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精華】素材積累作文彙編七篇

【精華】素材積累作文彙編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精華】素材積累作文彙編七篇

【精華】素材積累作文彙編七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素材積累作文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素材積累作文 篇1

我的爸爸,父親節快樂

結束了杭州的一年高復生活,又踏入高考考場的三天裏腦子裏沒有了去年那麼多冗雜的事情,全身心地考試。

記得同桌說,她老爸給她發了條信息,“只要你的腳還踩在這片土地上,就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輕。”心裏也被波及到一些感動,父愛如山,沉穩而默然。我的老爸雖然平日裏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正經時刻卻能字字珠璣,能力敵萬軍。不曾關心過我何時可以拿到第一,不曾把我的獎狀裱起來炫耀卻總是在我失落的時候敏銳地嗅到我的難過,默默地寬慰我。不曾對國家大事侃侃而談,不曾讓人覺得是一副厲害的男人的樣子,卻在路上與兇橫的東北男人打架,掛了彩他只說,他看不起打女人的男人。

這是我從小就認爲一無是處的爸爸,不會做生意,因爲不會撒謊;不會當官,因爲不喜諂媚;不會教書,因爲喜歡自由。換了一個個的工作,真得不合適。所以媽媽成了獨當一面的女強人,賺錢,奔波,費盡口舌地辛苦着。

他只是個書呆子。

可是大事媽媽都會交給爸爸,雖然她會在家裏罵他沒有用,可是所有人誇獎爸爸是個好人,一等一的好人。媽媽是有福氣的,嫁給他這樣好脾氣的人。媽媽每次生氣發火,他就倒好水怕她渴着,燒好飯怕她餓着,默默聽她數落,從不回口。有人說他是懦弱,可是,這明明就是愛啊!

也曾問過媽媽爲什麼要考慮老爸的意見,他像是個不在生活中的人,是這個世界上忙碌的人們中一個例外。媽媽只是笑笑,魚尾紋堆在眼角,“女兒啊,他是我的天。”這才驚覺,他們分明是老天配好的一對,在這塵世中相依偎。

如今,沒了經濟煩惱,沒了房貸壓力,他們要好的連我都會嫉妒,一起出門,一起進門,無論多晚爸爸都會去把媽媽接回來,無論,她在哪一家打牌,無論,多遠。

我怕黑,爸爸總是給我點着燈,等我入睡再幫我關掉。後來他們去了北方經商,他就給我買了走馬燈。徹夜不滅陪着我。

聽着你們兩個總是會討論我以後嫁人的問題,傻二老,我才二十呢。可是,親愛的爸爸,倘若有天我真得要嫁人了,他會不會像你對我那麼好呢?

你和媽媽,纔是上天賜給我今生最美麗的禮物。

我愛你們。爸爸,父親節快樂。

素材積累作文 篇2

童年的故事就像那葡萄架上的葡萄那樣多,數也數不清,說也說不完,就讓我摘下那個紫紅的、閃閃發光的故事說給大家聽一聽吧!

記得那一次和哥哥去小溪邊抓魚,是那麼的有趣。出發前,我和哥哥各自都準備好了一個小瓶子,出發了,哥哥和我並排走着,我們哼着小曲,臉上洋溢着開心的笑容,顯得那麼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到達我們的目的地了——小溪,我和哥哥要開始執行任務了——抓魚。我們先把袖子拉了上去,再慢慢的走到水中,輕輕地搬開一塊石頭,小心翼翼地期待着,你知道,我在期待什麼嗎?YES,答對了,我們在期待石頭下面有魚呢!哈哈,果然不出我所料,石頭下面果然有魚,哥哥立馬張開雙手,我也學着,慢慢張開雙手,我們費了幾牛二虎之力,終於把魚抓到手了。我心裏暗暗高興着,別提多自豪了。

我和哥哥又要尋找下一個目標了,“對,就是那裏。”哥哥邊說邊把手指向了一個小坑中。我們踩踏着溪水來到了這兒,,開始找魚。這時,一隻魚兒從我眼前掠過,我使勁對哥哥大叫了一聲,可能由於驚嚇,哥哥一鋪股坐在了坑邊的小石頭上,“哎喲”我聽到了他的慘叫。我看着哥哥那狼狽的樣子,忍不住拿起雙手捂着嘴巴暗暗偷笑。哥哥看我笑了,他也笑了。就這樣,笑聲一整天都在溪邊盪漾。

想起小時候我和哥哥一起去溪邊抓魚時的情景,我就想笑。

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豐富而又多彩的童年,快來和我們說說你的童年中的趣事吧!

