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精選素材積累作文彙編7篇

精選素材積累作文彙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精選素材積累作文彙編7篇

精選素材積累作文彙編7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素材積累作文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素材積累作文 篇1

衆所周知,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學生咬筆頭,老師皺眉頭”的現象。爲什麼會這樣呢?

我稍微歸納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就發現最難的莫過於無東西可寫,即“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我們都吃過蜂蜜,也知道它是蜜蜂遍採百花才釀成的,我們要想寫好作文就得象蜜蜂一樣,那就是要先博採百花——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寫作文時纔會做到下筆如有神。那麼,學生的作文素材該如何積累呢?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便可使寫作有水到渠成之效。

一、看

我們常說:“太陽光每天都是新的,意即每天都有新變化”。然而,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生活每天都是相同的。而對於那些善於寫作的同學而言則不盡然,他們對生活中每一點細微的變化都會盡收眼底,他們有意識地打量生活,通過自己眼睛的仔細觀察生活來積累知識,這樣積累得多了,只要一見到作文題目,各種生活場景盡奔筆下,文思泉涌,手到擒來。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訓練自己的眼睛。例如:關注生活環境——天空是不是每天都在變藍?小河裏的水是不是逐日在增強?關注季節變化——花草樹木四時不同,田間道邊隨季節的變化,穿着也在更新;關注周圍人與事——朋友、同學,他們每天也都會有豐富的內容。因此,積累寫作素材的第一步就是睜大我們的眼睛,關注身邊的凡人小事,做生活的有心人。

前幾年,一篇學生作文中的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星期上學前,母親都要忙着炒菜,一邊往瓶裏裝,一邊叮囑:“這菜上半瓶可以給別人吃,下半瓶可要自己吃啊!”小作者奇怪地問母親,母親解釋道:“油都流到下半瓶了,菜全都被油泡着,多養人啊!”這一細節,寫出了貧困的農村母親對兒子的一片愛心,非常感人。還有這樣一個細節:是寫小作者有一次到廚房看母親煎魚,看到那隻鯽魚在鍋上拼命地拱着身子,好使肚子不貼着鍋底,母親把它翻了幾次都是這樣,母親奇怪了,把鯽魚拿到案板上,剖開肚子想看看裏面究竟有什麼,剖開一看,呆住了:這是條母魚,肚子裏面全是魚卵!母親哭了,沒有吃那條魚,把它埋了。這一細節,表現了動物界中尚有偉大的母愛,令人類感嘆不已。這些動人的細節是編不出來的,是小作者用眼睛發現、用心靈去感悟的,這樣的生活情景在我們身邊時常發生,可是能寫進作文中去的又有幾人呢?由此可見睜開明亮的眼睛,觀察精彩的生活,是寫好作文的基礎。

二、思

觀察生活不僅要用眼睛去看,而且要用心去想。生活紛繁複雜,讓我們迷惑不解的事要多進行思考,讓我們喜悅、憤怒、憂傷的情境也要思考,通過思考才能加深對人物事件的認識,發現其中蘊含的哲理所在。前些時我看到一篇習作:秋天,棗子都還沒有紅的時候,總看到自家院子裏的棗樹權梢有一些棗子紅得透亮晶瑩,小作者便嚷着要吃,可姐姐總是說,孩子,別看它多麼紅,它不是熟透的紅,而是這些棗子裏面有蟲子吃心,是壞棗才紅的,可他不信,非讓打下來吃不可,結果,打下後剝了一個又一個,真有小蟲子正在裏面蠕蠕而動。原來這些棗子正如奶奶所說,是被蟲咬心後才變紅的。由此引發了作者深深的思考,看待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被表面現象所矇蔽,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纔有致判斷失誤,通過這一件小事,認識了一個道理,讀來令人回味無窮,這就是思考的力量。有了縝密的思考,主題的開掘纔有深度,所以觀察生活不僅要用我們的眼睛,還要帶上敏感多思的心。

