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23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語文教案23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自學理解積累文中字詞。

2、瞭解《三國演義》及諸葛亮這一光輝人物形象,加深對“智慧”的內涵的理解。

3、瞭解小說的基本知識及基本閱讀方法,即通過情節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過細節描寫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聯繫生活實際對小說中的人物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過程與方法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重視學生與老師、與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並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2、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感悟,開拓其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我國古代小說的藝術成就,領略我國古代先賢們的超人智慧,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2、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積極思索和敢於創新的精神,激發學生獻身祖國的思想。

教學重點

通過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說閱讀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賞歌就像是欣賞生活。同學們,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支歌┌傘…

(師生共同欣賞《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一支歌把我們帶入了一段歷史……,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支什麼歌嗎?

二、新授

(一)解題、閱讀定向

1、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三國演義》這本書?

教師小結:《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品主要寫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歷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著作除本書外,他還與施耐庵合寫了《水滸傳》。

2、簡要介紹小說特點及閱讀要點:小說三要素、閱讀方法——通過環境、情節的分析

來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國演義》衆多的人物之中,你們最喜歡誰?喜歡他的什麼特徵?

(教師板書:“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現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計”是什麼意思?

七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課文生動準確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2.激發學生親近動物、親近自然的熱情。

教學重點

學習體會文章語言的生動、準確、形象,領悟介紹小動物的一般寫法。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介紹動物的順序。

課前準備

課件(音箱)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猜謎語:

像老鼠,眼睛圓,尾巴大,腿矯健,能攀爬,性溫順,特乖巧。

2.說說你印象中的松鼠。

3.展示松鼠在林中活動的短片。(要求談感受。)

要點:活潑可愛、腿腳敏捷、頭腦聰慧……

4.教師小結,並過渡到課文的學習:

看看作者布豐筆下的“松鼠”和你們說的有哪些異同。

二、知識性內容安排: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自由朗讀(大聲、小聲、無聲等)課文,標出小節,圈出生字詞,熟悉文章大致內容。

2.請學生朗讀課件上的生字詞,集體糾錯正音。

3.介紹文章體裁爲文藝性說明文,學習第90頁關於“說明”的一段介紹。

明確:①說明文是介紹事物特點的文章。語言準確、平實、簡潔。

②文藝性說明文在內容選取和語言表達上較爲生動活潑,具有文藝色彩。

三、朗讀課文,深入思考

問題:讀讀想想,作者寫了松鼠哪些特點,從文中哪些詞句中得到體現?要求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和用詞的恰當。

難點梳理:作者在介紹松鼠漂亮、馴良、乖巧等惹人喜愛的特點時,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準確運用形容詞和動詞。作者在從面容、眼睛、四肢、面孔、尾巴等方面來說明松鼠漂亮的形體時,用了“清秀、閃閃發光、矯健、輕快、敏捷、機警、玲瓏、漂亮”等形容詞和“翹、躲、豎、坐”等動詞,形象地說明它討人喜歡的特點;二是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作者在介紹松鼠叫聲響亮時,對松鼠進行人格化的描寫:“要是被人惹惱了,還會發出一種不高興的恨恨聲”,生動地表現它豐富的情感。

四、梳理文章順序

漂亮——面容、眼睛身體、四肢、尾巴坐姿、吃相

馴良——活動範圍活動時間尋食習慣、主要食物

乖巧——過水情景逃跑築窩

文章結構:

總(1)——分(2-5)——補充說明(6)(先主後次)

小結:提醒同學們做讀書歸納卡片和說明文的一般順序模式。

板書設計:

如何寫:(1)抓住特徵(2)語言生動(3)合理排序

五、作業設計

1.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對松鼠進行自我介紹。

2.蒐集並閱讀布豐的資料及作品若干。

七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出現的生字和新詞。

2、揣摩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深層含義、表達作用。

3、體會詠物記敘文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課文中描寫石榴枝幹、葉片、花、果實和子粒特徵的句子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確領悟文章的主題,理解作者執着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指導初讀

1、帶領學生認識石榴,觀察講臺上的一盆石榴。

2、引導學生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石榴。

3、帶領學生.總結石榴的特點。

4、指導學生分析描寫石榴枝幹、葉片、花、果實和子粒特徵的句子,

二、抓住特徵,分析課文

1、帶領學生品味描寫石榴的句子。

2、帶領學生閱讀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帶領學生重點討論作者爲什麼將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臟”。

三、深入探究,體會感情

1、給學生髮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結合背景組織學生討論:在石榴衆多的特點中,作者爲什麼偏偏選它在五月開花這一特點來寫?

3、帶領學生閱讀全文,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課小結

《石榴》一文託物言志,借石榴寄託情懷,通過對石榴的具體生動的描繪,歌頌真善美,讚揚了不怕威壓、堅貞剛勇、奮發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時也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執着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第二課時

一、輻射閱讀,體會寄情於景的寫法

1、帶領學生閱讀《白楊禮讚》片段。

2、帶領學生閱讀《荔枝蜜》片段。

二、.寫作練習

指導學生觀察大幹世界裏的事物,描寫其特徵,同時練習“託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寫法。

三、本課小結

要寫好物託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學會觀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學會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2海燕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生字、新詞。

2、瞭解.寫作時間以及作者的基本情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課文在寫法上的幾個特點如:生動、細膩的描寫;真摯、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離開家的經歷,都有過想家的時候,想家鄉的親人,想家鄉的一草一木。

請將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經歷講述給同學們聽聽。

2、講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當時的具體情景。

3、出示在本課中出現的生字、生詞。

4、帶領學生讀課文,做到整體感知。

二、品味內容,體會感情

1、帶領學生找出描寫家鄉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並仔細品味。

2、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春景圖”和“海天圖”有聲有色、動靜結合的描寫。

3、帶領學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鄉的小燕子之間的不同之處。

三、本課小結

這篇優美的詠物寄情散文,通過對小燕子這一可愛形象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濃濃的鄉愁,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與熱愛之情。

第二課時

一、重溫課文。理清情感線索

幫助學生整理文章的線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鄉的小燕子與“鄉愁”之間的聯繫。

二、輻射閱讀,探究主題

1、引導學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鄉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爲什麼作者會認爲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師發放課外補充材料《就是那一隻蟋蟀》。

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寫法上“詠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點。

三、短文.寫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鄉的小燕子,產生了淡淡的鄉愁。

你是否也有過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觸發了某種情感的經歷?試寫一篇短文,記下當時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課小結

這是一篇優美的詠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鄉的小燕子,產生了淡淡的鄉愁,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與熱愛之情。

《海燕》一課全文以“鄉愁”爲線索,分爲前後兩部分。前部分運用倒敘的手法對故鄉小燕子進行了描述。通過對春風、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寫,把一個溫暖、舒適而又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故鄉的春天再現了出來。後部分作者從遐想回到現實,並帶着對故鄉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對海上的小燕子進行了細緻的描寫。從而抒發了作者濃濃的鄉愁,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與熱愛之情。

3白鵝

教學目標:

1、瞭解.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筆下的白鵝的鮮明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2、學習作者細緻觀察、準確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賞本文生動而風趣的語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回憶曾經讀過的以“鵝”爲題材的詩文來導入新課。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討論:這首詩突出了鵝的什麼特點?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白鵝》寫於1946年夏天。抗戰期間,豐子愷內遷重慶,住在郊外一座荒村裏。當時正值戰時,生活條件艱苦,而人們內心更是焦慮苦悶。豐子愷在讀書、作畫之餘,在院子裏種豆、種菜、養鴿。養鵝,這成了作者排遣苦悶的一種寄託。

三、範讀課文

四、討論課文1一4段內容

1、作者筆下的鵝有什麼鮮明特點?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對這些詞語的意義加以比較:

傲慢:輕視別人,對人沒有禮貌。

高傲:自以爲了不起,看不起人;極其驕傲。

傲人:驕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樣子。

3、爲了突出白鵝傲慢的特點,作者怎樣稱呼鵝?(“鵝老爺”)

“老爺”一詞原是舊時代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種尊稱。作者用以稱呼白鵝,可見白鵝在他家中擁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於是,白鵝也就有理由表現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詞常被用以形容人輕視別人,對人沒有禮貌,作者爲什麼用這個詞來形容白鵝作者對白鵝懷着一種怎樣的感情?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4段。要求繪聲繪色,通過朗讀來領略作者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第二課時

一、研究課文1~4段的寫法

1、學生自由朗讀1~4段。

2、爲突出鵝的特點,作者將鵝和其他動物比較着寫,結合文中內容作具體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對白鵝作如此生動傳神的描寫,是因爲他對白鵝觀察得非常仔細。描寫鵝吃飯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試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鵝吃飯時所表現出的傲慢?

