟二哥一起放風箏的快樂,寫自己糊的風箏放起來又滿足又驕傲。)

三、總結全文

四、課後作業:課後習題二

七年級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瞭解白鵝的特點,能體會到作者運用對比、擬人、明貶實褒等方法表達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3、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感悟用詞的準確、描寫的風趣及寫話訓練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瞭解白鵝的特點,能體會到作者運用對比、擬人、明貶實褒等方法表達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教學難點:

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感悟用詞的準確、描寫的風趣及寫話訓練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教法:

情境教學法

學法:

朗讀感悟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鵝的圖片。

你想說什麼?你想用你熟悉的哪首詩來讚美它?(美麗、潔白)(《鵝》這首詩)

2、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3、課件出示豐子愷先先生的簡介,學生了解。

二、自學提示

1、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筆下的白鵝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一隻白鵝)

2、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從哪幾方面介紹了白鵝的高傲,並說出相應的段落。(板書:姿態、叫聲、步態、吃相)

3、讀自喜歡的部分,畫出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表現白鵝的高傲的。

4、作者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將白鵝的特點展現出來?

三、交流討論

1、姿態

(1)學生先說說鵝的姿態,然後課件出示相關句子“它伸長頭頸,左顧右盼,我一看這姿態,想道:好一個高傲的動物!”

(2)你見到這樣的“大鳥”你會怎麼想?(出示鵝的圖片)

(好大的架子,真是目中無人啊;真是傲氣十足啊)

(3)讀課件出示的句子。

2、叫聲

﹙1﹚默讀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現白鵝叫聲特點的詞。

﹙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

﹙2﹚在什麼情況下白鵝會表現出這種情形?﹙學生可用文中句子回答﹚

﹙3﹚發揮想象,將鵝擬人化,說出鵝在不同情況中發出叫聲時的.心態。見到生客進來,它會用嚴厲的聲音大聲叫喊:你是誰?沒有主人允許不準進來,快回去!當籬笆外有人走路時,它會放開喉嚨大吼道:外面是誰呀?不許進入我的領地,快走開!

師:從同學們豐富的想象中,讓我們感受到了鵝的高傲。再讀課文,你還能體會到白鵝有什麼特點?

學生再次交流:從“養鵝等於養狗”看出作者認爲鵝很忠誠,能看守門戶;從“凡有生客進來,鵝必然厲聲叫囂”等詞句看出鵝對陌生人敢厲聲呵斥,非常勇敢、非常盡職。

3、步態

(1)請大家小聲讀第四自然段。思考:在這段中,作者如何表現出鵝得高傲的,請把它畫下來。(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裏的淨角出場。)(課件出示鵝走路的姿勢,淨角出場姿勢)

(2)作者除了寫出了鵝的步態,還拿它的老朋友鴨和鵝進行比較,你看看作者是怎麼寫的?(鴨的步調急速,有侷促不安之相;)

(3)同學們能從課文寫鵝和鴨的詞語中,想象出它們是怎麼走路的嗎?誰來演一演?下面的同學注意看,再評評他們演得像不像。

(4)作者發現了鵝與鴨的步態的些許差別,這是一種對比手法,這樣寫準確地描寫出鵝的步態特點,寫得這麼貼切,說明了他平常該多仔細觀察啊!(板書:對比手法)

(5)讓我們也來對比的讀一讀。

(6)鵝的步態是如此的高傲,那他站在那裏時呢?又是怎樣的?高傲嗎?(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見人走來也毫不相讓;有時非但不讓,竟伸過頸子來咬你一口。)

(7)師質疑:老師不明白了,從剛纔同學們的朗讀中讀出是喜愛,可從字面上看,作者好象並不喜歡白鵝,師讀不喜愛的語氣;作者到底對它懷着什麼感情?

