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1:

《蜜蜂引路》一篇很簡短的課文,記敘了列寧通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嚮導,終於自己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說明列寧是個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人。教學中,我抓住課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邊讀邊想,充分利用課文的插圖,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結合重點詞句,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難事情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繫,進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斷,就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我們知道:在學習的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是認知興趣,它直接推動孩子們去探求新知識、發展新能力,而缺乏這種興趣,就會使學習成爲枯燥無味的負擔。可見,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爲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必須以激發學生興趣爲前提,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充分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在備課時,我己經想到:要讓學生清楚“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這個問題,路線圖應該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採取:默讀並劃出“列寧住在哪?花叢在哪?園子在哪?養蜂人的小房子在哪?”有關語句→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貼出路線圖等教學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弄清了課文內容,而且也學會了思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正應了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句話:要讓孩子們體驗勞動的歡樂和爲自己的勞動而感到自豪。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2:

(一)導入新課。通過直接揭題的形式引入課題。板書課題時,在田字格中板書本課要求寫的字 “蜂、引”這兩個生字。並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這兩個字的方法。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初步熟悉課文,認識生字詞,爲重點段的學習做一個鋪墊。

(三)細讀課文,重點研讀第三自然段。對於1、2自然段,我採用了學生讀後,問學生都知道了什麼,圍繞這個問題,通過理解“附近”、“談天”、 “親自”等詞語,達到對整段內容的理解。對於“ 常常”“往常”以及他們的近義詞進行了辨析,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對於第四段,主要通過表演讀來體會,列寧找到養蜂人的喜悅心情。

第三自然段也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我重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圍繞“他在尋找的路上都看到了什麼”這個問題展開,並引出列寧是邊走邊看、仔細觀察,讓學生明白,列寧不是在觀看風景,而是留心在找路。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列寧是怎樣觀察的?看到園子旁邊的小房子,列寧會怎麼想呢?學生在揣摩列寧的心理活動時,充分發揮想象能力,使形象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在此基礎了引出“果然”這個詞。列寧走過去敲那所房子的`門,這房子是不是養蜂人的家?進而指導學生朗讀,促進學生的理解。

根據課文,畫一畫列寧找養蜂人的路線圖。列寧找到養蜂人的線路途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所在。因此我先讓小組合作畫出列寧找養蜂人所走的小路,旨在讓學生進一步將課文的重點段即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過程,以圖畫的形式將文字形象地再現出來。這也是本課進行形象思維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並讓學生通過線路圖展示並根據自己的圖,說一說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讓學生在頭腦中形象地再現這一過程。再進一步總結:列寧細心觀察和認真思考,在蜜蜂這個“小嚮導”的“指引”下,找到養蜂人的。但這一環節,由於孩子對於畫圖有着很認真的態度,沒有運用簡筆畫快速的完成,而且也與留給學生的時間短有關,導致了沒有再課堂上展示學生畫的路線圖。這是這節課的遺憾之處。今後還要注意時間的合理運用。

(四)感情朗讀,體會列寧的品質。並談談學習這節課的收穫。

(五)推薦閱讀列寧的故事。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面。

優點:整堂課對學生的評價體現了多樣化,能引導學生正確憑藉學生,優缺點相結合。朗讀做的比較到位。識字方法多樣,紮實。

不足:對於一些內容沒有做到細化,比如:“園子”和“院子”的區別,學生就能把握“園子” 的讀音了。拓展“常常”和“往常”等相近詞語的填空題是,沒有再強調這幾個詞語的用法。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3:

〈蜜蜂引路〉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淺顯易懂,且要求會認和會寫的生字相較其他課文算是少的,但要完成教學目標也不容易。

在我所教的第一課時中,我是想以認字和分析課文爲主的。認生字已有了自己的套路,和學生亦配合的相當默契了,是以本人覺得駕輕就熟,而課文的分析我是想以第三自然段爲重點。因爲難點“列寧找到養蜂人的線路”和重點“體會列寧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好品質”都集中反映在這一自然段。問題也恰恰出在了這裏。按照我的預想當我要學生讀遍課文後講了一件什麼事?”就可以引出並板書出文中兩位人物“列寧”和“養蜂人”。緊接着“他們之前認識嗎?”即可引出第1.2自然段,並完成課後的兩個詞語“往常”和“常常”的理解。這些都還算在本人的掌握之中。

當我拋出“自讀課文第3自然段,劃出你認爲重要的詞語”後,問題就出來了。這個問題實在是太抽象也太大了,有些學生劃出一個就不動了,因爲他們根本就不明白我的意圖就是要他們畫出列寧找到養蜂人的線路圖。因爲在此卡了殼,致使後來的線路圖及本課的中心基本上都變成了我代勞。且到下課時來不及有感情地朗讀及拓展了。

經過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爲如果讓我再上一次,我會讓學生自讀課文,讓他們思考列寧是怎樣一步步找到養蜂人的,根據學生的回答畫出線路圖,再讓學生回答:列寧是個怎樣的人?由此引出本文的重點即學習列寧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好品質。最後再分角色讀第四自然段,並再次回顧板書,鞏固重難點。拓展可以是列寧的介紹,或你還知道哪些列寧的故事或你想對列寧說什麼?。課後作業順勢佈置學生課外讀列寧的故事。

總之,一堂課的設計只有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反思修改才能漸趨完善,相信如果有機會再教這篇課文,認識和感知又會有不同,但我想只會是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