二、討論課文第5段的內容

1、作者用淺顯質樸的文字,輕鬆幽默的筆調,勾勒了白鵝既可笑更可愛的形象,表達了對白鵝的喜愛與懷念。自由朗讀第5節,然後說說作者及其家人喜愛白鵝還有什麼原因。

2、談談你對文章結尾的兩句話的理解。

3、這節文字主要寫白鵝的貢獻,但其間仍不乏表現白鵝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來欣賞一下。

三、按照“思考與練習四”的要求進行口頭作文

4鶴羣

教學目標:

本文是一篇富於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文章運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鶴羣飛行於空中的優美姿態,記錄了鶴鷹之戰的激烈場面,讚頌鶴的羣體精神。如何體會鶴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鶴羣精神,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對文中"鶴鷹之戰"開始時鶴羣的驚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學重難點:

文章描寫細緻傳神,語言貼切富有表現力,可以藉此訓練學生的描寫能力以及語言領悟能力,在教學中宜注意加以引導。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二、介紹學習重點,交代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方向。

三、指導學生學習全文。

(一)初步瞭解文章內容。

1、快速閱讀全文,感受文章要點。

要求: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在書上標誌出來,也可以寫出來。

2、排除閱讀障礙,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詞句標出來,必要時查查工具書

七年級語文教案4

【學習目標】

1、學會細緻的觀察並生動地描寫。

2、學習文章嚴謹而精美的結構安排。

3、靈活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一、創景導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滿生機,春天如詩情如畫意,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春光中,讓我們的心靈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可記得孟浩然的《春曉》(放音樂,看投景影,生背詩文);可記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聽音樂、看投影,背詩文)。在多少作家的筆下曾這樣深情地描繪過春天,今天讓我們再讀一篇描畫春天的優美的散文《春》

(投影出示課文題目及學習目標)。

二、師生共賞

1、師生同讀:

(配樂配畫)師:深情朗誦。

生:深情朗誦。師生齊誦。讀後說說文章的行文線索。

明確:盼、來、近總領全文,啓開下文──概寫初春的山、水、太陽──細緻描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裏的人們。

2、師生同賞:

⑴小聲讀文,把你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填在表格中並寫出喜歡的理由。

(師生分組同時進行以春草圖的描寫爲例。)

喜歡的詞語:

①嫩嫩的、綠綠的

②偷俞地、鑽

理由:

①寫出了春草嫩綠的特點。

②寫出小草破土而出擠勁,寫出不經意間,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這樣使無意識的、無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喜歡的句子:

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理由:寫出了人們在草坪上歡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寫出了他們的喜悅之情。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是一幅春草歡樂圖。

⑵分小組交流,讀自己喜歡的詞和句子,說喜歡的理由(老師參與在一個小組內)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理由,最後師交流並總結。

3、師生同寫:

師生讀最後一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_______寫一組比喻或擬人句構成排比,看誰寫得多、寫得好。

4、師生同繪:

出示畫板,共同描繪美好的春景圖。(重點讀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然後描畫)

三、精彩展臺

同唱一首讚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裏》,唱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說:春天究竟在哪裏?或在哪裏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應該是怎樣的(描繪你眼中的春天)?(口頭作文)

四、作業佈置

1、課外在網上查閱朱自清簡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簡介及作品篇名寫在摘抄本上。

2、在網上查閱並摘抄描寫春天的詩或文。

第二教時

五、寫作訓練

以家鄉的春爲話題寫一篇寫景散文。

六、詞彙參考

朗潤醞釀賣弄宛轉嘹亮

黃暈烘托

(見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儘量用上這些詞語。)

【板書設計】

一、盼春

盼、來、近(總領全文,開啓下文)

二、描春

1、春的總的輪廓: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山(朗潤)水(漲)太陽(紅)

2、細緻描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春草圖(草報春):偷、鑽、嫩、綠、滿──草

坐、躺、打、踢、賽、捉──人

春花圖(花爭春):態──桃、杏、梨,趕趟兒。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風圖(風唱春):觸:撫摸

味:泥土的氣息、草味、花香

聲:鳥聲清脆宛轉,笛聲嘹亮

春雨圖(雨潤春):形: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狀:密密地斜織、屋頂上籠着層薄煙

景:樹葉綠得發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燈、人、房屋

迎春圖(歡迎春):城鄉、老小、舒活、拌擻、一年之計在於春

三、頌春

三個比喻句(春天像)

七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③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複述課文內容,體味人生的哲理。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課文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註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裏交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啓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設計

初步感知

①導入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啓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裏,他述說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麼,他心目中的“海”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品讀一下這首詩歌,從詩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③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過渡)《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覆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並且邊聽邊思考問題。

④屏幕投影思考題

a、詩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還蘊含着什麼意思?

b、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着問題聽讀,然後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後對詩歌有初步的瞭解)。

在此基礎上,可讓全班學生再次朗讀詩歌,加深印象,也爲進一步賞析詩歌作準備。

精讀品味

(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的瞭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之處,品讀這些詩句,就能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獲得思想啓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題,學生思考: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爲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覆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後,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語句談感受,體會到詩人用羣山和大海的形象表達了人生的信念;並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啓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

②朗讀指導

可用屏幕投影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覆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教師小結]詩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啓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這首詩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勝困難。但是,怎樣翻無數座山,卻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翻過無數座山,到達理想的境界,是教師和學生下節課共同探究的問題。

作業

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後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誦讀課文,複述故事情節,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生活哲理。與《在山的那邊》比較閱讀。

教學設計

感知內容

①導人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內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議論,也可插話。)《在山的那邊》的作者一次次翻過無數座山,戰勝困難,纔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聯繫你的學習生活,你又是怎樣做的?當在生活中戰勝了困難,你想過這其中包含什麼道理嗎?如果把這道理推而廣之,就會成爲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爲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啓示的。

②默讀文章

(過渡)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中心意思,還要讓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現代文每分鐘不少於500字。默讀完課文,請學生複述課文內容。

大屏幕投影複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學法指導]

a.默讀要求(時間、內容)

b.複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可小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閱讀的氛圍,重點可放在“脫險”的過程。

合作探究

(過渡)以上覆述故事情節,同學們瞭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寫“我”童年一次“脫險”的經歷。既是“脫險”,又是怎樣脫險的呢?其中又蘊含什麼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樣說的?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後一段,思考下面的問題。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我”陷入怎樣的險境?又是怎樣脫險的?

b.這件小事給你哪些啓示?

學生朗讀課文後,四人小組討論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爲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啓示,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

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後,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

大屏幕投影問題:

聯繫生活,說說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樣戰勝困難,實現理想的?

學生拿出準備的練筆,可小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學生聯繫自己,無論體會大小,教師都要鼓勵)。

[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麼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學生再次朗讀《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後

拓展延伸

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還給你哪些啓示呢?假如你是“我”,將怎麼辦?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麼辦?傑利與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父親爲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教“我”自己下來?

以上作業,請同學們在課間討論交流,整理在練筆本上。

點評

教案把兩篇課文內容綜合在一起閱讀,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確立的。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體現了教師大膽、靈活的教學觀念。教案從初一學生學習實際出發,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朗讀教學中,給學生以朗讀方法的指導,並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使學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啓迪,又得到美的藝術感染。在閱讀教學時,教案努力形成一種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了較好的學習空間。例如:教案中《在山的那邊》要求“探究詩中的‘海’與‘山’蘊含着什麼意思,學生有了探究的體驗,知道這個問題並不難。可以聯繫生活實際,多角度理解回答。這不僅僅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提高了學習的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案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熟練朗讀課文,說出重點詞語含義,知道古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疏通文意。

2.概括董宣人物性格,學習正面和側面相結合的描寫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誦讀、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2.疏通字詞以學生討論爲主,教師講解引導爲輔。

3.研讀課文時教師在學生思考的前提下,適當啓發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4.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增強直觀性和生動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公正、廉潔的品質,並幫助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重點字詞含義,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二)、教學難點:理解古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

三、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啓發引導講授

四、教學工具:

多媒體平臺

五、課時準備:

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看圖激趣,導入新課(出示投影)

1.看圖說話。

2.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3.題解。

(二)簡介作者范曄及其《後漢書》

方法:學生讀註釋①。

教師補充介紹相關知識。(出示投影)

(三)初讀課文

1.聆聽配樂朗誦:(出示投影)

要求:邊聽配樂朗誦找出自己難以掌握的字音,字形,自行解決問題,並劃分好節奏。

2.正音正字。(出示投影)

3.學生注音,齊讀生字。

4.師領起,生齊讀課文。

(四)疏通字詞,疏通文意

1.自由讀課文,請同學根據課文註釋與工具書,掃除文章重點字詞、句子的障礙。

2.分小組討論,教師來回巡查。

3.請學生提出疑難,其他同學幫助解疑,教師加以指導。

4.教師總結後點撥重點字詞。(出示投影)

5.請3個學生翻譯課文。(出示投影)

(五)整體感知,研讀課文

1、思考(出示投影)

①.課文主要記敘了幾個故事來表現人物?

(記敘“董宣執法”的故事和董宣去世後家中貧困的景況。)

②.課文又是怎樣記敘“董宣執法”的呢?請你找出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起因:湖陽公主家奴白日殺人,隱匿主家,官府抓不到。

發展:董宣尋機,斥責公主,格殺家奴。

高潮:公主告狀,皇帝令董謝罪,董宣死不從。

結局:漢光武帝明白了道理,重賞董宣。

影響:從此不法之徒都怕董宣,董宣獲“臥虎”美稱。)

2、分小組討論交流。

3、請學生回答,教師啓發引導。

4、請學生複述故事情節。(出示投影)

5、齊讀課文。

(六)小結全文。

(七)課後應用.拓展

拓展閱讀資料,加深對人物性格的認識,寫一篇對董宣評價的短文。

七年級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積累文言詞語,掌握讀音和意義,領會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在反覆朗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把握各段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感情及對珍貴自然遺產的欣賞、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課文,把握各段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語文真是一座包羅萬象的藝術殿堂,走進這座殿堂,我們去欣賞過古樸的趙州橋,參現過宏偉的故宮,遊覽過如畫的蘇州園林,真是美不勝收。曾經有外國朋友問當代著名學者餘秋雨:“中國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在哪?”他脫口而出——三峽。爲什麼三峽在餘秋雨的眼中會有那麼大的魅力呢?同學們,你們也想去山峽遊覽一番嗎?現在就開始我們的三峽之旅吧!

