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將心比心》這篇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能夠帶給讀者很大的震撼力,很適合作爲德育的範本。因此這節課我很注重讓學生通過朗讀和交流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與學生一起感悟課文,品味文章的語言,在有層次的導學中,讓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達到“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性。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得既準確又精練。這樣,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我認爲本次課的成功之處在於讓學生能夠聯繫生活實際,入情入境地體會“將心比心”的深層含義。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燕子》是著名作家鄭振鐸寫的一篇散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我在教學一開始,就爲學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錄像,學生觀看後都不由自主地發出陣陣讚歎:這真是一個浪漫無比的春天呀!可是要將這樣的景色變成文字,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

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在課堂上,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從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入手,激發學生閱讀動機,再到組織學生自讀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只是一個平等參與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我適當點撥,爲學生的思維起着“搭橋引路”的作用。然後我又巧妙的創設說話情境,讓學生們運用寫作方法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投入聽說訓練中,從而學得更紮實,更靈活,鍛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寫作水平。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天窗》這篇課文寫得比較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爲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先讓學生聽了課文後完成填空題,再讓學生質疑。學生非常自然地提出了爲什麼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爲什麼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因此在課上我主要圍繞着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

一、通過品詞品句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句子。我讓學生圍繞作者將他看到的,想到的寫得好在哪裏,找句子,品一品。在我的啓發下,學生們悟出了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閃電的外形,雲朵的變幻多端。作者的想象主要是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展開,十分合理。

二、指導學生朗讀。因爲學生理解了句子,所以在朗讀的時候也就有了感情。加上暴風雨的呼叫聲,小蟲的鳴叫聲學生的朗讀有起有伏,抑揚頓挫。多次,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積累到了不少優美的句子,給寫作提供了素材。

三、給學生說話的機會。整節課,我設計了4處說話訓練,因爲平時我在課上就注意這一方面的練習,特殊是一些文字優美的課文,如:《我愛三峽》、《繁星》、《桂林山水》等課文,我都讓學生背誦積累,所以在今天這節課上,學生就非常巧妙地運用到了積累的句子。除了平時就能說會道的,我還特別讓好同學幫助那些平時不太開口的學生,讓每個人都有開口說話的機會。

這節課的遺憾:

1、感覺自己在教法上沒有突破,教學手段不夠有新意。

2、說話練習時用了比較多的時間,造成後面的教學內容沒有全部完成。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蘆葉船》這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文章脈落清楚,層次分明,內容淺顯易懂,尤其作者將玩蘆葉船的情景描寫得形象鮮明,生動感人,貼近學生的生活,輕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教學時,我創設這樣的情境,從學生最感愛好的話題入手,“同學們最喜歡玩什麼?你們是怎麼玩兒的?”在學生充分談的基礎上,引入本課的學習。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然後讓學生描述小夥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動聽的樂曲時,彼此可能會說些什麼,心裏可能會怎麼想?通過這樣的角色體驗,進一步體會蘆葉讓孩子們更富有創造力,也給孩子們帶來的無盡歡樂。

當學生談到“我和表兄玩兒蘆葉船”的情景時,引導學生勾劃出描寫表兄語言、動作的句子,從中體會表兄的自信與智慧。小小的蘆葉船順水而下,也將作者的思緒牽得好遠好遠。引導學生想象,小船可能會漂向哪裏呢?指導感情朗讀最後兩句,讀中體會小作者的無限遐想。

最後,總結作者的描寫順序,幫助學生理清層次,作者是“先回憶了自己的家鄉,再具體回憶了小夥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最後講了“我”和表兄到長江邊玩蘆葉船,蘆葉船給我們帶來遐想與希望。鼓勵學生平時要養成善於觀察,大膽想象的好習慣,並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最喜歡的活動。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烏塔》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描寫了一位十四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這對從沒出過遠門的中國小朋友來說,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這篇課文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思想意義方面都讓我班學生感到新穎、高興。故對這篇課文的讀書積極性相稱高,可以說是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自然收穫也相當多。無論是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啓迪,還是審美的樂趣。總之,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學完課文後我在班級裏舉行了“一個14歲的小姑娘獨自漫遊歐州,畢竟是好,還是不好?”辯論會。這是我班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形式。正反雙方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口水之戰”:

