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精選15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語文教案精選15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掌握下列詞語讀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躊躇 拭 頹唐 瑣屑 舉箸

2.結合註釋,理解下邊詞語的含義。

狼藉 慘淡 勾留 變賣典質 賦閒 蹣跚 頹唐 觸目傷懷 不能自已情鬱於中 瑣屑

3.品味賞析文章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過程和方法:

1、體會關鍵詞語的含義和表達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內容及作者心境與感受的表達。

2.指導學生的朗讀。

3.學習文中獨具匠心的傳情藝術和精巧的構思。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文章蘊涵的父親對兒子的真情摯愛,兒子對父親的深深眷戀,啓發學生感恩父母,激發學生的報德之心、報德之行。

二、教學重點:

平淡之中的濃情;對"背影"深情而細緻的描寫。

三、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脈絡,整體把握內容,體會文章精巧的構思。

四、教學方法:

朗讀、點撥、討論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播放背景音樂《懂你》

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千百年來撥動着無數讀者的心絃,爲人們所傳頌,它的魅力就在於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誦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母愛。自古以來人們都歌頌母親的慈愛和溫柔,歌頌父親的剛毅和堅強,可是朱自清卻用細膩溫婉的散文,寫出一個同樣細緻入微,溫婉如母的父親。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背影》。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第一次讀課文,建議大家做兩件事:

1.聯繫課文內容,說說你對下列詞語的理解,並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狼藉 簌簌 迂腐 躊躇 拭 頹唐 瑣屑 舉箸 勾留 賦閒 蹣跚

2、用一句話說出本文寫的`事

作者奔喪完畢,父子在浦口車站依依送別的情景。

三、再讀課文,感悟真情

1、朱自清曾說過:“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閱讀課文,看看《背影》中作者哭了幾次?

四次: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第二次我的眼淚很快又來了。第三次,我的眼淚又來了。第四次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2、比較一下,四次落淚,文字是否雷同?四次寫流淚,作者抒發的感情是否完全一致呢?

第一次是作者從北京到徐州見到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剛逝,父親失業,禍不單行,於是一股憂傷襲上心頭,難過地流下了眼淚。

第二次車站,望父買橘,這是全文的高潮。父親穿過鐵道,爬上月臺,步履蹣跚買橘時的背影映入我的眼簾。父愛的感動撞擊着我的心靈,感激的淚水奪眶而出。

第三次是車站別離,當父親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羣中,回想起過去種種,回想起父親的關懷體貼,一股愁緒襲上心頭,於是流下了悵惘的淚。

第四次是在北京接到父親的來信,特別是“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去之期不遠矣。”的話語又一次牽動作者的傷感的思緒,想到父親的頹唐,家境的慘淡,晚景的淒涼、抑鬱的情感一時迸發。心酸的淚水又一次的流出了眼眶。

概括、板書:

徐州見父——難過的淚望父買橘——感激的淚

父子分手——悵惘的淚北京思父——心酸的淚

3、總結

作者四次流淚,感情是豐富真摯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就是要寫真情,以情動人。四次流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有至情之人,纔有至情之文,這四次流淚,造成感情上的波瀾迭起,一次又一次強烈的撞擊着讀者的心扉,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現在,請同學們默默的翻開書本,誦讀課文,讓我們透過那晶瑩的淚光,去體味文章中那真摯永恆的父子之情吧。

四、三讀課文,理解背影

三讀《背影》我想同學們一定有自己的見解。現在請你在“背影”前加上修飾的定語,談談你對不同背景下的背影的理解。(學生同桌討論)

可以從內容、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等角度去思考、探究。如:“探”,體胖動作不靈便,小心翼翼;“攀”,既寫出月臺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親爬月臺的吃力;“縮”,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寫得更細緻;“傾”,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這是一個艱難的背影!

總結:剛纔,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自己對背影的理解,有內容的、有情感的。從文本中,我們不難看出:“背影”既是文題,也是文章組織材料的線索。文章中背影總共出現四次:開篇最不能忘記的背影,寫出了對父親的深深思念之情;中間車站買橘時的背影,寫出了父親的一片親子深情;車站消失在人羣中的背影寫出了惜別時對父親的無限憐惜依戀;結尾淚光中的背影寫出了別後對父親的深切思念。文章截取了人物狀態中最鮮明、最動人的瞬間,運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既讓我們看到了父親“形”的方面的特點,也向我們展示了父親“神”的方面的本質特徵。給讀者留下了極其廣闊的想象空間。

五、拓展延伸感情昇華

父愛如山,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父親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請用一個比喻句,說說父親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或作用。

示例:

父親

你是一座燈塔,照亮我前行的航程;

你是一座巍峨的高山,爲我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六、佈置作業(播放背景音樂《父親》)

父愛是一把結實的傘,你有困難了,爲你遮風擋雨;父愛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一碗熱氣騰騰的湯,你冷了,爲你抵禦嚴寒;父愛是一把舒服的椅子,一張柔軟的牀,你累了,讓你忘記疲憊;父愛是一條幹爽的毛巾,你哭了,爲你拂去心中的淚水;父愛是一杯甜甜的冰紅茶,你笑了,讓你從嘴裏甜到心裏……

請同學們回到家裏,用你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表示對他們的理解,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給予感激,哪怕是給父母夾次菜,倒杯水,道聲辛苦……好嗎?

八年級語文教案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給加點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躊躇 拭 頹唐 瑣屑 舉箸

2.結合註釋,理解下邊詞語的含義。

狼藉 慘淡 勾留 變賣典質 賦閒 蹣跚 頹唐 觸目傷懷 不能自已

情鬱於中 瑣屑

(二)能力訓練點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作方法。

2.散文的特點及散文的選材。(要講解這一問題使初一學生明白要費很大氣力,可以以放風箏爲例,深入淺出地說明“形散而神不散”的問題。選材喻爲風箏,中心喻爲線。)

3.指導學生學習做讀書摘要。

4.繼續指導學生的朗讀。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理解語文與家庭生活的關係。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課文第二、三段對錶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2.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樸實的語言所飽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課文可按“內容-結構-語言”的順序由淺入深地進行。

三、課時安排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查找有關朱自清及《背影》的有關資料進行交流。

2.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提高朗讀水平。

3.課上老師和同學交流,啓發學生進行思考,以培養提高學生的鑑賞水平。

五、教學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教學要點

1.掃除文字障礙,瞭解課文內容。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3.劃分段落層次、歸納中心意思;理解二、三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學內容

1.導入新課

談到中國現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變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寫於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發表在當時的《文學週刊》上。文章發表後,廣爲傳誦,並一直作爲語言教材。當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學生拿着報紙悲痛地說:“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見本文的影響之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朱自清先生這篇著名散文――《背影》。

2.教學新課

(1)學生交流課下查找的有關朱自清及《背影》的有關資料。明確以下內容

朱自清――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

《背影》寫於1925年10月,在當時和以後感動了許許多多的讀者。

(2)學生查字典、詞典解決生字詞問題。

(3)範讀課文(或聽課文朗讀錄音)後學生自讀。(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理解部分詞語的含義。)

(4)學生速讀課文,討論問題。

①文中出現幾次“背影”?着重寫的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看見的背影?(文中四次寫“背影”。開頭寫難忘“背影”,送別一段兩次寫“背影”,結尾憶“背影”。着重寫的是在車站看見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爲線索,以車站送別爲中心展開。劃分段落層次並概括段意層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開篇點題,最難忘父親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憶與父親在車站離別的情景,具體寫“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第一層(第二、三段)寫送別時的家境,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第四、五段)寫離別前父親對“我”的細心關照,爲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第六段)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父親愛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寫別後思念,再現“背影”,抒發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過寫車站送別,表現了父子間的`什麼樣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過寫車站送別,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抒發了作者對父親深切的思念。)

(5)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加深體會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過寫“我”與父親在車站離別,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的,爲什麼又要寫與此似無多大關係的第二、三段?

