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關於王戎的歷史典故

關於王戎的歷史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王戎的歷史典故

關於王戎的歷史典故

據悉,王戎有一個兒子,名叫王萬,小萬自小時候起就極度肥胖,認識的人常常會勸告王戎說:“你這個兒子胖得出奇,想必是得了肥胖症,要趕緊帶他去看病,否則後果可能不堪設想啊!”王戎聽此,十分擔心,於是決定不再給兒子吃太多好食物了,只讓他吃一些糠,誰知王萬這樣吃卻還是越來越胖,年紀小小就去世了。

王戎失去兒子小萬的時候,極度悲傷,久久臥牀不起。有一天,他的朋友山簡前去探望喪子的他,見他悲痛至極,難過得受不了,於是小心翼翼地問他:“不過是失去一個懷抱在手中的嬰孩罷了,你怎麼可以心痛到這種程度呢?”王戎頓了頓,回答他說:“最上層的聖人之心早已超越了尋常人的思想,不受到束縛,不容易爲這種情感所動;而最下等的貧民整日忙於勞作,爲溫飽問題所奔波,更加無暇顧及日常情感。正因如此,最重視情感,對情義最爲專注的,正是我們處於中層的這一輩人啊。”

山簡聽了他的話,感到十分佩服,極其有道理,於是徹徹底底地爲他的喪子之痛感到更加的惋惜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王戎是個十分重情重義的有心人。

王戎觀虎的典故

據悉,在王戎小的.時候,魏明帝在宣武場上將大老虎的牙齒和爪子砍下來,舉辦人和老虎之間互相搏鬥的表演,任憑路過的行人觀看,凡是路過的人無不心驚膽戰。當年的王戎年僅七歲,也跑去觀看。老虎趁間隙抓着欄杆,把頭攀在欄杆上面仰天長嘯,十分兇狠地對着圍觀的行人怒吼,聲音響徹雲霄。圍觀的行人中,小孩子紛紛受到驚嚇而放聲啼哭,而大人也無一不恐懼得連連後退,甚至大驚失色向後跌倒在地,屁滾尿流地逃離宣武場。

而此時的王戎,直愣愣地站在關老虎的欄杆旁邊,十分平靜地一動不動,臉上沒有一絲恐懼之意,而是繼續看着老虎的反應,聽它的嘶吼。王戎定是認爲因爲老虎被關在籠子中,又失去爪牙,並不能對圍觀羣衆造成傷害,只不過徒有威風氣勢罷了,從吼聲和身形上勾起大家對它的恐懼感,其實它並不會做什麼。因此大家只是被自己對百獸之王固有的恐懼感所嚇倒,而非真正受到老虎的威脅。

這個故事讚揚了王戎小小年紀就才智過人,有過人的理智與清晰的思維,幼年就善於觀察推理,不僅僅拘泥於表面,不隨大流,具有判斷力,能認識到事物本質,不愧被後人稱爲神童。

王戎死孝的典故

據悉,當時的王戎與朝廷的另一位官員和嶠共同遭遇家長喪事,兩個人都以孝著稱,均是出了名的孝子。然而這期間奔喪的王戎由於過度哀傷悲痛,不思進食,一日比一日更爲消瘦下去,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幾乎快要支撐不住了。而和嶠則是整日整日地嚎啕大哭,嚴格遵守喪事禮法。

有一日皇上向劉仲雄問道:“朝中兩位大臣家中奔喪,你常常前去探望王戎與和嶠嗎?我聽聞和嶠過於哀痛,真是令人擔心啊!”此時,劉仲雄回答道:“和嶠雖然極盡孝道禮法,整日哀哭,但他的精氣神並沒有大大受損。反而是王戎,儘管他沒有恪守於喪事禮數,但他卻已經因爲悲痛至極而骨瘦如柴了。因此臣認爲,和嶠景觀盡極孝道,但沒有毀壞自己的身體;而王戎卻是以死來盡孝啊。我想陛下您不必太過於擔心和嶠,反而是王戎更應該令人擔憂。”皇上聽此,對王戎的做法十分震驚。

這個故事被記載在世說新語中,稱之爲“和嶠生孝,王戎死孝”。王戎本是琅琊王氏出生,位列二十四孝之首,因此王戎也繼承其祖輩之孝,儘管他沒有恪守孝道禮法,卻實實在在用自己的身體表達了內心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