三、問

今年暑假,我讀到一篇回憶父親的文章:父親是個平和慈愛的人,但有一次,小作者做題錯了一個小數點,父親竟大發雷霆。作者認爲父親太小題大做了,爲此,父子倆產生了一些隔閡,後來與她媽媽談及此事,才解開謎團,原來父親大學畢業後在研究所工作,在參與一項研究工作時,因他負責計算的數據點錯了一位小數點而導致實驗失敗,國家遭受了巨大損失,,他也因此被髮配到地方上班。這時,小作者才理解父親的一片苦心——培養孩子嚴謹的學風,不讓孩子重蹈覆轍。

這個情節給了我們的寫作以啓發,我們平時看到的、平常的或者反常的現象背後,說不定就有着一個感人的故事,對此要多問一個爲什麼,發掘出平常現象或者反常現象背後的祕密。比如,現在許多家長對子女要求又嚴又高,弄得子女頗多反感,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凡是這樣高標準嚴要求的家長多半是因爲想在子女身上彌補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缺憾,讓子女有一個較爲完美的人生。如果我們能夠與父母溝通一下,就有可能讀懂父輩人生中那一段刻骨銘心的痛楚——這樣珍貴的素材是很難用眼睛看到的,也是憑空想象不出來的。因此積累寫作素材不能停留在看、思的層面上,還要問,要多與人交流,發掘表面現象背後的故事,以彌補看和想的侷限,爲我們的作文增添一份厚重的內容。

四、記

常言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看到的,想到的內容都要記下來,這也是作文高手的成功之道。其實留意一下我們自己作文的成功體驗,不少精彩的細節和思考很多來自於自己祕不可宣的日記。記的方法不同,有的用日記、週記的,有的用材料手冊或作文手冊的。我傾向於用日記的方式積累材料,每天一記,可長可短,可嚴謹或隨意,當然留下的都是當天最有意義最精彩的江西,週記因週期礦長,難免要遺忘一些精彩的細節,至於材料手冊與作文手冊,雖然目的明確,但在記錄時有些事件我們可能因暫時沒有發現它的價值而傳誦了,等到有朝一日重新認識這一材料時,當時的情境又成了過眼去煙難以追憶。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應該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我清楚地記得一篇習作中的一件小事:小作者與父親進城賣西瓜,中午酷熱難熬,小作者口渴了,叫嚷着在吃瓜,父親左挑右挑找出一個小瓜,剖開後小作者吃了個精光,忘了給叫賣了半天的父親留下一塊,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父親卻在啃他扔掉在地的瓜皮上殘留的紅瓤,小作者哭了,他幼小的心靈從此懂得了父母掙錢的不易與那樸實感人的父愛。這則材料就出於小作者平時所寫的日記裏。可見,生活中令我們感動的事蹟還是很多的,它需要我們一雙敏銳的眼睛與一雙勤勞的手。

我們常講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其內涵就是要看、思、問、記,要做到這四點就必須“勤”,這恰如蜜蜂採花釀蜜的過程。蜜蜂不辭辛勞遍嘗百花才釀出蜜來,我們寫作文也要博採生活之花,才能釀出作文的甘甜之蜜。

素材積累作文 篇2

1、在現實生活中,誰能事先告訴我們,那些看上去似乎毫無用途的知識,或因司空見慣而被我們忽略的東西,有朝一日會變成我們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呢?或者,如果有人說鵝卵石就是寶石,又有多少人聽得進去呢?畢竟有許多人會被眼前利益迷住眼睛。

2、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歡聆聽,他們只會窮兵黷武,貪慾和傲慢遮擋了他們的視線;閉關自守的民族不喜歡聆聽,他們只會坐井觀天,淺陋和愚昧妨礙了他們的進取;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歡聆聽,他們只會淺嘗輒止,浮躁和短視制約了他們的識見。因此,只有喜歡聆聽的民族,纔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3、人的一生像金,要剛正,人格須挺立;人的一生像木,要充實,內涵須深刻;人的一生像水,要靈活,方法須隨和;人的一生像火,要熱情,態度要誠摯;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風要樸實。

