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2017年優秀大走訪民情日記三篇

2017年優秀大走訪民情日記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導語:大走訪是一次大調研,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是黨員幹部做好羣衆工作的優良傳統,也是黨員幹部改進工作方法、做好本職工作的源泉。下面是2017年優秀大走訪民情日記三篇,歡迎大家的閱讀與參考。

2017年優秀大走訪民情日記三篇

  一、大走訪民情日記之身到更要心到

  201x年x月x日 星期x 天氣:x

走進這次大走訪大落實聯繫的姜堰區溱潼鎮,我倍感親切,倍加珍惜。在走訪中,我深深體會到,不僅身到更要心到,人到更要情到。

必須始終帶着感情去走訪,即使是拉拉家常,羣衆也很歡迎。農民羣衆本性質樸,許多羣衆說,沒想到幹部還跑到家中來和他們聊天。我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鄰居,看作自己的朋友,和他們坐在一條板凳上,站在一片屋檐下,聊家裏的收入情況,聊小孩的教育狀況等等。我發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老百姓無論貧富,都非常重視文化教育,重視培養下一代,問他們有沒有什麼困難,他們講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只要有勞力肯吃苦,生活都不差,就是小孩上學花費比較大,不過上出來就好了。有一天上午我跑了十多家,自己聊得口乾舌燥,羣衆還圍在門口談興正濃,看到羣衆純樸的笑容,看到他們對未來的期望,看到他們的熱情,我想自己在走訪中還沒能爲羣衆做些什麼,但只要帶着真情走起來,訪下去,和羣衆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和羣衆的感情就會越訪越深,用真心換真情,羣衆就會信任我們、歡迎我們。

必須始終帶着責任去走訪,即使是解決一點點問題,羣衆也很感謝。走訪不是走秀,在走訪中聽取民聲,體察民情,主動爲羣衆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創造條件爲羣衆解決實際問題,是我這次走訪的應有責任。走訪中我瞭解到,我所掛鉤的讀書址村農家書屋設施簡陋,書刊種類和數量很少,已不能滿足羣衆閱讀需求,也與讀書址的村名不相符合。我主動提出,由我局提供幫助,爲讀書址村提升農家書屋,更新設施和補充書刊。羣衆聽說以後都很感激,他們說,以後大人孩子都可以去挑選自己想看的書了,是一件大好事。我想,雖然我們只是幫村裏解決了一個小問題,但是老百姓很感謝,很滿足,如果我們平時能夠多做一些,做好一些,我們就能走進羣衆心裏,得到羣衆擁護。

必須始終帶着思考去走訪,即使是做一點分內的實事,羣衆也很支持。悠悠萬事,民生爲大。改善文化民生,讓文化惠民活動更受羣衆歡迎,是我這次走訪中經常思考的課題之一。在走訪中,我瞭解到,羣衆反應較多的是,現有“送文化下鄉”有的不能“供需對路”,加之平時農村青壯年多在外務工,“觀衆沒有演員多”的現象時有出現,而羣衆比較閒暇的春節等時期對文化活動需求最大,但文化資源有時又難以滿足。爲此,我與局領導班子商量,根據羣衆需求,春節組織書法人才書寫春聯送春聯下鄉,併爲讀書址村送一臺文藝演出,許多老百姓知道後,都歡欣鼓舞。爲此,我深深體會到,大走訪也是一次大調研,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是我們做好羣衆工作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改進工作方法、做好本職工作的源泉,即使我們只是做了一些分內的工作,只要符合羣衆利益,符合羣衆需求,羣衆就會認可我們,支持我們。

  二、大走訪民情日記之感懷“政策的接地氣”

  201x年x月x日 星期x 天氣:x

廣陵是黃橋老區。大走訪大落實活動,讓我們地震局的同志真切地感受到老區羣衆的淳樸,也感受到黨的富民政策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通過走訪、座談、交流,我們對政策的理解更加鮮活、生動,“政策如何接地氣”成了我們大走訪回來話落實最大的思考。

政策的活力在細節。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而一個好的政策,如果不考慮實際操作過程中的細節,往往就會遇到我們常見的政策“執行難”。馬莊村八組的馬井浩今年53歲,單身一人,身體不太好,想辦低保,但因年齡不到難以辦成。該村四組的吳鎮東人到中年,原來在外面搞裝修,生活倒也算得上小康,但去年肝臟上開了一次大刀,花去了二十多萬,回來只報銷了七八千元。面對農村醫保的政策槓槓,老吳顯得很是無奈。諸如此類還有很多。醫保也好,低保也罷,惠民政策老百姓是發自內心歡迎的,但“一刀切”的政策剛性,切去了那些更應該享受這些政策但又被剛性拒之門外村民最後的希望,如果政策的設計更人性化一點,政策的細節更有可操作性,政策的執行纔有生命力,纔是人民羣衆歡迎的好政策。須知“政策的一律”是不適應農村工作實際的。

