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小學二年級《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篇1】《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第七單元的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列寧利用蜜蜂作嚮導,找到養蜂人的故事。表現了列寧具有非凡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列寧是個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人。 課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列寧親自去找養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列寧是怎樣找養蜂人的。第四段講了列寧找到了養蜂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理清列寧尋找的線路。難點是從列寧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啓發和教育。

小學二年級《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在張主任的悉心指導下,本課經過了兩次修改最終定稿。確立了兩大任務:識字寫字、學文。識字以隨文識字爲主,從開課的詩句引入,再到通過創設情境:老師看到孩子們讀得好認真,把睡在課文裏的生字寶寶都讀醒了!可是,我們這一課的生字寶寶特別的調皮,它們躲進這三句話裏不肯出來了。你能把這三句話讀正確嗎? 相機隨文識字、寫字。學文的重點直接放在課文第三自然段,通過讀一讀、找一找、擺一擺、說一說,理清列寧尋找的線路,學會有序表達,突破本課的難點。《蜜蜂引路》一課我前前後後一共上了三次,每上一次對我來說都有不少收穫,現總結如下:

一、每一篇課文,在備課時構建要有整體性,不能零散。課堂思路要清晰,每個環節的設置要有目的,能做到相輔相成。每一個板塊的教學要有層次性,每一步想達到什麼目標,老師自己心中要有數。過於獨立的環節讓人感覺既脫離裏了文本,又使整堂課凝聚力不夠。比如:識字寫字環節在教學中要多以隨文識字爲主,單一的集中識字就感覺比較零散。當然,我還是認爲,最好能集中識字和隨文識字相結合,做到互補。

二、識字教學形式要多樣。拋開我們平時最常用的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識字方法,老師還應結合課文聯繫生活創設更多的識字情境。比如,本課的“莫”字教學:A生活中識字。師:列寧住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山上。)出示“莫斯科”讀,圖片展示,師敘述:莫斯科是俄羅斯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古都。莫斯科修建了一座座漂亮的教堂,叫——莫斯科教堂。莫斯科有一種用木頭製成的娃娃,既好看又好玩,在當地非常有名,叫——莫斯科娃娃。

B“莫”的意思。師:其實“莫”字在我們生活中還有一個意思,誰來讀?“早上到校,莫遲到。”在這句話中“莫”的意思是?(不要,別。)你也能試着填一填嗎?“上課聽講,莫( )。課間休息,莫( )。上下樓梯,莫( )。講究衛生,莫( )。”老師剛纔也填了,拍着手讀一讀。使枯燥的識字教學變得靈動起來,孩子們也會印象深刻。

三、寫字的教學要講究策略。二年級下期每一課的生字很多,老師並不需要每個字一一講解,那樣做時間根本不夠,孩子們也一點不感興趣。這就需要老師動腦筋,找易錯字,找有典型特徵的字,找教一個能帶動一類字寫法的字。指導的方法也不盡一樣,不同類型的字指導的方法各不相同,如:“蜜”“蜂”的教學區別“蟲”,蟲字旁扁而寬,蟲字旁瘦而長。左中右結構的字“附”找準關鍵筆畫給字定好位。“附”的單立人,一撇一豎站中間。“派”字注重觀察撇的變化,還藉助順口溜幫助掌握: 一撇平平像草帽,二撇斜斜像滑梯,三撇平平靠右站,四撇短短像筆尖。

四、課文的教學要提煉重點,不能爲了面面俱到而串講。重點部分的指導也要有層次,做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如本課內容就以第三段的教學爲主。教學中老師引導孩子讀一讀、勾一勾、小組合作擺一擺、用關聯詞“先…….再……然後……”說一說、 角色轉換想一想、最後再連起來說一說。一步一步引導孩子摸清列寧尋找的路線,走進列寧的內心,學會有條理的表達,感受列寧的善於觀察勤於動腦。教學目標自然而然就達到了。

五、靈活的課堂超控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養成傾聽的習慣,只有認真聽了,才能清楚地掌握課堂的走向,瞭解孩子的學情,適時調節課堂教學,更好的達成預期的目標。課堂上,面對不同學生的千奇百怪的狀況,老師還要具備靈活應變的能力,引導孩子學有所獲,整個課堂也能按既定的思路行進。

總之,在教學的道路上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做到多學多聽多問多反思,真真正正做到無愧於自己所鍾愛的“教師”這個光榮的稱號。

  【篇2】《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蜜蜂引路》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蜜蜂真的會引路嗎?”並組織學生討論。一部分學生認爲從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中可以知道蜜蜂會引路的,因爲列寧說:“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嚮導就是領路的人,蜜蜂是嚮導,所以蜜蜂會引路。另一部分同學認爲因爲列寧仔細觀察,又認真地想:蜜蜂的家一定也是養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列寧是這樣找到養蜂人的家的,雖然蜜蜂也有功勞,但主要還是列寧自己的功勞。我告訴他們每位同學都能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從這個意義上說,兩方同學都是勝利者,但是認爲“蜜蜂不會引路”同學的表現更佳,因爲他們能認真讀課文,細心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另一方同學應該向他們學習。課文中,列寧這種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值得大家學習。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積極思考,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奧祕。我的話剛說完,下課鈴就響了。課已結束,同學們卻還沉浸在熱烈的討淪氣氛中。這節課,學生們通過對“蜜蜂會不會引路”這個問題的討淪,不僅瞭解了課文內容,連詞語的理解也迎刃而解,他們在緊張而又愉快的氣氛中學會了學習,掌握了知識,我在心裏深深地感謝剛纔那位同學,爲我找到了這麼好的教學契機,使這節課取得了這麼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深切地感到學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我們教師只有緊緊圍繞學生,多給他們搭建展示才能的舞臺,他們的潛能纔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回報。

  【篇3】《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蜜蜂引路》情節簡單:無數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看似紛亂的蜂羣,在列寧眼中卻有清晰的規律,利用此規律找到了養蜂人。這篇篇幅短小的課文給我們的價值引領並不僅僅是對文本的理解和對列寧的讚頌,從生命發展的角度來考慮,本文的教學更多的要滲透“生活中、學習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很多難題,只要我們善於發現,積極動腦,許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辦成”的探究意識。

語文教學要體現紮實、靈動,首先需要在教學的預設與操作上要做到紮實而靈動。本設計中我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點定位在“發現”,通過讀、說、擺、演、找等兒童化的活動,多渠道開展言語實踐,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的過程:發現列寧的發現—發現線路圖—發現列寧思維過程—發現文本中的近義詞等等,使之由讀文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實現實與活的融合。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我設計了一個引導學生從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閱讀過程。這種設計是符合學生認識事物和閱讀課文的心理過程的。一開始,我請學生邊讀便找,發現了哪些景物,再想想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在這一教學步驟中,我把重點放在學生認識事物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上。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我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部分進一步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從詞句中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如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學生閱讀了課文以後說,列寧在路邊發現了蜜蜂,他會這樣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養蜂人的吧?他還會想,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着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他發現小房子後又是怎麼想的?這樣改變了以往習慣於逐句逐段進行情節性問答和講解的教法,對於發展學生認識和思維能力是很有意義的。當學生深入學習了列寧觀察、思考的方法以後,我又讓學習回到課文的整體上來,藉助看圖,融進自己的體驗和想象,具體敘述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

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切地感到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作爲教師,只有緊緊地圍繞學生,多給他們搭建展示才能的舞臺,他們的潛能就會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習的效果也會得到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