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最後的常春藤葉》一文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最後的常春藤葉》一文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86K 次

 學習目標:

《最後的常春藤葉》一文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知識與技能

分析“歐·亨利式結局”的特點和妙處,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過程與方法

通過質疑與探究,由分析討論學生的質疑問題作爲切入點賞析結尾特點及妙處,分析理解文章主題:一是普通人之間無私的關愛,一是精神支柱對人生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

感悟人間真情,認識建立精神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懂得關愛他人,堅定人生信念,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分析“歐·亨利式結局”的特點和妙處,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感悟人間真情,認識信念對人生的重要性

反思:

學習目標與重點難點的確立依據有三:一是課程標準對小說閱讀的要求;二是歐亨利小說的特點--情節曲折,構思巧妙,往往用一種出人意料的結尾,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學生的閱讀水平,以及對本文的理解把握。設計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理解的最大難點在於瓊珊這個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間真情,認識信念對人生的重要性”。

  預習

1、 初讀文章,讀準字音,試一試能否複述故事情節。(用200字左右概括)

2、 再讀文章,你認爲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節的設置方面有那些巧妙之處,還有那些地方存在疑問?(將自己的見解看法形成文字)

反思:

1、 預習題的設置推動了學生親密接觸文本

2、 收集學生的預習成果可以瞭解學生在文章的整體把握,文章藝術特色理解方面的情況,爲課堂目標的設置提供依據。

3、 形成書面形式將無形的學習任務變爲有形,對學生是一種督促,對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有好處。

 教學過程:

 導入

春秋戰國時代,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打仗。父親莊嚴地托起一個箭囊,鄭重地對兒子說:“這是家襲寶箭,配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果然,配帶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當勝利的號角吹響時,兒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完全背棄了父親的叮囑,試圖看個究竟。驟然間,他驚呆了。箭囊裏裝着一隻折斷的箭。大家覺得結局會怎樣?

是的,最後他的意志垮了。兒子死在了戰場。這樣的結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與其說是一支斷箭,不如說是一個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個人,也毀滅了一個人,今天我們也試圖通過一片小小的藤葉,來反觀人的脆弱與堅韌,人間的無奈與溫情。

反思:1、小故事作爲導語可以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用這個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對比,引起學生對“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幫助學生理解主題

  解讀文本

概述故事情節

要求你用兩句話概括,並且兩句話裏都要包括課文的題目“最後的常春藤葉”。

明確:女畫家瓊珊因肺炎而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維繫在最後的常春藤葉上;老畫家貝爾曼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畫了最後的`常春藤葉,挽救了瓊珊的生命,卻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反思:既是預習成果的展示,又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新穎的形式也會引起學生的興趣。

  總結歸納學生質疑的問題

這是怎樣一片神奇的葉子呀,它竟然治好了瓊珊的病,而這片葉子竟然是假的,這假的葉子竟然是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貝爾曼竟然因爲畫這片葉子而染上肺炎死去,這樣的結尾確實是意料之外的,是不是在情理之中呢?

  討論、交流

明確:

治好了瓊珊的病:

1、 瓊珊把自己生的希望寄託在葉子上,而最後一片傲然挺立的常春藤葉給了瓊珊鼓舞,她重新有了生存的信念。

2、 真的是這一片常春藤葉使瓊珊獲得了生命嗎?

3、 從原文來看瓊珊是怎樣一個人?

解析:① 有藝術理想 33頁8節“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畫那不勒斯海灣”②熱愛生命 34頁23“一向很喜歡常春藤”緊張而認真的數落葉37頁48段“不想活下去是個罪惡”③曾經失去對生存的勇氣 35頁28節“我想擺脫一切,像一片可憐的、厭倦的藤葉,悠悠地往下飄,往下飄。”

 小結

瓊珊是怎樣一個人:

有藝術理想,熱愛生命,曾經失去生存的希望,但在最後一片藤葉的鼓舞下重拾生活的信念的一位青年畫家。

符合人物性格

竟然是假的

①瓊珊沒有看出來

距離太遠,只能臥牀觀看(34頁18節);病情嚴重,高燒導致神志不清(36頁34節),所以瓊珊沒有看出來

②伏筆 37頁40“經過了漫漫長夜的風吹雨打,仍舊有一片長春藤的葉子貼在牆上”46段“那片長春藤葉仍在牆上”54段“在風中不飄不動”

③37頁40段 葉子畫的很逼真

符合生活真實 符合情節發展

貝爾曼冒雨畫上去

貝爾曼爲什麼會去畫,他是怎樣一個人?

