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蘇教版高二選修《現代散文選讀》

蘇教版高二選修《現代散文選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一、基礎知識

蘇教版高二選修《現代散文選讀》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字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蔥蘢(lóng) 嫩綠(nèn) 薄處(bó) 暖和(he)

B.麂子(jǐ) 顧忌(jì) 抹去(mǒ) 駁雜(bó)

C.裸露(lu) 一簇(cù) 棲居(qī) 腳踵(zhǒng)

D.樹冠(guān) 牛蒡(páng) 輪廓(ku) 斑斕(lán)

【答案】B [A薄處(báo) 暖和(huo) C裸露(lù)D樹冠(guān) 牛蒡(bàng) ]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蔥蘢 妨礙 蹬樹枝 生機勃勃

B.喧囂 摹仿 斑斕 連綿不斷

C.陷阱 綿延 震攝 觸目驚心

D.炫耀 褐黑 熒火蟲 不知所措

【答案】A(B模仿C震懾D螢火蟲)

3.下列各句中, 加點的成語(熟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那生命比你更強大、更自在、更無所顧忌,你的聽覺全被恐怖和自卑所佔據。

B.你聽見的是你自己的顧慮重重,疑神疑鬼和一顆疲弱不堪的心在跳動。

C.連綿不斷的死亡和連綿不斷的生命在雲南的每一個季節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樣燦爛而令人印象深刻。

D.這就是爲什麼在雲南冬天的山中,忽然看到一簇色彩斑斕的紅葉,人會感到觸景生情,熱淚盈眶。

【答案】D(“觸景生情”不能和“感到”搭配,根據語境應改爲“觸目驚心”)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我國水墨畫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紙上浸染,互滲,通過不同濃淡反映不同審美趣味,被國人稱爲“墨寶”。

B.一名韓國官員透露,有關成員國已達成一致意見,同意建立該項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樣的金融危機不要再次發生。

C.由於環境污染,常繼發厭氧細菌的嚴重感染,極易發生破傷風,致使在當地或運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D.它並沒有向花朵炫耀自身,進而索取花粉的願望。

【答案】D(A項“加以清水”前缺少主語,可在其前加“在墨中”;B項成分贅餘,“防止”與“不要”明顯重複,去掉“不要”;C項缺主語,應爲“有些傷員”在當地或運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二、閱讀理解

閱讀課文選段,完成5~8題。

樹葉永遠,每一個月份都在死去。但你永遠看不到它們全體死去,看不見它們作爲集體,作爲“樹葉”這個詞的死亡。死,永遠只是單個的,自覺自願的選擇。時間並不強迫樹葉們在預定的時刻(冬天)一齊死去。每一片葉子的死亡,僅僅是這片葉子的死亡,它可以在任何季節、任何年代、任何鐘點內,它並不指望自己的離去同時也是一整個季節的結束。因此,死亡本身是一次選擇。連綿不斷的死亡和連綿不斷的生命在雲南的每一個季節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樣燦爛而令人印象深刻。這就是爲什麼在雲南冬天的山中,忽然看到一簇色彩斑斕的紅葉,人會感到觸目驚心、熱淚盈眶。

一片葉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輝煌的事件。它忽然就離開了那綠色的屬性,離開了它的“本質”,離開了樹幹上那無邊無際的集體,選擇了它自己內在的,從未裸露過的深紅或者褐黑。它落下來,從本該爲世界所仰視的地方,落到會被某種踐踏所抹去的地方。它並不在乎這種處境的變化,它只是在風來的時候,或者雨中,或者隨着一隻鳥的沉浮,一匹獸的動靜,在秋天或者夏天,在黎明或者正午,在它自己的時間內,這片樹葉,忽然就從那綠色的大陸上騰飛而起,像一隻金蝶。但它並不是金蝶,它只是一片離開了樹和綠色的葉子,它並沒有向花朵炫耀自身,進而索取花粉的願望。它只是要往下去,不論那裏是水還是泥土,是石頭還是空地。一片葉子的落下自有它自己的落下。這不是一塊石頭或一隻蜂鳥的落下,不是另一片葉子的落下。它從它的角度,經過風的厚處和薄處,越過空間的某幾層,在陽光的粉末中,它並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沒有水的地方創造了漂浮這種動作,進入高處,又沉到低處,在進人大地之前,它有一陣綿延,那不是來自某種心情、某種傷心或依戀,而是它對自身的把握。一片葉子的死亡令人感動,如果這感動引起了惆悵或憐惜,那麼此人就不懂得雲南的樹葉。他是用北方的心境來感受雲南了。實際上,死亡並不存在,生命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葉子,或者由“葉子”這個詞所指示的那一事物,它脫離了樹和天空的時間,進入了另一種時間。在那兒具有葉子這種外形的事物並不呈現爲綠色,並不需要水分、陽光和鳥羣。它是另一個時間中的另一種事物。