正方認爲只要作好充分的預備,可以一人外出旅遊,這對烏塔今後的成長有好處;烏塔真勇敢,讓人好佩服;這是他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烏塔是那麼自由,離開爸爸媽媽的管束,像小鳥那樣飛出去了。哪像他們除了學校就是家,活動的空間那麼小,簡直是井底蛙,籠中鳥;什麼時候他們也像烏塔那樣出去走走,闖闖,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出色……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漢語言文字的這種豐富性、形象性、靈動性、模糊性等特點呼喚語文教學的感性迴歸。感性教學是形象化的教學。感性意味着生存方式的直觀、形象、生動,它是一個千姿百態、色彩斑斕、五光十色的世界,是一種可視、可聽、可聞、可觸、可嘗、可感的教學。《西湖的綠》綠得多姿多彩,豐滿厚重。設計注重讀悟結合,讀中顯形、悟中晰形、說中賞形,限度地將文本語言轉化成形象,讓其清新而豐厚!

感性教學是情感體驗的教學。感性意味着以情感爲核心的心理能力。因此感性教學是發展情感體驗能力的教學。《西湖的綠》難道僅僅是一篇寫景的文章?如果教者心中只見其景,不見景後之人,那麼其設計、教學只會蜻蜓點水,不能深入人心了。殊不知作家宗璞先後曾三次遊西湖,卻對西湖沒有一個好印象,這是她第四次遊西湖迥然不同的感受,領略了西湖的綠。文中作者用了近20個“綠”字,酣暢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與活力。讀者透過西湖的綠,感受到作者心中流淌着的對西湖的濃濃情懷;領略到西湖的生機勃勃,欣欣向榮。所以設計重視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悟,讀中悟情、讀中通情、讀中升情,限度地將自我情感融入綠景之中,直至通達作者心靈

感性教學是個性飛揚的教學。感性意味着生存的獨特性,感性教學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要求尊重個體生命,張揚個性,充分調動和發展個體能動性。《西湖的綠》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給學生以自主選擇、自我表達的機會和空間,在多元生成的課堂裏讓語言再生,精神奔涌,教師悉心呵護他們的生命發展。

國語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感性的語文課堂應該放飛浪漫的詩情,充實睿智的感悟,激發豪邁的胸襟,應該給予兒童超凡脫俗的精神層面的提升,促使兒童在智慧和感情兩方面增添深層積澱。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師者不就是蕩水、擊石?讓我們去努力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詩人,去奏響他們心中的詩的琴絃,讓語文插上詩意的翅膀,載着年輕的心靈飛向想象的藍天,去感受那浩淼和澄淨吧!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新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那麼,如何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小組合作學習呢?

在教學《峨眉道上》這一課時,從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來看,事先的教學設想基本上都能實現。整堂課學生都很興奮,發言很積極,能通過自己反覆的朗讀,讀懂文章的內容。並且讀的比較多,讀的比較放開。如:峨眉道路的基本特點:高、長、窄、陡,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自由發揮。同時,也瞭解峨眉山上鋪路人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精神,整堂課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盡頭自始自終都很足。

但值得反思的是:

1、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度不高,總怕學生學得不好,體會得不深,因此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扶的太牢,放手的力度還不到家。其實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學會課文,自己讀出“我”和“鋪路人”交談的不同語氣。課後,我在想:是否安排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生理解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感受到他們高尚的精神後,創設情境讓學生說說,假如你現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鋪路人,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給學生有創意表達的機會,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真正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2、當最後讓學生說說學了本課的收穫時,從中也讓我看到了學生掌握知識比較刻板,學得不靈活,發散性思維比較差。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多創設訓練學生思維的情景,應多鼓勵學生從不同的方面看問題,要努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但要讓學生弄懂書面上的意思,還要讓學生探究課文所隱含的深刻含義。總而言之,要努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同時設法讓學生愛看課外書,遇事多動腦筋,多問爲什麼,多角度思考問題。