素材積累作文 篇3

【素材解讀】

英雄出自平凡,壯舉來自瞬間。肖卿福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雖是垂暮之年,他仍是人間不老的鬆,其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可貴品質,是一種古已有之而今也沒有失傳的大愛之舉,是一種足以感動中國、值得所有人學習的高尚情操。

【適用話題】

高尚、仁者、醫者仁心、心中有愛、平凡與偉大、美麗的心靈

素材積累作文 篇4

作文素材積累:孔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爲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鹹注:“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餘,則寡悔”(《爲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於事而慎於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爲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注:“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論語集註》)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譁”的記載。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於予邪改之。’”也即此章義。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羣弟子,使謹於言而敏於行耳。”(《論語集註》)

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朱熹注:“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論語集註》)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爲:“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結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並教樊遲從周道。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後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朱熹《論語集註》:“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於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閒矣。”清阮元《研經室集》:“爲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於“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準,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準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徵。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論語集註》:“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所謂“不作”,朱熹認爲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於作矣”(同上)。然後世學者認爲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論語集註》:“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意謂:以不義手段佔有的財富與官位,對於我如同天際的浮雲。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於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於“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雲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於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於學也。南宋朱熹《論語集註》:“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近人康有爲《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爲,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樸;彬彬,雜半之貌。南宋朱熹《論語集註》:“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爲“君子”。文與質的關係,亦即禮與仁的關係。於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於文,亦不主張偏勝於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說文》:“坦,安也。”蕩蕩,廣遠之稱。慼慼,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爲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慼慼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小人馳兢於榮利,耿介於得失,故長爲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見《論語集註》)《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雕,凋謝;松柏,喻棟樑之材。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論語集註》)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爲?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正義》引《申鑑·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爲孔子治邦強國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爲本。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捨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後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爲安。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於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門名言。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時所言。也即是發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認爲,民富在於薄稅斂“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朱熹注爲:“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貧。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爲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論語集註》)《荀子·富國》曰:“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大戴禮·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與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儒家一貫認爲:爲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爲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淮南子·主術》)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爲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朱熹《集註》:“見小者之爲利,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論語正義》引荀子曰:“利謂便國益民也。爲政者見有大利,必宜興行,但不可見小耳”。《大戴禮記·四代》:“好見小利,妨於政。”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亦有此語。其旨“欲各專一於其職”(劉寶楠《論語正義》)。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後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荀子·大略》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而人宜遠慮歷爲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此即施“仁”於人。西漢董仲舒作了發揮:“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春秋繁露·仁義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故君子責人則以仁,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爲非,難爲非則行飾。”朱熹注曰:“責己得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論語集註》)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爲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爲:該擔心我有什麼可爲人知道的。《憲問》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衛靈公》又作:“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於此一事,蓋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論語集註》)王夫之注:“能奪我名而不能奪我志,能困我於境遇而不能困我於天人無愧之中,不患也。”(《四書訓義》)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包鹹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王肅注:“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意謂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其言。孔子這種穩重、全面的舉人之術、聽言之法爲後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此即言仁。《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釋“仁”。朱熹《集註》:“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貢所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以後儒家都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實施“仁政”。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朱熹《論語集註》:“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說:“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朱子語類》卷四五)近人楊樹達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論語疏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爲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來廓大人。王肅注:“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爲;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論語集註》)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於己。今人楊伯峻認爲與願意不合。

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當仁”有兩解:一爲面臨仁德;一爲擔當實現仁道之重任。朱熹注:“當仁,以仁爲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爲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爲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論語集註》)“師”字一般訓解爲“師長”。近人錢穆訓爲“衆人”。