(作者對白鵝是一種喜愛的感情。作者雖然使用的是貶義的詞語,但是那是對白鵝的真喜歡。)

師指導讀書方法:讀書,不但要從字面上理解,還要聯繫上下文深入體會字裏行間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寫白鵝高傲,叫聲很兇,實際是在讚揚它的盡職、勇敢。(引讀有關句子。)

4、吃相

(1)自讀5—7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a、鵝的吃飯,哪些地方使我們發笑?最可笑的是什麼?(吃法有板有眼、一絲不苟、從容不迫,先......再......然後......)

b、鵝吃飯時爲什麼“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麼侍候的?(雞、狗會吃它的東西,站着侍候,一方面防止狗來偷食,一方面方便爲其添食)

師小結的寫作特點:條理清楚,選材得當,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同時我們還明白了,因爲作者對白鵝充滿了愛意並進行了細緻的觀察,才能寫出如此生動的文章。

四、閱讀與練習。

練筆:請根據實際情況說一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

七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描寫

能力目標: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整體感知誦讀欣賞探究情感品味語言我愛質疑語言運用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高爾基借勇敢無畏的海燕象徵當時敢於直面沙皇暴行奮勇鬥爭的革命者,矛盾借倔強挺立的白楊樹象徵抗日根據地的廣大軍民,這兩篇文章都運用了借物抒懷的寫作方法。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郭沫若先生借石榴來抒懷的散文。

二、整體感知(聽讀課文)

1、作者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2、作者描繪了石榴的哪些方面?

生:喜歡石榴、描繪石榴、讚美石榴

生:描繪了它的是枝、葉、花、果

三、誦讀欣賞

1、你喜歡石榴的哪部分,讀給大家聽

2、它有什麼特徵?

生讀

生答:枝奇崛不枯瘠葉清新不柔媚花單瓣陸離雙瓣華貴果透明光嫩

點評:你們的朗讀讓老師也感受到了你們對石榴濃濃的喜愛之情,老師也被你們感染了,讓我們一起來朗讀這篇優美的散文。

四、探究情感

找出作者對石榴情感的句子

生:作者喜歡石榴,讚美石榴

生:石榴數便是這少數樹木中的最可愛的一種。

生:單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經就是一種奇蹟了。

生:那可不就是夏天的心臟嗎?

生:因而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

生:最可愛的是它的花。

生:單瓣的已夠陸離,雙瓣的更爲華貴。

提示:作者描寫的石榴美觀可愛,作者讚美的不僅僅是它的外形,還有什麼?

生:還有它的精神美。

生:它不怕驕陽,敢於同炎炎烈日抗爭。

生:它的勇敢,無畏。

點評:同學們分析得很到位。本文寫於1942年10月,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如火如荼之時,作者正是借石榴的外形美和精神美來頌揚我們民族敢於鬥爭的美好情操。

五、品味語言

這篇散文形神兼備,語言凝練優美,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極富表現力。把自己喜歡的語句畫下來,說說理由。

討論歸納

“花瓶兒”比喻石榴花,寫出了花的靈秀、精巧

“它會笑你呢”“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一口的皓齒”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富有情趣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對偶修辭使句式整齊,石榴個性鮮明

“琢”字寫出了花的精緻

“劈”字寫出了四瓣花瓣分裂的整齊勻稱

六、我愛質疑

學生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1、可是誰用紅瑪瑙琢成了那樣多的花瓶兒,還精巧地插上了花?

2、紅瑪瑙琢的花瓶兒由希臘式的安普剌變成中國式的金,殷周時古味盎然的一種青銅器。

3、夏天是整個宇宙向上的一個階段。

4、文章開頭寫一般樹木起什麼作用?

討論明確

1、這是石榴花後期的形狀。

2、這是花的成長過程,先是希臘式的安普剌,後是中國殷周時的金。

3、夏天是一個生命力旺盛的.季節,熱情奔放,一切都生機勃勃,作者愛夏天,他把石榴比做夏天的心臟,如果沒有石榴,夏天將暗淡無光,所以他更愛石榴。

4、開頭將少數樹木和一般樹木進行對比,是爲了引出石榴。

七、語言運用

1、仿照第二段“…而不…,…而不…”寫話

2、寫一段詠物寓理的話(如粉筆、橡皮、鴿子等)

3、教師示範大方而不張揚清香而不濃郁釘子:壓力愈大鑽勁愈大

4、學生展示

八、總結

自然萬物,孕育了我們的生命,他們雖不言語,卻給了我們許多人生啓示。讓我們每個人用自己的慧眼和心靈去發現,去探索那些無聲勝有聲的哲理。

教學反思

《石榴》是一篇狀物抒懷的散文。文章雖然短小,但是內容豐富,情感飽滿。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課堂上大多采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師只是起到一個點撥引導的作用。文章的難點是:作者通過對石榴毫不避易炎陽的直射的描寫抒發他愛石榴的勇敢、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此文寫於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高潮的時候,作者筆下的石榴體現了當時抗日軍民的精神狀態,所以這方面是老師介紹的。質疑部分是經常設計的一個環節,希望通過這個環節能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懷疑精神。語言是本文一大亮點,通過品味語言和語言運用兩個環節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也掌握了借物抒懷的寫法。自我展示環節讓學生很有成就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七年級語文教案14

教師:同學們有沒有過跟家人一起在田野散步的經歷呢?