(這兩段寫父子離別時的家庭境況,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爲突出父親的愛子之情作鋪墊。當時,祖母去世,父親失業,禍不單行。父親還帳缺錢,只好變賣典質;辦喪事要用錢,只好再去借錢。家中境況可想而知。喪事一畢,父子又要離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親揹着學生的精神負擔,還細緻入微地關照兒子就更爲感人。)

(7)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掃除了文字障礙,分析了段落層次並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真摯無私的。這種愛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尋這種感情當時難以體會到的,父母的疼愛之情是否感動過你?這種感情是體現在父母的隻言片語中,還是隱含在父母的神情語氣裏?是通過某個動作的流露,還是通過身體形態的表現?父母疼愛子女的細節,使我們終生難忘。老一輩這種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動和激勵着一代一代年輕人。

3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反覆朗讀第六自然段。

(2)熟記生字的讀音、寫法和含義,並組詞造句。

八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瞭解科幻小說的及作者的有關常識。

2.擴大詞語的掌握範圍。

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寫作手法。

4.鍛鍊想象能力。

過程與方法:自學討論法,想象交流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破壞大自然必遭報應,懂得珍愛環境的道理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引

預習作業及課前準備:

1.收集科幻小說及作者的相關知識。

2.字詞積累與運用。

3.喜歡繪畫的同學用漫畫的形式來表達課文內容。

4.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哂( )笑 牟( )取 衆目睽( )睽 棘( )手 鉚( )釘 貪婪( ) 履( )行

5.解釋下列詞語

哂笑:譏笑。

牟取:謀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難辦,象荊棘刺手。

衆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視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結論。

任勞任怨:做事不知勞苦,不怕別人埋怨。

逍遙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雨後春筍:春天下雨後竹筍長的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斷出現。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的合理,心理很坦然。

不容質疑:不允許有什麼懷疑,指真實可信。

一視同仁: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二、導入新課

讓學生根據課堂準備展示漫畫,解說故事內容。

(教師提議:看漫畫的內容是否與課文內容相符,看誰畫的最好,看誰表達的最精彩。)

學生交流科幻小說和作者的相關知識。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說說文章的`標題“喂──出來”是什麼意思。

(相互交流看法)

學生質疑,小組合作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1.文中的故事是否真實?

明確:不會有這樣的一個無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實性在裏面。

2.你認爲故事圍繞的話題是什麼?

明確:環境保護問題。

3.洞真的是無底的麼?

明確:表面上是,正象我們的地球,表面上無邊無際,實際上已經不堪重負

4.題目用“喂──出來”有什麼作用?

明確:首尾呼應,同時有表現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環境污染中將危及人類生存。

5.洞比喻什麼?

明確: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

6.文中寫了幾種人?這幾種人的共同特點是什麼?生活中人是不是有他們的影子?

明確:爲了自己的名利而忙碌的各種人。

7.作者要說明的道理是什麼?

明確:一切破壞環境的問題,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到頭來危害的的是人類自己。

四、探究活動

1.探討文章的主題

提示:這篇小說寫的比較通俗,但內涵深刻,有關它的主題,有以下幾種說法,你同意哪一種?說說理由。

學生看研討聯繫二,小組交流討論。

設置此環節的目的,學生多角度理解,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感受和體驗。

2.想一想,在小說的結尾,那奇怪的叫聲以及那塊小石頭是從哪裏來的?天上掉下來那塊石頭以後,接下來可能還會發生什麼?

(這是一個循環式結構,體現了作者“誰製造的禍害,誰去承受”的想法。)

五、佈置作業

1.展開合理想象,續寫小說結尾,進一步想象生動具體的情節,可以借鑑課文的寫法。

(適合表達能力稍弱者)

2.自擬題目,寫一篇形式新穎,保護環境的科幻小說。

(適合表達能力較強者)

八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朗讀與細讀相結合;

2、篇章語義分析與自然常識講解相結合;

3、鍛鍊學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教學重難點:

對詩歌中熾熱愛情的理解與祖國深情厚愛的聯繫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浪之歌)

一、 課文導入

簡介詩人紀伯倫(1883~1931)。

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裏。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誌,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燬,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爲主,定居美國後逐漸轉爲以寫散文詩爲主。他的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她們與命運的苦鬥,譴責貪婪、狡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取勝。他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 (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

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 (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認爲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了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具有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充滿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八年級語文教案5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裏到處都有令我們陶醉的美景。在美麗的西部,有一個被世人稱爲“夢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讚美這“夢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週末我讓大家去學這首歌,同學們學得怎麼樣啊?現在就把我們的歌聲展示給在座的老師,好嗎?

二、簡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位於青海省的東北部,距西寧150公里,南北寬約63公里,周長360多公里,面積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億立方米。含鹽量6‰。礦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稱“西海”“羌海”,又稱“鮮水”“鮮海”,漢代也有人稱爲“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爲“青海”。藏語稱爲“錯溫布”,蒙古語稱爲“庫庫諾爾”,意思均爲“藍色的湖泊”。

三、作者簡介

馮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學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曾發表過散文、報告文學、短篇小說等幾十篇。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邊讀邊思考:

1、作者是以什麼爲線索來描繪青海湖風光的`?

明確:本文是以作者的遊蹤爲線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離開。

2、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說說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觀賞青海湖的。

明確:

相關語句觀賞順序

青海湖到了,……到達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鑲着露珠的綠茵茵的草灘……觀賞草灘

在着綠色和黃色的背後,又銜接着一派無邊無際的藍色的湖水……觀賞湖水

再順眼望去,在水天相連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卻的烏雲……觀賞烏雲

再往上,就是那雨後所特有的萬里晴空了。觀賞萬里晴空

這淡藍色的蒼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後……草灘上佇立着連綿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巒。觀賞草灘與山巒

陽光越來越明媚,那藍色的鏡面上搖搖曳曳倒映出三五個鳥湖島的輪廓……觀賞鳥島

我們沿着綠色的草灘,沿着藍色的湖畔,繼續趕路了。觀賞結束

作者是站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觀賞青海湖的美景,這種觀察方法就是“定點觀察”方法:由近及遠,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五、細讀課文,分析結構

1、齊讀課文,理清結構,體會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討論交流:

(1)本文可分爲三個部分,每部分各寫了什麼內容?

(2)文中從哪幾個部分具體描寫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題目中的“夢幻”二字?

明確:(1)本文按遊前、遊中、遊後自然分爲三部分。

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寫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5~11段),領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12段),離開青海湖。

結構圖表如下:

六、小結

我們通過這篇的學習,要學會什麼?要了解什麼知識,培養什麼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夢幻般的奇妙景色,培養自己觀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體會作者情感的能力,並能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現出來。

八年級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培養閱讀和欣賞散文詩的能力,通過誦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瞭解散文詩的特點——把詩的精煉、音樂美和散文靈活多樣的表現力融爲一體。

3、品味語言,理解本詩語言中的寓意。

4、培養學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於同困難作鬥爭、勇於拼搏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課文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反覆誦讀,體味作者情感,理解詩歌含義。

2、比較南方和北方雪的異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語言的品讀,瞭解散文詩語言的精練和具有音樂美的特點及其寓意。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

2、有關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資料。

學生準備

1、查找有關“雪”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

2、蒐集魯迅《野草》中的描寫自然景緻的詩篇,感受自然描寫中寫實與象徵的不同。

3、蒐集有關散文詩的資料,初步瞭解散文詩。

4、先自主學習課文,劃出疑難字、詞、句,查字詞典掃清語音、語義障礙。再與同學合作,解決疑難。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情況彙報