道不同,不相爲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爲謀’”。《史記·伯夷傳》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爲謀,亦各從其志也。”《老莊申韓傳》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爲謀,豈謂是耶?”近人錢穆之釋有兩說,一爲“君子亦有意見行跡之不同,然同於道則可相與謀。惟小人賊道者,有善惡邪正之分,斯難於相謀矣。”一爲“道指術業,如射與御,各精其重,不相爲謀也。”(《論語新解》)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爲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爲知者,故夫之告之。”(《論語集註》)《荀子·子道》所記可爲佐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又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雲:“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安國注:“三軍雖衆,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朱熹引侯氏曰:“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志矣。”(《論語集註》)《禮心·緇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皇侃疏:“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師人必當溫故而知新,研精久習,然後乃可爲人傳說耳。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爲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爲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近人錢穆說:“道聽,聽之易,途說,說之易。入子耳,即出於口,縱聞善言,亦不爲己有,其德終無可成。”(《論語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日益矣。”與孔子反對道聽途說之義相近。

素材積累作文 篇5

摘 要: 進入高級中學學習的學生,雖然經過了多年作文寫作的學習和練習,但就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很多學生的作文還存在很大問題,語句不通順,文不達意,內容空洞,在閱讀過程中令人感到乏味,這樣的寫作水平,究其根本還是學生寫作素材的匱乏。所以在高中作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教授給學生積累素材的方法,並且要學會對素材的整合使用。本文主要提出幾點積累與整合素材的方法,希望對高中作文教學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 高中作文 作文素材 積累 整合

現如今,高中生只要提到作文,就會聞虎色變,心理上的這種恐懼往往表現在寫作過程中無從下手。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更多寫作素材不僅是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這樣在豐富的素材資源的匯聚中,學生才能做到臨危不亂,淡定自若。高中作文素材的積累和整合有很多種途徑和方法,本文主要介紹以下三種方法。

  一、博覽羣書,培養廣泛閱讀興趣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博覽羣書,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在擴大學生知識面的基礎上,儘量多看書,少做題,給學生提供有意義的書籍,等等。古語曾鼓勵學生多讀書,例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等。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是積累素材最主要也是最見效的方法。這就給高中語文教師一個啓示,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利用充分的課餘時間閱讀幾本好書,在閱讀過程中積累作文的寫作素材。在閱讀過程中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在開始階段教學要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與課文緊密相關的散文,學習散文中細緻的觀察,感受其中的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以及體會修辭手法的使用,等等。在閱讀過程中對一系列優美的句子可以進行摘錄,隨時翻閱。

接着,教師要從高中課文標準出發,關於規定的經典作品要讓學生進行閱讀,例如,我國的四大名著,在課本中選入的僅僅是其中一小節,課後可以進行全書仔細閱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閱讀任務要進行硬性規定,同時要配合教授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在一段時間內學生是否完成了閱讀任務,要進行監督評價,從而促進學生閱讀進展。關於優秀的作品,教師可以將閱讀的任務放在假期進行,並要求學生做好閱讀筆記,帶着任務學習,讀完後還要有自己的觀後感和體驗。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開闊學生視野,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的作文有所起色。

最後,要把握的關鍵點就是優美片段的背誦記憶,作文素材的積累不僅是寫在紙上那麼簡單,關鍵要掌握素材積累的質量,假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是對故事情節有了大致瞭解,而沒有記住其中任何詞彙、句子,那麼這樣的閱讀是沒有效果的,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只能是天方夜譚。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對素材進行適當背誦練習,尤其是古詩文及名言警句。如果學生對名家名篇能夠熟練掌握,那麼高中作文的寫作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二、歸納整理,鼓勵學生學以致用

在語文考試過程中,學生思考的時間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沒有更多時間篩選素材,關鍵是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對素材進行全方位選擇利用,這就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對作文素材的歸納整理。學生腦中的素材七零八落,混亂不堪,但語文考試過程又要求學生做到有理有據,簡潔清晰。在素材整理過程中就要充分發揮教師引導作用,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從題材角度進行素材整理,例如,將道德修養的素材與待人處事的素材相分離,可以將情感類的領悟放在一起掌握。其次,要掌握與典型人物有關的作文素材,例如,李白是學生很熟悉的詩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流傳至今,表現李白各種心路歷程的句子就要進行學習掌握。又如,我們很喜歡的寫詞巨匠蘇軾,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就要整理哪些作品是表現他瀟灑的性格特點,又有什麼樣的句子能體現他的超凡脫俗等。這些學生能夠仔細記憶,謹慎使用,一定能爲作文添光加彩,激發閱讀者的興趣。

