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反思

高一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反思1

本課其實上下來總體感覺還是不錯的。但是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現在總結如下,希望對以後有所借鑑。

高一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反思

首先,在主題的處理上,實際即使到現在,我還沒有完全的搞清楚,這樣在上來無怪課堂裏,很難去很好的操控了。其實雙主題的設置,我原先覺得是不太合理的,但是又沒想到好的途徑。如果單線條,那樣文章的主題就好象顯得太過簡單了。

第二,在教學操作層面還是有需要提高的部分。在學習遇到難點時候,在預設沒有完全考慮到的情況下,不能夠很好的解決疑難的問題。這當然不是一天兩天的工夫,是需要在平時的教學練出來的。

第三,如何處理好公開課過程中的時間把握問題。這樣要求我們平時上課要有很強的時間意識。

當然本課也有自己比較滿意的地方。比如對課堂氣氛的調節,對文本研究的'深入,對教案編寫的環節設置,我覺得都有一點滿意。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反思2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歐亨利的一篇小說。這篇文章採用文本探究的方式,用一連串的問題來和學生們一起來理清情節,分析人物,理解主題。教學思路是很清晰的,也便於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問題的預設與探究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這個角度是成功的。儘管課前經過了充分的準備,由於缺乏實踐的原因,實際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

《最後的常春藤葉》所屬的專題是精神支柱,所在的板快是珍愛生命,所以同樣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義。瓊珊在這裏可以作爲不熱愛生命的反面典型。另外貝爾曼畫常春藤葉如何體現出他那種“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的。實際上作者在文章的前面都處作了鋪墊。通過這樣一節公開課我受益匪淺,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積累了經驗,明白了作爲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反思3

今天處理這堂課很簡單。在簡單講了這篇小說曾擁有的幾個題目之後,就讓學生自己讀小說,動筆劃劃,談談自己的收穫或者疑問。總的來說,學生現在還不太會總結收穫,但提出的問題還是比較有價值的。今天14班的表現很出色,提的幾個問題都直接指向教學重難點。“老師,我有一個疑問,課文開始兩段話是不是多餘啊?”“老師,課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誰啊?”聽到這樣的聲音,作爲老師應該是有多愉快呀?13班安寧提的問題“題爲《最後的常春藤葉》,爲什麼文中卻沒有細細刻畫這個葉子?”這些問題都很有價值。師傅也一再說,只教學生不懂的,不教學生已會的,所以,以後應該多多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在上新課之前應該充分了解學情,上課時把話語權交給學生,自己不獨攬大權。讓學生動起來,應該是最關鍵的。

怎麼鼓勵學生提問呢?我發現,雖然這些孩子已經是高一了,但是他們都十分渴望老師的表揚,課堂開頭鼓勵一下學生,誇誇他們,他們的積極性就上來了,但每天要怎麼樣變着花樣表揚呢?只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切就都好辦了。

學生的上課狀態和教師的上課狀態有很大關係。我發現,雖然自己僅僅才教了三個多月,但是感覺自己很多時候會忘了投入激情,平平淡淡就這樣下來了。其實,我狀態好的那一天,學生的狀態也都不差,所以,我要調整自己的狀態,每天休息好,呈現一個高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