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大綱

高二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學習目標:

高二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

⒈理解小說曲折生動的情節、主線次線的安排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體味歐亨利似的結尾的妙處。

⒉培養多向思維的習慣,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⒊感悟小說的內涵——弘揚人性美,認識建立精神的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是理解小說曲折生動的情節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

2。難點是體味歐亨利似的結尾的妙處,學習主人公“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學方法:

設計若干問題,帶着問題品讀文本。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資料:歐亨利簡介

歐亨利(O,Henry,1862—1910),美國短篇小說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爾,生於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貧窮的醫生家裏……亨利一生窮困潦倒,接觸過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下了三百多篇小說。他的小說完全以情節取勝,故事頗多偶然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與讚美詩》(1906)和《麥琪的禮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構思,複雜的情節和意外的結局,加強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劇效果。這種寫作方法對後人影響頗大,被譽爲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創作的藝術特色是常以使人發噱的幽默,啓發人們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撻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之餘,引出人們“含淚的微笑”,撫慰受創傷的小人物的心靈,因而深受讀者的歡迎……

(一)導語:

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生命顯得何其重要,人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也關愛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樣的人更能顯示人性的光輝,今天,我們走進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着名短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

(二)整體感知:

1、按小說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可分爲四個部分。請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開端(第1至11節):寫年輕畫家瓊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發展(第12至36節):寫瓊珊不聽勸慰,望葉等死。

高潮(第37至50節):不落的藤葉使瓊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慾望。

結局(第51至55節):瓊珊脫離險,貝爾曼病逝。揭示葉子不落的謎底。

2、請找出時間線索與人物、情節的對應關係。

十一月:瓊珊病倒;一天早晨:瓊珊病重;這天夜裏:貝爾曼畫常春藤葉;第二天早晨:瓊珊病危,貝爾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瓊珊病情轉好,貝爾曼被送到醫院;第四天:瓊珊脫離危險,貝爾曼在醫院去世。|整個故事發生在四天裏。

(三)文旨探究。(深入的對話與領悟)

⒈從人物形象入手:哪個是主人公

提示: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羣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進展,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

討論的展開:從瓊珊、蘇艾,到貝爾曼,最後聚焦在貝爾曼身上。初見貝爾曼——一個窮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騖遠,鬱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畫家;再見貝爾曼——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重見貝爾曼——人格昇華,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精神得到展現。由此,歸納貝爾曼的典型形象,領會人物形象對主旨的表現作用:他是藝術區窮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寶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以多媒體呈現人物形象,渲染氣氛。抓住有關語句強化朗讀。

⒉從題目的含義入手。

提示:從瓊珊、貝爾曼兩個不同的角度,探究最後一片葉子的表層義和隱喻義,並由此領悟文章的主旨。

討論的展開:對瓊珊而言,最後一片葉子意味着生命的飄逝;對貝爾曼而言,這是他冒雨畫上去的葉子,藝術生涯最後的作品,更是維繫他人生命的葉子,人生最精彩的傑作。作品主題由此昇華:最後一片葉子象徵着藝術家關愛他人、犧牲自我的精神,普通的.葉子閃耀着人性的光輝,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傑作更有價值

多媒體呈現最後一片葉子。抓住有關語句強化朗讀。

⒊從文章的結尾入手。

提示:多角度質疑、討論,體會逆轉式的結尾對主旨的表達。

(四)文本研習:

1、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說明原因。

應該是小說的結局部分,因爲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謎: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後一片葉子這幅他追求終生的傑作,而正是這幅傑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

2、試問小說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

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說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說的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着情節似乎明明朝着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

3、最後一片葉子與瓊珊有怎樣的關係爲什麼最後的藤葉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最後一片葉子關係到瓊珊的生死。葉子是希望的象徵,如若葉子落了,她也就給自己找到了放棄抗爭的理由;當然,只要葉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爭,在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

4、爲什麼說貝爾曼畫的最後一片藤葉是他的傑作

因爲這片葉子給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閃爍着人性的光輝。

5、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

作品沒有實寫這一情節,使得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想象,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樣冒雨踉踉蹌蹌爬到離地面二十來英尺的地方,顫抖着調拌黃色和綠色,在牆上施展他從未施展的藝術才能,同時也毫無保留地獻出了生命。

6、貝爾曼是小說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寫他的只有兩處,試分析這個他怎樣的人

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鬱郁不得志的老畫家;又通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癡般的想法”後,“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爲冒雨畫最後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愛心、自我犧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藉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7、品讀歐亨利式的語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裏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後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

品味: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

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啓迪。

(五)作業:

認真完成《名師一號》有關練習,迎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