3、學生的發言面還不是最廣,有幾個學生甚至整堂課都沒有舉手發言。以後的教學應多多注意,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真正讓語文課堂精彩起來。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天窗》這篇散文,離孩子們的生活久遠,他們可能體會不到文中孩子的感受。因此,我一開始先讓孩子們看大屏幕上的畫面。這便拉近了孩子們與文本的距離,使他們產生了學習興趣。我讓學生提出自己搞不清楚的問題,對其中一些簡單的問題我讓其他孩子爲我們講解,我進行適當點撥。而有一些較難的問題,又是課文的重點,我讓孩子們組成合作聯盟,共同學習研究。如:“小小的天窗爲什麼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在解決這個問題中我要求孩子不僅要說出是什麼,還要說出爲什麼。同學們開始時畏畏縮縮的,可自從語文課代表先發言,並得到老師的加分後,同學們的熱情高漲:有的找出關鍵性語句進行分析;有的找到關鍵性字詞進行分析,還有的邊說邊打手勢,還有的竟然跑上講臺表演起來……孩子們在小聯盟、大聯盟中相互交流、互相啓發,共同提高。

緊接着,我又設計了兩個不同的想象練習:

1.課文中沒有寫清這雷、這電、這雨、這風怎樣猛烈地掃蕩這世界。我就讓學生看多媒體畫面,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說話練習。

2.設計一個多媒體畫面:彎彎的月兒掛上夜空,周圍星光點點,我問孩子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最後對於開始的問題“小小的天窗爲什麼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我又組織孩子們或看板書或看大屏幕,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以此來結束整堂課的教學。

總之,這篇文章內蘊含蓄豐富,老師不應該苛求孩子們千篇一律地得出某一條真理性的收穫,而應該帶領孩子們鑽進文本中,去尋覓,去思索,去探究,去交流,他們在自主學習中一定會有所得,這種所得會指導他們理解更多的文本。所以,問題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過程。我很榮幸參與他們這個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我看到自己作爲老師的不足:有的時候,我想不到的孩子們想到了,孩子們的想法啓發了我的教學。這可能就是“教學相長”吧!我教孩子們如何學,孩子也教會了我如何去教,在這樣的教學中,我感到快樂、有趣。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清明》是小學四年級下冊《古詩詞背誦經典》中的一首詩。是詩人在清明節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行人在掃墓的路上遇到了紛紛細雨,又溼又冷,心中無限憂愁。詩人尋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處的村莊。牧童給憂愁的詩人帶來了希望。全詩有景色,有人物,有情節,有對話,通俗易懂,景象鮮明,形象生動。這是我進行的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通過課題組成員的評課及自己的反思,現在總結如下。

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最大的亮點是教給學生學詩的方法。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古詩詞,對於學詩的方法已有一定的感知。在這節課上,師生又一起總結了學詩的方法:“解詩題,知作者,通其文,明詩意,悟詩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學詩的方法自學《清明》這首詩。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成爲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的橋樑。

其次,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體現了中年級的學習重點。《語文課程標準》對中段古詩詞教學提出的明確要求是:“小學中年級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學生,識字量增大,理解能力有所增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吟讀、想象、感悟”爲主。在“吟讀”之前正確劃分節奏,停頓正確,同時,引導把字音讀準。在閱讀詩歌時,引導學生結合註釋、圖文對照、與生活鏈接、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悟內容,在頭腦中勾畫出豐富的形象,讀出了詩詞的畫面感。並通過查找資料,瞭解了作者的生平,感受了作者在詩中流露的情感。這樣,在“吟讀”時,真正達到了口中有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學生掌握了學詩的方法後,我又把課外閱讀落實下去,我將和學生一起共讀一本書《古詩詞背誦經典》。這樣,我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殿堂,也將和學生一起感受詩歌精湛的語言,深遠的意境,深刻的內涵。讓詩歌激發我們的想象力,陶冶我們的性情、培養我們的審美情趣、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

總之,作爲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就詩教詩,我們要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極力傳承並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我也將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教學水平,提高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尊嚴》講述了年輕落迫的哈默堅持用勞動換取食物,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自己的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最終也獲得了成功。對學生來說,“尊嚴”是一個較爲抽象的概念,如何引導學生了解“尊嚴”的含義,成爲本課教學中的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解讀,在第二課時開始,我就借複習詞語而引入了“尊嚴”這個詞,讓學生先從字典中瞭解它的大概意思,之所以堅持讓學生先查字典,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學生可以對“尊嚴”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化的認識。

二、讓學生了解到理解一個詞語有不同的方法,而結合文章來理解會更加具體,更加深刻。爲了使整節課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即:“文章從有哪些詞句最能夠體現尊嚴,請用橫線劃出,並談談你的感受。”根據這個主問題,學生先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竊以爲,這個問題既能將整個教學過程串聯起來,也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學生彙報時,老師根據學生彙報的內容靈活教學,而不拘泥於講解段落的順序。

