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二語文說課稿《大雁歸來》

初二語文說課稿《大雁歸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教材解讀:

初二語文說課稿《大雁歸來》

《大雁歸來》選自美國著名環境保護主義者利奧波德的作品《沙鄉年鑑》。這篇文章既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也是一篇抒情意味濃厚的散文。從寫作上說,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結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它的知識性體現在作者經過多年的研究,獲得了許多關於大雁習性特點的知識,他要通過自己的筆端將這些成果告訴讀者。他在介紹的時候,不像規範的說明文有着明晰的結構,條分縷析、分項介紹,而是採用了散文式的筆調,將觀察大雁的記錄與體會流淌在文章的字裏行間。

它的形象性體現在對大雁細膩的描摹,有大雁飛行、滑翔的優美姿態,還有豐富的大雁鳴叫之聲,將大雁的形象真實又生動地再現在讀者眼前,讓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至於抒情性,文章的字裏行間均流露着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種感情是豐富而細膩的,有對大雁歸來的欣喜,對大雁義無反顧進行遷徙的欽敬,對大雁無辜被獵殺的不幸遭遇的感傷等。即使許多語句並不是直抒胸臆,筆墨中也飽含感情。

餘映潮老師說:“語文老師有一個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視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要把教材讀好、讀深、讀細、讀美,要悉心玩賞,爲教學設計作好充分有利的鋪墊。”(見《餘映潮閱讀教學50講》)這是在告誡我們語文老師在走進課堂之前,一定要先做足對文本理解的功夫,只有自己將教材爛熟於心,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有了自己的思考理解之後,還要努力將教材中的內容有效地轉化成對學生的能力訓練點。我設定的教學目標是:1.整體感知文意,瞭解大雁的生活習性;2.品讀課文,賞析語句,揣摩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3.瞭解《沙鄉年鑑》這本書,理解文章主旨。

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找到散落在文章各處介紹大雁生活習性的語句,從而培養學生蒐集課文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找到的信息進行有機的整合,嘗試從多種角度對文本信息進行概括,瞭解大雁有怎樣的特點。

作者在介紹這些特點時,所花筆墨最多的就是關於“大雁之聲”的描寫,集中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我把它作爲精段閱讀的材料,培養學生品讀、賞析語句的能力,並通過朗讀指導,揣摩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這個過程就是我的教學重點,以此爲一個切入點讓學生進而可以深刻地體會到作者滲透在全文中的情感。

作者除了採用擬人化的手法之外,還多次採用了對比的寫法。人稱的使用也是需要關注的,本課中有不少處稱大雁爲“我們的”,把大雁當成了家庭成員一般。作者還列舉了翔實的數據,體現了對大雁研究的專注與認真,更可以從這份對於科學的求真態度的背後看到一顆對大雁無比喜愛的心。這幾方面正好可以作爲精段閱讀的有效補充,在品析“大雁之聲”的片段之後,讓學生試着從文章的別處尋找體現作者喜愛之情的文句並加以分析,這樣學生就會對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有更爲全面的認識。

在課的最後環節,展示關於作者和作品的介紹,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課文的主旨,即“作者爲什麼會如此喜愛大雁呢?”。學生在背景資料的幫助下,很快就能瞭解到文章“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的主旨。

  教學流程:

一、 導入。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科學文藝散文《大雁歸來》。

二、 檢查字詞的預習情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說說作者筆下的大雁究竟是怎樣的?請試着以“我看到 的大雁”的句式,用簡要的語言爲大雁加個定語。(展示教師的答案,看看同學們和老師找到的信息是否一樣?)

2.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能否說說大雁有怎樣的特點呢?

四、跳讀課文,精段閱讀,瞭解“大雁之聲”的特點。

1.現在我們把作者描寫大雁的聲音的語句找出來,聯綴成短文,注意:找出對三月大雁聲音描寫的句子。

2.請同學們試着自己來朗讀,說說哪些詞語應該重讀強調,應以什麼樣的語氣語調來讀,爲什麼?引導學生找出體現擬人寫法的詞語,並分析其作用。

3.教師範讀此部分,請同學們在品析的基礎上帶着感情來朗讀,特別要重讀這些詞語。

五、再讀課文,品味感情。

作者僅僅喜歡大雁的聲音麼?你還能在別的語句中體會到這種喜愛之情麼?

