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點睛的歷史典故

點睛的歷史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點睛的歷史典故1

點睛的歷史典故

原意爲畫眼睛。其出處,有如下說法:

晉代大畫家顧愷之作人物像時,常常數年不點眼睛。人們問他原因,他說:“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這個”的意思。他答覆人們的意思是,人體其他部位畫的美一點醜一點都無關緊要,不是畫的靈魂;傳神逼真之處,正在這一點(眼睛)上。他曾在瓦官寺北殿畫維摩詰像,畫完了準備點眼睛時,便對寺僧預言:“此畫一點睛,不出三日,觀賞者畢至,可得百萬錢布施。”畫像揭幕後,果然前來觀看的人不少,所得佈施錢也大大超過此數。

後來,人們用“點睛”來比喻寫文章或是創作其他文學作品時,添加妙筆。

此外,據《世說新語》《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等記載,南北朝樑代名畫家張僧繇(yáo),曾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安樂寺壁上畫了四條龍,但都不點眼睛。當別人問他爲什麼時,他說:“如果畫了眼睛,它們就會飛走。”人們不信,再三懇求一試。張僧繇提起筆,給寺壁上的龍輕輕點上了眼睛,當他剛點完第二條龍睛時,忽然電光一閃,雷聲大作,寺壁破裂,兩條畫上眼睛的龍騰雲而去。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出了“畫龍點睛”這一成語,用來比喻講話、寫文章,在關鍵的地方,用一兩句精練的`警句,點明要旨,使講的話和寫的文章更加精闢有力。

參見“畫龍點睛”。

點睛的歷史典故2

【畫龍點睛的典故出處】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

【畫龍點睛的典故釋義】

爲畫好的龍點上眼珠。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也比喻做事在緊要之處着力。

【畫龍點睛的歷史典故】

南北朝時期,樑朝張僧繇是吳地人,他擅長畫龍,而且畫龍的藝術技法,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有一次,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上,畫了四條白龍,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奇怪的是,這四條白龍都沒有點上眼睛。許多觀看者對此不解,問他:“先生畫龍,爲什麼不點上眼睛呢?是否點眼睛很難?”張僧繇鄭重地回答:“眼睛是龍的精髓所在。點睛很容易,但一點上,龍就會破壁乘雲飛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回答,紛紛要求他點睛,看看龍是否會飛躍而去。

張僧繇一再解釋,龍點了眼睛要飛走,但大家執意要他點睛。於是他提起畫筆,運足氣力,剛點了其中兩條龍的眼睛,就烏雲翻滾,雷電大作,暴雨傾盆而下。兩條剛點上眼睛的白龍騰空而起,乘着雲霧飛躍到空中去了,而那兩條未點睛的白龍,仍留在牆壁上。大家驚得目瞪口呆,全都傻眼了。

【成長心語】

龍的眼睛就是整幅畫的關鍵,無疑,張僧繇抓住了其中的奧祕與精髓,就如同掌握了童話故事中神祕的咒語一樣。我們的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有些人聽課的時候,毫無選擇,將老師講的每一句話,全都記下來,這樣無疑會將老師提到的重點忽略掉。學習中的知識點是要掌握的,但提升能力關鍵在於方法。把握重點,掌握點石成金的“咒語”,這樣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