在學生理解“尊嚴”含義的過程中,滲透寫作的方法的指導也是至關重要。故此在教學中我也引導學生從神態、動作和語言這幾方面來理解哈默的尊嚴,特別是對“仰”字的理解,幾乎所有同學都沒有注意這個動作的意義。

於是,我出示了兩張行乞人的圖片,讓他們進行比較,使他們發現哈默的不卑不亢。爲了拉進課文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能聯繫現實生活來理解課文,在教學的最後,我準備了一個小故事,並讓學生交流了關於“尊嚴”的名言。總的來看,這節課還是比較有條理,比較完整的。但是,在老師們的提醒下,我開始反思:是不是學生說到哪教師就講到哪,這個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對於不同的文章,或許應該有不同的解讀。對學生來說,理解“尊嚴”是有難度的,所以當他們根據個別段落來談感想時,老師總是要做過多的引導。

在整個教學中,我始終沒有把哈默的言行進行整合和比較,從而使學生對“尊嚴”的理解是來自片斷而非整體。其實哈默的“尊嚴”就是體現在他一次次的堅持,如果能將三次對話呈現出現,學生的理解可能會更到位,也會更節省教學的時間。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作文教學,想讓學生張口說話,需要教師課前充分的準備,課中積極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寬鬆、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才能真正的解決學生作文中“無話可說”的問題,才能讓學生說真話,說實話,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那麼在設計這堂課時,我採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讓學生一開始就產生極大的興趣,再加上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讀和適合場景的音樂,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習作成爲學生心情自由宣泄的平臺。

在教學中,老師講的很少,學生說的也少,主要是用課件展示學生很熟悉的場景的圖片,再讓學生閉上眼睛回憶,回憶與媽媽之間的點點滴滴,然後挑出最令自己感動的一件事情來寫一寫。

在學生寫作時,重點幫助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當他們思路阻塞時,幫他們疏通思路,啓發、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對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在他們遣詞造句方面多加引導,使他們的作文錦上添花。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容易忽視。妙文千改,好作文是改出來的,課堂上,要有修改作文的環節。本來在設計教學時,我還設計了組內評議修改、集體修改等多種方式,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和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了作文質量。但根據學生寫作的速度,所以我採取的是學生自我修改的方式。

當然每一堂課都會有遺憾,在教學之前,我就想着這樣的課要用擴音器,但後來沒有用。結果在上課時我感覺講話很吃力,沒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時聲音也出不來,使得集體評議這個環節省掉了。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課堂永遠是生動的,只要用心,每一節課都會有不同的收穫,自己今後在課堂教學方面會多多研究,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課堂精彩。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我上《鳥語》這篇課文,上課前備課時,我還很困惑,怎麼讓孩子們知道鳥語是怎麼回事?

上課了,孩子們知道了鳥語就是鳥的叫聲,我突然想到我們班有幾個男孩會吹口哨,於是我叫那幾個懂吹口哨的男孩上講臺來,我提示讓他們吹“你做什麼?種田織布。你喜歡什麼?勤勞刻苦。”結果有兩個孩子吹得特別好,全班同學都給他們熱烈的掌聲。於是我叫這兩個男孩一個扮演課文裏的“我”,一個扮演“布穀鳥”,一吹一答,還真是惟妙惟肖!班裏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課堂上一下字活躍起來。

我把其中一個吹得特別好的孩子叫出教室,我讓他用口哨吹“同學們,認真聽課;同學們,按時完成作業。”然後叫全班同學猜他吹什麼,同學們一下字激動起來,也很快猜出他吹的是什麼。我問同學們:“孩子們,這節課你們快樂嗎?爲什麼?”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感想,從他們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們很快樂。我說:“是啊,課文中的我也從鳥語中得到了快樂,他和鳥兒成了好朋友,課文有個詞說明他和鳥兒成爲好朋友的,你知道是哪個詞嗎?”孩子們很快找到是“知音”,“你能給它換個詞嗎?”“朋友,知己。”“爲什麼鳥兒成爲我的知音呢?”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十一自然段。”孩子們有的說:“我從燕子那知道了勤勞。”有的說:“我從大雁那知道紀律的重要。”還有的說:“我從蒼鷹那知道了勇敢快樂。”......“是啊,我不僅從鳥兒那得到快樂,還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和鳥兒成了知己。”