  三、迴歸教材,領悟教材內容

學生通過上面的方法已經積累了豐富的作文素材,這時候就要把眼光迴歸到教材,迴歸到實際生活中,在積累更多素材後,又一個問題出現了,學會往往不清楚如何利用。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中外的很多優秀人物和經典案例,我們要對其進行深度挖掘和系統整理,要明白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生活中處處都是寫作題材。只要學生能夠在寫作中不急不慌,臨危不懼,合理選用平時積累的素材,在考場中一定能寫出有深度有內容的作品。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有發現美的眼睛,例如,小到廣告用語及精彩的店名等。只有迴歸教材、迴歸生活,才能在作文中更充分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四、結語

作文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要想寫作完美的作文,作文素材的積累和整合非常關鍵,也只有形成豐富系統的作文素材庫,才能爲寫作打下堅實基礎。

素材積累作文 篇6

(1) 那溪水是那麼清,溪水映着藍天、白雲,彷彿又是一片天空。小溪裏的水草,被水推着搖着,悠閒地扭動着纖細的腰肢。偶爾有幾朵野花飄落在水面上,一蕩一漾,整條小溪都散發着花的馨香。

(2)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爲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裏,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裏。

(3) 青春,是一本自傳體的大書,書的作者是自己。那麼,這本書怎樣才能寫好?我們要用智慧的'頭腦構思,用良好的道德立意,用崇高的理想佈局,用堅定的信念寫作,用奮鬥的精神修改,用執着的追求出版!

(4) 沒有人能夠“棄”你,除非你自暴自棄,因爲我們是屬於自己的,並不屬於他人。

(5) 縱比者易得到滿足,橫比者則易感到失落;滿足者則易裹足不前,失落者則易選取奮起。

(6) 有的人不管年紀多大,卻永遠年輕;有的人不管是榮是辱,卻波瀾不驚;有的人不管是富是貧,卻樸實爲人;有的人不管受譏遭諷,卻依然闊步前行;有的人不管自我位有多卑,卻永遠惦念着祖國母親!

(7) 月亮一露面,滿天的星星驚散了。

(8) 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最易迷失自己;處在別人的關愛中,最易弱化自己。

(9) 一次專心學習勝過百次囫圇吞棗;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輕率行動;一次真誠相助勝過百次憐憫同情;一次見義勇爲勝過百次豪言壯語!

(10) 月亮睜大眼睛,和藹地望着村落和田野,極像一隻擦亮的銅盤。

(11) 從高高的跳臺上往下望,頭暈目眩,但我已經沒有退路了,只能緊閉雙眼,不顧一切地向下跳去。

(12) 一陣微風吹過,金色的水稻隨風擺動,猶如金色的海洋。

(13) 一望無際的田野裏,金燦燦的稻子成熟了,就像一塊塊金子;果園裏碩果累累,有紅通通的蘋果,梨子像小葫蘆似的吊在樹上;樹葉枯黃了,紛紛落下,像一隻只蝴蝶翩翩起舞;一陣風吹來,給人們帶來一絲涼意。

(14) 大樹下,一片片落葉從樹上“飛”下,像一隻只彩蝶翩翩起舞。

(15) 上午明明是陽光燦爛,睛空萬里,現在竟然已經是烏雲密佈了,下着像豆一樣的大雨。一粒粒、一串串,接連不斷的從天空中往下掉,中間不斷夾雜着炫麗的閃電,組成了美麗的圖畫。天上不斷掉下雨珠子,雨水珠子掉在地上的唰唰聲,雷電時的轟轟聲,組成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交響樂。

(16) 七月盛夏,瓦藍瓦藍的天空沒有一絲雲彩,火熱的太陽炙烤着大地,河裏的水燙手,地裏的土冒煙。 烈日當空,道路兩旁,成熟的穀物都熱得彎下腰,低着頭。蚱蜢多得像草葉,在小麥地裏,在岸邊的蘆葦叢中,發出微弱而嘈雜的鳴聲。

(17) 書包是一隻船,載着我去泛遊學海,衝急流,越險灘,飄流遠航,到達勝利的彼岸;書包又是珍寶,它融有媽媽的情和愛,給我勇往直前的力量。

(18) 月亮像一個含羞的少女,一會兒躲進雲間,一會兒又撩開面紗,露出嬌容,整個世界都被月色浸成了夢幻般的銀灰色。

(19) 歲月,是一首詩,一首蘊含豐富哲理的詩,歲月是一峯駱駝,馱着無數人的夢想。

(20) 學着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孑然一身,也不算一個太壞的局面。不自憐、不自卑、不怨嘆,一日一日來,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樂和必然的抵達,在於我們自己的修持每次考試就像是一種屈辱你說你會了別人不相信偏拿張白紙要你來證明。