由各學習小組學生向全班彙報本組在課前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搜集到的資料,展示有關“雪”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暢談對雪的感受。營造“雪”的氛圍。(這樣可以瞭解學生的課前自主合作學習情況,對課文的熟知程度,便於教師對課堂學習預設的調整。)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揣摩語氣、語意及作者情感。

2.教師放課文朗誦或範讀課文。然後抽學生朗讀。

3.由學生比較二者的優劣,體會散文詩的朗讀方法。

4.讀了這篇文章後,你認爲最能體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麼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徵之一是孤獨,在這裏它還被表現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經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獨的旋轉升騰中昇華,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昇華是與死亡聯繫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獻身,讓它成爲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堅強內核的精魂。)(設計此問題是爲了促成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內容)

三、問題探討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了解詩歌內容,體會散文詩的特點。分四個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八年級語文教案7

一、課文的類型:精讀課文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抓住人物特徵細緻描寫的方法。

(2)品味樸實簡潔的語言。

(3)初步學會欣賞敘事散文。

2、方法與過程:合作探究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深切的父愛,淨化自身,淨化靈魂。

4、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心存愛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關心他人。

三、教學重點:

1、四次背影、四次流淚的描寫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難點:

文中父愛的體會及主旨的體現

五、課前的準備:

1、製作課件;

2、準備電腦、投影儀

六、教學課時的安排: 共3課時(其中機動1課時)

七、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入題:課件投影1

同學們!我想你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唱一歌唱母愛的歌,你們說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是最偉大的,可你們知道嗎,父愛也是最了不起的。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父愛如山”,到底這句話是對還是不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7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二)起近作者學點文學知識:(課件投影2)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 名篇有《綠》、《春》、《荷塘月色》。作品收在

《朱自清全集》裏。

《背影》是記實散文,寫於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學習時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目標呢?

(三)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3: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蘊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文章結構層次,理解背影的線索作用。

3、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樸實簡潔的語言。

二、檢查預習:(投影4)

2、指學生導讀準字音:(投影5)

3、指導學生理解詞語:

根據詞義寫出詞語

(1)因爲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蹣跚)

(2)紛紛落下的樣子。(簌簌)

(3)亂七八糟的樣子。(狼籍)

(4)細小而繁多(的事)。(瑣屑)

(5)衰頹敗落。(頹唐)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朗讀課文:——播放朗讀

(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

投影7—9:

1、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父子浦口送別)

2、全文共寫到父親幾次背影的?課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以“背影”爲線索組織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懷念父親 惦記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買橘 刻畫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別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別後思念 再現背影

全文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3、爲什麼要多次描父親的背影呢?(爲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寫背影最具體呢?(第二次)

讓學生齊讀課文第六段

4、本段運用了哪些方法來描寫父親?爲什麼寫得這樣詳細呢?

歸納:投影10—13

四、小結:

在你的生命過程中,父母的關愛一直陪伴在身旁,請你隨時留意,一定會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

五、作業的佈置

1、完成課後習題“一1”

2、熟讀課文,找出文中你覺得寫得精彩的文段,並說說理由。

六、板書設計:

四 第一次(在第1段):懷念父親 惦記背影 父疼子

次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買橘 刻畫背影 背

描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別背影 影 子愛父

寫 第四次(在第7段):別後思念 再現背影

七、教學反思

第2課時

主要內容:精讀課文第二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開始學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內容,瞭解文中對背影的描寫,本節課我們再繼續來學習。

二、舊課複習:

請根據課文填空:(投影9)

我看見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 到鐵道邊,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 過鐵道,要 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 着上面,兩腳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 下來了。

歸納段意:買桔子送別

三、問題探討:(投影)

1、朗讀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從哪些方而來描寫父親?先勾畫出相關的詞語或句子,再想一思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投影11—23):

(1) 外貌:

○1父親的穿戴:黑、深青 。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憂傷

○2父親的體態:肥胖。 作用:表明行動不便,艱難。

(2)動作:

○1走路的姿勢:蹣跚 作用:年紀較大、腿腳不便

○2爬月臺時的動作:攀、縮、傾 作用:行動不便、步履艱難

 

; (2) 語言:

老師點評:這四句話都很簡短,意思也很平常。這樣簡短平常的話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樸素的言語中往往含有深摯的愛意;平淡的話語裏往往隱藏着不平靜的心情。

內 容 包含的感情

兒子

上車

前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動。” 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儘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自己受點累,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着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兒了

上車

後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進去吧,裏邊沒人。” 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裏還是惦記着兒子,依依不捨。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爲兒子着想。

老師贈言:真理是樸素的。

小結:同學們寫作時,要善於用樸素的語言寫出深摯的情感;選材時,也要善於選擇那些平常而又飽含深情的素材。

過渡語:

有人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下面我們再一同來感悟一下作者所寫的“父親送我上車”時的情形。

2、質疑:(投影24)

(1)父親在怎樣的情況下送我上車的?

(2)如何理解文中兩次“聰明”?

(3)父親穿的是用什麼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麼做的大衣?從這穿的衣服說明了什麼?

(4)作者這樣寫父親送我上車有什麼意義?(爲寫背影作鋪墊)

3、閱讀最後一段後,探討:(投影25、26)

(1)課文結尾寫父親的背影,是在“晶瑩的淚光中”,這是爲什麼?

父親信上說到了“大去之期”,說明他的身體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作者不禁淚如泉涌。

(2)“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能與他相見!”

課文最後又寫到父親的背影,有什麼作用?

■ 這個“背影”寄託着作者對父親的深沉的思念,

■ 寫思念,是爲了烘托父親的愛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題。

4、文中到底寫到幾次流淚?這幾次的所流之淚有何不同?

投影27:

(四次流淚:悲哀之淚;感動之淚;感傷之淚;傷心之淚)

四、小結:

從這一文我們可以感受到:

世間的愛千萬種,

惟有父母之愛最無私。

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

但帶不走父母的愛。

它已深入我們的骨髓,

溶入我們的血液。

這愛留在我們的心中,

時刻溫暖我們的生命歷程。

朱自清的這篇散文處處都流露出濃濃的父子之新,難怪朱自清父親讀《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揚州東關街仁豐裏一所簡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臥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爲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着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請同學們課後,再去認認真真地反覆閱讀,體會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五、作業的佈置:

1、完成課後習題

2、寫你父親(或母親)送你上學的一個“背影”或一個場面。

3、課外閱讀幾篇寫父愛,母愛的好文章,寫一篇讀書筆記、

六、板書設計

八年級語文教案8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能力目標:透過行爲領悟人性的本質。

教育目標: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朗讀法、引導法。

錄音機、投影儀。

記得上學期的目標上有一篇課外閱讀:講的是一隊德國兵到一個被佔領地的一個農家去,那農家的.妻子正是個地下黨。誰能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學生講的實在很精彩。)

同樣的蠟燭,在不同的情況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課中的蠟燭將起着怎樣的作用?

2、學習了這麼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打眼兒就能知道這篇文章是讚美什麼或講述什麼的,那麼這篇課文呢?

主旨: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我們今天,不是討論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這個問題如果不先給出一個例子,學生是很摸不着頭腦的。)

4、那麼,這裏的燭光,又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難一難我了!

1)、最後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學很聰明,就拿課後題問我。所以,順便給他們處理課後練習了。

3)、課後練習二。

4)、課後練習三。

6、那麼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說的很多很雜,但都沒有條理性。)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他爲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爲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這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是其中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覺得要是在開頭問會更好。)

8、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八年級語文教案9

【學習目標】

1、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2、從文章中聯繫實際感悟其中的真情。

3、學會關心父母,仔細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學習重難點】

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學習流程】

預習導學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凹凼()尷尬()煩躁()涎水()門檻()

啃()黏性()躥()撬()磕()揩()

茬()籌劃()晌午()微不足道()大庭廣衆()

2、整體感知

本文圍繞“ ”記敘了父親爲而拼命苦幹的一生,表現了農民艱難困

苦的生存狀況和他們爲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表達作者對父親的讚美。

學習研討

3、閱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把握文意。

(1)、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些獨特的風俗,本文中“我”家鄉一個獨特的風俗或講究是什麼?