在雲南冬天的樹林中,心情是一種歸家的心情。生命和死亡,一個在樹上,一個在樹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樹上的並不暗示某種攀登、仰視的衝動;在樹下的並沒有被拋棄的寂寞。在這美麗、伸手可觸的林子中,惟一的願望就是躺下。躺下了,在好日子,進入林子深處,在松樹葉或者老桉樹葉的大牀上躺下,內心充滿的不是孤獨、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個季節),不是忍受,而是寧靜、自在、沉思或傾聽。

5.請解釋“連綿不斷的死亡和連綿不斷地生命在雲南的每一個季節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樣燦爛而令人印象深刻”一句中“燦爛”的含義。(用原文關鍵語句回答)

一、學習目標:

1、理解作者對自然的審美態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2、把握風景的獨特意義,理解作者的獨特的審美體驗

二、知識構成:

1、瞭解作者的有關文學常識

于堅,詩人,1954年立秋生於昆明。幼兒時期注射鏈黴素致弱聽,少年時遇學校停課流竄街頭, 14歲輟學,在故鄉閒居。16歲以後當過鉚工,電焊工、搬運工、宣傳幹事、農場工人、大學生、大學教師、研究人員等。其間曾漫遊雲南高原及中國各地。20歲開始寫詩,25歲發表作品。曾與同學創辦銀杏文學社。與詩人韓東、丁當等創辦《他們》文學雜誌,影響很大。另著有詩集《空地》。

于堅一直生活在雲南。他說,雲南是邊遠地區,但並不意味着寫作也是邊遠的。重要的不是你在哪個地方,而在於你是從哪個地方看見那種普遍的、超越時間的東西。你在具體的時間裏表達了沒有時間的東西,那纔是真正的作家。

2、掌握下列詞語

暖和 ( ) 裸露( ) 腳踵( ) 櫸( ) 樹 牛蒡( )花 震懾( )咀嚼( )( ) 單

薄( ) 麂( )子Xiàn jǐng( )( ) 幹 zào ( )急 zào( )

3、理清文章層次,用自己的話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7)

第三部分(8—14)

三、學法和自檢:

自讀于堅《便條385》一詩,嘗試理解這首詩的主旨。

一匹馬跑過草原

被詩人捉住

關進形容詞的馬廄裏

駿馬

死掉的馬

課題 雲南冬天的樹林

四、達標檢測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雨)

雨,應該是一個陰性名詞,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華。

她文靜、溫柔、清新、羞澀。於人不覺間,她輕輕悄悄地走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她如紗如霧,如情似夢,沾衣不溼,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飄過處,天地萬物從沉沉昏睡中甦醒過來,種子發出嫩芽,竹林長出春筍,楊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靈也伸伸懶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贈給大地。

春雨,又是一個愛美的姑娘,一個極擅丹青的畫師。她手執神奇的畫筆,揮灑出一個美麗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帶雨”,何等脫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樓一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又是怎樣的清幽。這全是春雨的手筆啊。

春雨,遍體芬芳的少女,愛美寫美的畫師。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個急性子,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是個利索乾淨還帶着幾分潑辣的中年婦女。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幾分溫柔和文靜,可你知道,她有那麼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親。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補充營養,以豐腴自己的身軀。被太陽烤得口乾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潤。田野上的莊稼禾苗,山坡上的樹木果林,像一羣羣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復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餵飽了結實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莢,喂足了圓滾滾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纔有果實,纔有收穫,纔有萬種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幹的大嫂,慷慨的母親。