4、祖國的語言,像繁星那樣燦爛,像珍珠那樣寶貴,像牡丹那樣美麗,像梅花那樣芬芳;祖國的語言,聳立着珠峯,鐫刻着長城,綿延着崑崙,流淌着黃河 ;有漢魏風骨,唐宋詩章,金元曲劇,明清小說;有皇宮鳳闋,閬苑奇葩,竹籬茅塘,朝日霞光;有婉約濃豔,樸素大方,清新冷峻,典雅豪放。

5、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己被自己感動了,是一種心靈的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

6、嘗試是烏雲蔽日時能直上雲霄的那種勇敢的鳥;嘗試是大浪迭起時海上勇往直前的一葉扁舟。對於勇敢者,嘗試是一條嶄新的生活之路;對於懦弱者,嘗試是一座鐵築的高牆。

7、比喻是畫家手中的顏料,爲景物增色;比喻是詩人想像的翅膀,爲抒情添彩;比喻是哲人智慧的火花,點亮永遠激勵人們前進的真理之燈。巧妙的比喻可繪難狀之景,可狀難抒之情,可議難說之理。

8、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顛翻,馬放半繮穩便。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摻。會佔便宜只半。

9、生活中那些一生都馬不停蹄、鄭重前行的人固然可敬,但能適時駐足歇息並懂得欣賞周遭景色的人,不僅可敬,而且越發可愛。

10、勇敢是一種鬥爭精神。面對邪惡、困難,一個勇敢者必須毫不畏懼地去鬥爭,去拼搏;勇敢是一種創造精神,面對未來、希望,一個勇敢者應該毫不退縮地去創造,去開拓;勇敢是一種犧牲精神,爲了正義、真理,一個勇敢者必須毫不猶豫地去犧牲,去獻身。

素材積累作文 篇3

我的爸爸,父親節快樂

結束了杭州的一年高復生活,又踏入高考考場的三天裏腦子裏沒有了去年那麼多冗雜的事情,全身心地考試。

記得同桌說,她老爸給她發了條信息,“只要你的腳還踩在這片土地上,就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輕。”心裏也被波及到一些感動,父愛如山,沉穩而默然。我的老爸雖然平日裏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正經時刻卻能字字珠璣,能力敵萬軍。不曾關心過我何時可以拿到第一,不曾把我的獎狀裱起來炫耀卻總是在我失落的時候敏銳地嗅到我的難過,默默地寬慰我。不曾對國家大事侃侃而談,不曾讓人覺得是一副厲害的男人的樣子,卻在路上與兇橫的東北男人打架,掛了彩他只說,他看不起打女人的男人。

這是我從小就認爲一無是處的爸爸,不會做生意,因爲不會撒謊;不會當官,因爲不喜諂媚;不會教書,因爲喜歡自由。換了一個個的`工作,真得不合適。所以媽媽成了獨當一面的女強人,賺錢,奔波,費盡口舌地辛苦着。

他只是個書呆子。

可是大事媽媽都會交給爸爸,雖然她會在家裏罵他沒有用,可是所有人誇獎爸爸是個好人,一等一的好人。媽媽是有福氣的,嫁給他這樣好脾氣的人。媽媽每次生氣發火,他就倒好水怕她渴着,燒好飯怕她餓着,默默聽她數落,從不回口。有人說他是懦弱,可是,這明明就是愛啊!

也曾問過媽媽爲什麼要考慮老爸的意見,他像是個不在生活中的人,是這個世界上忙碌的人們中一個例外。媽媽只是笑笑,魚尾紋堆在眼角,“女兒啊,他是我的天。”這才驚覺,他們分明是老天配好的一對,在這塵世中相依偎。

如今,沒了經濟煩惱,沒了房貸壓力,他們要好的連我都會嫉妒,一起出門,一起進門,無論多晚爸爸都會去把媽媽接回來,無論,她在哪一家打牌,無論,多遠。

我怕黑,爸爸總是給我點着燈,等我入睡再幫我關掉。後來他們去了北方經商,他就給我買了走馬燈。徹夜不滅陪着我。

聽着你們兩個總是會討論我以後嫁人的問題,傻二老,我才二十呢。可是,親愛的爸爸,倘若有天我真得要嫁人了,他會不會像你對我那麼好呢?