政策的關鍵在適用。“土地流轉”是最近幾年農村最熱的詞兒。走訪和座談中,大家既有通過流轉獲得固定收益的喜悅,也有面對風險帶來損失的憂慮。事實上,土地流轉較好地解決了農村誰來種地的問題,通過市場化運作,基本實現了土地向種養大戶集中、向規模化經營集中的要求,但如何規範化引導,如何防範風險的發生,政策的優化和完善仍然需要面對。座談中,龍王村等幾個村的羣衆代表對苗木經營戶“跑路”帶來的經濟利益方面的“後遺症”十分着急,發出了“能不能跟上面反映反映,解決我們的實際問題”的呼聲。土地流轉的政策性強,牽涉到承包方、土地流轉者、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方面的直接經濟利益。政策必須適用,最根本的必須要有效應對實際工作中可能出現的矛盾和問題,配置好政府和承包方、老百姓、村集體在土地流轉關係中的角色,規範好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千萬不能一轉了之。

政策的落實在配套。在走訪活動中,我們遇到了農村少見的新鮮事兒。曾經在蘇州電商界搞得風生水起的小吳,由城入鄉,把電商業務辦到了他的老家聯吳村。在鎮村兩級的幫助支持下,小吳創辦的“美瑞特貿易有限公司”掛牌成立,生意日見紅火,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主要是農村電商的經營環境與城市差別很大,包括路橋標準低、場地有限,特別是物流的成本比蘇州高了30%。村裏正想方設法爲他排憂解難,但物流的`難題,至今仍然一籌莫展。小吳說,電商下鄉政策好是好,但政策的配套千萬不能成爲政策的短板啊。

  三、大走訪民情日記之創業何處尋 高手在民間

  201x年x月x日 星期x 天氣:x

“果然,高手在民間啊!”當我拉着陳餘紅的手,感慨地說這番話時,陳餘紅卻不好意思地笑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創業富民30條”的事,很多問題都苦於找不到合適的答案。而從陳餘紅這裏,我卻看到了“創業風景這邊獨好”。

他,並不是什麼“高人”。他是鎮裏農技服務中心副主任,自己成立了一家江蘇鴻程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規模也不大,年產值也就四五千萬。

當我第一次遇到他時,他正在田裏,與菇農們一起採摘香菇。

“你們來了,請坐吧!”從他的口氣中,我聽出他並不太在意我爲何而來。

“我是市工商局的。這次來,主要想聽聽你對創業政策有什麼看法,特別對工商部門有什麼好的意見和建議。”我並不在意他的態度,耐心地說明來意。

“別提什麼創業富民了。今年連續高溫,我一下子虧了300多萬。”他一臉沮喪。

“那你買了農業保險沒有?理賠多少的?”我立刻追問。

“保險是有,但理賠太少。農業是弱勢產業,很多部門都不願與‘農’字沾邊。像農業的三大風險,市場風險、自然風險和技術風險,都不是靠錢能解決的。”他這番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他告訴我,那場高溫考驗過後,他意識到必須爲香菇“安上空調”。之前的設備太落伍,他決定自己動手研製新設備。他又把我帶到他的新設備旁,津津樂道地介紹他的“寶貝”,“這個設備不僅能通風,還能保證溫度。”

“那這個設備上馬後,以現在的行情,一月能賺多少錢?”

“剛纔你們進門時看到的卡車是從南京來的。這個季節基本不愁銷的,像鮮菇一噸能賣到8000塊,而進了超市,一斤就能賣8塊,幾乎翻了倍。”他提到市場行情,頓時眼睛發亮。

“那你考慮自己直接進超市了嗎?”我追問道。

“進超市的成本不低啊!”他又給我算了一筆賬,“進超市,得有牌子,要交進場費,還得算損耗。”

說到“牌子”,我也來了興致。

“噢,牌子就是商標了。”說起商標,我侃侃而談,把商標的用途、保護及注意事項一一說明。

聽我講到商標如此內行,他不禁連連點頭。他興奮地告訴我,“去年,我們才被評爲省著名商標,還拿了10萬塊的獎勵呢!”

“商標真正用好了,何止10萬啊!”我又進一步向他介紹如何做好品牌的設計、如何解決農產品品牌的標註問題,等等。

不知不覺,我們聊到了中午。當我起身告辭時,他突然拉住我的手,說,“剛纔你來時,我沒告訴你。其實要發展農副產品,關鍵要產業化、商品化。農產品變商品,何愁沒有銷路啊!”

“下一步,你要產業化,有什麼具體打算?”我問道。

“主要是缺資金。”他皺着眉頭說,現在都是租賃廠房,沒有房產證,貸款不好辦。

“你的商標證,就可以貸款啊!”他立刻來了精神。

“最近,我們正在籌劃‘創業富民30條’。其中有一項,就是把商標之類的無形資產轉化爲有形資產,讓看不見的財富變成真金白銀。”我進一步向他說明我的想法,“現在銀行不敢發放無形資產貸款的原因,是因爲怕貸款收不回來。我們考慮要通過財政貼息的方式,撬動這項改革,讓銀行敢於把貸款發放給有信用的人。而你正好可以試試。”

聽我說完這番話,他大腿一拍,“對啊,連有信用的人,銀行都不貸,那貸款還能放給誰呢!”

“這樣吧,我回頭就來幫你聯繫幾家銀行,請他們幫你做個調查。”我握着他的手,明顯感覺他手上充滿了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