秋日的雨,是閱盡滄桑的老婦人。

她見過了許多,經過了許多,也做過了許多。她曾經年輕過,輝煌過。如今,桃花梨花謝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該做的要做的都已做過,便顯得有幾分落寞。更有那喜歡悲秋的寫出“冷雨敲窗”的詩句,發出“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抱怨。可她是寬容的,豁達的。她知道,人們不會忘記她的過去,不會忘記她做過的一切。

她並不落寞,她正在描畫“紅於二月花”的霜葉,繪製出層林盡染、色彩絢麗的秋之圖。更何況,不久之後,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姍姍而來。

1. 閱讀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寫出了她“文靜、溫柔、清新、羞澀”的性格特徵;把夏雨比作 ,寫出了她 的性格特徵;把秋雨比作 ,寫出了她 的性格特徵。

2. 春雨手執神奇的畫筆,描繪出許多美麗的圖畫。請從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

(1)

(2)

(3)

3. 仔細研讀文章,回答下面問題。

(1)作者爲什麼開篇強調“雨,應該是一個陰性名詞,她,而不是他”?

答:

(2)爲什麼說秋天的雨“閱盡滄桑”“並不落寞”?

答:

4. 請從修辭、內容、情感三個方面對文中劃線句作點賞析。

答:

五、學習小結和課外作業:

高 二 年級第二學期 語文 學科 總第 課時教案

課題 雲南冬天的樹林

使用時間: 主備人: 劉月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作者對自然的審美態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2、體會本文在寫景上的表現力,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寫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讀,劃出重點語句和中心句,理清文章的層次

2、品讀探討、理解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深入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體會到自然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並能結合其他課程學習進一步思考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意義。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對自然的審美態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教學難點:

把握風景的獨特意義,理解作者的獨特的審美體驗

教學方法:

自讀

教具使用:

共案部分

個案部分

教學過程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課前:

簡介作者生平經歷及其作品

瞭解作者的有關文學常識

課中:

作業評點:

互動展示:

1、思考提示:

(1)雲南樹林的更替更接近於自然,樹葉的生死有種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靜。不像北方的樹,每到秋天,它們像是抗拒惡劣的氣候或是向上天申訴似的,一起從樹冠上飛下,來向大自然展示它們抗爭的力量與決心。那種死亡是讓人驚悚的,經過這場搏鬥之後,大地便歸於沉寂,荒寒。而云南樹林裏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狀態,平和的狀態。採用對比的手法。

(2)作者在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的時候,總是儘量避免傳統人文精神的干擾,避免使用過於花哨的帶主觀色彩過多的形容詞和修辭手法,而儘可能採用最簡單直接的描述——白描來呈現自然的直觀狀態,用富有質感的語彙讓人身臨其境。寫的是實實在在的景緻。去除語言的遮蔽,避免主觀的想象和誇張,力求客觀的描繪事物的真實狀態。

(3)雲南的樹葉不是作爲集體的死亡,而是單個的選擇;生命和死亡共存,落葉非關季節。

2、示例:“離開”“落下”“騰飛”——描寫準確細膩。

“它從它的角度,經過風的厚處和薄處,越過空間的某幾層,在陽光的粉末中,它並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沒有水的地方創造了漂浮這個動作,進入高處,又沉到低處,在進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陣綿延,那不是來自某種心情、某種傷心或依戀,而是它對自身的把握。”——力求寫出景物的客觀狀態,所以很少用帶主觀色彩過多的形容詞和修辭手法,而是採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描述——白描——來呈現直觀狀態,用富有質感的詞語讓人身臨其境。

4、點撥:本文以樹葉爲例,認爲人類附加於樹林或落葉身上的意義已經構成了“遮蔽”、“意義”橫亙在人與樹林中間,使人們無法接近對象,在“意義”的作用下,我們平常談論的樹林落葉等等早已經不是事物的本身。

作者認爲,要尊重自然作爲客體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爲主體必須放棄自己的優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讓自然去呈現自己的狀態。

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達標檢測:

1、整體感知,思考:

(1)雲南冬天的樹林的顯著特徵是什麼?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2)全文中,更多的筆觸是在寫雲南冬天樹林中的景緻,閱讀這些段落,思考品味這些寫景與我們以往所讀過的景有什麼差別?