你和媽媽,纔是上天賜給我今生最美麗的禮物。

我愛你們。爸爸,父親節快樂。

素材積累作文 篇4

作文素材積累:孔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爲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鹹注:“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餘,則寡悔”(《爲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於事而慎於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爲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注:“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論語集註》)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譁”的記載。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於予邪改之。’”也即此章義。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羣弟子,使謹於言而敏於行耳。”(《論語集註》)

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朱熹注:“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論語集註》)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爲:“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結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並教樊遲從周道。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後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朱熹《論語集註》:“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於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閒矣。”清阮元《研經室集》:“爲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於“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準,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準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徵。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論語集註》:“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所謂“不作”,朱熹認爲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於作矣”(同上)。然後世學者認爲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論語集註》:“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意謂:以不義手段佔有的財富與官位,對於我如同天際的浮雲。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於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於“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雲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於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於學也。南宋朱熹《論語集註》:“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近人康有爲《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爲,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樸;彬彬,雜半之貌。南宋朱熹《論語集註》:“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爲“君子”。文與質的關係,亦即禮與仁的關係。於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於文,亦不主張偏勝於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說文》:“坦,安也。”蕩蕩,廣遠之稱。慼慼,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爲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慼慼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小人馳兢於榮利,耿介於得失,故長爲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見《論語集註》)《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雕,凋謝;松柏,喻棟樑之材。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論語集註》)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爲?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正義》引《申鑑·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爲孔子治邦強國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爲本。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捨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後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爲安。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於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門名言。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時所言。也即是發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認爲,民富在於薄稅斂“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朱熹注爲:“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貧。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爲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論語集註》)《荀子·富國》曰:“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大戴禮·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與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儒家一貫認爲:爲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爲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淮南子·主術》)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爲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朱熹《集註》:“見小者之爲利,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論語正義》引荀子曰:“利謂便國益民也。爲政者見有大利,必宜興行,但不可見小耳”。《大戴禮記·四代》:“好見小利,妨於政。”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亦有此語。其旨“欲各專一於其職”(劉寶楠《論語正義》)。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後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荀子·大略》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而人宜遠慮歷爲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此即施“仁”於人。西漢董仲舒作了發揮:“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春秋繁露·仁義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故君子責人則以仁,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爲非,難爲非則行飾。”朱熹注曰:“責己得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論語集註》)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爲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爲:該擔心我有什麼可爲人知道的。《憲問》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衛靈公》又作:“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於此一事,蓋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論語集註》)王夫之注:“能奪我名而不能奪我志,能困我於境遇而不能困我於天人無愧之中,不患也。”(《四書訓義》)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包鹹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王肅注:“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意謂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其言。孔子這種穩重、全面的舉人之術、聽言之法爲後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此即言仁。《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釋“仁”。朱熹《集註》:“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貢所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以後儒家都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實施“仁政”。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朱熹《論語集註》:“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說:“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朱子語類》卷四五)近人楊樹達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論語疏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爲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來廓大人。王肅注:“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爲;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論語集註》)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於己。今人楊伯峻認爲與願意不合。

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當仁”有兩解:一爲面臨仁德;一爲擔當實現仁道之重任。朱熹注:“當仁,以仁爲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爲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爲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論語集註》)“師”字一般訓解爲“師長”。近人錢穆訓爲“衆人”。