(2)、父親是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3)、造新屋的過程寫的簡略,可造臺階反而很詳細,這是爲什麼?

4、討論下面問題。

(1)、“父親坐在綠蔭裏,……一片片旱菸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表現父親怎樣的思想感情?爲何不用心理描寫?

(2)、父親回來時,爲什麼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麼解?

5、怎樣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

拓展學習

6、比較一下,《臺階》與《背影》在命題立意上有何不同。

一課一得

讀完本文,你有什麼收穫或體會,把它記錄下來。

八年級語文教案10

課題《列夫托爾斯泰》

課型:周次:第二週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1.識記重點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體會肖像描寫的作用

3.瞭解托爾斯泰豐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體會肖像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肖像描寫的作用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佈置學生查閱作者、托爾斯泰生平傳記和作品,以及有關資料,尤其是對托爾斯泰的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瞭解

教學媒體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時間安排

導入新課:

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贏得了世界廣大讀者的廣泛關注。對於他,我們一直只聞其名,未見其人。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嗎?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樣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橫生的文筆描繪出一幅世界級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的,請你跟隨作者的筆端,來解讀托爾斯泰的那雙智慧的眼睛,進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學生交流資料:

介紹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去世界各地遊歷,結識羅曼曼蘭和羅丹等人,並受到他們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爲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爾基。1934年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在孤寂與感覺理想破滅中與妻子雙雙自殺。教師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所查資料並做簡要概括

交流資料1分鐘

5分鐘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時間安排

介紹列夫托爾斯泰:

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於貴族家庭,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啓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爲以後在其鉅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度,“道德自我修養”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八年級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學習用截取法,構建文章。

2、明確文章的線索。

3、體會父子情深。

4、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教學重點

1、體會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2、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點──背影抒發的真摯親情。

3、學習敘事中的選材方法──截取法。

教學難點

1、明確“背影”是課文的明線,“父子深情”是課文的暗線,二者和諧統一,結構文章的特點。

2、體會文章餘音嫋嫋、情思綿綿的意蘊。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生活中“父親就是那登天的梯,父親就是那拉車的牛”!父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無私、深沉的愛!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體現父子之情的典範作品。

二、朗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

2、學生齊讀課文。

三、合作探究

指導學生談讀課文後的體會和感受。

1、文中共有幾次寫到“背影”?給你感觸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爲何以“背影”爲題?

⑴四次寫到“背影”:點題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分別時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⑵感觸最深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

⑶“背影”貫串全文始終。

2、有感情的朗讀買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樣細緻刻畫這一“背影”的?你認爲用得最生動的動詞有哪些?

⑴感情基調:舒緩、深沉。

⑵買橘子時的背影的刻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

⑶幾個生動的詞語運用:蹣跚、探、攀、縮、傾。

小結:父親年紀大了。但爲了給兒子買幾個橘子,不顧掉下月臺的危險,艱難地“攀”着、“縮”着,“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份濃濃的愛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動得淚流滿面呢?

3、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本段,熟讀成誦。再次體會父親的愛子深情。

四、品味語言,感悟主旨

1、文中父親的話語不多,請找出最讓你動情的父親的話語,談談你的體會。

⑴“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體會:擔心兒子過分悲痛,寬慰兒子。

⑵“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體會:放心不下,愛子情切。

⑶“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體會:擔心兒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於言中。

⑶“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體會:臨別囑咐,惦念兒子旅途的平安。

⑷“進去吧,裏面沒人!”體會:擔心兒子,細心關照。

小結:

這些簡短的話,含義豐富。

有離別的愁苦,有對兒子不諳世情險惡的擔心,有對未來的.憂慮,也有經濟拮据的難言之隱。我們似乎聽到了那位父親拳拳的愛子之音,多好的父親啊!

2、文中有幾處,作者的淚在無聲的流,請找出來細心品味。

⑴第一次流淚:家境慘淡,悲哀的淚。

⑵第二次流淚:望父買橘,感動的淚。

⑶第三次流淚:“背影”消逝,惜別的淚。

⑷第四次流淚:思念父親,傷心的淚。

小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淚,情思綿綿,強烈地撞擊着我們的心扉,在朦朧的淚光中,那份永恆的父子深情在無盡地蔓延……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積累語言

1、設置情境,導入新課:情是一個永遠不老的話題,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通過抒情的筆調寫出了濃濃親情,你積累的有關父愛深情的優美句子有哪些?我們一起交流賞析一下吧!

⑴“父愛像一把大傘,總在有雨的日子裏擎着!”

⑵“父愛是一座大山,挺拔偉岸;父愛是一片汪洋的海,濃郁深遠!”

⑶“父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在我迷路的時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選擇的投影學生積累的優美句子,交流背誦。

小結:同學們摘記的句子中都融入了濃濃的情意,希望同學們多積累背誦,你的語言也會靚起來。

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的線索

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領略到了名篇的風範。像其他散文一樣,《背影》也有它明確的線索,試試看,能發現嗎?

⑴“背影”在文中共出現了四次:文章開頭,點出背影;父親買橘子,刻畫背影;父子分手,分別背影;文章結尾,照應背影。結論:文章的明線——背影。

⑵文章開始引出回憶;而後渲染濃重的悲涼氛圍;接下來的送別,更是直接表現父子情深;結尾思念,催人淚下。

結論:文章的暗線──父子深情。

小結:文章通過“背影”將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組織起來,併成功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照應了標題,使文章貫穿一氣,渾然一體,所以說“背影”是文章的明線;同時文章處處涌動着摯熱的情感,所以說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線。兩條線索一條主外,一條主裏,和諧統一,結構文章。

三、語言訓練

探究“選材構思法——截取法”的片段寫作練習。

1、現在我們來學習攝取閃光瞬間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背影》之所以成爲廣爲傳誦的佳作,還緣於作者精巧的選材構思。作者以新穎獨到的視角,截取人物狀態中最鮮明、最動人的瞬間──背影來構建文章。請同學再讀課文,深人體會這一特色。

2、現在請大家口頭表達,寫作交流。

⑴我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下,能截取最讓你感動的瞬間,說說你的父親嗎?

⑵請同學們將父親最精彩的瞬間融人你的情感,寫下來。

⑶交流寫作心得。

四、本課小結

《背影》是一篇優美的敘事紀實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鮮明的片段──父親的背影,通過特寫;抒發了濃濃的父子深情。文章語言樸實,飽含深摯的情感,只有細心玩味才能真正有所領悟。文章精巧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借鑑學習的!