二、整體感知:

1、聽解說詞,欣賞三峽風光,感受美。

2、談論觀感,說說三峽

3、瞭解作者及《水經注》

三、第一步:朗讀——讀準字音,朗讀指導;

提示:讀好文言文關鍵要把字音讀對,把停頓讀對。

1、讀出下列字的正確讀音

闕(que)處疊嶂(zhàng)乘奔御(yù)風

曦(xī)月屬(zhǔ)引素湍(tuān)綠潭

襄(xiāng)陵絕巘(yǎn)林寒澗(jiàn)肅

沿溯(sù)長嘯(xiào)飛漱(shù)其間

2、根據文意標出停頓

a、自三峽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c、至於夏水襄陵

d、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e、其間千二百里

f、雖乘奔御風

g、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h、絕巘多生怪柏

3、自讀課文,在書上劃出標記。

4、檢查一人朗讀,全班共同點評。

5、學生欣賞解朗讀視頻,感受美,學習朗讀技巧。

四、第二步:解讀——準確翻譯,理解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詞,先由各組學生討論解決,再由老師於疑難處點撥,疏通文意。

1、釋新詞。

2、譯美句。學生自讀自譯,將疑難處做好標記。

3、小組交流合作釋疑。

4、集中展示,分組對譯,自主評價,教師點拔。

五、鞏固。

1、試背課文。

2、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

譯一譯:

1、略無闕處(毫無)

2、重巖疊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峯)

3、夏水襄陵(漫上)

4、不見曦月(陽光)

5、或王命急宣(有時)

6、雖乘奔御風(這裏指飛奔的馬)

7、不以疾也(認爲,覺得)

8、絕周讞多生怪柏(險峻的山崖或山峯)

9、素湍綠潭(急流的水)

10、飛漱其間(沖刷)

11、良多趣味(很)

12、屬引悽異(連續;延長)

13、沿溯阻絕(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14、林寒澗肅(寂靜)

二、第三步:研讀——質疑探究,提煉主題。

1、思考:作者主要描繪了三峽的什麼景物?所描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2、質疑:

a、本文爲何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順序寫景,而要先寫夏景呢?

(夏季江水最盛,所以先寫“夏水”。(按水勢的漲落而安排寫景順序)。夏天江水暴漲,春冬江水平靜,秋天水枯谷空,順次而下,入情入理。)

b、三峽風光壯麗雄奇,但爲什麼要寫“猿鳴三聲淚沾裳”。

視頻提示、資料提示:“西陵灘如竹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三峽千古不夜航”

開放解答(展現三峽多樣性的美)

3、自讀課文,在書上劃出標記。

4、檢查一人朗讀,全班共同點評。

三、第四步:品讀——品味語言,美點尋蹤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美景,品味美文吧!

用“(描述景物)讓我不禁想到了(填寫原文),三峽的(景物)真(特徵)”的

方式品你看到的美景。

四、第五步:延讀——拓展視野,延伸練筆。

1、鏈接:讀和三峽有關的詩詞,擴大視野

峨嵋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落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送友人歸荊楚【唐】許渾

調瑟勸離酒,苦諳荊楚門。竹斑悲帝女,草綠怨王孫。

潮落九疑迥,雨連三峽昏。同來不同去,迢遞更傷魂。

上三峽【李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送人歸蜀【張祜】

錦城春色溯江源,三峽經過幾夜猿。紅樹兩厓開霽色,碧巖千仞漲波痕。

蕭蕭暮雨荊王夢,漠漠春煙蜀帝魂。長怨相如留滯處,富家還憶卓王孫

2、聯想找出下面詩詞和本文的聯繫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水調歌頭游泳》―毛澤東

更立西灑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3、寫你也想寫一寫你神遊三峽後的觀感嗎!

激發:三峽真是一座文學寶庫,古人至此多有題詠,當代學者餘秋雨到三峽寫道:“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彙的。只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吹着,讓滔滔江流濺着,讓迷亂的眼睛呆着,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着。什麼也甭想,什麼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同學們,你們難道不“見賢思齊”,也拿起筆來嗎?

指引:這裏有高峻的山峯,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讓我們如同泛舟在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卷中。

範寫:看,遠山逶迤,峯巒綿延,恰如巨龍騰空。羣山重疊,層峯累累,尤似萬馬躍踊。峽闊天開,兩岸風光旖旎,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五、課堂總結: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大自然美景不光可以令我們的身心舒暢,更可以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滌盪。讓我們多親近山水,多親近自然,做一個俗中雅人吧!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紙上的山水,一篇《三峽》,區區153個字,卻足以令我們神遊三峽,留連忘返,這就是文字的魅力。

【板書設計】

27、三峽

酈道元

山:連綿高聳(靜)

水:兇險迅急(動)

冬之景:水清,樹榮,山峻,草茂

秋景:悲寂悽清(情景交融)

七年級語文教案8

知識目標:在反覆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言詞句,背誦,翻譯全文,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

能力目標: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情感目標:感悟“物外之趣”,更加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背誦,翻譯全文,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難點: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方式:精講、研討、點撥。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想:把誦讀作爲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複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課時: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合作研討第1—2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麼意思嗎? 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

二、學法指導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爲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爲了把“言”和“意”融爲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2、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3、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反覆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然後進一步朗讀,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閒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長洲人,清代文學家。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1、 教師範讀。請同學注意讀音和句讀。

試着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5)作/青雲白鶴/觀。

(6)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鬥草間。

2、學生自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項爲之強(jiāng) 鶴唳(lì)雲端 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 土礫(lì) 壑(hè) 龐(páng)然大物 蝦(há)蟆(ma)

3、反覆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方式:齊讀、小組讀、男女生讀。

五、合作研討第1—2段。

1、 小組合作研討第1--2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後,交流。略

2、 詞語積累:

餘 張目對日 明察秋毫 藐小 之 其 故 時 物外

成 私 擬 於 之 則 或 項 強 素帳 徐 以 作 觀 如 唳 爲 怡然

3、 再讀課文1—2段,熟讀成誦。

六、佈置作業:1、背誦1—2段

2、注音10個,每個5遍。

第2課時熟讀課文,合作研討第3—4段,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檢查背誦1—2段。

2、抽查詞語掌握情況: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於,在。)

(4)昂首觀之,項爲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雲端。(唳,鳥鳴。)

(7)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噴以煙。(以,用。)

3、翻譯句子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裏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我]爲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二、合作研討第3—4段

1、齊背1—2段,試背3—4段。

2、小組合作研討第3--4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後,交流。略

3、詞語積累:

其 爲 怡然自得

鬥草間 興 蓋 方 盡 鞭 驅

4、“之”的用法: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觀之,項爲之強。(之,指蚊子。)

(3)使之衝煙而飛鳴。(之,蚊子。)

(4)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5、反覆讀3—4段,背誦。

三、合作、探究、質疑:

1、背誦全文,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

背誦後,引導同學回答,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小組合作研討:

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麼?作者爲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麼啓發?

明確:

“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羣鶴舞於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鬥草間”,懲治癩蛤蜞。

教師點撥: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這種“物外之趣”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投影顯示: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同學自己暢談啓發。

教師小結: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爲小蟲打抱不平,爲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處置有度;不忍心。

四、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你認爲怎樣做纔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五、練習鞏固:

試解釋下列詞。

1、凸者爲丘,凹者爲壑。,(丘,山丘。壑,山溝。)

2、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4、以草爲林。(以,把。)

5、神遊其中。(其中,這裏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爲,被。)

翻譯句子

1、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2、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遊覽。)

3、見二蟲鬥草間。

([我]看到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4、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六、佈置作業

1、 背誦默寫全文。

2、 “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七、板書設計:

五、童趣

沈復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八、教學反思:

本文是學生入校後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強調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重要性。把傳統的朗讀和背誦作爲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根據教材內容,確定以學生自學爲主。同時,在文言文教學方面,強調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讓學生認識自然之美和創造之美,突出了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

七年級語文教案9

【教法學法】

採用讀──議──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構,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把握作者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文中關鍵性的字詞或語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課文註釋加以揣摩、掌握。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培養一定的文言語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議論文,關於議論文的三要素還記得吧(提問學生),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板書課題)

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後世認爲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並稱“孔孟”,並尊其爲“亞聖”。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術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孟子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思想,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後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積極影響。《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論、活動,是儒家經典之一。它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文章氣勢磅礡,語句流暢,持論說理,善於雄辯,用詞精闢,比喻精當,富有說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二、整體感知

1、範讀或聽朗讀錄音。要求聽準字音、語氣和語調。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文句,注意朗讀節奏。

3、疏通文意。學生藉助文本註解、工具書揣摩有關字詞的意思,進而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指導朗讀節奏和語氣語調。

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5、小組討論交流(四人),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

可預設問題供學生討論,教師適當指導點撥。

⑴找出文中闡述作者觀點的語句。

⑵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第二、第三段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並作出了成績的人物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練的,爲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

第二段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爲、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爲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艱苦磨練的道理。

第三段論述了人處於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互讀課文,加深理解。

三、佈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⑴舜發於畎畝之中( )

發於聲( )

⑵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行拂亂其所爲( )

入則無法家拂士(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⑶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全班齊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師生繼續討論、探究

問題一:作者是如何擺事實、講道理、層層深入地論證論點的。

問題二:孟子爲什麼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暢所欲言,師生交流後小結:

1、開篇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於有所作爲、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說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爲。接着從一個人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死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務。孟子認爲能擔當“大任”的人必須有真正的才幹,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是經歷思想、生活、行爲等方面的艱苦磨練,而艱苦磨練的益處是:

⑴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⑵能發展個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這段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工作很有借鑑意義。尤其青年學生應該認真體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鼓勵學生聯繫自身經歷或周圍其他人的事例,談談對艱苦奮鬥,憂患意識等問題的認識。

⑵蒐集鼓勵人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並積累在摘抄本上。

4、指導背誦:

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列舉古代聖君賢臣事例(6個事例6句話),歸納概括上述事例並得出結論,再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對上述結論進一步加以闡發,最後提出中心論點。

5、總結全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文字雖短,但論證有力的文言議論文。全文采用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方法,逐層推論,將中心論點置於文章結尾,先論證“生於憂患”,後論證“死於安樂”,以論證“生於憂患”爲重點。結構緊湊而完整。文中多處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氣勢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身低微層

論據:歷史事例(六人)艱苦磨練層

終有所成深

正面論證: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論:國家興亡

【教學探討】

本文有個別語句較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析。初二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們能瞭解課文所講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徵博引。

七年級語文教案10

教學設想:這篇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筆調,記述了生活在社會最地層的普通人老王的艱辛生活瑣事、人生經歷,尤其是與作者一家的交往,熱情謳歌了老王不畏艱辛、任勞任怨、待人忠厚、捨己爲人的金子般的心,寄託了作者對普通勞動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熱愛之情。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先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線索,感受老王的思想品質,把握老王的善與苦兩個方面,體會老王與作者夫婦之間的相互關愛,體察作者的愛心,理解本文的主旨。教育學生在生活中也應像作者一樣對不幸者、卑微者持一顆愛心,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同情他們,關心他們。在通過品味語言,感受作者語言的樸素、含蓄、靈氣飛揚的特點,也讓學生通過語言瞭解一下當時那個時代。最後總結,着重指導學生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再用方法指導學生的寫作。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積累字詞

2、感知散文有關知識,學習散文閱讀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貫穿全文的線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2、以善良體察善良,感受人物思想感情

3、揣摩本文意味深長的語句,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愛心、同情心

心理教育目標:正確認識別人的不幸,正確對待自己的不幸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關愛的思想感情,激發愛心。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教學方法:啓發式教學討論法

教學手段:xxx

課前預習:xxx

熟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積累生字詞。瞭解作者生平,瞭解老王所處的時代特徵。

課堂教學步驟

《老王》作品中學到的做人道理

從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那裏,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識,纔會平等對話,纔會感覺人家上門來“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並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魚肝油。他們總是照顧老王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老王收錢常常客氣,他們總是照原價付。平板三輪不敢坐了,還是關心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總之,對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這麼關心人,愛護人。

老王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裏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於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不夠。所有這些,都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設所提倡的。

《老王》教學實錄

師:很高興和高一(12)班的同學一起學習楊絳的《老王》。曹老師有個問題想考考大家,楊絳的先生是誰啊?

生(齊):錢鍾書。

師:很好!錢先生和楊先生的女兒叫什麼?

生1:錢瑗。

師:很好!有一次啊,錢瑗就跟錢鍾書先生說,爸爸的文章和媽媽的文章不一樣。爸爸的文章像咖啡加烈酒,很濃烈,很刺激,但是呢,喝過就過了。媽媽的文章則不然。媽媽的文章像清茶,一道一道加水,喝到後面越喝越有味兒。這節課我們就好好品一品楊氏散文特有的味兒。可是曹老師現在有一個困難,大家還有印象吧?《老王》這篇課文,我們初中學過的。什麼時間學過的?

生(紛紛):初二吧。

師:大家想過一個問題沒有?一篇初中已經學過的文章,現在重新來學習它,作爲一個高中生,恐怕要對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標和要求。我們可以從課文中學習哪些東西呢?這樣吧,同座位同學商量一下。

(學生討論中)

師:我請同學說一說。你們兩個,哪個先說?

生2:我們要深入挖掘,就是老王作爲一個底層人,他爲什麼還堅持着他純潔、善良的品質。

師:噢,感受社會底層勞動者的人格光輝、人性美好。

生3:我覺得可以從歷史背景來分析,老王這個人爲什麼和當時社會上其他狹隘的人,會有這樣的反差?

師:跟剛纔同學講的差不多,但是進一步強調了,爲什麼會有這樣一種品格,要聯繫時代對比來看。

生4:我覺得我們要學習楊絳她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

師: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初中沒有學過嗎?作爲高中生,我們要提出新要求,你能不能再想一想,同樣是學習課文寫作手法,咱們應該怎麼學習,就比初中往前跨了一步?

生4:還要體會,看它的語言特色,透露出來的一些情感。

師:嗯,其實這些東西啊,初中學習時老師或多或少都已經涉及了,現在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一步學習。

第一,我們自己學,這就是體現了我們跟以往不一樣啊,以往完全是老師教的啊。

第二,咱們不限於《老王》這一篇課文,咱們拓展開去,多讀一點楊絳的散文,由一篇到一類楊絳的文章,對楊氏散文我們有所瞭解,這也體現了我們的發展,是吧?好,剛纔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已經確定了兩個目標,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生5:我覺得可以通過這篇文章更好地瞭解到楊絳在時候的遭遇,那些人對她一些好的看法。

師:你剛纔沒有太注意前面同學的說法,就是通過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來體會老王的品質的可貴。你和她的說法,有相似的地方。我覺得,還有一點可以探討一下。

七年級語文教案11

第一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目標與要求

1.理解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2.領會普希金詩歌的語言特點。

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教學重點:理解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領會普希金詩歌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領會普希金詩歌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範圍內有着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譬如托爾斯泰、陽斯妥耶夫斯基、馬雅可夫斯基、萊蒙托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爲傳誦的俄羅斯詩篇。

二、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的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魁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讚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煤蝶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樣控骼有力。”

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於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願我們能儘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三、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裏夫紀念冊上的。那時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講讀全詩

1.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學要品味一下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明確:

①這是寫給鄰居小女孩的贈詩,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並沒有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和一副教訓人的語氣,而是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來寫,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好像詩人在與你促膝談心;

②詩句清新流暢,感情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

3.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爲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五、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作業

六、教學後記:

“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於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我們只能儘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第二首——未選擇的路

目標與要求

1.理解這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2.領會弗羅斯特詩歌的語言特點。

3.學會詩歌中的象徵手法。

4.背誦《未選擇的路》

教學重點:目理解這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領會弗羅斯特詩歌的語言特點,學會詩歌中的象徵手法。

教學難點:學會詩歌中的象徵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同學們是否記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詩句,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富於哲理的名言。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也是寫“路”的詩。

二、作者簡介

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堪稱美國20世紀90年代最受歡迎的詩人之一,是美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他一生致力於詩歌的創作,主要寫作並出版了10部詩集,這一首是其第三部詩集《山的間隔》中的名篇。

弗羅斯特以寫抒情短詩著稱,它的抒情短詩的質量很高,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勞倫斯指出他的主要藝術成就就在於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徵的意象糅合起來,用抒情詩的形式表達。

弗羅斯特是一個旨在通過自己的詩歌說明某一哲理的詩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講述他的心得體會,闡明他對人生、社會和宇宙的態度,正是由於他重視自己詩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詩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讀常新——他的詩歌永遠是耐人尋味的,使人不斷有所發現、有所收穫、有所進步。

三、講讀全詩

1.請同學們反覆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麼含義?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裏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徵手法。

2.什麼是象徵?象徵跟比喻有什麼區別?

明確:所謂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爲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3.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

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後的悵惆——多年後的回顧、嘆息。

4.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爲什麼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明確: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選擇的路一步步變爲現實,而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現實不滿,總覺得還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悔意由此而生,憂鬱因此而起。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四、品味:

1.詩中第二節,詩人說另外一條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爲什麼又說它“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正因爲人跡稀少,纔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爲無人涉足,纔給人新鮮感,纔有可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美麗。這條路上人跡罕至,代表着這條路也許更艱辛、更需要開拓,正因爲如此,才更具有誘人探索的魅力。

2.這首詩蘊涵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麼選擇將決定你的一生如何度過。人只能選擇一種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於創新和進取。

3.詩人爲何把詩題取名爲“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寫人生道路的選擇,全詩共有4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由此可見,詩人寫作的重點是未選擇的路,這從詩題中也體現了出來,這主要是爲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爲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撥動讀者的心絃,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4.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呢?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五、佈置作業:

背誦這首詩。

六、板書設計:

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

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後的悵們——多年後的回顧、嘆息

七、教學後記

“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於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我們只能儘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七年級語文教案12

【目標明示】

1、背誦、摘錄文中格言,積累名言警句。

2、掌握文中“慍、罔、殆、弘、凋、怒、於”等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目標導學】

一、整體感知

1、瞭解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爲“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爲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爲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2、教師指導文言文翻譯技巧:一留二換三弄四補五調六揣七注意。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

換(單音字換成雙音字)

弄(弄清虛詞的用法)

補(補充出省略部分)

調(調整句子的語序)

揣(揣摩句子的語氣)

注意(注意古今義的不同、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

3、朗讀課文並畫出不理解的詞句,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

(1)正音

(2)句中停頓是句意層次的表現,誦讀中要正確停頓。如“溫故”章用陳述語氣讀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3、學生分則朗讀,結合課文註釋疏通文義。

4、小組內交流每則文意,領會蘊含。

如有疑難,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徵求意見,確定答案。

教師抽查學生翻譯難句: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目標檢測】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亦說()乎三省()吾身傳()不習乎誨女()知之乎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弘()毅凋()矣()

2、理解填空

(1)《論語》中認爲能保持君子風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談“學”與“思”辨證關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國中學生夏令營開營儀式上,主持人說“孔子說過,。”對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歡迎大家來這裏!”