老貝爾曼形象

課文第30節(一生讀文章,其他人思考,在這一節中,貝爾曼有什麼特點):

初見貝爾曼:失意、暴躁、嘮叨、酗酒、(先用原文中的詞彙概括) 相貌怪異 愛講大話 善良(爲什麼會酗酒? 失意苦悶 應該是自顧不暇的但他卻不遺餘力的幫助別人)

又見貝爾曼(課文第31-36節(分角色朗讀33--35)善良、熱心(注意我與我們這兩個人稱,照應了上文的看家兇狗 稱瓊珊爲“小瓊珊”)

正是有了這樣的性格特點,纔有了54段的結局

再見貝爾曼-生齊讀課文54節-- 捨己爲人

  小結

貝爾曼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貝爾曼是一個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一樣的愛心。窮困潦倒仍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價的失意老畫家。(通過前兩次的描寫,我們看到了貝爾曼的善良與無私,有捨己爲人的舉動完全符合他的性格)

染上肺炎死去(爲什麼會染上肺炎,爲什麼只有兩天就死去了)

①肺炎在藝術區蔓延 33頁4“在這錯綜複雜、狹窄而苔蘚遍地的“巷子”裏,他的腳步卻放慢了。”

②貝爾曼的年齡和身體狀況 60開外、酗酒、充血的眼睛總是迎風流淚

③貝爾曼在暴風雨中畫上的藤葉。(符合生活的真實,做足了情節上的鋪墊)

小結

這個意料之外的結局符合生活的真實,符合人物性格,符合情節的發展,是在情理之中的。這也是歐亨利小說的一大特色。

這樣結尾有什麼好處?

①情節上 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

②人物形象 得以豐滿,品質得以提升,使我們發現了貝爾曼粗魯的外表下有一顆善良的心,前後的對比更震撼人的心靈

③主題 得以昇華:瓊珊從絕望到希望的逆轉讓我們體悟到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的精神支柱。貝爾曼的死與瓊珊的生,讓我們體會到普通人患難與共的人間真情。(讀一讀,記下要點)

在小說中問某一段文字的好處,我們可以從以上三個方面去考慮。

反思:1、“這是怎樣一片神奇的葉子呀,它竟然治好了瓊珊的病,而這片葉子竟然是假的,這假的葉子竟然是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貝爾曼竟然因爲畫這片葉子而染上肺炎死去,這樣的結尾確實是意料之外的,是不是在情理之中呢?”這是本課的主幹問題,因爲它是對學生質疑問題的概括和集中,學生比較感興趣,有利於將學生與文本聯繫起來,推動學生反覆閱讀文本,進一步引領學生理解文章。

2、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就會涉及到老貝爾曼和瓊珊兩個人物形象,所以這個主幹問題就是貫穿課堂的一條線索,將人物形象的分析,“歐亨利式”結尾的賞析,文章主旨的初步理解貫穿在一起,學生既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暢所欲言,老師又可以依據問題有效的控制課堂節奏。

3、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遇到有爭議的地方,我就引導學生找到相應的文本反覆揣摩,整個過程都緊密聯繫文本,採取各種讀的形式,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老師絕不多言。學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老師也注意引導的過程,而不急於展示答案。比如有的學生認爲瓊珊是一個軟弱、悲觀的人,我就讓學生找到文章中和瓊珊有關的句子,並將這些句子聯繫起來分析。最終師生達成共識:瓊珊是一個有藝術理想,熱愛生命,曾經失去生存的希望,但在最後一片藤葉的鼓舞下重拾生活的信念的一位青年畫家。