(學生讀課文作批註,然後充分地交流。教師予以總結。)

六、聯繫背景,深入思考課文主旨。

補充介紹關於作者及作品的寫作背景。出示作者利奧波德在作品《沙鄉年鑑》的序言中的兩段文字,由此幫助學生領會課文的主旨。

  精段閱讀:

1.現在我們把作者描寫大雁聲音的語句找出來,聯綴成短文,注意:找出對三月大雁聲音描寫的句子。(提示在4—6節中尋找,此處進行得較快,學生容易找到)

2.請同學們試着自己來朗讀,說說哪些詞語應該重讀強調,應以什麼樣的語氣語調來讀,爲什麼?(可以先試讀一句)

引導學生在語段中思考並明確三方面的任務:“大雁的叫聲具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去寫這些特點的;滲透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而且這些都要通過朗讀指導來體現。

①“它們順着彎曲的河流拐來拐去,穿過現在已經沒有獵槍的狩獵點和小洲,向每個沙灘低語着,如同向久別的朋友低語一樣。”

這句話中“低語”應該重讀,因爲作者把歸來的大雁發出的輕微叫聲看成和朋友在低聲的說話,大雁有了人一般的感情,這裏的每個沙灘都是曾經居住過的地方,能夠穿越一個個狩獵點回到這裏,心裏是多麼的喜悅啊!所以“低語”這個擬人化的詞語應該強調。除此之外,“已經沒有獵槍的”這個修飾的成分也應該重讀,強調此時的小洲對於大雁而言已經安全了。

②“它們低低地在沼澤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個剛剛融化的水窪和池塘問好。”

“低低地”“曲折地”“剛剛”這些起到強調作用的副詞應該重讀,“問好”一詞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表達了歸來大雁看到熟悉的棲息地“水窪和池塘”時愉快的心情,自然應該重讀。本句應該以一種輕快的語調來朗讀。

③“一觸到水,我們剛到的客人就會叫起來,似乎它們濺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叫”字應該重讀,大雁在經過漫長的義無反顧的旅程之後回到這裏,一個“叫”字體現出了大雁一接觸到水時得無比喜悅的心情!翅膀觸到了水面,帶來的勃勃生機甚至能抖掉香蒲身上的冬天氣息。 這種姿態的描摹多麼繪聲繪色啊!

④“第一羣大雁一旦來到這裏,它們便向每一羣遷徙的雁羣喧嚷着發出邀請。”

“喧嚷”一詞應該重讀,先來的大雁找到了回家的感覺,在大聲的無所顧忌地呼喚着朋友們趕快來到這些熟悉的地方,終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這裏嬉戲了。

⑤“從早到晚,它們一羣一羣地喧鬧着往收割後的玉米地飛去。”

“喧鬧”一詞呼應了上文的“喧嚷”,一羣一羣大雁終於集合在農場的池塘邊了,大家開開心心地去玉米地享用大餐,怎麼能不興奮地喧鬧着呢?所以“喧鬧”一詞寫出了大雁經過了那麼久的飛行之後終於可以痛痛快快地飽餐一頓的愉快心情。

⑥“每次出發之前,都有一場高聲而有趣的辯論,而每次返回之前的爭論則更爲響亮。”

作者對大雁的聲音觀察得極爲細緻,出發之前叫聲肯定與歸來的聲音不一樣,在大雁的七嘴八舌的議論聲中,作者聽出了“高聲而有趣的辯論”和“返回之前的爭論”,這些充滿了感情色彩的擬人化的詞語都應該重讀,體會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⑦“返回的雁羣,不再在沼澤上空做試探性的盤旋,而像凋零的楓葉一樣,搖晃着從空中落下來,並向下面歡呼的鳥兒們伸出雙腳。”

這句話有的同學會忽視,其實“歡呼”一詞已經很好的表現了大雁的歡喜雀躍的心情,讀得時候要重讀,歡呼的鳥兒好像在迎接凱旋的英雄一般。

⑧“那接着而來的低語,是它們在論述食物的價值。”

“低語”又使用了一次,但是兩次低語的內容並不相同,上一次是向水窪和池塘低聲地問好,這一次是在論述食物的價值,在作者的眼中大雁是多麼充滿智慧的鳥兒啊!此處的'“低語”和“論述”都應該重讀。