道不同,不相爲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爲謀’”。《史記·伯夷傳》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爲謀,亦各從其志也。”《老莊申韓傳》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爲謀,豈謂是耶?”近人錢穆之釋有兩說,一爲“君子亦有意見行跡之不同,然同於道則可相與謀。惟小人賊道者,有善惡邪正之分,斯難於相謀矣。”一爲“道指術業,如射與御,各精其重,不相爲謀也。”(《論語新解》)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爲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爲知者,故夫之告之。”(《論語集註》)《荀子·子道》所記可爲佐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又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雲:“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安國注:“三軍雖衆,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朱熹引侯氏曰:“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志矣。”(《論語集註》)《禮心·緇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皇侃疏:“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師人必當溫故而知新,研精久習,然後乃可爲人傳說耳。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爲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爲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近人錢穆說:“道聽,聽之易,途說,說之易。入子耳,即出於口,縱聞善言,亦不爲己有,其德終無可成。”(《論語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日益矣。”與孔子反對道聽途說之義相近。

素材積累作文 篇5

夢,夢想,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夢想,相信每個人都會爲了彼此的夢想而努力奮鬥。

夢想是什麼?相信你也曾經遇到過這個問題。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就曾問過我這個問題,我那時是這樣回答的:夢想就是夢裏想的東西嗎?當時爸爸聽了,便不禁笑了,之後,他告訴了我答案:夢想不是夢裏想的東西,夢想就是你長大要幹什麼,做個怎樣的人,夢想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東西,它可以給人很大的力量。哦,我明白了。過了一會兒,我又問,那夢想能給人多大的力量呢?這就要你自己去找答案了。爸爸又一次對我說。

後來我漸漸懂得了父親所說的夢想的力量了。

夢想是沙漠中的綠州,它給絕望帶來生機;夢想是高山上的流水,它給沉寂的大自然帶來激情;夢想是陽光雨露,它給乾渴的禾苗帶來希望;夢想是照亮人生旅途不滅的明燈,它引導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前進。

夢想是一隻斷了線的風箏,我們需要去把它追回,並再次把它送上藍天。

追夢,試問什麼時候最適合追夢?試問有什麼時候會比青春這段時間更適合追夢?

青春,是人一生中最有活力,最生氣磅礴,最年少輕狂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應該好好把握住這個機會,我們千萬不要害怕失敗,我堅信:青春無畏!青春不言敗!人生是不斷挑戰的過程,我們不能屈服於一次的失敗,因爲只要我們爬起來了,我們汲取經驗了,下一次,就是成功!青春是無畏的,是不言敗的精神。

追逐夢想吧,去追尋金色的希望。每一次揚風帆去遠航,難免都會有阻擋一隻要夢想在鼓掌,未來就充滿着希望;每一次張開翅膀去飛翔,難免會受傷,只要有夢想,在心中埋藏,發覺它已經慢慢走開,給人們帶來希望、光明和心靈的洗淨。

青春如一場夢,一場朝氣蓬勃的夢。夢裏,我們放着理想的風箏,坐着夢想之車,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追夢活動。

追吧,追夢吧!在這仲夏夜裏,讓我們一起去追那讓人充滿鬥志的夢想,追那讓人不怕困難的夢想,讓我們攜手夢想,一起飛翔!

素材積累作文 篇6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房間裏有着奇怪的裝飾,不論是窗簾上,衣架上還是廚具都掛着紙片,每片紙上都記錄了一些美妙的詞彙,他把紙片放在房間的每個角落,爲的是每時每刻都隨時記誦,傑克。倫敦正是這種對語言和素材的不斷積累,才能在寫作時得心應手,寫出象《熱愛生命》、《鐵蹄》這樣膾炙人口的作品。

傑克。倫敦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成功離不開積累”,這對我們是很有啓發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過程,要想在學習上一蹴而就,成爲大學問家是不可能的,因爲這不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勸學中說的“積水成淵,積土成山,積善成德”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有的同學不注意知識的積累,正如人們常說的無志之人常立志,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習上,但收穫卻很少。到用時捉襟見時很難解決實際問題。

在日常的學習中我們要注意,多讀、多記、多寫、要有水滴成穿的精神,在閱讀過程中要多積累些知識,努力提高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把知識用於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做到遊刃有餘,融會貫通。