(3)雲南的冬天樹葉的死亡與北方樹葉的死亡有什麼不同?

2、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寫的方法,體會本文在寫景上的表現力

找出描寫葉子落下的動詞和你認爲細膩的句子

3、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說說你的理解。試在書旁作簡要點評,並交流

4、理解作者獨特的審美體驗

課後:預習《森林與河流》

板書設計

教學札記

三、其他補充教學資料(各位教師根據各班教學特點選擇補充資料

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四隊中學《雲南冬天的樹林》教案6

雲南冬天的樹林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在寫景上的表現力,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寫的方法

2、把握風景的獨特意義,理解作者的獨特的審美體驗

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作者對自然的審美態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一匹馬跑過草原

被詩人捉住

關進形容詞的馬廄裏

駿馬

死掉的馬

——于堅《便條385》

請生說一說這首詩的主旨。

明確:能扣住物與詞、世界本真和文學的關係來說即可。

引入于堅的散文《雲南冬天的樹林》。

一、要求學生靜下心來閱讀全文。並在讀完以後說一說你對文章的第一印象。

(教後記中補充學生答案)

雲南冬天的樹林的顯著特徵是什麼?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明確:雲南樹林的更替更接近於自然,樹葉的生死有種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靜。不像北方的樹,每到秋天,它們像是抗拒惡劣的氣候或是向上天申訴似的,一起從樹冠上飛下,來向大自然展示它們抗爭的力量與決心。那種死亡是讓人驚悚的,經過這場搏鬥之後,大地便歸於沉寂,荒寒。而云南樹林裏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狀態,平和的狀態。

採用對比的手法。

二、全文中,更多的筆觸是在寫雲南冬天樹林中的景緻,閱讀這些段落,思考品味這些寫景與我們以往所讀過的景有什麼差別?

學生選擇文中的片斷,朗讀,說一說自己的體會。

明確:林中豐富的形、色、光、音

黑蜘蛛

螞蟻

光及暗中的形、色、光、音

(于堅)在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的時候,總是儘量避免傳統人文精神的干擾,避免使用過於花哨的帶主觀色彩過多的形容詞和修辭手法,而儘可能採用最簡單直接的描述——白描來呈現自然的直觀狀態,用富有質感的語彙讓人身臨其境。寫的是實實在在的景緻。

去除語言的遮蔽,避免主觀的想象和誇張,力求客觀的描繪事物的真實狀態。

三、這是以怎樣的視角來寫的?

“躺在那兒”——一種動作、一種視角、一種姿態

爲何要採用這種視角?

朗讀P80“在雲南冬天的樹林中”一節、P79中關於“落葉”的文字。

思考:1、本質上加雙引號有何意味?

我們平時抹去了所有的細節,只用空洞的“落葉”這個詞代替。因爲“文化”的緣故,“傳統”的緣故,“人之常情”的緣故,我們提起落葉時總是會想到很多,我們可能會傷感,會寂寞,會孤獨,會悲觀,但是作爲落葉本身,其實我們知道得實在很少,我們所有文化和審美的習慣,既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獲得和知識的.貯藏積累,但同時也是一種阻隔和遮蔽,因爲他們,我們忽略了真實的狀態和言說以外的風景。

2、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說說你的理解。試在書旁作簡要點評,並交流。

在樹上的並不暗示某種攀登、仰視的的衝動;在樹下的並沒有被拋棄的寂寞——我們不應流於所謂率也象徵着向上,而落葉則必定是凋零的俗套,應以審美的姿態去接近事物本身。

躺下——去掉人的自高自大,親近自然,尊重自然作爲客體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爲主體必須放棄自己優裕的地位,更不要想當然的去表達什麼意義,真正像走進自然,就必須澄懷慮思,卸去我們對自然的種種預設的想法,沉入自然中去,讓自然去呈示自己的狀態。