此處的“大雁之聲”的描寫層次極爲細膩,從剛剛抵達目的地的“低語”,到發現熟悉的水窪“問好”,再到大聲喧嚷召喚朋友,全體大雁“喧鬧”着覓食,再有閃爍着智慧火花的“辯論”和“爭論”,直到最後飽餐一頓又回到“低語”。這些直接進行描寫的詞語均採用了擬人化的寫法,表現了大雁具有的人類一般的靈性,要求重讀。別的起到強調和修飾作用的詞語也需要重讀。整個語段都應該以一種輕快的語調來朗讀,語速要略顯舒緩,在作者淡淡的描述中去細細品味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在這個精段閱讀的過程中不僅瞭解了三月歸來的大雁的叫聲特點,也學習了作者的寫作手法,更是品味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3.教師範讀此部分,請同學們在品析的基礎上帶着感情來朗讀,特別要重讀這些詞語。

  教學體會及收穫:

餘映潮老師說:“‘精段’表現於教學設計的理念,最好的則是:一舉多得,注重效益。即,閱讀一個段落,不僅僅只是讀懂了段的內容或者說對段進行了品詞論句而已,而是利用這個段落,多方面多角度地進行閱讀能力的訓練。或者,一個教學細節出來,不僅僅只是一個單項訓練而已,而是做到在一次訓練中達到雙重或者多重訓練的目的。”餘老師的《蘇州園林》一文的精段閱讀的上法,已經爲我們做了很好的範例。

我的精段閱讀設計主要是達到對學生三個方面的訓練目的:深入瞭解三月歸來大雁的叫聲特點,通過賞析具體詞語學習作者採用擬人化的寫作手法,以朗讀活動爲手段品味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我原先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把作者描寫大雁聲音的語句找出來,然後將選好的文句出示在一張幻燈片上,請同學們一起讀,用重音讀出大雁的說話聲。我在幻燈片上已經將需要重音讀出的詞語標出來了,可是學生朗讀得毫無感情。第一次開課時也覺得朗讀的效果完全沒有出來,但是爲了教學進度能夠來得及,還是迅速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了。餘映潮老師說“閱讀教學課中活動,首當其衝的應該是‘朗讀’。所謂‘教學千法讀爲本’,即是出聲的朗讀。”但朗讀教學絕不是讓學生一味的放聲讀起來,要體現教師在朗讀教學環節的設計與思考。

顧老師在看完我的教學設計後說:“爲什麼要囿於時間的限制呢?是在公開課中完成教學任務重要,還是真正帶領學生走進文本重要呢?我們校本研修的目的就是通過細讀文本達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這對我們教師自身也是一種提高,而不是追求表面上的熱熱鬧鬧。”

經過了調整之後的精段閱讀部分佔了一節課中的25分鐘左右,學生在試讀的活動中認真嘗試,不僅要找出需要重讀強調的地方,還要說出理由,自己還得示範朗讀,環環相扣,充分讓學生進行活動。

這一篇課文,我幾乎在全年級的每個班級都上過了,在語文成績很薄弱的平行班裏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們對每句話的研討出乎我的意料,並不是浮於表面的。不是隻要找出體現了擬人修辭手法的詞語就足夠了,更重要的是品味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原來以爲我設想的品析語句有難度,學生不容易表述清楚,沒有想到學生的回答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例如:“第一羣大雁一旦來到這裏,它們便向每一羣遷徙的雁羣喧嚷着發出邀請。”不僅讀出了大雁熱情的性格,還有雁羣之間的友誼;“它們低低地在沼澤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個剛剛融化的水窪和池塘問好。”“低低地”“曲折地”體現了大雁飛行時的姿態,“剛剛”一詞表明春天剛剛來到我們的身邊,而帶給我們春天氣息的正是報春使者大雁。這些回答真是令人欣喜。

在細細品讀的基礎上,學生不僅對擬人的手法有了深入的瞭解,更加明白了作者爲什麼要以擬人化的手法來寫大雁,這樣更好地賦予大雁人的靈性,表達自己對大雁的喜愛之情。學生們的回答充分證明精段閱讀在教學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篇課文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麼精段閱讀其實是基於對文本的思考,起到了牽一髮動全身的作用。

我們經過校本研修,更加深入的瞭解到“對於課文,要花時間、動腦筋地讀。要把理解、分析、品評、鑑賞的眼光投向課文的深處,細細地咀嚼、深深地鑽研每一篇課文,力求發現其深刻奇美之處,以使教學能夠深入淺出、進退自如、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