八年級語文教案12

複習提要

1、 語言積累和運用。

2、 現代文閱讀。

3、 文言文、古詩詞閱讀。

4、 作文複習。

重點

1、 注意辨別字形、正字音、釋詞義,理解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2、 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和寫作特色,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學習文言文,生在朗讀、背誦。掌握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大意,學會翻譯文言文。

4、 學會審題,並結合學習生活實際,選取典型的材料進行作文,學會運用學過的詞語及寫作技巧。

難點:

1、 關鍵詞語的揣摩。

2、 理解一些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3、 理解詩歌的意境。

4、 作文的選材立意。

課時劃分:

1、 積累與運用(1課時)。

2、 現代文閱讀(1課時)。

3、 文言文閱讀(1課時)。

4、 作文(2課時)。

第一課時

複習內容

1、複習本冊學過的生字生詞,掌握音、形、義。

2、複習古詩、名句的默寫。

3、仿寫句子。

4、複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辨別和運用。

複習過程

一、複習本冊學過的生字生詞,掌握音、形、義。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關鍵詞語,讓學生讀、抄一遍,掌握正確的讀音和拼寫規則,特別注意平常容易讀錯的字音和多音多義字的讀音。

如:

A、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鱗次zhì( )比 風靡( )yùn( )含 tuí( )唐 狼jí( )

二、學生複習要求背誦古詩和名篇。

1、學生誦讀本冊要求背誦的古詩。

2、教師指導學生熟記一些名句,會默寫。

3、掌握重點,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如:

A、商女不知亡國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

,淺草才能沒馬蹄。《錢塘湖春行》

B、《登飛來峯》一詩表達詩人身在高處的獨特感受的句子是: ,

吟誦《泊秦淮》中“ , ”,詩人杜牧借題發揮,抒發了心中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之情。

三、明白仿寫的意義及方法。

1、仿句是按照題目已經給出的語句的形式,再另外寫出與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內容不能完全一樣。只要被模仿的是句子的形式,不管是單句或複句,都列入仿句。

2、仿句考查的知識點:

(1)、考查同學們對語法、修辭等知識的綜合運用,要求同學們根據不同的語境和要求,寫出與例句內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義上有密切關聯的句子。

例如:生活就是一塊五彩斑斕的調色板。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道題目從句式上看是陳述句。在修辭上運用了比喻,同學們要注意比喻運用的得體,比喻的藝術貴在創新,要尋找新鮮、活潑的喻體,保持上下文的協調性。如:希望就是一顆永不隕落的恆星。希望就是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

(2)、考查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聯想、想象能力,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什麼樣的年齡最理想?什麼樣的心靈最明亮?什麼樣的人生最美好?什麼樣的青春最輝煌?鮮花說,我開放的年齡多嫵媚;月亮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陽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該題是問答式的仿寫,在回答上運用擬人的修辭,要求天下們針對性進行回答,有一定的開放度,但是在解題時,要注意結合回答對象的特點。如:我純潔的心靈多明亮;我奮鬥的人生極美好;我燃燒的青春極輝煌。

(3)、是對同學們思想認識水平的檢測,包括道德素質,審美意識、審美情趣,乃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

例如: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樹,就撒下一片陰涼;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潤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這道題既是續寫又是仿寫,要求同學們對句子進行仔細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闡明的意義。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辭(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奉獻精神)。這就要藉助自己的感悟,寫出富有生活哲理、啓迪人們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句子。

四、仿寫練習訓練。

如:仿照例句,另寫一個句子。

例句:沒有泥石的'聚積,就沒有高山的巍峨。

沒有 _____________的聚積,就沒有 。

2.仿寫下面劃線的句子。

芳草萋萋,楊柳依依,春景給人的是勃發的踊躍之情。

秋高氣爽,萬山紅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句子,從“成功/失敗、得意/失意、順境/逆境”三組詞語中任選一組(也可自擬一組)仿寫句子。要求:1句式基本相同;2修辭手法基本相同;3語意通順。(2分)

例:朋友是什麼,朋友是快樂日子裏的一把吉它,盡情地爲你彈奏生活的愉悅;

朋友是憂傷日子裏的一股春風,輕輕地爲你拂去心中的愁雲。

仿:朋友是什麼,朋友是 。

朋友是 。

4.仿照例句,運用比喻,另寫一組句子。(可選擇新的本體和喻體,句意須前後關聯,字數不一定與原句相同。)(4分)

例: 一棵樹,

是一艘大地的船。

大地的船,

爲春風升起綠帆。

五、練習卷鞏固。

第二課時

複習內容

1、 本冊書中的課內講讀課文。

2、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3、 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4、 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5、 聯繫自己的生***驗,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

複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1、 指導學生再次把握各講讀課文的文章脈絡,理清思路。

如《最後一課》體裁小說,作者都德,法國小說家。本文采用第一人稱,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見所聞所感爲線索,真實地反映了淪陷區的法國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表現了法國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1、教師讓明確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會有不同的含義,或更具深刻的含義。

2、指導學生如何去理解在語言環境中詞語的深刻含義。

A、上下文的聯繫。

B、詞語句子的言外之意。

C、作品的寫作背景。

如:《阿里山紀行》

“神木”已遭雷劈,爲什麼“它仍是阿里山的標誌、靈魂”?

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聯繫全文內容,你認爲選文對錶達中心有什麼作用?

(三、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1、理解作者表達的主題思想,劃出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並能結合主題思想有較深的理解。

如:《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點擅長選取表達感情的聚焦點。本文的聚焦點就是“背影”。這張“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愛!”,日常生活中,蘊含父愛的事例還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寫“背影”,正好獲得了以少的材料表達豐富感情的效果。這個聚焦點“背影”留給我們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

文章通過運用抓住“背影”這個聚焦點的寫法,運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深深的父愛”這一主題。

2、 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的方法有:

A、 看文章的題目。

B、 看文章的開頭和結尾。

C、 看文章的抒情、議論部分。

D、 分析人物的性格。

E、 綜合各段段意。

F、 分析文章的寫作背景。

這些方法要結合具體的文章去感悟,去理解,去運用,多做專題訓練,才能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

四、聯繫自己的生***驗,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

1、教師在“閱讀與思考”上指導學生,如何結合生活實際去理解文章。

創作源於生活,我們讀到的一些文章,往往好像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似曾相識,甚至有的學生好像自己親身經歷過。這時,我們就可聯繫自己的生***驗,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態度,評價文章的真、善、美,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自己的感受。

如:《我的母親》

A、四個片段作者是如何安排的?爲什麼這樣安排?(

B、家庭是組成社會的一個細胞,你認爲鄒韜奮成長的家庭環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五、小結

要提高閱讀能力,一定要多讀,多想,多訓練,運用教師教給的閱讀方法,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課堂上大膽質疑,討論歸納,提高閱讀能力,積極參與。

六、練習試卷鞏固。

第三課時

複習內容

1、 文言文實詞、虛詞積累。

2、 文言文翻譯。

3、 文言文主要內容和寫作特色。

4、 古詩文的朗讀和背誦。

5、 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識。

複習過程

一、文言文實詞、虛詞積累

文言文實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方法解釋,有的可用換字的辦法解釋,這些詞的詞義古今變化不大,容易掌握。但有一些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值得我們特別注意,萬萬不可望文生義,以致造成錯誤。這些詞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 古今異義。

有一些詞,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意義和古代意義已毫無關係,古今意義完全不同;也有一些詞,古義和今義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應該加以注意。

如“乃記之而去” “去”的古義是“離開”,今義是“到……去”。

(二) 一詞多義。

有一些詞,有它本來的意義,另外一些還有引申義,這造成詞的多義現象。

如 “何以都不聞消息”, “都”,“總、竟”的意思。“都不哭”,“全、都”的意思。

(三) 詞性活用。

有一些詞,通常用爲一種詞性,但有時活用爲另一種詞性。

如“子敬素好琴”的“琴”原來是名詞,但這裏用作動詞,解釋爲“彈琴”。

(四) 漢字的通假。

所謂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裏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如“聖人非所以熙也”“ 熙”通“嬉”,取笑的意思。假借字的產生,大約有兩種原因:第一種原因是本來有一個正字,但是寫書或抄書的人由於一時筆誤,寫成了別一個字,後來相沿下來,得到社會承認,或者由於地方習慣,寫成了另一個字。第二種原因是本來沒有正字,從一開始就借用某一個字。

虛詞的用法比較靈活。

二、文言文翻譯

爲了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要先把文言文翻譯爲現代文。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必須忠實原文,字字落實。根據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的特點,翻譯時可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1、加。文言文以單音節爲主,而現代文則以雙音節爲主。有些文言實詞的基本意義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詞上加一個字,變成現代的雙音節詞。

如:“非諮詢不窮其致”的“窮”即“追究”。

2、留。即文言文中沿用至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以及人名、物名、地點、官名、書名、年號等專有名詞可按原文予以保留。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是人名,均按原文不變。