正如鄧拓說的,真正所謂成就,就是在前人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沒有積累就什麼也談不上,注重積累,不斷積累才能紮下深厚的學問之根。我們要學習傑克。倫敦持之以恆,長期積累的精神,認真對待我們的學業,掌握一技之長,才能立足於社會。

2、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裏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纔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裏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着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着書本,在洞前映着光來讀書。

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同鄉有個富翁家中藏書很豐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卻不收分文工錢。富翁感到很奇怪,問匡衡爲什麼?匡衡說:“我不想要工錢,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書都借給我讀,我可就很心滿意足了。”富翁聽了,被他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深深感動,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從此,匡衡就有了極好的讀書機會。史書上說,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豐富的藏書,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奮努力,終於把他造就成爲一位知識學問淵博的學者。當時的讀書人中甚至流傳着這麼幾句口碑:“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沒有人能解說《詩經》,匡衡恰好來了;匡衡給大家解說了《詩經》的疑義,大家開心得都笑起來)。”可見他聲譽很高。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拜他爲師,跟他學習。

素材積累作文 篇7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這是許多同學寫作的難題。因爲缺乏素材,很多同學的寫作時只能堆砌一些被無數人使用過諸如屈原、陶淵明、愛迪生或者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例,以致千人一面,難得高分;因爲缺乏素材,也有些同學只能不斷絮叨自己兒時的一些小事,以致事例缺乏典型性和說服力而不得高分;因爲缺乏素材,作文中只能將某些陳舊材料拿來擴寫,或者“同構”材料中的事例,以致沒有自己的創作而分數居低不高……

爲什麼產生這些弊病呢?這主要與大家自身的因素有關。客觀上,由於年齡小、生活空間窄,經歷簡單,閱歷不足,自然就沒有生活體驗、生活積累;再加上學習科目多、任務重、壓力大,自主學習的能力尚未形成,只會跟着老師轉,哪個學科佈置的作業多就應付哪科,不可能自覺主動地騰時間去閱讀,素材積累自然偏少。主觀上,由於寫作本身是一個比較艱苦的活動,寫作能力的提高也不是短時間能見效的,很多人在思想上有着較強的畏難甚至是牴觸情緒,因此也就不願意主動去閱讀,去積累。

作文在整個高考過程中是重中之重,素材又是構築作文大廈的基本建築材料,素材積累的程度如何,直接關係着作文的成功與否。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中基礎等級的“內容充實”和發展等級的“豐富”,都與使用的材料種類、數量、是否新穎有着密切的關聯,因此儲備大量的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基本條件。那麼,在平時的複習備考中,考生應該如何進行蒐集、儲備作文素材呢?筆者以爲,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去嘗試:

首先是化用教材,活學活用。

中學語文課本內容涉及古今中外諸多領域,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其中也包含豐富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這是儲備素材最方便、最直接的信息。比如《蘇武傳》中蘇武那堅定的民族氣節、堅貞不移的高尚品格;《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在國難當頭顧全大局、毅然出使,智退秦師的作爲;《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胸懷;《離騷》中屈原“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精神等,都可以成爲作文中的素材。

單單語文課本中就有這麼多可供積累和借鑑的資源,更不必說那內容豐富多彩的《紅樓夢》《復活》等七部名著和思想深邃的文化經典《論語》和《孟子》了。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忽略了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作文資源。

化用教材,活學活用,那麼即使在三點一線單調的學習生活中,你依然可以坐擁素材“金礦”。 這一點,我們從近十幾年來各省的高考優秀作文中不難發現典型的範文。

其次是與時俱進,關注時事。

我們很多同學寫起作文來,喜歡羅列“光榮榜”“古典榜”,舉例要麼太過陳腐;要麼千人一面,百卷相似,都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令閱卷老師感到單調乏味、毫無愉悅感,又怎能獲得高分呢?