(5)孔子認爲認識事物的正確態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爲治學的人應該重視品德修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7)《論語》中說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的句子______,____。

(8)論述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勵門人要一生爲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認爲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是,並闡述爲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感悟

理解全文思想內容並談談自己的感悟。

課文講①學習方法:要常複習實習、學思相結合。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②學習態度:應該誠實、謙虛、取長補短。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講③修身做人:要厚道仁義、堅貞守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死而後已。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生自由發言。

七年級語文教案13

內容預覽:

在山的那邊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爲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啓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給加點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範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

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爲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a.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爲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徵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爲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繫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爲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佈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四、點評

本教案簡潔、明晰,在設計中緊緊抓住詩歌這種體裁特點,採用朗讀教學法,在朗讀中整體感悟詩歌內容,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意境,在朗讀中享受到美的情感薰陶。這一步步,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主動、合作完成的。在教學中貫徹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而老師只起引路、搭橋、鼓勵作用。結合學生自身生活體驗的反思的活動,也體現了新課程密切聯繫生活,啓迪學生思維的特點。

七年級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能力培養點:

賞析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

學習描繪秋天的手法,背誦詠秋的名句。

情感體驗點: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並正確注音。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曾在詩中詠歎“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這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典型的悲秋氣節)。但是秋天也是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二、生自由朗讀課文。

出示問題組:

a.爲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

朗讀之後,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爲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讚美的感情。

三、研讀賞析: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說說爲什麼喜歡這幅圖。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裏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溼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揹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瀰漫着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着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着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着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裏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由遠及近的順序)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七、佈置作業

1.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爲題寫一首詩。

2.摘抄以“秋”爲內容的詩文,並做點評。

八、教學後記:

本課採用了以讀帶講兼以學生自學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指導,有助於學生充分理解、領會詩歌。整體感知部分,考慮到啓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情感體驗,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拓展延伸部分進行比較閱讀,將本課學習引向縱深。安排摘抄寫“秋”的詩文,並做點評,是培養學生養成摘抄的習慣,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有效方式。

七年級語文教案15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文中形象的描繪,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3.培養熱愛勞動的感情及審美能力、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文中形象的描繪,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有關夏季風景的畫面。

讓學生說一說對夏季的感受,導入課題並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文中形象的描繪,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3.培養熱愛勞動的感情及審美、鑑賞能力。

三、作者簡介。(多媒體出示)

樑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縣人。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

指名朗讀。

四、檢查預習。

1.讀準字詞的音。

2.解釋詞語。

五、初讀感知。

1.聽讀課文,思考問題。

①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點?

②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天景緻的?

③文中突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現的?

2.討論交流。

3.初步理解最後一自然段。

六、研討賞析。

重點研討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從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緊張旋律來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1.讓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2.師生討論交流,在讀書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七、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在讀書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熱烈、奔放以及農民們的辛勞,夏季確實是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季節,是個值得讚美的季節。

八、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最喜愛的夏天的景象。

九、佈置作業。

1.仿照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象,寫一寫“夏之色”和“冬之色”。

例:春之色爲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期望之情。

秋之色爲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

2.收集有關夏的詩句及散文。

附:板書設計。

自然景色

13夏感金黃色彩景美人勤

緊張旋律

七年級語文教案1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歎服、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⑵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標:

⑴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⑵學習快速默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3、德育目標:

培養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

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更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裏行間流露讚歎之情。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思想感情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詩歌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聯繫生物學知識,充分調動思維活動,理解詩中所寫內容,激發探究生物進化的興趣。

3、討論點撥法: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詩歌的內容要點和首尾圓合的結構美。教師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思維以突破重難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誦讀感知詩歌大意。設疑研討,調動想像力,理解詩歌內容要點和結構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古生物化石圖片)

同學們,每當走進自然博物館,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痕跡的遠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卻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繹,敘說着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二、解題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科學詩是以詩的形式寫科學內容,全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吟”是古詩中的一種體式,內容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上比較自由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以不拘一格。這裏是讚頌的意思。

三、暢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朗讀,勾畫並疏解字詞,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投影:

⑴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粗的字注音:

奇huàn()guǒ()藏cōnglóng()

zhuóyuè()骸()骨潛()行

軀殼()檔()案猛獁()

⑵根據釋義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安靜美觀而不落俗套。()

②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

③稱讚而且佩服。()

④形容經歷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

⑤(草木)青翠茂盛。()

⑥奇異而虛幻。()

⑶在下列橫線上選填恰當的修飾詞語:

的神話、的真理

的骸骨、的密碼

的魔法師、的雕刻家

明確:

⑴幻裹蔥蘢卓越

⑵幽雅悄然歎服海枯石爛蔥蘢奇幻

⑶奇幻平凡冰冷珍貴高明卓越

2、教師感情飽滿地範讀全詩,學生感受其中對自然高妙的讚歎和節奏韻律之美。

提示:詩人以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全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並且以第二人稱來稱呼化石,親切自然。誦讀中要仔細體會語氣語調的變化。

3、學生自由誦讀,結合生物學知識理解詩歌內容。

思考:

⑴化石作爲地球上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詩人是怎樣打開讀者思維閘門的?

⑵體會第3節中“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⑶摘錄出詩中4、6兩節的比喻句各一例。

⑷第3節中的“你”具體指代什麼?能否改成“他”,爲什麼?

⑸化石重視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⑹全詩七節的思路層次是怎樣安排的,請簡要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⑴詩歌1、2節以一連串的問句開篇,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富有孩子氣的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__,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祕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⑵“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緊承問句之後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

⑶化石:“爲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⑷“你”指代甦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稱,顯得親切自然。

⑸學生積極想像,可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補充。3、4、5、6節是化石的“話”。

⑹詩歌共七節,可分三層。其中1、2節是第1層,通過問句引發讀者想像。3、4、5、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迴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問有答。

4、學生集體誦讀全詩,讀出對自然高妙的讚歎。

四、探究研討

1、指名學生誦讀第1節,思考:詩歌以四個問句開篇卻並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進化的歷程,詩行中提到的幾個“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麼?請結合你所蒐集到的生物學知識,談談有關生物進化的話題。

明確:依次指無頜魚類、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有關生物進化的資料助讀:

投影:

魚類的進化

魚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的一個類羣。它的出現,標誌着從低等、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一個質的飛躍;它的發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動物進化的明顯譜系。

最早的魚類化石距今已有大約四億年的歷史。原始的魚類渾身佈滿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於它們沒有頜,所以被稱爲無頜類。

泥盆紀是魚類初生時代。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是魚類中興時代。新生代時,各種古今魚類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魚類家族達到全盛。

2、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安排結構有什麼特點。

提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的後兩句也互相照應。可以說,第7節是對第2節的回答。

3、“復原的恐龍、猛獁彷彿在引頸長吼”詩句會引發你作何感想,請就你搜集到的資料給大家講講有關恐龍和猛獁的情況。

助讀資料:

⑴恐龍:

恐龍是指古代爬行動物中的兩大類,一類叫蜥龍類,另一類叫鳥龍類。“恐龍”一詞的原來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爲初期發現和記述的這些爬行動物個體都比較巨大,看上去有點“恐怖”。其實,現在知道,恐龍有大有小,大的體長數十米,小的體長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陸地上或沼澤附近。

兩億多年前,恐龍──這一奇特的生命曾經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們生存了上億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稱霸一時,足跡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間全部消亡,只留下無數令人傷感的化石和供人們猜測探索的謎團。這段歷史時期出現的許多有特色的事情,人們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尋、去思索,其中如最爲兇猛的巨龍,身形秀麗、行動敏捷的食肉恐龍美頜龍,脖子最長的馬門溪龍,是現今大象體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龍震龍,奔跑速度較快的似雞龍,聰明的傷齒龍,以及愚笨的劍龍和食量的腕龍等。

恐龍家族之最:

最聰明的恐龍有:傷齒龍美頜龍空尾龍

跑得最快的恐龍有:鴯鶓龍似雞龍棱齒龍

體重最重的恐龍有:震龍腕龍虛幻龍

脖子最長的恐龍有:馬門溪龍長頸巨龍樑龍

最兇猛的恐龍有:巨龍霸王龍躍龍

食量的恐龍有:腕龍虛幻龍達瑪拉龍

尾巴最爲強勁的恐龍有:甲龍蜀龍樑龍

吼聲的恐龍有:擬櫛龍巨龍美頜龍

⑵猛獁:

猛獁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活在距今久遠的冰河時代。猛獁(又被稱爲古象)作爲大象的祖先,它們的體形比象要大,嘴裏伸出的獠牙比當代的象牙要長得多。因而,從外形上看,猛獁給人一種青面獠牙的兇猛感覺,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樣溫馴謙和。

猛獁的屍骨殘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亞地區發現的。猛獁的身世來歷在當時就衆說紛紜。但依考古發現可以推斷的是當時西伯利亞的猛獁數量十分可觀。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驚訝,閱讀全詩請選擇一種化石,合理想像,寫一段故事,體裁不限。

教師提供艾青《魚化石》片斷和猛獁的故事,以開闊學生思路。

投影:

魚化石

動作多麼活潑,

精力多麼旺盛,

在浪花裏跳躍,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進灰塵;

過了多少億年,

地質勘察隊員,

在岩層裏發現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連嘆息也沒有,

鱗和鰭都完整,

卻不能動彈;

你絕對的靜止,

對外界毫無反應,

看不見天和水,

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猛獁的故事

1901年,一位獵鹿人發現一具完整的猛獁屍體。在發掘現場,人們發現猛獁是保持一種“坐姿”死在一個堅硬的大土塊上,頭骨有損傷,肌肉中有明顯的充血現象,胃中尚有沒消化的食物──樹枝和青草,甚至嘴裏還有一束沒來得及嚥下去的青草。科學家根據屍體的上述情況及現場環境,對這頭猛獁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測:在遠古時代的某一秋日裏,一頭猛獁漫步在別寥佐夫卡河的河岸邊,不時用長鼻子將青草和樹枝捲進嘴裏,突然,河岸邊的土層因河水的長期浸潤,承受不了猛獁這龐然大物的體重而發生坍塌,這頭猛獁束手無策地陷了下去,當它奮力掙扎總算支撐着站立起來的時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堅硬的巖塊砸在它的背上,就這樣遭遇滅頂之災,陷入深淵中,以肌肉充血的情況可以判斷它最終是窒息身亡的。