請大家齊讀課文最後一段,你能體會到作者的什麼感情?孩子們放飛的心靈得到的昇華,他們體會到了作者對鳥兒的愛、感激和對瀕臨滅絕的鳥兒的惋惜和希望所有的人都成爲鳥兒好朋友的呼籲。快樂的“鳥語”,放飛了孩子們的心靈!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母雞》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爲線索,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爲尊敬。

本文的語言比較口語化,直白自然,散發着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舒服。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前後對比,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和母愛的偉大;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句,自讀自悟,弄清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然後再交流讀書體會。

本文的語言十分生活化,使得文章是那樣的生動鮮明又通俗易懂。但是在教學時由於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過於猶豫,延誤了時間顯得有些拖沓;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要在平時花功夫加以落實。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在交採集的樹種時,有位小女孩兒交的樹種雖然不多,但粒粒飽滿,顯然是精心挑選的。表現了小女孩做事認真的特點和純樸、誠實的個性,表達了作者對這位小女孩兒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通過認真閱讀教材,我發現本課突出的特點有兩點:一是在描寫小女孩交樹種一事中,抓住小女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進行細緻描寫,從而表現小女孩做事認真、純樸、誠實的個性特點。二是採用對比的手法突出小女孩的特點。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採用以下策略進行教學,並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找準切入點,層層深入,走進小女孩地內心世界

課文通過小女孩上交樹種過程的描寫,來表現小女孩的特點。正是這件事,才深深地感動了老師和同學。因此,我在教學中以“爲什麼那位小女孩交的樹種很少,我卻被感動了,心中充滿溫暖?”這一問題爲切入點,引導學生探究課文內容,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閱讀慾望。學生們就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尋找小女孩打動老師和同學的地方:小女孩交的樹種:那種子一般大小,猶如飽滿的黑豆,每一顆都閃着烏亮的光澤。透過這些種子,我引導學生想像小女孩是怎樣撿樹種的:她一定是用那雙小手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樹種才一般大小,閃閃發光。可見這次任務她完成得最好,她做事最認真。此時,我再次引發學生來推想:這樣的樹種種在祖國的大地裏,會長出怎樣的樹苗來?過上十年、八年,祖國大地會是怎樣的景象?啓發學生這樣層層深入思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小女孩爲祖國綠化事業盡心盡力。

二、前後對比,體會小女孩的做事認真

課文第一自然段講的是同學們交上來的樹種都挺多,抓住這些樹種的顏色和裏面摻雜的雜物來說明同學們交來的樹種不成熟而且雜質多。這和小女孩交來的樹種“那種子一般大小,猶如飽滿的'黑豆,每一顆都閃着烏亮的光澤。”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那種子一般大小,猶如飽滿的黑豆,每一顆都閃着烏亮的光澤。”一句和同學們交來的種子進行比較:想象同學們是怎樣撿樹種的,小女孩又是怎樣撿樹種的,想象中,體會到小女孩是一個怎樣的人。進而追問:“你們喜歡這個小女孩嗎?”然後引導學生讀出對她的喜愛之情。

三、反覆品讀課文重點語句,感悟描寫人物的方法

課文在寫小女孩交樹種時,緊緊抓住小女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進行細緻描寫來突出她的特點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這些語句,如“小女孩兒走到我跟前,衝我抿嘴一笑,地下頭,把手伸進褲兜裏。”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特點,讓學生在朗讀中進一步感受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感悟描寫人物的方法,對以後描寫任務有一定的啓發。

不足之處:

本節課爲了急於完成教學任務,教學中爸說的機會過多地給了舉手的學生,而對於一些不舉手的學生給的機會很少,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母親的呼喚》這篇課文通過作者飽含深情地回憶小時候母親呼喚自己的幾件事,反映了母親對孩子的殷切關懷、無限愛意,表達了人間真摯、和諧、美好的親情,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眷戀。旨在教育學生體會母愛,感恩母愛。課文通過三件具體事例來表達作者對母愛的深刻感受和甜蜜體驗。