3、換。即指文言文中有的詞的意義,現在已改用其他詞來表達,或者有的詞雖然有的詞還用,但已改變了意義,都要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詞語。

如:“但少閒人”譯爲“只是缺少”。

4、省。即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虛詞,無法用相應的現代漢語來翻譯,如果省略後不影響原義的可省去。

如:“寡人反取病焉”,“焉”語氣助詞,可不譯省去。

5、調。即指文言文中某些特殊的句式,翻譯時要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調整語序。

如:“全石以爲底”賓語前置,譯爲“以全石爲底”。

6、補。文言文通常有省略主語、介詞的賓語和量詞等,所以翻譯時,必須補出。

如:“不聞消息”譯爲“不聞(其)消息”

 三、古詩文的朗讀和背誦。

四、重要作家作品常識。如《小石潭記》、《晏子使楚》等。

五、文言文主要內容和寫作特色。

1、老師指導學生複習各單元出現的文言文。

A、重點掌握的字詞。

B、翻譯全文,並重點理解一些句子。

2、配合練習加以鞏固。

3、課後練習試卷。

第四、五課時

教學目標:學會寫話題作文,提高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指導寫作方法,引導構思方式。

課前準備:範文兩篇。

 教學過程:

(一)話題作文的概念

話題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語啓發思考、激發想象、限制範圍的一種作文命題形式。話題作文的'話題'就是談話的中心。話題作文就是要求考生根據試題所提供的話題情境和內容範圍,寫一篇或記敘文,或議論文,或說明文,或其它形式的文章。

(二)話題作文的特點

1.話題作文提供的話題一般是考生所熟悉的或應該知道的,對這一話題,學生能有所感觸,能有話可說。

2.所提供的材料是由頭,材料引出劃定的寫作範圍和思考對象,考生可以由材料出發,但又不機械地拘泥於材料,而是要走出材料來寫。

3.話題作文的內容不作較死的限制,要求比較寬鬆,顯得比較寬泛,鼓勵學生解放思想,拓開寫作思路,走出就材料寫材料的狹小空間,表達豐富多彩的內容。

4.文體淡化更爲徹底,在文體的選擇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學生可以根據內容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文體來寫,避免了大家共寫一種文體、單調專一,限制學生選擇的現象。

5.話題作文在表達方式的運用上較爲靈活。文章的字數較以前放得更開,一般不少於600字。

6.話題作文不限定文題,考生可以依據話題材料和自己的選材特點、文體特點自擬題目,展示自己文題的個性。

(三)1.研讀提示語,進行創造性思維

“話題作文”的提示語往往爲寫作方面提供了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提示。這些近乎清楚的“暗示”隱含着各種信息,有利於同學們進行發散思維,創新和想象。研讀提示語要反覆咀嚼,仔細品味,豐富的聯想。

2.選準切入口,確定文章的主題

在總話題的規定下,在諸多的內容中,選擇自己最有感受的,最有話可說的內容來寫。不少學生面對話提往往有一種茫然而無從下手的感覺,怎麼辦?最好的辦 法是“大題小做,以小見大”。

3.確定文體,發揮特長

話題作文的文體往往不限,如此我們就可以根據選材和立意選擇最適合,最有效,自己最能駕馱的文體來寫。比如,如以“誠信”爲話題, “一分病歷”用的是就診記錄的形式,“誠信的自述”用的是自我介紹的形式,“小白兔的朋友們”用的是童話。

4.擬好題目,引人入勝

“話題作文”往往自擬題目,擬好題目,能使文章錦上添花。題目的擬定要根據文體,內容。中心要反覆推敲,儘量要做到簡潔,明確,生動,新穎。“話題作文”一般不能以話題爲題目,因爲這種題目太籠統,更談不上新穎獨到。

話題:溝 通

王生想借鄰居家的斧頭來用。

在去鄰居家的路上,他想,鄰居會把他的斧頭借給我嗎?那個斧頭可是他新買的,他捨得嗎?他本來就不是個大方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就說犁壞了。這一次他肯定不會借給我,一把斧頭都不願意借,這個鄰居也當得太無情無義了,以後我要是出點別的事,讓他幫忙,他更不會幫了,這算什麼鄰居!

王生邊走邊想,越想越氣,他怒氣衝衝地敲開了鄰居的門,對鄰居說:'留着你的斧頭自己用吧!'然後扭頭就走了。鄰居莫名其妙地站在那裏。

寫作要求:

王生的問題是出在和他人非常嚴重地缺少溝通,溝通在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在整個社會都很重要,請以“溝通”爲話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詩歌除外,文體不限,題目自擬。

思路領航

1) 續寫故事。鄰居不知哪裏得罪惡了王生,便追到王生家問個究竟,王生便把自己在路上所想的一切和盤托出,鄰居恍然大悟,趕快解釋並把斧頭送到門上,兩家從此成爲好鄰居並影響了其他人,整個村莊成爲安寧祥和的幸福村。

2) '溝通'是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必要之路,可以想像一篇'雞犬專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故事。比如一個現代人穿越時光隧道到達遠古社會,他遊歷了幾個相鄰而無來往的部落,發現了許多趣事……

3) 從現代社會中人們?“溝通”的態度--某種意義上,溝通亦即開放--對國家、民族發展的作用。

4) 達到相互溝通是人們的良好願望,但生活中有好多事難隧人願。老黃是某局局長,老張是某名牌大學的知名教授,老鞏是演藝界中的大腕,他們三個同住一幢樓中。他們都想進行溝通:有的想利用別人的權力,有的想利用別人的名望,有的凱覦別人的錢財,結果是……

範文:溝通的終結者

關鍵構思

1. 以'終結者'喻指現代科技發展給人們溝通所造成的障礙。

2. 將一代通信技術發展前後人們溝通的情況進行對比。

在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電腦、傳真機、移動電話、網絡等科技產品已廣泛地被人接受,並完全地融入到了人類社會中。當您有事兒要告訴另外一個人時,您可以打電話;甚至可以打開電腦,敲一通鍵盤,給他去個E-mall ……如此之多的聯繫方式,真是讓人眼花繚亂,令人不知所措。但不知您發現沒有,從始至終的交流過程中,您沒有跟一個人見過面,跟一位真正的人說過話,您面對的只是毫無表情的機器。往往地,我們總能看見人們'抱着'電話機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叫、一會兒跳;或是在不斷變換畫面的電腦屏幕前大呼小叫,作痛苦狀,作失望狀,作興奮狀……

今天,這些機器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在我們快樂地抱着它們,並漸漸離不開它們的同時,我們面對面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了。

我們曾以我們日益先進的科技水平而驕傲,我們也爲這個年代缺少人情味,缺少親情而苦惱;數字化世界給我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數字那冰冷無情的一面。

我小的時候住在湖北的一個小鎮裏,那時各家都還沒有裝電話,只是靠着串門、聊家常來傳播消息。小夥伴們也都樂衷於打打鬧鬧嘻嘻哈哈的日子。那時的生活並不富裕,但很充實,很有人情味。

現在我來到了北京--一個繁華、擁擠的大水泥城中,卻時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羣裏迷失自己,感到孤獨、空虛……

如今的人們情願和千里之遙的陌生人在網上聊個熱火朝天,也不願對近在咫尺的老鄰居問聲你好。

在城市人之間越來越冷漠的時候,網上社區卻越做越火:想找親情嗎?去網上社區;想傾訴衷腸嗎?去網絡社區聊天室;想找朋友嗎?去網上社區交友中心……

我們渴望溝通。但在現實中得不到溝通的他們無奈只好用一種虛幻的交流來慰藉自己那空虛寂寞的心靈。

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在不遠的未來,人們的生活將是什麼樣子:人們不再需要開什麼會議,因爲有了可視電話;人們不再上班,只要在家裏打開電腦上網進入公司的網站便可以了;人們不再上學,網絡會教給學生一切;甚至,人們不必再去相親,因爲,現在網絡愛情就已經出現了……

也許從電話發明的那一刻起,它便註定要成我我們溝通的終結者……

八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感情。

2、 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主旨。

重難點:

1、 品味語言。

2、 理解文章主旨。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孩子,一隻遞給老人;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朝霞,一隻遞給晚霞;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歷史,一隻遞給將來;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早春,一隻遞給金秋……

同學們,你們想體驗這“愛的感動”嗎?請打開課本22課《散步》。

二、朗讀課文。

1、 朗讀要求:流暢、有感情。

2、 讀後解決生字新詞。

3、 初步感知課文。

這篇課文寫了一家祖孫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孫三代互敬互愛、幸福和諧的主題思想。

三、研讀課文。

1、“我們在田野散步”。這一句中的“我們”指誰呀?