5、放錄音,學生跟讀全詩。

七年級語文教案17

一、課題:散步

二、教材分析: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人生體驗”,課文莫懷戚的《散步》是第五本單元中的一篇文字淺顯、內容亦不龐雜,但是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的文章在600餘字的短小篇幅內,情節簡單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風貌畢現自有其搖曳的韻致看似一泓清淺可人的涓涓細流卻有那悠悠不盡的人生哲理靜靜地閃着粼光

文章通過描寫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經歷,展現了一家人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關係,禮讚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滲透肩負重任的中年人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可以說,這是一曲用文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全文語言平易樸實,內涵豐富,耐人尋味,既有意在言外的大詞小用也有散發着清新淡雅芬芳的精美對稱句

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隨着作者優美的文字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三、設計思路: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尊老愛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美

3.誦讀品味課文,領悟文章生機蓬勃的意境美

4.培養尊老愛幼、珍惜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本環節設計意圖:在純自然狀態的閱讀中,學生喜歡《散步》是很自然的,想要真正理解就不容易,欲求將其中蘊涵的愛、責任感和對家庭對社會的使命感真正吸納進自己的靈魂深處,並在以後的歲月裏逐漸內化爲自己的個性氣質,影響自己的人生取捨,則殊爲難得而我的教學目標設想是希望通過教學中創設情境引領學生全面感受文本,感悟作品的語言美、人性美,並勾連生活,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最終將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步》真正鐫刻在學生的心裏

導語設計:有一種最爲簡易而又永遠時尚、永遠流行的健身運動大家知道是什麼嗎?

是散步散步是件挺不錯的事兒——消化食物、鍛鍊身體、延年益壽,還能減肥如果是一家人在一起散步,那意義就不僅是上面所說的`這些了——散步,還能增進家人之間的瞭解與和睦

不過,如果散步中有了分歧,又沒有得到合理解決,不但不能增進和睦,還會傷感情呢!今天我們學習《散步》這篇文章,看看作者遇到了什麼情況,是怎麼解決的

本環節設計意圖:自然親切,又非常淺顯的問題式的導入,能夠激發同學帶着問題進入閱讀狀態

預習檢查:詞語積累

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嫩芽(nèn)霎時(shà)水波lín lín(粼粼)分qí(歧)

【自主學習】

1.聽課文配樂朗誦,思考: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節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發生了什麼事?⑤事情的結果如何? ⑥從字裏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2.下面就讓我們把自己也融入這樣一個“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們美麗的心靈

快速閱讀課文,思考:

①在整個散步過程中,你最欣賞誰的表現?理由是?

②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到底誰說了算?

3.從課文中你讀到了課文表現的是什麼主題?

( (1)一家人的互敬互愛(2)中年人對生活的使命感(3)尊老愛幼的頌歌)

本環節設計意圖:通過聽讀、自讀,簡單的問題設計,讓學生初步瞭解了文章內容,理清了文章脈絡,感知人物形象,對文章的主題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合作交流】

學生再讀課文,品評課文美點

1.品內容將文中最能體現親情的詞語或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你能讀出其中濃濃的親情嗎?

(先讀句子,然後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同組同學進行評價評價內容爲該同學的體會是否合理,有沒有讀出感情

每個小組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員參與)把找到的句子或詞語與全班同學共享先讀後談體會其餘學生準備評價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可讓學生多讀學生可能找到的句子與詞語: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2.品語言文中有不少語句是大致對稱的,請你爲它們劃分節奏讀讀看.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1)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3)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4)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提示:以優美整齊的形式強化了和諧美滿的親情,且富於趣味

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還有讓你感動或你特別喜歡的語句嗎?爲什麼?

3.品寫法

本文敘述的是初春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寫着墨不多,卻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學生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討論交流)

明確: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是對生命力的禮讚第二處描寫的是母親所望見的小路遠處景物,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

本環節設計意圖:由學生個體學習探究到小組全員參與,既讓每個人都活動起來,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及競爭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肯定學生的新的見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體驗,進一步感受親情,領悟本文語言的美。

七年級語文教案18

教學目的:

1、讀課文,理清思路,學習本文安排做事情的巧妙

2、分析賈裏的人物形象,瞭解他的行爲與思想的聯繫

3、聯繫生活實際,認識只有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教學重點:

教學目的2

教學難點:

教學目的3

教具學具:

教學方法: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讀課文,合作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初步瞭解課文內容,並進行概括

教學步驟:

1、導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田小菲少年時的理想是能進北大,並在她13歲時實現了這個夢想。是不是所有的理想都會成爲現實,所有的人都能品嚐到成功的甘甜?今天我們來看另一個故事。

2、讀課文,結合註釋理解詞語意思,並把註釋中的拼音標到文中相應位置,劃出文中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3、合作學習(1)把自己共同有疑問的字、詞舉手提出來,全班共同解決。

4、強調重點:自詡、薈萃、茅塞頓開

5、讀課文:思考:(1)故事的主人公是誰(2)概括故事大概內容(用一兩句話)(3)故事共寫了幾件事,分別給它們加一個簡短的小標題。a.化敵爲友b.矮個風度c.打工計劃d.意外成功

6、試着給“打工計劃”編一個劇本

提示:地點——某服裝廠勞資科

人物——賈裏勞資科接待者

要求:模擬當時的情形,揣摩人物的心理。

7、總結:

8、作業:(1)抄寫生字

(2)造句:薈萃茅塞頓開道聽途說一鳴驚人

無動於衷可歌可泣沸沸揚揚

板書設計:

主要人物:賈裏

故事情節:化敵爲友矮個風度打工計劃意外成功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深入研讀課文,通過分析賈裏失敗的原因,分析賈裏的人物形象,弄清文章主旨,

聯繫實際,說說自己的想法。

教學步驟:

1、複習:看拼音寫漢字:huò達自xǔ羣星huìcuì máo塞頓開

2、導入:昨天我們瞭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今天來深入分析一下賈裏,瞭解一下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3、研讀賈裏的日記:(1)賈裏認爲自己怎樣?(2)從日記來看,你認爲賈裏是個什麼樣的人?(3)日記與下文的故事有什麼聯繫?

4、複述第一個故事,思考:(1)賈裏爲什麼把邱士力當作敵人?對邱又產生了怎樣的想法?(2)賈裏和邱士力爲什麼又成了朋友?(3)你認爲邱士力怎樣,應該把他當作敵人嗎?(4)賈裏的第一個偉人計劃成功了嗎?

5、複述第二個故事,思考:(1)賈裏爲什麼要追求矮個風度?(2)賈裏參加了健美班,他的偉人計劃成功了嗎?

6、研究第三個故事,思考:(1)賈裏爲什麼要去大工廠打工?(2)爲什麼賈裏剪破西裝後,不等對方開口便奪路而逃?(3)打工失敗,賈裏的感受如何?

7、研究第四個故事,思考:(1)賈裏是因爲一件什麼事成功的?(2)爲什麼以前做的事失敗了而這次成功了?(3)你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4)是否偉人一定不做小事,做小事一定不是偉人?

8、討論賈裏失敗的根源:前三次失敗原因各不相同,你能找出他失敗的根源嗎?賈裏一心相當偉人有錯嗎?

9、總結賈裏形象:自行但不切實際,有上進心,本質不錯。

10、討論:你從賈裏的故事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11、總結: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須從小事做起,希望每個胸懷大志的同學都能認認真真做好我們能做、該做的每一件小事。

12、作業:練習冊

板書設計:

日記(思想)←→故事(行爲)

賈裏:自信,不切實際,有上進心,本質不錯

七年級語文教案19

教學目標

1.學習抓住特徵,突出重點進行說明的方法。

2.學習準確而富有文學性的語言。

3.瞭解凡爾賽宮的建築特色,藝術風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遊勝地的地位。

教學重難點

抓住特徵,突出重點,學習說明文準確而富有文學性的語言。

教學準備:

課件。

設計思路

講解這篇課文時,應首先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明確文中重點寫了凡爾賽宮的佈局、陳設如何,建築時間、建築特色和藝術風格是什麼。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抓住特徵進行說明的,再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有關這些問題,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完成。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昨天佈置大家利用自主查尋收集資料,瞭解法國巴黎的名勝古蹟,欣賞外國建築的風情,大家查到了什麼?(巴黎聖母院、凱旋門、羅浮宮等,法國巴黎的名勝古蹟很多,今天我們選擇其中的凡爾賽宮遊覽一下。(簡介凡爾賽宮)

二、展示教學目標

自學課文,注意以下問題:

1說明文的五要素是什麼?2文章的結構層次怎樣?

3..凡爾賽宮的方位和藝術價值是什麼?

4凡爾賽宮的修建的時間是何時?

5作者主要介紹了那些內容,填出方位圖,並指出說明順序.

三、合作學習

1.爲什麼說凡爾賽宮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即作者抓住什麼特徵進行說明的(從書中找),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2.本文是怎樣抓住特徵,突出重點進行說明的?

3作者爲何要選擇鏡廊作爲重點介紹的對象?