在教學中,我以“情感”爲主線,貫穿整節課。把課文第一段的內容製成精美課件,讓學生得到快樂的視覺享受和甜蜜的情感體驗,並由此導入新課。在教學三件具體事例時,我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他們學習的自主權,讓學生自己選擇先學習哪一件事例。在學習“作者回憶母親和自己在公園的大樹下捉迷藏的快樂、溫馨的情景”這部分內容後,我及時讓學生回憶自己童年和母親在一起時最快樂的事情從而勾起學生快樂的回憶和幸福體驗。

在學習“母親在海邊因找尋作者而臉色憔悴不堪、聲嘶力竭地呼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採用抓重點句進行感悟朗讀的方法,讓學生讀中感悟文中那深厚、親切的母愛。並注重聯繫生活進行課外拓展,讓學生思考討論:如果課文中的母親在海邊一直找不到“我”,可能會怎麼樣?同學們思維活躍,有的說:可能會昏倒,得一場大病;有的說:可能會急得發瘋;有的說:可能會跳海自殺。於是我趁機讓同學們聯繫自身:如果自己發生了什麼意外,母親會怎麼樣?我講課的這個班的學生正好都是住校生,我及時滲透安全教育:“同學們,我們在校學習一週才能回家,心中想念媽媽,媽媽在家也同樣想念我們,但她更擔心我們的安全,怕我們在外有什麼意外。同學們,爲了疼我們愛我們的媽媽,無論是在校學習、玩耍,還是在週末回家的路上等,我們一定要事事處處小心,時時刻刻注意安全,好嗎?”

在《母親的呼喚》一課的教學中,我用自己的真實情感做學生情感的催化劑,課堂上不是以知識爲中心的單純地“教教材”,而是以教材爲憑藉,展開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情感與情感的激發,生命與生命的彼此交流和悅納。這節課在我和學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學生在受到老師的感染後,如果我能及時控制學生情緒,讓大家充分發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悟及受到的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觸摸春天》是一篇短小精悍而蘊涵着深入道理的散文,作者用活潑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八歲的盲女安靜居心靈觸摸春天。語言簡潔,意境雋美。這篇課文描寫了一個盲女孩在花香的引導下抓住了一隻蝴蝶,最後把它放走,仰開端來觀望的情景。本文重要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安靜的舉措,她從捉蝴蝶,到放蝴蝶,再到仰開端觀望。一條是作者的感受,從驚歎,到感動,再到對人生髮出感慨:誰都有把握春天的權利,只有居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幹發明一個屬於自己的春天。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接洽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入的句子,體會盲童安靜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教學難點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入道理。課堂中,隨着孩子一起品味美文、體味哲理,是一件快樂的事。然而,一節課下來,發現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課文語言精美,但由於話題凝重、深沉,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夠豐盛,學生對文本的體驗不是很到位,對於一些癥結語句的含義,學生體會起來有些困難。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起點過高,學生對問題的答覆總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此時,我就急於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學生,代替學生思考。如在理解重點句“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隻蝴蝶,真是一個奇蹟!睜着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着翅膀飛走了,安靜仰開端來望。”時,在學生還沒有充分感知文體的情況下就直接切入,學生的情緒狀況與理解句子深入含義所需要的情緒投入發生了一定的偏差,使學生的理解始終在表面剛剛觸及而未能達到更深的層次。在最後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接洽生活實際說說,但學生說的生活實際都是和美國作家海倫。凱勒有關的,我認爲學生理解得有點狹隘,我應當給他們提醒一下生活中的很多平常人他們也發明出了繽紛世界,但我怕後邊的時間不夠,我就沒作提醒,反思之後認爲本文真正有效的教學應當由淺入深,再深入淺出。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讓學生先充分地感知文本,做好鋪墊以後再過渡到情緒的昇華。可從觸摸春天下手,讓學生找到安靜觸摸春天的句子,充分地讀,品味語言,從而讓學生在體會到安靜是多麼的熱愛春天,熱愛小生靈,從而昇華到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這樣既抓住了語文教學中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又能夠體會語言文字所蘊寓的深入含義。

今後的課堂教學首先從自己的備課入手,精心設計教案,更要備學生,備學情,備課堂中可能涌現的“節外生枝”。其次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這就要求平時多研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將理論利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重視課堂細節的設計與處置,增強課堂教學機智,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豐盛經歷,保持一顆童心,使自己的課堂成爲師生共同的樂園。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3月28日,我在四(2)班講了四年級下冊的《番茄太陽》。講下來,自我感覺不盡人意。

