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語文版高二必修《論修身》教案

語文版高二必修《論修身》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5K 次

學習《論修身》一文言簡意賅,善於運用比喻、對比等方法闡明深刻道理的表達方式。下面是由小編爲你精心編輯的語文版高二必修《論修身》教案,歡迎閱讀!

語文版高二必修《論修身》教案

 〔教學目標〕

一、繼續學習、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學會辨析文言字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進一步提高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準確理解課文中孔子關於修身養性的基本觀點、主要內容和修身的方法,進一步瞭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強自身在傳統文化方面的修養。

三、瞭解、借鑑課文中“內省”“忠恕”“誠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貧樂道、信念堅定、胸懷坦蕩、注重自省的崇高風範,提高自我修養、道德完善的自覺性。

四、學習本文言簡意賅,善於運用比喻、對比等方法闡明深刻道理的表達方式。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掌握的文言詞語:窮、過、患、興、濫、誅,諸、也、其。

二、着重理解課文中關於修身養性的思想觀點,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蕩的胸懷。

三、難點:文言語句的翻譯、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歷史的侷限等等。

  〔教學方法〕

在學生反覆誦讀、自學討論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引導、點撥、提示。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本課時主要是朗讀、翻譯課文,對課文內容有初步理解,積累文言詞語。

一、導入。

初中時同學們學過《論語》的選段,此外,大家還通過書刊、電視、網絡等途徑,對孔子和以他爲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有的同學還能背誦《論語》中的不少經典語句。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所瞭解的孔子,還可以談談你對《論語》中的某句話的理解。

學生髮言。教師可讓同學們放開講,不必作過多評論。

教師歸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於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養性”是《論語》中的重要內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文明古國,是禮儀之邦,講究個人修養有幾千年的良好傳統。構建和諧的社會,也必須使每一個公民都加強道德修養,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才能使人與人的關係更加融洽和諧,社會更加和睦和穩定。

孔夫子所說的修身,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他說得很多話,即使是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認真體會。

二、閱讀理解。

在老師的指導下,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首先請同學們朗讀課文,並分別找不同同學將每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翻譯不準確的地方其他同學可以糾正,老師強調重點字詞的讀音、意義、用法。

全文分爲四節,每節有五段話。

1鋇諞喚諞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

六十而耳順:耳順,指能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各種評價。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規矩。

朝聞道,夕死可也:朝(zhāo,不讀cháo),早晨。

莫能興:興,起來。

君子固窮:固,堅持,堅守;窮,困窘,走投無路。

小人窮斯濫矣:濫,過度,沒有限制。這裏是無所不爲的意思。

幼而不孫弟:孫,通“遜”,順從長輩;弟,通“悌(tì)”,尊敬兄長。

長而無述焉:述,無可稱道,指無所作爲。

2鋇詼節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還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憂慮,擔憂;其,這裏可譯爲“自己”。

“不己知”,是賓語前置,應譯爲“不瞭解自己”。

君子求諸己:諸,兼詞,相當於“之於”。

於予與何誅:與,語氣詞;誅,責備。

內省不疚:疚(jiù)憂苦,內心痛苦。

3鋇諶節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滿臉堆笑的樣子;足,過分,過度。

左丘明恥之:恥,意動用法,認爲可恥。

以直報怨:直,公正無私。

4鋇謁慕諞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和用法。

質勝文則野:質,樸實,與“文”相對;文,文采,指對儀容舉止進行雕琢修飾;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勝質則史:史,虛浮。

君子泰而不驕:泰,平和;驕,自高自大,盛氣凌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蕩蕩,寬廣的樣子;慼慼(qī):憂愁,悲傷。

居處恭,執事敬:恭,恭敬,端莊,這裏可理解爲守規矩;敬,謹慎、認真。

雖之夷狄:之,動詞,到……去。

三、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次誦讀課文。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大聲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業。熟讀課文,完成課後第一、二、五、六題,並思考第三題,準備第二課時討論發言。