4歷史軼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四、反饋交流

1說明對象;說明特徵;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說明順序。

2.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l段):總說凡爾賽宮的方位和藝術價值。(總)

第二部分(第2-5段):具體說明凡爾賽宮的建築時間,建築特色和藝術風格。

外觀規模(整體-局部)

宮殿內景:由外而內(數字說明) (分)

宮前花園:由遠而近(總分結構)

歷史軼事:形成特色的原因(承上啓下)

第三部分(第6-7段):說明凡爾賽宮的今昔地位。 (總)

3,4,5:本文在介紹凡爾賽宮時,依次介紹了宮殿的位置、修建時間、外觀、內部景觀、法式大花園及凡爾賽宮今昔的歷史地位等.

說明順序:1.邏輯順序(總--分--總由整體到局部)

2.空間順序由前到後由外而內

3.時間順序:歷史先後順序

1爲什麼說凡爾賽宮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

明確:(一是宮殿建築氣勢磅礴,佈局嚴密、協調;內部陳設和裝潢,富於藝術魅力,室內陳放着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藝術品,鏡廊名勝。馳名世界。二是外圍環境優美,正宮前面是一座風格獨特的法蘭西式大花園。三是建築歷史悠久,有着許多動人的歷史軼事。四是在歷史上它曾是法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今日是舉世聞名的遊覽勝地。)

本文采用的說明方法(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

2 本文是怎樣抓住特徵,突出重點進行說明的?

明確:(無論是對凡爾賽宮的建築本身,還是對其內部陳設和裝潢,以及外部的大花園,課文都能抓住藝術價值高這一特徵進行說明。與藝術價值無關的內容一律略去,這樣對凡爾賽官的說明就從總體上突出了重點。從局部來說,也同樣注意了這一點。)

3最能體現凡爾賽宮的藝術價值和藝術特點。

4本文在敘述凡爾賽宮的修建情況時,插入一段歷史軼事有何作用?

明確:(①爲了說明凡爾賽宮建築風格與富蓋府第的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突出其富麗堂皇的特徵;②揭露了當時統治者的奢侈腐敗及嫉妒心理;③在結構上起着過渡作用,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④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五小結拓展

這節課我們“神遊”了一番凡爾賽宮,你感受如何?對凡爾賽宮瞭解多少?回去講給爸爸、媽媽、弟弟、妹妹聽。

六.課堂作業

板書設計:

《凡爾賽宮》

第一部分(第l段):總說凡爾賽宮的方位和藝術價值。(總)

第二部分(第2-5段):具體說明凡爾賽宮的建築時間,建築特色和藝術風格。

宮殿內景:由外而內(數字說明) (分)

宮前大花園:由遠而近(總分結構)

歷史軼事:形成特色的原因(承上啓下)

第三部分(第6-7段):說明凡爾賽宮的今昔地位。 (總)

七年級語文教案2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並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並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法學法:誦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欣賞品味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觀滄海》

1、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他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2、寫作背景:

東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爲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爲害。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爲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採用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

3、朗讀詩歌,理解詩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Jié臨:登臨以:來,表示東臨碣石的目的是觀滄海

這是本詩的第一層,交代了觀海的地點,顯得很質樸。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Dàn sǒng

何:多麼竦峙:高高挺立

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再寫草木,仍是靜態描寫,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這是本詩的第三層,詩人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這兩句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觀海目的,直陳其事,質樸。

全景:動靜結合,顯示大海的遼闊、威嚴和浩蕩氣勢。

欣欣向榮,側面寫大海的生機勃勃。

聲勢驚心動魄

虛寫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大地、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顯示了詩人博大胸懷和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4、詩歌品析

詩句內容情感

敘事東臨碣石觀海地點和目的興味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實寫水何澹澹,總寫大海景象動盪變化的時局需要

山島竦峙。總寫山島景象一個主宰沉浮的偉人

樹木叢生,特寫山島之景勃勃生機

百草豐茂。突出欣欣向榮景象樂觀情懷

寫景秋風蕭瑟,特寫海面之景席捲宇內,蕩平諸侯。

洪波涌起。突出驚濤拍岸景象驚天動地

虛寫日月之行,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開闊胸襟,

星漢燦爛,包蘊萬千的景象一統中國的抱負

若出其裏。

感情:

本詩借景抒情,詩人以洗練的筆法,神奇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寫法:

借景抒情,託物言志。

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觀滄海》怎樣總寫?怎樣分寫?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幾句?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觀海所見、所聽、所感。詩人先勾勒水和山的全景,再寫樹木、百草分承山景,寫秋風、洪波分承水景。最後寫所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5、小結:

本詩的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裏洋溢着飽滿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二、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作者簡介

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還有“詩仙”之稱.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題解,作者。

1.題解。

(1)聞:聽到,聽說。

(2)左遷:古人尊右卑左,即貶謫。

(3)龍標:今黔陽。

整體翻譯:聽說王昌齡被貶到龍標遙寄此詩。

2·作者。

李白: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

3.王昌齡: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七絕聖手。因“不護細行”被貶龍標(黔陽)尉。

3、讀詩品詩

指導朗讀詩歌

4、感悟詩意

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爲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着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品詩欣賞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而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着“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總稱,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

6、總結

楊花漂泊無定

寫景離愁別緒

子規不如歸去

明月陪伴友人抒情關懷、思念

主題:表達了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探究

1.在詩中找出與懷化有關的內容。

答:龍標、五溪、夜郎。

2.作者爲何要寫楊花與子規?

答: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傳說它是蜀國國王杜宇魂化而成,叫聲淒涼哀婉。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着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3.作者爲何“寄愁心與明月”?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答: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只好把一片深情託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這裏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4.本詩主題是什麼?

答:借月抒懷,表達驚訝、悲憤、同情、關切、安慰之情。

第二課時

學習《次北固山下》

1、聽錄音朗讀

2、【註釋】

①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②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③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④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⑤舊年,相對於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⑥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按:鴻雁傳書,實無其事。《漢書·蘇武傳》載:蘇武被匈奴扣留19年,漢使求蘇武,單于謊稱武已死,後漢使得密報,知武在某澤中,於是也謊稱漢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隻大雁,腳上捆着蘇武從某澤中寄來的信,單于無可奈何,只好放還蘇武。

3、問題探究

問: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爲什麼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這是詩人的想像,很明顯,船到鎮江後,他要上岸再乘驛車轉往別的地方去。

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

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

問: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

問:爲什麼要特地提到“潮平”?

爲下句“江春入舊年”張本(鋪墊)

問:這個“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

殘冬臘月

問:爲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由於新年將到,這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他卻不能回家,自然要寫一封平安家書,更何況他此刻看見了北歸的雁,必定要路經洛陽的——洛陽在鎮江西北方。

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先說這兩句所寫的景象。

2、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都描寫了時序交替中的景物。)

3、這兩種景物跟詩人的鄉愁有關嗎?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

探究:

讀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你還有什麼新的感受?

“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並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

比較賞析: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低沉、纏綿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並不低沉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說說道理。

提示: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嗎?(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看誰能首先會背誦。

四、學習《天淨沙秋思》

1、聽錄音朗讀

2、作者簡介

馬致遠元代戲曲作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又曾加入過"書會",並與書會才人合編過雜劇。生平未詳,但從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瞭解到,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然而他仕途並不顯達,因此動了"終焉計",晚年退隱山林,以詩酒自娛。著有雜劇15種

馬致遠是個享有盛名的戲曲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傳得最多的一個。作品豪放清逸,後人認爲近似詩中李白、詞中蘇軾。雜劇以《漢宮秋》爲代表。

3、瞭解關於曲的知識。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爲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爲限,如果兩三支合爲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天淨沙》《山坡羊》都是有標題的小令。

文學常識

散套

散曲

元曲小令

雜劇

4、朗讀指導

讀一讀:提示:注意節奏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5、以詩作畫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緩緩前行。只見,纏滿枯藤的老樹上,幾隻歸巢的烏鴉在盤旋;潺潺流動的小溪上,一座小橋通向不遠處的人家;蒼涼的古道上,那孤獨的遊子將要飄到何方?太陽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遙遠的征途,浪跡天涯的遊子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九種景物渲染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直抒胸臆道出天涯遊子之悲

斷腸人在天涯。

寓情於景,表現了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

6、賞析

純用白描勾勒出多幅圖景,極具藝術特色。曲的前三句只用了十八個字,便描繪了九種景物。

第一句的枯藤、老樹和昏鴉,構成了一幅蒼涼圖畫。第二句寫作者所見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幅畫因爲有人家而更有生氣,流露出作者對此情此景的羨慕之情。第三個畫面是:在西風勁吹的茫茫古道上,一頭疲憊的瘦馬在行進中。與“小橋流水人家”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至此,作者把這三幅畫面又巧妙地組織在了一個大的圖畫當中,就渲染了一派淒涼蕭瑟的晚秋郊野風情,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夕陽西下”,天之將黑,千里奔波的遊子,家在何處?作者沒有說出,卻只道“斷腸人在天涯”,留給人無盡的想像。

正面: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側面:小橋流水人家

對比映襯手法

曲子的寫作手法:

描寫借景抒情

抒情情景交融

7、比較探究

天淨沙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體會這首曲的意境,說一說這首小令與馬致遠的小令哪一首更能打動人?說說你的理由。

8、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體會詩的意境,模仿《天淨沙·秋思》做一首小令。

板書設計

觀滄海曹操

詩句內容情感

敘事東臨碣石觀海地點和目的興味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實寫水何澹澹,總寫大海景象動盪變化的時局需要

山島竦峙。總寫山島景象一個主宰沉浮的偉人

樹木叢生,特寫山島之景勃勃生機

百草豐茂。突出欣欣向榮景象樂觀情懷

寫景秋風蕭瑟,特寫海面之景席捲宇內,蕩平諸侯。

洪波涌起。突出驚濤拍岸景象驚天動地

虛寫日月之行,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開闊胸襟,

星漢燦爛,包蘊萬千的景象一統中國的抱負

若出其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楊花漂泊無定

寫景離愁別緒

子規不如歸去

明月陪伴友人抒情關懷、思念

主題:表達了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次北固山下王灣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低沉、纏綿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並不低沉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九種景物渲染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直抒胸臆道出天涯遊子之悲

斷腸人在天涯。

寓情於景,表現了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

教後反思

七年級語文教案21

一、學習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理解少年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感情。

2、拓展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寫出自己的心聲。

二、學法指導

《寫給雲》是詩人以少年的口吻與白雲對話,表達詩人對雲的多變和自由自在的嚮往,反映當代少年追求個性發展的心聲。反覆朗讀詩歌,引導學生認識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理解詩中充滿童趣的比喻和想象所營造的意境。

三、預習內容

1、誦讀詩歌,能夠自己標註出詩歌的停頓和重音。

2、思考課後閱讀題,在書本上完成。

四、課堂學習重點內容

1、詩中的“雲”被比喻成多種形象,數一數共有多少種?詩中的“雲”與自然界的“雲”有哪些相似點?又有哪些不同點?