一、教師沒有適應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不能夠很好的把握教學的時控。過於實在,不能靈活機動。這很大程度是由於自身對課改認識不夠,步子邁的不大,總覺得這次課堂教學改革太難,不敢去嘗試。所以平時訓練不到位。

二、教師對學生的課前預習指導太少,對學情瞭解不夠。究竟導學案是否起到了引導學習,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因爲很多同學讀完目標,根本不知道我說的按導學案的要求自學,要幹些什麼?還以爲是要按目標完成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所以很多同學都是自讀課文。這可能與導學案的編寫有關,因爲課前預習寫在導入新課後面,合作探究在課前預習後面,學生不知道課堂進行到了哪裏。

三、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常規訓練不到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課堂教學流程,對於展示,學生還不敢大膽發言,沒積極參與的動力。這可能與沒有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有關係,也與教師平時指導訓練不到位有關。

四、教師沒有精心設計導學案,給課堂帶來諸多的遺憾。今後在導學案的設計上教師要做到合理、詳實、細緻。特別是時間的分配上要合理,對學生的要求要細化,詳盡,在形式框架上要完整,在內容佈置上要科學,在細節微觀處要着眼精雕。

通過這次課堂教學改革的公開展示,使我更進一步認識到這次課堂教學改革的緊迫性。在平時的嘗試中,我感受到只要真的能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學生的潛力是不可估量,我們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靜下心來去學習是一定會有收穫的。但這裏的放手真的不是放任自流,教師對自學的引導不能全靠導學案,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否把每一個自學要求落到了實處,要關注他們在自學中的參與學習的狀。課堂上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展示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的語言邏輯,話語通順流暢,行爲大方有禮,不忸怩。

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而且還要讓學生樹立學習語文,掌握語言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真正做到:學生的課堂、學生作主,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樂,生活中學有所用。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8

《自然之道》這一課分爲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講字詞,第二課時主講課文。對我而言,這一課的教學是有些難度的,因爲它是一篇精讀課文,這就意味着要教好這堂課就必須要讓學生深入課文細細體會其中的精髓,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感覺到由於第一課時的課我的估計失誤,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第一課時的效果並不十分理想。我對第一課時的課進行如下反思:

一.教學設計反思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它是一篇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課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通過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之道。由於第一課時主要以學習生字詞爲主,所以我在設計中也強調了生字詞的學習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

1.初讀課文,讓學生能夠掌握文本內容

2.讀生詞,糾正讀音。解釋幾個成語的意思。讀的方式有個別同學讀,齊讀,開火車讀,男女生交替讀等。

3.生字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讀和寫。讀的方式有請同學讀,齊讀等。讓同學們自己發現快速記憶的方法,並給予適當的補充。讓同學通過書寫的方式發現不足之處並及時糾正。

4.學習課文1——2自然段

我感覺教學設計基本可以讓學生掌握字詞並進行一定的拓展,但是讀字詞的方式有些單一,書寫時也可以增加一些環節讓學生髮現如何更好地記憶。

二.教學過程

整體能夠比較流利地將課講下來,但是由於我記錯了時間,導致教課的整體進程過快,一些本應該進行拓展和訓練的地方都沒有進行到位,而且課堂的整體氛圍也沒能充分調動起來,這是一個失誤。時間的問題也是今後我必須要注意的一點,這是給我的一個警示。

三.出現的問題

1.PPT上的要求要與教師說出來的要求一致,我在PPT上呈現的是“自讀課文”,在課堂上說:“大聲朗讀課文。”這樣可能導致任務不明確。

2.在進行評價時,不要說:“挺好的。”要善於運用肢體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表揚和評價。

3.在進行文字的訓練時,不應該說:“不要寫成什麼。”這樣說的話很可能會將學生引入錯誤的方向。

4.PPT上出現的問題太多,要儘量在心裏想問題。

5.語速太快,成語解釋的時間過短

6.講伏筆的地方佔用時間較多

四.建議和改進措施

1.在進行投影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進行點評,在展示學生書法時要適當進行表揚。

