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蘇教版高中必修二《說書人》學案

蘇教版高中必修二《說書人》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說書人》學案

蘇教版高中必修二《說書人》學案

  自讀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體會師陀小說的散文化風格。

2.學習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

3.品鑑作者在文中投注的情感,通過思考獲得感染和薰陶。

自讀導引:

【解題】“說書”是一個曲藝名詞。一般指只說不唱的曲藝,如宋的講史、元的平話,以及現代的蘇州評話、北方評書等。從廣義上說,它還兼指某些有說有唱的曲藝,如彈詞、蒙語說書等。“說書人”就是以此爲謀生手段的人。

【作者】師陀(1910~1988),原名王長簡,筆名蘆焚、師陀,中國現代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谷》《果園城記》(《說書人》最初收集於短篇小說集《果園城記》中)等,長篇小說《結婚》《馬蘭》等。1921年高中畢業後赴北平謀生。1936年秋,從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戰爭爆發,遂長期蟄居於日軍佔領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蘇聯上海廣播電臺文學編輯,《果園城記》的大部分內容寫於這個期間。建國以後,他歷任上海出版公司總編輯、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編劇,曾到河南、山東等地訪問,寫下的作品主要收入於短篇小說集《石匠》中。1957年後一直是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專業作家。60年代初期,曾專注於歷史小說和歷史劇的創作,發表了劇本《西門豹》《伐竹記》和小說《西門豹的遭遇》等,頗得好評。

【背景】師陀的生養地是河南省杞縣化寨村,他在那裏讀私塾,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14歲到杞縣縣城讀小學,後到開封上中學。雖然師陀的代表性作品《果園城記》的背景不是杞縣,而是他的一個共產黨員朋友趙伊坪的家鄉——河南省郾城,但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說:“這是我的果園城。其中的人物是我習知的人物,事件是我習知的事件,可又不盡是某人的寫照或某事的拓本。”風景是郾城的,人事卻是故鄉的,“我不喜歡我的家鄉,可是懷念那廣大的原野”。1936年,師陀從北京到上海,途中在郾城(果園城的原型)住了半個月,順便回了杞縣,卻沒有回自己的家裏住。這一次的回鄉引發了《果園城記》(1938-1946)的寫作。對比作者的經歷和作品,我們發現,一方面作者不願也不想回家,甚至過家門而不入,另一方面作品中的鄉愁卻有增無減:決絕與纏綿就這樣糾結在一起。

 自讀探究:

1.細讀課文,找出“我”三次見說書人時的細節描寫。

2.小說中多次寫到說書人的長衫,有什麼作用?

3.本文是怎樣刻畫“說書人”這一人物形象的?

4.“說書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5.文章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6.你認爲本文蘊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7.作者對“說書”這一職業抱什麼態度?爲什麼?請用原文中的詞句概括作答。

8.請賞析“天氣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滿了陽光”一句的藝術效果。

9.有人評價師陀常用散文筆法來寫小說,請你以本文爲例,對這種說法加以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