(21)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流浪。

(22) 疲倦的月亮躲進了雲層休息,只留下幾顆星星像是在放哨。

(23) 書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導我們登上知識的殿堂。書籍如同一把鑰匙,它能幫助我們開啓心靈的智慧之窗。時間好象一把尺子,它能衡量奮鬥者前進的進程。時間如同一架天平,它能稱量奮鬥者成果的重量。時間就像一把皮鞭,它能鞭策我們追趕人生的目標。時間猶如一面戰鼓,它能激勵我們加快前進的腳步。

(24) 我願意在父親、母親、丈夫的生命圓環裏做最後離世的一個,如果我先去了,而將這份我已嘗過的苦杯留給世上的父母,那麼我是死不瞑目的,因爲我已明白了愛,而我的愛有多深,我的牽掛和不捨便有多長。

(25) 我們的父母是恆星,我們回家他們永遠是在的;我們的朋友是行星,有的時候來有的時候去,但是他們也是天空中的星;在我們的生命中擦肩而過的,一些可能在今生你再也不會碰到的人,我將他們叫做流星。

(26) 刻意去找的東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萬物的來和去,都有他的時間。不做不可及的夢,這使我的睡眠安恬。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不說無謂的閒言,這使我覺得清暢。我儘可能不去緬懷往事,因爲來時的路不可能回頭。我當心的去愛別人,這樣不會氾濫。我愛哭的時候哭,我愛笑的時候笑,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27) 運動使人充滿生機活力,音樂使人充滿浪漫快樂,思考使人充滿智慧理智。

(28) 有時候感情是一劑善變的藥,溶在愛人的酒杯中,苦澀裏也終能品出甘潤;有時候,感情是一把雙刃的劍,握在敵人的手裏,縱輕輕揮下也覺傷痕累累。 朋友,鐵血的男兒也有情,沙場的將士也有淚。感情支配着心靈,左右着靈魂。可是,小心啊,切勿讓其變幻了你評判的目光。

(29) 路由“足”與“各”組成,因此才“人各有路”;正正因“人各有路”,

(30)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柔韌的小草,你究竟是什麼呢?是我們無數卑微弱小的生命吧?我們是平凡的草民,卻也可以描繪春天,爲大地梳妝,弱小的生命聯合起來,還可以改變環境,創造世界。

(31) 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人活在世界上,重要的是愛人的能力,而不是被愛。我們不懂得愛人又如何能被人所愛。

(32) 只見他雙腳向後蹬,雙手向外劃,像只青蛙一樣向外遊.過了一會兒,我可以下水游泳了,由於受到了爸爸的啓發,我記住了游泳的要領,又藉助救生圈,一趴到水面上就放鬆身體,馬上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面上游來游去了。

(33) 秋天就像一幅金色的圖畫,到處是豐收的景象。

(34) 太陽像個老大老大的火球,光線灼人,公路被烈日烤得發燙,腳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煙。 天氣悶熱得要命,一絲風也沒有,稠乎乎的空氣好像凝住了。 整個城市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狗趴在地上吐出鮮紅的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大。

(35) 巨浪伸出雙臂把我猛地托起。

(36) 不是苦惱太多,只是我們不懂生活;不是幸福太少,只是我們不懂把握。

(37) 世上的事,只要肯用心去學,沒有一件是太晚的。

(38) 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裏的參與。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惑不安

素材積累作文 篇7

【作文材料】

狄奧哲尼士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他用木桶代替房屋,經常呆在木桶中。亞歷山大征服希臘後,特別想見狄奧哲尼士,曾多次派人去請他。孤傲的狄奧哲尼士對此毫不理會,最終,亞歷山大只好親自去見他。當時狄奧哲尼士正在木桶中曬太陽,亞歷山大說:“我是亞歷山大,你有什麼要求,我一定滿足你。”哲學家回答說:“唯一的要求是,請你走開一點,不要遮住我的陽光。”在歸途中,亞歷山大深有感觸地對身邊的人說:“如果我不是亞歷山大,我寧願是狄奧哲尼士。”