2、詩歌的第一、二、三節之間能不能調換?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順序關係?(提示:細細品讀每一節的開頭和結尾兩句,抓住“變小”、“變大”、“框框畫”、“變什麼”、“做什麼”、“傻瓜”、“機器娃娃”等詞語)

3、詩歌的結尾段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練習拓展

1、如果你是雲,最想變成什麼?展開豐富的想象,模仿詩中的句子形式,另寫一段。

2、你是如何理解“框框畫”“聰明的傻瓜”和“機器娃娃”?聯繫自己談談體會。

七年級語文教案2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讀、理解、積累基本生字詞。(預習、課堂朗讀、隨文賞析共同完成)。

2)賞析細緻入微,妙趣橫生的棋人趣相圖。

3)品味詼諧生動的語言。

2、技能目標:

初讀感知——再讀欣賞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棋人棋趣,領悟作者寓於其中的爭而有度、“平正通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棋人趣相的精彩描寫;詼諧生動的語言。

教學難點

通過棋人棋趣,領悟作者寓於其中的爭而有度、“平正通達”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析

學生對下棋比較感興趣,但對場景的描寫卻不夠細膩。本節課意在引導學生學會對人物的描寫。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集體備課

一、預習檢測:

二、根據學習建議,學生自主學習:

讀書、批註、討論、彙報,師生合作,賞析棋人趣相,完成教學重點

三、同質交流,小組合作,展示質疑

四、師生合作,拓展昇華

1、師生合作初讀,掃除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薦讀1、2、3段,範讀4段。(聽讀要求:圈點勾劃,讀不準的字、不太明白意思的詞用“?”標出,有趣的地方用-----標出,觀點態度不明白的地方用﹏﹏﹏﹏標出。

2、自讀、批註棋人趣相。將評賞要點批註在文旁空白處。

3、分組交流批註結果。

4、分組推薦代表,彙報批註及交流成果;教師適時適當點撥,師生共

同完成棋人趣相的賞析。

5、趣相仿寫,深入賞析。

引導:我對2段中作者對情態各異的下棋有爭者進行描摹的7個“有”字句特別感興趣,課前我不光賞了,還仿了,各位有沒有興趣聽我用與同學們不同的方式把我的賞析展示出來?

朗讀仿句:有你死我活鬥志鬥勇者,有爾虞我詐不擇手段者;有運籌帷幄演兵佈陣者,有破釜沉舟越甲吞者;有駕輕就熟運斤如風者,有磕磕絆絆走走停停者;有雄韜偉略驚心動魄者,有瞻前顧後步步爲營者;有寵辱不驚神態自若者,有物喜己悲患得患失者;有威加海內衣錦還鄉者,有四面楚歌自刎烏江者;有一枰既畢情歡意悅者,有胸懷塊壘懊惱不已者;有慼慼於失,汲汲於得者,有得失勝負平常事,盡歡盡興而已者。

光學不用可能會印象不深,流於淺薄,同學們若覺得老師這種賞析方法可取,課後可以用這種方式寫一寫吃相,喝相,哭相,笑相,握手相,排隊相,理髮相,謙讓相,男人相,女人相,炸活魚相等等,這些芸芸衆生相,樑秋實都曾細細地描寫過,我們不妨也來寫寫。作爲一項課外作業吧。)

6、有句話叫“人生如棋”,反過來,很多人也會用下棋來喻比人生。梁實秋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妙趣橫生的棋人趣相圖,作者自然也樂在其中,但我不知道,作者自己的棋趣跟他筆下的很多人有沒有不同,如果有,那麼不同在哪,作者下棋的情趣到底是什麼?放眼人生,這下棋的瑣事中寓含着什麼人生道理,人生態度了嗎?)

適時板書:爭而有度、平正通達。

7、補充資料,瞭解作者,深入領悟文中寓含的人生態度。

領悟到的爭而有度、“平出通達”的人生態度

五、教師小結

六、當堂檢測

七、佈置作業

個人備課

小結:學科知識構建與板書設計

七年級語文教案23

教材分析:

這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冰心老人的一篇關於如何讀書的文章,內容簡單扼要,又明白淺顯。初一上學期就接觸這樣的文章可以說是很好的,因這可以藉此來引導學生如何學習和如何閱讀課外書籍。學習本文可以結合課文中所提到的各部書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學生分析:

學生剛上初中,一下子面對那麼多的學科,對於初中的學習生活可能還不大能夠適應,引導他們如何學習那是很重要的。但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積累了一定學習和閱讀的經驗,可引導他們在此基礎上來進行學習和閱讀。此文較簡單,適合學生自己閱讀。引導學生聯繫平時讀書的實際,指導學生對自己的讀書情況作一次總結,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後面推薦的名著,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還可引導學生進行積累有關“讀書”和有關“書”的格言。

設計理念: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提到: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還提出“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在階段目標中又提出了“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故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出文章的內容要點。

2、聯繫自己平時的讀書實際,加深對讀書的認識。將自己收集的有關“書籍”和“書”的名言拿出來交流。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由冰心的一首小詩引入:

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本詩通過比喻揭示:成功來自艱辛的奮鬥的道理。(激勵青年努力學習,艱苦奮鬥。)

二、課前準備:

摘錄有關“讀書”或“書”的名言。

將它們拿出來交流。分小組,各小組先檢查一下準備情況,然後討論所摘錄的是否符合“讀書”“書”的範圍。然後各小組派一名同學到黑板上寫出來。

教師小結:其實這些名言正如冰心老人告訴我們的“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作業:

1、冰心奶奶讀書的體會是什麼?(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哪些內容可以說明“讀書好”?

3、抄寫本文的字詞及整理出五條有關“讀書”和“書”的名言。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二、分析新課:(本環節由學生討論整理)

1、本文的主要內容。(結尾一句)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2、讀書有哪些好處呢?試着概括一下。

“讀書好”這是全文的重點。

①書中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種感情,讓人獲得多種美的享受。

②讀書能擴大知識面。

③讀書對寫作有很大幫助。

④讀書有助於提高人的品德修養。

3、“多讀書”表現在哪些方面?

4、“讀好書”在冰心看來又應是如何的?

三、就課文中出現的名著來讓同學們說說他們所知道的內容。

如有關於《水滸傳》中的人物名稱及其綽號。

有關《紅樓夢》中人物命運。

有關《三國演義》中人物的分類。等等。

四、讓同學發問。

作業:

片段作文訓練: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讀一本好書如同與高尚的人交談,請你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本書,仔細品讀,你或許會有獨特的讀書體驗,或許會產生一些感想,把你的感想或體驗寫下來,與人共享。

要求1、題材不限,題目自擬。

2、字數200字左右。

教學反思

本文內容淺顯易懂,在引導學生學習時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課文中的一些書籍學生平時較少接觸,瞭解的東西少,所以在第二節課時就比較難上。我就將該部分的內容轉爲請同學講講自己看過的,記憶深刻的書或一篇文章。這樣一變學生的熱情就來了,一改剛纔死氣沉沉的狀態紛紛舉手發言,有的甚至自己站起來搶着向同學敘述自己所看到的精彩的內容。有描述櫻桃小丸子的任性,有的則描述蠟筆小新的調皮淘氣,有的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水景色,有的則描述自己家裏的可愛的小貓小狗……我看了這樣的情形不禁暗暗高興,不按已定的教案來上課那也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課堂上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能只爲了完成教學任務。雖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我在另一個方面上激起了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他們進行課外閱讀,並能夠將自己所讀到的文章說出來與大家共享。這就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課標》中“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個目標。但課後還要多引導學生去閱讀,特別是閱讀一些名著,加深他們的文學修養。像中國的四大名著,文言文較多,學生看起來較難懂,可以先引導他們去讀讀簡單的兒童版,然後再引導他們讀讀原著,這就可以加深他們對內容的理解。

片段作文訓練是爲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做好準備的,有的同學就做得很好,能夠及時的完成,而有的同學卻沒有完成。從中可以看出有完成的同學是有所思考的去讀書,讀過之後纔有所得;沒有完成的同學可能是沒有去看什麼書或者是看了卻沒有思考結果是寫不出來。看來,不僅要引導同學去閱讀,更要教他們如何閱讀,讀後應做什麼。

不足之處:在課堂的導入方面相對來說較難,如第一課時的導入可以換成俗語或謎語來導入如:千層寶典一翻開,黑白縱橫一排排。歷代往事它記載,知識沒它傳不開。(請打一物)謎底爲書。而第二課時則可以用同學們沒積累到的有關書的名言來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