學生:(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

教師:沒有也不要緊,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麼一篇文章,題目叫什麼?

學生:散步。

教師:作者呢?

學生:莫懷戚。

教師:很好(板書題目、作者)。那麼今天可不是我來上課,我們將有幸請到三位小老師,請他們來爲我們解疑答惑,一起學習,共同交流。大家說,好不好?

學生:好

教師:那麼有請我們的第一位小老師T。

學生:熱烈鼓掌

小老師T:我們先進行第一部分,首先我們一起來朗讀預習單上的生字詞,準備好了沒有?

學生:準備好了。

(學生跟着小老師朗讀)

小老師T:好,那麼現在請大家在這些詞中挑出兩個或兩個以上,來造一段話,準備1分鐘時間?

(思考1分鐘)

小老師T:好了,同學們應該都可以了,誰來?

學生A:我用“煎熬”和“嫩芽”來造句,我的句子是春天的小草經過了冬天的煎熬,冒出來嫩芽。

小老師T:很好,不錯,請坐,還有誰來?

學生B:我用“一霎時”和“水波粼粼”造句,有一天我去河邊玩耍,丟了一塊石子進去,一霎時水波粼粼。

教師:這個句子有點不通順哦,最好說一霎時,整個湖面水波粼粼,這樣更通順些。

小老師T:大家都預習了這篇文章,那麼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呢?誰來說說?(學生C舉手)好,你來回答。

學生C:講述了“我”和一家人去散步的事情。

小老師T:能不能講具體一點呢?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示意學生C做下,讓舉手的學生D起來回答)

學生D:本文主要講“我”和一家人在冬日的田野裏散步的時候,遇到了兩條路,母親要走大路,因爲大陸平坦,而兒子要走小路,因爲小路有意思,“我”聽從母親選擇了大路,而後來母親因爲兒子改變了想法而一家人選擇了小路,最後到了一處我背起母親,妻子背起兒子一起走在小路上。

小老師T:非常好,大家說她概括的好不好?給他點掌聲鼓勵。

學生:好(鼓掌)

小老師T:好,那麼大家能不能歸納一下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呢?也就是說作者想表達什麼呢?請大家小組討論2分鐘。

(討論2分鐘)

小老師T:好了,哪位同學願意來回答?

學生A:這篇文章主要表達了尊老愛幼的家庭美德。

小老師T:很好,請坐。但是這篇文章主要要表達的是尊老還是愛幼?

學生:尊老。

小老師T:對,這篇文章其實主要表達就是我們中國古代常說的“百善以孝爲先”的家庭美德(打出幻燈片)

小老師T:我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教師:讓我們用熱烈掌聲謝謝T同學給我們帶來的精彩的講課,接下來我們請出第二位小老師Z同學,有請。

小老師Z:(走上講臺)接下來我們將一起來共同賞析這篇文章,請大家看預習單上的第二部分的第一題,請同學們先思考2分鐘,可以小組互相交流,然後來說說你的看法。

(小組交流2分鐘)

小老師Z:好,誰先來?(學生E舉手)好,你來。

學生E:我覺得他們的家庭是溫暖的,“我”是有責任心的……

小老師Z:(打斷)先告訴我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文章中有沒有哪裏體現出來呢?

學生E:例如文章第6段,“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我從這裏看出來,這個家庭很團結,給我的感覺很溫暖。

小老師Z:很好,那麼“我”爲什麼是有責任心的呢?

學生E:也是在第6段,接下來一句“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小老師Z:很好。

教師:可能很多同學都體會不到,這麼一件事可能在我們看來很微不足道,但是“我”卻感覺到了“責任的重大”,因爲他時時刻刻把誰放在了心頭?

學生:母親

教師:很好,所以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我”的什麼特點?