四、朗讀文中最後一節,說說在和在着的區別。並總結全文。

這一小節寫了樹葉的兩種姿態:作者要強調的是自然的自在狀態。不需要言說,是指黨人放低姿態與自然同一的時候,自然就會向你敞開,也因爲這敞開,我們纔看到了真正的自然,一個物我同一的世界,神與物遊,那是一個澄明之境。

《雲南冬天的樹林》鑑賞指要

《雲南冬天的樹林》鑑賞指要

河南省濟源市教研室 劉麗霞

于堅以詩名世,他說:“我是一個用眼睛來觀察事物的詩人,我不喜歡在想象中虛構世界”文與詩同,寧靜地“看”與深邃地“思”構成了于堅散文獨特的審美魅力

《雲南冬天的樹林》可以分爲三部分1、2小節,分別從“樹色、葉色”和“心境、意象”兩個角度突出了雲南冬天的獨特性3~7小節以平靜的甚至略帶欣賞的筆觸細膩地描述了一片樹葉“落下”的全過程,雖是從“還原事物本真”的視角,但寫景極具情感張力8~14小節,作者真正走進雲南冬天的樹林,在凝視和傾聽中融入了自然

于堅被譽爲“少數能表達出自己對世界哲學認知的作家”,《雲南冬天的樹林》從“落葉”這一意象入筆,描述了對自然純真的注視與傾聽,倡導“尊重自然作爲客體的自在性,澄懷滌慮,物我同一”的審美態度,其“打破傳統遮蔽,還原自然本真”等系列思考可謂敢發先聲、視角獨特

與主旨表達相契合,文章採用了最簡單直接的描述——白描來呈現自然的直觀狀態,用富有質感的語彙讓人身臨其境如寫落葉飄零,“它從它的角度,經過風的厚處和薄處,……而是它對自身的把握”,抓住細節,化動爲靜,如同電影中的慢鏡頭一樣,十分逼真但用語冷靜客觀,避免了過於主觀的想象和誇張,避免了過於花哨的帶主觀色彩過多的形容詞和修辭手法,儘可能採寫實實在在的景緻同時這裏的落葉不再是我們早已從書本、經驗、歷史、文化中知道的象徵着死亡、沒落、孤獨、惆悵、生命荒褪的“落葉”,文章精微、細緻地描摹將微弱的生命意象放大,傳達出雲南樹林獨有的恬靜、自在的美其餘如對蜘蛛、鳥兒、螞蟻、光影變化的描寫大體如是而融合在靜靜的敘述中的抒情、議論無不昭示着文中的哲學指向如“在樹上的並不暗示某種攀登、仰視的的衝動……應以審美的姿態去接近事物本身”實際上是告訴我們:所有人文和審美的習得,包括世俗、歷史、文化賦予事物的既有意義,同時會形成一種“阻隔”和“遮蔽”,使我們忽略真實的狀態與言說以外的風景,去除遮蔽,方能還原本真還有反覆出現的一些關鍵詞,如9~13小節統一以“躺在那兒”領起,“躺下”可以看作真實的動作,觀察的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心理狀態,那就是去掉人的種種自以爲是的優越性、主體性、預設性,用不帶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擾的審美姿態去尊重自然,親近自然,感受自然另外,文中“自在”出現5次,“自己”出現8次,“自覺自願”“它自己”“它自身”等詞彙短語也多次出現,這些語言痕跡正是作者引領我們閱讀的路徑標誌,它們與作者靜看落葉、蟲、鳥、蟻、光等的描寫交織呼應,彰顯出“自我把握,天人合一,得生命之大自在”的人生思考而精純的藝術手法如南方和北方冬天、葉子“樹上”與“樹下”生命狀態、“世界思想”與雲南冬天樹林的意味的比較,如描寫中自然嵌用的一些擬人、誇張、比喻等,都使文章不事雕琢而意韻豐厚,呈現出神與物遊的澄明之境