第二課時

本課時主要通過學生討論、交流,進一步理解孔子關於修身養性的思想觀點,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感悟,提高完善個人道德的自覺性。學習辨析文言詞語的不同意義和不同用法。

一、檢查學生朗讀課文的情況。可找多名同學朗讀課文。

二、請同學們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每一節的主要內容(概括主要內容可在若干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形成比較準確、比較一致的意見)。

(一)第一節主要內容:修身是不斷學習、不斷求索、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堅定的信念。

對每段話的理解:

1鋇諞歡位(“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表現孔子從少年時代求學開始直到逐漸走向“仁者”的長期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思考、奮鬥的過程,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逐漸轉化的過程,直至最終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是一個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高度統一的境界。

今天看來,這段話仍然對我們有深刻的啓迪。人的一生,學習、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沒有止境的,對客觀事物、客觀規律的認識也是沒有止境的。因此,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想。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認識,以達到與外界的融合。

2鋇詼段話(“朝聞道,夕死可矣”),表現了對真理的熱愛和執著追求。追求真理,勝過生命,短短七個字,令人感動。

3鋇諶段話(“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用比喻的說法,說明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考驗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個用松柏這一形象來比喻具有堅定信念、堅強意志的“君子”的,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

4鋇謁畝位(“在陳絕糧”),運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君子即使在極其困窘的處境中,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正是對這段話的詮釋。

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也是孔子樹立的修身典範,孔子曾多次大加讚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鋇諼宥位(“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銳的語言和一個形象的動作表明孔子對沒有修養的人的極度蔑視,從而樹立起一個嫉惡如仇的君子形象。應當注意的事,孔子對原壤的譴責是從他“幼而不孫弟”說起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小不注重親情孝道是道德淪喪的起點。這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啓迪的。

(二)第二節主要內容:主要談修身的方法--內省。孔子十分強調自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以“仁”爲最高道德規範,那麼怎樣實現“仁”呢?孔子說“爲仁由己”。也就是說要實現“仁”,還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質就是不斷進行內心反省的過程,孔子稱之爲“內自省”、“內自訟”、“躬自厚”、“求諸己”等。

對每段話的理解:

1鋇諞歡位(“不患人之不己知”),強調在別人不瞭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學識等不爲人知的情況下,不埋怨別人,而是反躬自問,反省自己的不足。這段話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2鋇詼段話(“君子求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應自強、自省。

3鋇諶段話(“宰予晝寢”),以“朽木”“糞土”兩個通俗形象的比喻,說明加強自身修養的重要性,一個人如果自己不覺悟,不奮發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將是有限的。而且,判斷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到底如何,不僅要看他怎麼說的,更要看的實際行動。

4鋇謁畝位(“過而不改”),說的是一個人要能正確對待自己的過失。孔子認爲有過失是難免的,但要勇於承認,更要勇於改正;如果堅持錯誤,不肯改過,錯誤就真地成爲錯誤了。這段話不僅說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強調了修身的一個重要原則。

5鋇諼宥位(“司馬牛問君子”)中“內省不疚”與“君子不憂不懼”是因果關係。當遇到批評、誹謗時,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檢討自己是否有過錯,但如果經過認真反省,確認自己沒有過錯(問心無愧)時,就不必有什麼憂慮和懼怕的了。這是多麼可貴的品德!既嚴於律己,又堅持原則,堅持真理,決不盲從或屈從外界的否定和壓力,做到這一點需要多麼大的勇氣!

(三)第三節主要內容:講忠恕之道。這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

對每段話的理解:

1鋇諞歡位(“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這個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誠於自己的理想和原則;恕,就是寬容之心,不能爲了實現自己的追求而強加於人,正直寬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辯證的關係,既要堅持理想,又不能爲所欲爲。忠是對己,恕是對人。

2鋇詼段話(“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對“恕”作了具體闡釋,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對孔子道德觀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對“仁者”自身的約束,即要求一個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同時也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即要尊重他人,體貼他人。這一思想即使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對於建立一個和諧融洽的社會人際關係,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鋇諶段話(“巧言、令色”),是從反面告誡(“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君子決不能虛僞諂媚,而應當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應掩飾自己的好惡。這實際上是從另一個角度闡釋“忠恕”的內涵。