學生:孝順

教師:非常好。(示意小老師繼續)

小老師Z:那麼母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學生F:通情答理。

學生G:慈愛

小老師Z:都很對,那麼從文章哪裏能夠看出來呢?

學生G:從母親摸了摸兒子的小腦瓜,然後改變了主意可以看出來母親是一個疼愛孫子非常慈祥的一位老人。

小老師Z:非常的好,請坐。這位母親就是中國典型的慈母的形象。

小老師Z:那麼還剩兩個人物,“我”的妻子和兒子又是什麼形象呢?

學生B:妻子很賢惠,兒子很聽話。

小老師Z:很好,那同樣能不能從文中找出證據呢?

學生B:妻子賢惠是因爲這一句“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小老師Z:很好

教師:還有嗎?光聽丈夫話就是賢惠嗎?那要是丈夫犯了法,妻子不聞不問,對丈夫言聽計從,這也是賢惠嗎?(學生笑)能不能從文中找出更有代表性的句子?

小老師Z:(學生C舉手)你來

學生C:文章最後一段,我背起母親,妻子也背起兒子,慢慢的,穩穩的,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裏就可以看出來妻子是一個賢惠的好妻子。

小老師Z:很好,找的很準確,請坐。

小老師Z:來看一下老師的答案是不是和你們一樣。(放幻燈片)

小老師Z:看來同學們都概括的非常準確,那麼我們就繼續賞析第二部分內容,請大家看預習單。當發生分歧時,爲什麼“我”順從了母親而沒有遷就兒子呢?

小老師Z:誰來回答呢?

學生B:“我”不選兒子是因爲“我陪伴他的時間還長”。

老師追問:你從文章那裏看出來的呢?

學生B:文章第6段倒數第二句。

小老師Z:很好,找的很準確。那麼作者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是什麼?

學生B:……(思考,回答不出來,小老師A的提問太過籠統了)

小老師:也就是說“我”陪伴母親的時間怎麼樣?(意識到問題了)

學生B:不多了

小老師Z:很對,那麼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學生B:孝敬父母,把盡孝道看的特別重。

小老師Z:非常好,大家說他答的對不對?

學生:對。

小老師Z:掌聲鼓勵這位同學,答得非常好。

(這時可能是由於比較緊張的緣故,小老師沒有按照準備時的安排更深入的.探討爲什麼“我”把孝放第一位,而準備直接跳過去進行下一個環節了。這時我只好插入。就勢提問:“爲什麼大家贊同‘我’去盡一個兒子的本分,但‘我’同時也是一個爸爸啊,難道我就不要盡一個爸爸的本分了嗎?”)

(這時,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可能是怕說錯,也沒有人舉手了,整個課堂陷入了沉默。我有點後悔打斷小老師的上課步驟。)

小老師Z:請大家小組討論3分鐘。(隨機應變,很好。)

(小組討論了3分鐘)

小老師Z:討論結束了,哪個小組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C(舉手)

小老師Z:你來。

學生C:我覺得文中的“我”認爲孝順母親比疼愛兒子重要。

(下面的同學就有不同意見了)

小老師Z:是這樣嗎?讓我們來聽聽其他小組的看法。

學生D:我覺得母親和兒子對“我”來說一樣重要,但因爲選擇大路可能對兒子來說只是少了一點玩耍的樂趣,而對於母親則意味着我的孝子之心,二者的意義就不一樣了。(非常好,很準確,同學恍然大悟。)

小老師Z:大家同意嗎?

學生:同意

小老師Z:非常好,我也同意你的看法,因爲母親爲了我付出了太多,作爲兒子的我在她有生之年,能夠滿足她的事情一定會滿足她。(打出幻燈片)

小老師Z:(進一步導入下一個問題)好,那麼我們來試想一下,“如果‘我’遷就兒子選擇小路,長此以往,試想會有什麼影響?”。

學生B:長期這樣下去的話,兒子會被“我”寵壞。

小老師Z:對,兒子這樣會被“我”的嬌慣而寵壞,那麼母親呢?她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很好,請坐。

學生E:會逐漸的不高興。

小老師Z:對啊,兒子久而久之會被寵壞,變得驕縱;而母親雖不會計較太多,但畢竟還是不舒服。(打出幻燈片)所以這很明顯的就體現了尊老愛幼的家庭美德對於一個家庭有無比重要的意義。(時間花的多,有點着急了。)