(指“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我的兒子”。)

2、請大家反覆讀一讀,你能讀出什麼感情?

(自豪感、幸福感)

3、 是呀,三代四口在田野散步,這多麼讓人羨慕呀!家有老人是福氣呀!除了一家之主“我”之外,誰被排在前面介紹?

(是我的母親)

4、“我”的母親被排在前面,看來,“我”這個兒子是很敬重母親的,母親在家裏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角色。請同學們再看一下句,“母親,本不願出來的”,這一句有個“本”字很有意思,請大家揣摩這個“本”有什麼意思?

(這個“本”字意思是說原先有想法,後來又改變了。)

5、母親改變主意,是因爲誰?

(“我”)

6、那“我”的意見被母親接受了嗎?從哪一句可以看出問題的答案?

(“母親信服地點點頭”。這一句,表明母親認可兒子的規勸,接受了兒子的建議。)

7、當兒子的不勸也罷,反正母親也不想散步,可兒子爲什麼要勸呢?

(兒子希望母親多走走,對身體有好處。)

8、“子欲養而親不待”,意思是兒子能夠贍養父母的時候,親人已經死了,等不到了。文中的兒子不希望有這樣的遺憾,所以把母親給動員出來了。看來,沒有對母親的那份愛,就沒有母親的“散步”。再來看看,一家人散步高興嗎?你們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種高興呢?

(“這南方初春的` 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9、這都是景物描寫呀,沒看到有高興的心情呀。

(一切境語皆情語。這麼優美的新綠,春天裏這麼動聽的水聲,渲染出來的就是歡欣,就是高興,這是寓高興之情於美景之中。)

10、“我”的母親是幸運的,能和兒孫一道享受春天的美景。爲什麼說是“幸運”的呢?

(“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有熬過了一個嚴冬。”這說明母親身體不好,活過來很不容易。)

11、老師再想提幾個問題,你從那幾個字看到母親活過來很不容易?

(“熬”這個字有艱難地撐着的意思。“太遲”的“太”字和“春天總算來了”一句的“總”字寫出了環境的惡劣。)

12、是的,生老病死這是誰也無法抗拒的規律。作爲晚輩,要真誠地善待他們,少一些“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文中的“我”就做得很好,讓我們感動,你看到了嗎?

13、看到了,“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老師想問一下,文中的“背”字能否改爲“抱”字,一個“背”字可以看出“我”怎樣?

(“我”考慮問題周到。)

14、上面的內容看出了晚輩對老人怎樣?(孝順、尊老)那老人給我們的印象又是怎樣的呢?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現出來?

15、總結。這篇文章寫的事令人感動,在“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這個行動中,老師看到了一個詞,那就是“尊老愛幼”,在兒子背母親這個行動上,老師看到了一個大大的“孝”字。從“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我們感受到了老人對孫兒的慈愛。尊老愛幼這傳統美德得到了完美地詮釋,令世人感動!

四、作業。

八年級語文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詞語。

2。反覆誦讀,注意讀出感情和節奏。

3。瞭解課文內容,領悟詩中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反覆誦讀,在讀中感受詩中浪的形象。

2。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三。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

四、課前準備:查字典解決字詞,蒐集作者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1、導語:

許多美好的事物都會讓人浮想聯翩,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組海浪的圖片,欣賞之後,請你來形容一下在你的眼中與心中,海浪是的形象以及你的感受。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他的散文詩《組歌》中爲我們塑造了關於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象與你的想象是否有一些相通之處?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浪之歌》。

2。檢查預習作業。

讀準字音。

熾熱執拗憔悴饋贈夜闌人靜徹夜不寐

關於作者及本文

紀伯倫,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生於黎巴嫩,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其在散文詩方面的成就和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他的作品多以“愛”和“美”爲主題,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高遠的理想。

3。整體感知

(1)學生聽配樂朗誦,邊聽邊想象課文展現的畫面,體會詩的美好情韻。

(2)請大家自由朗讀,模仿錄音,注意語言流暢,把握好朗讀的節奏、停頓、快慢。初步感知詩中浪的形象。

(3)思考:詩人在作品中把浪塑造成了一個什麼形象?

運用擬人手法,塑造了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首先是作爲“海岸”的情人出現,她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許下忠誠的誓願;傍晚,她又爲愛情唱着祈禱的詩篇。潮漲時,她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潮退了,她難捨難分,依戀地撲倒在情侶的腳下。接下來,這個女性形象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寂靜的夜晚,大地萬物都在夢鄉里沉睡,唯有她輾轉反側,難以安眠。它成爲人間世界的守護者。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在這裏已經幻化爲詩人自己的形象。我們可以領悟到詩中海浪的愛情的內涵,那不僅僅是對海岸的愛情,也是對更廣闊的世間萬物所懷的滿腹的愛情。

(4)海浪深情地愛着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表達了詩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戀,有時候詩人還可以藉助詩來表達更深刻的內涵,這時我們就要結合詩人當時的寫作背景。

熟悉詩人的都知道,詩人長期與故土別離,旅居異國,身老他鄉。所以他常常在自己的詩作裏,對祖國寄寓深厚的戀情。那麼這首詩中也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忠貞不渝的熱愛。

(5)我們對詩歌的情感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了,現在請大家挑選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帶着感情朗讀,並且思考下面的問題:作者筆下的海浪是具有怎樣的特點?結合具體語句來說明。可以用如下句式來表達:

我選的句子是(文中語句)我從中看到了一個的浪,我的理解是:。

例如:我選的句子是“潮水漲來時,我擁抱着他,潮水退去時,我撲倒在他的腳下。”我從中看到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浪,我的理解是:潮漲時,浪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潮退了,她難捨難分,依戀地撲倒在情侶的腳下。無論何時,浪始終依戀着自己的情人,和他不離不棄,這體現了浪的忠貞。

(6)詩人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筆下,浪有了生命,有了靈氣,他深情地愛着自己的情人,他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讓我們帶着深情的語氣,舒緩的節奏再次朗讀課文,感受詩人筆下全新的海浪的形象。

女生讀1—4節,男生讀5—6節,齊讀7節。

4。詩人這種豐富的想象力以及仁愛博大的胸襟不僅體現在這首《浪之歌》中,在《組歌》的其他幾首中都有驚人的表現。讓我們帶着紀伯倫的深情來欣賞課文節選的第二首《雨之歌》。

(1)用深情的語氣和舒緩的節奏朗讀課文,初步感知雨的形象。

(2)品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在旁邊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

六、作業:

課下閱讀《組歌》中其他三首,用旁批形式寫下自己的評析,並摘抄詩中的佳句。

八年級語文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微型小說和科幻小說的有關文學常識以及本文作者的基本情況;

2、把握小說的情節,探究想象與現實的關係;

3、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多元化,通過課文對人類生存環境以及人性有一定的思考。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小說情節,探究想象與現實的關係。

