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包餃子日誌

包餃子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包餃子日誌1

凌晨依窗,入眼的是氤氳迷茫,預報說只是一個多雲的天氣,卻緊緊地鎖住了我對月亮的深情瞭望,遐想中此時的月亮一定像我早餐包的餃子,圓缺中揣滿回憶的模樣,兒子想吃韭菜雞蛋餡的餃子,這兩天的早餐便包起了月亮。記得兒子還小的時候,家裏沒有電腦,外面漆黑一片,太冷不願出去運動,剛好是東北大棚裏韭菜第一茬割下來的季節,這時的韭菜味道是最美的,價格還算便宜。於是,每天的凌晨便悠哉悠哉的包起了餃子,有月亮時包月亮,沒月亮時包星星,陰雨天的時候包思緒,一家三口60個餃子,包完了就變成了焦急的等待,等到6點的到來,起牀嘍,起牀嘍,等我把餃子煮好,他娘倆也洗漱完畢,吃完早餐,美好的一天開始了,後來他倆說:哎呀,怎麼又是餃子。

包餃子日誌

再後來家裏有了電腦,有了,申請了博客,走進了,遊曳在網絡的世界,韭菜餡的餃子離開了我家早晨的餐桌。前天兒子看到家裏有韭菜問我,明早能吃餃子嗎!一種久違了的情感溫蘊了心頭,昨天的早餐便恢復了曾經的模樣,臭小子竟然沒吃夠,好興奮啊,不由得指尖靈動,彈出了一曲包月亮的旋律,不,今天有云層,爸爸爲你包思緒,兒子快樂、健康的成長吧,做自己喜歡的事,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寫到這裏吧,該包餃子了,韭菜餡裏包進了秋風西雨的希翼!

包餃子日誌2

我們淮安地處中國的南北交界處,所以飲食習慣既有南方的特點,也有北方的特色。南方的飲食以米爲主,所以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而北方的麪食則花樣比較多,要做好麪食是有一定的技術的。

週末的時候,特別是陰雨天氣,我們家比較喜歡包餃子。這是既經濟又好吃的食品,但包起來還是挺費工夫的。冬天的時候,由於怕麻煩,餃子皮大多是買的現成的皮,但超市的麪皮一般都添加了防止沾粘的物質,吃起來口感並不好。現在包餃子,麪皮都是自己和麪自己擀,吃起來很舒服也很放心。

我們家包餃子是有嚴格的分工的。老婆負責買菜、擇菜,我負責洗菜,洗好後再由她切,調製餃子餡的任務也是她的,餡兒調好後,餘下的任務就都是我的了。

首先是和麪。和麪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也是需要技術的。面和的.硬了,擀起來費勁,包起來也不容易粘合,下到鍋裏餃子裏會進水,味口就全變了;和軟了更不行,軟了擀的時候要費許多幹面,麪皮很容易粘在一起,包起來一下鍋就會壞掉,最後成了一鍋菜飯。此外,和麪又是個力氣活。所以,這麼重要的事,我不幹誰幹?

面和好後,擀麪皮、包餃子也是由我負責的 。麪皮要擀得一樣大小,要擀得厚薄均勻,要擀得圓,要擀得不消不厚,同樣是需要一定的功底的。所以,這麼重要的事,捨我其誰?

包餃子也是有學問的。餡不能太多,多了容易撐壞;也不能太少,少了吃了沒味。捏的輕重也要掌握好,捏的輕了,容易不粘 ;捏的重了,餃子邊太薄,也會開口。餃子的形狀要包得俊俏好看,這樣吃起來食慾大開。包餃子的過程就是創作美的過程。所以,對於能夠創造美,我是當仁不讓的。

下餃子也是我的事。下餃子的關鍵在於火候,火候要掌握得好。火太大了,水開得快,餃子不容易熟,要加多次冷水;火太小了,長時間水不開,麪皮就會被水泡壞。正常情況下,水開了以後,再加兩次冷水,燒開後,餃子也就熟了。

當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餐桌後,弄點蒜泥,加點醋和麻油作爲調料,吃起來是不是口角生香?

包餃子日誌3

我學包餃子的第一位老師就是我的母親。

母親的心靈手巧彷彿與生俱來,無論縫補漿洗,還是炒菜做飯,家務活樣樣拿得起放得下。

在農村插隊的時候,我多數時間是在掙工分,雖在近郊,一般也是兩、三個月纔回城一趟。但每次回到家,母親總是張羅着割肉、買菜,給我包餃子改善生活。父親是南方人,不會包餃子,所以,除了我,還有正在上學的弟弟、妹妹,在家五口人的餃子全要母親一個人來包。好在母親手腳麻利,不到兩個小時就全部搞定。

那時候家裏窮,餃子餡兒裏肉很少,多是蘿蔔和大蔥,但當時給我的感覺,它絕對是世界第一美食。後來,我跟母親提出想學包餃子,母親起初不樂意,說那是女孩子的事情。看我執意要學,母親只好教給我。從盤餡兒、和麪、揉麪到擀皮、填餡兒、煮餃子,每道工序母親都講得細緻入微。

母親還特意強調揉麪和擀麪的重要性,說面太軟、皮太薄,餃子容易煮爛;面太硬、皮太厚,餃子捏不緊,而且煮的時間長。得益於母親的言傳身教,沒有多久我就基本掌握了包餃子的方法。此後,不管是偶然回城,還是逢年過節,只要是包餃子,我都會跟在母親身邊當幫手。

三十多年來,不管姐姐、妹妹在不在場,母親都樂於讓我給她當下手,說我包的餃子最有她的風格。

20xx年的大年三十,是母親人生的最後一個除夕,母親拖着略顯虛弱的身體要包餃子,被我堅決阻止。母親無奈,只好站在一旁給我當起了“教練”。看到我包出來的一排排擺放整齊的彎月形的餃子,母親像是老師看到學生完成的優秀作業一樣,開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