蘇教版高二選修《現代散文選讀》教學案:第19課《雲南冬天的樹林》課堂學案

……[課堂 學 案]……

一、文本探究

(一)整體感知

1.《雲南冬天的樹林》力求客觀地描繪事物的真實狀態,避免主觀的想象和誇張,仔細閱讀文中有關樹葉、螞蟻、小鳥描寫的段落,加以體會。

【提示】《雲南冬天的樹林》力求寫出景物自然客觀的狀態,所以很少用過於花哨的語言,也不太用修辭手法,比如第5節,寫一片樹葉落下的全過程,化動爲靜,如同電影中的慢鏡頭一樣逼真;再如第11節寫一隻鳥,對它的動作和神態敘述的也非常細緻;又如第12節寫螞蟻,忙碌、緊張、勤奮。所有這些由於作者的耐心,放慢了觀察的節奏,使得人們能靜下心來體察自然的神奇,發現了匆匆忙忙和自以爲是時所無法看到的許多細節,這種客觀化的描寫反而更能表達對自然的崇敬和禮讚。

2. 在雲南冬天的樹林裏,作者是如何觀察自然的?從中你體會出作者對自然持一種怎樣的態度?

【提示】“躺在那兒”, “躺下……內心充滿的不是孤獨、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個季節),不是忍受,而是寧靜、自在、沉思或傾聽”。

“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個真實的動作,一種觀察的視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姿態,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帶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擾的審美姿態去尊重自然、親近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態。

(二)細節探究

1. 作者是怎樣描寫一片葉子的落下的過程的?“一片葉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麗的細節啊!”可是我們爲什麼會忽視了這些細節?

【提示】作者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態度通過細節描寫來寫一片葉子的落下的過程:“一片葉子的落下是一次輝煌的事件”;“它只是在風來的時候,或者雨中,或者隨着一隻鳥的沉浮,一匹獸的動靜……忽然就從那綠色的大陸上騰飛而起”(起因);“它從他的角度,經過風的厚處和薄處,越過空間的某幾層……它並不向下,而是漂浮着”(姿態)。

因爲舊有的文化固着,“在那些文字裏,一片葉子只是一個名詞和些許形容詞的集合體,沒有動詞”,“一切細節都被抹去,只被概括爲兩個字:落葉”。人們總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義,我們瞭解事物總是先通過意義來了解,而忽視了事物本身。我們被意義“遮蔽了”。

2. 爲什麼作者說“死亡並不存在,生命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葉子”?

【提示】作者告訴我們要回到事物本身,去除意義的遮蔽,不能以“惆悵或憐惜”去看待雲南樹葉的“死亡”,因爲他認爲,那並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另一個時間中的另一種事物”,對它來說,只是以另一種形態呈現在我們面前,是一種新生。所以,“沒有落葉,只有這一片深紅的或那一片褐黑的”, “死亡並不存在,生命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葉子”

3.在美麗、伸手可觸的林子裏,作者唯一的願望就是躺下,躺下了,他看到了哪些可賞之美景?作者是如何描寫這些景物的?

【提示】仰望樹葉和天空 / 望蜘蛛結網 / 看鳥兒 / 看看螞蟻的生活場景 / 看光……

作者完全融入了自然,細緻入微了描寫了自己觀察到的景物,並且儘可能使用最簡單自然的白描手法,將所視所聽真實的呈現出來。

4、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說說你的理解。

【提示】“在樹上的並不暗示某種攀登、仰視的的衝動;在樹下的並沒有被拋棄的寂寞”——我們不應流於所謂率也象徵着向上,而落葉則必定是凋零的俗套,應以審美的姿態去接近事物本身。

如第6自然段

——我們提起“落葉”可能會傷感、寂寞、孤獨、悲觀。但是,這些人類附加於樹林或落葉身上的意義已經構成了一種“阻隔”和“遮蔽”,“意義”橫亙在人與樹林中間,使人們無法接近對象,因爲它們,我們忽略了真實的狀態與言說以外的風景。要尊重自然作爲客體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爲主體必須放棄自己的優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讓自然去呈現自己的狀態。

如第14自然段

——當人放低自己的姿態與自然同一的時候,自然就會向你敞開,也因爲敞開,我們纔看到真正的自然,一個物我同一的世界。

(三)思維碰撞

1. 作者在最後爲什麼說“你的離去使樹林的真相永遠被隱沒。回頭望望,那一片聳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東西,是你無以言說的東西”?