2.語速要稍慢一點,給學生一定的準備時間。

3.在播放圖片時可以加上一點背景音樂,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

4.把握好時間,合理安排每一個環節。

5.在同學們寫字的時候,可以提醒同學們注意寫字姿勢。

6.注意聲音,要抑揚頓挫,調動氣氛。

7.在同學們讀書討論時要微笑着環顧四周

這一課時的教學出現了許多的問題,老師和同學們給了我很多的建議和幫助。我希望這些問題在我以後的教學中能儘量避免,將我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一一改正,希望我以後的教學能更加完美。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9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本課的教學中,我採取“讀、悟、誦、寫”的方法來進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悟是學生與自己、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達到理解的目的;誦是學生熟讀成誦,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曉之以心,誦之以口;寫是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寫下來。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生命感悟也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應該有所想,更想有所寫。

1、抓住重點詞語,更好地讀出感情。教學中,讓學生把三個事例中感受深的句子劃下來,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能積極交流自己的感受,但如何更好地理解句子,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抓住重點詞語。因此,讓學生找出這些句子中用得好的詞語,學生主動性很高。再把這種展現珍惜生命、體現生命價值和對生命負責的句子讀出感情,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讀出了意境。

2、抓住重點句子,理解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主題。通過重點句子,背誦課文喜歡的段落。通過找詞語,找句子,寫感悟,很多學生能當堂背出相關語句和段落。

3、拓展延伸,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課前,讓學生蒐集了關於生命的格言,在課堂上,教師先將杏林子和冰心的生命名言進行展示,繼而進行分組展示,學生通過展示,達到了學習拓展的目的。

4、讀寫結合,寫下自己的學習體會或感悟。由於在教學安排上,我把這一課作爲本單元最後一課來進行學習,因此,學生在本文學完之後,對生命的理解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無論是盲姑娘對生活的熱愛、琳達一家無私奉獻角膜、小花在寒風中怒放勇氣,還是杏林子關於生命的感悟使學生理解生命是多彩的,珍惜生命、發揮生命價值可以從不同方面去表達。加之,海倫.凱勒、杏林子、貝多芬、張海迪等身殘志堅的名人的勵志故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和熱愛生命,創造價值的動力和勇氣。在此基礎上,學生來寫出自己的感受,是心聲的自然流淌,也是學習的理解和昇華。學生們都談出了自己的感悟和自己應該如何發揮生命價值,使自己的每一天都不虛度。

不足: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交流討論的沒有預想的充分。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0

《祁黃羊》這篇課文,敘寫了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黃羊,爲了國家的利益,不計私人恩怨,不避個人親仇,兩次爲國舉薦賢才的故事,表現了祁黃羊出以公心、正直無私的高尚品質。本篇課文的故事情節簡單,人物的形象鮮明。全文緊緊圍繞“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這句話展開的。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祁黃羊是一個一心爲國,做事公正的人。

課文中“祁黃羊舉薦人才”是故事的中心事件,作爲一個線索貫穿全文。故事正是緊緊圍繞“舉薦人才”展開。在學生理清文章層次,瞭解文章內容之後,重點創設了情境對話,來加深對人物崇高思想的理解。如:解狐和祈午聽到祈黃羊舉薦他時,會怎麼想,怎麼做?祈黃羊的親朋好友及嫉恨祁黃羊的人又會怎樣想?在站在人物的角度進行思考之後,再寫一寫,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再去理解“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就十分容易了。

另外,祁黃羊的人物形象除了從祁黃羊的舉薦理由中可以感受到,還從他的神態中也有所領悟。例如:在舉薦人才的時候,兩個“想了想”“鄭重”,都可以讓人感受到他對這件事是非常認真的,是唯纔是舉的。

預設是完整的,但在進行這一課的學習中,存在了許多的遺憾:1.爲了體現課堂的真實,導學案沒有前置,再加上這節課對人物心理的揣摩較多,孩子們在課堂上去書寫,造成了時間安排的不當,導致拖堂。2.在孩子們書寫的過程中,情感、氣氛突然降至冰點,語文課缺乏了語文味,好像做閱讀題似的。

如果再上此課,首先要將導學案前置,然後隨着課堂的需要來靈活使用,不能硬套四個環節;要讓學生理解清楚“一心爲公”的意思,怎樣愛國,要量力而行,可從學生身邊的小事談起,“三愛三節”是愛國的表現,好好學習是愛國的表現,愛護、保護環境也是愛國的表現……