4鋇謁畝位(“人而無信”),是講“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範疇乃至中國傳統道德範疇中的重要內容。“民無信不立”,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到了今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的穩定和諧,對外貿易與交流,誠實守信仍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5鋇諼宥位(“以德報怨”),主張公正平等。孔子雖然主張“恕”,但絕不是無原則地寬容忍讓,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報怨”。他主張“以直報怨”就是堅持原則;他主張“以德報德”就是公平公正。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時不退讓的,是不提倡以犧牲原則來求得友誼和睦的。

(四)第四節主要內容:通過與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所應具有的風範、氣度、胸懷和表現。

對每段話的理解:

1鋇諞歡位(“質勝文則野”)是講“質”與“文”的關係,即儀容舉止與內在素質的關係。孔子認爲君子要講究儀表,但又不能過分修飾,要做到“文質彬彬”,即既樸實又有文采,達到內在美與外表美的高度統一。直到今天,這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2鋇詼段話(“君子泰而不驕”),以“泰”與“驕”的對比說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泰”與“驕”似乎只是一種表象的區別,但實際上是內在本質的不同。“泰”,即平和、安適的樣子,表明君子的曠達,虛懷若谷,胸有成竹;“驕”是驕狂,自以爲是,盛氣凌人,但其內心卻很空洞,很虛弱。所以,真正有知識、有內涵的人常常顯得很平靜,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張狂、驕縱的人,愈是無知淺薄的人。

3鋇諶段話(“君子坦蕩蕩”),是君子與小人心理狀態的不同:君子胸懷寬廣,無所掩飾,不追求虛名富貴,因而是坦蕩的,豁達的;小人總是考慮個人利益,患得患失,顧慮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狹隘,因而總是憂愁、悲觀的。

4鋇謁畝位(“樊遲問仁”),是說君子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處於怎樣的環境中,都能保持始終如一的做人準則。“居處恭”,應當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獨”。君子即使在無人監督的獨處情況下,也要謹受規矩,嚴格自律。“執事敬”,是講做事要認真,一絲不苟。“與人忠”,是講與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則,要忠誠、守信。“雖之夷狄,不可棄。”即使到了荒蠻之地,也絕不改變做人的準則。“不可棄”三個字,表現出孔子對信念、對道德行爲準則的堅定不移。

5鋇諼宥位(“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評價。“三變”,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他既是溫和的,又是嚴肅的;他既充滿情感,和藹可親,又嚴格要求,堅持原則。這是一個令人可親可近,又令人敬畏的長者形象。

三、請同學們談談學習的體會和感悟(應讓同學們暢所欲言,鼓勵發表獨到的有深度的見解,可就某段話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不要求全面)。

四、處理課後練習題。

第一題,讓學生結合課文逐一解釋“興、固、濫、諸、誅、恭、恥、友、德、泰、蕩蕩、慼慼、即”的意義和用法。

第二題,瞭解掌握“過、患、也”等詞語的一詞多義現象。

第四題,讓學生以課文中的具體語句分析語言特點。

1毖約蛞悵啵精闢深刻。如:“君子不憂不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鄙樸帽扔魎得魃羈痰覽恚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朽木不可雕也”等。

3痹擻枚員齲使語義更加鮮明。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等。

4痹擻枚耘肌⒉⒘小⑴瘧鵲木涫劍使語言整飭,朗朗上口。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等。

第五題:“之”“其”作代詞的用法。

舉例: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鴻門宴》),其,他的(指劉邦)。

天下皆叛之(《鴻門宴》):之,他,代秦王。

第六題:“窮”的古今意義的不同。

舉例: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窮盡)

欲窮千里目(用盡)

復前行,欲窮其林(走到……盡頭)

五、課後練習

1毖≡癖乘鋅撾鬧械募付位啊

2痹畝料旅嫺奈惱攏結合本課內容,寫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談談你對加強個人修養的認識,在班上與同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