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古代詠鳥詩三首表格式教案

古代詠鳥詩三首表格式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課題

古代詠鳥詩三首表格式教案

古代詠鳥詩三首

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詠鳥詩三首,理解並建構文學作品中鳥這個形象中蘊涵的文化信息。

2.培養對詩歌的鑑賞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詠鳥詩三首,理解並建構文學作品中鳥這個形象中蘊涵的文化信息。

教學難點

培養對詩歌的鑑賞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課件,圖片

作業佈置

教材P

賞讀三首詩

(一)《聞雁》【唐】韋應物

原文: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譯文:

故鄉遙遠,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裏啊?

歸家的思緒正無窮無盡。

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聽到大雁的叫聲由遠而近的傳來。

賞析:

光從文字看,似乎詩中所抒寫的不過是遠宦思鄉之情。但滲透在全詩中的蕭瑟悽清情調和充溢在全詩中的秋聲秋意,卻使讀者隱隱約約感到在這“歸思”、“聞雁”的背後還隱現着時代亂離的面影,蘊含着詩人對時代社會的感受。

沈德潛說:“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澹,併入化機”(《說詩晬語》)。古澹,確是韋應物五言絕句的風格特徵。從這首《聞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絕句“意當含蓄,語務舂容”的特點的同時,有意識地運用古詩的句格、語言與表現手法,以構成一種高古澹遠的意境。詩句之間,避免過大的跳躍,語言也力求樸質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兩句還雜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這種風格,與白居易一派以淺易的語言抒寫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判然屬於兩途。

(二)《池鶴》【唐】白居易

原文: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羣雞裏有風標。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雲水遙。

譯文:

在高高的竹籠前沒有自己的同伴,在亂鬨的雞羣卻有着自己的風度。低下頭怕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轉眼看到鸕鶿覺得它毛色污濁,又討厭鸚鵡太諂媚。對風鳴唳想的是什麼,惆悵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遙的雲水之間。

賞析:

這是一隻被囚的鶴,它的品格和儀表與衆不同(鶴立雞羣),不會像鸕鶿那樣侍奉權貴,也不會像鸚鵡那樣討好別人。鶴的鳴聲美。漢以後,詩文中常以“鳴鶴”或“鶴鳴”喻君子。本詩借物抒懷,以囚鶴自喻,一個“悵”字,表現了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無奈,表達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嚮往。

當時詩人被貶江州司馬,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閒適、傷感的詩漸多。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羣雞裏有風標。”這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詞鶴立雞羣。在高高的竹籠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雞羣還凸顯着自己的風度和節操。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此句,從表面上看,是丹頂鶴害怕低下頭,頭上象徵高貴的標誌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憂白色的毛色變得不好看。從意義上理解,應該還有一層:低下頭,不僅僅擔憂高貴的標誌不再,還因爲低頭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氣度相悖;“曬翅常疑白雪消”,這裏的白雪不僅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種聖潔的清白。由此,一個清高孤傲,而又不願意對世俗妥協的丹頂鶴形象便脫穎而出。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轉眼四望,覺得鸕鶿毛色污濁,徒有其表而又善於學舌的鸚鵡太嬌弱,這兩者不僅形象氣質欠佳,而且善於侍奉討好主人,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見,更不要說具備一副錚錚的傲骨了。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雲水遙”。沒有知音賞,沒有主人的青睞,只是在囚籠里長唳,惆悵的望向遠方,那遙不可及的雲水之鄉纔是夢想的天堂。丹頂鶴所思的,不僅僅是寶貴的自由,還有知音的賞識,和對自己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苦悶,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氣質才華,將來能鶴唳雲端,展翅沖天。

本詩也可以說是作者託物言志,以物寓人。

(三)《迎燕》【宋】葛天民

原文

咫尺春三月,尋常百姓家。

爲迎新燕入,不下舊簾遮。

翅溼沾微雨,泥香帶落花。

巢成雛長大,相伴過年華。

作者介紹

葛天民,字無懷,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徙台州黃岩(今屬浙江)曾爲僧,法名義銛,字樸翁,其後返初服,居杭州西湖。與姜夔、趙師秀等多有唱和。有《無懷小集》。整風了《癸辛雜識》別集捲上。葛天民詩,以汲古閣影鈔《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爲底本。校以顧氏讀畫齋刊《南宋羣賢小集》本(簡稱羣賢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我賢小集》本(簡稱名賢集)。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詩意

在近已咫尺的陽春三月裏,有這麼一戶的普通老百姓家裏。

爲了迎接新一年裏燕子的歸來,不放下破舊的簾子把房屋遮蔽起來。

一場春雨後燕子的翅膀上沾着絲絲的雨滴,

土地裏散發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裏面還混雜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鑄修好了連小燕子都長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兩戶家庭相伴着又度過了一個美麗的年華

賞析

燕子秋去春來,巢於檐下,民間視爲吉祥物。“尋常百姓家”即借鑑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正因爲燕子不嫌貧愛富、趨炎附勢,主人也“不下舊時簾”,熱情的迎接燕子的歸來。“巢成雛長大,相伴過年華”兩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詩中燕子往往象徵着幸福的生活。它們雙宿雙飛,本詩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詩人隱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樂,足見詩人之樂。詩歌生動的描繪了燕子的生活習性,表達了燕子與老百姓的深厚情誼。

備註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