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扼腕的歷史典故

扼腕的歷史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歷史典故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扼腕的歷史典故,歡迎大家分享。

扼腕的歷史典故

扼: 用手掐住。腕: 手腕。原意是用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的`手腕,以表示振奮或憤激的情緒。語出《史記·刺客列傳》:“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

戰國時,秦國將領樊於期得罪了秦王,其父母及親族都被秦王殺害,他隻身逃往燕國。燕太子丹痛恨秦王,對樊於期非常優待。

秦國因此揚言要進攻燕國。太子丹找到俠士荊軻,謀劃刺殺秦王。荊軻建議太子丹獻出樊於期,只有帶上他的頭顱和燕國的地圖纔有可能面見秦王。可是太子丹不忍心殺樊於期,於是荊軻親自去見樊於期。寒暄之後,說道:“秦王殺了您的父母及族人,現在還不放過您,您打算怎麼辦呢?”樊於期長嘆一聲說:“想起這些,真是痛入骨髓,可是沒有報仇的辦法啊!”

於是荊軻告訴了樊於期謀刺秦王的想法。最後極誠懇地說:“願得將軍之頭以獻秦王,藉機爲將軍報仇,不知將軍應允否?”

樊於期一聽,頓時眼裏放出光芒,他用力撕開了右邊的衣袖,袒露着右胳膊,然後用左手握住右手手腕,激動地說:“這是我日夜咬牙切齒、痛心疾首所盼望的啊,今日纔有幸得到您的指教!”說罷,便拔劍刺向了自己。

太子丹聽到消息後急忙趕到樊於期住所,伏屍痛哭。祭奠一番之後,派人將樊於期的頭顱用匣子裝好,作爲晉見秦王的禮物。這樣,纔有了荊軻刺秦王的壯舉。

“扼腕”一詞即源於此。現一般用來表示惋惜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