【範文廣場】

堅守內心的木桶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着像狄奧哲尼斯的木桶一樣的,自己心靈的棲息之地,可是,隨着年歲的增長,財富的積累,地位的提高,許多人漸漸迷失了自己,將心靈的棲息地一點一點讓位給了浮躁、繁華。而還有少部分的人,能夠堅守住自己的木桶,從而擁有了與衆不同、美好的人生。

“當我們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約翰 列儂曾這樣說。而我們當下的許多人,正是每天疲於奔命,即使賺得錢完全可以養家餬口,卻仍不滿足,在生命的行程中,總是搭乘高速鐵路,窗外的景色一閃而過,從來來不及欣賞,生命匆匆而過,到頭來,才發現,雙手緊握的,只是滿滿的空。

許多人都像亞歷山大一樣,羨慕着狄奧哲尼斯那樣擁有內心木桶的人,面對着權力、地位、繁華,卻無法捨棄。很少有人,能像狄奧哲尼斯那樣,幾次決絕地將繁華拒之“桶”外,只專注於享受桶外的陽光。

與其帶着面具,十分痛苦地爲別人而活,出賣自己的靈魂和原則,倒不如安靜地棲息在自己內心的木桶,享受溫暖的陽光。當高爾基爲了自己晚年的繁華、舒適,不惜屈身於自己最痛恨的人,放棄了自己堅守的信仰時,依然還有沈從文那樣的人,爲了堅守自己內心的木桶,放棄了榮華富貴的前程,專心投入到學術研究中去。高爾基的晚年無疑是舒適、安逸的,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出賣了靈魂的痛苦。相反的,沈從文的晚年雖然清貧,但依然有着“每日看船搖櫓掛帆來去,看落日同水鳥”的閒情逸致。

所以,在我們設個匆匆忙忙的時代,有時堅守內心的木桶,意味着我們要放棄很多,當然,也不必所有人都做一個呆在木桶裏的哲學家,但至少,我們應該爲自己繁忙的生活留下一點空閒的時間,追求心靈更高的境界。就像願意用自己所有的科技去換取與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的喬布斯一樣,我們也應該學會捨棄一些看似重要的東西,去換取更將豐富的人生。

“我不要謀生,我要生活。”王爾德如是說。是啊,我們每天疲於奔命,又有幾人享受過真正的生活?堅守自己內心的木桶,爲自己的心靈留下一塊安靜的棲息之地吧,也許這樣,生活會變得更有意義。

簡單生活,詩意棲居

在這個信仰失落,情感縮水,文化粗鄙的時代,太多物質化的追求,太過複雜的社會關係,被無視契約牽絆住的人們很少能如同詩人荷爾德林所說般“詩意地棲居於大地”。屈從於他人的意志,人們多了一分世故,多了一分機智,卻少了一分優雅。

古希臘註明哲學家狄奧哲尼斯視富貴如浮雲,是尊卑如敝屣。他拒絕了征服了希臘的亞歷山大,帝王的許諾於他而言不如一隻木桶一縷陽光。不同於執着於在社會立足實現功名的智者學派,狄奧哲尼斯認爲世界上的權威補貨時可笑的錯覺,他漠視世俗的習慣於形式,崇尚原始而簡單的生活。

在其短暫而絢麗的一生中,梵高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活得簡單的人之一。在其帶有濃厚悲劇性色彩的一生中,梵高始終對藝術抱着一種堪稱爲固執的簡單執着。出生於神職人員世家,不顧親友的反對,他放棄了蒼白無力的上帝,用最濃重的色彩塗抹出心中的理想國——那裏有旋轉的星空,被風吹亂的柏樹,露天咖啡店的座椅,和火焰般燃燒的向日葵。經濟上的窘迫絲毫沒有影響他心頭的快樂和幸福感,避開世俗撲面而來的單一審美,他在郊外的阿爾潛心於油彩的世界,巴黎的紙醉金迷與他格格不入。他太簡單,太執着,太固執,以至於寧願餓死在畫板前,也不願放下週中的畫筆。當夜空中流光閃爍,這位瘋狂般重視自己的時世棄兒展現給世界的,是一個更富有創造力於無限激情的全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