【提示】語言的尷尬,語言有先天的弱點,無法描述本真的自然。于堅筆下的樹林依然是于堅的感受,不是你的。文字的背後造成了新的遮蔽。自然在本質上是無以言說的,他只是存在着。

2. 體會文章最後一節作者反覆說“它在那兒”的含義。

【提示】作者寫雲南的12月份,樹葉的兩種姿態:一個在“明朗的高處”,“結實、茂盛、充滿汁液”;一個在“陰暗的低處”,“乾燥、薄、燦爛而易碎”。作者要強調的是自然的自然狀態,“不需要言說”,當人放低自己的姿態與自然同一的時候,自然就會向你敞開,我們由此纔看到真正的自然,一個物我同一的世界,神與物遊,那是一個澄明之境。

選修《現代散文選讀》教學案:第19課《雲南冬天的樹林》課堂學案 href="/jajx/UploadFiles_7634475/201107/">蘇教版高二選修《現代散文選讀》教學案:第19課《雲南冬天的樹林》課堂學案

蘇教版高二選修《現代散文選讀》教學案:第19課《雲南冬天的樹林》課前預案

第19課 雲南冬天的樹林

引人入勝

提到冬天,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脫盡葉片的樹林被陽光照着,四周充滿明亮而寒冷的空氣,幾隻鳥雀飛去後,再也聽不到一點人聲。”這是北方冬天的樹林。“無論是葉子闊大的樹,還是葉子尖細的樹,抑或葉子修長的樹,都是綠色。從羣山的某一座山峯往下望去,只見一片蔥蘢。”這是雲南冬天的樹林。在這一片冬天依然蔥蘢的世界裏,作者于堅躺在那兒,靜靜的躺着,漸漸地融進其中,筆端流淌下無盡的美麗與思索……

……[課前 預 案]……

一、文本信息

1.作品信息

這篇散文的標題很有吸引力,當我們看到“冬天的樹林”這個詞組時,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風的唿哨、雪的飛舞,看到光禿的山嶺和樹枝,但當這個詞組的前面加上“雲南”兩個字的時候,我們的眼前又會浮現出南方亞熱帶叢林的朦朧圖畫,想象南方與北方的不同,在心裏描繪着雲南冬天樹林裏的情景,但是,當你讀完于堅的《雲南冬天的樹林》,你纔會知道,你的想象力是多麼的貧乏。

這篇散文的作者于堅是個詩人,他用散文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對自然的純真的注視和傾聽,表達了他對人與自然、語言與自然關係的理解。讀完全文,你會感到通篇都是實實在在的景緻,但惟獨一雙敏銳的眼睛和一顆真誠的心發現了它們並呈現了它們。

2.作家剪影

于堅,詩人,1954年立秋生於昆明。幼兒時期注射鏈黴素致弱聽,少年時遇學校停課流竄街頭, 14歲輟學,在故鄉閒居。16歲以後當過鉚工,電焊工、搬運工、宣傳幹事、農場工人、大學生、大學教師、研究人員等。其間曾漫遊雲南高原及中國各地。20歲開始寫詩,25歲發表作品。曾與同學創辦銀杏文學社。與詩人韓東、丁當等創辦《他們》文學雜誌,影響很大。另著有詩集《空地》。第三代詩歌的代表性詩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風格爲自己的追求,其詩平易卻蘊深意,是少數能表達出自己對世界哲學認知的作家。

二、基礎知識

(一)正字音

1.易讀錯的字

暖和(huo) 裸露(lù) 腳踵(zhǒng) 櫸(jǔ)樹 牛蒡(bàng)花

震懾(shè) 咀嚼(jué) 棲居(qī ) 麂(jǐ)子 樹冠(guān)