小老師Z:好,我就和大家探討到這裏,謝謝大家

學生:熱烈鼓掌

教師:謝謝Z同學給我們帶來的精彩的講課,現在我們請出最後一位小老師H同學繼續給我們上課,有請。

小老師H:(走上講臺)親情是美好的,溫馨的,能夠讓我們記住一輩子的,讓我們來看一下課後練習的這篇文章《三代》,來看一下這篇文章講的是怎麼樣的一種親情?請大家一起拿起書本有感情的來朗讀一遍。

(朗讀,3分鐘左右)

教師:我發現剛纔讀的時候出現了幾個錯字,有沒有同學注意到了是那兩個字讀錯了?

學生:(經過引導)腳踝、蹣跚。

小老師H:(板書“踝“和“蹣”的拼音。)

小老師H:好,有哪位同學來說一說這篇文章是通過什麼樣的一件事來表現親情的?

學生E:通過一件很小的交通事故來表現的。

小老師H:很好,那麼跟《散步》比較一下,有什麼共同點呢?

學生E:都是一件很小的事。

小老師H:嗯,非常好,都通過一件小事來表現濃濃的親情,這個在寫作手法上叫做什麼呢?

學生:以小見大

小老師H:非常好。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現在請小組交流一下,說說這兩個故事哪個更感動你呢?

(小組討論3分鐘)

小老師H:討論結束,現在誰來談一談?

學生F:我覺得散步更感動我。

小老師H:爲什麼呢?

學生F:因爲散步這件事情比交通事故更小,更不引人注意,而“我”卻想到了很多,而《三代》我覺得在遇到這樣的事時,很多人都會做出下意識的反應。所以我覺得《散步》更感動我。

小老師H:很好,說的很精彩。還有誰要來表達自己的看法的?

學生G:我覺得《三代》更好,正因爲是下意識的反應才說明“我”把“我”的父親和“我”的小孩看的特別的重要,纔會做出下意識的反應,不然一猶豫就不會這樣的反應。所以我覺得《三代》更感動我。

(學生自發鼓掌)

小老師H:說得非常好,讓我們來聽聽老師是怎麼說的。

教師:其實無論是《散步》還是《三代》都很感人,只不過他們側重的方面不同,《散步》側重於“我” 對母親的孝心,當母親和兒子只能二選一時,“我”沒有猶豫的選擇了母親,因爲“我”想到了這樣做無論是對母親還是兒子都好,“我”意識到了尊老愛幼的家庭美德的重要性,而《三代》則側重於“我”對整個家庭的責任感,就算犧牲“我”也要保護全家。總之兩篇文章都很感人,我希望大家能夠從文中好好體會。

小老師H:我就和大家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

教師:很好,謝謝H同學,今天這三位同學的表現都很好,讓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他們給我們帶來的精彩的內容。好,同學們,現在請我們閉上眼睛,想象一幅幅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感人的畫面:是誰在日落黃昏,倚在窗前,焦急的盼望着我們回家?又是誰在我們出門時細細的叮嚀着我們一切小心?

學生:是父母。

教師:對,是我們的父母,是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同學們,親情不單是靠今天課堂上片刻的時間來體會,它更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光陰來感悟。親情不單是父母無條件的付出,它更應該是兒女們無言的回報。一個和美的家庭需要我們用愛去經營,需要我們用責任去支撐。希望大家能夠從這節課中真正有很多收穫,回到家裏,能夠多幫父母做點事情。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教案15

童趣

沈復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纔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瞭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麼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纔會有樂趣。

二、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

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爲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

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3),項爲之強(jiang1),鶴唳(li4),怡(yi2)然,凹凸(ao1tu1),爲壑(he4),癩(lai4)蝦蟆

2、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然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

三、探究閱讀

1、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2、教師啓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爲之強(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爲林(樹林) 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3、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纔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四、作業 :

1、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2、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爲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一、研讀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穫。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學生思考:

①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②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爲林”“蟲蟻爲獸”“凸者爲丘”“凹者爲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③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爲什麼?

(討論明確):

不可以。因爲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二、體驗與反思

1、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2、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爲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啓示?你有什麼感受?

[明確]: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爲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要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3、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三、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1、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2、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3、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四、教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