古人說,“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現象、新問題出現。與時俱進,關注時事,利用平時看書看報看新聞的時候,開闊視野,開拓素材空間。緊跟歷史潮流,把握時代脈搏,多積累一些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時代感、新鮮度的素材,並適時地運用到作文中,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具有鮮活的時代氣息,一定能給閱卷者耳目一新的感受,進而爲取得高分贏得先機。近幾年各省高考作文優分卷中,就有許多因爲取材新穎而得到高分的。

近年來還有不少高考作文題是緊扣當年的時事來命題的,例如20xx年新課標卷以中國崛起的報道爲題、重慶卷以袁蘇妹被授予榮譽院士的新聞爲題,這些材料都是高考不久前發生的事,如果你不熟悉這些話題,甚至可能面對題目無從下手呢。因此,要寫好作文,不但平時要關心國家關心社會,即使在臨近考試時也要抽時間瞭解時事,這樣你就能在寫作時擁有了最新的素材,也因爲有了充分的準備而信心加倍。

第三是要揚長避短,獨特出衆。

我們每個人因爲家庭環境、生活經歷、天賦秉性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自己所興趣、愛好的方面,一般來說,就會了解、鑽研比較深入,有關這方面的素材積累起來也就比較輕鬆容易。反之,則可能就會比較困難。揚長避短,作文就會因爲素材獨特出衆而得高分。比如有的同學對娛樂界、演藝圈比較感興趣,他就懂得更多的歌星影星的事情;有的對足球、籃球、拳擊等體育類項目感興趣,那麼他對球星、拳王個人成功的事例就積累得比較多。如果有個同學對國產汽車的發展尤其是某汽車品牌公司感興趣,他就會積累許多有關這個公司發展進程中的故事。這些材料就可以成爲你的作文與衆不同的可能。就像我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他對超級女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對李宇春,他積累了許多關於她成功的故事,以及成功背後的努力事蹟;還有一個對拳擊感興趣,他積累了歷屆拳王的故事,於是每次寫作文的時候,他們總能揚長避短,巧妙地將自己所掌握的這些素材與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聯繫起來,用這些別人所不熟悉的素材來論證的觀點,結果常常因爲獨特出衆而獲得高分。

第四是要留意生活,聯繫實際。

葉聖 陶老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想要寫好作文,就要到廣闊的生活中去積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本源,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一個人的本領再高,如果離開了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也難以寫出好。許多著名作家大多經歷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比如曹雪芹與他的《紅樓夢》,巴金與他的《家》等。

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說:“作文要注意聯繫學生生活、思想和學習的實際,培養實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風。”作文與生活天然聯繫在一起,作文的源泉來自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生活中處處有作文素材,比如,我們可以從獨特的生活經歷中發掘出蘊含中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可以從獨特的情感體驗中發掘出人性的光輝……走進生活,聯繫實際,在生活中尋找、儲備、積累作文素材,作文就不會是“無米之炊”。

第五是研讀他人作文,巧妙借鑑。

俗話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多讀讀別人的作文。比如每次老師佈置的作文,各班總會有一些寫得比較好的,拿這些同學的作文來讀,因爲是同題,因爲是身邊同學寫的,可學性更強,差距也不會太大。當然,也可以是一些高考優分作文,或者是外地市同級考試中學生的優秀作文。讀的時候,除了可以借鑑人家的篇章結構、語言表達,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鑑人家的素材,尤其是那些你沒積累到的但又比較富於個性的事例或者名言警句等。因爲同一材料中蘊藏着多種不同的意義,積累了,也就豐富了你的素材庫,日後寫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

在學習中化用所學教材資源,豐富寫作素材;在平時看書看報看新聞的時候,開拓素材空間;揚長避短,在追求個人愛好、興趣的同時,積累素材;走進生活,聯繫實際,在生活中儲備素材;多讀他人優秀作文,在欣賞中借鑑積累。只要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做素材積累的有心人,你便可以輕鬆積累素材;在考場上恰當、謹慎選材,大膽表達,你這個“巧婦”又何愁“無米”“爲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