本篇課文是一篇科幻小說,其內容交織着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文章講述了颱風吹倒了一座小廟,廟底下露出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於是,各色人物圍繞着它紛紛表演,它成了人們丟棄廢物的垃圾桶??小說充滿神奇的想象,更使我們陷入深思。同時,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微型小說,學生對故事本身很容易產生興趣,而忽略了它所折射的現實社會,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所以我將探究文章想象與現實的關係作爲重點。

教學難點:關注文本的多元化,通過文本對人類生存環境以及人性有一定的思考。

文章表面看來只是在講環境問題,但文章更深層的是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複雜性。但是由於初二學生的人生社會經歷,在平時對人性這一方面思考比較少,需要教師補充引導。

三、教學準備:

PPT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安排學生早讀掌握課文重點字詞,熟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定的見解)

(一) 導入

同學們都看過動畫片《名偵探柯南》吧?柯南在身體變小前名字叫工藤新一。新一這個名字取自日本的一位科幻小說家,他的名字叫星新一。這位作家有什麼過人之處呢?我們先來看看有關星新一的介紹。(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快速導入)

PPT:星新一簡介:

星新一(1926-1997),堪稱日本科幻界奇才。他以創作精巧別緻、富於哲思的“微型

小說”聞名於世,被尊稱爲日本微型小說之父。

星新一的作品除了科幻小說外,還有大量推理小說、幽默小說、散文及隨筆。在科幻方面,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有撒旦的天國》、《最後的地球人》、《未來伊索寓言》、長篇小說《聲之網》等。

師:這裏再給同學們補充介紹下科幻小說的相關知識。

PPT:科學幻想小說

簡稱“科幻小說”,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着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爲三要素。是隨着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一般認爲英國詩人雪萊之妻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說,法國作家凡爾納(代表作《海底兩萬裏》)被譽爲科幻小說之父。

(二) 整體感知

師: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的這篇科幻小說就出自星新一這位日本科幻屆奇才之手。值得提一下的是,這篇文章篇幅短小所以從另一方面說是一篇微型小說。這篇文章的題目很有意思,我請同學們來讀一下。

(學生自由讀)

師請兩個同學讀。

(預想:其中一個讀得比較好,讀出了拖音。課文依據“一個年輕人對着洞口使勁地大叫了一聲”,聲音應該響亮,有破折號要注意拖音,說明“喂”字延續的時間長。師分析後全班一起讀一遍。)

師:大家已經預習過課文了,這篇課文圍繞着一個什麼東西展開的'?

生:一個洞。

師:星新一的小說往往選取一個巧妙的角度,以小見大,宛如一面面精巧玲瓏的小鏡子,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社會生活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今天我們就透過這個“洞”好好看看這個社會有什麼問題。根據投影上的提示,簡單複述故事。

PPT:複述故事:

洞現——探洞——填洞——洞變

(請一個學生簡略複述故事,師簡單點撥)

PPT:複述故事:

洞現 —— 探洞 —— 填洞 —— 洞變

↑ ↑↑ ↑

風吹廟倒, 各路人馬, 新奇公司,石頭飛出,

深洞出現 各顯神通 專收垃圾 危機出現

師:剛纔我們把故事複述了一遍,下面請同學們在下面句子中填上一個詞,“這是一個__的洞”,並在文中找到能支持你觀點的句子,言之有理即可。

(預想:學生可能用“神奇”、“深不可測”、“來者不拒”、“任勞任怨”、“慷慨大方”等詞,相關語段教師可採取指導朗讀的方法。)

師:看來,這是一個任勞任怨、慷慨大方、深不可測的洞,可以吞下一切垃圾。但是這個洞真的任勞任怨嗎?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從第五十二段到最後。

師:年輕人的聲音出來了,小石頭也飛出來了,大家想象一下,接下來還會有什麼東西出來? (學生各抒己見。)

師:人們倒進洞裏的垃圾全都跑出來,人類的悲劇就要降臨了。大家說說這是誰的過錯?同學們,現在各色人物都被推上了法庭,你們都是法官,現在請重新鑽研課文,有理有據地討論問題:誰應該成爲被告?

PPT:人物:

村裏人(年輕人、老年人、村長、村民們??)

新聞記者

科學家和學者

看熱鬧的人(投機商人)

警察

政府官員

城市裏的居民

??

預想:每個同學觀點都不一樣,學生也可以從每個人分析。

1、 村裏人,村民爲了一點私利就把洞賣給了商人,村長開始不想賣,但是後來沒有堅持

原則動搖了;

2、

3、

4、 新聞記者,他們沒有及時向大家傳播正確信息; 政府,有關政府部門在不清楚情況之下就發給了營業許可證,不考慮後果不負責任; 城市居民,大家都往裏面丟東西,大家都有罪;

(重點分析投機商人和學者)

5、 投機商人,利慾薰心,只顧眼前利益,開辦填洞公司;

師指點:看來商人開辦了填洞公司,他的責任相當大,文章也用了很多筆墨寫他,我們把這個商人特別揪出來。請找出成立填洞公司前這個商人的想法的句子。

PPT:有的人反反覆覆地打量着這個洞,眼睛裏露出貪婪的目光,心裏不住地盤算着:是否可以從中牟取什麼利潤,要不趁早出高價買下這個洞的專利權?

師:通過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商人?

生:從“反反覆覆”、“貪婪”、“盤算”、“牟取”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精明、奸詐的商人,只想着追求經濟利益不顧後果的商人,利慾薰心。

6、 學者,他沒有搞清楚這個洞到底是怎麼回事,就說要趕快把它填掉,他要不下這個定

論,商人也不敢來買,也不會發生後面的事。

師指導:找出描寫學者的語句。

PPT:

每個人都顯示出一副及其淵博、無所不知的神色,鎮定自若地朝洞裏張望着。(二十四段)

第二十六至二十八段

師: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學者?

生:虛僞、沒有真本事、虛榮、死要面子,明明沒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卻輕易地下結論,缺乏社會責任感。

師: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是一個正直的法官。但是現在老師要問另外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你會往洞裏扔東西嗎?請說實話。

預想:學生大部分肯定說也會往洞裏扔東西,比如垃圾或者一些祕密的東西之類的。

師:是啊,同學們,換個角度想想,我們似乎又能體諒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當我們把自己也放入這個故事裏,我們才能更深入地思考。我們應該從這部科幻小說裏看到現實,進行人類的自我反思自我審判。我們先來看一段文字。

PPT: 中國著名作家沈從文,在他的作品《蕭蕭》的“前言”中說:我只建造一座小廟,在這座小廟裏,我供奉的是人性。

師:沈從文先生說他要在一座小廟裏供奉人性,那表明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丟失了人性。我們聯繫課文,課文開頭也提到了一座廟,這座廟被颱風吹走後纔出現那個洞。大家想想,平時人們去廟裏幹什麼?

生:拜菩薩,祈求平安幸福,希望菩薩保佑。

師:那廟可以看成是人類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是我們安寧幸福的象徵。可是,文章一開始就說廟被颱風吹走了,那表示——

生:人性的真善美被吹走了。

師:廟被颱風吹走了,真善美被颱風颳走了,於是,洞出現了。這個洞,哪裏是自然的洞,那分明是人性的漏洞。大家想想人性的漏洞有哪些?聯繫課文和我們的實際生活。 生:自私自利、虛僞、虛榮、利慾薰心??

師:是啊,這些是人類人性的漏洞。我們從這篇文章不僅讀出來對環保問題的思考,更讀出了對人性的思考。所以,課文的題目“喂——出來”不單單是課文前後的一個照應,我們更應該讀出作者對丟失的人性的呼喊。大家翻到課後研討與練習的第二題,這篇文章其實是一篇多元化的文章,這三點都可以從這篇小說裏看出來。

(三)作業

課後第三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