喧囂 (xiāo) 一簇(cù) 炫(xuàn)耀 竄(cuàn)過 褐(hè)黑

選修《現代散文選讀》教學案:第19課《雲南冬天的樹林》課前預案 href="/jajx/UploadFiles_7634475/201107/">蘇教版高二選修《現代散文選讀》教學案:第19課《雲南冬天的樹林》課前預案

《雲南冬天的樹林》教案設計5

雲南冬天的樹林

教學目標:

1、 體會本文在寫景上的表現力,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寫的方法

2、 把握風景的獨特意義,理解作者的獨特的審美體驗

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作者對自然的審美態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一匹馬跑過草原

被詩人捉住

關進形容詞的馬廄裏

駿馬

死掉的馬

——于堅《便條385》

請生說一說這首詩的主旨。

明確:能扣住物與詞、世界本真和文學的關係來說即可。

引入于堅的散文《雲南冬天的樹林》。

中學語文在線()

一、要求學生靜下心來閱讀全文。並在讀完以後說一說你對文章的第一印象。

(教後記中補充學生答案)

雲南冬天的樹林的顯著特徵是什麼?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明確:雲南樹林的更替更接近於自然,樹葉的生死有種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靜。不像北方的樹,每到秋天,它們像是抗拒惡劣的氣候或是向上天申訴似的,一起從樹冠上飛下,來向大自然展示它們抗爭的力量與決心。那種死亡是讓人驚悚的,經過這場搏鬥之後,大地便歸於沉寂,荒寒。而云南樹林裏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狀態,平和的狀態。

採用對比的手法。

二、全文中,更多的筆觸是在寫雲南冬天樹林中的景緻,閱讀這些段落,思考品味這些寫景與我們以往所讀過的景有什麼差別?

學生選擇文中的片斷,朗讀,說一說自己的體會。

明確:林中豐富的形、色、光、音

黑蜘蛛

螞蟻

光及暗中的形、色、光、音

(于堅)在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的時候,總是儘量避免傳統人文精神的干擾,避免使用過於花哨的帶主觀色彩過多的形容詞和修辭手法,而儘可能採用最簡單直接的描述——白描來呈現自然的直觀狀態,用富有質感的語彙讓人身臨其境。寫的是實實在在的景緻。

去除語言的遮蔽,避免主觀的想象和誇張,力求客觀的描繪事物的真實狀態。

三、這是以怎樣的視角來寫的?

“躺在那兒”——一種動作、一種視角、一種姿態

爲何要採用這種視角?

朗讀P80“在雲南冬天的樹林中”一節、P79中關於“落葉”的文字。

思考:1、本質上加雙引號有何意味?

我們平時抹去了所有的細節,只用空洞的“落葉”這個詞代替。因爲“文化”的緣故,“傳統”的緣故,“人之常情”的緣故,我們提起落葉時總是會想到很多,我們可能會傷感,會寂寞,會孤獨,會悲觀,但是作爲落葉本身,其實我們知道得實在很少,我們所有文化和審美的習慣,既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獲得和知識的貯藏積累,但同時也是一種阻隔和遮蔽,因爲他們,我們忽略了真實的狀態和言說以外的風景。

2、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說說你的理解。試在書旁作簡要點評,並交流。

在樹上的並不暗示某種攀登、仰視的的衝動;在樹下的並沒有被拋棄的寂寞——我們不應流於所謂率也象徵着向上,而落葉則必定是凋零的俗套,應以審美的姿態去接近事物本身。

躺下——去掉人的自高自大,親近自然,尊重自然作爲客體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爲主體必須放棄自己優裕的地位,更不要想當然的去表達什麼意義,真正像走進自然,就必須澄懷慮思,卸去我們對自然的種種預設的想法,沉入自然中去,讓自然去呈示自己的狀態。

中學語文在線()

四、朗讀文中最後一節,說說在和在着的區別。並總結全文。

這一小節寫了樹葉的兩種姿態:作者要強調的是自然的自在狀態。不需要言說,是指黨人放低姿態與自然同一的時候,自然就會向你敞開,也因爲這敞開,我們纔看到了真正的自然,一個物我同一的世界,神與物遊,那是一個澄明之境。

教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