4、本課的第一主人公是貝爾曼,作者在塑造這個人物形象時又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所以在課堂設計上,老師是偏重於這個人物的,而實際上學生理解這個人物形象並沒有難度,學生理解有分歧的是瓊珊,這就提醒我們既要注意到文本本身的重點,更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調整課堂,注意預設也注意生成。

 深入理解主旨

假如,貝爾曼沒有畫這最後的常春藤葉,瓊珊會不會死去?

 小結

不論答案是什麼,我們的分析應該符合生活真實、符合人物性格、符合情節的發展

1、 會,33頁7段“那一成希望在於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們不想活,情願照顧殯儀館的生意,這種精神狀態使醫藥一籌莫展。” 而瓊珊此時最關注的就是那一片常春藤葉子35頁24段,“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去了”。是貝爾曼先生最後的藤葉激起了瓊珊生存的意志。如果沒有貝爾曼的幫助,瓊珊很可能會失去生命。由此可見,關愛他人是多麼的重要,而自己的信念更是生命賴以延續的精神支柱。

2、 不會,從前面的分析看,瓊珊本質上是一個熱愛生命,而又有理想的人,還有蘇艾無微不至的照顧,醫生盡心竭力的治療,她可能會找到其他精神支點而活下去。由此可見,自己的信念纔是生命賴以延續的精神支柱。

信念與愛之於我們,猶如水之於花,陽光之於萬物。

反思:

1、“假如,貝爾曼沒有畫這最後的常春藤葉,瓊珊會不會死去?”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文章的主題:一是普通人之間無私的關愛,一是精神支柱對人生的重要性。

2、這種假設的問題形式,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的反應比預期的更好,他們熱烈討論,積極發言,看的出,大家在思想上對愛與信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結束語

回到我們開始的故事,慈愛睿智的父親試圖告訴兒子什麼?

力量不是來自什麼寶箭,而是源於自己,可兒子沒有懂,也許《斷箭》本應該有另一種結局,因爲,我們自己纔是一隻箭,若要它堅韌,若要它鋒利,若要它百步穿楊,就只有用堅強的信念鍛造它!信念與愛之於我們,猶如水之於花,陽光之於萬物。

反思:當時這個結束語純粹是爲了課堂本身的首尾呼應,沒有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太多,這種設計的出發點是不科學的,但如果在客觀上能夠強化一下學生對《斷箭》這個故事的理解,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那就沒有耽誤學生的時間。

 作業

選擇1:賞析本文結尾的妙處。

選擇2:本文哪個人物,怎樣的舉動觸動了你的心靈,你有怎樣的感悟?

反思:這個作業的設計注意了選擇性,作業一是對課堂內容的歸納總結,作業二是對課堂的延伸和補充。

 附:板書設計

最後的常春藤葉

歐·亨利

符合 人物性格 特點 意料之外 妙處 情節

情節發展 人物

生活真實 情理之中 主題

 反思:

時下有許多人反對預設性很強的板書,但是,如果在尊重了學生的閱讀規律,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老師能儘量順其自然而又儘量條理的板書本課學習重點,對學生閱讀是有指導意義的。

 寫在最後:

今天的培訓中提到有很多水平非常高的老師,敢於採用讓學生當堂提問當堂解決的授課方式。我自己認爲這種方式有不少弊端,且不說對老師知識水平,反應速度是一種考驗,單就學生講,有很多問題可能是細枝末節的,並不具有代表性,也會出現大家暫時提不出問題來的冷場現象,在語文課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珍惜課堂上的每一分鐘。

所以,像本課的設計這樣,綜合集中學生的問題,結合文本的特點,課標的要求精心設計問題可能會更有效,如果我們在上課的最後設計質疑的環節,給主幹問題之外的問題留一個解決的空間,應該更受學生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